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的进步和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如摩擦头发后吸引小纸片、衣服上粘有灰尘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知识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实验来解决问题。
6.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电荷知识。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问题解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揭示电荷的内在规律。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守恒定律等。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补充。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构造;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构造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教师: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塑料吸管、金属杆、多媒体课件。

学生: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互动新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一起动手操作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学生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一样吗?教师演示实验:(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和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直观地了解电荷的存在和种类,从而深入理解电荷的概念。
-设计电荷检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电荷的种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规律。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以气球、梳子等日常用品为例,让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互作用规律。
2.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静电现象的防护与应用,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4.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何影响?
-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防护静电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何种电荷。
-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的作用力。
-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电荷知识问卷,用于测试同学们对电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班内进行互评。
作业要求:
-基础知识巩固题需独立完成,实践应用题和拓展阅读题可以适当查阅资料,但要注明来源。
-探究性问题和小组合作项目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认真检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字迹清晰,表述规范。
2.新课内容:
(1)电荷的概念及分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4)电荷量的计算与单位
3.实践活动:
(1)使用电荷测试仪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评价:
(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重点知识。
(2)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整理电荷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电荷测试仪观察不同材质物体的带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库仑定律,计算生活中两个带电体的库仑力,如带电的气球和墙壁之间的力。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电荷在科技领域应用的文章,如静电复印机、静电喷涂等,了解电荷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完美版)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完美版)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师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A.B可能带负电B.A、B一定都带正电C.B可能不带电D.A一定带负电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1.认识电荷量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甲:原子结构乙:原子核结构(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C.原子带正电荷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2.电荷守恒定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师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师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 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教案: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电荷的性质,从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2. 教学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理论讲解:讲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强调它们的区别。

3. 实验观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物体,用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观察电荷的性质。

5.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两种电荷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电荷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是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是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内容。

一、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我选择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的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和识别它们。

3. 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电荷演示器、毛皮和橡胶棒。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玻璃棒、塑料尺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头发后的吸引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有什么性质,从而得出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5. 知识巩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电荷的定义和性质1. 电荷: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正电荷和负电荷1. 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 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碎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引发学生对两种电荷的好奇心。
2.设计有趣的实验现象,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发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塑料棒会吸引碎纸片?为什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吸引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合作中成长。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电荷的本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2.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进行总结。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认真观察、分析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荷、电流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及其区别。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电荷有哪些性质?”、“电荷间有哪些相互作用?”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案例中,我还结合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了生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并能正确区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如“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有电荷?”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3.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带电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室用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室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实验,观察电荷的排斥和吸引现象,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电荷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是因为梳子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随梳子飘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主备人:张传亮(枣庄市第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认真观察、思考。


【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某些衣服吸附灰尘、摩擦过的塑料袋吸附在墙壁上、晚上脱衣服出现电火花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体验,认识摩擦起电,感受电的神奇。


2.电荷间的作用【情景过渡】
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提出问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如何?他们所带电荷相同吗?
【实验探究】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启发诱导】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推进问题】
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