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案例)
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案例)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文件×××【××】签发人:××××关于x县x村x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xxxxxx:x年x月x日下午x点x分,我中心接到x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x乡突发中毒事件,中毒10人,已死亡3人,7例重症病人正在县医院抢救治疗。
接到报告后,我中心派出两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与x医院和x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一行6人,赶赴现场协助开展调查处理及抢救病人。
至x月x日止,死亡4人,6名现症病人正在x医院抢救。
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x县x乡x村位于x县西南部,距乡政府约20公里。
全村有30户120人,均为苗族。
该村为山区,交通不便,自然和卫生条件差。
这是一个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
村里有一位乡村医生。
二、中毒发生经过:x月x日上午x时左右,村民x(男,39岁)将今年三月三(农历,苗族的传统节日)做好的糯米与玉米混合在一起的面粉(酵米面)做成水圆独自食用,于当天下午4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次日病情加重,下午3时30分在家死亡。
死者生前,其亲属赶来探望,其家人为了感谢亲友,又用酵米面招待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属,进食9人,吃后均发生中毒,其中有2人相继在家中死亡(均为女性),剩余7人送x医院抢救,1人(女性)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于x月x日x分死亡。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一)流行病学调查1.患者分布:中毒发生时间为X天至X天。
患者集中在X村。
他们是四个不同的家庭,先后在X家吃饭。
10人进食,10名患者(7名男性和3名女性),7名患者住院,4名患者死亡(1名男性和3名女性)。
最低年龄为12岁,最高年龄为56岁。
2、进食情况:中毒者均进食了x家制作的水圆,进食量为两个至10个不等。
2、潜伏期最短6小时,最长24小时,平均15小时。
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
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
10月12日我市某学院的一食堂发生一起由下水道滴漏污染餐具及食堂用具等,未及时清洗消毒引起多菌感染的食物中毒, 144名在该食堂用餐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多菌混合感染所致,由于诱发食物中毒的原因较特殊,其中一些病原菌在国内少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临床症状144名食物中毒病人中均有腹痛、腹泻症状,其他为恶心123人,占85·4%;呕吐98人,占68·1%;发热(体温在38℃左右)38人,占26·4%。
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或绞痛,部位为上腹部和脐周,腹泻多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为主,部分学生有米泔样及洗肉水样便,腹泻最多6次,最少2次。
临床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病人经输液和抗生素治疗后1~3 d康复,无死亡病例。
1·2潜伏期本次食物中毒潜伏期最短的为2·25 h,最长为31 h,平均潜伏期10·15 h,发病曲线有高峰无余波,符合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曲线特征。
补充:
1临床资料、
1·1临床症状 1·2潜伏期
2流行病学调查
2·1发病经过 2·2现场情况 2·3中毒餐次分析
3实验室检查
3·1标本来源 3·2检测方法及结果 3·3食物中毒菌株鉴定 3·4药敏试验 3·5毒力试验 3·6Dienes现象测定
4讨论。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THANKS.
