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合集下载

汉字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美学

汉字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美学

汉字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美学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格魅力和气质风范,还反映了中国人对文字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书法已经成为古代文人的“神仙之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它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上。

书法为文字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让静态的文字变得动态起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汉字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艺术形式的美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字形、布局、墨色、形式等方面。

字形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是书法艺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不同之处。

它是建立在对汉字构造原理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是对汉字本质及外在特征的极致表现。

布局也是书法艺术中重要的美学因素之一。

良好的布局可以带来整体美感和张力,使字体显得更加丰富、流畅、舒适、稳重和谐;而墨色则是体现书法艺术思想和技巧的美学因素之一,墨色可以使作品更具质感、情感和深度。

二、表现文化内涵的美汉字书法不仅体现了艺术形式的美,还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法所体现的文化要素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神话、诗歌等等。

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是一种生生不息以人为本的美,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风貌和气质,这些都是书法的心灵内涵所在。

三、表现审美价值的美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和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作为文字艺术的一种,其审美价值同样是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每一篇汉字书法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文字表现方式、书法风格、笔调、墨色、字形等都反映出书法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以及其独特的审美眼界。

总的来说,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美学息息相关。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关系略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书法的时代风格与特定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关系甚为密切。

就儒、释、道三家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程度来看,儒家是最大的。

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将书法艺术活动,统统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

本文还进一步确证了晋代的玄学、宋代的朱程理学、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分别对当时的书法风格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传统文化风格思潮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关系是近年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入这一广袤的领域对于书法理论工作者是十分艰难的历程,也是书法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本文不揣浅陋,就这一问题作简要阐述,以就教方家。

中国书法因何而生?为什么书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样式?这是几千年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面对这种千古难题,当代的书学理论工作者不遗余力把思维触角伸向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根问祖,穷微测奥。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研究的深度是盛况空前的。

要想跨入传统文化的疆域寻找对中国书法产生作用的那些文化因子,就必须熟练地驾驭传统文化,才能恰当准确地对中国书法的文化背景作出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

对于书法美学研究者来说,深入传统文化是困难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我们站在传统文化的顶峰,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书法问题,弄得水落石出。

书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必将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制约是决定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把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关系看作当今书学研究的崇高目标之一。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近些年,随着本土文化的升温,许多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并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

完全可以这么说,只要是研究书法稍微深入一点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触摸到传统文化,都不由自主地热爱传统文化;一个对于传统文化只是道听途说、浅尝辄止的人,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研究迟早是要搁浅的。

首先以中国书法作为立足点,寻绎并考察了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与中国文化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起源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中国的书法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都极为罕见。

本文通过论述,主要说明了书法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传统文化;历史发展1书法的历史意义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书法的本意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一特点,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书写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在书写方法与艺术形态上,中国书法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的毛笔的表现下,原本形状单一的文字信息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笔画粗细,用笔轻重,字体大小,都在毛笔之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书写者在铺纸蘸墨的时候就已经将宣纸规划好,在书写的同时书写者的情绪也会不经意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书法:“在中国,书法乃是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籍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讶,也使人着迷。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如此推崇,就是因为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这使得汉字逐渐由单纯的信息表达,变成了艺术作品。

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艺术熏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毛笔满足了人们书写文化、记录文化、创造文化的需求,为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是描绘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关注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需探讨书法和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传统文化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将其置于诸多艺术门类之首。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称书法为“文房四宝”之首,可见书法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古代文人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书法创作上,将书法视为凝练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媒介。

书法的艺术性与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影响和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在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中,通过书法作品传达给观者。

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同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促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天、尚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价值观,而书法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观众。

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诗词、典故等元素被书法作为创作的对象,书法艺术通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中国古代对于书法的追求和研究使得书法逐渐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正是书法与传统文化的互相依存,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通过自身的艺术魅力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

书法与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来它一直作为一种象征着民族文化
精神的媒介完美传承。

而近年来,受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力推广,书法在当代的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保护至关重要,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文化发展舞台,令传统书法传承光荣继续。

