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地理.必修.配XJ版
271导学案.第1辑.八年级数学.配XJ版
第 3 章 全等三角形
3. 1 旋 转 …………………………………… 0 3 5
第 1 章复习学案 ………………………………… 0 1 5 第 1 章过关测试 ………………………………… 0 8 5
第 2 章 一次函数
2. 1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
3 7 3. 2 图案设计 ………………………………… 0 3 9 3. 3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 …………………… 0
第 3 课时
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 角形 …………………………… 0 6 7
第 3 章复习学案 ………………………………… 0 6 9 第 3 章过关测试 ………………………………… 0 8 3
3. 5 直角三角形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第 3 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 0 5 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0 5 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0 5 5
4. 2 数据的分布
第 1 课时
数据组的频数分布和频 率分布 ………………………… 0 7 5
3. 7 作三角形
第 2 课时 第 3 课时
编制频数分布表 …………… 0 7 7 频数分布直方图 …………… 0 7 9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 0 6 3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 角形 …………………………… 0 6 5
第 2 课时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 0 1 9
2. 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
第1章 实
1. 1 平方根
数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 0 2 1 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 0 2 3 一次函数的性质 …………… 0 2 5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导学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3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结合案例,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2.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及意义。
【梳理教材,夯基固源】一、区域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 、水文、 、土壤等,它们相互 、彼此 ,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3)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 和 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居 、制度组织、 等方面,它们共同形成了 特征。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 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 、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3.区域联系的表现:区域 和 。
二、区域协调发展1.背景:区域经济发展的 ,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2.意义:对于 区域差异,实现区域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区域 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
(2)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实施新一轮 振兴战略;推动中部崛起;在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3)国家三大战略。
一是 发展;二是建设 带;三是“ ”倡议。
(4)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支持 老区、 地区、边疆地区、 地区加快发展。
(5)推进 化。
(6)坚持 ,加快建设 。
4.案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问题探究1:区域联系材料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0%,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差别显著。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和主要资源示意图。
问题1:长江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系提供了什么条件?问题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问题3:长江经济带下游为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问题4:金沙江水电东送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合作效果 表现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 ,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 。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71导学案.第2辑.七年级数学.配XJ版
预习案 …………………………………………… 035
探究案 …………………………………………… 035
训练案 …………………………………………… 081 ■第5章复习学案 ……………………………… 037 学习目标
梳理案 …………………………………………… 037 探究案 …………………………………………… 037 训练案 …………………………………………… 082 ■第5章检测卷 ………………………………… 083
训练案 …………………………………………… 059
■第3章复习学案 ……………………………… 005 学习目标
梳理案 …………………………………………… 005
探究案 …………………………………………… 006
训练案 …………………………………………… 060
■第3章检测卷 ………………………………… 061
探究案 …………………………………………… 031
训练案 …………………………………………… 079
第2课时 解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33
探究案 …………………………………………… 033
训练案 …………………………………………… 080
5.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训练案 …………………………………………… 089
6.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平均数
预习案 …………………………………………… 049
第4章
4.1 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预习案 …………………………………………… 007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课程开发者必修2教学准备研究中心课程类型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教材、网络和学科资源教学时数基础学科课程高一年级24课时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作为教学与学习之间的桥梁,本书尤其有助于教学活动从“教”向“学”的转变。
这本书的编写是对教师能力的严峻考验。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渴望在没有太多精力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同步教学辅助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明显,教师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为了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校情、师情、学生情,让学生以更清晰的方式和方法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探索创新,我们再次走进了名校课程改革,深入名师课堂,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提炼出一种新的高效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四次四级教学策略。
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形成了科学、实用、高效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系。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变化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
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该模块对于培养学生搜集鲜活素材、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对地理学习的见解和成果。
5.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阐明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生物圈与植被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2.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读课本P41—P44文字及图表,完成以下任务。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岩石圈的和整个。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类型分布特点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区由常绿的组成,树冠浑圆,叶面多呈,表面光滑、无,质地较硬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温带气候区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由组成,叶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云杉、冷杉、落叶松等类型分布气候特征特点热带草原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大陆上年降水量500~1 000 mm,集中在、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成片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温带草原温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群落,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特征3.荒漠植被班级:姓名:小组:(1)含义:指植被覆盖稀疏、 的地面景观。