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和传播途径
常见原因
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 节中的污染和不当处理,以及食品添加剂超标或滥用等。
传播途径
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用被污染或含有毒有害物 质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来自不卫生的食品生产和经营场所 ,或通过食品销售网络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类型
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化 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等。
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影响
症状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 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影响
食物中毒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同时, 食物中毒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如医疗资源消耗、经济损失等。
流行病学调查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流行病学调查是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分 布、影响因素和传播方式的研究。
重要性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食物中 毒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 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保障公众健康。
食物中毒事件概述
02
食物中毒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 染或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 的以急性或亚急性中毒症状为主的疾 病。
03
病例定义和病例发现
病例定义
明确食物中毒的病例定义,通常包括出现中毒症状、可疑食物摄入史等。
病例发现
通过医疗机构报告、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报告食物中毒病例。
调查设计和样本选择
调查设计
根据食物中毒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调查 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 内容等。
VS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2]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
[3]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58.9%[4]三间分布: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
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
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此次调查中发病与年龄、性别、班级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5]症状和体征: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验室检验[6]食谱调查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1.用餐地点与罹患率2.用餐情况与罹患率3.午餐种类与罹患率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
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
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一起农村婚宴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一起农村婚宴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2012 年5 月1 日20 点35 分,普兰店市某镇卫生院报告:有33 例本镇腹泻病人就诊。
接到报告后,流调人员、检验室相关人员,食卫生监督人员,前往该卫生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发病经过 2012 年5 月1 日11 时,某镇居民王某某自己在家举办婚宴,共有亲朋好友130 人集中就餐。
2012 年5 月1 日16 时左右出现首发病例。
首病人:王某,男,40 岁,农民,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伴腹泻,每天便10 次以上,大便为黄绿色水样便,同时伴有恶心,头痛、头晕,发热39℃,乏力,精神差。
至5 月2 日共发现病人56 例,经积极治疗后,病人症状全部好转,无死亡病例。
1.2 临床症状共发现病人56 例,主要症状有:腹泻56 人,占病例总数的100%,腹泻次数5-7 次/ 天者居多,最多的每天达10 余次;多为黄绿色水样便。
腹痛56 人,占病例总数的100%。
其中,阵发性绞痛45 人,占病例总数的80.36%。
隐痛、阵痛11 人,占病例总数的9.64%。
发热46 人,占病例总数的82.14,头晕30 人,占病例总数的53.57%。
头痛23 人, 占病例总数的41.07%。
恶心35 人,占病例总数的62.50%。
呕吐13 人,占病例总数的23.21%。
1.3 人群分布发病的56 人中年龄最小11 岁,最大74 岁,男27 人,女29 人。
无共同用餐史者无病例发生。
1.4 时间分布进餐时间是2012 年5 月1 日11 时, 最早出现症状为2012 年5月1 日16 时, 最晚出现症状为2012 年5 月2 日10 时。
1.5 发病前72 小时进食情况的调查 56 例病人5 月1 日中午11时共进中餐。
其食谱为:京酱肉丝、小鸡炖蘑菇、烤鸭、猪肉炒木耳、干炸鱼、肘花、猪肉炒青椒、肉干、尖椒干豆腐、排骨豆腐泡等。
对56例病例进行了发病前72 小时进食情况回顾性调查,均为平时正常饮食。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概述2014年8月3日7点25分,我中心接到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电话报告称:XX大酒店发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导致的腹泻疫情。
对此,县卫计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了应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实,同时于2014年8月3日8时20分组织应急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医生诊断结论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县专家组诊断认为这起事件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发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学调查1、背景资料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厅有工作人员66人,可接待大型宴会。
8月2日中午张某、李某、刘某分别在此举行升学宴宴请客人,同时张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张、李、刘三家客人共计800多人。
2、发病情况:此次疫情经调查核实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门诊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龄最大66岁,最小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岁年龄组,以女性居多。
发病时间最早为8月2日22时,最晚为8月3日19时,无后续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8月3日2时至8时,计有25人发病。
潜伏期最短为9小时,最长为30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6小时。
首发病例丁某,女,42岁,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参加刘某某的升学宴,至当日晚22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上腹部绞痛及头晕,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16时入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岁,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参加张某某的升学宴,至8月3日19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脐周部绞痛及发热(38.9℃),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20时入人民医院内三科住院治疗。
