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导言: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疾病进展快、预后不良、需要特殊监护和处理的婴幼儿。

对于高危儿的管理和治疗,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会诊转诊制度,以确保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包括定义、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等方面。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1.定义高危儿是指在生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行为、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异常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和管理的婴幼儿。

2.管理目标高危儿管理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高危儿的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其生命质量,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3.管理内容(1)特殊监护:建立高危儿特殊监护室,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备,进行监测和护理,确保婴幼儿的生命安全。

(2)营养支持:根据高危儿的营养需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婴幼儿获得充分的营养。

(3)早期干预:对于已知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缺陷等,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4)定期随访:建立高危儿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5)家庭教育:向婴幼儿家庭提供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高危儿,提高家庭照护能力。

二、会诊转诊制度1.定义会诊转诊制度是指在高危儿管理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患儿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或请其他专科医师会诊,以确保高质量的诊疗和干预。

2.转诊适应证(1)病情复杂、病因未明确的高危儿;(2)需要进行高风险手术的高危儿;(3)需要接受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的高危儿。

3.转诊步骤(1)确认转诊需求:主治医师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需要转诊。

(2)选择转诊机构或专科医师:根据患儿的疾病类型和治疗需求,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师。

(3)办理转诊手续:填写转诊申请表,注明详细的病情及转诊目的、需求等信息。

(4)转诊评估:转诊申请提交后,接收医疗机构或专科医师会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接收转诊。

高危儿童怎么管理制度

高危儿童怎么管理制度

高危儿童怎么管理制度一、高危儿童的分类和管理1. 根据高危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具有慢性疾病或残疾的儿童:这类儿童可能需要定期服药、接受康复训练等特殊照顾;- 心理或行为问题儿童:这类儿童可能存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等问题,需要专门的管理和疏导;- 生长发育较不良的儿童:这类儿童在生长发育方面存在问题,可能需要补充营养、进行生长监测等;- 具有过敏或免疫问题的儿童:这类儿童对某些物质或环境非常敏感,需要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危儿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对于具有慢性疾病或残疾的儿童,需要建立定期随访机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对于心理或行为问题儿童,需要建立心理咨询和疏导机制,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改善行为;- 对于生长发育较不良的儿童,需要建立营养指导和运动指导机制,帮助他们改善生长发育状况;- 对于具有过敏或免疫问题的儿童,需要建立过敏源检测和避免机制,确保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

二、高危儿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1. 建立高危儿童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位高危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个人信息、疾病史、治疗方案、监测记录等内容,并实行保密管理,确保儿童隐私权不受侵犯。

2. 建立定期随访机制:对于每位高危儿童,建立定期随访机制,确保他们的状况得到及时监测和管理。

随访内容包括体检、治疗效果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

3.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针对高危儿童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包括急救设备的准备、急救人员的培训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

4. 建立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机制:除了医护人员的管理和照顾,还需要建立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机制,帮助高危儿童及其家庭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5. 建立数据管理和评估体系:建立高危儿童数据管理和评估体系,对管理和照顾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提高管理质量。

三、高危儿童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1.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根据高危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幼儿园等单位,对身体状况不稳定或有某种特殊情况的儿童进行特殊的管理和照顾的制度。

高危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畸形儿、新生儿窒息等。

制定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特殊儿童的健康保障,预防和减少其发展上的不良影响。

高危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制定专门的高危儿床位为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医疗机构应该设计专门的高危儿床位,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设备,为高危儿提供良好的救治环境。

二、建立高危儿护理团队高危儿护理需要专业的护理团队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医疗机构应该组建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高危儿护理团队,确保儿童得到全面、细致的护理。

三、建立高危儿档案对于每一位高危儿,医疗机构和幼儿园应该建立详细的高危儿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内容,方便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四、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监测对于高危儿,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健康评估和监测计划,定期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高危儿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儿童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六、加强家长参与高危儿的家庭是儿童康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向家长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管理高危儿。

七、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和医生的专业水平,不断更新和改进高危儿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同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高危儿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建立和完善高危儿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保障高危儿的身心健康,降低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后果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这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

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

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高危儿入院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接收高危儿入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

