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 2. 不以暴力抗恶 •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 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 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 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 完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 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 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因此, 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 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 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 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 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 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 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 名人是孩子的榜样,他们有勤奋, 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 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 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要 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在 他们成才的启示里明确自己的人生 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 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 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 娜· 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 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 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 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 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 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 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 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 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 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 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 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 《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 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 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 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 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 快乐的。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少年》(1857),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托尔斯泰
cū zhì làn zào
字词
一、“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依拼音写汉字)
Yù yù guǎ huān 郁 郁 寡 欢
hè lì jī qún 鹤 立 鸡 群
zhèng jīn wēi zuò hàn shǒu dī méi 正 襟 危 坐 颔 首 低 眉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wú kě zhì yí 诚 惶 诚 恐 无 可 置 疑 àn rán shī sè guǎng mào wú yí n 黯 然 失 色 广 袤 无 垠
字词
二、区别几个字
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 鬈(quá n) 弯曲的头发 。 髯(rá n)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鬓(bì n)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 鬃(zōng) 的长毛。
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内容 结构 人物 语言 特色 ……)
还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 前后两部分,怎样分呢? 一,(1-5自然段)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丑 陋——外表。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简介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字词
一、“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依拼音写汉字)
yǒu hēi zhì liú
黝 黑
滞 留
yú dùn
器 宇
儒
jì n gù
托尔斯泰
2、卓越的心理描写
•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 想变化。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 想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 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注意描写人物 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喜欢描写自我反省 心灵彻悟的心灵运动形态、喜欢通过人物 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 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 物。在他的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
坏人,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
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4、善于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 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诸如“人是什么 ? 人性是善 还是恶?人为什么会狐独、恐惧、绝望?人生的终极 目的是什么 ? 人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有意义 ?” 等 等问题。 他说:“思想家和艺术家应当和人们共忧患以 便找到生路和慰藉。此外,他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还因为他们始终处于担忧和坐立不安之中:他们能 决定和说出造福于人们,使人们从苦难中摆脱出来 并给予安慰的话。……因此,思想家和艺术家命中 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与作出自我牺牲的。”
四、《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 式巨著,是作家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农业、家庭 、婚姻和道德等一系列问 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 的作品。
(一)小说的创作过程
1870年2月 ——最初构思——取 名为《两段婚姻》、《两对夫妻》 (情节带有“私生活”的色彩,没 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 1873年3月 ——重新写作——取 名为《安娜· 卡列尼娜》 ——主人公外貌原型 :俄国诗 人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 ——情节原型:1872年1月8日《 图拉省公报》安娜卧轨自杀的消息 —— 虚构情节:列文的精神探索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托尔斯泰
为别人做好事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著名画家列宾特 地为他作画: 托尔斯泰在耕田》 直到今天, 地为他作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直到今天,托氏故 居还陈列着他做木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居还陈列着他做木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关心农民苦难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关心农民 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穷人, 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穷人,把 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参加救火, 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参加救火,火灾 后又积极组织救济。他放弃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后又积极组织救济。他放弃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把这些钱用在社会慈善事业。 把这些钱用在社会慈善事业。 至今,托氏故居门口还有一株被称为“穷人树” 至今,托氏故居门口还有一株被称为“穷人树”的 老榆树,托氏常在树荫下接待贫苦的农民。 老榆树,托氏常在树荫下接待贫苦的农民。“千百万人 成了他的兄弟” 在他的藏书室里, 成了他的兄弟”,在他的藏书室里,还有一个放着钢笔 和墨水瓶的文具盒,那是庄园里的一个农民送给他的, 和墨水瓶的文具盒,那是庄园里的一个农民送给他的, 上面刻着俄国谚语: 用笔写下来的东西, 上面刻着俄国谚语:“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利斧也 砍不掉” 砍不掉”。
