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李聪李焕征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的价值观影响颇大,然而,许多好莱坞影片都或多或少带有主流白人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影片《紫色》作为个案,分析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少数族裔形象,力图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更深重的压迫,并着重指出她们在社会、种族问题之外还面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关键词】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紫色》;好莱坞电影
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骚乱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关注。现实中如此,一向以美化美国民主、宣扬美国价值观为己任的好莱坞电影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影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作为个案,分析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发掘好莱坞电影中被虚饰的自由、平等、尊严,探讨深藏其中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一、《紫色》提出的社会问题
20世纪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形象的展示程度和数量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状态,40年代、60年代直到斯皮尔伯格拍摄《紫色》的80年代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一)非裔黑人与好莱坞的8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期,主角是清一色的白种人,黑人只能充当“忠仆”和“家奴”,并且种族之间的矛盾被有意地掩盖了;到了60年代,全美民权运动高涨,好莱坞关注黑人生存状况的电影逐渐增多;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黑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扮演的角色范围也越来越广。就《紫色》来说,影片不仅是一部讲述黑人故事的电影,而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担当主角的电影。除了少数白人配角,其他角色均由黑人出演。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黑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地位、白人对他们的态度、黑人对女性的歧视等。黑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在8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掌握了部分话语权。与此同时,一批描写黑人文化、讲述少数族裔与主流白人关系的影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弱点》(The Blind Side)等,不乏优秀之作。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中心,也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电影梦工厂,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了解美国的范本。然而,在好莱坞,有很多表现黑人的电影却落入了“俗套”,非裔人物形象木讷、刻板,人物设置、性格刻画都与现实美国社会中的非裔人物不相符。当然,并非所有影片都是如此,电影《紫色》就获得了11项奥斯卡奖项提名,并且被誉为真正的非裔美国人电影。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优秀的非裔美国人电影并不是枯燥单一的,它夹杂着民族、种族、
社会和电影再现的复杂关系。”①《紫色》在表现非裔美国人问题的同时,还难能可贵地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另一侧面——非裔美国男性对非裔女性的压迫与剥削。
(二)《紫色》原著与斯皮尔伯格
电影《紫色》改编自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创作于1982年的小说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三项大奖。出生于美国南方黑人家庭的沃克,成长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种族偏见、性别歧视与家庭的贫困,这都使她的记忆中充满了身为黑人的艰辛和苦难。
《紫色》讲述了20世纪初美国南方乡下一位未受教育的黑人女子西丽从传统守旧的女性成长为一名独立自主女性的故事。该书已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不仅揭露了种族歧视,并从世界范围考察美国的黑人问题。纵观美国历史,从“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建立白人帝国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黑人和其他族裔只是奴隶和底层劳动者。沃克在谴责种族歧视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女性不容乐观的生存处境。
斯皮尔伯格作为犹太裔美国人,与黑人有着类似的情感——面对自己少数族裔的身份和社会的偏见,内心有着深深的孤独感。影片《紫色》使得斯皮尔伯格的“民族情结”得到了扩散和升华。
在执导《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以前,斯皮尔伯格对他的犹太血统一直保持沉默,很少有人发现他对《紫色》的女主角西丽投入了很多个人情感。西丽那种战胜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决心,使斯皮尔伯格倍感亲切和振奋。尽管斯皮尔伯格对黑人的历史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是原著作者沃克认为他本身具有少数族裔特质,这能使他更深入地理解原著对黑人女性的描写。这些都成为斯皮尔伯格执导《紫色》的重要原因。
二、电影《紫色》的黑人女性形象
(一)从逆来顺受到敢于反抗——西丽的成长与改变
在《紫色》中,女性角色是最大的亮点。女主角西丽是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最初,她处于被动、受奴役的状态。在影片开始时,西丽和妹妹娜蒂在紫色花海中嬉戏,她开心地露齿而笑,却被继父称为“世界上最丑的笑容”。西丽不好意思地用手捂住嘴巴的细节,将一个传统的天真无邪的女孩的形象印入观众的脑海中。接下来,西丽的悲惨命运带给观众极大的情感冲击:西丽被继父强暴,母亲病逝,她被继父卖给黑人农场主阿尔伯特。她向上帝祷告:“亲爱的上帝,我一直是个好女孩,或许你可以给我一个讯息,让我知道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往往被定义为两种类型:好女孩和坏女孩,好女孩即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男性从他们的视角给女性划定的框架)并遵从于父权制度,若不然,即被划分为坏女
孩。②西丽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是一个好女孩,然而她又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感到困惑;当继父强暴西丽,并把她当作一个毫无人格的奴隶一样卖掉时,她丝毫没有反抗。我们可以看出西丽最初严重缺乏自我意识,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的产物。在阿尔伯特家,西丽成了地位最低的人:在衣着上,穿得像一个佣人;在身份地位上,她稱阿尔伯特为“先生”,既要为他端茶倒水,又要忍受心灵上的折磨。面对残酷的现实,西丽选择默默接受。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去斗争,我只知道怎样活下去。”在这一阶段,西丽已经麻木。当阿尔伯特的儿子哈波向西丽讨教对付妻子索菲亚的方法时,西丽竟然说:“揍她。”这对于黑人女性来说,无疑是可悲的。
启蒙者的出现非常重要。夏戈就是这样一个人。和夏戈在一起时,西丽终于不再隐藏自己的笑容。在男权思想长时间的灌输下,她已经习惯用手捂住自己“丑陋的笑容”。而夏戈按住西丽的手,终于让她大方又自信地露齿而笑。西丽在男性那里从未得到过温暖,只有女性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并进一步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在夏戈的帮助下,西丽得知自己最爱的妹妹的来信被阿尔伯特藏了起来,愤怒之余想要用剃须刀杀了他,这说明西丽的反抗意识已经被唤醒。
作为女主角的西丽,她的成长寄托了导演的理想。从被人宰割的蒙昧状态到逐渐觉醒,最终在阿尔伯特再次试图殴打她的时候,西丽高高举起胳膊作出了抵抗,并与夏戈远走孟菲斯,开启了自己的新人生。西丽终于学会了善待自己,并努力去追求幸福。
(二)“女强人”索菲亚
与女主角西丽不同的是,索菲亚是一个“女强人”,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其中性化的表现被解读为是“双性同体”的性格。
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双性同体”(Androgyny)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同一个体同时具有明显的男性理性和女性感性的人格特征。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最先将“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用于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中写道:“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③
在索菲亚身上,她的男性与女性气质得到了中和并相互制衡。影片除了表现她的女性气质:健康漂亮、勤俭持家、疼爱孩子,还展现了她强势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与西丽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她的男性气质具体表现在:索菲亚出场时走路昂首挺胸,把丈夫哈波甩在身后。就像西丽的独白:他们好像在行军,像是要去打仗一样。索菲亚拒绝对男人言听计从,哈波让她走慢点,索菲亚却说是哈波走得太慢;见过阿尔伯特后,她怀孕的身形成为他的指责对象。在当时男性统治的社会背景下,未婚先孕对女人来说是一件羞耻的事,社会道德评判更偏向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