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抗战中血肉磨坊的价值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

在日本扩大侵华和七七事变的背景下,以虹桥事件为导火索的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个阶段的战争,虽然最终战败,但却在中国的抗战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和战略战术方针上,吸取教训,丰富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爆发过程意义与思考

目录

一、淞沪会战的爆发 (1)

(一)日本扩大侵华 (1)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 (1)

(三)虹桥事件 (2)

二、淞沪会战的经过 (2)

(一)第一阶段 (2)

(二)第二阶段 (2)

(三)第三阶段 (2)

三、淞沪会战的意义及思考 (2)

(一)淞沪会战的意义 (3)

(二)对淞沪会战的思考 (3)

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抗战中血肉磨坊的意义与思考

一、淞沪会战的爆发

(一)日本扩大侵华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十分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而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7年6月,近卫文麿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的“正义性”。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共产党员大会上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的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1同时红军立即集中,准备奔赴民族战争的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爱国军民纷纷行动起来,大力支援华北前线。卢沟桥的炮声,唤起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新的觉醒。

七七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政府处于动摇状态。然而无论是国民党想要直接交涉、斡旋、调解或是公断等等,均未得日本之置答。国民党在7月16至20日,召开庐山谈话会,讨论了和战方针问题,会中张群则向蒋介石提出所谓“和必乱、战必败,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十四字真言”。2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仍然希望对日和谈、妥协,还没有放弃苟安的幻想。

尽管国民党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幻想寻求“外交方法”来解决华北事件,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决不会改变。它在谈判的幌子下,加紧调集兵力,

1/GB/69112/70190/70192/70270/4763940.html

2/view/b_202071.html

部署扩大战争。至7月下旬,日本对华增兵达10万左右,进一步完成了扩大侵华战争的军事部署。日军准备就绪,即于7月26日攻占廊坊,并向中国方面提

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北平。7月28日,日本大举进攻南苑。7月30 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天津沦陷后,华北战争继续蔓延,全国人民的抗日怒火进一步熊熊燃烧起来。

(三)虹桥事件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军车沿虹桥路由东向西急驶,直冲虹桥飞机场大门,进行挑衅。机场守兵喝令停车无效,遂开枪击车。日军车急速右转弯驶入碑坊路。在离机场大门北百余米处被击坏,大山勇夫当场中弹毙命于车内,斋藤要藏弃车而逃,也被当场击毙。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借此发动“八·一三”淞沪战役,大举进攻上海。可以说虹桥事件是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二、淞沪会战的经过

(一)第一阶段

从8月13至9月17日,是我方按照即定计划,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方后援部队沿江登陆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先后在虹口和杨树浦一带展开攻防战,我国军队一度攻占敌汇山码头和海军训练基地,压制日军于黄埔江左岸狭隘地区,并对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等据点形成围攻态势,予敌重创。23日,日陆军增援部队第三、第十一师团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在吴淞、浏河,小川沙一带成功登陆,敌恃其武器精良和海军炮火的掩护,突破了我中央军防守的川沙口至江湾一带防线,我军先后在宝山,月浦,罗店,杨行一带血战十余日,但终因敌依托江岸一带有利地形及其后续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我军为减少不必要之牺牲,主动退守。

(二)第二阶段

从9月18日至11月4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双方先后在刘行、罗店、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展开激烈战斗。9月24日起,日军从罗店——刘行,江湾——八字桥一线,展开全面进攻,战事尤为激烈,双方均有较大伤亡。而自10月4日起,闸北战线逐渐战事频起,我方将领多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有力地挫败了日军进攻。当日军猛攻闸北不利时,即趋庙行、大场,试将蕴藻浜一线的中国军队向南翔压迫。虽然我方官兵英勇还击,并在10月底,以广西增援部队为主,向蕴藻浜敌人发起反攻。但随着大场的失守,我军被迫撤到新泾镇以南进行抵抗,淞沪战场之势态对我军逐渐不利。

(三)第三阶段

从11月5日至11月中旬,是我方转移阵地,撤离淞沪阶段。此阶段日军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趁金山卫一带中国守军防守薄弱之隙,于6日晚间攻占金山,至此我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之威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即于8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9日,中央军朱绍良部开始向青浦、白鹤港转移,左翼军陈诚部同时西撤,右翼军张发奎部也辙至苏嘉线附近。11日夜,上海市区全部陷落。13日,日军进至安亭,第十六师及重藤支队在白茆河口登陆。中国长江南岸守备军被迫撤至嘉兴——乍浦,苏州——福山一线,全军转入南京保卫战。至此,上海除租界外,全部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随之结束。

三、淞沪会战的意义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