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蔡元培

合集下载

蔡元培

蔡元培

改革北京大学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 “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 流派纷呈的局面。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 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 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 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 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 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 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百 家争鸣,盛极一时。
王芳《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学前儿童教育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 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 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 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 之中; 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 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 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 “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 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蔡元培在学问和事业上都有大成就,一方面固然靠他的天资, 而另一方面则靠他的勤勉。 蔡元培一生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到德国后,他首先学习德语; 一年以后,进入莱比锡大学苦读,三年之内选读了哲学、文学、 文明史、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科目,只要时间不冲突,他都 尽量选听。 他又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读,并在课余 另请讲师到他寓所,为他讲授德国文学。蔡元培以翰林之尊、年 届不惑,远涉重洋,学习如此多的科目,其苦学精神实在值得钦 佩。

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从 科 举宠 儿 到 反清 斗 士
蔡元 培 , 鹤卿 , 字 号孑 民。 8 8 1 16 年
月 1 日( 治 丁卯 年 十 二 月 十七 日) 1 同 出生
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 1 岁为秀才后 , 从 7
中举 人 、 Biblioteka 士 、 翰 林 , 举 之 路 上 连 取 点 科 试 皆捷 。 2 岁 历 时 1 年 , 成 了整 个 至 8 1 完
祭 兀 堵 蔡 元 培
培 养大 师 的大 师
口 公 羽
北 洋 政 府 统 治 时 期 , 局 政 不 稳 , 阀纷 争 不 已。 而 就 在 军 然 这 乱 世 中 , 生 了 一 位 教 育 巨 诞
新式教育 , 培养人才 , 走 提高国民 素质的道路 。 于是 同年弃官南下 , 以实 现教 育救 国之理 念 。 月 回 9 到故乡 , 被徐树 兰延请 到绍郡 中 西学堂任校长 , 上任之后 , 倡导新 式教育 , 积极支持宣扬进化论 , 反 对 尊君 、 卑民 、 重男 、 轻女的封建 思想。 次年 , 中西学堂改名绍兴府 学堂, 在蔡 元培主持下该 学堂成 为清末国内新型普通中学堂先驱 之一 。 而蔡 元培 的教 育改革却 然
途命 运 , 毅然选择 了推翻封建 王朝 的革
命道路 , 并身体力行 地参与 和组织革命
斗 争 , 为为 民主 而 战 的反 清 激 进 斗 士 。 成
底之深厚 如 当时殿 试阅卷大 臣 、 师翁 帝
国的贫弱落后 。 而要使 国家富强 , 须发展
3 岁以后蔡元培等人 以中国教 育会 为阵 6

系列 改革方案 , 文中各项措施 为 民初
普通教 育新体制 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 当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大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师》观后感1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

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

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

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

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估计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

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

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

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

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

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

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

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

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

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

《先生》素材积累

《先生》素材积累

《先生》素材积累走进蔡元培先生,我看到先生的思想高标见嫉,先生的事业千秋难竟,先生的疑问无人问答,先生的心境冷暖自知。

他是北大的惊雷,为中国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的高等学府,带来了真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文化的重新架构提供了基地,也为中国文化的万古长夜点燃了一豆明灯。

他是学之大者,我钦佩于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培养人格”的教育思想,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是万世师表,以一个正真长者的姿态,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那个黑暗的中国掀起教育体制改革的风潮,独力承担起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乃至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走进胡适先生,我看到了满腹西方民主思想的北大哲学系教授的渊博。

他有着传统文人的清高与抱负,虽不容当局,但丝毫掩盖不住他的才华。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他前期对北大更大的作用在于延览人才,有很多北大执教的名人都是因为他而来;后期主掌北大却壮志难酬,虽然没有站在大陆政权,他却在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他不是一位完人,但他确确实实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进马相伯先生,我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满腹经纶,为民请命,敢为人先的智者。