3、病例暴露史: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进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进餐的9人。
发病前3天无其他共同聚餐史,无其他外出史。
食物中毒流调报告
食物中毒流调报告一、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对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和流调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及时的参考意见,促进预防和治理食物中毒事件。
二、流行病学调查1. 调查时间:2021年6月1日至6月30日。
2. 调查地点:某县城市A、B、C三家餐厅和某派出所训练场。
3. 调查对象:就餐人员和参与培训的警察。
4. 事件经过:(1)2021年6月1日,某县城市A餐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有12名顾客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随后,B、C餐厅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2)6月10日,某警察培训班在训练场用餐后,约35%的参训人员出现相同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5. 调查结果:(1)经现场采集和分析,发现某县城市B餐厅所用的生菜存在严重污染,而A、C餐厅的食物则存在缺陷的存储条件和不符合规定的加工流程。
(2)警察培训场所用的饮用水中检出大肠杆菌,且饭菜供应商未能做好食品卫生管理。
三、风险分析1. 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 城市餐厅和警察培训场所是公共场合,事件影响范围广,并且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恐慌情绪。
3. 餐饮服务质量和食用环境的改善对于公众健康和经营企业的长远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防和控制措施1. 城市餐厅要严格执行卫生标准,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 餐饮企业要从源头控制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尤其是对生熟食物分区存储和烹饪加工的规范管理。
3. 培训场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品质管理和协调配合,并配备专人负责实施监管。
4. 公众要增强安全意识,选择有资质证书的餐厅就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及时举报违规行为。
五、结论通过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们建议餐饮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公众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起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47 岁, 湖 北 人, 发 病 时 间 是 7 月 31 日 8 时 30 分。此时 3 人早餐后到达美 林湖超市购物,姚某先是感到胸闷、 恶心,后为剧烈呕吐,并出现腹泻、 腹痛。
特别报道
2018 年 7 月 31 日 15 时 20 分,广 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疾控中心接到区食药 监局电话通报称,石角镇某小区内 3 人 在家进食早餐后,出现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呼叫 120 送往市人民医院就 医,3 人早餐进食过前一天采摘的野蘑 菇,怀疑食物中毒,并要求协助调查。 接报后,清城区疾控中心组织应急人员 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 临床检验结果 患者在市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显 示,血常规检查中,姚某白细胞略为 升高,李某白细胞正常,2 人肝肾功能 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住院转归 姚某、李某经医院救治,一周后呕 吐及腹泻等不适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 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 1 h 内,最短 潜伏期为 1 h,最长潜伏期为 2 h,潜 伏期中位数为 1.5 h。 (2)空间分布 患者集中在同一住处,3 名患者互 为朋友关系,发病前一天即 7 月 30 日 早上,李某和谢某分别从湖北省和江 西省前往清远市,并入住姚某家中。 (3)人群分布 3 名 患 者 均 为 女 性, 年 龄 在 47 ~ 60 岁。 2. 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患者发病前 1 h 进食了自己采集的 野生蘑菇。3 人将采摘回来的蘑菇(约 300 g)全部食完,其中谢某进食较少, 姚某和李某进食较多。 采样情况及实验室结果 在 患 者 谢 某 及 其 家 属 的 陪 同 下, 调查人员从患者指认的蘑菇采摘地点 采集到了仅剩的少量几个蘑菇,并送 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 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有毒真菌形 态鉴定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其为 大青褶伞(或称铅青褶伞、铅绿褶菇)。
一起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安管理一起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尹文琴1,李瑞锐2*(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2.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摘 要:目的:通过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今后防控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确定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危险食物;采集餐厅剩余食物、病人粪便、呕吐物以及餐厅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微生物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结果:现场共发现病例54人,罹患率11.4%。
发病潜伏期最短4 h,最长21 h,平均潜伏期中位数为10 h,流行病学曲线提示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
凉拌猪肝(OR=3.70,95%CI=1.67~8.21)和夫妻肺片(OR=3.95,95%CI=1.57~9.98)食用后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未进食的发病风险。
采集病例合格标本39份,其中8份标本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采集菜品标本11份,其中3份菜品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阳性。
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鼠伤寒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引起。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鼠伤寒沙门氏菌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Survey Report Caused bySalmonella typhimuriumYIN Wenqin1, LI Ruirui2*(1.Jiangsu College of Nursing, Huai’an 223001, China; 2.