晚年出走
晚年,托的思想激变和平民化生活不为妻子 晚年, 理解,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 理解,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 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1910年10月27日晚,他发现妻子总在翻他的 1910年10月27日晚, 日晚 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 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我在 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 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除了其他别人的 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我的 人,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我的 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我奉劝你与这 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 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无情吧。 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无情吧。”
托尔斯泰
义基础上的。
“勿以暴力抗恶”“道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完善”都
源于基督教教义。他要人们博爱、不抗 恶、道德完善、放弃财产,用最大限度 压制自己正常欲望的办法来消除不幸, 求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
2、军旅生活
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6年的 军旅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提供 了珍贵的素材。
1856年退伍后,继续回到庄园改革,又 一次失败。
3、出国寻找救世之术
1857-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出国,寻找救世良药 未遂,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救治社会。 他办教育,亲自做地主和农民的调解员,从宗 教、哲学和伦理道德中探索俄国的出路,认为 宗法制农民代表道德的最高境界,贵族应该走 “平民化”道路。
《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
1873~1877年经过12次修改,第二 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问世。 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矛盾和 理想生活的思考。
第三阶段(1880-1910) 《复活》
作家世界观发生激变后的创作,主要体 现为托尔斯泰主义。 代表作《复活》,通过忏悔贵族聂赫留 朵夫和被损害妇女玛丝洛娃的形象,表 现: 贵族阶级的堕落及其出路; 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救恕; 宗教意识;
三、思想观念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矛盾重重,但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略有不同,陀氏强烈关注人的内在冲 突,托尔斯泰更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列宁这样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 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 产阶段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又说他是“俄国革命 的一面镜子”。
4、对现实充满忧虑
60、70年代倾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 与和平》( 1863-1869)和《安娜· 卡列 尼娜》(1873-1877 ),这是托尔斯泰 创作历程中的两座里程碑。 表现了作家对矛盾重重的俄国现实的思 考,对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贵族命运的 担忧。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托尔斯泰面部特征的详细描述,作者展示了他的须发、眉毛、鬈发等细节,将托尔斯泰的外貌比作粗制滥造的“小屋”,生动地描写出他长相的粗陋。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甚至粗鄙,意在强调他是俄国人民大众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同时,这种写法也为下文的深入探讨和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
托尔斯泰
4、人物形象分析——列文
列文形象的自传性质。 是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彼 埃尔之后的又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形象。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开明地主, 思想充满矛盾:既对封建农奴制度不 满,又对贵族古风有一丝留恋;具有 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又对资本主义文 明相当恐惧;希望与农民接近,但又 具有维护地主利益的本能等。这一形 象具有时代特征。而他精神探索的结 果——平民化,皈依宗教,这是托尔 斯泰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1856年退役回乡,解放农奴。 中篇《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朵夫。带自传色 彩的精神探索者。 1857-1860两次西欧旅行考察后,致力于农业和办教 育。 《琉森》,否定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1862年中篇《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早期精神探索的总 结。奥列宁。首次提出贵族“平民化”的思想。 1862年与莫斯科御医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创作《战 争与和平》 70年代创作《安娜· 卡列尼娜》
(二)《安娜· 卡列尼娜》
1、时代与创作背景 1861年之后的社会“一切都翻 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 起因:一个名安娜· 彼罗戈娃的 青年女人因情人抛弃,卧轨自 杀 最初目的:写一个上流社会、 有夫之妇的不贞行为及其产生 的悲剧 1873、3动笔,1877、4完稿
2、情节结构
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 一条: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 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 冲突; 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合故事, 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 神探索。 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起着联接的作用,即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蒂的姐 姐)。这就从形式上保证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 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
列夫·托尔斯泰
……藏污纳垢,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 皮肤: 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 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 鼻子: 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 泰的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小 结 • 本文的比喻不是追求形 : 似,而是追求神肖;夸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
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 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 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 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 “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 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准确的。
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 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 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 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 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 无不给予深刻的提示,这在他 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 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 沙皇政府的惊恐,曾企图将他 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 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 特征。形象鲜明,特征 突出,喻意深刻,韵味 无穷,把读者带进无穷 想像的空间,尽情玩味 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1、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 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 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 年,……悲凉之地解冻。 这段话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 说明他的精神世界。托尔斯泰 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 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否 定土地私有制,抨击国家和教 会,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 教的博爱和自我修养。