(2)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 的 气候区。
(3)特点:①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水分 。
②有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 。
③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 。
④多数植物根系 ,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⑤植被 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4.4国际合作导学案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高二下学期
4.4 国际合作【课标要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表现。
(地理实践力)3.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综合思维)知识导航知识点0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1.概念及表现(1)经济全球化概念: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表现:①商品、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②生产领域中: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此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
2.影响(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2)发达国家:逐渐转向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3)发展中国家:小部分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
3.国际合作表现(1)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二元结构→三元结构。
(2)各国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02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1.一带一路概况:“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从我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国际合作意义“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1、图表、图片展示法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地理2.必修.配XJ版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 1 1 探究案 …………………………………………… 0 1 1 训练案 …………………………………………… 0 3 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 0 3 探究案 …………………………………………… 0 0 3 训练案 …………………………………………… 0 3 3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 1 5 探究案 …………………………………………… 0 1 5
训练案 …………………………………………… 0 4 3 ʏ 第三章复习学案 ……………………………… 0 1 7 ʏ 第三章过关测试 ……………………………… 0 4 5
预习案 …………………………………………… 0 2 5 探究案 …………………………………………… 0 2 6 训练案 …………………………………………… 0 5 5 ʏ 第四章复习学案 ……………………………… 0 2 9 ʏ 第四章过关测试 ……………………………… 0 5 9 参考答案 ………………………………………… 0 6 3
第二节
学习目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预习案 …………………………………………… 0 2 1 探究案 …………………………………………… 0 2 1 训练案 …………………………………………… 0 5 1
0 0 1
三
区域产业活动
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 ( 1. 新疆南部 C. 是( ) 珠江三角洲 A. 黄淮海平原 B.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教材情况《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是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教材。
该教材以地球为基础,以中国为重点,全面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现过程;3.理解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4.能够分析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的介绍;2.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现与发展;3.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和深部岩浆的形成;4.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5.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前呈现视频资料,用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下,预览课本内容,做好思想准备;2.课堂讲解: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介绍,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理解;3.多媒体演示,通过运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地质历史、地球动力学、地震、火山等知识;4.黑板板书,重要理论内容进行重点板书,深刻的思考,明确的表述,为提供良好的桥梁作用。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开场: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分享(15分钟);2.重难点讲解(30分钟);3.课堂互动:学生自学知识点,进行斗争互动(25分钟);4.黑板板书:总结重点知识和重要概念(20分钟);5.课堂总结:本节课的收尾与下一节课的预告(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既注重了知识传授与概念学习,又体现了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既能够快速地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探究态度。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1.结合实例,理解国际合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2.说明“一带一路”的含义,并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综合思维)一、国际合作1.概念:国际合作包括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等,一般是地区或国际组织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2.意义:有助于各国优势互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合作、社会和谐和文化包容创新,实现各国共赢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含义和提出背景1.“一带一路”的含义(1)“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①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②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①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1)地理位置邻近。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资源具有互补性。
(4)历史基础深厚。
(5)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相关国家积极开展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地区间的互通互联,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2.经贸、投资、金融合作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设立了经贸合作区,拓展投资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金融合作,为实现贸易畅通、开展多元化投资、形成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生态环保合作(1)合作领域:“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绿色环保项目。
(2)作用:推动各地区和全球的绿色健康发展。
4.人文社会交流通过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社会交流,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共同繁荣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导学案【学习目的】1、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与等级划分,知道不同国家与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联络城市地域构造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效劳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重难点】1、联络城市地域构造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案【教材根底学问梳理】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根据:城市。