在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里,书法教学着重于学生学习传统书法风格,掌握结构
和技法,加强学习方面的知识加工能力,促进文学文化审美素质的提高。

而在高校书法教学中,随着对书法教学的新理解,理论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正宗书法风格,也开始教授学生利用书法表达自我,长期书写可以加强推理和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文学文化知识的审美。

同时,书法教学也积极推行新的教学策略:增加网络报道的资源,结合对话、
模拟、练习、游戏等多样教学形式,力扩书法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与此同时,书法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不局限于书技的学习,而是加入了古代文学文化的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到书法背后沉淀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学生了解文字深层内涵,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上述现象可见,当前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对书法的推广,无疑激发了一股浓
浓的文化氛围,既充分认可了书法浓郁的文化内涵,又极大拓宽了文学文化传承的广阔空间,也大大提升了文学文化审美素质,有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人是精神的动物。

研习书法几年,随着技艺的些许提高,以及基于迫切需要提高书艺而进行的文化思考的深入,对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这一命题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试述如下。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字同源、同步、共舞文化的载体是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中国文明史是从有文字开始计算的,自仓颉造字始,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我们知道,文字的起源是由于人类最初的结绳记事。

结一个疙瘩代表一件事情,事情多了绳子不够用了怎么办?刻下来。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在物件上刻画文字。

最初刻的内容,字画是不分的,既像文字又像画。

比如:易经六爻,既可以理解为字,也可以理解为画,这就是象形文字之始。

刻画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文字。

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是西周东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大篆,代表性遗存有《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以李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等为代表。

而同一时期隶书也在民间和官府并行存在,近代出土的《里耶秦简》《云南睡虎地秦墓竹简》《青川战国木牍》等都可以证明。

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为主要书体,大量石刻成形,知名的有 《莱子侯刻石》(古隶)《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汉末草书兴盛,草圣张芝《冠军帖》、索靖《月仪帖》等皆为代表。

行书也被后汉刘德升所创立,东晋时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出世就光耀千秋。

三国时期钟繇创制了楷书,代表作如《荐季直表》《贺捷表》等,被称为楷书的鼻祖。

至此书法五体具备,其中楷书定型后较为稳定,几千年来变化很小,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简明的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字史。

真实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兴盛、衰退,可以说是与文化同源,与文明同步,与时代共舞。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1.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河南博物院 孙虎成种反映汉民族特性和风貌的文化,是汉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理念形态的具体表现。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下面是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几个关系:文化传承: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书写来传达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通过书法的实践和学习,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

美学追求:书法在中国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与中国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如"以形写意"、"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都能够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体现。

书法追求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书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境界和审美意境。

文字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哲学与书法密不可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书写汉字,书法家不仅仅是在表达文字的形态,更是在探索和诠释文字背后的哲学意义。

例如,"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等思想在书法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传达。

修身养性: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自律的品质。

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求细心、静心,并注重调整身心的平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总的来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传承、美学追求、文字哲学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紧密相关。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引言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拥有着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赋予了许多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它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2.书法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一直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中国审美观念以“中和之美”、“静谧之美”、“内敛之美”等为主要特点,这也体现在了书法艺术中。

传统的书法作品在构图和笔画上都注重“中正不偏”,讲究“内敛,静谧,兼容并蓄”,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特点。

3.书法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强调“以文会友”,注重文字的含义和内涵。

传统的书法作品在内容意义上也十分重要,常常借用古人诗句或者成语,借以表达社会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4.书法艺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几千年来,书法艺术在中国逐渐繁衍发展,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吸引了各方面的视线和关注。

同时,书法艺术也被视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通过书法艺术的交流和学习,加强了文化交流的紧密度,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5.结论总之,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书法艺术通过它所包含的内涵和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深刻的思想精髓和审美观念;它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并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将它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传达给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书法艺术中,传统文化与书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它不仅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媒介,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渊源、理念内涵和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书法作为一项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文字和表达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国的文字逐渐演化为具有艺术特色的书法形式。

六朝时期的隶书、唐代的楷书、明代的行书以及清代的草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演化。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交相辉映。

