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知识点3_“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
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
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
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评价】
局限性(主要影响): 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积极性: 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启示:1.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2.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背景】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4.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答案】 B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2.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
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
银进口。据统计,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
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
明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是什么明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朝实行的一种严格限制中国人和外界接触的国家官方政策,包括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友好活动,这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明朝为什么要颁布这项政策呢?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明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明朝是第一个提出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者是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在政治上防范日本和保护中国的自然经济,杜绝中国的金属外流,所以实行封锁政策,其实,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在当时并不是叫闭关锁国,其官方名称叫“海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平等友好贸易。
其实明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闭关锁国,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允许官方贸易存在的,只不过不允许私人和外界进行贸易,尤其是贵重金属方面的贸易,明朝统治者也对一些国家在中国的经商活动进行限制规定。
在之后的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比明朝“海禁”政策严厉了许多,在海禁政策下,虽然很少有人能和外界接触,但是中国的贸易和航海事业还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当时也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明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于明初,在明隆庆皇帝时期终止,前后共持续了70余年,贯穿明代的整个历史,在永乐皇帝以后,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逐渐增加和社会的逐步稳定,这项政策开始渐渐松动,到了隆庆皇帝这一代已经名存实亡了。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许多人都会把海禁与闭关锁国混淆起来,实际上两者有许多的差别。
简单的说,闭关锁国是指不与外国往来,包括经济、贸易、文化等众多方面。
而海禁是当时的政府为了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而颁布的政策。
从细微方面来说,海禁与闭关锁国实施的背景不同。
海禁是为了抵制沿海地区肆意掠夺的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是清朝为了抵制国内的反抗势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来侵略者的威胁。
其次二者的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海禁主要是针对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是针对沿海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势力,后来又用于防范日渐强大的外来势力。
第三点是二者的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海禁主要是限制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定私人不得出海进行贸易,但是对来华交易的外商没做限制。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
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
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
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1/ 1。
史料解读:“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太祖实录》卷七〔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材料三〕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解读】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1.朱元璋再三地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2.严令禁止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
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扰。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说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实行了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明代虽然时废时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没有被撤销。
海禁推行之初,虽然对维护明代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对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2.清代的南洋海禁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①。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解读】这是一段关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为生,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2.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造成社会动荡。
清代的海禁是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制定了许多政策。
其中,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这一政策被世人戏称为“闭关锁国”,意味着中国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大门,限制了外来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朝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即位后就开始制定相关禁令。
明太祖期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的经济和安全。
此后,明朝历任皇帝都对海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维护。
二、政策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具体措施有:禁止私人出海航行、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特许贸易商、限制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等。
此外,明朝还对外人入境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籍人士进行了限制。
三、原因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保护:海禁政策的施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贸易和产业,避免国内的资源被外国掠夺,保持经济的独立性。
2. 安全威胁:在明朝初年,蒙古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有西北边疆地区的明太祖消除的后遗症。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海禁政策成为一个必要手段。
3. 文化保守: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成分,封建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和保护,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体现在国家经济和安全得以保护,同时限制了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1.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局面形成。
这一封闭状态,限制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
2. 商业发展受阻:中国在海禁政策下错失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机遇,错失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也使得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l
会 的发展 。
“ 海禁 ” 策 , 政 闭关 锁 国 , 主要 出于政 治 原 因。这 种政
二 、清代“ 闭关锁 国” 策 政
策虽然有 防 范西 方 殖 民 主 义 入侵 的 自卫 作 用 , 更 但
1 .概念 :闭关 ” 指关 闭城 门, 引 申为断 绝往 主要 的是 要 防 范 人 民反 抗 , 固封 建 统 治秩 序 。 闭 “ 原 后 巩
璋 以胡惟雍 谋 反 朝 廷 , 欲 借 日本 为 助 ” 决 意 绝 之 , “ ,
、
明代 的“ 海禁 ” 策 政
1 .概 念 : 禁是 明清 两 朝政 府 禁 止 中 国 民 间私 开始 推行海 禁政 策 : 次 下令 禁 止 民 间人海 “ 番 ” 海 屡 通 ,
人赴 海外 经 商 和限 制外 国商 人 到 中国进 行 贸易 的政 “ 濒海 民私通 海外 诸 国” 明成 祖 朱棣 的海 禁 政策 禁 。
下, 明朝与海 外 诸 国的 经 济 往 来 主 要采 取朝 贡 贸 易 的正 常商 品交 流 。更 重要 的是 它导 致 了社 会 生 产力 的形式 ,惟 不通 商 , “ 而止 通贡 ” 。
责编 / 柏 姜益民 邮箱 / gz @1 薛 xk O 6 s 3
发展 的停 滞 和生 产 关 系 的腐 朽 , 而 阻 滞 了 中 国社 从
明 清时 期 的“ 海禁 闭 关 锁 国 与“
口 宋景 田
【 课标要求】
要求 内 容 解 读
3 实施 原 因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 从社会 经济 方 面来 看 , 明初 社 会 经 济虽 得 到恢 复 和发展 , 基本 上 是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 但 因 而没 有强 烈 的对 外 贸 易要 求 , 这是 根 本 原 因 。第二 , 导致 明王朝实 行海 禁 政策 的 直接 原 因是 当时 的倭 寇 问题 。元 朝 时 , 寇 就不 断 到 中 国 沿海 骚 扰 。到 明 倭 朝后 , 日本海 患集 团在 沿 海进 行 骚 扰掠 夺 为祸 更 甚 ,
