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的目的的意义(内容清晰)

合集下载

消毒技术培训总结

消毒技术培训总结

消毒技术培训总结消毒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基础工作之一。

为了提高消毒技术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近来组织开展了一场消毒技术培训,本文将就此进行总结。

一、培训基本情况本次培训由消防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主办,共有来自市内各区消毒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等相关单位的200余名消毒技术工作者参加。

培训主要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为期三天,内容涵盖了消毒的意义、常见消毒方法、物品和场所消毒、消毒操作规范等。

二、培训内容分析1.消毒的意义本次培训首先讲解了消毒的意义和重要性。

消毒是指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原微生物或使之失去活性,以达到健康防控和环境卫生的目的。

强调消毒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2.消毒方法接下来,本次培训详细介绍了常见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

给出了不同消毒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消毒方法的优缺点,使得学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同时,还强调了手消毒的重要性,学员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充分体验了正确的手消毒方法。

3.物品和场所消毒在物品和场所消毒环节,本次培训特别强调了对空气和水源的消毒,以及顽固病菌的消毒方法。

同时,讲述了对不同物品进行消毒操作的方法和标准,如餐具、衣物、玩具、医疗器械等。

对人员密集场所、医疗机构、餐饮场所的消毒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演示。

4.消毒操作规范最后,本次培训强调了消毒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对于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消毒剂的配置、消毒后的存储、维护和监测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特别是对于消毒区域的设置以及消毒人员的着装、防护、手卫生等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南。

这些规范性要求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消毒效果,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培训效果分析本次培训充分的引导了消毒技术工作者提高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加深了对消毒技术和常识的掌握,提升了其消毒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手术区消毒

手术区消毒

手术区消毒导言手术区消毒是在手术准备阶段必不可少的一步,它的目的是防止术中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就手术区消毒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意义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环境,手术区消毒对于预防术中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手术区消毒的主要意义包括:1.预防术中感染:手术区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或去除手术区表面的微生物,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2.保护患者:通过手术区消毒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患者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保护患者免受术中感染的威胁。

3.保护医务人员:手术区消毒还可以保护医务人员免受手术区内病原体的侵袭,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原则手术区消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覆盖:手术区消毒应覆盖整个手术区域,包括手术台、手术器械以及医务人员使用的各种工具。

2.高效杀菌:选择能够高效杀菌的消毒剂进行手术区消毒,确保可以有效地杀灭或去除手术区表面的病原体。

3.合理用药:根据手术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遵循使用说明书上的用药方法和浓度。

4.遵循无菌操作:在手术区消毒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要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方法手术区消毒的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前手术区消毒和术中手术区消毒。

前手术区消毒前手术区消毒是在手术开始之前对手术区域进行的消毒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消毒剂:根据手术区消毒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按要求配制好。

2.清洁手术区:使用无菌溶液和无菌纱布清洁手术区,去除污垢和油脂等。

3.涂擦消毒剂:使用无菌的棉球或棉签,将消毒剂涂擦在手术区表面,应保持消毒剂湿润,以保证其杀菌效果。

4.注意细节部位:对于手术区内的细节部位,需要细心处理,确保完全涂擦到位。

5.等待作用:根据消毒剂的说明,在手术区表面停留一定时间,以确保杀菌效果的实现。

术中手术区消毒术中手术区消毒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手术区域进行的反复消毒处理,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消毒剂:选择快速起效的消毒剂,可以是酒精类或碘类消毒剂。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范文(三篇)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范文(三篇)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范文一、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为了保障幼儿园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必须对餐具、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以防止传播病菌和疾病的发生。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是幼儿园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对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规范幼儿园的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餐具、用具清洗消毒的目的1.保障幼儿园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2.防止传播细菌和疾病。

