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碳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1.碳单质(1)存在形式: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足球烯,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①②③(2)主要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2C+O2(不足)=====点燃2CO、C+O2(足量)=====点燃CO2与氧化物反应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冶炼金属);SiO2:____________________(制取粗硅);H2O:__________________(制取水煤气)与强氧化性酸反应浓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H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2CuO=====△2Cu+CO2↑2C+SiO2=====高温Si+2CO↑C+H2O(g)=====高温H2+COC+2H2SO4(浓)=====△CO2↑+2SO2↑+2H2OC+4HNO3(浓)=====△CO2↑+4NO2↑+2H2O2.CO、CO2的性质对比CO C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溶解度小) 毒性有毒(易结合血红蛋白) 无毒(温室效应)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还原氧化铁无(灭火)氧化性①与炽热炭反应②Mg在CO2中燃烧与水反应无CO2+H2O H2CO3与碱反应(石灰水)无Ca(OH)2+CO2===CaCO3↓+H2O(检验CO2)相互转化CO2C,△①O2;②CuOCO用途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汽水、植物肥料、化工原料等3.碳酸(H2CO3)性质:为弱酸、不稳定。
碳酸(H2CO3)只能在水中存在。
H2CO3在水中与CO2共存,因此常把CO2+H2O当碳酸用。
4.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比较正盐(CO2-3) 酸式盐(HCO-3) 溶解性只有钾、钠、铵盐可溶一般都可溶溶解度一般而言,在相同温度下,难溶性正盐溶解度小于其酸式盐溶解度,如溶解度Ca(HCO3)2>CaCO3;可溶性正盐溶解度大于其酸式盐溶解度,如溶解度Na2CO3>NaHCO3。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一、碳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1)与氧气反应(不足):2C+O22CO(2)与氧气反应(充足): C+O2CO2(3)与氧化铜反应: 2CuO+C2Cu+CO2↑(4)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C Si+2CO↑(5)与水蒸气反应(高温): C+H2O CO+H2(6)与浓硝酸反应: C+4HNO3CO2↑+4NO2↑+2H2O C+4H++4NO3-CO2↑+4NO2↑+2H2O(7)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8)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2、CO(1)与氧气反应: 2CO+O22CO2(2)与氧化铜反应:CuO+CO Cu+CO2(3)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2Fe+3CO2(4)与水蒸气反应: CO+H2O CO2+H23、CO2(1)与水反应:CO2+H2O H2CO3(2)与碳单质反应:C+CO22CO(3)与镁单质反应:2Mg+CO22MgO+C(4)与氧化钙反应: CaO+CO2CaCO3(5)与过氧化钠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OH+CO2NaHCO3OH-+CO2HCO3-(7)与过量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8)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9)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10)与次氯酸钙反应: Ca(ClO)2+CO2+H2O CaCO3↓+2HClO Ca2++2ClO-+CO2+H2O CaCO3↓+2HClO(11)与碳酸钙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1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CO2+H2O2HCO3-(13)与过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2AlO2-+CO2+3H2O2Al(OH)3↓+CO32-(14)与少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AlO2-+CO2+2H2O Al(OH)3↓+HCO3-(15)与过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16)与少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SiO32-+2CO2+2H2O2HCO3-+H2SiO3↓(17)与苯酚钠溶液反应:C6H5ONa+CO2+H2O C6H5OH+NaHCO3C6H5O-+CO2+H2O C6H5OH+HCO3-(18)与过量氨水反应: CO2+2NH3·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19)与少量氨水反应: 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4.CaCO3(1)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CaCO3+SiO2CaSiO3+CO2(2)溶于盐酸反应:CaCO3+2HCl