第三条高危儿指生命活动未能维持稳态、疾病发展可能影响预后、需要紧急救治或高度监护的新生儿、婴儿和儿童。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服务标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全员普及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了解并遵循相关规定。

第六条高危儿入院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医学伦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高危儿患者家属的沟通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理解病情、配合治疗、保持合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高危儿入院管理档案,保存患者的诊疗信息、检验报告、出院小结等相关资料。

第二章高危儿入院的判定和接诊第九条对于高危儿入院的判定,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生理指标、病史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并及时向患者家属做出说明。

第十条患者家属应当如实提供患者的病史、既往史等信息,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诊疗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高危儿入院患者提供符合其病情的相应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十二条高危儿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后,应当及时接受医护人员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高危儿入院急救体系,确保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第三章高危儿治疗和护理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高危儿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随访。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高危儿护理团队,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细致的照料。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为高危儿患者提供适宜的营养支持,并根据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高危儿家属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应对患者病情变化、减轻焦虑和压力。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高危儿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高高危儿的康复几率,促进高危儿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学校、社区以及其他托管机构对0-3岁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1. 高危儿是指0-3岁之间,存在着某些高风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患病或残疾的儿童。

2. 高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家族遗传病史、妈妈妊娠期间患有严重疾病等。

四、高危儿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设备1. 高危儿管理机构应该有符合儿童活动的环境设施。

2. 包括适宜的房间温度、光照、空气质量、卫生设施以及儿童安全设施等,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舒适。

5. 儿童康复护理区域应区分为不同区域,保证各个康复区域的活动空间和不同康复项目的实施条件。

六、高危儿管理制度的内容1. 高危儿的登记和档案管理(1)高危儿应该在出生后及时进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

(2)建立档案的信息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出生史、诊断及治疗情况等。

(3)档案应保密,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2. 高危儿的定期体检和评估(1)高危儿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例如身高、体重、头围等。

(2)定期进行康复能力评估,以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计划。

3. 高危儿的康复治疗(1)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2)康复治疗应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能治疗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其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4. 高危儿的饮食管理(1)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高危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2)根据高危儿的特殊情况,如过敏等,进行个性化的饮食管理。

5. 高危儿的心理支持(1)为高危儿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困境和压力。

(2)建立家长互助组织,提供经验交流和互助机会。

7. 高危儿的监护人责任(1)监护人应积极配合高危儿的康复治疗和发展计划。

(2)监护人要定期参加康复培训课程,以增强对高危儿的护理技能。

八、高危儿管理制度的执行1. 制度应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

高危儿 管理制度

高危儿 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引言高危儿指的是指在出生后的30天内需要严密观察和干预、照料的新生儿,他们可能因为早产、低体重、遗传疾病、出生时窒息等原因而面临生命威胁。

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保障高危儿健康成长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旨在减少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存。

二、管理目标1. 提高高危儿存活率2. 提升医疗护理水平3. 减少高危儿并发症4. 提升高危儿生活质量三、管理范围高危儿管理制度范围涵盖以下内容:1. 高危儿的筛查和评估2. 高危儿的监护和干预3. 高危儿的护理和喂养4. 高危儿的家庭支持和康复5. 高危儿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四、具体措施1. 高危儿的筛查和评估(1)建立高危儿筛查制度,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遗传疾病等风险因素的初筛和细筛。

(2)开展高危儿评估,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全面的身体和精神发育评估,明确高危儿的风险程度和干预方案。

2. 高危儿的监护和干预(1)建立高危儿监护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干预。

(2)制定高危儿的治疗方案,包括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感染预防和控制等干预措施。

3. 高危儿的护理和喂养(1)建立高危儿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包括体温监测、清洁护理、床位翻身等护理措施。

(2)制定高危儿的喂养方案,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特殊配方奶粉喂养等。

4. 高危儿的家庭支持和康复(1)为高危儿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应对高危儿的健康问题和生活困难。

(2)建立高危儿康复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康复训练、家庭照护、社会关怀等服务。

5. 高危儿的健康教育和预防(1)开展高危儿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高危儿的关注和关心。

(2)加强高危儿疾病预防工作,推广乳房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等知识。

五、管理保障1. 建立完善的高危儿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高危儿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 加强高危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高危儿的就诊条件和医疗环境。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引言:在医院儿科门诊中,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保障高危儿童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危儿,即指生理、生化或生态状态异常或有疾病风险的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