3.提高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工作的效率。

三、餐具、用具清洗消毒的具体要求1.餐具和用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洗,消毒。

2.餐具和用具的清洗工作必须由专职人员负责,并且每天定期清洗,消毒。

3.清洗餐具和用具时需要使用专用的洗涤剂和清洗工具,确保餐具和用具表面的污物完全清除。

4.清洗餐具和用具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工作人员受伤或者餐具和用具破损。

5.清洗餐具和用具时必须注意节约用水,不得浪费。

6.清洗餐具和用具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彻底杀灭病菌和病毒。

7.清洗消毒后的餐具和用具需要晾干,确保没有残留的水分。

8.清洗后的餐具和用具应妥善存放,避免二次污染。

9.餐具和用具清洗消毒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记录,随时监督和检查。

四、餐具、用具清洗消毒的流程1.收集餐具和用具:餐具和用具收集点需要设立在儿童午餐的就餐区域,并保持清洁。

2.清洗餐具和用具:将收集到的餐具和用具运送到清洗区域,由专职人员进行清洗。

首先,用清洗剂和清洁工具将餐具和用具的表面污物清洗干净,并清洗剂有效杀灭病菌和病毒。

清洗完成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3.消毒餐具和用具:在清洗完的餐具和用具上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消毒剂,浸泡餐具和用具,杀灭病菌和病毒。

消毒时间和浓度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4.晾干和存放:将消毒后的餐具和用具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确保没有残留的水分。

晾干后,将餐具和用具妥善存放,避免二次污染。

5.记录和检查:清洗消毒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记录,记录清洗消毒的时间,人员和工作内容等。

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

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

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逐渐被广大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其卫生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和学习质量。

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更是一种教育,帮助家长和幼儿园管理人员了解并提高对卫生消毒的重视程度。

1. 幼儿园卫生消毒的目的和意义1.1 防止疾病传播: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的场所,幼儿之间的接触程度较高,因此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而通过卫生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减少幼儿感染疾病的机会,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

1.2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可以提醒幼儿关注个人卫生,并形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1.3 营造舒适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卫生消毒可以清除幼儿园内的污垢和异味,保持空气清新,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和玩耍。

2. 幼儿园卫生消毒的方法和措施2.1 定期清洁和消毒:幼儿园各类场所和设施的日常清洁和定期消毒是保持卫生的基本措施。

教室里的桌椅、玩具、地面、空调等设施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病菌无处可藏。

2.2 个人卫生教育:通过幼儿园老师的引导,教育幼儿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胳膊肘遮挡口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3 环境清洁和通风:幼儿园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清理垃圾,避免污水和垃圾滋生细菌,并确保教室内外的空气流通,以减少污染物的滋生和积累。

3. 宣传幼儿园卫生消毒的策略和建议3.1 制作宣传资料:幼儿园可以制作宣传资料,包括卫生消毒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内容,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向家长和幼儿传达相关知识和信息。

3.2 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卫生消毒的认识和重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消毒与个人防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消毒与个人防护

二氧化氯
ClO2,不稳定,常在临使用时生产或在二氧化氯稳定液 中加入活化剂。用于饮用水消毒时,一般认为其不产生 三卤化物,是一种较含氯消毒剂更安全的新型消毒剂。 杀菌能力:广谱、高效、速效,能杀灭各种微生物,包 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芽孢等。 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1)消毒效果易受有机物影响。(2)pH质明显影响消 毒效果,pH值高时消毒能力下降。(3)二氧化氯活化 液和稀释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4)对金属有腐蚀 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应用:适用于医疗器械、餐(茶)具、饮用水及环境表 面和空气等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消毒要与其他控制措施配合
留验、医学观察、隔离、封锁、杀虫、灭鼠、 防虫、防鼠、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爱国卫生
运动、治疗病人、管理病兽、易感者预防接种
(主动、被动免பைடு நூலகம்)、预防用药、个人防护
(防护用品、个人卫生)。
如何制定消毒方案
如何制定消毒方案
明确消毒目的 了解有关背景 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明确消毒的时机 确定消毒方法与选择合适的消毒因子 消毒工作的组织与质量控制 物质准备 人员 时间安排 消毒效果评价 小结与总结
常用紫外线消毒灯
1) 普通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紫外线消毒灯:在辐射 253.7nm 紫外线的 同时,也辐射一部分 184.9nm 紫外线,可产生臭氧。功率为 40W、 30W、20W、15W等。要求出厂强度(在距离1m处测定,不加反光 罩)为 : 功率 >30W 灯,≥90μW/cm2; 功率 >20W灯,≥60μW/cm2; 功率 15W 灯,≥20μW/cm2。 2)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要求辐射 253.7nm 紫外线的强度(在灯管 中心垂直距离 1m处测定)为:功率 30W 灯,>170μW/cm2;11W 灯,>40μW/cm2。 3) 低臭氧紫外线消毒灯:也是热阴极低压汞灯,可为直管型或 H 型,由于采用了特殊工艺和灯管材料,故臭氧产量很低,要求臭氧 产量 <1mg/h。 4)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由于采取了特殊工艺,这种灯产生较大 比例的波长184.9nm 的紫外线,故臭氧产量较大。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