CaCl2+CO2↑+H2O CaCO3+2H+Ca2++CO2↑+H2O(3)碳酸钙高温下与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CaSiO3+CO2↑(4)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5.Ca(HCO3)2(1)与盐酸反应:Ca(HCO3)2+2HCl CaCl2+2CO2↑+2H2O HCO3-+H+CO2↑+H2O(2)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NaOH CaCO3↓+NaHCO3+H2O Ca2++HCO3-+OH-CaCO3↓+H2O(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2NaOH CaCO3↓+Na2CO3+2H2O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4)与石灰水:Ca(HCO3)2+Ca(OH)22CaCO3↓+2H2O Ca2++HCO3-CaCO3↓+H2O(5)加热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6)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HCO3)2+Na2CO3CaCO3↓+2NaHCO3Ca2++CO32-CaCO3↓二、硅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i(1)与氧气反应:Si+O2SiO2(2)与氯气反应:Si+2Cl2SiCl4(3)与氟气反应:Si+2F2SiF4(4)与氢氟酸反应:Si+4HF SiF4+2H2↑(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 Na2SiO3+2H2↑ Si+2OH-+H2O SiO32-+2H2↑2、SiO2(1)与氧化钙反应:CaO+SiO2CaSiO3(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 2OH-+SiO2SiO32-+H2O(3)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 SiF4+2H2O(4)与碳酸钠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5)与碳酸钙反应:CaCO3+SiO2CaSiO3+CO2(6)与碳单质反应:SiO2+3C SiC+2CO↑3、SiCl4(1)与氢气反应:SiCl4+2H2Si+4HCl(2)与氧气反应:SiCl4+O2Si O2+2Cl24、H2SiO3(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SiO3+2NaOH Na2SiO3+2H2O H2SiO3+2OH-SiO32-+2H2O(2)受热分解:H2SiO3SiO2+H2O5、Na2SiO3(1)与稀硫酸反应:Na2SiO3+H2SO4Na2SO4+H2SiO3↓ SiO32-+2H+H2SiO3↓(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SiO32-+CO2+H2O CO32-+H2SiO3↓三、氮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N2(1)与氢气反应:N2+3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碳族元素通性1、原子结构性质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构型:ns²np²气态氢化物的通式:RH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通式为H2RO3或R(OH)4递变性+2价化合物主要氧化态稳定性:由上至下逐渐增强+4价化合物主要氧化态稳定性:由上至下逐渐减弱铅(Ⅱ)化合物稳定性高于铅(Ⅳ),铅(Ⅳ)本身为强氧化剂。
熔沸点降低(锡和铅反常),单质密度逐渐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由于半径不断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引力变小所致)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第一电离能:由碳至铅逐渐减小(同主族由上至下半径增大,更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特殊:锡<铅熔沸点:由碳至铅逐渐减小(碳、硅为原子晶体,锗、锡、铅为金属晶体)二、元素的成键特性⒈碳:①共价键(sp:CO sp²:乙烯sp³:甲烷):碳碳,碳氢,碳氧键键能大,稳定,因此碳氢氧可形成多种有机化合物。
②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2.硅:①硅氧四面体形式存在(石英,硅酸盐矿)②硅硅,硅氧,硅氢键较弱,可形成有机化合物但数量较少3.锡铅:①离子键(+2氧化态,SnO、PbO +4氧化态,SnCl4)②共价键(+4氧化态,SnO、PbO2)碳及其化合物1.单质(三种同素异形体)①金刚石:结构:sp³杂化,原子晶体,五个碳原子构成正四面体性质:硬度最大,熔沸点很高(由于其为空间网状结构),无色透明,不导电,化学惰性,但800°C以上与空气反应成CO2②石墨:结构:sp²杂化,层状原子晶体,每层上的碳原子各提供一个含成单电子的p轨道形成大π键层与层之间靠分子见作用力结合在一起。