二、理念内涵书法在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理念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正好与书法艺术的精髓相契合。

书法注重体现人的个性与情感,通过每一笔每一画的抒发,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书法又强调笔墨的力度、韵律和节奏,追求形、神、意的有机统一。

这种注重个性和追求完美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追求道德境界的精神相契合。

因此,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三、影响作用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理念内涵上,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首先,书法的独特艺术形式成为传统文化向后人传递的重要媒介。

通过描绘文字的形态美和艺术造型,书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将其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

其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练习和学习书法,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书法也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使者的角色。

无论是艺术展览、文化交流还是国际交往,书法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备受关注,为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中国汉字与书法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辉煌,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走进当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来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综观当今世界,无论东方西方,其主题语境不外乎“转型”二字。

而转型所关注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文化”上。

其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在经历200多年工业文明和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之后,终于发现这种以经济和物质利益为优先和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危及到社会可持续发展。

物质财富不仅并未给人类自身带来持久的幸福与满足,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焦虑、浮躁、异化与失望,产生了“富裕中的精神贫困”。

上述种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重新反思,对人类需求的重新认识,而这些新认识正在从根本上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65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除了资源、环境等问题之外,社会也出现了价值紊乱、文化断裂、传统衰微、道德失序等严重现象。

人们认识到,突破瓶颈的根本途径并不仅仅或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应该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文化关注的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对文化的本质性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使得东西方文明的文化意识在当代得到了空前觉醒。

伴随着全球范围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世界正越来越从经济时代朝着文化时代的方向前进。

因此,当今澎湃于全球的“转型”大潮,本质上是一次文化的转型,核心是价值观的重建。

那么,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书法,如何认识其当代意义,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呢?一:中国书法的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简论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简论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其作为中华文化表达工具之一的中国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

发端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钟文,都记录着中华文化精神。

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的表达和交流,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艺术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的人化的印记。

它包括三个层面: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

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

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

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前仆后继的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

二、中国书法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美感三、中国书法是传播中华文化于世界的重要工具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受到非常的重视,它可与西方的油画相媲美。

如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研究是很深刻的,后来西方人也很感兴趣。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是文明古国,如以前的希腊、埃及、印度它们的书法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符号,根本不能象中国书法这样成为文化独特的一门艺术。

中国周围的国家如朝鲜、日本等也很讲究,但与中国也不能相比。

中国书法的理论也是很丰富的。

如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都流传下来。

在别的国家就没有这方面的传统文化。

现在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文化是有抵触的,某些学者甚至鼓吹东西“文化冲突论”。

但对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却没有那么深的思想鸿沟。

因为书法绘画艺术是一种含蓄隐藏的文化表达方式。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它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书法正是一种让人在修身方面受益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围绕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

首先,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书法的修炼和传承。

在古代,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中,书法被视为学问修养的一部分。

从秦汉时期的隶书、楷书,到唐宋时期的行书、草书,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独特魅力。

其次,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注重人的修身养性,而书法正是一种可以培养人格修养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有学习书法的习惯,通过临习名家碑帖,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还可以锻炼文字表达的功夫。

同时,书法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悟字寻形,修炼自己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自己从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第三,书法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书法艺术的展示与传播,不仅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还能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书法中国”活动在国际上十分有影响力,通过举办书法展览和交流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交往。

最后,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心灵境界和人的道德修养,而书法正是可以体现这种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精神内涵,即“以墨代言,以字传情”。

通过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书法作品中,不仅能表达出对美的追求,还可以凝聚和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

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

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

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

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

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

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

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

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文化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书法艺术包括了楷、行、隶、草四种字体,是一种权威、神秘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通过书写方式的演进,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在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甲骨文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使用石刻和青铜器上的文字来表达语言。

这些文字非常原始,形状较为简单。

之后,汉字的形状得到了更多的丰富和复杂。

在汉代时期,书法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书法家,如张芝、张怀瓘、杨士奇等人已经开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艺术层面,并创立了新的书法风格。

三国时期,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书法发展到了草书时期,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分水岭。

