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三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第四节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再释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五要素: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是覆盖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金融工具有的是服务于金融市场,有的是服务于金融中介机构,越来越多的则是服务于二者。

-制度和调控机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金融功能观(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unction)

近十年来用于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又称功能主义金融观。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

金融功能观可用来分析金融机构问题并且可以用来剖析金融系统格局的。

金融系统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incentive)问题的方法

现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没有金融体系,就没有货币可用来收付;而没有货币进行支付,上述的金融功能也无从展开。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必然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接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如图10—1所示,2009年9月,

中国的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7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对金融体系存在不同结构的论证

最具影响力的是通过金融资产的结构来考察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融通中的相对重要性,并据以分析金融体系的结构。

表10—1显示了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融通中所占的比重。数字所显示的区别是显然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占GDP之比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占GDP之比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正是根据这样的数字,美、英的金融体系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market-oriented type),而德、法、日则被称为“银行主导型”(banking-oriented type)。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学者从各国的企业是如何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上述的结论:在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中,企业内部资金是最重要的;在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而股权融资的比重通常较小。这一结论使得金融体系的划分变得比较困难

——至少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各国的金融体制差别并不大。表10—2列有1970—1994年的平均数。这些数字可以论证:从企业实际融资的角度可以否定金融体系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两种金融体系的具体比较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 3、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中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存款货币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

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经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 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中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 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 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中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 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截止1996年底,中国经过重新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有 ()家。 答案:16 15、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 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是()

A、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 B、不放弃农村,但不局限于农村 C、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 D、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答案:C 3、1997年底,中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 B、72 C、90 D、3500 答案:A 4、中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 A、商业银行 B、政府 C、投资银行 D、企业集团内部答案:D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 ()为主体的保险业体系。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C、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D、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答 案:A 6、我过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商业银行是() A、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B、招商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福建兴业银行答案:C 7、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 行。 A、政府部门 B、工商企业 C、证券公司 D、信托租赁公司答案:B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3、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我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存款货币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通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我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截止1996年底,我国经过重新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有()家。 答案:16 15、我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是() A、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 B、不放弃农村,但不局限于农村 C、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 D、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答案:C 3、1997年底,我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 B、72

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金融》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职能,特别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二本章考核知识点概要 一、金融体系的职能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五、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六、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构成 七、中央银行的产生 八、中央银行的性质和智能 九、我国中央银行 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 十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经营特点 三本章知识框架图 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存款银行) 政策性银行 性质 职能 类型 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体系 产生 性质 职能 我国的中央银行 性质 种类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保险公司 各种基金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投资银行

四知识点精讲 一、金融体系的职能 一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流向资金短缺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方式。二是直接融资方式。 二、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围绕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推进的。 (2005年7月单选6题,2005你那4月简答34题) 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1)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 (2)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 (3)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吸收单位和个人的存款,从事贷款发放、投资等获取利润的企业。其性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 2、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008年7月单选6题) 五、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2006年7月单选4题) 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和支付代理人。 3、信有创造职能。这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最终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三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第四节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再释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五要素: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是覆盖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金融工具有的是服务于金融市场,有的是服务于金融中介机构,越来越多的则是服务于二者。 -制度和调控机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金融功能观(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unction) 近十年来用于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又称功能主义金融观。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 金融功能观可用来分析金融机构问题并且可以用来剖析金融系统格局的。 金融系统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incentive)问题的方法 现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没有金融体系,就没有货币可用来收付;而没有货币进行支付,上述的金融功能也无从展开。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必然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接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如图10—1所示,2009年9月, 中国的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7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作业和答案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 3、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我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商业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通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我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一般职能时,与商业银行的最大差别在()问题上。答案:C 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分配职能 3、我国现行的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其核心银行是()。答案:A A、中国人民银行B、国有专(商)业银行 C、股份制银行D、非银行金融机构 4、我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 A、商业银行 B、政府 C、投资银行 D、企业集团内部答案:D 5、下列不属于证券机构的是()答案:D A、证券交易所B证券公司C证券经纪人和证券商D证券监督委员会 6、我国最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的国有商业银行是() A、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答案:C 7、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A、政府部门 B、工商企业 C、证券公司 D、信托租赁公司答案:B 8、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是在()年。 A、1983 B、1984 C、1985 D、1986 答案:B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范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五大理念贯穿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

