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政治经济学原理总结
政治经济学原理总结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与政治关系的学科,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供给者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需求者则影响着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
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分配。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核心。
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由市场供求关系驱动的价格机制会引导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市场竞争会促进效率和创新,同时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3. 政府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税收、监管、公共服务等手段干预市场,以实现社会公平、经济稳定和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在干预时需要权衡公共利益和市场自由度。
4.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政治经济学的目标之一。
经济增长通过提高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和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福利提升。
经济增长涉及到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
5. 分配公平:政治经济学关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问题。
公平分配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考虑收入差距、财富积累和社会保障等因素。
政治经济学试图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原理涉及供求关系、市场机制、政府干预、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等方面,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开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第4套)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题型:小论文题。
一、小论文题(100分)1、以“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6章至第7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题。
要求:1. 认真研读教材第6章至第7章的内容。
2. 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 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 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 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我国自1998 年正式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采购规模为328 亿元,2001 年为653 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采购量在成倍增长,采购节约率为10%~15%.若按10%的节约率计算,2001 年到2002 年分别节约采购资金为65.3亿元和100.0亿元。
认真做好政府采购效益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收支效率,对我们更好的进行政府采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政府采购的微观经济效益(一)政府集中统一的规模采购可以产生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由于大批量集中采购吸引厂商直接参与投标,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从而获取批零差价优惠和售后服务上的优惠。
据统计,政府采购中的批零差价优惠能节约资金10%左右。
由于大量的货物、工程实行政府采购,部门、单位可以减少采购岗位,从而减少部门、单位相应人员的费用支出,实现人、财、物与存量调整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政府采购的对象大多是国有资产,通过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把需要采购的资产和资产的详细信息存储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库中,可以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的政府采购不仅包括公共物品的采购,而且包括公共物品的存量调整,将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公共物品在政府部门间进行余量调剂或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财政资金的节约。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一、小论文题(100分)1.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参考答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分析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的手段组成的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一、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
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
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
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性手段,法律规则则保证了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得以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秩序,这是社会经济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
这些经济手段,通常也被称为经济杠杆。
政府通过适当地运用这些经济杠杆,可以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产生某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诱导”他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符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所要求的方向。
与法律手段相比,经济手段具有较多的弹性和灵活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具体情况。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经济手段在宏观调控这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答案参考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六至第十章之后。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或工作报告。
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调查报告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GDP增速回落和投资、出口增长放缓,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将有所回落,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将更加严重,产成品占用资金将会上升,部分行业产销率同比将会下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预计四季度,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会进一步趋缓,房地产业增长速度将会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进入经营不景气状态。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调控政策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今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10月17日,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二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已出现下滑拐点。
三季度,有关部门监测的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降2.4和1.7点,这是自去年4季度起这两个指数的首次双降。
三是市场需求泡沫与过剩增加并存。
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北京平均每10户居民就有1户至少拥有两套住房。
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筹资成本提高,资金日趋紧张。
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
前三季度,房地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减少,8月末占比为21.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较快,8月末占比为1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新增资金主要来源。
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一旦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上,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支付就会出现困难。
五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
其他资金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占比最大,近年来都在30%以上。
国开作业《政府经济学》 (24)
题目:以“政府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 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6 章至第 7 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题。
