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质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固定和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劳动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和创造自己。
劳动是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个人特点。
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指出,通过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直接联系的手段,也是人与社会进行联系的手段。
通过劳动,人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人的本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和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通过生产关系来体现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的生产力和所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阶级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和塑造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可以推翻压迫者,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作者:杨子文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贯穿马克思理论的一条核心线索,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对于我们掌握和应用马克思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要有三中论述,下面按照它们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的大致先后顺序对其含义进行简要阐释。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是马克思批判地研究黑格尔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人的类本质是在生命活动中呈现出的自由自觉性。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所需依赖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人同其他类一样,都要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这是因为人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活動方式及其特点有别于其他物种,人能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
(书20页)”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活动。
人的种活动也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在,动物只能依靠外界条件被动的适应自然界而生存,人却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创造和生产为我所用的物品。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书20页)”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
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
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
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案例呈现】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
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不仅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前提,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
弄清人的本质的内涵,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
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不仅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前提,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
弄清人的本质的内涵,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优秀论文)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

内容摘要本文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以及当前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应该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
本文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其中自然本质是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本质是实践的必要形式,而实践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所在,它把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文章的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中:引言通过对理性主义的简单回顾,强调要克服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的理解,否定从人的抽象本质去评判人的存在和一切社会现象的逻辑,主张要坚持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的科学路线。
一、人的自然存在和自然本质1.通过对自然主义的回顾,指出人直接是一个自然存在物。
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指出人的自然本质在于人是从自然发展而来的。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变化,人作为一个血肉之躯,永远无法改变他从自然发展而来的事实。
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了他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血肉联系。
3.指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所有自然规定性,文章主要指出了它所包含的内聚性、不可入性等物理化学特征以及获取食物、生物遗传、人所具有的初级心理反应及对环境刺激的自然反应等本能属性的不可改变性,从而例证了自然属性的丰富性。
并阐明了它与人的自然本质的不同含义。
二、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本质1.人的社会存在构成了人的存在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基本存在方式。
2.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概括,文章阐述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具体含义,并认为它从社会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
3.指出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社会关系主体的角度例证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多样性,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和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性;而人的本质则重在揭示人之为人的社会规定性,它强调的是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整体性。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一、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从起源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说明劳动创造人,社会环境改变人。
马克思在肯定人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物的同时,又强调人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关系的主体,从人的主体角度揭示人的本质。
主体性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
主体是人,因此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关于主体的规定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自觉性,也就是指人的自觉能动性。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主体能动性还包括主体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记忆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的,经过过滤和帅选的。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主体的活动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但主体从不局限于既定的客体,总是在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改造世界。
人的主体性其次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权利,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当中。
它不仅表现在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占有和支配上,还表现在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上。
劳动主体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占有必然带来对于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占有。
马克思说,在自主劳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种占有的结果就是个人本身一定总和的才能的发挥。
最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人的活动客体不是自发地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它不仅取决于客体,而且取决于主体,取决于主体的能力和需要。
在现实世界中,主体总是把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当作一个自明的前提,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自己出发去从事活动,把事物、活动及其结果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这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摘要: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育人活动,当前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对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人的本质的解释,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理论支持,对于相关工作改进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教育启示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完整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活动受人特性的影响,它要求对人及其本质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
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从中得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主要从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规定、人的个性—人的个体本质的集中体现和人的需要—人的本质生成的根本动力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这段论述中,“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指的就是实践,是人们为了表现或者确证自身本质力量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类本质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展现。
马克思认为,既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又能找到产生这一区别的根源和依据,就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由于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直接依靠肉体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外在种种限制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性。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集合,这三种属性均由实践衍生而来的,人的意识一经形成反过来又会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的自由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在认识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为类存在物。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作者:魏义山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
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6-02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一)劳动的自觉性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
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
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
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
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本质有科学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对自身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
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
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都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的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
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生的内容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个人犹如这个有机体中的细胞。
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蓬勃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物质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物质性是人根本特征的基本表现方式,它指的是人
的生理结构和生物特性,它对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包括人的
身体能力、生理素质、神经认知能力以及容易受环境影响等因素。
现
实意义是,把握发展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激发和开发人的物质潜能,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社会阶级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一个多元而具体的商品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们
不仅是物质资源的拥有者,更是社会阶级的属性,社会阶级的属性是
决定人的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实意义是,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社会
阶级的分布特点,正确引导和支持人的发展,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
平等包容的社会参与来增强社会稳定性。
三、文化性
马克思认为,人本质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因素。
这一观点提出了文化角色社会动态过程的认识,即文
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表达着人和物的关系,具有巨大的地位。
现实意义是,必须把文化教育融入儿童发展的开展各项活动,重视及
推动各方文化保护和创新,来更好地发挥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有机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也是一个有机的实体,涉及到人的物质性,社会阶级性,文化性等各方面,这些都是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性质也成为构成有机整体的基础元素。
现实意义是,要从整体上统筹谋划,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本质,实现事物复杂的有机关系,来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阐述:1、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2、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3、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㈠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
第一,它是一个充分承认并揭示主体性效应的原则。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
第二,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
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第三,它是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的原则。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
第四,它是强调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
第五,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于它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
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
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手稿》一文之中。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
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
他指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3、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时他尚未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只是透过一些对劳动的分析从侧面对人的社会性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同时,在深入地
批判他孤立地观察人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的同时,彻底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彻底地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
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
人的需要互相制约的。
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再次,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
实践原则的确立过程、地位、如何认识?
一、确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