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

合集下载

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与防控

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与防控

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与防控作者:李锦兰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猪圆环病毒是目前全球范围养猪业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的出现,会大大增加成猪的死亡率,生长速度放缓,给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圆环病毒3型的主要特点包括猪呼吸道病以及繁殖障碍等。

所以本文分析了猪圆环病毒3型的主要特点,并针对其特点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从根本上对该类病症加以有效防控。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3型;流行;防控猪圆环病毒是圆环病毒科的一种,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自主复制。

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非致病性的猪病病毒,没有试验说明其属于感染性的病毒。

该病毒是在2016年由几个大学联合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该类病毒能够造成猪皮炎肾病以及多系统的炎症。

一、猪圆环病毒的发现猪圆环病毒是可复制的小型的哺乳动物病毒,已经明确包括了圆环病毒1型和圆环病毒2型。

圆环病毒1型是在1974年第一次在PK细胞培养物中发现的,但是其不会对猪致病。

圆环病毒2型则是在1998年首次被提出,在临床条件下会引发猪产生圆环病毒。

2010年,一些学者提出在某些猪群身上检测到了新型的圆环病毒,一直到2016年,美国学者 Palinski 对其进行确认,即现在我们提及的美国的 Palinski 等通过宏基因组测序首次将其定义为猪圆环病毒3型。

二、猪圆环病毒的传染1.传染部位通常情况下,可以在带有病毒的毒猪或者是病猪的淋巴结、肺、精液以及血液中查到猪圆环病毒3型。

2.传播方式死胎和精液里可以检测出PCV-3,这意味着其具有垂直传播的风险,此外,该类病症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以及口腔等方式进行传播。

3.发病以及死亡率调查研究表明,在2015年的北卡罗拉那州的某个商业猪场,母猪的死亡率增加了10.2%,受孕率下降了0.6%,这个之前的数据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别,同时也说明PCV-3的出现也增加了流产率。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PCV-3的出现会引发猪的皮炎以及肾病等,患有该病的母猪存在有饮食量大大下降的迹象,猪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受孕率大大降低,母猪的流产概率大大增加,会生下各类胎龄的死胎。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猪圆环病毒病,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传染病。

这种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在猪群中发生了许多次的爆发,造成数十亿头猪的死亡。

对猪圆环病毒病进行疫病的监测和控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流行病学特征猪圆环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主要宿主为家猪。

病毒能存活在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猪圆环病毒病在感染猪之后,会迅速传播,尤其在密集养殖条件下,传播更加迅速。

疾病主要透由直接接触、粪便、尿液、唾液、粘膜等途径传播,并且病毒在环境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在干燥状况下存活数月到数年,所以环境污染也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预防和控制为其流行的根本措施。

临床症状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千变万化,常伴有高死亡率,主要症状包括:猪只突然死亡、高热、粘膜充血、呕吐、腹泻、排便变形和减少、皮下淤血、出血点、血胸、血肿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并非一定能确定病猪具有猪圆环病毒病,因此需要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

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中和试验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病猪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猪圆环病毒。

同时也能够对进行疫情监控和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防控措施。

首先是密切关注疫情信息,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是加强养猪生产的管理,做好病猪的隔离和处理,保持猪场的卫生清洁。

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也可以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轻病猪的病情,同时预防未感染的猪只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减少猪只的死亡,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圆环病毒感染》课件

《猪圆环病毒感染》课件

继发感染增多
继发感染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率增加,影响养猪业的经济 效益
猪圆环病毒感染后,猪的免 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 病
继发感染可能导致猪的生长 速度减慢,影响养猪业的生
产效率
继发感染可能导致猪的肉质 下降,影响养猪业的产品质

经济损失
猪圆环病毒感染 导致猪只生长缓 慢,影响猪肉产 量
猪圆环病毒感染 导致猪只死亡率 上升,增加养猪 成本
案例总结和启示
案例:某养猪场 发生猪圆环病毒 感染,导致大量 猪死亡
原因:猪场管理 不善,卫生条件 差,病毒传播迅 速
启示:加强猪场 管理,提高卫生 条件,定期进行 病毒检测
预防措施:加强 猪场消毒,提高 猪群免疫力,减 少病毒传播风险
THANKS
汇报人:PPT
流行病学研究
猪圆环病毒感染的流行病 学特征
猪圆环病毒感染的传播途 径
猪圆环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死亡率和流行趋势
猪圆环病毒感染的防控措 施和效果
诊断技术研究
病毒分离技术: 通过分离病毒
进行诊断
血清学检测技 术:通过检测 血清中的抗体
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通过检测病毒 通过荧光标记 核酸进行诊断 抗体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发热、 呼吸困难、腹泻、 皮肤发红等
诊断方法:实验室 检测、临床观察、 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符合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测结果
治疗方法:抗病毒 药物、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等
Part Three
猪圆环病毒感染对 养猪业的影响
生产性能下降
生长速度减缓:感染猪圆环病毒的 猪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繁殖性能下降:感染猪圆环病毒的 母猪繁殖性能下降,导致产仔数减 少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PCV2)是一种猪病毒性疾病,其病毒主要通过猪的唾液、粪便、呼吸和分泌物传播。

