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合集下载

民国福建名医陈登铠的生平和临床经验

民国福建名医陈登铠的生平和临床经验

收稿日期:2007-12-15基金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WZZM0605)作者简介:肖诏玮(194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和福州中医流派的研究。

2006年我们承担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福州历代中医特色研究”,几经寻觅,经陈登铠的后裔陈孝煌、陈孝栋、陈敬泰3位先生提供陈登铠先生的生平与临床资料,通读之后获益良多,现整理为陈登铠的生平、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3个部分,介绍给读者。

1陈登铠的生平陈登铠(1862—1945),字铁生,福州新店乡义井村人。

少聪颖,随凤山郑景陶学医。

景陶字于拨,号香岩,系前清举人,其父郑德辉以儒通医,景陶继其医业,迁居福州城内侯官县前悬壶,医声远扬,门庭若市,门前停放患者肩舆甚多,交通为之堵塞,路人啧有烦言,遂有“景陶街”之号,盖诋其街为其私人所专有也。

陈登铠尽得名师所传,学成之后曾任北洋舰队一等军医正。

因亲老子幼,家中无人照顾,遂辞职归来,悬壶城内南后街安民巷口,屡起沉疴,医声远播。

清・光绪28年(1902年)6月1日,福州中医公会成立,方澍桐为会长,陈登铠等12人分担会务。

方澍桐之后,陈登铠继任福州中医公会会长。

清末西学东渐,教会在福州开设多家西医医院,中西医互有訾议,中医面临挑战,其时有些中医“视内难仲景之书相去奚啻霄壤,时医学无心得,徒标门户,甚有废中学而专言西医者。

”(陈登铠.最新卫生学教科书)。

所以,要弘扬中医,必须提高中医自身的学术水平,于是陈登铠创办三山医学传习所,是福州最早的中医学校,广授生徒,乐育英才。

陈登铠在宣统3年(1911年)之前已编著生理学、诊断学、调剂学3本教材,继而又完成《华医病理学》,请郑奋扬作序。

该书汇聚内经者十之九,引伤寒、金匮者十之一,可见其重视中医经典的教学,郑奋扬对之推崇备至。

陈登铠精选经典,讲轩歧之学,又不存畛域异同之见,能吸纳西学。

他在北洋海军与泰西医士相处10余年,观其在“人体形质上”、“试验药物理化上”亦有长处,所以编著2部衷中参西教科书:①《最新卫生学教科书》。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中医伤寒学是一门极具深远历史意义的科学,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里,我们来评析一下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

许叔微伤寒,字本定,真名叫许洪生,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主要从事伤寒及其渐变论的研究,被誉为伤寒学的开拓者。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他在研究伤寒及其渐变论方面的著作,也是他给伤寒学、医学历史和中医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他对伤寒及其渐变论的深入研究成果。

他把伤寒分为八个阶段:寒,温,热,湿,干,补,毒,发热,以及毒发和毒补之间的转换。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研究特别强调伤寒的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换,尤其是他对导致伤寒转化的因素以及对伤寒转换的影响有着独到的见解。

此外,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提出了一套治疗伤寒的处方。

他认为,伤寒的治疗必须根据伤寒病人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以正确控制伤寒变化趋势。

此外,他强调了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药物对病人具体情况的综合评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前卫的想法,也是当今伤寒学的核心理念。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不仅对当今的伤寒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伤寒渐变论,它表明伤寒病毒有一定的发展模式,可以依据其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疗。

他还强调了药物的联合使用、重视病人具体情况的综合评估等要点,这在当今伤寒学仍然是关键的部分。

他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他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誉。

综上所述,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一部对伤寒学及其发展以及中医发展都有着重大贡献的著作。

它不仅对当今伤寒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摘要】陈修园是学术渊博的中医理论家,他一生谙熟经典,潜心研究伤寒之学,维护旧论并重视脾阳。

他兼收并蓄,大量著书立说,推广医学知识普及医学教育,其理论启发后世,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其《伤寒论》研究贡献及学术思想作一综述,以期后世学以致用。

【关键词】陈修园;《伤寒论》研究;学术思想1 生平简介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名念祖,字修园、良有,号慎修。

福建省长乐县(古称吴航)江田溪湄村人。

14岁入医学,尊崇经典致力于伤寒的研究,是运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

任应秋教授陈赞他为清代以后研究伤寒最著名的医家。

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他提出的维护旧论、分经审证及“存津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医学的研习道路上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自成一家,而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普及中医,把深奥难懂的医理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为后辈的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他一生著作颇多,值得后世傳颂的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

晚年著成的《伤寒医诀串解》可谓其毕生研究《伤寒论》的精华所在。

他的著作多是对经典著作的反复注解,通俗性的文字便于初学者学习,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执简就繁,流传甚广,深受欢迎。

为后世中医学者对经典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材读物。

2 《伤寒论》的研究2.1 “存津液”理论陈修园潜心研究《伤寒论》数十年,在《医学三字经》中写到“长沙论,叹高坚。

存津液,是真诠”。

[1]由此提出存津液在《伤寒论》治疗中的重要性。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伤寒瘟疫》中列举了若干存津液方剂的具体用法:“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以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提起中医你会有什么样的印象?中医是慢郎中,对不对?现在老百姓提起中医都说,中医都是慢慢调理的,要吃就吃时间长一点。

那你知道中医是慢郎中是怎么来的吗?一切都要从中医的寒温之争说起。

在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经方家叫恽铁樵,他早年并非学医,而是从事编译工作。

正当恽铁樵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候,丧子之痛不时向他袭来。

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死于伤寒,次年第二、三子又因为患上伤寒而夭折。

后来,恽铁樵先生痛定思痛,开始苦读《伤寒论》,学习中医。

这样又过了好几年,恽铁樵先生的四公子又得了伤寒。

症状是发热、无汗而气喘,因为怕自己学艺不精,他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方,而是请了当地的医生。

但恽铁樵先生发现,这些医生所开的方子,跟自己前三个儿子生病时用的处方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用的豆豉、栀子、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贝母之类,更为关键的是,四公子服药后病情没有一丝减轻,气喘反而加重了。

这天晚上,恽铁樵先生彻夜难眠,他在想,自己前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用的都是这些温病派的方子,现在四儿子又生病了,如果还用这些方子,注定是要失败的。

他依然决定要自己开方,挽救自己的四儿子。

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思来想去,心想,四儿子的症状不正是《伤寒论》中“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吗?我四儿子的伤寒就是麻黄汤证,下定决心后,他在处方上写下了这样的方子: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