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uqian, Suqian 2238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of food poisoning together, propose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similar incidents. Method: Use on -sit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to establish a hypothetical hypothesis; use on -site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determine the suspicious dangerous food of the food poisoning through case comparison. Collect leftover food from the restaurant, patient feces, vomit,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for pathogenic, microbiological, and other laboratory tests. Result: A total of 54 cases were found on the spot, and the attack rate was 11.4%. The shortest incubation period is 4 h, up to 21 h, and the average incubation period is 10 h. The epidemiological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onset time is distributed in the point source transmission mode. The risk of eating cold pork liver (OR=3.70, 95%CI=1.67~8.21) and couple lung (OR=3.95, 95%CI=1.57~9.98)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isk of incompleteness. There are 39 patient’s samples and 11 pieces of foo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was detected from 8 pieces of patient’s samples and 3 pieces of food. Conclusion: This is a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cross-pollution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murium.Keywords: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Salmonella typhimurium2021年7月19日20时许,陆续有某学校学生因急性腹泻至宿迁市某医院就诊。
食用野生蘑菇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20年9月23日14时28分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竹林镇卫生院收治了6名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并迅速向天柱县疾控中心反映。
由于竹林镇卫生院缺乏救治食物中毒患者的应对能力,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更高级别的县医院,并向疾控中心报备。
15时39分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打来的电话,称县医院收治了6名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
疾控中心在接到电话后迅速做出反应,派工作人员至县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经核查,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人数为7人,具体情况 如下[1]。
1 基本情况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竹林镇棉花村村民龙某某准备在该村开办一家1 300 m2规模的养猪场两个,并于2020年6月份经熟人介绍雇佣了7名外省民工来建设该养猪场,其中男员工6人,女员工1人(专门为6名民工做饭的炊事员)。
7人均在搭建的养猪场简易住所内生活,饮食也在该场所,所用餐具均未做消毒处理。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对2020年9月23日14时28分天柱县疾控中心收到竹林镇的一起食用野生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予以调查。
2.2 方法2.2.1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为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及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并对症状相对较轻的郑某某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患者口述分析蘑菇的大致形态[2]。
并向患者调查3日内食物进食食谱,了解是否接触过其他可能导致中毒的因素。
除此之外向负责治疗的主治医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主治医师的描述,再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症状表现整理调查数据。
2.2.2 形态学鉴定工作人员根据患者对所食野生蘑菇的外观描述以及主治医生对患者的情况介绍,并将收集到的未食用的剩余野生菌标本及图片交上级专家,专家查阅《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相关的资料文献,对毒蘑菇的相关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患者所食毒蘑菇的种类。
3 结果与分析3.1 基本情况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竹林镇棉花村出现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6名养猪场工人在食用午饭后相继出现不同症状的恶心头晕等症状,送至当地卫生院后被判断为疑似食物中毒,后被转至县医院,共计7人出现不良反应(见表1),符合疾病定义的患者为7例,患者的性别比为6∶1。
关于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目的调查分析某大酒店有限公司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事件相关人群的健康损害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以此来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方法核实诊断后,制定疑似病例定议,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临床表现,病例对照研究,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留样食品、环境样品、厨师及病例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
结果该次事件共22名病例,罹患率5.4%,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澳龙脑髓羹为主要的致病食物;2例患者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且同源。
结论该此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标签: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食品安全現阶段,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食物中毒属于常见食源性疾病的一种,是造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1-4]。
某大酒店有限公司2015年5月30日中午举办婚宴后有多人发生腹泻、腹痛等症状,怀疑食物中毒。
经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该此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 基本情况2015年5月30日某大酒店有限公司二楼承办婚宴,共41桌,就餐人数410名左右。
5月30日下午起,陆续有参加婚宴人员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某大酒店5月30日中午承接了2档婚宴,一档在二楼,食品由4楼厨房制作,一档在5楼,食品由5楼厨房制作,该次食物中毒病例均为二楼婚宴进餐人员。
无危重病例,患者预后良好。
2 调查过程2.1 调查目的查明该次事件相关人群的健康损害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和事件发生原因、中毒食品、污染原因、致病因子。
2.2 调查方法2.2.1 病例定义5月30日中午在某大酒店有限公司进餐后,发生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之一,且腹泻次数≥3次的人员。
2.2.2 搜索病例共搜索到82例疑似病例,同时调查了54名同餐次就餐但未发病人员作为对照。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
鼓励媒体、社会组织等参与食 品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 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THANKS.