该疾病中发病率较高,致死率达20%。

近年来,PCV2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该病毒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流行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PCV2,特别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等。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PCV2疫情,如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等。

疫情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中国大陆的PCV2疫情最为严重,主要由PCV2b亚型引起的PCV2疫情高发,其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已成为养猪业的重大问题。

防控措施针对PCV2的高发状况,控制其传播是十分关键的。

在此,提出以下防控措施:1. 强化场地卫生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场地、设备和穿过猪舍的公用通道。

同时,加强通风管理、控制湿度等环境措施,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2. 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定期检查猪群身体状况、监测猪群的疫情动向,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猪只,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 较好的隔离措施:将确诊患病的猪只隔离,避免传播病菌;同时加强对人员、车辆等入场的监管和检测。

4. 疫苗防治:可通过疫苗预防感染,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的PCV2疫苗,能有效抵制其感染。

5. 优化喂养环境:科学管理猪舍内的猪只,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改善生长环境,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结论总之,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难以控制且高发的病毒性疾病。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实行合理的疫苗防治等方法,对于加强猪圆环病毒病策略的制定和动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幼猪。

该病在猪场中的蔓延和暴发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因此,为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必须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控策略。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1.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服、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泛滥的污染水源进行传播。

2. 临床症状: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呼吸急促、喉咙和肺部出现充血等症状,病程较长,死亡率较高。

3. 长期带毒:幸存的猪也会长期带毒并将病毒排出体外,造成病毒的传播。

4. 季节性发病:冬季和春季是幼猪发病的高峰期,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低。

5. 感染后具有免疫力:感染后,猪会产生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但免疫力仅能抵御短时间的继发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策略1. 加强饮水管理:通过饮用清洁无菌或清洁消毒水源,降低病原污染水源的风险。

2. 实施疫苗接种: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的接种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避免患病;同时,应加强疫苗管理,防止疫苗流失或受到污染。

3.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在猪场内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杀虫灭鼠。

4. 控制猪场环境:精心设计和控制猪场内的环境,避免环境因素对猪群造成刺激性反应。

5. 加强病原监测:猪圆环病毒病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应实施病原监测,及时掌握猪场动物的健康状况,确保疫情的快速处理和管理。

总之,加强猪圆环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该病的蔓延成为养猪行业的灾难性事件。

通过上述防控策略的运用,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降低产业风险,实现生产效益和保障猪群健康。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的一种具有复杂病原学特性的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圆环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据研究发现,猪圆环病毒感染可导致生长缓慢、呼吸困难、皮肤发绀、淋巴组织萎缩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猪繁殖与生产性能下降、流产、畸形胎仔等现象。

猪圆环病毒还能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如拉肚子、黄疸、肺炎等。

在流行趋势方面,猪圆环病毒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猪源性病原体之一,其感染率高、传播迅速。

据统计,猪圆环病病毒感染率在中国已超过90%。

由于猪圆环病病毒易于突变和突变速度较快,曾出现多种疫苗株和不同的基因型,并且已发生交叉感染等情况。

猪圆环病毒的流行趋势仍具不确定性,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为了控制和防止猪圆环病毒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加强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对养猪场进行严格的进出场管理,做好人畜饲养的隔离;保持设施和设备、环境的清洁,消毒药剂的使用等。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注重疫苗的选择和使用。

猪圆环病毒已经开发出相应的疫苗,应根据当地猪圆环病毒的流行状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同时要注意疫苗的存储和使用方法。

及早发现病例,实施隔离和治疗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

定期进行养猪场的环境和猪群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有猪圆环病毒的猪只。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养殖户的疫病意识和防控能力。

在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猪圆环病毒的流行情况监测和研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猪圆环病毒病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一种疾病。

在流行趋势方面,猪圆环病毒感染率高、传播迅速,需加强监测和研究。

为防止猪圆环病毒的传播,需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早发现和处理病例,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颗粒,核酸为环状单链DNA,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抗热性。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呼吸道或通过妊娠母体传播,引发猪群的全身性病变,进而引起多种继发性疾病。

流行病学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主要侵袭生长速度快、应激程度高的繁殖母猪和生长猪。