本文通过铺排渲染的
外貌描写,突出了托 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形神俱备,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课外收集有关托尔斯泰的介绍 或传记,结合课文,进一步了 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 有条件的可以找托尔斯泰的作 品来阅读。
托尔斯泰
3.晚期作品 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 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 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 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 家庭》(1862~1864)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 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重要作品有:《黑暗的 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 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 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 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 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经过长时间创作的 《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界观转变后同家 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 种说教的无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 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 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 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 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 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 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 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 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 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 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 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男友,改 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 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 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 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 “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 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社会制度的
托尔斯泰
托尔顾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夫人激烈反对,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他秘密离家出走,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病逝。
185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是根据作者在自己的庄园里试行“军事改革”的新身体验而写成的,带有自传性质,同时也体现他的心灵探索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人公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退学后回到自己的庄园。他一大早起来巡视庄园,当见到农奴的赤贫和困苦时极表同情,便着手改善他们的处境。但是农民们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一直猜疑老爷“善言”的背后掩盖着自私的目的和阴险的打算,因而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恩惠。青年地主对于农民在千百年来受压迫生活中形成的这种对于地主的敌意,也感到无可奈何。
1862年,托尔斯泰同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别尔斯结婚,过起了安定、幸福的家庭生活。从1863年起,他停止办学和发行杂志,而埋头于文学创作。在六、七十年代,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国在奥斯特里齐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波罗金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等。着重写了1805年至1807年在俄国国外进行的申格拉本战役和奥斯特里齐战役以及1812年在国内进行的卫国战争。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家大贵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小说描写的人物有559个,上自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出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托尔斯泰简介
★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托尔斯泰简介,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托尔斯泰1828年9⽉9⽇出⽣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世时获得封爵。
⽗亲尼古拉·伊⾥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
⼀⼋五○年末,托尔斯泰到莫斯科,在那⼉,⼀种不可⾔状的写作冲动产⽣了,他开始构思《茨冈⼈⽣活的故事》,没有等写完,他⼜着⼿另⼀部⼩说《昨天的故事》的创作。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初尝试。
⼀⼋五⼆年,《童年》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继《童年》之后,作家还要创作《少年》、《青年》等。
⼀⼋六三年开始,他紧张地投⼊了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正如⼈们所熟知的那样,托尔斯泰并不是⼀开始就着⼿写这部鸿篇巨著的。
他最早曾想叙述⼀个携家带眷回到俄国的⼗⼆⽉党⼈的故事。
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原来的创作意图。
托尔斯泰为使⾃⼰的创作忠实于历史,搜集和积累了与创作有关联的⼤量历史⽂献材料,进⾏了深⼊的历史研究。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访问了⼀⼋⼀⼆年战争的参加者,亲⾃巡视了当年鲍罗⾦诺的战场,并在那⾥草拟了该战役的写作计划。
尽管这样,托尔斯泰的创作仍然⾯临着难以驾驭的困难。
宏⼤的艺术构思与传统形式发⽣了严重的抵触。
他担⼼⾃⼰写出的东西不会符合任何⼀种⽂学形式。
作为艺术⾰新家的托尔斯泰,“经过长时间的折磨以后”,终于决定打消⼀切顾虑,去写⾮写不可的东西,⽽不去考虑这样做会产⽣什么后果,也不考虑给作品以什么名称。
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年差不多都⽤来探索⼩说的开头了。
他启⼰说过,这本书的创作“开始了⽆数次,⼜放弃了⽆数次”。
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了⼗五种⼩说开头的⼿稿。
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从家族的传说,到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作家的⽗亲尼古位·伊⾥奇亲⼝讲述过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
托尔斯泰研究报告
托尔斯泰研究报告
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的一位重要作家和
社会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托尔斯泰的研究报告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1.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背景:介绍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以及他在俄罗斯封建社会的背景和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教育以及与其他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交往等。
2. 托尔斯泰的作品:报告可以对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进行述评,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代表
作品的主题、情节和文学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道德和个人内心世界的问题。
3. 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思熟虑的社会思想家。
报告可以探讨托尔斯泰所倡导的理念,包括他对爱、和平、道德、宗教以及平等和公正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此外,还可以研究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社会的改革和对农民的关注等方面的思想。