高危儿的管理需要精细而全面的护理、监护和跟踪,以便提早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风险和损害。

本文将探讨高危儿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管理流程和关键措施。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早发现问题:高危儿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体检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儿的问题,包括发育迟缓、异常的生理指标、遗传疾病等。

提早发现问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 预防并发症:高危儿通常具有较多的并发症风险,如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高危儿管理制度,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并发症预防,比如提供充足的疫苗接种、注意卫生保健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促进家庭关怀:高危儿通常需要家庭的额外关怀和支持。

高危儿管理制度可以提供家庭教育和指导,帮助家长学习如何照顾高危儿、管理并发症风险,并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家庭关怀和儿童健康成长。

二、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1. 识别高危儿:医院儿科门诊通过分析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验结果,初步识别高危儿的风险。

2. 建立高危儿档案:对于初步识别的高危儿,建立详细的高危儿档案,包括病历、体格生长发育曲线、相关检查结果等。

3. 制定个体化监护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监护计划,内容包括定期体检、特殊检查、药物治疗等。

4. 定期复查和评估:高危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以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并发症风险等。

5. 提供家庭教育和指导:针对高危儿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和指导,包括喂养技巧、疾病预防、早期教育等。

6.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高危儿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确保对高危儿提供全面的密切关注和治疗。

三、高危儿管理制度的关键措施1. 定期体检和评估:高危儿应定期进行体检和评估,检查身高体重、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以及心理评估、发育评估等。

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

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

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为了保障高危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建立健全的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制度包括对高危儿童的早期筛查、定期监测、全程跟踪、及时干预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可以提前发现高危儿童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的内容1、早期筛查:对新生儿和幼儿进行早期筛查,发现和评估高危儿童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定期监测:对高危儿童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和发育评估,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处理。

3、全程跟踪:建立高危儿童的健康档案,将其健康情况和治疗情况进行记录,进行全程跟踪,确保其接受持续的健康管理和保健服务。

4、及时干预:一旦发现高危儿童出现健康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保障其健康和发展。

5、家庭指导:为高危儿童的家庭提供健康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管理和照顾高危儿童,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能力。

二、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的实施1、政府主导:政府要加强对高危儿童健康管理的领导和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儿童的监测和干预。

2、医疗机构参与: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高危儿童的筛查、监测和干预工作,建立健全的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提高高危儿童的健康管理水平。

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和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高危儿童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服务,为高危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家庭参与:高危儿童的家庭要积极参与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合理管理和照顾高危儿童,配合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工作,共同促进高危儿童的健康发展。

5、评估监测:建立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对高危儿童的健康管理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价实施高危儿保健管理制度后,应当对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各类高危儿童管理制度

各类高危儿童管理制度

各类高危儿童管理制度一、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管理制度1、保健: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的保健。

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避免食用过多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确保健康。

另外,还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温暖和关怀,避免孩子感到孤单和焦虑。

2、教育: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在教育上需要特别的关注。

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

老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学有所成。

3、心理: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尽量减少压力和焦虑。

学校应该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

社会应该关注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早产儿高危儿童管理制度1、保健:早产儿高危儿童在保健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

家长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给予孩子科学的护理和喂养。

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确保身体健康。

另外,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陪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早产儿高危儿童在教育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

学校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

老师要给予孩子额外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3、心理:早产儿高危儿童在心理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学校要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应该关注早产儿高危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三、儿童焦虑症高危儿童管理制度1、保健:儿童焦虑症高危儿童在保健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另外,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一)登记管理
1.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贵州省母子健康手册》发现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儿童;或在健康检查、发育筛查等时发现生长发育偏异的儿童。

2.登记、转诊与追访:填写“高危儿童登记表”,转诊至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并追访转诊结果和是否结案转回。

3.健康指导:告知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的重要性及社区资源,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自我监测,为家庭提供营养喂养、心理行为发育、家庭养育等预见性指导。

(二)专案管理
1.专案登记:区(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建立档案,收集信息,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专案管理进行高危儿童随访。

2.生长发育监测:在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结合高危因素和生长发育状况酌情增加监测频次。