在密集养殖条件下,由于环境过于拥挤,饲料不干净或病毒的长期存在,病毒得以迅速传播,引发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和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变异性,表现为典型病例和亚临床病例。

在典型病例中,病猪体重下降、生长迟缓、食欲差、消瘦、体温降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病毒性腹泻并伴发黄疸等一系列症状。

在亚临床病例中,病猪体重增长速度缓慢,发病率并不高,但其死亡率非常高。

此外,还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使得猪对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容易加重。

血清学诊断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是通过对血清或其他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主要通过检测IgG和IgM等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

其中,IgM是病毒初次感染后产生的抗体,IgG通常用于后期检测,用于判断猪群是否存在感染波动。

通过对血清学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猪群的感染状态和流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防控有效的防控猪圆环病毒病的方法包括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卫生和环境消毒工作,并注重疾病的症状监测和隔离,以防止病毒的扩散。

同时,还可以采用预防性疫苗或治疗性疫苗来预防和控制病毒的感染。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可以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总之,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疾病,会给猪群的健康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健康监测和药品使用,充分保护猪群的健康和生产。

猪圆环病毒病的症状、传播及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症状、传播及防控
血斑 ; 腹股 沟淋 巴结 肿 大 出血 , 节 以及肠 道 出血 。 关
综合征 的主要病 因, 而且还与猪繁殖障碍 、 母猪流产 死亡综合征 、育肥猪的慢性呼吸道病综合征和猪皮
炎和肾病综合症有关。 圆环病毒现已普遍发生 ,侵害哺乳仔猪 、保育
猪、 育肥 猪 及 怀 孕母 猪 。表 现 为 流行 范 围广 、 阳性 率
症状是 在患猪皮肤表面 出现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 、 颜 色由红色到紫色的斑块 , 这种病变见于臀部 、 耳朵 、 四肢及腹部 , 但也可 能发展到胸部 、 侧腹 部及耳部。 轻度感染猪只不发热 , 这种皮肤病 的猪无痒感 , 不会 靠着门舍擦痒。严重感染 的猪除 了以上皮肤病变外 , 还表现为皮下水肿 、 跛足 、 发热 、 厌食 、 精神萎靡 、 消 瘦 、 吸 困难 或 呼吸 急促 以及苍 白等症状 。也有 突然 呼 死亡病例 , 但并不常见。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肾脏肿 大 , 质 苍 白 , 大 量直 径 为 2 4毫 米 的红 色 点状 出 皮 有 ~
病的猪只全身淋巴明显肿大 ,最后因为身体衰竭或 继发的细菌感染而死亡 。因此当感染圆环病毒使猪 群的死亡率和淘汰率均会不断的升高。另外 , 即使感 染 圆环病毒 的猪只不死亡 , 也会严重影响生长速度 ,
大大推 迟 猪 只 的出栏 时 问 。
15 下 痢 .

大部分圆环病毒相关 的肠炎者发生在生长育 成 猪 。 圆环病 毒 相关 的肠炎 大 都 表现 为 亚急 性 或者 慢
16 “ 名 高 热 ” . 无
要 的疾病 , 通常发生在 8 1 龄 病常 见 的 临床 8周 :该
h0 0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0 18
性 的 回肠 炎症 、 黏膜增 厚月. 系膜 淋 巴结肿 大 。镜 肠 肠 榆 可 以看 到大 量 的 肉芽肿 病 变 ,通 过 免 疫 组 化 的方

环状病毒病研究进展

环状病毒病研究进展

环状病毒病研究进展潘 亮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州 350001中图分类号:S852165+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31(2007)07-0009-04 环状病毒(orbivirus)是以蜱、蚊、蠓、白蛉等吸血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类虫媒病毒,可在脊椎动物与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引起人与动物感染发病。

环状病毒一些种类可引起人、畜发生严重疾病,如人类“病毒脑”、神经系统损害及畜类的蓝舌病毒病(BT V)、非洲马瘟病毒病(AH S V)和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EH DV)等;另一些种类与人类疾病有关,如克麦诺沃病毒(K EM)和昌硅诺拉病毒(CG L)等。

科罗拉多蜱热病毒(CT F)原也归于环状病毒属内,因其基因组由12个双链R N A(dsR NA)组成,与其他种类较为不同,1991年国际病毒委员会将其分为另一属(C olti属)。

国外对环状病毒研究起步较早,动物间疫情在20世纪初即已发现。

近20年来,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国内调查研究资料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学术期刊中,由于没有开展全国性的调研,对该属病毒及其所引起的人、畜疾病了解还不多。

环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具高度嗜神经性,引起人与动物的神经病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指出,环状病毒可能是我国夏季许多地区原因不明的所谓“病毒脑”的病原之一,因而倍受重视。