(2)我国状况:我国的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四类等级。
2、城市效劳功能(1)效劳范围:及城市旁边的与广阔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也没有明确的。
(3)城市等级与城市效劳范围、效劳功能之间的关系3、城市等级与效劳范围扩大的根本条件(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1) (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亲密相关)(2)(3)(为更远的居民供应效劳使其效劳范围扩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2、启示:结合下表与图,答复问题: 1、(填上表)请根据非农人口规模分别对赤坎镇、开平市与江门市进展城市等级断定。
思索按现行的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合理吗? 2、请根据资料分析赤坎镇 居民出行到开平市与江门市的间隔 与频率关系。
3、(填上表)你认为赤坎镇旁边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效劳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A 购置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B 购置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C 购置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高校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探究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读右图“六边形效劳网络图”,推断图中三个城市(甲、乙、丙)的等级的级别,号填入括号内,并用线段将与其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连接起来。
( )最高级城市 · ………( )中级城市 ○ –––– (三区)城镇非农人口4.8万 23.6万 139万 城市等级断定间隔 0 KM 15 KM76 KM 前往该地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效劳功能()最低级城市⊙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答复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 , 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㊂
河流水 ㊁ 湖泊水 ㊁ 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 但 地上河 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 如图 2 1. 4 3㊂ ( ) : 海陆间循环 ( 代号及名称 ) 1 ① ( ) ㊁ 海上内循环 : 2 ① ② ㊁ ㊁ ③ ㊂
预习案 …………………………………………… 0 1 5 探究案 …………………………………………… 0 1 6 训练案 …………………………………………… 0 4 5 第二课时 陆地自然带 ㊁ 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学习目标
第三章
预习案 …………………………………………… 0 1 7 探究案 …………………………………………… 0 1 7 训练案 …………………………………………… 0 4 7 ʏ 第三章复习学案 ……………………………… 0 1 9 ʏ 第三章过关测试 ……………………………… 0 4 9
第二章
训练案 …………………………………………… 0 4 1
第二节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循环
预习案 …………………………………………… 0 1 3 探究案 …………………………………………… 0 1 3 训练案 …………………………………………… 0 4 3
㊂ 不断地运动 ㊁ 转化 )
0 0 1
能够运用示意图 , 熟练 掌 握 水 循 环 的 过 程 和 主 要 环 节 , 并 说 明 水 循 环 的 地 理 意 义㊂ 提 高 读 图 能 1. 力 ㊂ 2. 自主学习 , 合作探究 , 学会分析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的方法 ㊂ 3. 激情投入 , 享受成功 ; 节约和珍惜水 资源 ㊂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 0 1 探究案 …………………………………………… 0 0 2 训练案 …………………………………………… 0 3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第一课时
洋
流
学习目标
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预习案 …………………………………………… 0 0 3 探究案 …………………………………………… 0 0 4 训练案 …………………………………………… 0 3 5 ʏ 第二章复习学案 ……………………………… 0 0 7 ʏ 第二章过关测试 ……………………………… 0 3 7
( ) 图中 A 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1 ( ) ㊁ 水量较稳定的是 2 a b 两条河流中 , ( ) 甲㊁ 乙两城市中 , 水资源较丰富的是 3 ( ) 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 4 ㊂
循环 , B 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㊂ 河, 判断依据 是 城市 , 原因是
图2 4 2
循环 ㊂ ㊂
; 外因是
预习案 …………………………………………… 0 2 1 探究案 …………………………………………… 0 2 1 训练案 …………………………………………… 0 5 3
第四节
学习目标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节
学习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预习案 …………………………………………… 0 2 9 探究案 …………………………………………… 0 3 0 训练案 …………………………………………… 0 5 9 ʏ 第四章复习学案 ……………………………… 0 3 1 ʏ 第四章过关测试 ……………………………… 0 6 1 参考答案 ………………………………………… 0 6 5
第一节
学习目标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预习案 …………………………………………… 0 1 1 探究案 …………………………………………… 0 1 1
第四章
第一节
学习目标
第三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预习案 …………………………………………… 0 2 5 探究案 …………………………………………… 0 2 6 训练案 …………………………………………… 0 5 7
预习案 …………………………………………… 0 2 3 探究案 …………………………………………… 0 2 3 训练案 …………………………………………… 0 5 5
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
( ) 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 水循环使大气降水 ㊁ 地表水 ㊁ 地下水 ㊁ 土壤水乃至与海洋水之间相互交换转化 , 促使 2 ㊂ 陆地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水循环系统 ) ( )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 ㊁ 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㊂ 3 ( ) 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 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㊂ 4
)
独立完成 ㊂ 2 0 分钟 ㊁
习自测题目 : 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 注意扩展记忆 ㊂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 , 并 填 写 到 后 面 我 的 疑 问 处 ㊂ 4. 限时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 进行知识梳理 ; 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 语 ㊁ 标注序号; 熟 记 基 础 知 识 ㊂ 2. 完成预 1.
水循环 , 概念 :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 相 伴 的 1. ㊁ 能及 的 作 用 下, 水在 读图 2 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㊂ 2. 4 1,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 , 并塑造了多种 , 以 ㊁ ㊁ ㊂ 形态和 和 间通过吸收 状 态 的 变 化㊂在 或放出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 总 量 平 衡 的 循 环 运 动 ㊂ 水 循 环 又 使 地 表
图2 4 1
㊁ ④
㊁ ⑤
㊁ ⑥
㊁ ⑦
㊂
图2 4 3
( ) ㊁ ㊁ ㊂ 陆地内循环 : 3 ④ ⑧ ⑨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㊂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 资 源 , 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 3. 少 及 水循环意义 : 4. ( ) 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 ( 通过各个环节 , 把大气圈 ㊁ 水圈 ㊁ 生物圈 ㊁ 岩石圈有机地联 系 成 为 一 个 水 循 环 系 统 , 水在 1
) 下列地理事物中 , 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 1. 塔里木河 天山冰雪融水 A. B. 长江 未登陆的台风 C. D. 地壳物质循环 C. 读图 2 回答下列问题 ㊂ 3. 4 2, D.热力环流
使大气圈 ㊁ 水圈 ㊁ 岩石圈 ㊁ 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 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2. 大气环流 水循环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