春季传染病有哪些_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消毒的目的的意义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

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

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

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

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

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

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

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

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

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

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医院消毒与监测指导方案

医院消毒与监测指导方案

医院消毒与监测指导方案一、前言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发生地,也是感染控制的主要战场。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行,我们必须对医院消毒进行认真的监测和指导。

本文将提供一份医院消毒与监测指导方案,以便医疗机构有系统地开展消毒与监测工作,达到保障患者和员工的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医院消毒与监测的意义1.保障医疗机构的运行安全。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基本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员工和访客的健康安全。

2.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消毒不彻底或者消毒方法不当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导致治疗的失败和扩大的医疗负担。

通过科学的消毒与监测工作,可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3.遵循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

卫生部、国家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消毒与监测标准和规范,医疗机构必须严格遵守,保证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三、医院消毒与监测指导方案1.消毒分类。

医院的消毒可分为终末消毒、定期消毒、接触者消毒、通风消毒、保洁消毒等。

终末消毒指对已经清洁、加工完成的设备、器械、器具和环境进行消毒。

定期消毒指对设备器具、床垫、地面、墙壁等进行定期消毒。

接触者消毒指对疾病患者和潜在病原体携带者所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

通风消毒指通过定期通风排毒来减少病菌的传播。

保洁消毒指对医院垃圾、污水、污物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根据使用的消毒剂不同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有高温蒸汽灭菌、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方法主要有氯化物、酚类、过氧化氢、乙醛等。