要求: 1 .认真研读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的内容。
2 .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者标题与主题一致,扣 10 分) 。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 .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 .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者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 .字数不得少于 1000 字。
答案: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 ,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力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而的控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通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拖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日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 ,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 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逻。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
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
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一、小论文题Qoo分)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QOO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货币可兑换"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从预算意识问题方面来理解全面预算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经营计划,未来某一时期一般指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是月、季或年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全面预算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把预算的手段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围绕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对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进行预测、控制和管理。
但就是这个全面预算的定义,到目前,有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
国开作业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20分)50参考(含答案)
题目:以“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6章至第7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题。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6章至第7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答案: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分析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导入了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 总体看来,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这个角度将,将。
(23春)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00分)参考答案: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政府经济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
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
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
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如何分配资源、如何管理经济体制以及如何影响社会福利等课题。
本文将探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发展、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等。
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供求关系,如果某种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供应减少,其价格将上涨。
反之,如果需求减少,供应增加,价格将下降。
这种供求关系对于经济体制的稳定至关重要。
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供求关系来制定合适的政策和策略,以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
2.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或地区总产出的增加,包括生产率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等因素。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平衡发展。
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鼓励创新和投资,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3.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问题,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或资源不均等。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外部性、非竞争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发生在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时,市场无法给予相应的经济激励。
非竞争性是指市场缺少竞争的情况,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
信息不对称则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平衡,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行。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4. 政府干预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调节资源分配,保障公平和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福利措施来调节收入分配,确保社会各个阶层的福利。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鼓励特定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政府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波动,维护经济的稳定。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发展、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等诸多方面。
政经考研知识点总结
政经考研知识点总结政经考研是中国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主要针对政治经济学相关专业。
政经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要求较高。
在考研政经领域,准备的知识点较多,为了更好地备考,本文主要就政经考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1.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面,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论、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2. 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公共经济学方面,需要掌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税收与财政政策等内容。
3.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学科。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需要掌握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4.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在国际经济学方面,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
5. 现代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学科。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方面,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内容。
6.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是研究经济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学科。
在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方面,需要掌握中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家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政策知识1.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学科。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需要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问题与对策等内容。
2. 实践与发展实践与发展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学科。
在实践与发展方面,需要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成就与问题、发展战略等内容。
