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明代方贤

合集下载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经发挥》; 明代张景岳《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分类注释;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3. 经穴考订派 经穴图的绘制:最早见于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千金翼方》:
孔穴难谙,非图莫可; 针灸模型的创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高武铸造男、妇、
儿铜人各一座。 经穴文献研究: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执中《针灸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3) 按时取穴派:以气血在人身经脉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 金代的何若愚,创子午流注纳甲说,撰《流注指微赋》; 徐凤《针灸大全》专论子午流注之法、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高武《针灸聚英》提出了子午流注纳子法;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原穴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2) 循经取穴派:强调经络应用,仅提某症取某经, 如岐伯和王叔和; 《内经》强调取经; 李梴《医学入门》: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 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 后背足太阳。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古人取经,今人只知取穴,亦为一失;
刺、赞刺、络刺、豹文刺、毛刺、浮剌、短刺、缪刺、巨刺等; 重刺络放血法;针刺补泻法;针刺禁忌;针刺得气等。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2) 学术影响 窦汉卿《标幽赋》: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
气不至而不效; 张子和《儒门事亲》善用刺络放血; 喉科医家夏春农,善用针刺出血治疫喉;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良、术中出现的问题等。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
④ 内科针灸派: 张仲景善用针灸治热病;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专论伤寒暑病通用针刺法; 王孟英《潜斋医学丛书》针刺痧证甚效; 葛洪《肘后备急方》收载了用灸抢救危急重证的验方; 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重点介绍灸法在急重证方面的应用; 唐代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久病虚羸,用此而愈; 明代龚居中著《红炉点雪》,为课程性质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

临床表现:掉头发,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
(阴伤火燥的表现)
选用: ① 甘凉濡润法
② 酸甘济阴法
③ 清养胃阴法
举例三:补肾学说
骨科─ 骨质疏松,骨不连,骨愈合迟缓,骨坏
死,骨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妇科─ 不孕不育症,性冷淡 儿科─ 小儿佝偻病,发育不良,小儿脑病
骨质疏松─肾虚
补肾法:左右归饮、无比山药丸 中成药:龙牡壮骨冲剂、仙灵骨葆胶囊 中药外治:防风、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
①纵 —清理出主要医学流派中重要学说的脉络
A、寒温治法
河间学派 ↓
刘完素→寒凉学说 ↓
朱丹溪→滋阴降火学说 ↓
明清温病腑病机) ↓
李 杲→(脾胃学说) ↓
张景岳→(温补学说)
B、攻邪与调补治法
攻邪
↓ 刘完素→清热泻火
↓ 张从正→汗.吐.下
↓ 朱丹溪→治痰
↓ 吴又可→驱瘟
内科:抗胆硷酯酶和调节免疫的药物。 外科:手术切除胸腺。
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气虚损所致→“大补脾气”
补中益气汤化裁→“强肌健力饮”(大量北芪、五爪龙为主)
举例二:胃阴学说(叶天士)
一般用于消化系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

治:“嗉禀木火之质,或患燥热,热病伤阴,
消渴郁火等病”
推而广之:各种癌症放化疗术后。
马宗素
王履
刘叔渊
刘完素
刘纯
麻九畴
汪机
张从正
常德
王纶
葛雍
李子范
虞抟
馏洪
徐彦纯
*另一种方式:如伤寒学派、温病学体系
三、对医家学术思想的评价
1、学术形成的背景 2、历史发展的眼光 3、全面性

针灸各家学说共85页

针灸各家学说共85页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意义
1. 1987年第一次出版;卫生部支持编写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程; 2019年第二次修订。 2. 日本浅川要先生等将一版《各家针灸学说》译成日文,于2019 年1月在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认为是“先人的智慧”、是
“针 灸师必读之书”。
(二)课程性质
1. 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 2. 专业基础课; 3. 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 刺法灸法学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金代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不痛之因”; 候(气)之不至,必死无疑;
(三)《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1. 腧穴学 349个穴位;首次提出以经统穴分类法; 载述穴位别名,补充穴位取穴方法; 孙思邈腧穴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窦汉卿腧穴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
经发挥》; 明代张景岳《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分类注释;
3. 经穴考订派 经穴图的绘制:最早见于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千金翼方》:
孔穴难谙,非图莫可; 针灸模型的创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高武铸造男、妇、
儿铜人各一座。 经穴文献研究: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执中《针灸
愈”
3. 处方选穴 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 多为单方:暴瘖不能言,支沟主之 ; 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 《针灸资生经》治衄灸上星; 《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
三、针灸流派
1. 概述 学派由学说构成;流派由学说和见解、主张等构成。如葛洪重在用