然后拿方子对夫人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现在四儿子生病了,请的医生又治不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含药而亡。

言外之意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了。

他的夫人同意了,因为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

于是按方抓药,煎了之后给四儿子喝,恽铁樵先生则继续去商务印书馆工作。

当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四儿子的气喘要比之前稍微平缓一些,皮肤有一些湿湿的感觉,并没有出大汗。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药界人士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续完)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药界人士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续完)

格者 由福建省政府发给《 中医证书》 以及 营业执照。 成立 了一批分馆、 支馆与中医公会。首先 , 中央国医 通过各中医公会的努力 , 一定程度 上促进 了中医从 馆福 建省分 馆 于 13 93年 5月 1 0日成 立 , 馆 筹 备 该 业 人员数 量 的增 加 。 以晋 江 县 中 医公 会 为 例 , 至 截 委员 会公 推王德 藩 、 品端 、 石 溪 、 云 团 、 郑 孙 郭 陈笃 初 13 9 7年抗 日战争 前 , 江 、 安 、 安 、 溪 、 春等 晋 南 惠 安 永 等 2 为董事 , 肖程 、 云鹏 、 5人 梁 黄 高希 焯 、 亨瑛等 9 王 县的中医前来人会者就达 20 人 , 0余 经三批考核呈 人为候 补董 事 , 常务 董事 由高 润生 、 幼彬 、 心 齐 、 朱 林 报, 除个别 外 , 均取 得 中 医师 资格 。中 医公会 的这 项 陈秋孙 、 郑海楼、 陈永庚 、 郑品端担任 , 并推高润生为 工作 使得 相 当一 部 分 中医从 业 人 员 的行 医合 法 化 , 董事长 ; 董事会聘请刘通任正馆长 , 蔡人奇 、 陈天尺 在一 定程 度上 保证 了中医 的传 承 与发展 。 任 副馆 长。福建 省分 馆职 权 包 括 “ 议决 设 立 各 县 国 3 救 治 民众 . 医支 馆并督 促 进 行 , 召集 各 县 中 医公 会 及 医药 团体 有些 中医公 会还 成立 施诊 所 , 费为 群众 看病 , 免 议决 国药 国 医之 整理 方法 ” [ 2。此外 , 分 馆 还 等 1 ] - 该
组 建 中医药社 团 1 各地 中医 药社 团的建 立 . 13 9 1年 3月 1 7日,中央 国医 馆 ” 南京 成 立 , “ 在 并决定 在各 省市 及海 外设 立分 馆 , 县级 设 立支 馆 , 以 作 为管理 中医学术 的领 导机 构 。福 建 中 医药 界 积极 响应全 国 中医药 界 的号 召 , 2 于 0世 纪 3 0年代 先 后

许宏对伤寒学的贡献

许宏对伤寒学的贡献

3讨论小金丹具有化瘀、解毒、止痛、行气、散结等功效,不少学者将其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小金丹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在小剂量和中剂量组,抑瘤率随剂量增高而增大,但小金丹的抑瘤活性没有表现出直线相关的量效关系,在大剂量组抑瘤率呈下降趋势。

本实验小金丹的剂量相当于临床常规用量的2倍,大剂量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4倍。

随着剂量的增加,具有毒性的药物也超出了临床规定的使用剂量,使药物的毒性增加。

所以我们考虑,小金丹的毒性可能部分降低了大剂量组的抑瘤活性。

由于本课题研究没有涉及小金丹的毒理及相关研究,对于小金丹的毒性和抑瘤活性的关系;对于小金丹的毒性引起的机体的整体反应,并进而对抑瘤活性产生间接影响的具体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许宏(1341—1421),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卒年八十一。

幼业儒而隐于医,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学验俱丰,医之辄效,名噪一时,为明代福建省著名的医家。

许氏对前代名方和民间验方颇为重视,并潜心于收集整理与研究,撰有《湖海奇方》、《金镜内台方议》等书。

《湖海奇方》八卷是许氏搜集前代医家名方及民间经验方编撰而成,内容提纲挈领,简明实用,便于病家自检。

《金镜内台方议》十二卷,是其一生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方剂的经验总结。

许氏又工于诗文绘画,皆臻精妙,颇受众人赞誉。

明代以前医家研究《伤寒论》方剂者,首推金代成无己。

成氏在《伤寒明理论》中,对《伤寒论》20首常用方剂,依据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进行分析,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但成氏论述较为简要,阐析欠详。

金元以后医家对伤寒方虽也有研究,但多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用方中综合论述,较少有方剂专论。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则是明代早期出现的一部研究伤寒方的专书,该书研究《伤寒论》的方剂特点,揭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华,释方精细,论述切合临床实用,颇能启发后学,该书在伤寒学派中占有一定地位,现述其大要如下。

1重视伤寒方的剂型和治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黄玉良;刘德荣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1989(020)003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黄玉良;刘德荣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9
【相关文献】
1.近代中西医汇通派4位医家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J],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毕肯·阿不得克里木;周铭心
2.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J], 刘德荣
3.基于频次分析的近代医家沉香使用规律研究 [J], 王资涵;王爽秋;朱垚;陆明;杨念明;白发平
4.论近代福建木材业——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二 [J], 戴一峰
5.论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一 [J], 戴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述陈修园对_伤寒论_的研究

浅述陈修园对_伤寒论_的研究

临床治疗模式。

其三,寒热共投、并行不悖原则的确立,是对《内经》阴阳互根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是仲景对药物配伍理论的创造性突破。

寒热并投的药物用法,在仲景之先并无记载,真正将寒热药物相须而用同时又能达到并行不悖目的者,当首推仲景。

在治疗脾胃疾病过程中,寒热药物相须为用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是如此。

寒热药物杂和而成的方剂虽然难以掌握,但若一旦掌握并能运用自如,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药性的寒热可直接调谐人身之阴阳。

参考文献: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61,1952 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13 周 岩.本草思辨录.北京:中国书店,1987.234 钱 潢.伤寒溯源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06 5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626 吴仪洛.本草从新.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007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362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43 9 尚志均(辑).日华子本草.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77 10 李 杲.雷公药性赋.北京:中国书店,1991.121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401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收稿日期:2001-05-30)浅述陈修园对《伤寒论》的研究青海省中医院(810000) 李春生关键词:陈修园 伤寒论研究陈修园,清代医家,福建长乐人。

生于医学世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在伤寒学派中影响很大,一生著作甚多,撰有《伤寒论浅注》、《伤寒论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等书。

治《伤寒论》之学者,始于晋唐,盛于宋金,而形成流派则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之后,形成错简重订、维持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流派。