3. 政策分析与制定政策分析与制定是研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学科。
在政策分析与制定方面,需要掌握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等内容。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以经济分析方法着称的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正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而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贝克尔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进一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跨越的逻辑推理过程..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 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党官员、政治家供给者..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效用的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主流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都是以微观的个体为起点;按照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的;但二者在理论上却存在着分歧..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他们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布坎南和塔洛克在一致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写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不应当和作为组织社会活动规范的个人主义相混淆..前一种个人主义表示试图把政治组织的所有问题简化为个人面临各种选择以及他在这些选择中所做的选择..而指导他选择的目标或标准在这种分析中不占任何位置..相反;作为一种组织规范的个人主义包含明确认可一定的价值标准..”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目标是客观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效益以及选择都具有主观性质..公共选择学派强调;任何外部观察者都不能确定社会的福利情况;只有个人才知道他们自己的效用;因此;必须给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而主流经济学则认为;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可以由客观标准确定或可以从物质上进行计算;函数的最大值也是客观确定的.. 第三;自1932年罗宾斯发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以后;经济学是研究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或有竞争性目标中怎样配置稀缺资源的科学;这成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标准定义..根据这个定义;人们的选择行为和选择结果似乎与制度结构和宪法秩序无关..分析框架以资源稀缺性为基本前提..公共选择理论试图重新构造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他们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是从经济学的定义开始的;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或资源配置理论;而是一门交易的科学;把市场交易作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分析的重要工具;分析框架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展开..二、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提出了政治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他认为;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任何利益..人们正是基于自身利益;通过自愿的交易来形成所需要的政治过程的结构..在市场上;个人用一种物品交易另一种物品;在政治上;个人交易他们同意的公共需要的成本份额..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判断规则是否重要;就需要确立某种标准来进行检验..用全体一致的原则来检验政府活动的效率是最好的检验原则..在维克塞尔之后;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塞尔的自愿交易学说;认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同私人产品的生产一样;都是社会成员各自交易的获益的行动..人们通过公共产品的消费获得满足;人们缴纳的税款则是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支付的成本价格..政府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不同利益的社会成员进行相互交易的均衡点来决定的;并由此确立了公共产品市场与政治市场相均衡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在欧洲大陆流行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政治学说;尤其是社会契约理论也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社会契约理论家们认为;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没有法律和政府的自然状态中;并且由于这种自然状态缺少一个公正的、强有力的裁判者而相互为敌..于是人们便通过相互订立契约;把部分自然权力让给社会;从而产生了国家和政府..政府的权力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受宪法的制约;统治者也必须遵守社会契约;否则选民有权推翻他..这种自然法思想和有限政府学说构成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国家学说的基础..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致力于分析市场的缺陷;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把纠正市场失灵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把政府看成是一部超级机器;是集体利益的体现..公共选择理论并不认为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直接代表;而是只有通过政治程序或在“一致同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目标..塔洛克发现;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规定他们追求个人目标时自治程度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中要比在政府部门中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个反常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有可能恣意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这不但为“政府失灵”提供了微观分析基础;而且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特征.. 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象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是一架运转良好、能够自动调节的机器;市场的解决办法并不总是最优的..政府或集体干预应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这些缺陷是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如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以及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出现;完全竞争模型并没有把这些情况纳入它的分析框架..因此;他们提出国家应当更多地担负起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责任..但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自利性;推出了由这些人组成的政府必然是失灵的结论..这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是一次重大的修正;并使经济学分析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延伸;公共选择的政治程序化有了逻辑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在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中;只强调了“经济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经济人”在政治市场上的政治利益及政治集团利益并未做出解释..将个体置于政治市场中;应当存在一个“政治人”或“社会人”..这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对政治人的政治利益进行描述;否则“投票”中的政治民主就失去了逻辑基础;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利益集团政治诉求的动因.. 三、对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评价主流经济学的所谓制度心理个体主义;是包括以下几个命题的分析方法:一是只有个体才能有目标和利益;因此;任何制度分析除了个体之外不可能找到其他科学的解释基础;二是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所以社会整体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上才能形成一致性的理论;三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由个体主观效用最大化构成的;个体行为的性质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因此;对制度等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看法以及对政府和政治的见解上..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看来;个人只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同时也通过制度复合体开展与私人活动相对立的集体活动..