4. 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报告可以探讨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比较托尔斯泰与其他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5. 托尔斯泰的接受和研究情况:介绍托尔斯泰在他的时代和后
世的接受情况,包括他的作品在文学界的评价、托尔斯泰主义的传播和影响力以及对他的研究和批评等。
总之,托尔斯泰研究报告可以从生平背景、作品分析、思想研究、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托尔斯泰的重要性和价值。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简介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简介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托尔斯泰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托尔斯泰资料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一岁半母亲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他是由家中的亲戚抚养成人的。
托尔斯泰1845年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但因其中考试不及格,后转入了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但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托尔斯泰早年曾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后与兄长一起到高加索当兵,曾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但离开军队后又重投娱乐圈,嗜酒又好赌。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期开始创作,曾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与妻子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结婚后,二人一同管理庄园,托尔斯泰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这一时期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1879年,托尔斯泰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之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进行社会改革,且否定了以前的作品,也正是因此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几次想离家出走。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秘密出走,途中患上肺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逝世。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于现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是给予了赤裸裸地抨击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该受到世界的压迫,同时也应该是寻求人世间的真正的价值,寻找人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生活在欲望盛行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人们要学会用博爱的精神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要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虔诚地忏悔以及赎罪。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更像是一种宗教的思想教条,基本上是对于人们的道德之上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主义却又是难以实行的,因为人们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只能存在于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领域之中。
托尔斯泰的故事
托尔斯泰的故事托尔斯泰的故事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
名人总是诞生于苦难之中, 他们孤独,不被理解,却用 独到尖锐的眼光敏锐的观察 着这个世界。 让我们向托尔斯泰,这 位伟大而孤独的伟人致敬!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 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 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 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 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 黝黑色的脸夹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他的那双眼睛在笑着,嘴巴却紧 闭着,而那双眼睛笑 着的时候,眼里 发出的光一定会像有几亿颗星星那坠 落在他眼里一样,非 常地光亮。
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 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 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 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 黑豹似的目光, 可是却无法成 功。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 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 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 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 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 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秘 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 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 亚· 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全名: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 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 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 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 称 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 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
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
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
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琉森》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生于图拉省克拉皮县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贵族之家,但幼年不幸,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监护长大。
幼失父母呵护使托尔斯泰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习惯。
1844年,托尔斯泰入喀山大学,选读东方语文(阿拉伯、土耳其语)系,次年转入法学系,深受卢梭和伏尔泰学说的影响。
1847年,因厌恶官方法律,申请退学,回到了世袭的庄园。
在庄园里,他致力于农事改革,试图改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均遭失败。
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他曾混迹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像觉醒前的多余人一样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但他不甘沉沦,向往着道德的纯洁和完善。
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担任下级军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六年之中,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
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
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农事改革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心情郁闷,此后,他两度出游西欧,皆为探索俄国的出路。
1857年第一次出游,考察了法、德、意、瑞士等国,作为此次出国的总结,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琉森》。
琉森是瑞士的疗养地,托尔斯泰在此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愤怒的事件,一位穷音乐家忍着饥渴为有钱人演唱,但却得不到丝毫施舍。
托尔斯泰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这群道德低下的上等人,从道德的角度,他无法接受资本主义,通过这样一个短篇,托尔斯泰否定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五十年代末,托尔斯泰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与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脱离了代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现代人》杂志,从彼得堡回到故乡的庄园。
此时,他把教育视为变革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家乡创办了学校。