对可疑食品、患者排泄物和环 境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和化学
污染物检测。
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性分析。
报告撰写
撰写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概述、调查方法、调查结果、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食物中毒处理
03
现场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及处理
目录
• 食物中毒概述 •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 食物中毒处理 •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 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建议
食物中毒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有毒有害物 质污染或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后,出现的以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症状为主的疾病。
分类
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 物中毒等。
原则
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确保调查结果 准确可靠。
调查方法与步骤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病例调查和实 验室检测等方法。
1. 现场调查
对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场所进行 实地勘查,来自解环境卫生状况 和食品加工过程。
2. 病例调查
收集病例资料,了解患者症状 、体征、治疗和预后情况。
3. 实验室检测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管 ,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和评估,及 时发现和纠正食品安全问题。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 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 成本。
推广食品安全教育
关于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关于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单位)食物中毒的调查初步报告
×月×日,我中心接到××医院报告××(单位)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我中心即流调和检验专业人员前往进行了调查处理,现将初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调查经过
2、发病情况
2.1、病例定义某一时间内,某一人群/地点(考虑暴露因素),主要症状和体证
2.2、首发病例情况
2.3、事件整体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可能涉及人数和符合病例定义的发病人数。
着重描述首发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期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治疗的用药情况也是食物中毒诊断的重要依据,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用抗菌治疗效果显着,有机磷农药中毒用解磷定抢救立竿见影。
2.4、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标题:
前言:
1调查经过:
2事件经过:
3发病情况:
3.1病例定义
3.2首发病例情况
3.3事件时间分布
3.4地点分布
3.5人群特点分布
3.6症状分布
3.7治疗转归情况
3.8检验检测情况
3.9进食史
3.10现场卫生情况
3.10.1食品加工单位人员健康情况
3.10.2可疑食品采集、运输、保存、加工情况
3.10.3就餐环境情况
3.11当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
4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RR、OR值计算分析)
5事件判断
6进一步处置建议。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概述2021年8月3日7点25分,我中心接到县食物药品监督局报告称:XX大酒店发生了一路疑似食物平安事故致使的腹泻疫情。
对此,县卫计局党委高度重视,当即部署了应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实,同时于2021年8月3日8时20分组织应急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依照流行病学调查、医生诊断结论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县专家组诊断以为这起事件为一路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发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学调查一、背景资料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厅有工作人员66人,可接待大型宴会。
8月2日中午张某、李某、刘某别离在此举行升学宴宴请客人,同时张某、李某有部份客人在此晚餐,张、李、刘三家客人共计800多人。
二、发病情形:这次疫情经调查核实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门诊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龄最大66岁,最小8岁,病例要紧集中在40-55岁年龄组,以女性占多数。
发病时刻最先为8月2日22时,最晚为8月3日19时,无后续病例发生,发病顶峰为8月3日2时至8时,计有25人发病。
暗藏期最短为9小时,最长为30小时,平均暗藏期为16小时。
首发病例丁某,女,42岁,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参加刘某某的升学宴,至当日晚22时发病,病症为上吐下泻,同时伴上腹部绞痛及头晕,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16时入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医治。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岁,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参加张某某的升学宴,至8月3日19时发病,病症为上吐下泻,同时伴脐周部绞痛及发烧(38.9℃),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20时入人民医院内三科住院医治。