唐代时期,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更是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唐风这一书法流派,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艺术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被用于纪念和维护历史,还用于教育和礼仪。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陶冶人心的精神活动。

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代表了多重意义,不仅是美学和艺术,更是道德和灵魂的体现。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文化和哲学领域,并对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和雕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被视为是一种很高尚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精神体验和精神成就。

中国书法鼓励人们养成博大精深、纯洁、正直、坚毅、谦和、虔诚、细心、认真等诸多优良品质。

书法家以自己熟练的技艺,去描绘物和情感,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在书写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内涵上涉及到文化的内在规律,而且充满了深刻的文化精神和理念,从而在表达中体现了文化的浓郁内涵。

中国书法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处,张择端曾说:“书法即文化之体。

”书法的概念取自于中国文化的基本原理:和谐、博大、传承,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在历史上一直是介于文学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而且从书法的字体和格调中可以体现出文化艺术的渊源。

书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书法的用笔中可以感受到整个中国历史沿革的印迹。

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作品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传播了文化精神。

为此,书法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有数千年传承不衰,闪耀在古今文化上空。

总之,中国书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凝练且富有变化的载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化精神和蕴含的文化理念。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书法既是文字的艺术呈现,也是心灵的抒发和身心的修炼。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书法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对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代文字的雏形展示了人类对于书写的初步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正式形成和书写技法的逐渐完善,使得书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秦汉时期,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接下来的魏晋时期,草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和行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相继出现并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二、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书法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紧密相连。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书法则是汉字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

书法通过对汉字形体、笔画、结构的独特处理,进一步展现了汉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其次,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书法被广泛应用于文章、书信、碑铭等文化艺术品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同时,书法的学习也是古代文人士子的必备技能之一,被视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书法所涉及的墨、纸、笔等工具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书法的现代价值尽管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不如古代那样重要,但其独特的价值依然存在。

首先,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笔画的运用,传达了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文化价值。

书法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书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书法艺术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此外,书法的练习也可以培养人的耐心、恒心和专注力等素质,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书法与文化认同:一种传统艺术的现代解读

中国书法与文化认同:一种传统艺术的现代解读

中国书法与文化认同:一种传统艺术的现代解读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基础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生活和祭祀。

这些刻文字体的出现奠定了书法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规范。

书法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当时的规范书法如隶书、篆书等被广泛采用。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渐趋沉寂,而楷书成为主流。

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草书、行书和楷书各具特色并达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随着书法理论的发展,书法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二、传统书法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承的认同和表达。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被广泛用于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修养和身份象征。

传统书法不仅仅是汉字的形式,更是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诠释。

通过书写的力度、线条的形态、笔画的布局等,书法传达出的是中国人独有的气韵与情感。

这种特殊的审美方式成为了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

同时,传统书法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文字传递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现代解读与传统书法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书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例如,一些书法家运用传统的笔法与现代的主题相结合,创作出充满现代感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书法也逐渐兴起。

通过数码设备和软件,人们可以在电子屏幕上书写汉字,并且保存、编辑和传播书法作品。

这种数字化的书法形式不仅提高了书法的传播效率,还使更多人可以了解和接触到传统书法,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

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

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

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

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

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

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

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

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

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书法和文化到底有多大关系?我们如何做到书法文化都提高?

书法和文化到底有多大关系?我们如何做到书法文化都提高?

书法和文化到底有多大关系?我们如何做到书法文化都提高?
书法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古代到近现代,但凡有名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诗人或学者,有着全面的艺术修养,所作之书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许许多多的名碑名帖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写的诗文。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首先要成学养全面的人,要有全面的文学修养,古诗词修养,文史知识修养,书法理论修养。

现在有许多所谓的书法家,自己都不会自作诗,在笔会上只会写一些早就写泛滥了的“宁静致远”“观海听涛”“见贤思齐”等内容,要写唐诗宋词还得拿本书去找,或着用手机在百度上搜。

