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实施方案

2024年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实施方案

2024年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实施方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与传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在校园中的实施和传承,制定以下方案:一、制定相关政策文件1.教育部门要制定关于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法律层面明确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在教育中的地位,各级学校要依据政策文件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

2.政府要加大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美德教育水平和相关教育技能。

2.学校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传统美德教育理念和实施能力。

三、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1.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通过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2.学校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课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班、德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设立传统美德教育专项课程1.各级学校要设立专门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宜的教材和教学方案,将传统美德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2.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和传承传统美德。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1.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知和理解。

2.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传统美德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传统美德素养和文化品味。

六、与家庭合作,形成良好育人合力1.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开展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向家长传达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争取家校共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渗透,具有众多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其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利用其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更有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运用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而且这也是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

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主要教学目标便是让小学生成为有爱心以及有诚心和有善心的好人,让小学生在日后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加强渗透,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和智育功能,确保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另外,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渗透,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避免学生在枯燥的教学环境中丧失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习课堂上的思想行为,提升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课堂开设目标。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措施2.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授课内容来讲,适合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如那些在中华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国人民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事迹,这些都可以成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丰富资源。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寻找适合的教学资源,需要注意这些资源应与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2.2借助多媒体设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性在全新的信息时代,众多学生从小接触各种智能设备,智能设备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传承优秀文化 提升师德修养

传承优秀文化  提升师德修养

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师德修养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师德修养概述:传承优秀文化是提升师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师德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传承优秀文化来提升师德修养。

正文:1.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研究,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

通过研究古代名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身师德修养。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支撑。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培养学生文化自觉:通过传承优秀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坚守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的核心是职业道德。

教育工作者要自觉遵守教育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严守教育纪律,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 加强教师交流与培训: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师德修养。

结论:传承优秀文化对于提升师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坚守职业道德和加强教师交流与培训等途径,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良好人格塑造做出积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实施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实施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实施路径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教师的价值观,浸润灵魂、熏陶情感、滋养师德,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使教师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与人格的引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传统文化;师德;养成路径引言师德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教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

”这些论述和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折射出师德建设的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更体现出师德对教师个体,乃至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教师师德养成面临的问题第一,社会福利青年教师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容易受到社会的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工作价值观扭曲,无法保持下限,他们渴望个人利益的行为有助于利用工作来获得个人利益;第二,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并不多,有些是片面的,只注重教师的表现;有些学校实行了一些制度,但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太多的运作,青年教师在工作周期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也是教师晋升、评价、待遇等不利于青年教师按照实践发展的现象,最后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存在强迫症、抑郁等心理问题,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当前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对青年教师兴趣不足,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要及早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青年教师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实施路径(一)书法润德:写好中国字,传承中华文化魂汉字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小学德育教学中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小学德育教学中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小学德育教学中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极大教学优势,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学结合,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我们生活的各各层面,其中道德教育、习惯养成等都和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相符。

因此,在中小学的道德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强化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小学中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文化知识和价值理念,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责任也是使命。

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但在目前的教育中,两者的结合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教师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

第二,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自身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部分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内容时,往往忽视了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使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不一致,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效果不理想。

第三,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是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的初衷,但部分学校在推行的时候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失去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心得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心得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心得精选5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心得篇1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老师是学生增长学问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肯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领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老师素质重在师德,老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老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

老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重视老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

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这就要求老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老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老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要做好老师工作,就必需首先喜爱教育事业。

忠诚教育事业是老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作为一名老师,假如没有崇高的抱负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在当代,老师只有从根本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树立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新形势和新任务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老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抱负,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

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

能承担如此重任,首先在于老师自己做人的层次要较高,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喜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惜学生,是老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喜爱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

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

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最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

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我们将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

我们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孝顺、礼貌、谦虚等美德。

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讲解古人的故事、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开展孝敬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孝敬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他人及服务意识。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价值,将它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经典著作、诗词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文学名著等,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展览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

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准备阶段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二)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低年级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

