艉轴承高温故障分析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艉轴承高温故障分析与处理
贾建雄;陶力义
【期刊名称】《中国船检》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贾建雄;陶力义
【作者单位】CCS浙江分社;CCS浙江分社
【正文语种】中文
轴系是船舶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轴承是轴系的核心部件。尾轴承故障,将影响整个船舶的运行,同时也增加了船舶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船舶设计、建造和营运的各个阶段应给予轴系足够重视。本文结合某轮建造期间油润滑尾轴承高温故障,详细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介绍了修理过程及结果。对处理新造船尾轴故障、降低初始安装风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某集装箱船在主机系泊试验期间,艉管轴承监控装置出现高温报警,且当主机负荷逐步上升后温度升高,最高达100℃以上。异常情况发生后,进一步寻找原因,
发现随着主机转速提高,艉轴承滑油温度也升高;反之,主机转减小,则艉轴承温度降低。但无论如何,整个运行期间,滑油温度总体还是高于规范要求。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3篇第11章第1节规定,油润滑的艉轴承不应超过70℃。此外还注意到,在主机和轴系运行期间,船舶尾部振动异常。
该船为尾机型钢质集装箱海船,采用单机、单桨、单轴系推进系统,推进装置由一台可换向船用低速柴油机通过一根中间轴、一根艉轴驱动固定螺距螺旋桨组成(图
1)。
尾轴承采用白合金径向滑动轴承。前后轴承密封装置及尾管形成密闭的腔室,内部充满润滑油。后轴承后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图2)。
尾轴运转时,尾轴与尾轴承产生相对运动并形成楔形空间,其中的润滑油在楔形空间中被规则的力挤压,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并由于滑油自身的粘度,于是在尾轴与尾轴承之间形成一层油膜,填充在尾轴与轴承之间狭窄的楔形空间内。油膜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尾轴与尾轴承之间的接触力,从而减少了两者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图3)。
而随着尾轴的长久运转,尾轴与尾轴承之间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并传递到滑油当中,而尾管“浸泡”于冷却水舱中,因此滑油的热量会迅速被冷却水带走,冷却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因而滑油的热量不会集聚,因此冷却的滑油再继续将尾轴承进行充分的冷却,所以,正常情况下,尾轴承温度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尾轴承温度要受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尾轴承与尾轴的间隙、尾轴承与尾轴的相对倾角、尾轴承受力情况。
1、间隙。尾轴与轴承的间隙是轴系配合部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间隙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油膜能否恰当、充分地建立。《中国造船质量标准》等规范规定了各类轴承在不同轴径时的间隙值。轴承间隙过小,则油膜无法充分建立,进而尾轴与轴承之间产生“干磨”,导致轴承高温。轴承间隙过大,尾轴在运动时产生甩荡,滑油受到不规则的力的作用,且楔形空间过大,滑油自身的重力大于附着力,进而也导致油膜无法良好建立。没有油膜则润滑效果就变差、尾轴与轴承相互之间受力异常,且没有油膜将热量有效地传递到油池中去,继而产生高温,严重时会导致轴承异常磨损、熔融、甚至表面剥落。