龚廷贤的针灸学说

龚廷贤的针灸学说

龚廷贤的针灸学说
摘要:
一、龚廷贤及其针灸学说简介
二、龚廷贤针灸学说的主要内容
1.针灸的基本原理
2.针灸的治疗方法
3.针灸的临床应用
三、龚廷贤针灸学说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龚廷贤,字子才,明朝著名医学家。

他的针灸学说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龚廷贤针灸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针灸的基本原理、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

首先,龚廷贤强调针灸的基本原理是“调和阴阳”,认为人体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针灸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龚廷贤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多种方法。

最后,龚廷贤详细阐述了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龚廷贤的针灸学说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理论体系独特,注重实践,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常用针灸知识讲座 ppt课件

常用针灸知识讲座  ppt课件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 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 、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 孙络
•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 血,濡养全身。
• 浮络
•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 。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ppt课件
5
起源
• 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 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
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
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 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 《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 ”.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 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 针”。
ppt课件
11
• 此后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 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 。
• 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 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 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 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 早的针灸模型,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 大作用。
ppt课件
6
• 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 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 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 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 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 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 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 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 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李时珍.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李时珍.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 工作。授“太医院判”职 务。任职一年,便辞职回 乡。
明朝于各王府 奉祠所分置,各 一人,正八品,掌 王府中祭祀、
乐舞之事
正六品。院判 的职责是协助 院使掌管医疗
事务。
东璧堂行医
•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 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 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 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 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 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 东璧堂。
巴豆“峻用则有戡 乱劫病之功,微 用亦有抚缓调中 之妙。”
二、针灸学说与贡献
2.1砭石、煨针说
李时珍总结出了明代以前针刺工具演变的三个阶段: 砭针一金属针一陶针(即“瓷针”)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善古者以石为针, 针具
的总
金属针
季世以针为石,

具 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
煨针
火针作为药物载入书籍内,除 《本草拾遗》所载“灯花”外, 其他均由《本草纲目》首载 书中特专设”火部”一卷,在 火部第六卷“火针”条下,李 氏对火针作了系统的研究 详细记载了火针的烧针方法、 操作方法、治疗原则及适应症 与禁忌症。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 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 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 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 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 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 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 历来受医家推崇。
《奇经 八脉 考》
经脉专书,1卷,刊于万历 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 究奇经八脉之专论
用法:“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cui之”。
功效:“能去风解毒”,“通经”。
适应症:
小儿惊风、昏迷、搐溺[nì] 、 窜视”、小儿诸惊之“仰 向后”、“眼翻不下”、 “不省人事”、“手拳不 开、目往上”、“撮[cuō] 口出白沫”,以及“头风 胀痛”、“外痔肿痛”等。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 吴昆 陈实功 张介宾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  吴昆  陈实功  张介宾

❖ B. 据疾病症状辨别经络所属
❖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中可得论证:筋瘤为肝所主,肉 瘤为脾所主,气瘤为肺所主,血瘤为心所主,骨瘤为肾所主;
火焰疔“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馈,此等出 于心经之病也”;
紫燕疔“重则眼红目眛,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等出 于肝经之病也”;
黄鼓疔“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 于脾经之病也”
白刃疔“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 于肺经之病也”。
心、肾危险
(2)辨病证的轻重缓急
《外科正宗》认为属五脏者多凶险,属于六腑者较轻缓
《外科正宗·痈疽原委论第一》曰“发于心上多 危险,五脏相干事可明”,“凡疮生于心之以下者, 除肾俞一穴外皆为缓,六腑者,足阳明胃经、手太 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 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此六经,其名属腑,其形 在下,其气主表,其病为痈。故疾发于五脏者为重,
2.2灸治痈疽,贵在乎度