中高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

2、校本课程开发:2014年9月以前完成《经亦求精》校本课程的印制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2014年9月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文化长廊建设,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5、学科渗透: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6、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途径与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作者:王有景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6期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借力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

师范高校在落实文化育人实践中,更要将文化的师范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生活上得到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丰盈师范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意识,提升师范高校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价值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内涵的界定,表现为具有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属性的各类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一)内涵解析从文化形式及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历代伟大思想、精神、价值取向的提炼与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兼容性、多样形态。

具体而言,一是“天人合一”思想。

从人与天的关系视角,道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讲究人的行为要顺应天道自然,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对人的尊重,再到对自然的尊重,突出人与自然双主体责任。

二是“以民为本”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思想的精华在于亲民、顺民,倡导“民为贵”的民本观念。

如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及新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是“自强不息”思想。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是优秀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

同时从民族自强延伸到民族自尊、自信,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

四是“和合”精神。

“和合”的本义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

立足现代,“和合”精神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以“和合”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人与社会要强调和谐,“和合”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

(二)融合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1. 引言1.1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品质。

如何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又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之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真正实现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设立榜样示范、融入道德修养教育、结合学科内容深化德育意义、倡导文化传承责任、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多种策略相互结合,共同构建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设立榜样示范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设立榜样示范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

通过树立优秀的师生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观念。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要注重自身的榜样力量,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而在学生中,也要评选和宣传那些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楷模。

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各界的优秀人士来做主题演讲或交流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和感悟。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在设立榜样示范的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建设,让榜样的力量得以真正发挥。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榜样的示范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生身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设立榜样示范,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将更加有效地实现。

2.2 融入道德修养教育融入道德修养教育是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策略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一、通过经典名篇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经典名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文学名篇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木兰传奇的故事,体会木兰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道德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通过经典名篇的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通过古诗词培养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对美好情感和道德观念的表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优秀的道德观念。

比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让学生领会李白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别人的祝福之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情感;在教学《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启发学生向上向善,追求卓越。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通过古典名著启迪心灵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对人性、道德和智慧的长期探索和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典名著,让学生接触到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弟子规》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孝道思想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在教学《论语》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仁爱之道和待人处事的原则。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

-064-2019年第47期(总第195期)德育研究DEYUYANJIU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潘友平(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浙江兰溪 321100)摘 要:小学是学生面向世界的第一课堂,小学教学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教育。

小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得到的启发和建立的道德观念将影响其一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7-0064-02引 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先者智慧的结晶。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不会间断,中华文化就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小学生是国家奋进的新鲜血液,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优秀品质是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知识,而应将祖国文化中的“大好江河”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为自己、为祖国规划一幅蓝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育人仁义的儒家文化,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深刻警醒,亦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等优秀传统节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浓缩,是我们抵挡外来文化侵蚀的有力保障。

一个丢了精神文化的国家,将被外来文化同化。

目前,许多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大举入侵,不断尝试突破传统文化的防线;中国经济世界第二,但精神文化和人民素养与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德育教学旧模式的德育教学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道德思想教育。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所有的精力需要倾注于课堂知识学习。

在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下,知识变成了庞大的作业量,磨灭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并且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空白。

旧模式的德育教学只会培养出一群对知识没有欲望、只会定量完成任务的机器人。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影响和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有为”精神,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

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在今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

一是安于本职工作。

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第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阳信县流坡坞镇褚家小学杨储太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少儿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浸润。

对于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质,莫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

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

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

”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这与小学生德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具体地说:第一,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

第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谛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

第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民族,这种责任感与进取精神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国家强盛时期,还是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小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注重群体和谐,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

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规范。

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师德师风的提升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意义。

一、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熏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它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师重道、仁爱和诚信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有着深远的熏陶,它教育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引教师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二、师德师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师德师风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师德师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师德师风鼓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善良和正义,这与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伦理相一致。

同时,师德师风也强调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与传统文化对知识的重视相契合。

三、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其次,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传统文化倡导的敬业精神、谦逊礼貌、诚实守信等为师德师风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教育的过程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融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种融合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的融合能够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摘要: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还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促进孩子的全面素质化发展。