人未到不惑之年,就精通八国语言,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他凭一己之力创办了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中国的大学树立起了自己的丰碑。

就是这么一位老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他年近一百岁的时候,为抗日募集经费,铁骨铮铮地写毛笔字。

以三十元与五十元一张的价格,为抗日战争筹集了十万元。

救国图存的勇气是他前进的动力,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中国的胜利。

去世的时候,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叫醒。

”走进张伯苓先生,我看到了南开大学岁月动荡的战争中的傲然屹立。

南开大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最初四十四年是由张伯苓担任校长。

张伯苓一生根基系于南开系列学校,他在世七十五年中,大部分时间为南开大学而喜而忧,殚精竭虑,从无保留。

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蔡元培“在学问上虽不是一个专家,而是一位通儒,通儒不是样样都懂,而是能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虑心的读书人”。在文学、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教育学乃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他是一个多维度的思想家。正是这种“通人”的特性,使他能够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而开一代风尚,孕育了无数风流。
学术争鸣
中外教育史研究
学术前沿
研究队伍
名家风采
没有学历的梁漱溟
尤为可贵的是,蔡元培在延聘教员时,不完全依据资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1917年1月,
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主张,引起北大新派教授的注意。蔡元培对这个留美青年能写出这样兴衰救弊和推翻旧案的文章,
李大钊、李四光、胡适,都是蔡先生请来的。章士钊创立逻辑的学名,北大就请他开逻辑课;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先生就请他们同时各开一课,唱对台戏。
由于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使北大的教员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时北大人才济济,学校面貌为之一新。据1918年初的统计,全校共有教授90人,从其中76人的年龄看,35岁以下者共43人,占57%,50岁以上者仅6人,占8%。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徐宝璜仅25岁,其他如胡适、刘半农等也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蔡元培出任校长时也不到50岁,教授平均年龄仅三十多岁。而这时北大本科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所以这时北大的教师队伍是相当年轻的,这给学校带来了朝气,也推动了学校的革新。
发布时间 :2005-3-10
张国庆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世界上大学校长很多,但没有一个校长能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蔡元培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种不可言说的人格魅力。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蔡元培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呐!蔡元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说起他,就不得不提到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挥动着手中的魔法棒,给当时混沌的教育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看到的资料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的北大,还弥漫着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

学生们不是整天忙着吃喝玩乐,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

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们昏昏欲睡。

但蔡元培来了之后,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请了各种各样的老师。

不管是留着长辫子的守旧派,还是激进的新派人物,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欢迎。

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啊!有人质疑,有人反对,但蔡元培丝毫不动摇。

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北大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地方。

我记得有个场景,特别生动。

那是一次教授们的聚会,不同派别的老师围坐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的拍桌子,有的大声喊叫,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可蔡元培呢,他就坐在一旁,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点点头。

等到大家都吵累了,他才缓缓开口,几句话就点明了争论的核心,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他的智慧和包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

还有他对学生的关爱,那也是没话说。

有个穷学生生病了,没钱看病。

蔡元培知道后,不仅自己掏腰包给他治病,还发动全校师生捐款。

他说:“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希望。

”这话说得多么温暖人心啊!在他的努力下,北大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学术中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那些曾经迷茫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的“兼容并包”,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多元和包容吗?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吗?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高三作文写作 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

高三作文写作 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蔡元培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原籍浙江诸暨。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语录·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以前的历史只记帝王之事,不记民生风俗,以至于一群强弱盛衰之数,终不可稽。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对于学生的希望:1.自己尊重自己。

2.化孤独为共同。

3.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4.有计划的运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王开岭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

而在现代中国,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却无愧此誉。

从晚清翰林到彻底的革命党某次,北大名流雅集,钱玄同冒失地问道:“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蔡先生不慌不忙,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最终却走上了清王朝的对立面,致力于启民智救国的事业中。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

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

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

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何为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