1 病原学对新分离环状病毒的鉴定通常包括:形态学、免疫学、生物学性状、基因分析等。

以环状病毒的代表株蓝舌病毒(BT V)为例,说明如下。

111 形态结构 具双层衣壳,外壳有粗短突出物。

每个核衣壳呈20面体对称排列,核心有32个环状子粒。

核酸为10个双链RNA片段,可编码7种结构多肽(Vp1-7)和3种非结构多肽(NS1-3)。

这些是环状病毒属大多数病毒的特征性结构。

但克麦诺沃病毒(K EM)主要核心蛋白的编码基因和结构与属内其他病毒有所不同,K E M病毒群之一布若德温病毒(Br oadhaven,BRD)的内衣壳蛋白由L2和S7基因编码,与蓝舌病毒(BT V)的L3和S7基因编码不同,故BR D的衣壳形态结构与属内其他血清群亦有不同。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也称猪传染性胃肠炎。

它是一种重要的猪病,不仅对猪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还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和猪场规模化的推进,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1. 疫情迅速扩散猪圆环病毒可经粪口、口鼻传播,不仅显著地降低生猪的生产性能,还会危害幼猪的生命。

在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季节,因为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很容易出现疫情迅速扩散的情况,给猪场带来重大损失。

2. 复杂多变猪圆环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严重时会致猪的死亡,对挽救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疫情流行情况也有所不同,造成疫情的复杂多变。

3. 疫情影响由于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轻微,猪只出现食欲减退、拉稀等症状,因此疫情的早期发现和控制也比较困难。

一旦疫情发生,会对养猪场的猪只生长产生影响,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猪效益。

1. 加强病毒监测对猪圆环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要进行猪场病毒监测,了解猪只的健康状况。

定期对养猪场的猪只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2. 加强环境消毒养猪场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关键。

定期对猪圈、饮水设备、饲料槽等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保持猪圈的干燥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病毒的滋生。

3. 严格控制人员往来猪圆环病毒可以通过人员的往来、交叉感染进入猪圈,所以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出,做好人畜分离。

外来人员进入猪圈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带入病毒。

4. 疫苗预防采用猪圆环病毒病疫苗进行预防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

通过注射疫苗可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感染率。

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轻疫情影响。

5. 严格检疫管控在猪只出售、运输过程中,要对猪只进行严格检疫,确保疫情不会通过猪只传播到其他猪场。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引起猪的生长受阻、发热、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猪肉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猪圆环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给养猪业生产、养殖水平和养猪市场带来了严重威胁。

一、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1.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而且,由于猪圆环病毒病毒株不断变异,其传播能力和病毒毒力不断增强,使得猪圆环病毒病越来越难以控制。

2.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猪圆环病毒病主要通过病毒污染的粪便、尿液、唾液、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病原体还可通过空气、水、食物和器具等传播途径传播,使得疾病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染性更强。

尤其是在养猪密集区域,容易引发猪群间的大范围传播,给防控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养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猪圆环病毒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养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养殖规模大、密度高、卫生状况差的养殖场更容易引发猪圆环病毒病的爆发。

而且,养殖场对疫病防控的投入和管理的严谨度也直接影响着疾病的传播和控制。

提高养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疫病防控是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1.加强疫病监测与预警加强疫病监测与预警是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病的关键。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对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预警机制健全,提前做好疫病防控准备工作,防止疫病的扩散和传播。

2.加强养殖场的消毒与卫生管理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离不开污染环境的存在,在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上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养殖场内外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特别是在居住区、饮水器、饲料槽等关键区域,保持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污染源的清理,有效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再谈圆环病毒的防治

再谈圆环病毒的防治
猪场 发生 P V2后 的严重 与否 似乎 与猪 场存 在 C 的感 染 因子 的水平 有关 。连续 性使 用 的猪 ( ) 对 场 舍
免疫 系统是 一 个 严 重 的应 激 , 种 应 激 促 使 P V2 这 C
种动物 病毒 以及 S S C D B T 等植 物 病 毒 。 C V、 F V、 B V 环状病毒 1 ( C ) 型 P V1 首次确 认 于 1 7 9 4年 , 为非致 病
维普资讯
5 2
J u n lo i l ce c n tr ay M e iie o r a fAnma S in ea d Veei r dcn n
Vo 2 1 7

No. 3
2 8 00
再谈 圆环 病 毒 的 防治
任 静 柏 陈 建 民。 ,
亡率 的疫 病 引起 从 业 者 高度 重 视 , 圆 环病 毒 这样 象 进 口的免疫 抑制 性洋 病 , 家并 不陌 生 , 大 可不 是被忽 视 就是 防 治措施 无 实 效性 , 因此 本 文就 此 病 的综 合 防治推 荐 一些鄙 议 , 望大家 斧正 。

