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生于图拉省克拉皮县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贵族之家,但幼年不幸,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监护长大。幼失父母呵护使托尔斯泰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习惯。1844年,托尔斯泰入喀山大学,选读东方语文(阿拉伯、土耳其语)系,次年转入法学系,深受卢梭和伏尔泰学说的影响。1847年,因厌恶官方法律,申请退学,回到了世袭的庄园。在庄园里,他致力于农事改革,试图改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均遭失败。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他曾混迹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像觉醒前的多余人一样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但他不甘沉沦,向往着道德的纯洁和完善。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担任下级军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六年之中,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农事改革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心情郁闷,此后,他两度出游西欧,皆为探索俄国的出路。1857年第一次出游,考察了法、德、意、瑞士等国,作为此次出国的总结,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琉森》。琉森是瑞士的疗养地,托尔斯泰在此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愤怒的事件,一位穷音乐家忍着饥渴为有钱人演唱,但却得不到丝毫施舍。托尔斯泰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这群道德低下的上等人,从道德的角度,他无法接受资本主义,通过这样一个短篇,托尔斯泰否定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五十年代末,托尔斯泰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与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脱离了代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现代人》杂志,从彼得堡回到故乡的庄园。此时,他把教育视为变革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家乡创办了学校。1860-1861年,为考察教育托尔斯泰再度访问欧洲,在途中听到农奴解放的消息。回国后他担任了调解人,由于他在调解中常常偏袒农民,而且他创办的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受到贵族和统治者的反对,导致他的庄园和学校在1862年受到宪兵的搜查。

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哥萨克纯朴、自由、勤劳的性格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污浊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他由然而向往他们的生活。在此他爱上了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卡,并愿意放弃贵族的身份,与哥萨克在一起生活,然而贵族与山民之间的隔阂只能使奥列宁失望而归。虽然奥列宁最终又回到了上流社会,反映了作家找不到出路的精神苦闷,但其中所提出的“平民化”思想却构成了此后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重要基础。

1862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使他暂时忘却了精神的苦闷,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去。此时托尔斯泰创作的主题仍然是探索俄国与贵族阶级的出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俄国的历史,试图从历史中找到有益的教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创作。最初,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然而,随着历史视野的展开,他的目光投向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俄国历史,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俄国的社会生活。他通过对四个贵族家族的描写来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这四个贵族家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四条情节线索,他们是: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库拉金。前三者作为庄园贵族,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乡间,与大自然的接近使他们保持了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

宗法关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弃个人利益而投身于救国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库拉金家族的成员则长期居住在京城,与宫廷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升迁和自己的私欲,大敌当前,竟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作者鞭挞的对象。

在这些爱国贵族之中,作者突出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即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及罗斯托夫家族中的娜达莎小姐。

安德烈:刚刚出场的安德烈处身于高等社会的沙龙里,却显得疲乏而厌倦,贵族们的谈吐引不起他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与奥涅金很相似。实际上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善于思考。他深感上流社会生活的虚伪和无聊,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境界。战争使他摆脱了精神萎靡的状态,作为贵族他渴望的是建立功勋和赢得荣誉,他渴望英武地骑在马上头也不回地冲向敌人的潇洒感觉,但战场上他所见到的却是其貌不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冲锋陷阵,平民英雄代替了他心目中的贵族英雄。奥斯特里齐战役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身受重伤后躺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面对无尽的苍穹,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自私,认识到对荣誉的追求也不过是虚荣心的表现:“我以前怎么会没有看到这个崇高的天空?现在我终于认识了它,又是多么幸福。是啊!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只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从此他开始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此后他虽然经历了丧妻及娜达莎与阿那托尔私奔所带来的巨大打击,但终未能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念。在后来的战争生活,他与普通的士兵更加接近,特别是在波罗金诺战役中,他感受到了士兵英勇而崇高的精神,懂得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的道理,接受了为他人、为人民而活着的信念。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任,终于不治而死,但临死前他接受了《福音书》中爱一切人的教义,显示出托尔斯泰式博爱主义的胜利。

彼埃尔是大贵族的私生子,广有财产,他与库拉金家族的爱伦结合,备受妻子不忠的折磨,他痛恨上流社会不道德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混迹其间,以一系列放荡行为来发泄对上流社会的不满。他也和奥涅金们一样,进行过多种改变自己生活的尝试,办慈善事业、搞农事改革,都未能使他摆脱对生活的厌倦。战争使他的精神获得了新生,他亲临波罗金诺战场,与士兵们一起运炮弹,在与普通士兵的接触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致在莫斯科的大火中,他出生入死,救出儿童,并欲行刺拿破仑,被法军俘获,经受了刑场上的考验。在他的精神探索中,他既接受了“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更在农民士兵普拉东·卡达耶夫那里接受了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的思想,参加十二月党人的早期组织是他精神探索的新起点。

娜达莎是理想化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形象。她天真烂漫、充满青春活力。她的一颦一笑、舞蹈与歌唱都透露出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在莫斯科撤退中,她把装满家财的马车让出来运送伤兵,表现出崇高的爱国品德。虽然她也曾受肉欲的诱惑,与阿那托尔私奔,但她能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最终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虽然倾力刻画了探索型贵族的形象,但更在恢宏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民与战争的主题,肯定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这里有浴血奋战在战争一线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战斗在敌人后方的农民游击队,宁可烧掉自己的商店也不把东西留给敌人的爱国商人,以及像安德烈、娜达莎这样的爱国贵族。是他们所形成的浩荡的人民力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战争场面的超凡驾驭能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刻划,反映出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巨大飞跃,使他步入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但小说中对历史、道德、哲学问题的议论,时时出现在正常的事件发展中,以致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因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不能代替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战争与和平》杀青之后,他的目光又聚焦在他正在经历的当代生活上。《安娜·卡列尼娜》最初的创作冲动是写一个背叛了家庭的坏女人的故事。但家庭内部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托尔斯泰虽然着眼于不同家庭的生活,但却在宽广的角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反映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与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对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特点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他在小说中借列文之口指出:“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列宁对这句话作了精辟的注释,认为翻了一个身是农奴及其旧秩序,而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经济制度与思想观念上都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合故事,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神探索。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起着联接的作用,即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提的姐姐)。这就从形式上保证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上来讲,安娜的探索主要涉及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其主要活动领域在城市,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