医院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要根据用途、情况和标准进行选择。

3.消毒监测。

医院消毒监测主要包括物品表面生物指数(环境纯化指数)、器械消毒效力(器材洁净指标)、空气质量检测等。

可以从灭菌时间、消毒剂使用、器皿消毒、环境卫生、手卫生等方面进行监测。

4.消毒管理。

医院消毒管理包括严格管理制度、严格消毒操作流程、规范消毒工具、加强培训和监督、强化消毒效果评价等。

消毒灭菌意义及原则

消毒灭菌意义及原则

谢 谢
1、加强领导,统一组织。消毒工作要 求严,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耗费 的人力物力也较多。在进行消毒工作 时,必须实行统一领导,严密组织, 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在处理安排上, 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2、方法适宜,处理恰当。在实际消毒 工作中,消毒对象多,情况复杂。为 了既达到消毒的目的,又减轻对物品 的损坏,应根据被消毒对象与条件灵 活选择消毒方法,消毒剂种类和浓度 恰当处理,保证消毒工作顺利完成。
消毒灭菌的意义与原则
王 君
总则 消毒的意义 消毒的原则
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 消毒是最直接的手段,是控制医 院内感染的必要手段,是确保医 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消毒的意义 1、预防感染疾病的需要 2、清除生物战剂污染的要 3、防腐与保存的需要
消毒的原则 消毒可以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切 断传播途径,但绝不能将之作为一项 孤立的措施。消毒只有在同其他各项 预防措施结合使用时,才能达到预期 的目的。为使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较 好的效果,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消毒只能处 理局部地区或部分物品,不可能对所 有的可能污染的场所和物品都进行消 毒处理。因此,在消毒处理之外,还 须采取防止再污染措施,否则可能会 使消毒处理前功尽弃。
4、措施落实,确保质量。消毒必须严格按 照规定的剂量、方法与条件加以实施,使 被消毒对象无害化。不正确的处理,非但 不能防止疾病的传播,有事反可造成安全 假象,使人们放松警惕,更不利于预防疾 病。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消毒与防护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消毒与防护
3 防护措施指导
提供防护措施的指导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消毒是防止病原体传播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常见的消毒方法和工具
物理消毒
高温消毒、辐射消毒等,适用于各类物品和设备。
化学消毒
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例如含氯消毒剂和酒精消毒剂。
防护措施是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方法包括手卫生、戴口 罩、穿防护服等。
常见的防护装备和使用技巧
口罩选择和佩戴
选择适合的口罩类型,并正确佩 戴和更换口罩。
手卫生技巧
正确洗手、消毒和使用洗手液, 避免手部交叉感染。
防护服的穿脱和处理
正确穿戴和脱下防护服,安全处 理使用后的防护服。
推广和宣传公共卫生消毒与防护的必 要性
1 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面向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对消毒和防护的认识。
2 知识科普媒体
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发布公共卫生消毒与防护的知识和技巧。
3 示范与倡导
建立示范单位和倡导者,推动公共卫生消毒与防护工作的普及。
消毒仪器
自动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灯等,提高消毒效果和效率。
消毒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根据不同的物品和场所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工具。
2 正确操作消毒工具
正确使用消毒剂、消毒仪器,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3 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定期检测消毒效果,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常见方法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消毒与 防护
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消毒和防护是执业医师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演 示将详细介绍消毒和防护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在环境卫生学中,消毒灭菌是保证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提高手卫生水平,对于预防与控制感染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在最近的培训中,我了解到了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执行这些措施,下面是我的总结和个人观点。

一、消毒灭菌监测的重要性1. 消毒灭菌的定义和作用:消毒是指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降低或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则是指完全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灭菌的目的是摧毁或抑制致病微生物,减少感染的风险和传播途径。

2. 消毒灭菌监测的意义:通过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可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监测结果可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确保消毒灭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3. 消毒灭菌监测的方法: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和物理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主要利用含有高浓度微生物的载体,通过检测其存活情况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化学指示剂则通过颜色变化等方式反映消毒灭菌的结果。

物理指示剂则利用物理参数来监测消毒灭菌的过程,如温度、湿度等。

二、手卫生的重要性及培训总结1. 手卫生的定义和作用:手卫生是指通过正确的洗手和使用消毒剂的方法,以去除或杀灭手上的病原体,从而减少或预防疾病的传播。

正确的手卫生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个人和他人的健康。

2. 手卫生培训的重要性:手卫生是一项基本且关键的公共卫生措施,培训能够提高参与者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并教授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和步骤。

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传播正确的手卫生知识,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3. 手卫生培训的内容:3.1 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湿手、取适量洗手液、搓洗手心、背部、指缝、指关节、拇指以及腕部,并注意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