名中医李克绍,一生都在研究《伤寒论》,被誉为“伤寒论大家”

名中医李克绍,一生都在研究《伤寒论》,被誉为“伤寒论大家”

名中医李克绍,一生都在研究《伤寒论》,被誉为“伤寒论大家”李克绍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龙泉乡一个农民家庭,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应用和教学工作,提升了《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开拓了临床应用范围,提升了《伤寒论》的价值和地位,是伤寒论的专家、大家,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李克绍7岁入学,先是读四年制的国民小学,然后又升入高等小学读了三年后。

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无力继续深造,只好辍学在家。

当时,山东当局提倡读经,村里的龙泉小学开办起了读经补习班。

由于可以兼顾家中的农活,于是先生便晚上到校学习,前后在补习班读了五年,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以及古文古诗等。

这些课程的学习,帮助先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也为先生后面的中医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补习班毕业后,先生在村上当小学教师。

前后十年,先后一直在村小从事教学工作。

不过,除了教学,先生并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中医典籍。

在无师自学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积累,他读通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同时,他大量阅读和背诵了一些中医名家的方药和杂病等医籍。

1935年底,烟台组织的全专区的中医考试,先生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合法的行医执照。

从此,先生便弃儒业医,开始是在药房开业,由于理论功底深厚,又善于钻研,所以医术提高很快,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

新全国成立后,先生到威海市联合诊所工作。

1956年联合诊所被国家接收后,他被调到山东中医学院担任伤寒课讲师,专门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此定居济南。

先生治学非常严谨,也非常善于吸取民间经验。

有一次,李克绍在胶东出诊。

胶东属于沿海地区,很多人有腹泻的问题,而且当地人腹泻非常有特色,但是当地的医生非常有办法,先后总结了8种治腹泻的方法。

李克绍听后,大受震动,于是注意采集病例和处方,按症分类。

回到济南后他遍查典籍,同时对照处方进行研究获益良多。

此后数年间,他一直没有停止研究,通过广泛阅读,研讨病例,对于腹泻的治疗,已经炉火纯青,但是他没有止步,而是一直在思考。

民国伤寒家—祝味菊

民国伤寒家—祝味菊

民国伤寒家—祝味菊作者:付琳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摘要】祝味菊,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伤寒大家,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伤寒质难》最为突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广。

【关键词】祝味菊;《伤寒论》;《伤寒质难》;正气观;五段八纲祝味菊,作为民国时期的伤寒大家,其学术思想及医改的倡议为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祝味菊提出中医医改,是近代史上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学术上他褒参中西,融汇贯通,在《伤寒论》的基础上首提“八纲”,独创“伤寒五段”和本体疗法,崇尚温阳扶正,重识四气五味,临床善用姜附,创多种温热潜阳法,五段辩证及本体疗法,提出治病应以人为本,匡扶正气,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祝氏著有《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病理发挥》、《诊断提纲》等著作,其中《伤寒质难》是他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开拓创新,给予后世学者深刻启迪。

1 祝味菊及其主要的医事活动祝氏的籍贯(浙江绍兴),生于光绪十年甲申年九月十三日,曾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又东渡日本考察医学,1924年祝味菊沪上行医,开始了他的主要医事活动,先后发表文章《改进中医程序之商榷》、《中西医学概论》指出中西医各自所长。

开创了中西医融汇临证之先河。

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治人为本的理论体系,创温阳扶正以“劫变救逆”的论治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用药风格,因善用附子被称为“祝附子”。

40年代初完成的《伤寒质难》是祝味菊的学术代表作,体现了他主要的學术思想,从内容来看,该书除首篇“发凡篇”之外,其余诸篇可分成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是对伤寒病的理论探讨,后一部分是按照伤寒六经为序,分经讨论病症及诊治。

祝氏在书中突破了传统的《伤寒论》研究模式,以问答的形式阐发了祝氏对仲景学说的见解。

2 祝味菊的学术渊源祝味菊所受学术思想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其一是祝味菊对《内经》和《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其二,祝味菊中西贯通的学术经历和思想;其三,受郑钦安“扶阳”理论的学术影响。

清代福建医家编撰的部分医籍述评

清代福建医家编撰的部分医籍述评

清代经济繁荣,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尤其是闽西北和闽中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医家,其中较著名有陈梦雷、黄庭镜、邓旒、陈恭溥、陈修园、郑奋扬。

清代福建医家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

清代见于方志史书的福建医林人物有430多位,撰著医学著作有120多部[1]40。

兹将清代较重要的医学著作介绍如下。

1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霞、省斋,号天一道人,闽侯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编修之职,康熙年间奉诏谕主持并参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融汇其读书50年所涉猎之古籍万余卷于其中,历时4年5个月,终于1705年5月完成《古今图书集成》初稿,全书共3600余卷。

雍正元年(1723年)因事遭贬,发遣边外,该书又由蒋廷锡等编撰。

“医部全录”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全书520卷,约950万字。

卷1~卷70,为医经注释;卷71~卷92,为脉法、外诊法;卷93~卷216,为脏腑身形;卷217~卷500,分论内、外、妇、儿诸病的证治;卷501~卷520,为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

收录了从战国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20余种,并分门别类进行编纂,为我国历代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纵的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治疗,成为自成系统的综合性医书;横的方面,以各科疾病为纲,先引用历代医家的论述,后附选方用药,纲目分明,便于阅读。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取材广泛,资料丰富,论理精详,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刊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至二十三年丁酉有影印本60册。

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缩印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分8册出版;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排印分成12册出版。

2黄庭镜的《目经大成》黄庭镜(1704—?),字燕台,号不尘子,闽中濉川(今福建建宁)人。

1997_2008年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研究述要

1997_2008年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研究述要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福建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经济再度繁荣,政治相对稳定,文化明显发展,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医家,尤其是闽西北和闽中地区,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的熊宗立、聂尚恒等,清代的陈修园、黄庭镜、邓旒、陈恭溥等。

现将1997-2008年对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的研究综述如下。

1明清时期福建医家及其著作的总体研究丁春[1]对福建古代儒与医的身份转换问题进行探讨,从规模看,明清是福建医家总人数和儒医转换者最多的时期。

从转换类型看,从医到儒者有之,如明代医官林元真;儒医相兼者有之,如清代名医卢见田。

从转换原因看,政治与伦理观念的相通使儒生在学而不得仕时,常把从医作为一种兼善之道,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如清代医家赖用贤。