语文寒假作业中有一项任务是要观看大型记录片《大师》,此片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我们共同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的一种尝试,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

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

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

中国从被外强疯狂宰割的封建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的先贤们奋斗不止,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涌现出的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

在此纪录片中,我认识了一双手迎接五万多个孩子诞生,自己却终生未婚,没有孩子,一切为了事业的林巧稚医生;认识了“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博爱的冰心奶奶;认识了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教育奠基人,民主革命开拓者,北京大学校张长蔡元培先生;认识了一生奉献于敦煌莫高窟的“敦煌痴人”常书鸿;认识了用自己成绩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做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的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陈省身先生;认识了生活朴素,不求名也不求利,一生追求民族解放道路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认识了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做出可贵探索和实践的教育家,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女士······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应该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

大师为什么是大师?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

周树人(鲁迅),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

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不能否认这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但想来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努力与信仰。

大师的慧眼-名人故事

大师的慧眼-名人故事

大师的慧眼蔡元培聘请梁漱溟任北大教授时,梁漱溟只有24岁,北大的学生有些比他的年龄还大。

1917年,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没有考上,论学历他只是一位高中毕业生。

但是,1916年,梁漱溟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究元决疑论》一文,文章以近世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家理论,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梁的功底深厚,前途无量,甚为惋惜,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蔡元培与当时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来校主持印度哲学讲座。

梁漱溟对此却感到十分惶恐。

他对蔡元培说:“我只不过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

”蔡元培当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接着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

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来吧!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

”蔡元培这几句话打动了梁漱溟的心,最后梁答应到北大任教。

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于是便登上了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一站就是5年。

在校期间,梁漱溟不仅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还写出了《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重要学术著作,轰动了中外哲学界。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

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作,浓郁的诗之韵味充满其中。

在闻先生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诗坛大家。

《大师》-黎锦晖

《大师》-黎锦晖

黎锦晖儿歌《老虎叫门》小羊乖乖,把门关关,妈妈没有来……【采访】湘潭市地方志副总编周磊——我是一九三七年读的小学,那个时候呢小学课本里面就有一篇《老虎叫门》。

【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继南——到现在为止,幼儿园里的小孩还在唱,但是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啦。

【采访】湘潭市地方志副总编周磊——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是谁作的,因为这是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面第一课就是这么一课,后来才知道,这是黎锦晖先生的作品。

黎锦晖(上集)这是一本80多年前出版的学生字典,小小的字典,今天也许并不起眼,但它和当时统一国语的运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国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20多岁的黎锦晖,通过编撰国语注音字典、编写新的国文教科书而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千百年来,这样的私塾成了过去中国教育的经典。

五四时期步入社会的知识分子为了早日摆脱中国积分积弱的状况,大多从改良中国的语言、文字入手,创造新的教育和新的文化。

黎锦熙是黎锦晖的哥哥,任教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曾是毛泽东的老师。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白话文。

黎锦晖投身国语运动是直接受到他的影响。

哥哥黎锦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巨大,而弟弟黎锦晖后来用独特的方式推广国语,使几代人受益。

【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继南——(按)他的讲话就是,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他有这句话。

【采访】黎锦晖夫人梁惠芳——尤其是对儿童,以唱歌入手,让儿童学国语,学得好,学得快。

1920年的中秋,黎锦晖创建了“明月音乐会”。

他说道,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要让我们的音乐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

【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继南——根据字音的这种音韵来写音乐,这是他的音乐理论,他没有写出多少文章来,这是很可惜的。

他一生啊,到处奔波劳碌。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出了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珍宝。

【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继南——“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大师《蔡元培》赏析

大师《蔡元培》赏析

大师《蔡元培》赏析影片开头开门见山的简要总结了蔡元培的生平功绩,让观者对蔡先生其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故事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展开,风云变幻,巍峨的城楼,波浪翻滚的江面,突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蔡元培迎难而上的精神。