陈氏灸治痈疽 ,讲究灸之度
提到“不痛灸 至痛,疼灸不 疼时”。
凡治痈疽,必 先辨明痛痒 与否。
痛甚为
外邪致局部经络阻塞, 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用灸法可借 助火力的温热作用,疏经通络,活血散瘀, 使瘀散肿消而痛止;不痛一般在痈疽早期, 邪毒炽盛,疮窍闭塞,故浑然不知痛痒,
书成时,“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其中辛苦可见一斑。
《外科正宗》
该书门类分明, 条理清楚,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了明代以前 外科学的主要成 就,被后世医家
评价为“列证最 详,论证最精”,
对中医外科学的发 展影响很大。最可 贵的是陈实功一改 以往中医外科偏于 内治法、轻于针刀 腐蚀的保守疗法, 形成了一套较完整、 系统、规范的外治 疗法

各家针具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杨继洲

各家针具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杨继洲

二、学说与贡献
(一) 杨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在《针灸大成·杨氏补泻》中,杨继洲在窦
汉卿《针经指南》十四法的基础上,结合历
代医家的针刺手法以及个人的经验体会,将
针刺基本手法总结归纳为“十二字分次第手
法”,简称为十二法。
爪切、指持、口温、进
减掉了窦氏十四 法中的动、盘、 弹、扣、按五法
针、指循、爪摄、退针、
担,指 提法、 泻法
截,指 按法、 补法。
担截法:截乃推进一豆之按法为 补;担乃退针一豆之提法为泻;
针向法:无 论补泻,均 在人部转针 头向病所;
天部 人部 地部
五行生数为:1、 2、3、4、5; 五行成数为:6、 7、8、9、10
九六数和生成数:补用九阳数或生 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
冷热感:补者针下热,泻者针下冷。
指搓、指捻、指留、针 摇、指拔
增加了指持、 口温、指留、
指拔四法
窦氏“手指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
进 、 搓 、 十 四 法 :
下为真在阴部郄腘之内,动脉
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
动 、 盘 、 摇 、 弹 、 下手等内容。
针摇法补充了分
退、捻、循、扪、摄、
三部,每部摇二 次,如摇人头之
杨继洲
杨继洲
杨继洲(15521620) 字济时, 浙江衢qú州府人。 明针学家。世代从 医,祖父杨益,太 医院御医,著《集 三衢山 验医方》刊行于世。 父亦业医。家藏秘 方、验方与医学典 籍极富。
治病常一针、二灸、三服药,有神效。
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太医 院御医,行医46年。
三针而愈
万历六年(1580年),杨继洲来到扬州,正好 碰到在京朝夕相处的老同事黄镇庵,黄的儿子 正患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饮水外溢之片(俗 称“歪嘴风”,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瘫痪症), 治疗历时数年,病情不见好转。杨继洲仔细诊 断后,认为病是由于痰浊痹阻 ,经络不通所 致。于是,他给病人针刺“巨髎”、“合谷”、 “足三里”3个穴位,不久,病竟好了。从此, 杨继洲享有“三针而愈”的声誉。