3.2 使用消毒剂:当无法使用水和肥皂进行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剂。

城镇医疗护理人员手卫生消毒的意义和措施

城镇医疗护理人员手卫生消毒的意义和措施
发展 。
亿 元人 民币【。医护 人 员正 确洗 手是 预 防 医院感 染 传播 ,保 护 措 2 l
施,避免交叉感染 的重要环节之一。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导致医院
感染 的 主要媒 介 。据报 道 医护 人员 通过 手传播 细 菌造成 的感 染 占 所 有原 因的3 %口。婴 儿 室护 士抱 婴 儿 前朱洗 手 的其 医 院感 染 率 0 】 为26 %,洗 手后 降 至 1 4 4 . 5 . %[。护十 的各 项 1作 中 ,手 的 清洁 是 2 】
量。
【 词】 理人 员 ;手卫 生消 毒 ;意义 和措施 关键 护 医护人 员和 患者 手的 消毒 问题受 到 了医学界 的普 遍关 注 ,降 低 医院感 染最 基本 、最 简单 和最 重 要的措 施 之一是 手 的清 洁和 消 毒”。文 章 旨在讨 论 城镇 医疗 护 理人 员 手 卫生 消毒 的重 要意 义 和
管理 、提 高 于卫生 质量 是预 防 和控制 医 院感染 的关 键 ,尤其 刈卫
生情 况相 对较 差 的城镇 医 院更 为重受 。 手 生 并不 是一 种 町有 可
75 84
吉林 医学2 1年 1月第 3卷 第3 期 0 2 1 2 6
用 具 构成 等 。使用 速于 手消毒 剂 不仅 可节 省时 间 ,行 走及 交谈 时 也可 使用 。手 上有 明显 污染 时 ,应 当洗手 。 当手部 没有 明显 污染 时 ,可 以使用速 干 手消 毒剂进 行 手部 消毒 。要求 医务 人员 在 可能
[] 少利 , 晓 宁, 懋 , . 京 市某 三 甲医院 医务 人 员手 卫 生 4王 袁 赵心 等 北 知识 和行 为调查 分析 [ _ J 中国医 院, 0 , () 9 ] 2 81 3: . 0 2 4 [] 黎, 燕红 , 俊, . 人员 接触 患者后 手卫 生执 行情 况 5韩 郭 朱士 等 医务 的调 查分 析[ - 医院管理 杂 志, 0 , () 3. J 中华 ] 2 6 24: 0 0 2 2

基本消毒知识 消毒相关知识

基本消毒知识 消毒相关知识

基本消毒知识消毒相关知识一、消毒的基本学问1、什么叫消毒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但它并不要求清除和杀灭全部的微生物,它的意义是相对的,只要求使致病微生物削减到不能再引起发病的程度。

而将全部微生物统统杀灭的概念则称“灭菌”,可见灭菌比消毒的要求更高。

餐饮单位主要是解决消毒问题,只有中央厨房和集体配送餐单位的个别场所涉及灭菌。

2、消毒的意义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可在自然界存活肯定时间。

其存活时间的长短随种类与环境而定,短暂的可有数小时,长的可达数天以至数年,因此,消毒是餐饮单位食品平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施消毒措施,可杀灭或消退餐饮具和工作环境的致病微生物,故其在防止病从口入上是非常乐观而重要的手段。

3、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消毒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消毒方法的选择有关,而且与消毒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6点。

①强度(或浓度)在热力消毒中强度是指温度,紫外线消毒中指的是照耀强度(功率),化学消毒中指的是浓度。

强度(或浓度)越高,效率一般也越好。

但酒精消毒是个例外(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浓度过低或过高都达不到消毒效果)。

②时间即消毒时间。

时间越长,微生物的存活力量相对来说越小。

③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严峻,消毒的时间就延长,用药量也要增加。

这是由于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爱护作用。

④温度除热力消毒完全依靠温度用来消毒外,其他方法,在剂量、时间等相同的条件下,杀灭效果一般都是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⑤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熏蒸消毒的影响显著。

使用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和过氧乙酸熏蒸时,温度过高过低都不行。

用石灰漂白粉直接撒布地面时,就盼望湿度高,以利于粉潮解而发挥作用。

而紫外线消毒,如遇到高湿度反而降低其穿透力,进而影响消毒效果。

⑥酸碱度新洁而灭碱性环境中作用较好,石炭在酸性环境中作用较好。

二、常用的消毒方法及使用范围1、物理消毒法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称物理消毒法。

消毒和灭菌的名词解释医学

消毒和灭菌的名词解释医学

消毒和灭菌的名词解释医学消毒和灭菌是医学领域中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针对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1. 消毒(Disinfection):消毒主要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处理并不要求完全杀死所有微生物,而是杀死致病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不再能引起人发病。

消毒的目的是使物品和环境变得相对无害。

2. 灭菌(Sterilization):灭菌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不仅要求清除和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要求将所有微生物全部清除和杀灭,包括细菌芽孢。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通常用于需要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或其他物品,例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和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