病毒 可能有 以下几 种传播 形 式 。
机械性 转移 , 带毒 猪 : 感染 后 带 毒 时 问可 持 续 5
6个 月 , 通过 鼻 腔 、 便及 精液 向外 排 泄 , 此 并 粪 因
最 可 能的传播 方 式 是通 过 猪 与 猪 问 的接 触 。精 液 : 通 过精 液排泄 病毒 大 约可 持 续 6周 , 毒 可通 过 人 病 工 授精 或 自然 交配而 传播 , 目前 尚未证 实 。 但
1 圆 环 病 毒 病 原 概 述
P V分为猪 圆环 病毒 I ( C C 型 P V—I 和猪 圆环病 ) 毒 Ⅱ型( C P V一2 。P V 在微 生物 分类 学 上 属 于环 ) C 状病毒科 , 环状病毒科包 括 C V、 B D和 P V 等三 A PF C

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

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

环状病毒(Orbivirus )是呼肠孤病毒科病毒(Re-oviridae )中重要的一属。

这一属的病毒的主要特征是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基因组由含10个不同片段的线性双股RNA 组成。

环状病毒一般通过节肢动物传播,如库蠓,蚊子,白蛉或蜱等。

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和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是该属最重要的两种病毒。

其他几种重要的环状病毒包括有马器质性脑病病毒(Equine encephalosis virus ,EEV),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EHDV)等。

1蓝舌病病毒1.1历史与背景关于蓝舌病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8世纪末的南非,当时有一头细毛羊从欧洲被引进到了南非[1]。

起初,这种病被成为羊疟疾性卡他热(malarial catarrhal fever )或者流行性恶性卡他热(epizootic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

1933年,首次在牛中发现该病[2]。

由于其症状同口蹄疫类似,因此当时把它称作伪口蹄疫(pseudo-foot-and-mouth )[3]。

现在所用的“蓝舌”名称来源于南非荷兰语“bloutong ”,当时南非的农民发现患病严重的动物舌头有发绀现象,于是取了“蓝舌”一名[4]。

1906年,Theiler 最早报道称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5]。

1940年以前,该病的发生地仅限于南非[4],发病的地区首次扩展到非洲大陆以外是1943年,发生在塞浦路斯[6]。

不过也有学者报道,塞浦路斯实际上自1924年起就有类似蓝舌病的疾病发生[7]。

1943-1944年间以色列发现了蓝舌病[8]。

1948年,美国德克萨斯报道了一例蓝舌病[9]。

1956年至1957年间伊比利亚半岛发生了蓝舌病较大规模的流行。

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

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

库蠓 属 ( C u l i c o i d e s ) 传播的 , 因此疫 情 爆 发取 决 于是 否有 昆虫 媒介 和易感 家 畜 的存 在 。库蠓 属包 含 的蠓
种 类在 1 3 0 0 1 4 0 0种 左右 ,其 中只有 3 0种 是 B T V的传播媒介 。
在东半球 , C u l i c o i d e s i m i c o l a种库 蠓 分 布最 广 , 也被认 为是 B T V的 主要媒 介 。目前 在 非洲 , 南亚, 葡 萄牙 , 西 班牙 , 塞浦 路斯 , 科 西嘉 , 意大 利 , 以色 列 , 土 耳 其 ,也 门等 国家都 能 发 现 C u l i c o i d e s i m i c o l a 种 的 库 蠓I l 5 】 。而在 北 欧 以及 中欧地 区 , 并 没有 这种 库 蠓 , 学者 认为 这些地 区 的 B T V媒介 为 C . o b s o l e t u s , C . P u l i c a r i s 种 的库蠓 。
2 0 0 6年 8月 ,北 部 欧 洲 突 然 爆 发 了 蓝 舌病 疫
情 。先 是荷 兰 , 紧接着 比利 时 , 德 国和法 国北 部也 相 继 发生 了疫 情 。这 些疫 情均 由 B T V 一 8引起 。这 一 血清 型是肯 尼 亚, 尼 日利亚 , 苏丹 , 马拉 维 , 南非, 印度 ,
学 术 研 究
亚 洲 以及 南 欧地 区也 陆续 发 现 了 蓝舌 病 [ 6 1 。澳 大 利
亚 最早 于 1 9 7 7年发 现 有 蓝舌 病 ㈣。 南 美 地 区于上
在 1 9 9 8年 之 前 , 南部欧洲地 区( 西班牙 , 葡 萄
牙, 希腊 以及塞 浦路 斯 ) 蓝舌 病 的疫 情 并不 多 。然而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诊断与控制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诊断与控制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诊断与控制作者:陆雨楠,陈俊红,陈羽,朱秋阳,曹彬彬,陈瑾,戴鼎震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15期陆雨楠,陈俊红,陈羽,朱秋阳,曹彬彬,陈瑾,戴鼎震(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1169)摘要:鸽圆环病毒感染严重损害青年鸽的健康,严重损伤鸽的经济价值,影响赛鸽和肉鸽的培育和饲养。