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应当根据个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而不是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布坎南曾经把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看作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程序的解释;只是一种逻辑推理;与主流经济学一样;在分析框架方面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一般认为;方法论个人主义是门格尔提出的..1883年;门格尔出版了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方法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人类行为的假设..他认为;经济理论的最简单因素是个人的评价;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形成实际生活中可观察到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把方法个体主义加以系统阐述;并把它作为基本原理来加以推崇的人是与门格尔属于同一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米塞斯指出;构成方法论个人主义原理的内容有三项:第一;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出来的..一个集体有所作为;总是经由一个人或多个人做些有关集体的行动而表现出来的;一个行为的性质;决定于行为的个人和受该行为影响的各个个人对于这个行为所赋予的意义..第二;人是社会动物;但社会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个人行为的不断变动就是社会过程的进展..第三;集体是无法被具体化的..由于个人的行为才赋予集体以具体的意义;米塞斯给“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下的定义是;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和现实性..这个定义不但把个人和个人有目的性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主张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应当是从个人到社会;而不是相反;而且承认社会机构和社会团体也具有某种意识或目的..卢瑟福认为;只有个体才有目的和权益;社会制度及其变迁只是个人行动的结果..在他看来;个体分析方法;对理解任何一种经济制度或组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一方法对理解企业尤其是对理解市场制度或组织;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市场行为以及企业中的契约行为;恰恰就是个人行为的一种直接结果.. 笔者认为;整体虽然是由个体组成;但它决非是个体简单相加的产物..个体本身并非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特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单纯从个体出发来认识制度;一则无法清楚地把握个体本身的性质;而只能从抽象而又含糊的人类行为理论出发;二则无法判断个体间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而只能把个体的相互作用比拟成抽象的契约谈判行动;从而无法把握各种个体间契约谈判行动的外部影响;以便从个体相互作用中总结出社会作用方式的规律性..这些缺陷体现为:第一;无法把握人类行为中各种价值目标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意识形态的起源方式;第二;无法解释历史上许多集团行动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非利他主义行为广泛存在的现实;第三;无法真正解释许多社会整体现象起源的过程;而只能给出某种逻辑性的理论假说.. 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体主义错误地理解“自由选择”的内涵;从而将各种行为限制、行为强制以及行为能力排除在分析之外..这表现在:第一;最大化分析框架直接排除了个体选择的过程机制..选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目标不确定以及目标效用结果不确定的存在..如果用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化行为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贝叶斯选择模型来代替人类行为;那么实质上就排除了行为选择的可能性;而将社会演变为个体决定论的世界..第二;人的意愿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考虑其实现意愿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能力等条件时;选择必须以可实现的客观能力为基础..因此;在没有给予任何主观实现能力的条件下采取的某种违心的行动不是选择;而是一种被强制行为..因此许多社会结果不能被视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应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强调人的相互作用;那么它必须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作用方式;二是由该行为通过各种机制产生的间接作用..如果要洞悉各种间接作用的性质;则必须考虑社会结构以及个体所在集团的性质..而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它仅仅分析了效用最大化动机引导下的直接行为作用方式;而忽视了后者.. 过分强调理性最大化行为方式;可能会将人类行为中非意识性、非目的性的行为排除在分析之外..因为最大化行为方式要求主体的效用偏好必须满足一致性、传递性等条件..但事实上;许多偏好根本无法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如许多非财富化价值目标根本不能同财富目标相协同;具有非连续性、跳跃性、间断性的特点;强行将一些社会价值目标和人类各种行为基础都纳入理性最大化行为模式中;必定抹杀这些范畴的内涵;忽视它们在制度变迁、制度绩效中的作用.. 从包含了意识形态在内的个体行为模式来分析制度;容易导致反复;因为意识形态中的各种规范和价值准则本身就包含了制度的维度;本身也是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产物..而从单纯的抽象的个体出发;则又容易陷入“社会决定个人;个人决定社会”这类争论之中.. 一般认为;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者在于他们强调以下三点:首先;社会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其次;社会整体显着地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各部分行使职能的行为;最后;个体行为将从宏观的或社会的规则、旨意或力量而推断出来;而这些都是独特的适用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从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或职务中推断出来.. 从整体出发来理解社会形态与制度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生物形态下的自然人;他还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人..既使我们进行最抽象的个体分析;也需要就这个人的生存环境作一个或一些前提假设..这些假设本身就不能不具有社会的、文化的或道德的含义..如果我们假定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那么;这个假定比如在原始社会就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并不存在单纯的可分的个人利益..在管理学中的霍桑实验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梅奥在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的结果表明:如果人是为了追求个人最大利益化的人;那么工人将会按照计件工资尤其是累进的计件工资的要求;努力争取完成大的生产定额..但这个适合于市场制度的假设;在企业组织内部却并不成立..在班组中的工人宁可完成大部分工人所完成的生产定额;既不愿意超额;尤其不愿意过多地超额..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同一市场中;所做的行为选择会如此不同呢因为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制度结构中;他的行为选择就会有所不同..制度决定个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决定制度.. 缪勒认为;公共产品的特性构成了公共选择存在的理由..从公共产品的个别特性中推论出整体的特性的方法;由于忽视了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社会历史意义;特别是尚未将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纳入分析框架之内;公共选择的理由是很不充分的..如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其基本逻辑分析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产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因而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 对于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从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运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给了出不同的理由: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能是构成政府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简陋;文明程度太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只能依靠国家集中全国的资源和人力来进行;而且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组织和管理这一共同体活动;促成了政府的产生并构成政府活动的主要内容..魏特夫据此得出了“东方专制社会”主要起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结论..马克斯·韦伯在分析到这一问题时也指出:“在埃及、西亚和中国文化演进中灌溉是具有关键性的问题..治水问题解决了官僚阶级的存在;依附阶级强制性劳役以及从属阶级对帝王的官僚集团职能的依附”;阐明了官僚政治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谈到政府这一职能时;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论述:“节约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弗兰德和意大利;曾使私人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辽阔;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魏特夫、马克斯·韦伯及马克思都从公共工程的组织的角度阐明了政府存在的原因;也明确地区分了东西方社会在进行公共产品提供时的不同制度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人类集体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导致了政府的产生或形成了这一制度安排..