整个影片的叙述是着重于蔡元培塑造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以及他的教育理念,从一个时代的兴亡引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而其本人具体的生平则是采用插叙的手法记述,最后又回到蔡先生在北大发展他的教育理念。

整个结构符合内容重点的需要。

在蔡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前,影片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几个枝蔓交错,枯枝带着新叶的镜头转接,隐喻了当时北京大学的官僚气息,以及这种腐朽正在等待着蔡元培来改变。

蔡元培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陈独秀,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且三顾茅庐,在这里影片采用了人物还原的手法,体现其故事性。

蔡元培提出了对大学的定位:为学问而求学问。

蔡元培聘请了各种学科人才,有众多各有所长的大师任教北大,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

甚至是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

同时影片通过比较旧派国学大师黄侃与新派大师钱玄同的争锋相对来体现但是北大的思想自由。

在其任职期间,影片展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浪潮在本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流逝。

中间的浪潮起到了自然的过度作用,使整个影片自然流露出历史的沧桑。

教室和课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蔡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暗合主题。

画面上昏黄的灯光和向上的笔锋,给影片营造出一种写意美,也体现了在当时黑暗势力强大的中国,蔡元培承受着改革教育制度的压力,和他不屈的精神。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插入了各大高校教授对蔡元培的认识,以及蔡先生的女儿,学生的回忆。

使得蔡元培本人的形象丰满起来,也是观者对故事的发展有进一步了解。

影片最后,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蔡元培的雕像,寓意着教育的新希望在新一代身上。

作文素材五 北大之父:蔡元培

作文素材五 北大之父:蔡元培

“第一,仲甫从未在大学上过课,即无博士头衔, 第一,仲甫从未在大学上过课,即无博士头衔, 第一 又无教授职称,怎可充当堂堂文科学长? 又无教授职称,怎可充当堂堂文科学长?”陈独秀 说道。 说道。 先生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 “先生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蔡元培 至于教授职称,凭先生学识, 说,“至于教授职称,凭先生学识,完全可以授以 教授职称,待先生进北大之后 待先生进北大之后, 教授职称 待先生进北大之后,当可办理有关教授职 称手续。此事不难。 称手续。此事不难。” 第二,仲甫身为《新青年》主编, “第二,仲甫身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青年》主编,每月要出 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 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陈独秀又 说出另一原因。 说出另一原因。 此事亦不难解决。先生可把《新青年》 “此事亦不难解决。先生可把《新青年》杂志 搬到北大来办! 搬到北大来办!”蔡元培又为陈独秀解决了具体困 他说: 北大乃人才济济之地。 难。他说:“北大乃人才济济之地。先生到北大来 新青年》 一定比在上海办得更有影响。 办《新青年》,一定比在上海办得更有影响。”
二、治校主张
1、宗旨:连续五年,在北大的开学 、宗旨:连续五年, 典礼上都只强调一点: 典礼上都只强调一点:本校的宗旨就是为 学问而求学问, 学问而求学问,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 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2、精神: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精神: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学
陈独秀吱唔一声启开房门, 陈独秀吱唔一声启开房门,见蔡元培已在那 里静候,大吃一惊,连声道: 失敬,失敬。 里静候,大吃一惊,连声道:“失敬,失敬。” 仲甫先生,孑民今日仍为聘请之事而来。 “仲甫先生,孑民今日仍为聘请之事而来。” 蔡元培进屋刚刚坐定,道出来意。 蔡元培进屋刚刚坐定,道出来意。 谢谢先生好意,只是仲甫才疏学浅, “谢谢先生好意,只是仲甫才疏学浅,难以 担此重任日前曾再三说明。 担此重任日前曾再三说明。”陈独秀仍重复二十 三日上午说过的话。 三日上午说过的话。 先生有何难处,望直言。 “先生有何难处,望直言。孑民愿尽力为先 生排忧解难。 蔡元培真诚地说。 生排忧解难。”蔡元培真诚地说。 沉思了一会,陈独秀说出了心里话: 沉思了一会,陈独秀说出了心里话:“仲甫 再三推辞,内中有两个原因。 再三推辞,内中有两个原因。” 愿闻其详。 蔡元培双目注视着陈独秀。 “愿闻其详。”蔡元培双目注视着陈独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4.11关于蔡元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4.11关于蔡元培