该文针对鸽圆环病毒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开展具体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和结果,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鸽;鸽圆环病毒;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和控制中图分类号:S858.3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680 引言鸽圆环病毒最早被发现是在1993年的美国,在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相继发现并进行报道。

浙江省是中国最早发现鸽圆环病毒感染的地方,余旭平等[1-2]对此次发现的鸽圆环病毒基因组结构进行了分析。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pigeon circovirus infection,PCI)是一种以侵害2~12月龄青年鸽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本身不致死,但由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100%[3-4]。

该病毒主要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应答不足,进而引起严重的复发性感染,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致死亡。

1 鸽圆环病毒基因组鸽圆环病毒(Pigeon circovirus,PiCV)结构为球体,没有囊膜,直径为15~18 nm,且二十面体对称。

PiCV是一种DNA病毒,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大小为2.0 kb,是目前已知最小的一种无囊膜、单股负链环状DNA病毒。

PiCV有5个主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分别为V1、C1、C2、5’基因间区域和3’基因间区域。

编码复制相关的蛋白(Rep),ORF V1以AGT为起始密码子,由316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分离株的Rep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91.5%~99.1%。

医学知识之轮状病毒

医学知识之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人类轮状病毒(Rotavirus)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有40~50%为轮状病毒所引起。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结构病毒体呈圆球形,有双层衣壳,每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

内衣壳的壳微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

完整病毒大小约70~75nm,无外衣壳的粗糙型颗粒为50~60nm。

具双层衣壳的病毒体有传染性。

病毒体的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不连续的节段组成。

(二)抗原与分型在轮状病毒外衣壳上具有型特异性抗原,在内衣壳上共同抗原。

根据病毒RNA各节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移动距离的差别,可将人轮状病毒到少分为四个血清型,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A型和B型。

(三)病毒培养轮状病毒在一般组织培养中不适应,需选用特殊的细胞株培养(如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株和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CV-1株)。

培养前应先用胰酶处理病毒,以降解病毒多肽VP3,该多肽能限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培养时细胞维持液中也应含有一定浓度的胰蛋白酶。

(四)抵抗力轮状病毒对理化因子的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

病毒经乙醚、氯仿、反复冻融、超声、37℃1小时或室温(25℃)24小时等处理,仍具有感染性。

该病毒耐酸、碱、在pH3.5~10.0之间都具有感染性。

95%的乙醇是最有效的病毒灭活剂,56℃加热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天。

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

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

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lgM、lgG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

鸽圆环状病毒感染
潘迎辉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1998(20)9
【摘要】1引言鸽圆环状病毒感染(pigeoncircovirusinfection,PCI)是主要影响青年鸽的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不定,高的可达100%。

该病毒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发生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引起的继发性感染,从而表现临床症状和死亡...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鸽病;圆环状病毒感染;流行特点;诊断;治疗
【作者】潘迎辉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业部畜禽传染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95.3
【相关文献】
1.赛鸽秋赛谨防腺病毒感染 [J], 史玉颖;刘玉山;黄兵;于可响;齐霖
2.一例鸽新城疫病毒感染的诊治报告 [J], 乔钢;木梁
3.爱鸽之情圆赛鸽强国之梦——美籍华裔养鸽人李志强 [J], 冯志杰;刘继宏
4.一例鸽疱疹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治 [J], 王慧; 程小果
5.鸽圆环状病毒感染诊断与控制 [J], 陆雨楠;陈俊红;陈羽;朱秋阳;曹彬彬;陈瑾;戴鼎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状病毒的流行与传播作者:王姣翁善钢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4年第09期摘要:环状病毒是牲畜常见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包括有蓝舌病病毒、非洲马瘟病毒、马器质性脑病病毒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这些病毒能够通过吸血性的库蠓传播。

本文主要介绍了这几种病毒在世界各地的流行与传播情况。

关键词:环状病毒;蓝舌病病毒;非洲马瘟病毒;马器质性脑病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环状病毒(Orbivirus)是呼肠孤病毒科病毒(Reoviridae)中重要的一属。

这一属的病毒的主要特征是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基因组由含10个不同片段的线性双股RNA组成。

环状病毒一般通过节肢动物传播,如库蠓,蚊子,白蛉或蜱等。

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和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是该属最重要的两种病毒。