高考一轮复习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精品PPT课件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 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 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 “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盐铁专卖
❖ 起源: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即官府垄断 经营山海之产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结果
结果:①海寇问题严重;②走私兴盛; ③沿海百姓生计困难,社会不稳定
重点深化——明朝的海禁政策
材料三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 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 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 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 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
起源: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即官府垄断 1683~1757,曾开放海禁,允许对外贸易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封建社会前期: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
清代闭关锁国:侧重于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重点深化——明朝的海禁政策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 ★抑商政策时而松弛、时而严格,但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抑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史料解读:“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太祖实录》卷七〔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材料三〕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解读】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1.朱元璋再三地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2.严令禁止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
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扰。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说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实行了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明代虽然时废时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没有被撤销。
海禁推行之初,虽然对维护明代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对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2.清代的南洋海禁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①。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解读】这是一段关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为生,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2.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造成社会动荡。
清代的海禁是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宝典]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
专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知识体系】一、基本线索明初实行海禁到清初发展到闭关锁国→近代晚清政府被迫开放→现代中国主动对外开放二、认识1、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其实质是自然经济封闭性在外交方面的反映,同时与统治者的腐朽愚昧相关。
2、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国家的主权,但最终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3、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与现代中国的主动开放有着本质的区别4、闭关只能导致落后挨打,主动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5、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一)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2、表现:清朝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2、原因:(1)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4)担心外来势力对清王朝的干扰。
3、影响:(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消极影响:①割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被迫开放1、史实:自鸦片战争后至清王朝被推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几十处。
2、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妥协。
2、影响:通商口岸成为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习俗变迁较早的地区之一;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三)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历程:(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什么时间
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什么时间(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什么时间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什么时间(安排)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小伙伴们都知道吗?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成祖朱棣,结束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
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闭关锁国是什么朝代
闭关锁国是什么朝代
闭关锁国是明朝.
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视为清朝锁国的开始。
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限制了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慢慢落后于世界。
认定中国清代前期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
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接受了这一观点。
因此,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被“学者”们推至明代,写入了教科书。
于是,在大多数大陆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常识”:明清时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由先进转为落后,以至近代长期挨打的重要原因。
就是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也无从说起,就是说了也立即被主流意识形态淹没。
“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关”,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
清朝典型的封闭保守的事例
清朝典型的封闭保守的事例
1. 海禁政策:清朝政府实行了长期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文字狱:文字狱是清朝政府对知识分子进行打压的一种手段。
政府对一些知识分子的作品进行审查,对其中涉及到政治、历史等敏感问题的内容进行严厉打击,甚至对作者进行迫害。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沉默和思想的禁锢。
3. 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注重的是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4. 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外国商人进入中国,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封闭保守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清朝时期与外部世界的隔绝,阻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导致了中国在 19 世纪末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瓜分。
闭关锁国专题知识
总之,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返回
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 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辩论程序: 1、双方陈说观点: 2、自由辩论 3、双方总结性陈词 要求:先个人寻找论据,再以四人小组 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由小组主持人作好 统计。每小组派一人作辩手,各辩手集中 商探怎样分工辩论。(选出陈说观点和总 结陈词旳人)
ﻸ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旳入侵
ﻺ限制了中外之间旳经济往来,使中国失去了 对外贸易旳主动权。
ﻺ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旳交流,拉大了中国与 西方国家间旳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 界发展潮流。
ﻺ闭关锁国是作茧自缚,从多方面阻碍了 中国旳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长久地抵挡住 外来侵略,要有效地保护自己,关键是看我们
原告:顺德一中初一(3)
审判长:
审判员:
书记员:
走进世界
1971年10月25日,中国走进了联合国
走向世界,振兴中华!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 这么旳评论: “假如那个早于别国几种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术、 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旳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旳 国家把它们旳发明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与欧洲双方都 会取得飞速旳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旳文化革命呀!”