总的来说,消毒和灭菌都是重要的卫生措施,但它们的处理目的和方法有所不同。

消毒更侧重于清除和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而灭菌则更强调完全消除和杀死所有微生物。

消毒隔离检查标准及意义

消毒隔离检查标准及意义
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 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 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 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 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三)环境及卫生管理
通过对环境的清洁,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 染暴发流行。
做好清洁工作,缺乏的不只是技术,更重 要的是正确的观念态度。
(三)环境及卫生管理
清洁技术使用原则: 1、未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面、地面用清
水擦拭。 2、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面、地面先清除
污染后,再清洁、消毒。 2、需要进行消毒、灭菌的物品必须先进行彻底的
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 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2、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 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3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 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二、概念
4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治理,包括隔离患者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5 、应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感染源、切断传播 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打开无菌溶液前检查标签、有效期、无沉 淀、瓶口无松动、无裂缝、无漏洞。
抽取溶液时,先消毒瓶塞,后抽吸药液。
(二)无菌技术操作
取无菌药品、溶液时无污染。 打开无菌包前,检查外包装,应包装完整、
无破损、无湿包;包外灭菌化学指示卡变 色均匀、六项内容齐全。 无菌包、无菌溶液开启后准确注明开启时 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取无菌物品用无菌持物钳。
二、概念
2、中等危险区域: 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 等。
3 、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 房)等。

简单叙述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消清的意义

简单叙述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消清的意义

简单叙述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消清的意义在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洗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清洗的意义在于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油脂和有机物质,减少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滋生。

清洗能够使消毒剂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且提高消毒的效果。

清洗过程中,使用洗涤剂和水进行搅拌、刷洗或冲洗,可有效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

这些污垢和油脂可能成为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基质,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这些物质,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数量,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在清洗后,进行消毒是为了进一步杀灭可能残留在物体表面上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消毒可以通过使用消毒剂来实现,消毒剂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杀菌和灭活病原体的作用。

清洗和消毒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消除潜在的传染病风险,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特别是在医疗机构、食品加工场所、儿童保育中心等敏感场所,清洗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

通过清洗和消毒,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提高环境的卫生水平,降低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因此,清消的意义在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减少感染和疾病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水平。

在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洗和消毒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在保育消毒工作中,清消清(即清洁、消毒)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清消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传染病传播: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降低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和传播风险。

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中,清消清能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 提升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清洁消毒可以去除污垢、污染和杂质,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干净的工作环境能够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提升员工的工作安全性。

3. 保护工作设备和设施:清洁消毒可以有效地去除污垢、沉淀物和细菌,避免它们对工作设备和设施造成损害。

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4. 提高服务质量:清洁消毒对于提供高质量的保育服务至关重要。

幼儿园消毒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消毒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消毒知识普及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消毒知识普及教学目标:1、了解消毒的意义,掌握幼儿园消毒相关知识;2、掌握消毒的方法和常见的杀菌消毒剂的使用;3、提高幼儿园保洁人员的消毒工作质量。

教学重点:1、消毒的意义及重要性;2、了解消毒方法和常见的杀菌消毒剂。

教学难点:1、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杀菌消毒剂;2、如何正确地操作消毒工作。

教学内容:一、消毒的意义及重要性。

1、消毒的作用:消毒是一种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

2、消毒的目的: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传播,提高幼儿园卫生质量,保障幼儿健康。

二、消毒的方法和杀菌消毒剂。

1、常见的消毒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方法: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清洗等。

(2)化学方法:氧化剂、酸碱剂、氨基胺等。

2、杀菌消毒剂:氯离子、过氧化氢、酒精、氯酸钠、福尔马林等。

三、消毒的正确操作。

1、杀菌消毒剂的浓度:不同的杀菌消毒剂浓度不同,使用前需要按照要求将杀菌消毒剂稀释到合适的浓度。

2、接触时间:不同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接触时间要求不同,正确使用应该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正确的接触时间。