所以;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把它完全排斥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之外;否则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四、结论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突出的区别是:主流经济学把利益冲突和利益集团放在了经济学之外;留给了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由于研究视角向政治领域的延伸;对利益集团及其利益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把利益冲突及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之中;而是仍然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在遇到个人需求偏好缺失与公共选择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便把经济问题上升为通过“政治程序”解决..这既是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也是公共选择面临困境时的选择..但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如何把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能置于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内;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需要引入新的分析方法.. 研究社会经济制度问题必须采取“利益———冲突———矛盾”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因为:第一;公共选择理论“理性———最大化———选择”和“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在纳入制度因素时;必然会产生。
国开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
【答案】:
消费的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在消费活动中给其他人带来了好处、收益,而这种好处、收益本人一般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报酬,即未体现在消费价格中。
16.简述消费税的作用。
【答案】:
(一)体现消费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二)正确引导消费,抑制超前消费
(三)稳定财政收入,保持原有负担
(四)调节支付能力,缓解分配不公
13.公共投资
【答案】:
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由于有政府不能在微观层次上直接介入企业活动领域的特定认识,这些政府投资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因此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
14.税收制度
【答案】:
简称"税制",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的内容包括税种的设计、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如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广义的税收制度还包括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一个国家制定什么样的税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税收应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3)财产税可调节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水平,体现社会公平。
23.罚没收入
【答案】:
罚没收入是罚款与没收收入的统称,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执行处罚的部门依法对当事人实施处罚取得的罚没款以及没收物品的折价收入。
24.公债的债信基础是政府的政治权力和政府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与财富,公债的债信基础较为可靠,而私债的债信基础较薄。()
6.政府收入效应
政府经济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政府经济学一、小论文题1.以“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说明:学习完教材第6章至第7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题。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6章至第7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2.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二、单项选择题1.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A.道德劝说B.社会公共权力C.财产所有权D.法律制度正确答案: B2.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往往会产生()现象。
A.免费搭车B.逆向选择C.委托代理D.劣币驱逐良币正确答案: A3.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A.公平与效率兼顾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D.公平与效率相机抉择正确答案: B4.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正确答案: C5.按照()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划分为中央政府收入、地方政府收入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A.收入形式B.财政管理体制C.收入产业部门D.地域正确答案: B6.下列不属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原则的是()。
A.政企分开B.中央所有C.分级管理D.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正确答案: B7.我国预算年度是()。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案例]: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
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
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
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
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以经济分析方法著称的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正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而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贝克尔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进一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跨越的逻辑推理过程。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
”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政府经济学》教案
政府经济学授课教案辅导教师:王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授课班级:毕节教学点2012春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教案一、教学任务《政府经济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员全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基本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学时:36学时。
三、教学内容设计:每一章的开篇有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内容提要,力求给学习者一个清晰的指引。
在结尾有本章小结,其中包括:本章关键词、要点、复习题、讨论题及参考资料。
其中关键词和要点供学习者理清思路,把握每一章的脉络,复习题和讨论题则帮助学习者展开思考,加强理解。
参考资料更多的是帮助学有余力的人去扩展知识面,进行深度学习。
教材共分为十六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政府经济学的概念,给读者一个最为宏观的印象。
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展开,详细阐释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其中请大家重点关注公共选择理论。
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阐述政府支出,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主要阐述政府收入,主要讲解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
十四章分别介绍了政府预算。
第十五章阐释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分清各种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功能,最后一章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间的政府经济关系。
四、教学方法:辅导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五、考核形式:考核分为两种形式:平时的作业(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印有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考核共安排四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的平均分按2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
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
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
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
而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即经济的增长,最终要有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
为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需要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