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合集下载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文明素质 着力打造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幸福家园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文明素质 着力打造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幸福家园

全面疏浚城
9 4

I唐 山 经 济
田重

J
区排 水 、 排 污 管 道 ,实 施 电力 、通 讯 设 施 入 地 工 治污 减 排 工 作 ,全 年 A I 数 < 0 的 天 数 达  ̄ 3 2 P指 10 U2
程 ,保 障 畅 通 。 硬 化 工 程 。 投 资 47 元 , 完 成 西 天 ,空 气 质 量 保 持 全 市 最 佳 , 区域 环 境 噪 声 平 均 .亿
12 2




创卫 工 作汇报
专题 研 究创 卫 工 作

解 决创 建过



日处 理 能力2

0 0

0 0

生 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 率

程 中 的 困难 和 问题 班子领 导靠前指 导
县主 要领导每周协调调度

8 5 %
建 设 医疗垃 圾 处理 站

医疗垃 圾 无 害化 处
分管领 导每天巡 查 督导

政府常务会


县 长 办公会定期听取

金融街等十几 铺设永安路 2 2 0 0 万 元 实施 万平方米 投资 条 主干 道辅道 水质合格 自来 水 厂 扩 建 和 城 区 主 管 网 改 造 工 程 率 达 1 0 0 % 投 资4 9 4 万 元 建 设 生 活 垃 圾 卫 生 填 埋
施 修 补和沥 青罩面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 建议


县委宣传部
团县
创美


经 济 社 会发展 实现 了新 跨 越

2 0 0 7

生产力和文明的关系

生产力和文明的关系

生产力和文明的关系
生产力和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物质
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


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

生产力和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的
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其次,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文明的发展促进了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为生产力的提高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此外,生产力和文明的发展也会相互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文明的支持和保障,而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生产力的提高作为基础。

如果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可能会制约文明的发展;反之,如果文
明水平相对落后,也会对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生产力和文明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只有
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文明才能不断进步;而文明的发展也
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因此,要实现社会全面
发展,必须不断促进生产力和文明的双向发展,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知识问答

改革开放30年知识问答

一、选择题: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改革与开放B、民主与人权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教育2、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的拨乱反正。

A、经济领域B、政治领域C、军事领域D、指导思想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党的建设D、社会主义道路4、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

B、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5、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A、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78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

D、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6、我国的经济特区有()A、深圳、上海、汕头、珠海、海南。

B、深圳、厦门、海南、珠海、浦东。

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D、深圳、上海、厦门、汕头、珠海。

7、1985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裁减军队员额(),用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A、50万B、100万C、60万D、150万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的时间。

A、50年B、100年C、150年D、200年9、()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发展B、改革C、稳定D、开放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改革开放B、发展生产力C、阶级斗争D、提高综合国力11、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提高综合国力。

C、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党的()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13、()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A、邓小平B、陈云C、江泽民D、李先念14、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共产党领导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注意()。

预备党员培训

预备党员培训
第六、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第七、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第八、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第九、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第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那么,预备党员应怎样加强党性修养呢?
1.带头讲党性,强化党性锻炼,着力保持政治的坚定性。
第一,要坚持学习,坚定信念。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终生任务。
第二,要增强宗旨观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要强化责任意识,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2.带头重品行,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品德的纯洁性。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
4、党章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对党组织的纪律处分分为改组和解散两类。)
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答: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第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第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第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第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二、党的纪律的内涵是什么?预备党员如何增强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答:党的纪律是按照党的纲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原则、规章制度、条例和决定的总和,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原则和言论、行动的规范。

小康社会:人的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

小康社会:人的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

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 顺应了历史潮流 , 具有极大的
[ 作者简介 ] 哈斯朝鲁 (90 )男 , 族, 15一 , 蒙古 内蒙古通辽 人 , 内蒙古 民族 大学 副编审 , 从事美育 和传统 文化研究 ; 力吉 乌 胡他嘎 (93 )男 , 16一 , 蒙古族 , 内蒙古奈曼人 , 通辽职业学 院副研究员 ,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 有理想”, 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 就 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 “ 有道德 ”, 就是要有社会 主义 和共 产主义道
德。
* 收稿 日期 30 6—0 [ 20 4—1 7
的信任 , 增强 自 立意识、 竞争意识 、 效率意识 、 民主法 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我 国现代化建设 的进程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
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 代化事业 中,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和我 国
经济发展新阶段 的要求 , 提高人的素质 , 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 民提 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的奋斗 目 , 标 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带到 了一个新 的时期。这个奋斗 目标历史地代表了全国
主更加健全、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 , 改善生活环境质
量, 建立 良好 的社会 秩 序 , 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 障 完 保
人 民安居 乐业 。
— —
“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 比较完善 的国民教育体系、 形成
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 的机会 , 基本普及高 中阶段

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而且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同以往的人的发展理论不同,马克思不仅把论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而且还十分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的探索。