2、相对倾角。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螺旋桨的重量和轴系的长度在逐步增加,致使尾管后轴承处转角过大,尾轴与尾管轴承的接触面积减小,进而导致轴承局部
受力过大。为了使前后轴承受力均匀、磨损均匀且延长其寿命,斜镗孔及倾斜轴承等新型设计应运而生。
斜镗孔即尾轴承斜镗孔,是指通过斜镗尾管轴承,使其内孔中心线与轴承本体中心线倾斜一定角度。倾斜轴承,即将尾轴承倾斜放入尾管内,尾轴中心线与轴承中心线无相对倾角,通常是将尾管用环氧树脂倾斜固定在尾柱内,再将尾轴承安装到尾管内。本船采用斜镗孔,根据上述设计数据及批准的轴系校中计算书可知,尾轴与后轴承的相对倾角约为3.5×10rad,达到中国船级社规范规定的3.5×10rad,因
此采用了斜镗孔。
3、轴承受力分析。规范对轴承长径比有明确规定,如白合金轴承为2~2.5,赛龙、橡胶等高分子轴承为4。这主要是为了使轴承各点上的局部应力符合材料的要求。尾轴在运转过程中,尾轴承与轴接触的任意一点上,均受到轴的重力、轴转动引起的切应力以及轴震荡时不规则的力等,受力情况复杂,因此油膜的存在至关重要。抽轴前,通过轴系顶升对轴系各轴承进行负荷测量,核查其负荷分配是否符合《轴系校中计算书》的要求;测量主机曲臂差;进干坞抽轴后,通过激光定位、测量,对轴系、尾轴承情况进行分析;对尾轴承内表面进行无损检测。
发现问题后,在船舶平浮状态,分别在热态和冷态,再次根据《轴系校中计算书》对轴承进行了负荷测量。应用顶举法,分别在螺旋桨50%、75%、100%浸没三
种情况下进行,结果显示各轴承负荷均在计算书允许范围内。测量主机热态、冷态臂距差,结果均符合主机规格书要求,以螺旋桨100%浸没下的轴承反力为例(表1)。
根据轴系布置图,在干坞内重新进行轴舵系照光、拉线,在艉柱的艉轴管两端,拉出测量用的中心线。
在如图3的A、B两段位置,测量艉轴承的径向半径,A和B段尾轴承内有6个
点位半径小于185.37mm(尾轴直接为Φ370mm,间隙是0.70~0.75,因此尾
轴管半径约应为185.375mm),且分布不规则;同理,C段尾轴承内有4个位置的半径小于187.875mm(尾轴直接为Φ375mm,间隙是0.7~0.75,因此尾轴
管半径约应为185.875mm),分布也不规则,大部分区域测量数据R左=R右,
R上-R下=2Y(Y为挠度),为合格。由上述数据可知,上述A、B、C三段轴承内局部区域尺寸不满足原批准图纸要求。
抽轴后,再次对尾轴颈进行了无损检测、尺寸检查,结果显示尾轴颈未受损,尾轴颈尺寸均在图纸要求的+0/-0.036mm公差范围内。
尽管尾管镗孔精加工后,验船师曾仔细测量了内孔尺寸,但还是再次复核尾轴管镗孔原始数据(表2),可以得出镗孔结果良好,圆度、圆柱度合格,内部均匀、光洁,满足批准图纸要求。尾轴抽出后,对尾轴承与轴接触位置进行表面清洁,清洁后进行表面磁粉无损检测,结果无缺陷。
(1)由上可知尾轴与尾轴承多处间隙太小,局部区域圆度和圆柱度超差,是导致尾轴转动时干磨、油膜不能良好建立的直接原因,进而导致了尾轴承高温。故障发生时船舶处于码头系泊试验阶段,所以未造成轴承的严重破坏。
(2)尾管精加工尺寸正确,因此故障的根本原因就是尾轴承内径加工尺寸不准确。(3)尾轴承采用斜镗孔,斜镗孔是在车床上进行的,斜率、轴线与内孔中心线交点的定位要求极高。因此,此二者未正确处理也是造成故障的可能原因。
按照前后两处艉轴承的尺寸加工2根假轴(图4)。用蓝釉法将假轴与艉轴承进行配合,反复进行多次,查找接触点,再对接触的硬点进行充分拂刮;待接触面积达到75%以上后全面测量内径尺寸;测量值符合4.2的要求后安装尾轴,并仔细测
量尾轴间隙和下沉量;在漂浮状态下,测量各轴承负荷。
全部合格后,再次进行了主机系泊试验,延长了运行时间。结果整个试验期间,尾轴承温度稳定,最高值为37℃。之后进行航行试验,结果尾轴承温度相对稳定,
且最高为39℃。试验表明,上述解决方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