进行常规生长发育监测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理及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和评估。

3.咨询和预见性指导:依据儿童健康状况、体格生长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价结果,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预见性指导。

4.早期干预:为生长发育偏异的儿童提供家庭内早期干预指导和/或机构内早期干预,并定期开展干预效果评估。

5.转诊与结案:对筛查异常者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评估、诊断和治疗,如机构无诊疗条件,可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将达到结案标准的儿童转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髙危儿个案管理制度

髙危儿个案管理制度

高危儿个案管理制度
一、对门诊当中所有的髙危儿都进行专案管理,并定期跟踪随访。

二、随访中给予全面体检、神经行为发育检查等。

三、随访中对高危儿常规指导视听训练,触觉刺激(游泳、抚触),四肢操等早期家庭干预措施。

针对随访婴儿利用耳声发射方法进行听力筛查,凡3次听力筛查异常者转介,以确保出生后6个月内对听力筛查障碍患儿给予明确诊断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对言语智能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于早期干预训练的髙危儿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均进行AIMS运动发育评估及0-6岁神经发育量表检查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

五、做好高危儿保健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喂养、护理及防病知识,做好高危儿家庭监测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自我监测能力。

六、如随访中发现有生长发育迟缓、言语障碍问题应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对于不能治疗的患儿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一、引言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或新生儿期存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问题的儿童。

为了加强高危儿的管理,提高高危儿的生存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和分类(一)高危儿的定义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或新生儿期存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问题的儿童。

(二)高危儿的分类 1. 胎儿期高危儿 (1)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2)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

(3)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过期产等。

(4)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等。

分娩期高危儿 (1)难产、剖宫产、产程延长等。

(2)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3)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等。

新生儿期高危儿 (1)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2)新生儿颅内出血、脑积水等神经系统疾病。

(3)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先天性疾病。

四、高危儿的筛查和诊断(一)高危儿的筛查 1. 产前筛查 (1)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唐筛、无创 DNA 检测等,及时发现胎儿异常。

(2)对于高危孕妇,应增加产前检查的频率和项目,如羊水穿刺、脐血穿刺等,进一步明确胎儿的情况。

产后筛查 (1)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评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听力筛查、视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及时发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二)高危儿的诊断 1. 对于产前筛查或产后筛查发现异常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如头颅 CT 、MRI 、脑电图、染色体检查等,明确新生儿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对于高危儿的诊断,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高危儿的管理和随访1. 2. 1.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概述高危儿是指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环境自然因素、生活习性等原因导致患有某种疾病风险较高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高危儿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提供系统细致的服务,有效帮助管理高危儿。

二、高危儿管理范围1. 早产儿:早产儿是指孕期小于37周的婴儿,因为早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需要进行精心照料。

2.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由于体重偏低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如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低下等,需要特殊管理。

3. 先天性心脏病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即患有的心脏畸形,对患儿的身体发育和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接受定期的专业治疗与监护。

4. 遗传病儿:遗传病儿是指由于父母携带遗传性疾病基因而导致的遗传病,需根据患者基因型进行个性化治疗,避免疾病发生。

5. 早产儿后遗症: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如视力问题、听力问题等,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干预。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肺炎等,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及呼吸困难,给孩子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干预。

7.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减等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需要规范治疗,保证患儿的健康。

8. 周产儿:由于母亲怀孕期间不合理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以上为高危儿管理的主要范围,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高危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三、高危儿管理制度内容1. 健康教育和宣传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为家长提供健康知识,使他们了解高危儿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喂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水平。

2. 个性化管理根据高危儿的具体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饮食管理、睡眠管理、健康监测等,定期对高危儿进行全面体检、检测,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本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本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本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对高危儿的管理,提高高危儿的健康护理水平,确保其健康成长。

高危儿是指由于身体或心理发育的异常而面临潜在健康风险的儿童。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对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及分类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存在一定异常或有潜在异常的儿童,包括但不限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儿、遗传疾病儿等。

四、高危儿管理制度1. 高危儿登记1.1 高危儿的登记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包括高危因素的记录和评估结果的登记。