这让人一下子会怀疑他的书法水平。

记得有一次我组织了一批书画家朋友写一个景区去写生,晚上做笔会时,人家让一个朋友写一个李白的《将进酒》,朋友写了小一半就记不上来词了,到处让人到书查,上百度查,到把内容找到了,他才把下半部分写完了,但写出的作品前后墨色不匀称,气韵也不贯通,成了不成功的败笔之作。

但有一位老书法家,是一名隐居乡里的乡贤,爱做诗对句,书法也很有功底,老先生常常为前来求字的朋友现场作诗书写,引得来者击节赞叹,诗书俱佳,名扬乡里。

文化修养对书法的影响很大,这是一个“技”与“道”的关系,没文化的书者只能是掌握了技法的写匠,而有了高深学养的书家才能进入“书道”的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

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

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

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

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

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

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

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

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

”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

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

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

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

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

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

《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奴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这是对是非颠倒,上下易位的控诉。

骚中神秘旅游的铺叙和上下求索的异域色彩,对赋的想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赋不仅讲求形式,也注重同类事物的推求和同类事物的变换,这种推类艺术所表现的恢宏世界,在文化史上突出显示了汉代大帝国恢宏的气度,推类的模式正反映了大汉帝国向四方扩展的轨迹。

汉代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黄老之道已潜化其中,阴阳之说也深入人心。

这说明汉代文化实具有兼容并蓄的宽宏气度,从而文学艺术,如书画辞赋等,都表现得质朴恢宏,气魄雄放。

隶书在汉代是作为官定正体而广泛通行的。

但隶书的兴起,可以追溯至秦,以至更远的战国时代。

湖北地区的云梦睡虎地就曾出土过战国楚简,其文字书写体势虽属大篆,而已带有很浓的隶意,并有明显的波磔。

可见隶书应在大篆盛行的晚期。

至秦代,隶书的雏形便在徒隶们中间广泛流传。

隶书到了汉代,又在秦隶简化便捷的基础上,慢慢向汉代通行的正体字过渡。

为了写得更美,才在主笔出锋时。

加上一个向上挑的动作,并在入笔时取藏锋逆转之势,就出现了蚕头雁尾的形状。

东汉隶书日渐成熟,尤其是桓灵时期,已发展到相当精熟的程度。

字的形态端庄劲挺,法度森严,雍容大度,奇趣盎然,在书法史上形成了一代风范。

如:《石门颂》(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是汉代大型摩崖刻石。

笔势瘦挺,意志恣肆,奇趣横生,如长枪大戟,结字雄伟舒畅,曾被认为是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是汉隶中的一朵奇葩。

《鲜于璜碑》(延熹八年,即公元l65年),为近期出土文物.结字宽博丰厚,茂密严整,用笔方折,气势雄健。

碑阴书法在严整中又见恣肆,生动有致,被视为汉隶方笔流派的代表作。

《夏承碑》(图1-10)(建宁三年,即公元l70年)。

相传为蔡邕所书,时有篆籀笔意,神采飞扬,骨气古雅,形态奇谲,是汉隶中别具风格之作。

汉隶碑版墨迹甚多,其中名碑就有100余种。

从主要代表作中来看,隶书有以下特点:扁平横势,左右分展,若雁展双翅,有翩翩起舞之势;起笔蚕头,收笔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书笔画更富有变化;变弧为直,变画为点,由原来篆书只有点、直、弧3种笔画,派生出隶书的8种笔画,变方为圆,变连为断;笔增提顿,画有粗细,使毛笔增加了节奏感;既平衡统一又生动活泼,既要求对称又富有变化。

汉隶选种既厚重又左右拓展的雄放书风,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恰好和汉代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相谐和,最好不过地反映了汉代大帝国向四方扩展的开拓精神。

(2)思辨的智慧与尚韵的晋代行书魏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变化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整个意识形态,都处于转折之中。

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农,变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的农奴,世代相沿,这种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领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从而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

过去在哲学史研究的领域中,把魏晋玄学一概视为腐朽反动的东西,是不公允的。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多年的先秦的名,法、逍诸家,重新活跃起来,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便是这个活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代表。