家学渊源和早期医疗实践是从儒转换到医的客观条件;统治者的默许与支持,缺医少药与医学人才不足则是儒医转换的外在原因。

刘德荣[2]对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进行评述,认为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按主方统类方的方法,由表及里排列原方并逐一附以议论,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阐发,对临床运用《伤寒论》方药颇有启发。

明代熊宗立《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是对《活人书括》和《伤寒图歌活人指学》二书的续编和补充,熊氏还撰有研究运气学说与伤寒六经辨证关系的《伤寒运气全书》。

明代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一书,对《伤寒六书》进行重纂删订,去繁补阙,对伤寒和温热病的临床证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辨析。

童氏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补注辨疑,是临床较好的参考书。

清代医家陈修园著有《伤寒论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等,极力反对“错简重订”,是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的一家。

《伤寒医诀串解》融诸家学说,提纲挈领地勾画出伤寒六经的辨证要领,是其研究伤寒学的代表作。

清代陈恭溥著有《伤寒论章句》,依《伤寒论》每章每节之义细加阐发论述,对每句每读逐一注释解疑,该书后有附方及方解。

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医家研究《伤寒论》状况之概述

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医家研究《伤寒论》状况之概述

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医家研究《伤寒论》状况之概述
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医家研究《伤寒论》状况之概述
王春颖叶进△
【摘要】摘要:民国时期,中医学家们意识到在临床上能求诸实效是中医得以生存与发展直观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这一时期研读《伤寒论》经典,探讨其经文旨归的文章相对比较集中,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临床水平的伤寒学派医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与其重视及应用《伤寒论》有重要关系。

本文就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伤寒论》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9(037)004
【总页数】4
【关键词】民国医家伤寒论研究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在激烈的中西论争中,中医首当其冲,被推向“废止”边缘[1]。

中医界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期,迅速觉醒,奋起抗争,兴办中医教育,创办中医刊物,努力探索求存图兴的道路。

《伤寒论》以其理法方药所具有的临床实践性,成为中医界以实效求生存的必然选择[2]。

该时期有诸多学术特色鲜明、临床疗效卓越的中医大家,对《伤寒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研究程度深入,形成了近代《伤寒论》研究的高潮[3],因此系统地探索民国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与应用是很有必要的[4]。

笔者查询中国知网1998~2018年以研究民国时期《伤寒论》为主题的论文,概括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伤寒论》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对《伤寒论》文献理论的研究
1.版本研究。

民国“伤寒新论现象”评析

民国“伤寒新论现象”评析
之前,一直是零散、偶然的,对中国医学没有太大的 影响。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开始比较全面地引进西
矢之的。“中医是否科学”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对于中西医的学理的讨论也不再局限于医学界,而 是进入到整个言论界,并进一步触动了政界乃至整 个民国社会,直到演化成“中医是否该废除”的争 论。中医的命运随之急转而下,陷入到了空前的被 动境地。为了争取生存权、话语权,中医自觉或不自 觉地走上了自我重振与自我革新的道路。这其中, 中医的伤寒学担当起了学术重振与革新的中坚地 位。 1917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用西医知识来批 判<内经>,将“中医是否科学”的论争推至高潮。
(函授)讲义》,1935年谭次仲出版了《伤寒评志》,
1936年阎德润出版了《伤寒论评释》,1937年承淡
安出版了《伤寒论新注》,1938年余无言出版了《伤
寒论新义》,1945年祝昧菊发表了《伤寒质难》等。 这些医家,均是民国时期较为著名的医学家,是当时
温非病因,是病理的一种反应。祝味菊认为伤寒六
万方数据
主生匡塞盘查兰垒12生!旦笠丝鲞蔓堡翅坠垫』丛旦旦堕』幽垫!!:!堂墼:塑!:!
经的实质是人体抵抗疾病的6个阶段,代表了人体
抵抗机麓的5种不同程度旧1。 这种既兼有传统的以经证经阐释条文的形式, 又有结合西方医学知识揭示《伤寒论》理、法、方、药 的许多内容,呈现了伤寒新论医家们对《伤寒论》研 究思路的多元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2伤寒新论受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medicine.As and
played
for its historical