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身心已经开始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

所以班主任教师更要抓住机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同时,孩子动手能力强,思维发展迅速,渴望了解世界,正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最好阶段。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培养幼儿正确价值观,更是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幼儿心中,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中,是时代号召,也是教育者的工作自觉。

幼儿园教师也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注重隐性课程价值。

为幼儿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为传统文化地继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努力。

1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意义1.1有助于深化幼儿园教育的文化底蕴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下的成长,还关乎幼儿未来的发展。

当代社会需要具备高度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及正确文化观念与文化视野开阔的人才。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内的基础组成部分,凝练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与精神财富。

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为幼儿开启认知与理解文化的路径,让幼儿在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同时获得文化的浸润、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发展、文化观念的塑造,可以涵养幼儿的人文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深化幼儿园教育的文化底蕴,让幼儿园教育质量迈上更高的台阶。

1.2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汲取优秀经验幼儿园教育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需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创新、创优教育实施途径及教育方式,又需要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

养正树人,果行育德——以国学滋养生命,构建孩子成长的“文化乐园”

养正树人,果行育德——以国学滋养生命,构建孩子成长的“文化乐园”

养正树人,果行育德——以国学滋养生命,构建孩子成长的“文化乐园”攀枝花市第五小学校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支撑,恪守“养正树人,文明以健”的校训,教学管理严谨而富有创新,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传承融合国学经典,构建具有学校文化特点的校本课程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形成“传承文脉多元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奠基知识内涵新课程标准引领下课堂教学指向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

将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科目层面的课程开发和课堂层面的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统整,从而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强化课程综合化,变革育人方式。

(一)课改课程——以素养探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国家课程和学校自身特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点,从具体的科目探索目标、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形成符合我校学生学情,具有我校特色的课改课程。

利用校本主题教研活动,以大单元、大概念、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式等结构化教学为载体,探索学科内学科间课程建设,落实文化学科课程建设,从方案的制定到初步形成学科课程。

语文团队从统编版教材出发,梳理年段之间的螺旋上升的梯度,以解决我校语文教学中中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及阅读方法的欠缺目的,从落实语文单元阅读要素进行探究,通过整合,以“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这一个点进行不脱离教材的学科课程的丰富和开发。

数学学科各年级针对上下学期重难点知识梳理,对典型的解决问题整合为课程,通过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英语学科关注学生学段的不同,层级设计课程内容,梯度性的搭建起英语语音课程,始终从国家课程为设计依据,形成特色课改课程。

(二)作业课程——以双减研有效作业设计在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落实下,关注作业设计的改革与创新,以学科的课型原则为指导进行作业设计的研究。

以作业与课堂的相辅相成关系为基础,学科教师在研讨中以作业与课堂的相辅相成关系为基础,关注作业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创德性伦理,是中华文化创造力、价值力、向心力的核心部分,如果以车轮比喻勇毅前行的中华文化,德性伦理则象征着车轮构造中的轴心部分,在车轮的诸多部件中纹丝不动,不会随着车轮一起转动。

关键字传统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前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发展,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的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部分学校、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

由于长期存在着道德泛化的传统,而教师作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表率和标杆,这些局部、个别、偶尔的师德失范问题就容易在社会上演变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从而对教师群体形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更加应该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相对城市来讲,农村师资和生源处于劣势。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个过程,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更是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在农村中小学教室中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现状,发现问题。

调研5所农村中小学教师,调研情况如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保证,而当前有一些教师对提高师德修养认识不够,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书与育人分成两条线“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然而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舆论与错误导向下,18%的教师开始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一些教师只重智育不重德育,主观认为,学生成绩好便是好学生,成绩差便是坏学生,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不求上进,缺乏进取心25%的教师只是把教书作为一种单纯的谋生职业。

因而教学中马虎应付,不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不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趋势,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获取新教改相关信息,致使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学呆板,站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凭“教参”念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探析