1.2 高危儿的登记信息应包括儿童基本信息、家族史、父母状况、出生史等。

1.3 高危儿的登记信息需要经过医院相关部门审核和管理。

2. 高危儿评估与筛查2.1 高危儿应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筛查,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2 高危儿评估和筛查应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并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

3. 高危儿的护理3.1 高危儿的护理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指导、营养指导等。

3.2 高危儿在医疗机构内应有指定的护理区域和专人负责护理工作。

3.3 高危儿的护理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五、会诊、转诊制度范本一、引言会诊、转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需要专科医生参与诊疗时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诊和会诊服务。

二、会诊制度1. 会诊申请1.1 医生在初步诊断无法确定病因或治疗方案时,可以向专科医生提出会诊申请。

1.2 会诊申请应通过书面形式提交,并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初步诊断、需要会诊的专科等信息。

1.3 会诊申请应由医院相关部门协助确保申请的及时处理。

2. 会诊安排2.1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专科医生的安排,及时安排会诊。

2.2 会诊应在双方医生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时间和地点,并通知患者。

3. 会诊报告3.1 会诊后,专科医生应及时撰写会诊报告,并将报告传达给申请会诊的医生。

3.2 会诊报告应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等内容。

幼儿园高危儿管理制度

幼儿园高危儿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了确保幼儿园内高危儿(指具有潜在危险因素的儿童)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高危儿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儿的关注和关爱,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针对高危儿的特点,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幼儿园的各个环节。

2. 严格规范,责任到人。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 科学评估,动态管理。

定期对高危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措施,确保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家园共育,协同合作。

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高危儿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三、管理内容1. 高危儿识别与评估(1)建立高危儿信息库,包括高危儿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

(2)对入园幼儿进行全面筛查,识别高危儿,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高危儿分类与管理(1)根据高危儿的风险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对轻、中、重三类高危儿分别进行重点关注、重点监护和重点救治。

3. 安全教育与培训(1)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高危儿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

(2)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安全设施与措施(1)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可靠。

(2)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家园共育(1)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高危儿管理制度,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

(2)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高危儿的成长。

四、责任与考核1. 各部门、各岗位要明确安全管理职责,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 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安全管理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和处罚。

3. 对高危儿的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高危孩子管理制度

高危孩子管理制度

高危孩子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高危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加强对高危孩子的管理和关爱,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寄宿机构、福利院等教育、矫治和庇护高危孩子的单位。

第三条高危孩子是指那些身心健康、生活受到根本威胁或者矫治救助需要的18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少年、烈性少年、早恋早育少年、家庭矛盾少年、流浪乞讨少年等。

第四条高危孩子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关爱、矫治、教育、保护”的原则,坚持法治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方针。

第五条高危孩子管理工作应该依法,全面加强对其的心理、教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帮助,旨在让高危孩子尽快融入社会,走上正轨。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六条对高危孩子的管理工作属于教育、民政、司法等多个部门,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合作共同进行管理。

第七条学校、寄宿机构、福利院等教育、矫治和庇护高危孩子的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高危孩子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监督落实教育、保护和康复措施,做好高危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健康和心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管理制度第九条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高危孩子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高危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禁止行为、惩罚措施等。

第十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高危孩子的入户、送教、教管、送社等全程管控的制度,对高危孩子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为了保障高危孩子的合法权益,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家长监护、社会监督等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高危孩子的情况。

第四章教育矫治第十二条教育矫治是高危孩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治计划,对高危孩子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行为矫正。

第十三条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对高危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工作。

第十四条教育矫治应当贯穿高危孩子的全过程,着重对其进行道德、法律、职业等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危儿童管理制度

高危儿童管理制度
4.在开展关爱保护工作时,尊重高危儿童的意愿和权利,关注其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十九、应急预案与危机处理
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危儿童危机情况,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人;
2.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3.当发生高危儿童危机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高效应对;
4.失学、流浪、留守儿童等易受侵害的儿童;
5.其他经评估认定存在风险因素的儿童。
三、高危儿童筛查与评估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幼儿园、社区等单位应当加强对高危儿童的筛查与识别,发现疑似高危儿童,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社会福利、教育、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建立联合评估机制,对报告的高危儿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
2.社区应发挥基层治理作用,为高危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
3.建立家庭和社区互助机制,通过邻里关爱、志愿服务等形式,为高危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加强对家庭和社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危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十五、预防与干预策略
1.针对高危儿童的不同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强化对高危儿童的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干预,形成联动机制;
4.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二十、长效机制建设
1.着眼于长远,构建高危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危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3.建立健全高危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4.深化理论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危儿童关爱保护模式,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4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4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儿童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高危儿是指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异常、特定疾病等原因,或在儿童期患上重大疾病,存在较高风险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筛查和评估:对出生儿进行筛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为高危儿,并确定其具体危险因素和风险等级。