其他几种重要的环状病毒包括有马器质性脑病病毒(Equine encephalosis virus,EEV),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EHDV)等。

1 蓝舌病病毒1.1历史与背景关于蓝舌病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8世纪末的南非,当时有一头细毛羊从欧洲被引进到了南非[1]。

起初,这种病被成为羊疟疾性卡他热(malarial catarrhal fever)或者流行性恶性卡他热(epizootic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

1933年,首次在牛中发现该病[2]。

由于其症状同口蹄疫类似,因此当时把它称作伪口蹄疫(pseudo-foot-and-mouth)[3]。

现在所用的“蓝舌”名称来源于南非荷兰语“bloutong”,当时南非的农民发现患病严重的动物舌头有发绀现象,于是取了“蓝舌”一名[4]。

1906年,Theiler最早报道称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5]。

1940年以前,该病的发生地仅限于南非[4],发病的地区首次扩展到非洲大陆以外是1943年,发生在塞浦路斯[6]。

不过也有学者报道,塞浦路斯实际上自1924年起就有类似蓝舌病的疾病发生[7]。

1943-1944年间以色列发现了蓝舌病[8]。

1948年,美国德克萨斯报道了一例蓝舌病[9]。

1956年至1957年间伊比利亚半岛发生了蓝舌病较大规模的流行。

不久,在中东,亚洲以及南欧地区也陆续发现了蓝舌病[6]。

澳大利亚最早于1977年发现有蓝舌病[10]。

南美地区于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蓝舌病病例的报道[11]。

此外,该病还存在于中美洲,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中国,日本,南亚次大陆,地中海地区(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科西嘉岛),葡萄牙,保加利亚[12]。

蓝舌病病毒迄今已得到确认的血清型共有24种,分别命名为BTV-1到BTV-24[13]。

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90 nm,有三层的20面体衣壳蛋白[14]。

基因组结构包含有7个结构蛋白(VP1-VP7)以及4个非结构蛋白(NS1-NS3 和NS3A)。

蓝舌病通常是通过库蠓属(Culicoides)传播的,因此疫情爆发取决于是否有昆虫媒介和易感家畜的存在。

库蠓属包含的蠓种类在1 300~1 400种左右,其中只有30种是BTV的传播媒介。

在东半球,Culicoides imicola种库蠓分布最广,也被认为是BTV的主要媒介。

目前在非洲,南亚,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科西嘉,意大利,以色列,土耳其,也门等国家都能发现Culicoides imicola种的库蠓[15]。

而在北欧以及中欧地区,并没有这种库蠓,学者认为这些地区的BTV媒介为C. obsoletus, C. Pulicaris种的库蠓。

北美地区,BTV的主要传播媒介为C. Sonorensis和 C. insignis [16]。

中美洲以及南美洲为C. Insignis和C. pusillus,澳大利亚为C. brevi-tarsis, C. fulvus, C. Wadai和C. Actoni[12]。

所有反刍动物对蓝舌病都易感,但绵羊的临床症状表现最为明显。

BTV感染也可以引起白尾鹿严重的病毒。

牛在BTV流行病学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其病毒血症的时间较长,以往的报道一般认为牛表现为亚临床症状[12]。

不过西欧和中欧出现的由BTV-8引起的疫情中,牛也显示出了临床症状。

自然条件下,马鹿(Cervus elaphus canadensis),麋鹿(Antilocapra americana),非洲羚羊以及其他泛出野生动物也会发生蓝舌病。

此外,骆驼以及大象也会感染BTV[17]。

另外,蓝舌病也被记录在轴鹿(Axis axis),黇鹿(Dama dama),梅花鹿(Cervus nippon),狍以及圈养牦牛等动物也都有过蓝舌病的记录[7]。

1.2流行与传播1.2.1 南部欧洲在1998年之前,南部欧洲地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塞浦路斯)蓝舌病的疫情并不多。

然而自从1998年开始,BTV开始出现在整个南欧和地中海地区,先前没有BTV的国家也出现了蓝舌病。

阿尔卑斯北部地区出现BTV被认为同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主要传播媒介Culicoides imicola生活范围扩大有关。

1998年,希腊出现了蓝舌病,接着1999年,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以及马其顿也陆续发生蓝舌病疫情。

2001年,克罗地亚首次出现蓝舌病疫情,2002年,波黑和阿尔巴尼亚也爆发了蓝舌病疫情。

迄今整个南部欧洲地区分离到的BTV的血清型为1,2,4,9和16[12]。

1.2.2北部欧洲2006年8月,北部欧洲突然爆发了蓝舌病疫情。

先是荷兰,紧接着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北部也相继发生了疫情[18]。

这些疫情均由BTV-8引起。

这一血清型是肯尼亚,尼日利亚,苏丹,马拉维,南非,印度,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所常见的。