中医各家学说 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  PPT课件
18
伤 寒
以 经












成 无 己 著 《 注 解 伤 寒 论 》
伤 寒 补 亡 , 搜 集 诸 说 , 丰 富 内 容
郭 雍 著 《 伤 寒 补 亡 论 》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许 叔 微 著 《 伤 寒 九 十 论 》
以 经 络 解 释 六 经
朱 肱 著 《 伤 寒 类 证 活 人 书 》
阐 发 寒 毒病 论 》
脉 证 分 辨 , 以 脉 为 先
韩 祗 和 著 《 伤 寒 微 旨 论 》
宋 金 深 入 研 究 阶 段
19
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3
各家学说 总论
4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
四时温病为感受四时异气而发,具 有流行性、传染性。分青筋牵、赤 脉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
22
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 宋代,浙江吴兴人
著作:《南阳活人书》 又名《无求子伤寒百问》 《无求子伤寒活人书》 《伤寒类证活人书》
学术思想: 重视经络作用 提出六经本质 辨病与辨证结合 脉证和参辨阴阳表里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随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 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 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 明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 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 钟。
【经验介绍】
1.熊春华等用至阴艾条灸矫正胎位,用两根 艾条点燃后,先在距穴位2~3cm处进行温和灸, 使其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2min后,再 施行回旋灸或雀啄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2 次,连续2周。共灸治30例,治愈29例,无效1例。 (熊春华,等.艾灸至阴穴与膝胸卧位法纠正胎 位不正30例对比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1; (3):23)
一般说经产妇与初产妇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胎 次在6次以上者,其成功率显著下降。孕妇腹壁过度 松弛或过度紧张都会影响疗效。横位成功率高于臀 位。艾灸时孕妇感到胎动活跃者效果较好,一般灸 后1小时胎动达高峰。针灸矫正胎位简便、安全,对 孕妇、胎儿均无不良影响。针灸失败病例可配合作 膝胸卧位、外回转等。
虚证以补益与通调相结合,治疗重在温养。气血不 足者从调理脾胃入手,调补气血;肾虚者温通下焦, 选用任脉小腹部穴、脾胃经穴为主,肾虚酌加补肾 穴位。针刺用补法,并可用灸。可在关元、气海穴 施温和灸或温针灸。非发作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 每次5~7壮。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 【思考题】
痛经的针灸治法、主方、方义及配穴如何?
《针灸学》 第七章3
妇人生理: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肝藏血,脾统 血,肾藏精,精化血;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 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 这时期出现了不少针灸著作。反映 此期成就者,有高武及杨继洲。
针灸铜人(明代)乐氏祖传
药物学及方剂学的发展
❖ 中国本草学出现了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 专著,就是李时珍编辑的《本草纲目》。
❖ 这时期在方剂学发展方面,对方剂的组成、 药理、功效及用法都有所提高。有关的专 书也明显增多。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就是产生于明代。
❖ 其他——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杜本的《敖氏伤 寒金镜录》、陶华的《痈疽神秘验方》、徐用诚的 《本草发挥》等。
《内科摘要》
2卷,刊于1529年,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 命名这一学科者。
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 注重脾胃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 注重温补。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 世代业医——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 ❖ 创新是明代医学发展的主流
——《温疫论》、《本草纲目》 ——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
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 的种痘法,又称鼻吹种痘法。一般分为两 种: ❖ 旱苗法,即取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细末, 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被种痘者鼻腔中;
梅毒性病
❖ 典型的梅毒病大约在15世纪或稍前从外国 经广东传入中国。
❖ 明代梅毒病泛滥,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 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 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 的药物治疗。
❖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
针灸
❖ 明代针灸继续有所发展,公元 1443年明政府特定专人仿照宋代 的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
❖ 水苗法,即将天花患者的痘痂加入人 奶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被种痘者之 鼻中。
明代之医学流派