theory school
WaS the main force in TCM academic development
role in the de・

浅述岭南医家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学术思想

浅述岭南医家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学术思想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2015A070706007)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梁万山(硕士研究生)㊁郑洪]作者简介:梁万山(1991-),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㊂E⁃mail:1132001893@通信作者:郑洪(1972-),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㊂E⁃mail:5299915@浅述岭南医家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学术思想梁万山 郑洪【摘要】 苏世屏的著作‘伤寒论原文真义“受明清维护旧论派思潮的影响,继承维护旧论派的学说㊂其维护旧论,重视文法,反对删改移易,用六经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明辨气化与形质,创新性地提出寒与风的关系,体现了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对‘伤寒论“的发挥,丰富了岭南伤寒学派㊂【关键词】 ‘伤寒论原文真义“; 岭南医家; 苏世屏; 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11.0321 苏世屏及其‘伤寒论原文真义“1.1 苏世屏生平苏世屏(1894⁃1961),广东省新会县人,近现代广东医家,1921年至1924年师承黎庇留门下,精研伤寒学术,后悬壶于广东江门地区,先后著成‘伤寒论原文真义“‘金匮要略原文真义“‘痉病真义“‘古今方韵“‘医案选辑“㊂1958年在新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59年新会中医研究院成立(新会中医院前身),苏世屏为创始人之一,并任副院长一职㊂曾为新会县开办中医班及中医进修班,亲自选材讲学,教授中医理论㊂1.2 ‘伤寒论原文真义“的体例‘伤寒论原文真义“原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于1960年由新会县中医院印行㊂本书刊行后未能广为流传,今从苏世屏弟子方恩泽所藏而得,方恩泽中医师是岭南伤寒派医家苏世屏的再传弟子,1961年毕业于新会中医研究院中医学习班,之后一直在新会县中医院工作,1988年移居美国,在纽约州开中医诊所从事针灸㊁开方㊂方恩泽将1960年新会中医院内部刊印的繁体竖版整理成简体横版,今研究引述的‘伤寒论原文真义“内容均参考由方恩泽所整理的简体横版㊂‘伤寒论原文真义“全书分为卷首㊁卷一至卷七,共八卷㊂ 卷首”分上㊁下两章, 卷首”上由 原序” 自序” 凡例” 附图” 气化真铨”组成,卷首下有 病变纲要”一篇;卷一 太阳病脉证篇”内容较多,分为上㊁中㊁下三节,即是 卷一上” 卷一中” 卷一下”㊂卷二至卷六依次为 辨阳明病脉环球中医药2017年11月第10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17,Vol.10,No.111303证篇” 辨少阳病脉证篇” 辨太阴病脉证篇” 辨少阴病脉证篇” 辨厥阴病脉证篇”㊂ 卷七”则由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 辨痉湿暍脉证”三章组成㊂全书仿照陈修园逐节串注形式,对张仲景‘伤寒论“原文采用大字书写,以小字夹注形式注解㊂2 ‘伤寒论原文真义“学术思想2.1 维护旧论,重视文法,反对删改移易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派的主导思想是 尊王赞成”㊂这派医家主张维护旧本‘伤寒论“,不必改弦更张,代表医家有张志聪㊁张遂辰㊁张锡驹㊁陈修园[1]㊂林慧光[2]认为陈修园虽和张遂辰㊁张志聪㊁张锡驹同属 维护旧论派”,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却同中有异,主要焦点是王叔和 增入诸篇”,所谓 增入诸篇”是指‘平脉“‘辨脉“‘伤寒例“以及‘可与不可“等十一篇㊂陈修园在其著作‘伤寒论浅注“删去‘伤寒序例“‘平脉“‘辨脉“及‘可与不可“等篇,并且认为‘辨痉湿暍脉证“是 叔和从‘金匮“移入,以补论中所未备,后学者须当知所分别”㊂余下篇章则保留,其意在 兹余叔和所增入者悉去之,去之所以存其真也”[3]㊂苏世屏亦是继承了这一派的学术主张,采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的编次方式[4]㊂苏世屏在书‘凡例“中提到 兹刻以叔和编次为主,照陈修园削去序例,以全原璧”㊂但是对于不是六经病脉证篇的霍乱病㊁阴阳易差后劳复㊁痉湿暍这三篇的看法与陈修园有所不同,认为 指出不入六经之原因,仍不出伤寒之治法”,所以苏世屏将‘霍乱病脉证“‘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暍脉证“并为一卷㊂错简重订派认为王叔和编次整理‘伤寒论“的传本有误,成无己在王叔和整理的基础上注释有多处窜乱,因此主张考订重辑‘伤寒论“㊂但苏世屏从文法处着手[1],第一:指出张仲景写‘伤寒论“有一定文法,不宜随便认作错简㊂ 凡病变原理,以‘伤寒论“为最奥妙,注家未能悟解,皆疑叔和编次错乱,乃各自删改移易,然终无一当者,兹先说明之㊂叔和既为医令,岂文法不明乎?不知汉文笔法,原文固是如此,是叔和善全仲景者也㊂”并且归纳出‘伤寒论“中文法有六种:一是在‘伤寒论“每个条文里面,苏世屏将其分为三种文法,有 平铺直叙法” 承上推广法” 回环倒装法”;第二:在每篇文章之中则有 汇证比较法” 文同义异法” 详略互见法”㊂以 详略互见法”为例,如‘伤寒论“太阳经脉证篇中,除了太阳病之外,还有提到太阳与其他经的合病㊁并病等㊂但是太阴㊁太阴少阳章节条文甚少,是因为 以少阳,太阴介于六经之中层,少阳为枢转于外,则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等证,多归并于太阳㊂太阴为开,开于内,则有自利不渴等证,宜服四逆辈,多归并于少阴,故少阳太阴本篇之病较少,其原因如是而已”㊂再如持 错简”观点的医家把太阳病脉证篇中相关原文移易至其他篇章中㊂苏世屏在‘少阳病脉证篇“中指出: 今注家既将柴胡尽数移归少阳,则白虎亦应尽数移归阳明,推之各经所有之桂枝,亦应移归太阳㊂各经所有之承气,亦应移归阳明,其它诸方,亦皆以类从 凡各经邪涉少阳者,均并归各经详之,其本篇条文少者以此,此汉文详略互见笔法,此详则彼略,此略则彼详,篇与篇对照如是,条与条对照亦如是,岂可强为移易哉!”因此,苏世屏说 对于详略互见法不明,故多移易,而仲师之真面目尽掩矣”[4]㊂2.2 六经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肇端于‘黄帝内经“,兴盛于清朝,以张志聪‘伤寒论集注“的成书标志着六经气化学说的成立㊂张志聪所倡导的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三阴三阳之病,多是人体六经气化为病,而非经络本身之病变,并且结合标本中气理论㊁人体经络脏腑学说进行诠释[5]㊂陈修园㊁唐容川㊁陆九芝等人都力主此说,主张用 标本中气”的六气气化理论分析六经病的阴阳㊁表里㊁寒热㊁虚实的病理机制,以阐释六经病的证治规律,从而形成了研究‘伤寒论“的一个学派[6]㊂苏世屏亦是沿用此理论来诠释‘伤寒论“,但在具体的细节却与持 气化”观点的医家有所出入㊂陈修园认为 少阴㊁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㊂苏世屏认同了陈修园对此的论述, 陈修园根据张景岳‘标本中见图“㊂三阳标阳,三阴标阴,已无疑义”㊂但亦对陈修园对脏腑经络与六经关系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 惟以膀胱与小肠,皆为太阳本寒,以心与肾,皆为少阴本热,余经皆然,大为错误㊂夫膀胱本水而小肠本火,心本火而肾本水,岂能强同?