3、病例暴露史: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进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进餐的9人。
发病前3天无其他一起聚餐史,无其他外出史。
4、病例临床表现:病例要紧病症为发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痛、头晕及全身无力。
X市G镇T村G渔场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X市G镇T村G渔场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组组长:龚文胜调查员:现场流行病调查组:龚文胜、邓万霞、刘胜鹏、江建勋现场卫生学处理组:陈平、汪雪洋检验组:闵国平、黄杨报告起草人:江建勋、陈平、邓万霞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4日摘要X年10月19日,X市G镇T村G渔场13名民工和2名厨师在食堂就餐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抽搐等症状,陆续被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
X年10月19日下午6时许,市CDC接到市120报告后,立即向市卫计委进行了报告,同时迅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检验等人员赶赴市人民医院和就餐场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
调查显示:10月19日下午在渔场食堂就餐15人,发病15人,罹患率100%。
中毒病例最短潜伏期8分钟,最长潜伏期50分钟,平均潜伏期16.47分钟。
患者有头晕、恶心、呕吐、乏力、抽搐、大汗等症状,无死亡病例。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卫生学调查资料均指向“红烧鱼块”,为此次中毒食物,致病因子为毒鼠强。
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 3名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洗胃水中毒鼠强检测阳性,红烧鱼块、淀粉毒鼠强检测强阳性,其它剩余食物弱阳性。
综合上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和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可以判定为一起毒鼠强中毒事件,为一起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报告1 事件的基本情况X年10月19日,X市CDC接到市120电话通报,称市人民医院急诊室接诊G镇T村G渔场食堂15名疑似食物中毒患者,10月19日,在该食堂就餐后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大汗、抽搐等症状,已送市人民医院救治。
X市疾控中心立即向市卫计委进行了汇报。
市卫计委指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出流调队开展疑似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市卫计委和中心领导的指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安排食物中毒应急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队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检验人员和现场卫生学处理人员共8名工作人员,根据现场情况,流调队分2个工作小组分别赶赴市人民医院和X市G 镇T村G渔场食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共对15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人开展个案调查,对救治医生就病情及救治情况进行了解,对该渔场有关工作人员就事件经过、食品采购加工过程进行询问,对该渔场食堂、食堂周围及相关场所进行现场勘查,对有关食品、场所进行采样检验。
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食物中毒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报告范例“7·26”狮子山区兰钿酒家谢师宴食物中毒调查报告20XX年7月28日上午8:50,某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7月27日下午陆续有多名患者以呕吐、腹泻症状就诊治疗,疑似食物中毒。
我中心立即组织流调和检验人员前往现场调查处理。
一、基本情况7月26日晚居民张某在狮子山区兰钿酒家举办谢师宴11桌(约110人就餐),18时许开席。
7月27日陆续有参加宴席者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分别赴市人民医院或狮子山医院就诊。
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医院就诊现场共调查9名病例,其余就餐者情况酒宴举办者未能提供。
1、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恶心(6/9)、呕吐(4/9)、腹痛(8/9)、腹泻(9/9)。
呕吐1-7次,为胃内容物,腹泻次数5-20次,为黄色稀水样便。
2、发病时间及潜伏期:9名病例先后于7月27日12时至19时出现症状。
潜伏期为17-24小时,中位数潜伏期为21小时。
3、年龄、性别分布:男1名、女8名,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为54岁。
4、患者为张某的亲戚、同事和朋友,居住地分散,无空间聚集性。
5、临床诊治及转归:9名病例其中市人民医院就诊4名,狮子山医院就诊5名;经医疗机构采取左氧氟沙星、头孢咪唑等抗菌、补液对症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病程1~2天。
5、共同进餐史及可疑食品调查经调查:9名发病者多: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医务室治疗,随后全校又有59名同学出现相似症状到医务室就诊,疑为食物中毒,请调查处理。
登记完毕,我在5分钟内立即向县卫生局值班室和监督所领导汇报了举报情况。
2、如何调查处理:(1)准备好调查处理突发事件的各类文书(2)进行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现场检查,协助医疗单位进行临床救治(3)对可疑食品、加工用具采取应急控制措施(4)协助检验人员进行相关物品采样(5)及时写出初步调查报告向所领导汇报(6)根据调查情况参与案件的行政处罚。
3、对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见调查报告。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
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结果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h。
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
