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怎么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怎么处理
心理素质不好,遇事紧张心慌心跳加快浑身发抖双手抖这该怎么办?下面学习啦
小编整理了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的处理方法,供你参考。
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的处理方法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七大方面,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从七个方面入手,具体包
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
七个方面。
自我意识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
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
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
我调控三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是在
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
方式,促进我们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我们自我意识健康
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
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
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
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
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
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
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
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
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
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
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
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
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
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
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
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
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
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
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
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
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
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解决遇事紧张心慌的方法
首先,对自己所面临的事物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对其性质、内容、
基本情况要有所了解,对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后果要有充分的估计和预见。只有
做到心中有数,遇事才能沉着,不慌,应付自如。
第二,要对自己有所了解。正确分析自己属于何种气质类型,是属于多血质型还是粘液质型,是属于胆汁质型还是抑郁质型,以此来正确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应付面临事物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心。即使不具备应付能力也不会有心理负担,因是客观原因所致,这样就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面临事物,所谓知己知彼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精神要尽量放松,对面临事物有恐惧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着,惶惶不可终日,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在思想上不过分夸大事物与个人前途得失的关系;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不要过分疲劳,大脑过度劳累会造成头昏耳鸣,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加剧心理紧张程度。
第四,要保持情绪稳定。对突如其来的事物和一些和自己关系重大的事情,人们开始面临它们时,生理上会发生急剧变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两手发抖,手心冒汗,这是由于过分焦虑和恐惧引起的。这种过度紧张,使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紧张,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其实,适度的紧张对人是有一定益处的,它可以进一步调动人体的各种机能,使思维更加活泼,产生一种增力作用。
心慌与心悸的区别
心慌与心悸的意思相近,但略有区别:
心慌——是人们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或心前区慌乱、悸动、不安的感觉,多是一种俗称,也是包括心悸在内的一种统称。
心悸——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病人自觉心脏搏动的一种不适感觉,病人则常描述为心跳、心慌、心累等感觉。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见于心搏增强,心动过速、早搏等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神经功能紊乱等。
我们在了解了心慌与心悸的区别后,一定要对于这两种疾病来进行区分,不能盲目的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心理的调理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期间也需要多注意调节自身的心理状况。
>>>下一页更多精彩“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