本文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

因此,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思想、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05年,深圳成为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建 制的大城市;2007年,深圳人均GDP在内地 大城市中率先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外贸出口总额 连续十五年居全国首位;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 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全面 达标排放的城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的概念与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 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 基本要素构成。 科技和管理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起到 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生产关系的概念与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 人与人 的关系 和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 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 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 构和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 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 系或经济制度。这里指广义的式和解决方式,并从 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矛盾 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 盾甚至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 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 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 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革命,进而促使一定 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 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在我 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把推动经济基 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 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 合起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 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 化,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物质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被认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社会精神文明则包括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进步。

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首先,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舒适。

物质丰富的生活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人们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同时,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然而,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人对物质追求过度,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

金钱、地位等物质利益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道义和人情的观念逐渐淡薄。

这使得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人们的信任和互助意识减弱。

这种缺乏社会精神文明支撑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催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因此,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辅助。

首先,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和提升社会精神文明。

除了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也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注重人文关怀、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社会精神文明不仅仅是对物质文明的补充,更是物质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石。

最后,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还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来实现。

毛中特必背二十题

毛中特必背二十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④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④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⑤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认识

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碍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素质、独特个性、社会关系等各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它是革命导师在社会发展方面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把人的全面发展表述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人的依附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下发展着。

第二种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第三种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这些论断表明: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的独特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及其发展过程,是将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规定性。

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个人天赋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而自由又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自由是经过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而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对以及盲目必然性的控制而获得的。

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人完全依附于自然界,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人只有凭借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依附关系”。

人必须牺牲自我个性,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格、个性和理想等全部转让给集体,成为没有个性的原始人。

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不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压迫,而且还受到社会的双重压迫和奴役。

由于社会关系的制约,失去了自由而发展起来的个性只能是畸形的。

如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获得了“独立性”和“自由”,但这种独立性和自由是以对资本这种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而工人只是获得了独立出卖自己劳动的自由。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首先,发展生产力能够提高经济的产出水平。

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实现经济输出的能力,即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能够实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产出,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创造和分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其次,发展生产力能够提高社会劳动效率。

劳动效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经济产出。

通过技术进步、生产工艺改进、劳动组织优化等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能够增加劳动生产率,实现同样数量的生产目标,但所需劳动投入大大减少。

这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也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质量。

同时,提高劳动效率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再次,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支撑。

通过发展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工艺的效果,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并且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发展生产力还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将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

其中,经济进步将带动社会财富的增加,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进步将带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提高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质;教育进步将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增加人才储备和社会创造力;科技进步将带来技能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精神、素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总之,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条件。

通过提高经济产出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提高劳动效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将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福祉,助力社会实现持久的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马原大纲新增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马原大纲新增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此考点在2010年⼤纲中出现,2011年⼤纲中删掉,今年再次恢复并增补内容。

具体说来其内容主要是: 社会主义能够在改⾰中不断实现⾃我发展和⾃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运动发展的的内在要求。

在⼀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产⼒的发展⽔平不够⾼,新制度不够完善,⽣产⼒与⽣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部分,就中国⽽⾔,⼈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盾。

改⾰就是克服这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改⾰?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启⽰: 第⼀,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第⼆,要坚持改⾰的正确⽅向。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开放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把尊重⼈民群众的⾸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依靠⼈民、切实造福⼈民,充分发挥⼈民创造历史的作⽤。

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式和步骤。

改⾰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同推动上层建筑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产⼒同提⾼全民族⽂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独⽴⾃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局,为促进⼈类和平与发展的崇⾼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产⼒,提⾼⼈民的物质⽂化⽣活⽔平。

改⾰是动⼒、发展是⽬的、稳定是前提。

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

要把提⾼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由⼴⼤⼈民共享改⾰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把改⾰⼒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起来,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个结合

十个结合

“十个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

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之所以把这个结合放到第一,是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最根本的经验。

“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因为丢了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理依据。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30年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强调要在各行各业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造既有的经济体制,以此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着重注意政府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立法、行政监督和信访仲裁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新兴事业,提高人民的素质;着重强化社会精神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注重发展国际关系,大力发展国际交流,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把我国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等。