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 =1.1~7.2。
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
结论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2-06-27凌晨4时许,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卫生院报告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邻近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疾控中心陆续报告有在新都区同一酒楼就餐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发现,累计报告发病66人,无重症,无死亡病例。
为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新都区疾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按照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定义2012-06-26,在新都区某酒楼参加中午和/或晚餐就餐的人员中,72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任何两项症状者。
1.2调查方式设计调查表,根据酒宴主人提供的客人名单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调查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共同就餐史。
1.3实验室检测病例及服务员肛拭、手拭样品,砧板刮取物样品及剩余食品进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培养。
1.4统计分析Epidata 3.1双录入,一致性检验;Spss 18.0队列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2.1基本情况6月26日中午及晚上,新都区某酒楼共计接待5批人员就餐,具体为:LFC 婚宴12桌,TL乔迁14桌,LJH朋友宴6桌,WXJ乔迁宴5桌,LXW生日宴5桌,共计42桌,计420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2结果流行病学特征 22名就餐学生中,有18名病例,罹患率82%。
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100%),1~8次/24h,中位数3次/24h,恶心(89%),胸闷(42%),腹痛(42%),腹痛程度轻,性质不一,主要位于上腹部(57%)和脐周(29%);少数病例出现腹泻(17%),腹泻物为黄色稀水便,1-4次/24h,(中位数3次/24h),腹泻物性状为黄色稀水便。
个别病例有头晕(11%)、头痛(%)和发热(%,体温℃)。
血常规检查,%病例出现白细胞总数增高。
临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采取对症、补液等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病程3~12h,中位数10h。
18名病例中,首例病例5月24日19:15发病,末例病例5月24日20:30发病,高峰位于5月24日19:30-20:30。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图1)。
病例中男性5人,罹患率71%(5/7),女性13人,罹患率87%(13/15),男、女罹患率无统计学差异(fisher exact test,P>)。
病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16岁,中位年龄岁。
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根据WHO《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控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在病原未知情况下,病例中位发病时间(20XX-5-24 19:45)前推一个首末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为可能的暴露时间[1],即20XX-5-24 18:30,将该时间所对应的餐次及前后相邻各1个餐次作为可疑暴露餐次。
按就餐时间17:30-18:10推算,5月24日午餐或晚餐为估计的可疑餐次。
若以午餐进餐时间作为暴露时间,推算的平均潜伏期为8h(范围:~),而以晚餐进餐时间作为暴露时间,推算的平均潜伏期则为2h(范围:~)。
由于该食堂近期未更换大米、食用油以及调味品,结合本次发病曲线提示的点源暴露模式,故大米、食用油以及调味品引起本次暴发的可能性小。
根据食堂提供的餐单,对22名学生5月24日午、晚餐进餐情况对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由于蛋炒饭为所有病例的共同暴露食物,且被调查者反映进食的蛋炒饭有感官异常,故蛋炒饭为可疑食物的可能性较大。
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由此推断蛋炒饭为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5月24日晚餐为可疑餐次。
食品卫生学调查该杂技班食堂面积约100m2,设有加工房、店堂,配有1名厨师,1名杂工。
未见餐饮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
厨房内卫生状况一般,无“三防”设施,无餐具消毒设施及消毒药物。
垃圾桶未加盖。
清洗池无标识,菜刀、菜墩无标示。
现场观察从业人员,未见面部、手部皮肤表面有伤口,经询问近期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5月24日晚餐的胡萝卜烧鸡、洋葱炒肉、蔊菜均为中午剩菜,晚餐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中午的剩饭。
剩饭的储存:5月24日中午12:30,将剩米饭盛出至盆子里,常温放置(当时气温约22℃)4h,至16:40开始制作炒饭(打鸡蛋——炒3~5min——加中午剩饭和下午煮的新鲜饭一起炒15min——加小葱)。
实验室检测采集剩余蛋炒饭1份、患者呕吐物4份和剩余生大米1份,检测常见于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结果为阴性。
3 讨论与分析食用剩米饭引起学生集体中毒的事件常有报道[2-4],其原因是剩米饭在储存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以及长时间的存放,导致某些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本调查中病例流行曲线显示,这是一次点源的暴露。
综合由暴露餐次(5月24日晚餐)推算的平均潜伏期、患者临床特征、可疑食物(蛋炒饭)及其卫生学调查,认为这是一起非细菌性感染型食物中毒事件,毒素型中毒的可能性大,可疑食物为蛋炒饭。
事件原因可能是该杂技班食堂在制作蛋炒饭过程中使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孢杆菌等致呕吐为主致病菌污染的剩余米饭。