‘内经“言太阳本寒是专指膀胱而言,其不言小肠本火㊂而言中见少阴者,以少阴心脏本火,与小肠本火同气㊂则心为小肠之中见,不能为膀胱之中见也明甚”[4]㊂2.3 明辨气化与形质至清代中末期,由于西医的传入,气化学说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经过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发挥后,有人认为[7]:中西汇通学派将气化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成为与西医学的形质㊁解剖观念相对立的概念,用以表达中医学的生命功能模式㊂如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唐容川,以经脉与脉的区别为例,解释 经脉”不同于 血脉”之有形,本质上不是一个解剖形态学概念,因此他们才不会将包含更多气化内涵的 经脉”与 详形迹而略气化”的任何西医解剖形态学概念进行辨析[8]㊂因此,气化和形质的区别从此之后受到诸多医家的探讨,苏世屏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㊂苏世屏对张志聪和唐容川两者提出的形质不予赞同㊂首先,苏世屏认为经隧是 经气各出所由之道”,并且 一切有形体质,均以经隧为系统”㊂苏世屏对经隧为系统的解释曰: 经隧所统之水,谓之经水;经隧所统之血,谓之经血;经隧所统之筋,谓之经筋㊂”张志聪[9]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终始中解释经隧为 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而苏世屏反对说 彼乃误会为十二经别即十二经之别脉之大络”,并进一步地解释大络与小络的概念, 所谓五脏六府之大络者,大络对小络而言,大络即经之异称而已㊂经气所过之路线,谓之经隧㊂经隧中所统之血脉,谓之经脉㊂无俞穴之线谓之经隧,有俞穴之点谓之经脉㊂此经与脉合言,二而一者1304 环球中医药2017年11月第10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17,Vol.10,No.11也”[4]㊂并且引用‘灵枢㊃经脉篇“的原文对十二经经别进行了解释㊂其次,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认为少阳三焦是指西医所谓的膏膜(大㊁小网膜): 总见少阳三焦,是人通身之膜网,或从半表而出阳,或从半里而入阴”[10]㊂苏世屏反对说 膏膜二字,见于‘内经“,非古医所无,若以膏膜为解,少阳主膜原,全体只得少阳一经,病皆在少阳,岂合仲师之原意乎?须知先天阴阳,本是真气,不是形质,故不能以形质等名词为代表也”[4]㊂2.4 苏世屏创新性提出寒与风的关系苏世屏解释了‘伤寒论“中 寒”与 风”的关系,得出‘伤寒论“一切病变传邪过经等均从伤寒立言㊂‘素问㊃玉机真藏论篇“云 风为百病之长”,揭示了风是引起各种病的起因㊂而苏世屏解释‘伤寒论“时,指出 本论以伤寒为主, 何处不有伤寒病”[4],得出‘伤寒论“中所论及疾病的病因均是寒邪导致㊂苏世屏提出六淫中以寒邪致病为病因的观点与‘黄帝内经“所提出的 风为百病之长”的观点并不违背㊂因为风与寒的关系是 风乃寒之标气,寒乃风之本体㊂寒之流动化为风,风之定静化为寒,风寒原为一气之动静,非有二物,如水之任何变化,亦然本为冷质”㊂并且解释太阳病篇中有 伤寒” 中风”之说的原因, ‘伤寒论“内伤寒与中风对举者,中风即伤寒之变词,伤寒即中风之换句㊂中风伤寒者,不过是为区别病状之区别㊂六经皆说中风者,中风即是中寒邪之标气,为伤寒之前驱,亦等于伤寒之分说而已”㊂并且 自‘太阳篇“后,中风渐从缺略,一切病变,受邪传邪,转属转系,过经动经,至经经尽等,皆从伤寒以为立言㊂而燥湿热火四气,亦由伤寒所致”[4]㊂寒与风是为一体㊂在六经气化的思想下整本‘伤寒论“所论及疾病的主线是 六经以太阳伤寒,为主要之立说;以寒之标气中风为分说;以合病并病为合说,属于伏邪者,又引入温病㊁风温㊁风湿㊁寒湿;属于宿疾者,又引入风家㊁汗家㊁疮家㊁淋家,衄家㊁亡血家,喘家㊁呕家㊁虚家等为附说㊂与伤寒治法有关,不能专归一经,属于食色劳动者,则有霍乱阴阳易,劳复食复四证,与伤寒治法有关㊂其气不同,属于六淫新感者,则由伤寒所致 寒邪即六淫之领导,温病乃由伤寒伏邪而来,暑病乃由伤寒新感而致,总不出伤寒之治法,苟能融会全论㊂无法不备,无方不有,自可应变不穷”[4]㊂3 苏世屏医案举例苏世屏对‘伤寒论“的解释是建立在六经气化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苏世屏的临证过程亦有体现到此思想,理法方药一以贯之,今试举两例㊂案例一:‘伤寒危证急剧应变“中病人初起发热头痛,因误治病卅余天未见好转,后出现 突变大热如焚,大汗不止,心虚惊悸,全体经脉振动,飘荡无依,如在半空中倒悬,须人压定,否则欲死㊂神乱言蹇,气微欲绝,脉已涣散㊂舌红黄沙,口中和不渴”㊂病人仍有太阳证,兼见少阴病,故苏世屏用方为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㊂案例二:‘治偏瘫用柴桂汤的特殊奇效“中病人水肿偏瘫至二十九日转入新会中医院,当时症见 面肿甚大,色紫暗,手足小肿,头热不退,爪甲青白,脉右缓左紧,舌淡红白滑”,其人发热提示有太阳证,苏世屏即与柴桂汤加减四剂,发热症消而思食,但仍见偏瘫㊂后与真武汤七剂,肿消仍瘫,在夜晚病人低热,则知病邪从太阳而出,是太阳证, 再与柴桂汤加减三剂,热复退清,继服八剂,偏瘫竟愈”[11]㊂结合上述两个病例,例一是太阳证未解,例二为邪在少阴经,后病邪寻出路转归太阳经㊂两例均可见苏世屏所云: 六经以太阳伤寒,为主要之立说”㊂苏世屏的著作‘伤寒论原文真义“受维护旧论派思潮的影响,继承发展了维护旧论派的思想㊂其维护旧论,重视文法,反对删改移易,用六经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明辨气化与形质,创新性提出‘伤寒论“中寒与风的关系㊂所阐述的学术思想是在当时西医在中国流行的时代背景下得出,其中涉及气化与形质的论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其对于维护中医正统性,吸取西医形质方面的优点树立了标杆,亦体现了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对‘伤寒论“的发挥,丰富了岭南伤寒㊂参考文献[1] 秦玉龙.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88⁃204.[2] 林慧光.试析陈修园 维护旧论”学术思想的多面性[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13⁃15.[3] 清㊃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㊃伤寒论浅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3.[4] 清㊃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M].广东:新会中医院,1960:7⁃185.[5] 林亭秀.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9.[6] 沈红艺.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0,(2):1⁃3.[7] 杨威,张宇鹏,刘寨华,等. 气化”概念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43⁃644.[8] 李素云,龚德. 经脉”与 脉”概念内涵辨析 从唐宗海用气化观点阐释 经脉”说起[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00⁃1102.[9] 清㊃张志聪.张志聪医学全书㊃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03.[10] 清㊃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㊃伤寒论浅注补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8.[11] 清㊃苏世屏.医案选辑[M]广东:新会中医研究院,1960:1.(收稿日期:2016⁃12⁃05)(本文编辑:禹佳)。