3、使用注意事项:(1)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戴好手套、口罩,避免误食、误呼吸、误接触等情况产生;(2)使用完毕后尽可能擦干,以免消毒剂残留。

四、消毒工作质量的评估。

在消毒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消毒质量的评估:1、视觉判定:看是否干净、卫生;2、使用仪器评估:如ATP检测、生物指数检测等;3、细胞培养等方法。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为什么要进行消毒?”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讲解法:对幼儿园消毒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归纳,包括消毒的意义、方法、杀菌消毒剂、正确操作等;3、演示法: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4、学生操作法:在讲解、演示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养老院消毒制度管理制度

养老院消毒制度管理制度

养老院消毒制度管理制度一、前言养老院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机构,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是养老院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而消毒制度管理是保障老年人健康和安全的基础工作之一。

为了规范和加强养老院消毒工作,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二、消毒制度管理的意义1.保障老人健康和安全。

消毒是预防传染病、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全的消毒制度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障老人的健康和安全。

2.规范消毒操作。

建立消毒制度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消毒操作流程和标准,提高消毒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3.加强消毒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养老院消毒制度管理制度的内容1.消毒设备的管理(1)消毒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定期对养老院的消毒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2)使用指导。

制定消毒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2.消毒制度的制定(1)消毒操作规程。

明确各种消毒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方法、消毒剂的选用、消毒时间等内容。

(2)消毒记录的管理。

建立健全的消毒记录制度,对每次消毒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日后查阅。

3.消毒员的管理(1)消毒员的培训。

对养老院的消毒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消毒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

(2)消毒员的监督。

建立对消毒员的监督制度,定期对其消毒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操作规范和质量。

4.消毒环境的管理(1)消毒场所的卫生管理。

定期对养老院的消毒场所进行清洁和卫生管理,确保消毒疗效和安全。

(2)消毒材料的管理。

对消毒材料的采购、存放和使用进行管理,确保消毒材料的品质和安全。

5.消毒质量的监督(1)消毒效果的评估。

定期对养老院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标准要求。

(2)消毒安全的监督。

消毒管理制度分工

消毒管理制度分工

消毒管理制度分工一、制度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消毒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建立一个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消毒管理制度的分工角度进行探讨。

二、消毒管理制度概述1. 消毒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消毒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消毒工作的组织管理、消毒操作规范、消毒设备设施的维护检修、职工的健康监测等内容。

2. 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做好环境的消毒工作,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保障职工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3. 消毒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健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而消毒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有力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降低公共卫生风险。

三、消毒管理制度分工1. 消毒工作的组织管理有关部门的职责: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对食品饮料生产、销售、餐饮单位的消毒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市政卫生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政府负责对相关单位的消毒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2. 消毒操作规范环境保洁员的职责:负责日常消毒工作,如清洁、消毒卫生间、厨房等场所,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3. 消毒设备设施的维护检修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负责消毒设备的使用维护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

4. 职工的健康监测卫生防疫部门的职责:负责对从事消毒工作的职工进行健康监测,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

四、消毒管理制度分工的意义1. 通过制度分工,可以明确各相关职责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使消毒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2. 通过制度分工,可以有效地监督消毒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确保环境的健康卫生。

3. 通过制度分工,可以加强对从事消毒工作的职工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工健康问题,采取措施进行保障。

五、消毒管理制度分工的建议1.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做好消毒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提高工作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的目的的意义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

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

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

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

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

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

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

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

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

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

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故一般将其作为最难消毒的代表。

其他如结核杆菌对热力消毒敏感,而对一般消毒剂的耐受力却比其他细菌为强。

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抗抗力很强,但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

肠道病毒对过氧乙酸的耐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近,但季胺盐类对之无效。

肉毒杆菌素易为碱破坏,但对酸耐受力强。

至于其他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对一般消毒处理耐受力均差。

常见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消毒对象的性质同样消毒方法对不同性质物品、效果往往不同。