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探析

-086-2022年第9期(总第313期)德育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分析(一)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内容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华民族素养、道德水平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格外重视小学生良好品质、道德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民族观念的教育;结合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培养学生坚持、奋进的品质等[1]。

教师应明白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应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小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动力来源古往今来,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树立坚定、明确的理想,关注个人品质、道德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方可为社会、他人创造更多价值。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极其多样的优秀精神、思想。

例如,《弟子规》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孝、悌、谨、信等优质思想;《三字经》可以让小学生明白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

教师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例如,诚实是促进个人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品质和不竭动力,小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才能进一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高质量人才。

教师通过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诚实元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优良品质。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小学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认知能力、辨析能力略有不足,三观也在形成之中。

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非常多样,但因为其辨别能力不足所以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严重的还会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2]。

为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小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以四川北路一小《12个道德好习惯》为例一、学科育德氛围的开发背景形式:微讲座时间:7分钟主讲人:刘世漪校长育德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指培养德性。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中指出君子应该接济、帮助人民,涵养自己的德性。

育德在现代教育中是指教育工作者创造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通过一定教育内容,采取引导、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最终实现个体德行成长、生命完善、社会和谐的教育活动。

1、什么是育德氛围育德氛围,亦即育德的“软环境”,它分为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

包括与德育有关的整体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水平,整体的思想精神面貌,校风、校纪、学风、班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2、育德氛围构建的重要性教育的灵魂是育德,所以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让育德回归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

1)树立“育人为本,为人师表”的理念教师是学校育德工作的实施主体。

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因此,学校不但要把育德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还要把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放在育德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2)确立“德育渗透,实践体验”的理念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育德氛围的创设应该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增强实践性体验教学的比重,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构建“德育网络,全员育人”的理念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家庭、社会是学生校外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家长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德育的归属感,社会的舆论导向决定着学生对学校德育的认同感。

因而,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联系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育德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德氛围。

二、营造育德氛围,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形式:微采访时间:10分钟主持人:倪云、嘉宾:刘世漪校长、陆晓华老师主持人:如何创设育德氛围,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理性价值判断,而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那么我想采访一下刘校长,你们学校是如何在育德氛围的实践中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呢?刘:我们通过学校的统领课题“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四个创设”全面营造学校育德氛围,有效开展了“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六个一’做法研究”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四个创设”的具体实施是:(PPT出示文字)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贯穿教师工作的全部实践中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六个一”具体策略分别是:(PPT显示文字)给教师一次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挑战;给教师一份关爱,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教师一种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浸润;给教师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给教师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去设计;给教师一群伙伴,让他们自己去合作。

我们知道教师潜能的开发,需要有内生动力和外界助力的共同作用。

正视并尊重教师能力发展的差异,实施“六个一”的做法,是唤醒教师专业自觉、促进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方法。

案例:比如,我们让青年教师自主团队,通过“给教师一群伙伴,让他们自己去合作”、“给教师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去设计”的策略研究,让他们参与《12个道德好习惯》的德育校本课程的编撰以及课程建设。

通过好习惯课程的编撰学习,他们逐步发现,这些需要孩子们养成的好习惯,有些在自己身上也时有发生:比如编写“珍惜粮食”这一课,有的老师惭愧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的地区粮食危机严重,可自己也没有做到珍惜粮食,吃饭光盘。

有的老师的教导学生“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是她们自己的办公桌也是乱七八糟,通过课程的编写,她们逐步也在修正自己的行为,她们督促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的同时自己不断以身作则,养成好习惯。

这就是通过育德氛围的外力助推,让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由能力发展的消极被动者变为主动践行者,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使教师能力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校长的分享。

陆老师,听说你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您能否为我们讲讲学校是如何实施育德氛围,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呢?陆晓华:育德氛围的创设其实是个大命题,我重点讲讲如何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及把创设育德氛围贯穿教师工作的全部实践中。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倡导校训、建立制度、环境建设、研发课程”。

倡导校训: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它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秉承“忠、爱、勤、毅”的百年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海纳百川,知行合一”的融合办学理念。

