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2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自然增长1.历程: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且有快有慢。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出生人口×100% 死亡率= 死亡人口×100%总人口总人口注意:①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
②人口地区差异:目前世界人口接近70亿,人口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欧洲。
世界上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由多到少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
其中亚洲亚洲国家有6个。
③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自然增长率越大,增长速度越快。
只要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数就在增加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自然灾害上层建筑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等根本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依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 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 从数值上区分人口增长的模式目前高低界值大约是:出生率的界值是2%,死亡率的界值%,自然增长率的界值%。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低低低”型增长缓慢,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已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型,但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已经是三低型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增长率较低,增加人口多;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有:1农业革命前2农业革命期间3工业革命期间(1)、农业革命前增长特征为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人口数量多。
原因是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3)、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入人口迅速增加。
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4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缓慢。
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很快。
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等。
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原始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基本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主要涉及地理基础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本文将以各个章节的知识重点为线索,对其中的关键知识进行介绍。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该章节主要包括地球与太阳、地面与大气、地理自然区、地理坐标与时区等知识点。
1. 地球与太阳: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2. 地面与大气: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大气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同温层和温度递减层。
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雨、雪等各种形式的降水。
3. 地理自然区:地理自然区是根据地球上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划分的地域单位。
常见的地理自然区有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4. 地理坐标与时区:地球上的任意一点都有自己的地理坐标,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地点的位置。
时区是为了方便不同地区的时间统一而设立的。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该章节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循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点。
1. 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中。
淡水资源占全部水资源的极小比例,所以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十分重要。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循环等。
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动态平衡。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是有限可再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我们需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土壤资源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物质,具有生产力、保护性和调节性等重要功能。
该章节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1. 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第一章 第一节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 、 10 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 迅猛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由于政治独立, 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 降,人口增长很快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 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 服务,死亡率降低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 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 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 数量还将增加 人口基数大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 水平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今后变化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历史时期中国4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大陆的形成和变动1.大陆的形成过程-大陆是由一块或几块地壳板块聚集和碰撞而形成的。
-地表上的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慢慢变动。
-大陆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表面会有褶皱和断层。
2.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向东运动、向西运动、向南运动和向北运动等。
-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每年大约只有几公分到几十公分。
3.大陆的变动-大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们可以分裂,也可以重组,还可以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
二、大陆的演化历程1.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古生代时期,原始大陆是唯一的大陆。
-在中生代时期,原始大陆开始分裂形成多个大陆。
-在新生代时期,大陆板块开始减速和重新组合。
2.大陆演化的特征-大陆演化的特征主要是大陆的碰撞和结构的变化。
-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地形的巨大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3.大陆演化的规律-大陆演化的规律主要有:岩性和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分布、地质地貌的变化等。
三、大陆漂移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壳板块会漂移。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包括了大陆漂移的原因、证据和机制等。
-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包括对流流体的运动和地壳板块的移动。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是地球的古生物和古地理现象等。
-大陆漂移的机制是通过板块构造的推动和拉力来实现的。
3.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大陆漂移学说1.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是基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起来的。
-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根据新技术的进展和新的证据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现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壳板块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位。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二章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
3.低低低促使中国人口下降的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第二节世界人口“j”形曲线增长。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制约人口容量的三个因素: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
一年以上的人口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及便民需哦那个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因素 2.经济因素(提供就业机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人口潜入,改变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进而影响了人口空间分布)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自发性的。
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背景与人口:婚俗,宗教中国文化与人口:1从早生早育到晚婚晚孕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高3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比较发达的特点。
区位是某一食物与其他食物的空间关系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
河流干支流交汇处的城市:重庆,宜宾,武汉。
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
上海,广州是入海口。
火车铁路:株洲,怀化,石家庄,衢州。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
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
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
势
典型国家举
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
全,生育观念的
转变等
比较稳定,
一些国家的
人口数量还
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
展,医疗卫生事
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
始趋于缓
慢,很多国
家实施人口
控制措施
中国、印
度、巴基斯
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
式
“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
率
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
森林等地
区的落后
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
的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
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
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 )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
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4.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
B.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C.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最适合人口
D.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则越少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
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70%鼓励生育
B.60%计划生育
C.15%采取移民政策
D 30%鼓励人员出国
读“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
回答8-9题:
8.图中A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
A.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 下列既属于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
A.尼日利亚 B.德国
C.古巴 D.印度
二、综合题:
10、读“世界人口年龄系数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四条曲线中,已知A曲线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判断另三条曲线
中,代表发达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代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
口年龄系数的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
是。
(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间发展上世界老龄化程度有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老龄化进程也存在着差异。
(3) 图中显示出大约在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
年儿童人口系数;大约到年,世界上的老人将多于少年儿童。
(4) 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0世纪是,
20世纪以后将面临、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