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第一篇: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乘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一、词语意思答题公式:原指.....,在文中指..... ( 找到该词语近/同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再结合文章说文中具体含义)。
二、词语替换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一般不能)+解释原来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替换后不能表达什么的意思,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词语删减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不能删掉)+解释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如果删掉会怎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语句的作用答题公式: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此外,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的作用。
五、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答题公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找出中心句,用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题型。
六、段落的作用答题公式:1. 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发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点题。
七、主要内容答题公式:时间+地点+人物+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八、中心思想答题公式:通过......的故事,歌颂了(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九、关键语句及其作用答题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句。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十、标题的作用答题公式:标题提纲领,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一、描写及修辞方法的作用答题公式: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征。
2.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
4.排比: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六、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七、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八、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2、语言描写--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3、动作描写--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4、心理描写--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5、神态描写6、细节描写7、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九、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1、联想2、想像3、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4、比较5、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7、衬托(正衬、反衬)--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8、烘托9、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10、以小见大11、托物言志12、借物喻理(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3、寓理于物15、状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十一、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语文答题公式和技巧
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一、基础知识部分1. 字词积累公式:会读+会写+会用=字词掌握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掌握的字词;(2)运用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拼读字词;(3)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字词;(4)结合具体语境,运用所学字词造句。
2. 词语解释公式:词义+例句=词语解释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解释的词语;(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用具体句子解释词语;(4)注意检查例句是否符合题意。
3. 词语搭配公式:主语+谓语+宾语=词语搭配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搭配的词语;(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3)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4)检查搭配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
4. 句子仿写公式:原句+修改=仿写句子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仿写的句子;(2)分析原句的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3)根据要求,修改原句的某个部分,如词语、句式等;(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阅读理解部分1. 理解词语公式:上下文+词义=词语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3)根据词义,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是否准确;(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2. 理解句子公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语境=句子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2)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等;(3)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3. 理解段落公式:段落主题+段落层次+段落大意=段落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段落;(2)概括段落主题,梳理段落层次;(3)理解段落大意,把握段落内容;(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4. 理解文章公式:文章主题+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文章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文章;(2)概括文章主题,梳理文章结构;(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语文的答题公式与技巧
语文的答题公式与技巧以下是 8 条关于语文答题公式与技巧:1. 哎呀呀,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可别瞎猜呀!一定要紧扣原文找答案呀!就像警察破案一样,线索都在原文里呢!比如那篇讲秋天美景的文章,问题是作者为啥喜欢秋天,那咱就得从原文里找他描述秋天的那些语句,答案不就出来了嘛!2. 嘿,作文可是有大讲究的!要想拿高分,就得学会凤头猪肚豹尾呀!开头一定要吸引人,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让老师眼前一亮!中间内容丰富得像个大宝藏,结尾有力得像个拳头!比如说写《我的梦想》,开头就可以来一句“梦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多吸引眼球呀!3. 哇塞,诗词鉴赏有妙招呀!分析意境就像走进一幅画里一样!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呀!像那首《静夜思》,咱就得去体会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乡之情,这样赏析起来就容易多啦!4. 呀,文言文可别害怕呀!把那些实词虚词搞清楚,就像给文言文编织一张知识网!比如“之”字的各种用法,记住了不就不怕啦!像“吾欲之南海”里的“之”就是“去”的意思呀!5. 喂,语言表达题要注意用词准确呀!就像射箭要射中靶心一样!不能含糊其辞呀!比如让你描述一个人跑得快,总不能说跑得还行吧,得说像风一样快呀!6. 嘿哟,概括主要内容可不能啰嗦呀!就像给文章瘦身一样,只留精华呀!读了一篇长长的故事,咱得简洁明了地说出重点!比如那个《小红帽》的故事,不就是小红帽去看外婆遇到狼嘛!7. 哈哈,修辞手法要用得巧妙呀!把句子变得像花儿一样美丽!比喻、拟人、夸张,都用起来呀!“太阳像个大火球”,这样一比喻,是不是感觉太阳好形象呀!8. 哎呀,语文学习要多读多练呀!这是真理呀!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像建房子一样越来越高呀!每天读点好书,做几道题,语文成绩肯定能蹭蹭往上涨呀!我的观点结论是:掌握了这些语文答题公式与技巧,语文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有趣,成绩也会大幅提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一、辩证法
1、定义阐明:文章提出的问题有意义,并了解它的定义。
3、辩证结论: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二、归纳法
1、观察概括:对于问题,采用观察概括的方法,从文中总结出结论,从而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
3、结论总结: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三、逻辑推理
1、正反论证: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其正反两面,比较相同点和不
同点,一方的正面要用反方的反面来反证,以加强论据的有力性。
3、结论总结: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四、综合多种方法
1、比较观察:从不同侧面、层次上观察问题,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从而找出问题的本质和特性。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第一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第二部分)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小学阅读的10个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1、理解+抒情=诗歌鉴赏2、事实+分析=议论文写作3、表达+感悟=读后感写作4、描写+抒情=小品文写作5、情节+人物=小说梳理6、史实+解读=历史文章7、主题+剖析=文学作品阅读8、对比+分析=古代文学对比9、主旨+例证=现代文学分析10、现象+思考=社会热点评论11、文本+背景=文学批评12、语言+形象=写景鉴赏13、人物+故事=寓言故事分析14、情节+结局=小说评价15、文本+情感=散文阅读16、材料+观点=命题作文17、喜怒哀乐+描绘=古诗文鉴赏18、想象+描写=叙事作文19、观点+分论点=议论文构思20、现象+原因=科普阅读21、造型+主题=美术作品分析22、情感+意境=诗歌分析23、语言+意义=文言文理解24、文本+背景=传统文化解读25、现象+分析=新闻报道26、事实+解释=历史考察27、人物+心理=小说人物形象分析28、场景+描写=写景作文29、情感+传达=散文写作30、主题+情感=诗歌创作31、观点+证据=命题议论文写作32、风格+特点=文学流派分析33、对比+分析=文学作品对比34、文本+文化=语文文化阅读35、语言+韵律=古诗词朗诵36、情感+体验=读书笔记37、场景+人物=小说情节分析38、文本+观点=综合阅读39、事件+意义=历史故事分析40、人物+冲突=小说情节梳理41、思路+论述=文章写作42、对比+抒情=诗歌对比鉴赏43、背景+人物=阅读理解44、情感+感受=散文欣赏45、主题+表达=小说主题分析46、文本+解读=文学批评47、语言+韵律=现代诗歌欣赏48、情感+表达=写作技法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
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原文标题:语文答题公式..!好东西了- 初中家长交流- 家长100教育论坛
原文网址:/thread-3553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