关于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l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清季进士出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

他忧民族危难,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

先后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

1902年4月,与蒋观云、叶瀚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

开始倡言反清革命,并与教育会同人创设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培养革命人才。

1904年11月,在上海发起创立光复会,任会长。

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起,留学德国,旋入莱比锡大学,并从事译著。

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2月受孙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凯南下就总统职之专使。

7月因不满袁专权,愤而辞职,再次赴德留学。

一度回国参加“二次革命”,后转赴法国从事译著。

1915—1916年在法国参与创办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被推举为中方会长,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运动中,竭力营救被捕学生。

1920年底,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并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

法国里昂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文学博士与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1923年春,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

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孙中山提名,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二全大会后,一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26年初回国。

在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配合北伐战争,策划三省自治运动,遭孙传芳通缉。

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

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辞去其他职务。

1932年底,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这前后,参与营救被捕的胡也频、杨开慧、陈独秀、许德珩、廖承志、史良、陈赓、丁玲、牛兰夫妇等。

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

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

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从清朝的一个普通文人变成之后变革教育制度实业救国的领导者。

在国外人的眼里,能通过改革一所学校,而改变一个民族的,也就只有这蔡元培一人。

蔡元培这辈子最轰动的两件事:一是五四运动;二是征婚启事。

在学生眼里,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先来看看这第一件事情,在蔡元培担任北长之前,北大学术氛围混乱,教职工学生都是“八大胡同”的常客。

他将近50多岁的时候担任校长,将在欧洲游学的思想自由的观点完全运用在北园中。

一时之间北大之内,各种学问并存,包容力极强,而这就应该是一所大学该有的样子。

就在北大成型不久,就发生了中国在国际上受欺负的事件。

蔡元培闻知此事当然不同意,一时之间北大的学生自发组织上街抗议,至此“五四运动”开始。

可见蔡元培校长相当有影响力。

那么在老婆们眼里,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蔡元培先生虽然致力教育事业,但是感情生活也没有耽搁。

在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昭病逝之后,就不断有媒人上门说亲,他烦了就写了一则“征婚启事”,上面所列的条件在当时看来就是惊世骇俗,一时之间媒人们都不敢上门。

这样的奇葩规矩在那时代也能接连找到老婆。

所以啊,蔡先生在女士眼里是个极有魅力的人。

蔡先生是个文化大师,一位完人,一头真虎。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蔡元培(上集)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作为革命元老,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但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他辞了官,又一次去欧洲游学。

当袁世凯死后,新任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这时,蔡元培在欧洲学习考察已四年,是个50岁的老留学生了,在接到邀请电报一个月后,他就回到了祖国。

(京师大学堂旧址)蔡元培将要出长的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这座有最高学府地位的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被时代和政局激荡颠簸,民国的建立也没能改变它多少。

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问不大,架子不小,学生多是王公贵族官僚富家子弟。

上课了,听差们忙不迭去请:老爷,上课了!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

学生中还流行“结十兄弟”,就是几个气味相投的同学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人就到他手下做科长、做秘书,捞个一官半职。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当时的北大,很多学生都喜欢读法律,而法律系呢?教员有很多都是官僚来兼任的,来兼任教授,没有学问,但是却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愿意上法科呢?就是为了以后便于有靠山,便于升官。

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这是一座苦闷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太学”,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就是以这样的状态等待蔡元培的到来。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到任命的当天,没有直接去北京大学,而是步行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舍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独秀。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蔡先生和陈独秀有过交往,他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有过共事。