事实上,在2006年以前欧洲尚无BTV-6的报道[19]。

而迄今,引起的这次爆发的原因尚未找到。

对于病毒被带入欧洲的原因有多种猜测,例如在病毒感染初期引进动物,引进感染病毒的精液或胚胎,长途运输过程中植物或动物携带有媒介生物库蠓等[20]。

2006年末,卢森堡发现了BTV-8。

在经过一个冬天之后,2007年,卢森堡再次出现了BTV-8,接着病毒又传播到了英国、瑞士、丹麦和捷克[21]。

2008年,匈牙利、奥地利、瑞典也出现了疫情[21]。

2009年初,挪威也爆发了疫情。

BTV-8毒株不仅对羊有高致病性的毒力,同时对牛和骆驼都有较强毒力,病毒可以穿越胎盘屏障,这是以往分离到的一些野毒所没有的特征[22]。

BTV-8在北部欧洲地区的流行造成的损失比以往任何一次蓝舌病疫情引起的损失都要大。

2008年,荷兰和德国出现了BTV-6,比利时出现了BTV-11,基因序列研究表明两者均与疫苗毒株有同源性[23]。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有人非法使用弱毒疫苗引起的[22]。

2008年初,瑞士的山羊中发现了一种类似BTV的新病毒,这种病毒被命名为Toggenburg orbivirus [24]。

也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是BTV-25。

此外,2010年,在海湾国家科威特也发现了一种可能是BTV-26的病毒[25]。

1.2.3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同南部欧洲类似,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在上世纪末也陆续发现了不少新的血清型的BTV。

1999年之前,美国的BTV血清型有2,19,11,13,17型。

1999年以后1, 3, 5,6, 9, 12, 14, 19, 22 和24型陆续被分离到。

在澳大利亚,2007年和2008年分别分离到了BTV-2 和BTV-7。

以色列的情况与此类似,除了以往有记录的2, 4, 6, 10和16血清型的BTV外,2006年后陆续分离到了BTV-8,15和24[22]。

2非洲马瘟病毒2.1历史与背景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 ,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疾病。

这种疾病能够引起马急性或者亚急性发病,幼龄马匹发病更为严重,患病的幼马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其他马属动物,如骡子的易感性要比马低。

此外,驴和斑马感染AHSV后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26]。

一种类似AHS的疾病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327年的也门。

1569年,葡萄牙殖民者在东非报道一种类似AHS的疾病[27]。

事实上,马和驴并不是南部非洲地区的土著动物。

不过,165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基地之后,随着马匹的引进,类似AHS 的疾病就开始出现了。

1719年发生的一次疫情中,共有1 700头马匹死亡。

如今,非洲的其他地区也存在AHS,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AHSV已确定的血清型共有9个。

同BTV相似,AHSV主要通过库蠓传播,其中C. imicola,C. bolitinos是非洲地区传播AHSV的两种主要的库蠓[28]。

AHS具有明显地季节性,流行受到气候以及其他影响库蠓繁殖的因素影响。

有报道称,其他种类的一些昆虫也能够传播AHSV,但尚无在自然条件下传播的证据。

AHSV传染源为病马、带毒马及其血液、内脏、精液、尿、分泌物等。

AHS的主要特征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呼吸道受损,皮下水肿,出血等。

AHSV感染一般不会对怀孕母马造成繁殖障碍。

马感染AHSV之后能够引起病毒血症。

2.2流行与传播东部以及南部非洲地区存在9种不同的AHSV血清型的流行。

其中AHSV-9流行范围较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北部地区也广泛存在[29] 。

如今,AHS的流行早已穿越了传统的流行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埃及在1943, 1953, 1958和1971年分别爆发了严重的AHS 疫情[26]。

1930年也门发生了AHS疫情。

1944年,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发生了AHS疫情。

1959年,AHSV-9在伊朗的东南部地区流行。

在随后的1960年,塞浦路斯、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土耳其先后爆发了AHS疫情。

1959至1961年间,超过30万匹马死于ASH [30]。

1965年,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生了ASH疫情。

这一疫情在1966年传到了西班牙。

1987年和1990年期间,西班牙发生了ASHV-4的流行。

回顾性研究认为,这一血清型的流行是由从纳米比亚进口的斑马带入的。

1989年,葡萄牙南部地区发生了一起AHS疫情。

1989年至1991年期间,摩洛哥也发生了AHS的流行。

1989年,沙特阿拉伯发生了ASH-9的流行。

1997年,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分别发生了ASH疫情。

1999年,佛得角发生了一起ASH疫情。

2003年,埃塞尔比亚发生的ASH疫情中分离到了ASHV-6和ASHV-9[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