著名中医陈慎吾,对《伤寒论》治学尤精,被称为“伤寒论大家”

著名中医陈慎吾,对《伤寒论》治学尤精,被称为“伤寒论大家”

著名中医陈慎吾,对《伤寒论》治学尤精,被称为“伤寒论大家”陈慎吾1899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也是现代伤寒学科的专家。

陈慎吾出生于书香门第,精于儒学,立志成为大儒。

后来,由于母亲患疾,为庸医所误,于是改学中医,立志济世活人。

他先后拜当地多位名医为师,同时由于国学功底深厚,下苦功夫精研中医典籍,不到几年已有小成。

几年后,他就在当地独立行医。

后在其姑父,时任北京同仁堂族长乐锋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到北京设诊行医。

由于医术精湛,费用便宜,很快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他行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将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诊治时非常慎重,开方时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用普通的药,不额外增加患者负担。

正是这种亲民、近民、爱民的风格,让他深受爱戴,求诊者无数,一时声名鹊起。

1930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他拜河南儒医朱壶山为师,专门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与实践。

朱壶山精通中医经典,崇尚临床实践,特别是在《伤寒论》的研究上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经过几年的学习,陈慎吾尽得其传。

1938年,经朱壶山推荐,陈慎吾受聘于北京国医学院,开始讲授《伤寒论》。

从此,他一面临诊行医,一面带徒授课,主要给学生讲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949年后,他受聘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工作。

1956年,受聘到北京中医学院,担任《伤寒论》的教学,并出任伤寒教研组长。

从此,他全力以赴地投身到教学工作中。

他担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任教的10余年中,是他一生中医教育事业的巅峰时期。

在此期间,他将30余年的教学之经验和临床经验,没有任何保留地教给学生,献给学院。

陈教授深得《伤寒论》的精髓,崇尚实践。

他要求凡讲《伤寒论》的教师,必须有经方临床经验,同时要求学习《伤寒论》的学生,也必须学会经方的使用。

他一生主要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教学和使用,是近代研究《伤寒论》的专家、大家,是现代伤寒学的开创者。

他多次参加全国《伤寒论》的教材审定,为伤寒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改正并注》概述

《伤寒论改正并注》概述

《伤寒论改正并注》概述赖剑威;陈宁勇【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33)5【摘要】《伤寒论改正并注》是民国时期中医学家陈逊斋的著作,该书为陈逊斋参考诸家之言,并结合其研究《伤寒论》多年的心得后编撰而成.全书分为前言与正文两部分,反映了陈逊斋的学术观点:1)《伤寒论》所言伤寒是广义上的伤寒;2)六经乃病证表里虚实之代名词,总持百病;3)仲景脉法与八纲相应;4)用药剂量从陈修园、徐灵胎所定最为适宜.《伤寒论改正并注》的正文部分共包括10篇内容,按照条文顺序或改正后作注,或只作注解.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是《伤寒论改正并注》的主要特点.%Correcting and Annotating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 is compiled by CHEN Xunzhai who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s a result of referencing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and combining with his years of studying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 This book consists of the preface and text parts, which contains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General Introductionof Cold Damage Disease, Six-meridian, Pulse Methods, and Medical Dosage in the preface part and ten articles in the text part. The preface illustrates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of CHEN Xunzhai as follows: 1) Thecold damage disease in th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 are discussed in broad sense; 2) The six channels which is the synonym of exterior and interior as well as deficiency and excess for diseases andsyndromes dominate the numerous diseases; 3) The pulse methods created by ZHANG Zhongjing a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4) The most suitable medical dosage is decided by the points of CHEN Xiuyuan and XU Lingtai who are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s. In the text of this book, the annotations are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clause sequence or after correcting the treatise. The crucial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ook is emphasi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edical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总页数】2页(P839-840)【作者】赖剑威;陈宁勇【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2【相关文献】1.尺寸公差注法与位置度公差注法概述 [J], 崔丽娟;乔天琴2.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论辨证广注》评述 [J], 沈敏南3.论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r——以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为例[J], 谢梦;赵艳红;叶映红4.《医宗金鉴·伤寒论注》中对比方法的举例与浅析 [J], 张仕杰; 张光霁5.论《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思路 [J], 余倩颖;宋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苎二苎!竺墨苎主塑皇兰查笙堡:!!:况,进行对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当药液中胡椒碱含量≤0.157ug,m1时,薄层色谱法中无桔红色班点;其含量在0.157—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不清晰:其含量≥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清晰。

七、讨论1.考虑鸿茅药酒成分复杂,分析结果以回归方程式计算以求更接近于实际含量,较单独进行外标法测定更准确可靠,能真实反映样品的含量。

2.鸿茅药酒有效成份量化后,不但对浸提过程中怎样使提出率达到最大,为药品生产的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药酒构建量化标准,评价功效提供了依据。

3.用量化分析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药酒中有效成份的含量,较原质量标准定性鉴别更先进、准确。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薄层色谱法检验费用高,所需时间长,但检测灵敏度高,基线噪音低,试验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适用于鸿茅药酒有效成份检测及贯彻GMP的要求,加强生产质量的控制。

5.对药酒化学成份、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及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路子也很长。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刘德荣福建中医药院(350003)摘要民国以前闽籍医家中,重视伤寒学研究较著名有:南宋钱闻礼撰著《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与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

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鏊别、症状治法,且对原文难解之处,加以注解阐析,该书既方便对伤寒条文诵读,而且有助于理解原文精义。

南宋汤尹才撰著《伤寒解惑论》,着重对《伤寒论》深奥辞义发挥已见、解惑释难,使读者对伤寒务文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杨士囊著《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重点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

又论小儿、产妇伤寒等,集脉证方于一体,且以歌括冠其首,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

明代许宏撰著《金镜内台方议》。

倡以方统证的研究谣。

许氏将《伤寒论》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并按主方统类方顺序排列,方后附论,后列主治病证条文。

该书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对临床运用伤寒方药颇有启发。

明代熊宗立著《类鳊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该书是对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括掌》的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运用运气学说阐述伤寒六经辨证,于临床有参考价值。

明代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认为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有内容重复和前后倒王之处,敌去其繁芜,补其蜩略,且辨析伤寒和温病。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论述伤寒病主要证型和114首方剂的应用,是临床较好参考书。

清代陈念祖研究伤寒学较著名。

有<伤末论漶注X<伤寒置诀辛静k‘伤采真方歌括’和r‘待寨基衡秉'等书。

陈氏・80・中华医药文明史集论是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一家,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

有功千古,不应随意改订。

晚年撰著《伤寒医诀串解》,是其研究伤寒学代表作,倡分经审证研究伤寒之法。

陈氏又撰《伤寒医约录魏以运气理论阐释伤寒六经证治规律,又详述六经脉证、方药运用和对伤寒名词的诠释。

清代陈恭溥著的《伤寒论章句》,按《伤寒论》每章每节之叉详加阐发,又对每句每读运一注释,使学者明其义且识其理。

清代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包识生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其所薯《包氏医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条文次序和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系统性和完整性。