依据如下:①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极少发热,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潜伏期短(小于8h),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及病毒(如诺如病毒)引起中毒的可能性小;②蛋炒饭摄入量与进食者出现的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提示蛋炒饭是可疑食物;③病例临床症状,平均潜伏期以及可疑食物,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或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④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孢杆菌均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该食堂在制作蛋炒饭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午的剩余米饭,该剩余米饭在室温下存放了4h,存在此2种细菌污染、增殖和产毒条件;⑤本次发病有一定比例病例有腹泄症状,男女罹患率无差异,不符合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病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或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均为耐热毒素,一般加热难以使其灭活。
为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加强食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存放剩饭时避免污染同时注意冷藏。
本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室致病菌结果阴性以及缺乏细菌毒素检测结果。
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采样质量不够导致的致病菌检测阴性;②剩余米饭在制作过程中被加热后,致使腊样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被杀灭,导致致病菌检测阴性;③细菌毒素的检测尚不能常规开展。
建议基层CDC加强食物中毒调查采样技术培训,保证采样质量;同时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常见细菌毒素的检测能力。
感谢自贡市疾控中心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张丽杰老师、BOB老师的指导。
篇二:食品卫生作业-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某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奎建平(昆明医科大学 10级预防一大班 20XX04011)摘要:目的:调查某镇A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同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查找本起食物中毒有关的可疑食品,对该饭店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了解该饭店卫生状况,并采集食用者的剩余食品、患者腹泻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检测。
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在该饭店就餐人数36人,食物中毒患者19例,均为聚餐,死亡0人;临床症状以腹泻、乏力、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表现;从1份凉鸡及11份患者腹泻样本中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为一起伤寒沙门氏菌污染凉鸡引起的食物中毒,经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了事件的蔓延。
关键词:食物中毒;伤寒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20XX年8月12日,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获悉有十余人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分别到该镇卫生院、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接报核实后,某区卫生局立即组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开展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标准调查患者发病前72h就餐情况,并进行中毒因素的调查分析,查阅医院在此期间门诊就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1.2调查方法1.2.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20XX年8月11日在某饭店聚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疑似病例,从其便样或呕吐物中分离出病原菌者为本次调查确诊病例。
1.2.2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访谈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同时现场采集饭店剩余凉鸡和患者粪便标本,送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相关因素和细菌学检测。
1.2.3危险因素调查对造成这次事故的某饭店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患者72h饮食调查。
l.3资料分析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及中毒因素分析。
2结果2.1流行病学调查 20XX年8月12日,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获悉有19人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分别到该镇卫生院、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通过询问了解这些患者均是朋友,并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是其他在该饭店就餐的人员没有出现相关症状。
现场调查的技术人员赶赴该饭店,用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当日该饭店共有36人,其中发病19人,均为聚餐人员。
对比聚餐人员和其他人的菜单,初步怀疑中毒食物为凉鸡。
2.2潜伏期 14例住院患者潜伏期平均15h。
2.3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
轻者为稀便,3-5次/d,重者6-15次/d,水样便、脱水、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