【采访】蔡元培之女蔡睟盎——当时建立光复会,做炸药,陈独秀也去参加做炸药,蔡先生也是经常去,因为有这些关系,他又看了《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提供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

这时,他从上海来北京为杂志筹款。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新青年》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刊物,是传播新思想的,他(蔡元培)看了《新青年》以后,就认定这个人(陈独秀)可以成为青年的导师。

蔡元培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但陈独秀放不下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于是蔡元培三顾茅庐,一连几天早早来到旅社,遇陈独秀晚睡迟起,他就搬个凳子坐在房门口静候。

陈独秀被蔡元培感动了,他们共同决定,把《新青年》搬到北大来办,这无疑也是把新文化运动请进了北大。

(北京大学红楼)就任校长后,蔡元培做的头一件事不是举行仪式,不是发表治校主张,而是贴出这样的一张布告,宣布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冯友兰说,看到这张布告,我们学生全明白了。

事实上,这是蔡元培带给北大的礼物,给暮气沉沉的北大带来了震撼。

连续五年,蔡元培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都要强调一点:本校的宗旨,就是为学问而求学问。

他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大学究竟是做什么的?那么他是怎么定位的呢?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他认为要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话,还是要通过知识分子,通过学术,从根本上来启发老百姓的觉悟,来提高国民的素质,他觉得这是要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个途径。

(北京大学二院旧址)陈独秀到北大后,又聘请了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启动了北大文科的改革。

同时,《新青年》在北大建立了新的编辑部,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先后加入。

北大领集聚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蔡元培自己也成为一个热心的撰稿人。

大学离不开学术,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本位的是蔡元培。

他的主张精练为16个字: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著名的北大精神。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中国几千年的学术专制,使得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衡量、要求还有限制别人的思想行为,所以他觉得应该用兼容并包这一概念来取代。

在蔡元培看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世界各国办大学的普遍原则,而在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倡这个原则,正是为新思潮和新文化张目。

蔡元培是《新青年》的支持者和撰稿人,但他也拨款给北大的《国故》杂志;当学生创办了《新潮》杂志,蔡元培亲自题写刊名,还在经济上予以支持。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当年上海的报纸发文章说,刘师培办《国故》月刊,起来挑战《新青年》,刘师培马上起来反对,说不能这么说,因为《国故》月刊也是校长支持的,也是校长给钱的。

换一句话来说,蔡元培既支持《新青年》《新潮》这样的激进的刊物,也支持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国故》这样的刊物,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蔡先生的兼容并包。

黄侃是一位目空一切的国学大师,他大谈魏晋文学;而钱玄同则倡导白话文,用新方法整理国故。

当年的北大学生王昆仑回忆说,钱玄同上课时,旁边教室里的黄侃骂声不绝。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五十分钟的一切课啊,大概有半年钟头在骂亲派,骂钱玄同;而钱玄同的课堂呢,恰恰就在他的对面,他也听到了,也没关系,就照样讲他的新派主张。

很民主,思想上很自由,那么这就是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吸收、培养他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而不是只听一个先生的话。

在北大,辜鸿铭被称为怪人。

有学生对聘请他在北大任教不理解,蔡元培开导说,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

辜鸿铭上讲台演讲,穿戴的是马褂和瓜皮小帽,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的辫子。

这身奇怪装束引来哄堂大笑,然而辜鸿铭不紧不慢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小小的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其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依我看,想去掉并不容易。

更称奇的是,蔡元培把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也请进了北大。

当时梁漱溟只有24岁,他潜心佛学,酷爱儒学,又主张学习西方,蔡元培请他讲授哲学,后来成为一代大家的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等,都听过他的课,都得益于北大浓郁的哲学气氛。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有的人,可能他常识所限,他只能欣赏某一种、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学派的优长,他能欣赏,他能理解,但对于其它学科,其它学派,他不能理解,不是故意的,而是他没有这个眼光,没有这个趣味。