返回
历史法庭
被告:闭关锁国
返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是世界旳中国。对祖国,我们心中藏着 真挚火热旳眷爱,一往情深;对世界也怀着 向往景慕旳心情。我们珍爱人类一切有价值 旳发明。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旳优点,任何文明, 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旳状态下得到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旳变动,紧紧瞄住世 界生产力、文化等等发展旳动向和趋势,兼收并 蓄,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 旳经验,把握时代发展旳趋势。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海禁
蒙元时代,海禁是贯穿整个元朝的始终的,朝廷垄断贸易与禁止商舶入海之令。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清海禁又称“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的海禁内容参见P12“梳理考点六3”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
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主要区别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
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
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解读历史: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一种愚昧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
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
但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这个政策是有它特指的对象的,而非简单的全面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日本海盗,后来被称为倭寇。
关于倭寇出现的年代,有几种说法。
如果纯粹从这个词语来说,早在公元5世纪,这个词汇就出现了。
后来,倭寇所指称的对象一直有所变化,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基本上是指太平洋西岸地区的海盗,这些海盗或者以日本人为主,或者以日本为基地。
我们现在说的倭寇是指明朝期间危害严重的那个时期。
一般来说,倭寇从元朝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到16世纪被剿灭殆尽,真正到了17世纪才彻底消失,其对中国危害最烈的时期前后跨越大约为300年左右。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倭寇的猖獗就是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果,由此证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的危害。
我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化,倭寇的猖獗确实与海禁有关,但是不能简单归之为海禁的结果,而是互为因果。
在元代以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都不错,文化交流和相互贸易都很多。
因此,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没有倭寇一说。
但是在宋朝时期的朝鲜,倭寇就与海禁一起出现了。
那个时候的朝鲜曾经下令,禁止国民与日本交易,其中,对于某些特殊交易的禁令非常严厉。
宋朝是中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火药、印刷术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但是,朝鲜为了防备日本,严禁火药技术外传,一旦有向日本人传授火药技术的,要被处以死刑。
这条禁令颇为类似后来明朝的海禁禁令,当时明朝曾明确罗列禁止交易的物品名单,其中包括铁货、牛马、军器等物资,这种禁令明显是针对日本的。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包括朝鲜在内的海禁主要针对的就是日本的海盗。
日本是一个岛国,物资贫乏,长期以来文化也比较落后。
在很长一段时期,更加靠近中国的朝鲜,比日本发达得多,朝鲜人在那个时候,把日本看成是野蛮人。
海禁与闭关锁国
2.性质:土地国有制度
3.瓦解: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土地转让频繁
③劳动力减少
(2)过程:①鲁国:初税亩:BC594年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
3).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形态:国有土地 地主土地 农民土地
2,矛盾:土地兼并
原因: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土
地 兼
影响:贫富分化→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济
评价
政
策
含义
“海禁”和“闭关锁国” 原因
影响
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土地国有制
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
C.土地不得买卖
D.耕种者要交纳地租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
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C
A.成就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述正确的是 D
①防范沿海人民抗清斗争 ②禁止海外贸 易 ③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趋势 ④失 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政策产生的影响是D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延缓了自 然经济的解体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2,西汉:实行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3,明清:强调“厚本抑末”;专卖;加征