各家针灸学说PPT专业课件

各家针灸学说PPT专业课件
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
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 小柴胡汤。
完整编辑ppt
12
2.表里俱寒,灸药并投
•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完整编辑ppt
13
3.阴寒直中,先灸后药
完整编辑ppt
18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 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 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 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 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 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 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 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
完整编辑ppt
20
•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 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
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
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
•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 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发汗后,烧针令 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龚居中、龚廷贤、凌云、郭志邃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龚居中、龚廷贤、凌云、郭志邃
曰:“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 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 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 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
由此突破了灸法治病的条条框框, 把灸法治病的范围扩大到一切虚实寒热之证,并深 刻阐释了灸法治病的作用机制。龚氏的观点对一些 医家关于灸只治寒病不治热病的偏见做出了有力的
或膻中穴,但得穴真,无不验也”。
故此方对于阴虚痰火证确是一个 配伍合理、严谨的灸治处方,无 怪龚氏运用时记载“予常见人初 有此疾,速与依法灸之,均有效”。
足三里、合谷 为阳明经要穴, 阳明为多气多 血之经,灸之能 益气生血
龚廷贤
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龚廷贤一生行医60多年,曾言“良医济世,功与良相等”, 被称为“医林状元”。
《红炉点雪》一书中阐述灸 法治病颇为详尽,对后世影响 较深,尤其对指导灸法治疗热 性病症具有普遍意义
《红炉点雪》 主要介绍了痨瘵 病的各种证治。
《红炉》刊于明代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共四卷,痨 瘵即肺痨的意思,
与当今的肺结核病相类似。 全书中卷一、卷二论述痨瘵各种主证、兼证的证治
卷三介绍治则与杂证补遗
卷四专述痰火灸法及却病秘诀、养生调息等方法。
生平好友
袭氏的三位好友中有
官家(喻龙德初为官,后遁虚)、 有刻书家(刘孔敦) 小说家(邓志谟)
说明了他交际涉猎的广泛,同时也印证了 他集儒道医于一身思想结构。 他饱读诗书,秉承家学,身兼数长,医国 医人,上周旋于官宦世家,下济世于劳苦 大众,关心国运,重视友情为一代良医
龚廷贤明代医家。(1538-1635年)
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金溪(今属江西) 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强调治神
病人精神安定情况下,针下的气行现象才易出 现《奇效良方·针灸门》:荣备回避八法:
风 凡用针刺,天气风盛,令病人避风之
处刺之,无伤也
寒 凡用针刺,天气寒冷,令病人向温暖
处,先饮汤液醴
暑 凡用针,夏月热盛,血淖而多脱其血,
以新水洗其面,于风凉处坐,而然后 刺。
湿 凡用针刺,令病人致于高原之处,先
全书分为 64 门,每门都有论有方 载方总数达 7000余首 综合了内、妇、儿、外科以及杂病的
治疗经验,有利于宫廷医学服务于民 间。 自刊行后三、四年间,就接连重刊数 次,影响大、流传广。
明代是我国针灸学大发展的时期,针灸学家辈出,针灸学 术鼎盛,有关针灸理论及针刺手法的发展更是丰富多采。
他著有《养生四要》、《伤寒摘锦》、《保命 歌括》、《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
玉心书》、《片玉痘疹》、《痘疹心法》、
《广嗣纪要》、《万氏妇科》,凡一百零八卷
均巳收藏于清·《四库全书)).
《万密斋医学全书》100多首家传验方,其中儿科祖传13方比较有名
第一世 祖父万杏坡,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为万氏家传幼科
此后的针灸文献 所载或或临床常 用的综合针刺手 法几乎全都打上 了《良方》刺法 的烙印或深受其 影响
窦汉卿14法所无
用拇、食 指夹针柄, 中指侧压 针身使之 成弯曲状
“努法”
即是突出催行经气 使其直达病所的代 表针法,“如气不 至,令病人闭气一 口,着力努之,外 以泻针引之,则气 至矣
单独列出
盘法:入针后医生手持针柄并作圆环形轻盘摇转 专用于在腹部腧穴处行气
针刺补泻手 法也被《针 灸问对》、 《针灸大成》 等书反复引

2.重视针 刺手法
《良方》承前启后, 形成综合针刺手法体系,
重视“行气”法。
明代有关针刺手法 及理论的发展却是 丰富多采,尤其是 综合针刺手法理论 更为光彩夺目。
历代官制医书中收 载针刺手法理论之 全首推《良方》
而以非歌赋体系详 细载述综合手法的 完整文献更以《良 方》为最早
第五世 玄孙:万达是邦正的曾孙,生于明末。字通之,清顺
治年辑刻《万密斋医学全书》,也是万氏子孙中的中 兴人物。
1.惊风配灸疗扶娇弱之体说
万全认为小儿急惊风之病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谓外 因是感受风寒湿热发热而失治;所谓内因是内伤饮食发热而失治; 所谓不内外因是惊恐客忤中恶而得之。
服辛燥之物,然后刺。
阴 凡用针刺,遇阴气生,气