2. 监测和追踪:对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和追踪,包括生长发育、体格检查、心理发育、功能评估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等,以预防和纠正潜在问题。

4. 家庭支持和教育:向高危儿家庭提供相关支持和教育,包括照护技巧、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辅导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照顾高危儿。

会诊制度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对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患儿,通过会诊的方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的制度。

会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选择会诊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确保能够全面评估和提供专业意见。

2. 会诊内容:会诊医生集中讨论患儿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并提供会诊报告。

3. 会诊协调:负责协调会诊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各专家能够及时参与和表达意见。

转诊制度是指将患儿从一个医疗机构转诊至另一个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制度。

转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转诊标准:确定转诊的标准和条件,例如病情复杂、需要特殊设备或专业技术无法提供等。

2. 转诊流程:明确转诊流程和步骤,包括申请转诊、评估和安排转诊、转诊反馈等。

3. 转诊协作:转诊医疗机构和接诊医疗机构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协作和沟通,确保顺利进行转诊,并在转诊后及时汇报和协助治疗。

高危儿管理制度和会诊、转诊制度的目的是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发展,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确保患儿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文

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文

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文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做到科学、安全、有效,并促进高危儿的全面发展,根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中的高危儿管理工作。

第三条高危儿是指出生有一定风险、需要特殊管理的儿童,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儿、重症儿童等。

第四条高危儿管理应遵循科学、人性化、全面发展、家庭参与的原则。

第二章高危儿的评估与分级第五条高危儿应在出生后尽快进行评估,确定其高危程度和需求。

第六条高危儿的评估应综合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评估。

第七条根据评估结果,将高危儿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八条对于轻度高危儿,应采取家庭护理模式,由家庭医生或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治疗,提供必要的健康宣教和指导。

第九条对于中度高危儿,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医院设立高危儿门诊,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加强跨机构合作。

第十条对于重度高危儿,应在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高危儿专科,提供全天候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实施家庭儿科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对于重度高危儿,应建立固定的多学科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进行全面评估和个体化管理方案制定。

第三章高危儿的医疗护理第十二条对于高危儿的医疗护理,应根据高危程度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并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对轻度高危儿,应确保其正常的生活环境和饮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对其的关心和照料。

第十四条对中度高危儿,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功能评估,提供必要的医疗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家庭对其的关心和照料。

第十五条对重度高危儿,应定期进行各项功能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全天候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加强家庭对其的关心和照料。

第十六条对重度高危儿的医疗护理,应实施24小时监测,确保其生命体征的稳定和疾病的控制,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文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婴幼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迟缓儿、心脏病儿等。

为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的诊治和有效的管理,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本制度旨在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工作。

二、管理目标1. 确保高危儿在出生后及时进行一系列的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 提供符合高危儿特殊需求的特别护理和康复训练。

3. 加强对高危儿家庭的指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三、管理内容1. 高危儿筛查和评估(1)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对所有婴儿进行常规体检,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和体温等,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儿,进行更加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如观察呼吸、心跳、肌张力、吮吸反应等。

(3)根据婴儿的体格检查结果和家族病史等,提供风险评估,并确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专科检查和治疗。

2. 高危儿的特别护理和康复训练(1)建立高危儿特别护理团队,由儿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组成,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康复服务。

(2)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根据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适宜的护理措施,包括喂养、冷疗、按摩、运动治疗等。

(3)定期评估高危儿的康复进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符合婴儿特殊需求的康复训练。

3. 高危儿家庭指导和支持(1)为高危儿家庭提供儿童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喂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等。

(2)定期组织高危儿家庭学习班,邀请专家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家长的疑惑和问题。