蔡先生有这个魄力,更重要的是有这个趣味。

他对于北京大学里面的人文学者的支持,使得他们得以革新,最后影响社会,对于日后的新文化运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兼容并包,一方面是包括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并包,同时也包括了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得到自己的地位,他确实有一个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这样一个思想。

校长总是学校里的最高权威,但蔡元培一到北大就建立教授治校的评议会制度,蔡元培推行的这种教授治校制度,究其实质就是民主办校,这在一个封建根基很深的国家里实属难得,他前无古人,似乎也无来者。

【采访】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评议会是一个民主的精神的体现,自由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大学里头的大政方针,是由教授来决定的,不是我一个校长来决定的,少数人决定的,是要发动大家的智慧,来决定一件大事的,所以这样就把教授的地位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从此,北大脱胎换骨,从一所太学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这是划时代的。

蔡元培,1868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是钱庄的掌柜,去世很早,于是家道中落,变得贫穷起来。

在亲戚的帮助下,蔡元培接受了严格而完整的旧式教育。

26岁考中进士,两年后,成为翰林院编修。

这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最高学历,他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荣耀。

然而,他在翰林院并没有多少事可做,但却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两件大事。

一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而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二是1898年维新派提出变法自强,发展成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以失败告终。

这两件事对于年青而充满抱负的蔡元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的一生就此发生转变。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中国到底应该怎么走?有一条,他不赞成康有为他们,他认为康有为他们没有训练人才,结果就匆匆忙忙地改革,所以他就感觉到这个是,他在那个时代啦,在戊戌政变以前他就感觉到要失败,不会搞好的。

甲午战争使中国的读书人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亡国的危险,随后的变法维新的失败又是对读书人的重重一击。

蔡元培从中酝酿了这样的思想: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要从事改革是不可能的。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戊戌维新以后,有一些人(因为)戊戌维新失败了,我赶快回到那个原点去,他倒没有,他是作为翰林院编修,他要继续地要想搞新的东西。

戊戌变法失败不到一个月,蔡元培离开了满清王朝的翰林院,回到绍兴。

他以一介布衣来实践教书育人、启发民智的理想。

四年里,他在绍兴、上海等地创办和主持了七所新式学校。

办学期间,蔡元培发起创立光复会,反对腐朽的满清王朝。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光复会的主要的领袖是蔡元培和章太炎,在光复会的实干家里面,就是陶成章。

那么应该说在辛亥革命以前,光复会在江南这一带,它发动群众,搞起义,是起了很大的一个作用的。

以后的十几年间,革命和教育成了蔡元培奋斗的双重轨迹。

同时,他游注欧洲,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这样的视野和积累,使他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症结有了清醒的认识。

蔡元培走进北大时,已不是把改造北大看成仅仅是治理一所学校,而是为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奠基。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天纲——在北京办学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什么呢?保守势力太足。

举办一个新的学校,有一点新措施,就会受到传统势力的包围以及阻挠。

蔡元培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有能力把他在上海办学、在欧洲游学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推广。

在蔡元培实际担任校长的5年多时间里,他把太多的理想付诸了实践,付诸了这所学校。

这是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时,李大钊和会员们的合影。

北大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是最早的。

【采访】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访过当时北大学生罗章龙先生。

他就回忆,他说:我们要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我们就去找蔡校长,蔡校长他就批准我们成立,给了我们两间办公室。

而且在成立的会上,他还参加我们的成立大会。

蔡元培认为:在学术上,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要使各种学派、各种观点并存,让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的方针,造成了从未有过的百家争鸣的气象,激发了学生们崇尚和研究学问的兴趣,这是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蔡元培在北大还有一个发明,将学生的学年制改为选科制,就是今天的学分制。

蔡元培的出发点是崇尚自然、发展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