商
税
3)影响:
积极: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保障了人们的生活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
实际上清朝还是准许广州一处与外商贸易往来。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应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当时向东扩展的葡萄牙殖民者和倭寇互相勾结,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明朝开始禁海。
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向东方扩张之际,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一再受到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政府一开始就继承了明朝海禁的衣钵,闭关锁国政策便逐渐出台了。
可见,明清之际的封建统治者面对危机没有采用积极进取的方式图存,而是以海禁的消极方式偏安。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清朝雍正皇帝也说:“农为天下之本,工商皆其末也。
”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
第二,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了海域,海权意识淡薄。
虽然郑和说过:“欲国家之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上。
”但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成祖及其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接受郑和的海权思想,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海洋权益。
即使有远见卓识的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可惜“只为浮云遮望眼”,面对海疆危机没有万全之计,只能重拾“海禁”的权宜之计。
第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这就大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交易的广阔市场难以形成。
第四,天朝上国心态所致。
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自恃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带来了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一系列产品: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位置、首都、山河的地球仪,装备有英国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赫哲尔望远镜,帕克透镜,热气球,车辆等等(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
两浙 、 东 、 广 福建商贾航海者” 开始 , 至元三 十一年 (2 4 解除禁令 , 19 ) 前后 实行 三
年。 第二次 : 大德七年( 33 禁商下海并取 消市舶机构 , 10 ) 至大元 年(3 8 复立 市 10 )
门事务 。 随后 , 清政府 制定 了《 管理澳夷 章程》 实质上是 尽量防范 中外 的接触 , , 清
朝 的闭关 锁国迈 出了实 质性 的一步 。7 7 , 1 5 年 清政府制定 《 防范外夷 规条》 只留 , 广州一 口通商 , 规定 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 并 十三行” 统一 经营管理 对外贸易 。 闭关
舶司 , 前后六 年。 第三次 : 至大四年( 3 1罢市舶 司 , 11) 延佑 元年( 34 开禁 , 11) 前后 四年。 解禁后 ,仍禁人下番 , 自发船贸易” 第四次 : “ 官 。 延佑七年( 3o 罢市舶 , 12 ) 至 治二年 (3 2 复置市舶 司, 12 ) 前后 海禁三年 。 禁后 , 解 海外贸易仍有所 限制 。 可以看 出这时候的海禁既是为 了对外征战的需要 , 比如“ 以征爪 哇”在 战争期间 , , 为防 止海商向爪哇通报信息 、 出售军械 , 元政府实行 了海禁 , 但这种海禁往往 随着 战 争的结束而解 除。 海禁也是 为了约束豪强 , 维护“ 官本船” 制度 。 所谓“ 官本船 ” 制
市舶 司。 洪武十四年(3 1, 18 ) 朱元璋“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 又下令禁濒海 民私通
海外诸 国” 自此 , 。 连与明朝 素好 的东南亚各 国也不 能来 华进行贸易和文化 交流
了 。 武 二 十三 年 ( 3 0 , 元 璋 再 次 发 布 “ 洪 19 )朱 禁外 藩 交 通 令 ” 洪武 二 十 七 年 。 (3 4 , 19 )为彻底取缔海外 贸易 , 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 番货等。 洪 武三 十年 (3 7 , 19 )朱元 璋再次发布命令 , 止 中旧人下 海通番 。 到了建文帝 时 禁 但 期, 海禁政 策松动 , 复 了海外 贸易。 恢 明成 祖朱棣执政 时期 , 继续 实行 “ 片板不许 下海 ” 的禁 令 , 但却 多次派郑 和下 西洋 , 无形 当中使得 东南 沿海在海禁 政策下 日 益萎缩 的海外 贸易又兴 盛起来 。 到了 1世 纪后6 年至 1 世纪初 , 5 0 6 私人海 外 贸易 有 了较 大发展 。 是西方早期殖民帝 因葡萄牙不 断武装挑衅及 “ 但 争贡之役 ” 严重危 及明朝海防 , 当局 遂重 申海禁政 策。 明穆宗 时又取消海禁 , 准许 人 民进 行海外 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禁
蒙元时代,海禁是贯穿整个元朝的始终的,朝廷垄断贸易与禁止商舶入海之令。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清海禁又称“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的海禁内容参见P12“梳理考点六3”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
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主要区别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
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
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