(3)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帮助家长解决与高危儿相关的生活问题和困扰。

四、管理流程1. 高危儿筛查和评估流程(1)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对所有婴儿进行常规体检,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儿,进行更加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

(3)根据婴儿的体格检查结果和家族病史等,提供风险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儿专案管理制度
高危儿专案管理是指对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婴幼儿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高危因素)的小儿列入专案管理,加强访视、重点治疗,护理,这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危儿范围: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中度以上肥胖症、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均属高危儿范畴。

二、立案:
一经发现高危儿均应及时专册登记,列入专案管理,同时在儿童保健手册的封面做好高危儿的标识。

根据每个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做好管理和治疗记录。

三、管理方法:
(一)预约:约定时间来保健门诊诊治。

(二)随访:因患儿病情或其它原因未按预约时间前来诊治的,要上门进行随访、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喂养。

凡属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活动期佝偻病患儿,每月至少随访一次。

中度以上肥胖症患儿每1~3个月随访一次。

其它高危儿视病情而定。

对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应督促其家长带患儿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和调理。

(三)信访:必要时可采取信访的方式,以了解患儿病情,并给予指导。

(四)转诊:高危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要及时转诊到上一级医疗保健部门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并做好追踪随访工作。

(五)结案:高危儿经系统治疗后,疾病痊愈或达到结案标准时,要及时结案,转为健康儿童管理,并在儿童保健手册的封面做好高危儿结案的标识。

附一: 部分高危儿结案标准:
(一)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1.按年龄别体重或按身高别体重达到均值(中位数)减去1个标准差以内,并维持2个月无变化。

2.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吸吮能力增强、体温保持正常、大小便正常等。

(二)营养不良(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
1.按年龄别体重达到均值(中位数)减去1个标准差以内,且症状体征消失,并维持2个月。

2.虽然症状体征消失,但按年龄别体重仍未达到均值(中位数)减去1个标准差以内者,可采取按身高别体重已达到均值(中位数)减去1个标准差以内者。

(三) 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者:
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上升。

(四)肥胖(中度以上):
身高别体重大于同性别同身高组均值(中位数)的15%以下或中位数加上2个标准差以下。

(五)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度以上):
1.血红蛋白上升至正常,并维持8周不下降。

2.贫血症状及体征消失。

(六)佝偻病:
1.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或消失2个月。

2.血生化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3.X线检查正常或仅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附二:《低体重儿、早产儿专案管理》
(一)管理范围:
对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低体重儿及妊娠37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要建立专案管理,重点护理。

(二)访视时间:
早产儿生命力弱,体温极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访视。

初生后每天随访一次,至体温上升,吸吮力增强后可改为每周随访一次,直至生后2个月。

(三)护理:
1.保暖:低体重儿和早产儿的一般体温都偏低,尤其是冬季出生者体温更低下,有条件的医院可置保暖箱保暖,在缺少条件的农村可因地制宜,使用热水袋等加以保暖(需用布包好置于包被外患儿躯体两侧及足底,要避免烫伤),使体温维持在36℃~37℃(肛温)。

2.测体温:为了及时掌握患儿的体温变化,必要时每4~6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至体温保持正常范围为止。

3.磅体重:体重增长是患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至少每周磅体重2~3次,为了减少误差,应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如喂奶前或排便后)。

4.预防感染:患儿抵抗力十分低下,为预防感染,应杜绝与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化脓性病灶等患者接触。

5.喂养:
(1)开奶时间:一般在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吸吮母乳,指导勤吸吮,按需喂哺,如遇体重过低、出生窒息、吞咽与呼吸不协调、吸吮力过弱者,可适当延长开奶时间。

(2)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者:吸吮能力强者可按正常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吸吮能力很差者,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放置于奶杯中喂养,吃奶会呛的婴儿,必要时用滴管喂养。

人工喂养奶质以1:1或2:1为宜(即1份或2份牛奶加1份水和5%糖),或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6.维生素及铁剂补充:
维生素K1:生后每日1~3mg,连用3天。

维生素D制剂: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1000μ∕d,3个月龄后改为400μ∕d直至2岁。

(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

铁剂:生后2周开始补充元素铁2~4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

(包括强化铁配方奶粉、母乳强化剂、食物和铁制剂中铁元素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