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喷洒药液不易停留,应以冲洗、擦试为宜。

对较粗糙墙面,易使药液停留,可用喷洒消毒。

环氧乙烷薰蒸,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纸张效果较好,而对金属表面,须延长时间。

粪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质药物处理,因蛋白质凝固对病原体可起保护作用,高压蒸气杀菌效果虽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纤维制品。

环氧乙烷薰蒸赛珞璐制品,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浸泡绵织品,来苏液多次长时间浸泡乳胶手套,均可造成损坏。

对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恶臭的消毒液处理。

(三)消毒场所的特点消毒应考虑当地条件。

在室内消毒时,密闭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闭性差者应用消毒液擦试或喷洒。

通风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风换气法消毒,通风换气不良,污染空气长期贮留处应当用药物薰蒸和喷洒。

人口稠密地区不可用刺激性强气体消毒。

接近火源不宜用环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卫生防疫方面要求不同条件下传播机会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

传染病流行时,发病严重的疫区,应集中应用效力好的药物与器械。

发病少的外围地区,可采用简易消毒方法。

传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严重,消毒量大,应采用固定设备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属于临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简易措施及方法。

饮水应在净化基础上煮沸,生活用水净化后加氯消毒即可。

对呼吸道传染病,强调空间隔离,通风和合理的带口罩,对肠胃道病应强调用具,粪便、呕吐物消毒和接触后洗手。

不同病种的消毒,应注意区别对待。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较强含氯消毒剂或氯人剂消毒,不宜应用季胺盐及来苏等一般消毒剂处理。

在消毒工作时还须注意影响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剂量(包括消毒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有关化学拮抗物,消毒剂的穿透力及表面张力等。

具体消毒方法的应用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1.机械消毒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

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

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

简便经济、效果稳定。

(2)煮沸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

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

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

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

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

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3)流动蒸气消毒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

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

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

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

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见附表。

3.辐射消毒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

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

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

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

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

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

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

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

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

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

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

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

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

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

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

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

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

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

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为双酚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酯、醚,加碱或肥皂可促进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较少,但杀菌力较强。

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减少皮肤细菌80~90%,有报告可产生神经损害,故有宜长期使用。

(2)酸类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

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15%食盐于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热30℃浸泡40小时。

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类乙醇(酒精)(ethyl alcohol)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芽胞无作用。

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

因不能杀灭芽胞,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

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大于乙醇,经肺吸收可导致麻醉,但对皮肤无损害,可代替乙醇应用。

2.溶解蛋白消毒剂主要为碱性药物,常用有氢氧化钠、石灰等。

(1)氯氧化钠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杀菌力强,2~4%溶液能杀灭病毒及细菌繁殖型,10%溶液能杀灭结核杆菌,30%溶液能于10分钟杀灭芽胞,因腐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用于消灭炭疽菌芽胞。

(2)石灰(Ca)遇水可产生高温并溶解蛋白质,杀灭病原体。

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须2倍于排泄物,搅拌后作用4~5小时。

20%石灰乳用于消毒炭疽菌污染场所,每4~6小时喷洒一次,连续2~3次。

刷墙2次可杀灭结核芽胞杆菌。

因性质不稳定,故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因消毒力强,故目前在医疗防疫工作中应用最广。

(1)漂白粉应用最广。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Ca(OCl)2],含有效25~30%,性质不稳定,可为光、热、潮湿及CO2所分解。

故应密闭保存于阴暗干燥处,时间不超过1年。

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渗入细胞内,氧化细胞酶的硫氢基因,破坏胞浆代谢。

酸性环境中杀菌力强而迅速,高浓度能杀死芽胞,粉剂中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

每升加干粉200克,搅拌均匀,放置1~2小叶,尿每升加干粉5克,放置10分钟即可。

10~20%乳剂除消毒排泄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喷洒厕所,污染的车辆等。

如存放日久,应测实际有效氯含量,校正配制用量。

漂白粉精的粉剂和片剂含有效氯可达60~70%,使用时可按比例减量。

(2)氯胺—T(chloramine T)为有机氯消毒剂,含有效氯24~26%,性较稳定,密闭保持1年,仅丧失有效氯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