革,加强资本约束,完善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制衡机制。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权的中资金融机构快速稳健成长。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增强国有金融资产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三)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

第十一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十一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判断题 1、早期的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是属于需求追随型的。 2、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数由政府出资组建,同样以营利为目的。 3、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外部性,单个机构的风险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4、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 5、投资者可以在银行营业厅购买基金、证券和保险,因此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制度。 6、我国目前在IMF的投票权比例居于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7、国际清算银行被称为“央行的央行”,也可以办理个人或企业的存贷款业务。 8、国民党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金融机构被称为“四行二局一库”。 9、在“大一统”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央行职能,同时行使商业银行职能。 10、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 二、单选题 1、专门为满足长期建设项目投融资需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机构是()。 A.储蓄银行 B.进出口银行 C.开发银行 D.农业银行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称世界银行)属于()。 A. 国际性开发银行 B. 区域性开发银行 C. 地区性开发银行 D. 本国开发银行 3、我国目前实行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是() A.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B. 分业经营、统一监管 C. 混业经营、分业监管 D.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理事会 B.总裁 C.执行董事会 D.股东大会 5、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有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开发协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专门向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的机构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开发协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以下不属于香港的发钞机构的是()。 A.汇丰银行 B.中国银行 C.花旗银行 D.渣打银行 8、目前,澳门元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 A.港元 B.人民币 C.美元 D.欧元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根据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格结算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对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依法管理。进一步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 (二)我国金融法的渊源与立法状况 1.我国金融法的渊源 金融法的渊源,是指金融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我国金融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法渊源和国内法渊源两大类。 (1)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基本法和专门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2.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状况 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是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深化而日益得到加强和完备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8到1983年底,为金融立法的草创时期,其间,为了适应工作重心转移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开始重视金融立法工作,出台了一些金融行政法规。 (2)从1984到1992年,为金融立法的全面发展时期,其间,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为指导思想,我国开始了对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为适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公布了大量金融行政法规,内容涉及金融的各个方面。 (3)从1992至今,为金融立法的更新完善时期。这一阶段的金融立法有以下特点: A、立法总的指导思想的变化,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为指南,金融立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确立了中央银行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贷币政策工具体系。 B、初步构建了金融立法体系的框架,以1995年先后出台的四大金融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票据法》为标志。目前我国金融法的体系和内容可分为:银行法、货币法、信贷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融资租赁法、期货交易法、保险法、涉外金融法。 C、立法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暂行条例为正式条例所代替,如《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被《外汇管理条例》所代替。一些低层次行政法规为高层次法律所取代。 D、对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即时反映了金融改革最新成果,如《票据法》、有关证券法律制度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以及新出台的《证券法》。 E、立法技术有了明显改善,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立法经验,立法的规范化程度、可操作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金融法法律关系 (一)金融法律关系概念与特征 金融法法律关系是国家运用金融法调整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是: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 [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

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9) 中国金融体制:演变中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The Change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of China: Problems and Prospect 宋国兴(Song Guoxing) (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 Peking University) 摘要:1978 年以来,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出现了一批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等等。然而中国的金融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制约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累计中国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包括大力发展股份制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稳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等。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Abstract: Several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form after 1978. Howeve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of China still has serious weakness. The flaws have deep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ed financial risk. Therefore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of China should keep on reform which is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refunding, financial supervising system building and solidity financial freedom etc. Key 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form Stated Owned Banks Financial Supervising Financial risk 在改革开放以前,与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思想相一致,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全由国家垄断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金融体制。这一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是单一的国有银行体制。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全国的信贷中心、也是结算中心和货币发行中心。这种计划金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资金供给制,即通过国家银行的信贷计划,支持工业生产计划、商业流通计划、物资统配计划等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大体上是同步的。1978年至1984年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准备和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打破了传统体制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新设置了一些银行,出现了以产业分工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银行机构;从一级银行体制转向二级银行体制,在制度安排上实行了中央银行与信贷业务分开,中央银行不再直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单独行使信贷管理和货币发行权;在资金配置制度上,由统存统贷过渡到存贷差额包干。这一时期的改革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机构,银行的业务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传统的金融体制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作用。 1984年至1996年是中国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十年间,随着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和全面改革的推进,金融基本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了面向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的框架。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确立了中央银行制度的法定地位。在1995年3月颁布了《中央银行法》之后,又在1997年颁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二,积极发展组建新的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在传统四大国有银行在之外组建了一批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组建了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