1860-1861年,为考察教育托尔斯泰再度访问欧洲,在途中听到农奴解放的消息。
回国后他担任了调解人,由于他在调解中常常偏袒农民,而且他创办的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受到贵族和统治者的反对,导致他的庄园和学校在1862年受到宪兵的搜查。
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
哥萨克纯朴、自由、勤劳的性格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污浊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他由然而向往他们的生活。
在此他爱上了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卡,并愿意放弃贵族的身份,与哥萨克在一起生活,然而贵族与山民之间的隔阂只能使奥列宁失望而归。
虽然奥列宁最终又回到了上流社会,反映了作家找不到出路的精神苦闷,但其中所提出的“平民化”思想却构成了此后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重要基础。
1862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
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使他暂时忘却了精神的苦闷,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去。
此时托尔斯泰创作的主题仍然是探索俄国与贵族阶级的出路。
他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俄国的历史,试图从历史中找到有益的教训。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最初,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然而,随着历史视野的展开,他的目光投向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俄国历史,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俄国的社会生活。
他通过对四个贵族家族的描写来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这四个贵族家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四条情节线索,他们是: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库拉金。
前三者作为庄园贵族,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乡间,与大自然的接近使他们保持了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弃个人利益而投身于救国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而库拉金家族的成员则长期居住在京城,与宫廷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升迁和自己的私欲,大敌当前,竟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作者鞭挞的对象。
在这些爱国贵族之中,作者突出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即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及罗斯托夫家族中的娜达莎小姐。
安德烈:刚刚出场的安德烈处身于高等社会的沙龙里,却显得疲乏而厌倦,贵族们的谈吐引不起他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与奥涅金很相似。
实际上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善于思考。
他深感上流社会生活的虚伪和无聊,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战争使他摆脱了精神萎靡的状态,作为贵族他渴望的是建立功勋和赢得荣誉,他渴望英武地骑在马上头也不回地冲向敌人的潇洒感觉,但战场上他所见到的却是其貌不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冲锋陷阵,平民英雄代替了他心目中的贵族英雄。
奥斯特里齐战役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身受重伤后躺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面对无尽的苍穹,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自私,认识到对荣誉的追求也不过是虚荣心的表现:“我以前怎么会没有看到这个崇高的天空?现在我终于认识了它,又是多么幸福。
是啊!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只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
”从此他开始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此后他虽然经历了丧妻及娜达莎与阿那托尔私奔所带来的巨大打击,但终未能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念。
在后来的战争生活,他与普通的士兵更加接近,特别是在波罗金诺战役中,他感受到了士兵英勇而崇高的精神,懂得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的道理,接受了为他人、为人民而活着的信念。
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任,终于不治而死,但临死前他接受了《福音书》中爱一切人的教义,显示出托尔斯泰式博爱主义的胜利。
彼埃尔是大贵族的私生子,广有财产,他与库拉金家族的爱伦结合,备受妻子不忠的折磨,他痛恨上流社会不道德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混迹其间,以一系列放荡行为来发泄对上流社会的不满。
他也和奥涅金们一样,进行过多种改变自己生活的尝试,办慈善事业、搞农事改革,都未能使他摆脱对生活的厌倦。
战争使他的精神获得了新生,他亲临波罗金诺战场,与士兵们一起运炮弹,在与普通士兵的接触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致在莫斯科的大火中,他出生入死,救出儿童,并欲行刺拿破仑,被法军俘获,经受了刑场上的考验。
在他的精神探索中,他既接受了“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更在农民士兵普拉东·卡达耶夫那里接受了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的思想,参加十二月党人的早期组织是他精神探索的新起点。
娜达莎是理想化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形象。
她天真烂漫、充满青春活力。
她的一颦一笑、舞蹈与歌唱都透露出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
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在莫斯科撤退中,她把装满家财的马车让出来运送伤兵,表现出崇高的爱国品德。
虽然她也曾受肉欲的诱惑,与阿那托尔私奔,但她能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最终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虽然倾力刻画了探索型贵族的形象,但更在恢宏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民与战争的主题,肯定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
这里有浴血奋战在战争一线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战斗在敌人后方的农民游击队,宁可烧掉自己的商店也不把东西留给敌人的爱国商人,以及像安德烈、娜达莎这样的爱国贵族。
是他们所形成的浩荡的人民力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战争场面的超凡驾驭能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刻划,反映出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巨大飞跃,使他步入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但小说中对历史、道德、哲学问题的议论,时时出现在正常的事件发展中,以致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因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不能代替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因此《战争与和平》杀青之后,他的目光又聚焦在他正在经历的当代生活上。
《安娜·卡列尼娜》最初的创作冲动是写一个背叛了家庭的坏女人的故事。
但家庭内部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托尔斯泰虽然着眼于不同家庭的生活,但却在宽广的角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反映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与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对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特点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他在小说中借列文之口指出:“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列宁对这句话作了精辟的注释,认为翻了一个身是农奴及其旧秩序,而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
这说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经济制度与思想观念上都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合故事,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神探索。
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起着联接的作用,即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提的姐姐)。
这就从形式上保证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
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上来讲,安娜的探索主要涉及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其主要活动领域在城市,列文的探索虽然具有强烈的内省性质,但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在农村,是面对旧俄国经济基础的崩溃而进行的无奈的反抗,涉及到经济基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