通过实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稳定,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甚至奋发图强,各行各业的繁荣昌盛更是有目共睹。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实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来的发展成就,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深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政府和国民来说,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更有效地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起来 。
关键词 : 生产力; 素质; 全面发展 中 图分 类号 :0 8 文献标识 码 : 13 1 A 文章 编号 :0 8 9 6 2 o 0 - 3 - 1o 4 1 (o 9)20 00 0 2
De eo me to o il r d ciefre n es n iiz dq ai n a cme t v lp n fs ca o u t o c sa dp ro scvl e u t e h n e n p v i l y
界 长期发 展 的产物 。在 没 有 进入 实 践 和劳 动 活 动之
前, 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 于人 自身之 中的, 而一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 生产力 旦进入劳动之中 , 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 是指人们改造 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 来 , 为一种 和 自然 物质发 生相 互作用 的现实 的物质 成 动, 即劳动 中形成 的 。劳动 对 象 、 劳动 资 料 和劳 动 者 力量。人的劳动积极性、 创造性和献身精神 , 是人 “ 共同构成了生产力 的基本要素。其中, 劳动者是生产 强烈追 求 自己的对 象 的本 质 力 量 ” 。这 种力 量是 … 力 中能动 的 、 主 导作 用 的要 素 , “ 的劳 动 ”, 起 是 活 劳 人 的主观需 要 的表现 , 人 的生产 活 动 的精 神力 量 。 是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 活的劳动” 参与时 , 只是 它与人 的体 力和智 力所 不 同的是 , 劳动过 程 中并不 在 可 能的生产 力 , 只有 “ 的 劳 动 ” 能把 它 们 结 合 起 活 才 直接作 用 于 自然 物质 , 是 作 用 于劳 动 者 , 制 着 劳 而 控 来 , 而变 为生产 力 。 进 动力 的 活动和发 挥 。 发展 生 产力 , 既要 增 加 和扩 大物 的要 素 , 要增 也 生产 力 是 “ 质 生 产 力 和 精 神 生 产 力 ”2的 统 物 【 强 和提高 人 的要 素 。而增 强 和 提高 人 的要 素 就 是要 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 。劳动者文明素质 促进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 的高低 , 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劳动者 关系的主体因素 , 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因此 , 发 的文明素质不是 “ 直接的生产力” 需要通过劳动者 , 展 生产力 , 必须 把人 的发展 放在 首位 。 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 才能成为“ 直接的生 在劳动者 的主导 因素中, 大体又可分为两种 : 一 产力” 现实的生产力 。 、 是人的体力和智力 , 即劳动能力 。二是人的劳动积极 性、 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 , 即劳动动力 。它们是 自然 2 生产 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的辩证统一

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研究

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研究

083文化纵横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研究黄秀玲(中共海丰县委党校 广东省汕尾市 516400)摘 要:社会文明是一个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我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育文明人”与“创文明城”相结合。

通过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群众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研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提升国家能级,确保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

文明素养的提升就宛如凝魂之气、润物之水,关乎着每一位人民群众,涉及社会的所有层面,贯穿在每一个时代中。

提升人民群众素养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相辅相成,重点就在于要全面提升人民的品德、文化和健康素养。

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组成人民群众文明素养的要素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归根究底是要提升人民对于社会,对于党和国家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这不仅关乎着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渴望,同时也是为了给新时期我党与国家的改革发展添砖加瓦,决定了国家未来总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文明素养的定义。

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之后。

不再只是简单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它包含了哲学、宗教、科学、思想以及艺术等多方面对于人类群体的标准总和,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细枝末节。

文明程度的标准。

斯坦福的伊恩·莫里斯教授曾经通过四个方面,即摄取能量的能力、社会组织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战争动员的能力对中西方文明进行对比,得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标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

首先评判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先进,是否能提供必需的经济物质基础;其次看有没有规范有效的社会制度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最后结合发展的成果,看是否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的保障。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探索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参考内容。

首先,在走生产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其次,在发展生态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提倡环保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生活富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改善民生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

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扩大社会福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文明发展需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我们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中。

同时,我们也要面向未来,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

综上所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改善民生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生产力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 樊瑞平;邹广文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3-21页
主题词: 生产力标准;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主体精神;生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初级阶段;人类;经济的
摘要: 生产力是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而人的这种征服自然的能力不仅要借助工具而且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实现的,即生产力的主体性和人的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

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主导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生产力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要全面科学地贯彻生产力标准,应着眼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一致,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振兴与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精神文明则是指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下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 物质文明的基本要求
1.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保护环境和生态,推进绿色发展,减少污染,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

## 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
明素质。

2. 发展科学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3. 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4. 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王 莹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产力;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9)022*******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 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erson ’s c iv ilized qua lity enhancem en t
WANG Ying
(Dept .ofMarxis m,Guizhou Univeisity,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The hu man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in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orces,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 on .W e realize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 2ment,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 opment concep t as the instructi on,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 on,i m p r ove the entire nati onal quality,and combine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vili 2zati on of the whole nati on .
Key words:p r oductivity f orces;quality;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1 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而变为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既要增加和扩大物的要素,也要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

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

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

因此,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劳动者的主导因素中,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劳动能力。

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即劳动动力。

它们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没有进入实践和劳动活动之
前,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而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和自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这种力量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活动的精神力量。

它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不同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而是作用于劳动者,控制着劳动力的活动和发挥。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
的统一,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

劳动者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劳动者的文明素质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8212210
作者简介:王 莹(19822),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

03・第19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9No .22009年 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Jun .2009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

寻求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追求,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

在他们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就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生产力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生产力是在人们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社会力量。

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程度。

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方式,是人们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占有自然,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惟一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还表现在人自身的不断发展上。

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基础和决定性地位,它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一切领域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

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

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各种利益,即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普遍实现。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的。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结合,可以促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先进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赖劳动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事业和重视科学研究,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状况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文明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辨证统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强调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劳动者的文明素质统一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4]。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第一,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让青少年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生动活泼和积极主动地发展;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必须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第二,巩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建立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要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广泛开展进城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要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第三,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要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促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6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60.
[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兰和群)

1
3

王 莹: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