这个时期在文艺上和美学上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选一觉醒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特别是绘画与书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谢赫总结的绘画六法一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线条表现),应物象形(再现对象)、随类赋彩(赋予色彩),经营位置(空间构图)、传移模写(模拟仿制),就是他总结中国造型艺术线的功能和传统,第一次把中国线的艺术在理论上明确建立起来。

其中“骨法用笔”一线条表现,在六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在古代就相当重视线条艺术,书法就是把“线的艺术”更加集中和纯粹化的艺术。

在魏晋时期,随着意识形态和艺术领域的活跃,严正肃穆的汉隶变为真、行、草,其笔意、结体、章浩变化也相当丰富。

陆机《平复帖》,二王的《姨母》、《丧乱》、《鸭头丸》(图1-11)等帖,以优凳的线条形式,显示出当时人的审美追求.从书法艺术上表现了飘逸飞扬、婀娜俊美的魏晋风应。

草、楷从汉隶演进而来,至魏晋趋于成熟。

此时书家以被誉为“圣杰”的二王父子最为著称。

晋以后各代书家,无不宗法当代而上追二王。

两晋时期的书体已向真、行、草发展,其间,东汉张芝和魏钟繇起了重要作用。

张芝的手迹,赞为“无复余踪”。

传为钟繇所书的碑刻也“古而不今”(李世民语)。

北朝王愔也说:“晋世以来,攻书者都以行书著名,若钟元常善‘行狎书’,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焉。

”(唐张怀瓘》书斯》)这说明钟、张是先于羲之行草书的代表人物.二王则从当时要求的简略出发,损益原来真书的隶意,完成了流美静逸的行草书体,可以说是羲之开其端,献之变其格,近代郑为说:“父亲的特点是俊逸,儿子是遒丽。

俊逸的笔致紧敛内擫,遒丽的笔法恣肆外拓,俊逸遒丽改变了东晋以前的古拙。

”(郑为《论中国书法艺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而这种俊逸遒丽的风格,正表现出晋人书法所尚之韵.在东晋,玄学和佛道思潮逐步冲破儒家思想的堤防,摆脱了儒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局面。

右军一变古拙之风,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秀媚流畅的新体楷书。

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出了笔调自然流畅、潇洒活泼,易于书写和辨认的行书。

王羲之以欢快清新的思绪,优美流畅的文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

其他如《黄庭经》,《乐毅论》,情思不同,姿态各异。

书为心画,诚中形外。

右军作书极注意气韵,浑然天成,字、行、篇统一,将三者熔铸于同一格调之中;重视整体协调,而不计较点画得失。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在晋代出现决非偶然,它与魏晋玄学对思辨智慧的要求相一致,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精神,即魏晋风度。

这一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对以后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陀世容与气象浑穆的魏碑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时期。

就诗而言,陈子昂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两种相对峙的偏见,似乎可以一笔抹去300多年六朝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辉煌印迹.而明代陆时雍的“齐粱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则好像有些矫往过正。

文化的发展,当然有其自身的轨迹可寻。

向有“唐诗晋字汉文章”之称的唐代诗作,虽不愧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但“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历史的积淀和时间的累积,其醇美和奥妙也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六朝是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时期。

叶燮在《原诗》中说:“不读诗300篇,不知汉魏之工也;不读汉魏之诗,不知六朝之工也;不读六朝之诗,不知唐诗之工也。

”如果说六朝诗歌是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镇,那么与之相对的魏碑书体则是由汉隶向唐楷过渡时期的一种关键书体。

诗歌的发展对魏碑书体的影响不可低估,而对魏碑书体影响更为直接的,则是石窟艺术,特别与北魏的造像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其中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占据了洞窟的主要画面。

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宣扬了悲苦冤屈也不要反抗,以换取屡世苦修成佛的思想,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

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神情奕奕,飘逸自得。

那种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审美理想的高峰,人们把希望和美好理想都集中寄托在它的身上。

在这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正是这些平民百姓,建起了这些巨大的不朽的“公平”之宰,也正好折射着他们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书法艺术,正是在这看似庄严宁静,实则悲惨凄苦的佛陀世容中产生的,其中饱含着悲惨阴冷的人生和石作的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