学校也会组织学习,让每一位老师都要对学校的校风校训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从而通过自己的表率,更好的把校风校训传承给学生。

建立制度:学校需要建立制度,形成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系统,即德育部门具体抓,组织落实德育渗透、主题教育、实践体验等项目推进;以班主任队伍为骨干,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经费保证,通过表彰机制,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环境建设: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大环境,更要落实班级文化小环境,因为班级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细化落实和补充发展。

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通过环境建设来营造育德氛围,让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

研发课程:我们学校提出“教师的发展有多远,学校的平台就为他搭多远”的教育管理理念。

我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搭建平台,让教师自主开发各类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提供机遇、给予关爱、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等途径,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教育自信,把教师打造成所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和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促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

下面,我们就有请我们学校青年教师课程研发团队的张琳琳老师,结合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开发实施来谈谈,她们是如何在课程开发中,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的。

三、重视课程开发,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微报告:从《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感悟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数字故事)时间:10分钟主讲人:张琳琳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使教师的能力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育德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升。

1、课程介绍:我校《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校本课程,是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教育要求,围绕“忠、爱、勤、毅”校训,将内容具体化、儿童化。

我们在学生道德好习惯培育中,分年级细化实施,将每个道德好习惯细化成学生可以实际践行的具体要求,在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纬度,形成梯度发展系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程浸润。

搜集传统典籍、故事、诗歌、名言和榜样人物事迹作为道德教育的资源,编撰形成了校本教材——《十二个道德好习惯》,依托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课程团队老师必须基于问卷调查,校情、学情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我校学生需养成的“诚实友善、恭敬感恩、勤俭节约、知书达理”四大品质,设计了与培养这四大品质相关的十二个道德好习惯。

在工作中,她们不断把握总体谋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把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关系,把握以校为主和协调推进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

2、特色创建:学校研发了校本德育课程《十二个道德好习惯》,课程编写团队的配置是专家引领,德育骨干教师领衔,青年教师为主为了让教材贴近孩子的生活,她们反复讨论,设计了孩子喜闻乐见的儿童形象,在教材编写中,总结了四个显著特色,提升了自己的育德能力。

1)一是凸显榜样元素: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具体、最生动、最形象的人物,让学生感到可学、乐学;1)二是凸显艺术元素:让学生能参加古诗童谣、故事表演、手工制作、小报设计等原创活动;2)三是凸显实践元素:通过小采访、小观察、小调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养成道德好习惯。

3)四是凸显体验元素: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有“知、情、意、行”的体验,获得正向评价。

3、实施方式:学校依托《十二个道德好习惯》校本教材开展日常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功能之外,还通过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德育资源,充分体现了“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学生评价的设计中”的实施理念。

1)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以“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了主题为“川一小学童,知乎又者也”诵读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们利用课前两分钟诵读古诗名言,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吟唱中滋润心灵,在演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弘扬国之粹”殿堂,通过我校特色美育——中国传统扎染艺术实践活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音乐老师则以“美妙的韵味”为主题,把古诗词编在舞蹈中,带着学生进行穿越,在舞蹈中呈现传统古诗词的意境;体育老师在课堂中教学生练习中华武术。

学生们通过多学科传统文化的浸润,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涵养了道德好品德。

(附:2017年六一节照片)2)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学校举行了“好少年学堂”活动,各班级参照《十二个道德好习惯》中的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各年级教育教学的重点,开展了少先队“中华文化我传承,红领巾在行动”系列活动,让学生争做“川一好少年”,(1)传统文化进校园,知书达理我能行案例一:蚂蚁中队的微行动《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体育课后,学生随手脱下的外套;教室办公桌,无人认领的橡皮铅笔;这些现象引起了班主任的重视,在好少年学堂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开展“微行动”,改正小缺点:第一小组设计了“我是小小管衣员”,第二小组设计了把“文具宝宝带回家”的微行动,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案例二:感恩教育《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三年级“成长的足迹”十岁生日会,每个学生都要精心制作感恩成长卡,唱《感恩的心》,夸奖好父母……很多父母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