闽南名医吴瑞甫撰著《伤寒纲要》,以六经为纲,每经在详述本经纲要、典型证状基础上,又列出腑证、变证的证候特点、辨治大法,对后世有一定启发。

福建历代医家研究阐发《伤寒论》辨证施治原则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丰富仲景学说内容,而且在福建医学发展史上也产生一定影响。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问世后,引起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自晋唐以后对《伤寒论》整理注释、方药治法和理论研究者,人才辈出,代有明贤,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据现存的文献记载,自南宋起,福建有不少医家重视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他们各擅其长,从各个角度阐述仲景的辨证施治原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兹分述如下:宋代,研究伤寒学蔚然成风。

南宋建宁(今福建建瓯)医家钱闻礼,于隆兴元年(1163年)撰著《伤寒百问歌》四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0年重印)。

该书根据《伤寒论》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提出与l临床辨证关系较为密切的93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和治法等,且对原文中难解之处,能引用前人的注解加以论述。

歌括编写讲究诗律韵脚,易读易记,如“发热歌”日;“发热恶寒属太阳,宜服大青及麻黄;发热遇寒而微恶,柴桂桂二越一汤;汗后但热不恶冷.调冒承气更相当”等“1,内容通俗,不但有助于初学者对《伤寒论》条文的诵读,而且对理解原文的精义也大有裨益。

南宋龙溪(今属漳州市)汤尹才于乾道九年(1173年)撰著的《伤寒解惑论》一书,被收载于钱氏的《伤寒百问歌》卷一中。

汤氏着重对《伤寒论》的一些深奥辞义发挥己见,进行解惑释难,例如将“伤寒或两证相近而用药不同者;汗下失度而辨证不明者;以冷厥热厥之异宜、阳毒阴毒之异候,其间错综互见,未见概举,辄各举而别自之”,使读者对《伤寒论》的难点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三山郡(今福州市)杨士瀛,对伤寒学深有研究,于景定元年(1260年)著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该书以总括《伤寒论》和朱肱《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治疗戒忌,且论d,JL、产妇伤寒等。

该书集脉、证、方子一体,又以歌括冠其酋,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诚为学医者之阶梯,入门之捷法,深受读者欢迎。

日本丹波元胤在其《中国医籍考》中,也论及杨氏《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一书。

明代,建安(今建瓯)许宏(又名许弘)以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依据,对张仲景之方剂加以注释,于1422年撰成《金镜内台方议》十二卷,倡以方统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

许氏将《伤寒论》原书的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然后按主方统类方的方法由表及里顺序排列。

每方逐一附以议论,,阐发制方之义,后列<伤寒论》第一篇中华医药文明史学术论坛・81・中该方主治病证的原文。

如桂枝汤,先列桂枝汤主方,依次为桂枝汤方议、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的进退变化,其后再列桂枝汤类证,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等,这样将主方和加减方汇于一处,有利于阐明主方和类方的鉴别应用,该书从方、证、药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临证运用‘伤寒论》方药颇有启发作用。

明代建阳(今福建建阳)熊宗立著有《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这是熊氏对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和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二书的续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这是熊氏研究运气学说与伤寒六经的辨证关系,于临床诊断伤寒病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代邵武(今邵武市)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四卷,刊于崇祯5年(1632年)(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

该书是童氏对明代陶华研究《伤寒论》的六种医书(即《伤寒六书》)进行重纂删订而成的。

童氏认为《伤寒六书》辨阴阳有径,临证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足补仲景《伤寒论》之未备,但是有重复和后先倒置之处,故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

全书对伤寒和温热病的临床证治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辨析。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童氏认为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论天时,不察虚实,不分感冒,直以麻黄桂枝治冬月正伤寒者,通治三时之寒”,因此不能概括张仲景论治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童氏遂予以补注辨疑,将伤寒各种临床证候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几种类型,并论述114首方剂的应用,该书眉目较为清楚,是l临床较好的参考书。

明代建安(今福建建瓯)雷竣,曾撰‘伤寒发明》一书,阐发伤寒学说“。

清代精研伤寒学的,首推长乐医家陈念祖。

他研究伤寒学的专著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和《伤寒医约录》等种。

陈氏针对仲景《伤寒论》因代远年湮,后人简编条册多有颠倒错乱现象,而极力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而成为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的一家。

陈氏研究《伤寒论》是师钱塘张志聪、张锡驹二医家,且遵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最早编次,认为王氏编次的《伤寒论》传本,最为完整,不应随意改订,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

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陈氏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惟有守其法,斯能传伤寒之学,故被后世称为。

维护旧论”的中坚。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晚年所著,该书融会诸家学说,用简嬲的文字,提纲挈领她勾出伤寒六经的辨证要领,发前人所未发,是其研究伤寒学的代表作。

陈氏倡用分经审证方法研究《伤寒论》,其将伤寒六经的三阳病证条文,按经证、腑证、变证等概括,三阴病按阴化、阳化、水化、火化、寒化、热化加以归类,充分体现伤寒病证的相互联系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使学者在临床有规可循,有法可度。

同时,陈氏还用‘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来阐述伤寒六经实质。

陈氏于嘉庆癸亥年(公元1803年)撰《伤寒医约录》三卷,该书一方面用运气理论阐释《伤寒论》中六经证治规律,另一方面又详述了伤寒脉证、六经方药以及临床运用,且对《伤寒论》一书中的名词术语加以注音诠释。

全书以歌诀为主,问以论述,其文浅显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清代侯官(今福建闽侯县)陈恭溥著有《伤寒论章句》六卷,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成书,成丰元年(1851年)刊行.该书根据张志聪、张锡驹二家的分章分节研究法,依《伤寒・82・中华嚣药文明史集论论》每章每节之义而细加阐发论述,又对每旬每读逐一注释解疑,以期无晦滞之处,使学者能读其论而明其义,识其理而知其法。

该书后附方及方解,不分六经,而采用每方后以《伤寒论》相应的条文为经,又汇集后世医家及自已的经验为纬,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实便于临床应用,诚为深入浅出之作。

陈氏《伤寒论章句》虽流传未广。

其知名度及影响“不及柯韵伯、张令韶、张隐庵,但是陈氏运用考证方法来研究《伤寒论》,在伤寒学术史上独占一席,其成就自不可没”。

“1清代长乐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一书(见《长乐县志》卷二十七),亦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福建医家颇受清代研究伤寒学兴盛之风影响,多有著述。

福建上杭名医包识生,民国时期曾活跃于上海中医界。

包氏学术宗仲景、尚经方,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故其论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伤寒论》条文的次序和原书的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