血不行,先服温补之药, 然后刺。
燥 凡用针刺,遇夏月烦躁,
令病人于风凉处,先服宣 通气血之药,然后刺之。
车 凡用针刺,若病人乘车而
来,其人经络解,不可便 刺,气血定,然后刺之。
马 凡用针刺,若病人乘马而
来,必血气乱而困于身, 候气定,然后刺之。”
万全
鼻准一穴……专治鼻上生酒醉风 耳尖二穴……治眼生翳膜”
位于鼻孔内上部,当鼻翼软 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
暗香芬芳
大骨空 【标准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
中点处。 【功用】退翼明目。 【主治病症】 1、各种眼病。 2、急性胃肠炎。 3、鼻出血。
独阴 【标准定位】在足第二趾侧 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 【功用】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1、月经不调2、 心绞痛,胃痛,呕吐
良方大全》69 卷。
据《归安县志·艺术 传》云:“贤,太医 院使……成化中召至 殿前,考医论三篇, 加通政使右通政。
董宿,四明(今浙江 宁波) 人。明代正 统年间(1436 1449) 任太医院院 使,深察药性,博 究医书,治疗立方, 辄有奇效
明清代太医院 的最 上的价值和地位
五虎
定位:位于手背二、四 掌骨小头高点。左右手 各2穴,计4穴。
主治病症:五指拘挛。
中泉 Zhōngquán (EX-UE3)
【定位】 伏掌。在腕背侧横纹 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主治】 ● 胸胁胀满
● 胃脘疼痛 ● 掌中热
中泉
鬼哭(鬼眼四穴)
❖定位:两手、足大拇指(趾) 相并,于爪甲角根处,双手、足 共4穴) ❖主治病症:癫狂,胎痫,惊痫 ❖备考:《太平圣惠方》:“秦 丞祖灸狐魅神邪及癫狂病,…… 以并两手大拇指,用软丝绳子急 缚之,灸三壮,艾炷着四处,半 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
明代针灸医家
方贤、万全、高武、薛己
方贤
方贤,明中叶天顺(公元 1457-1464) 至成化(公元 1465-1487 年)年间人, 医学家。
曾任太医院院判、院使,通政使右通 政。
方贤的主要成就,是编著了《太医院 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一书,即《奇效 良方》。
方贤的前任太医院院使董宿,收 集诸家之方并分门别类,著成《奇效 良方》部分手稿,方贤在董宿去世后 与御医杨文翰等共同对原稿加以修订。 终于公元 1473 著成《太医院经验奇效
学说与贡献
1.设“奇穴”篇 方贤《奇效良方》则专列“奇穴”
一节,收录了 26 个奇穴,内容 完备具体,开创了奇穴集类之肇 始。
元代王国瑞《玉龙歌》首次出现“奇穴” 名称
翻胃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
中魁在手中指 背侧近侧指关 节的中点处。
千古流芳花中魁,百世歌颂傲骨梅
《奇效良方》 “内迎香二穴……治目热暴痛。
万全,字密斋,明朝罗田县 (今湖北省罗田县)人 生段约于1488一1575年。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 点提出:“三有余, 四不足”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阳常有余、 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肾常虚、阴常不足
万全因不得志于仕途,转从岐黄之业
师承家学,兼通数科,素以儿科驰名,尤因精 治痘疹而著称于世。
其中因此《奇效良方·针法门》对明代及明以后的针灸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 位。
《针灸大成》书中《奇效良方》影子
《针灸大成》
《奇效良方》
全文转载并更名为 “行针指要歌”
“运气法”
“行针法” “进气法”
“阳中引隐”“提 针法”“苍 龙”“赤凤”
“经外奇穴”门
取自本书 专列“奇穴”一节
第一世,早卒。
第二世 父亲万筐(号菊轩),成化庚子(1480年)因兵荒而迁居
罗田大河岸。数年后,医名大噪,树立了“万氏小儿 科”的声望
第三世 万全以儿科驰名
第四世 曾孙:十男一女。十男曾孙皆从万密斋习医均有医名
万机是其曾孙第四子邦治的儿子,号有范,善治痘症, 著有《痘症始终方》两卷,是万氏族中有声望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