性质: 灰黑色,硬度小,熔沸点低于金刚石;化学惰性,500°C可被空气氧化成CO2,也可被浓热HClO4氧化成CO27C+4HClO4=2H2O+2Cl2↑+7CO2↑良好导电性(因为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润滑剂(同一层晶面上碳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层与层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由于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故很容易在层间发生相对滑动。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精选.)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一、碳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1)与氧气反应(不足):2C+O22CO(2)与氧气反应(充足): C+O2CO2(3)与氧化铜反应: 2CuO+C2Cu+CO2↑(4)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C Si+2CO↑(5)与水蒸气反应(高温): C+H2O CO+H2(6)与浓硝酸反应: C+4HNO3CO2↑+4NO2↑+2H2O C+4H++4NO3-CO2↑+4NO2↑+2H2O(7)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8)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2、CO(1)与氧气反应: 2CO+O22CO2(2)与氧化铜反应:CuO+CO Cu+CO2(3)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2Fe+3CO2(4)与水蒸气反应: CO+H2O CO2+H23、CO2(1)与水反应:CO2+H2O H2CO3(2)与碳单质反应:C+CO22CO(3)与镁单质反应:2Mg+CO22MgO+C(4)与氧化钙反应: CaO+CO2CaCO3(5)与过氧化钠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OH+CO2NaHCO3OH-+CO2HCO3-(7)与过量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8)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9)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10)与次氯酸钙反应: Ca(ClO)2+CO2+H2O CaCO3↓+2HClO Ca2++2ClO-+CO2+H2O CaCO3↓+2HClO(11)与碳酸钙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1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CO2+H2O2HCO3-(13)与过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2AlO2-+CO2+3H2O2Al(OH)3↓+CO32-(14)与少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AlO2-+CO2+2H2O Al(OH)3↓+HCO3-(15)与过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16)与少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SiO32-+2CO2+2H2O2HCO3-+H2SiO3↓(17)与苯酚钠溶液反应:C6H5ONa+CO2+H2O C6H5OH+NaHCO3C6H5O-+CO2+H2O C6H5OH+HCO3-(18)与过量氨水反应: CO2+2NH3·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19)与少量氨水反应: 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4.CaCO3(1)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CaCO3+SiO2CaSiO3+CO2(2)溶于盐酸反应:CaCO 3+2HCl CaCl2+CO2↑+H2O CaCO3+2H+Ca2++CO2↑+H2O(3)碳酸钙高温下与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CaSiO3+CO2↑(4)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 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5.Ca(HCO3)2(1)与盐酸反应:Ca(HCO 3)2+2HCl CaCl2+2CO2↑+2H2O HCO3-+H+CO2↑+H2O(2)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NaOH CaCO3↓+NaHCO3+H2O Ca2++HCO3-+OH-CaCO3↓+H2O(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 3)2+2NaOH CaCO3↓+Na2CO3+2H2O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4)与石灰水:Ca(HCO 3)2+Ca(OH)22CaCO3↓+2H2O Ca2++HCO3-CaCO3↓+H2O(5)加热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6)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HCO 3)2+Na2CO3CaCO3↓+2NaHCO3Ca2++CO32-CaCO3↓二、硅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i(1)与氧气反应:Si+O2SiO2(2)与氯气反应:Si+2Cl2SiCl4(3)与氟气反应:Si+2F 2SiF4(4)与氢氟酸反应:Si+4HF SiF4+2H2↑(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 2O Na2SiO3+2H2↑ Si+2OH-+H2O SiO32-+2H2↑2、SiO2(1)与氧化钙反应:CaO+SiO2CaSiO3(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iO 2Na2SiO3+H2O 2OH-+SiO2SiO32-+H2O(3)与氢氟酸反应:SiO 2+4HF SiF4+2H2O(4)与碳酸钠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5)与碳酸钙反应:CaCO3+SiO2CaSiO3+CO2(6)与碳单质反应:SiO2+3C SiC+2CO↑3、SiCl4(1)与氢气反应:SiCl4+2H2Si+4HCl(2)与氧气反应:SiCl4+O2Si O2+2Cl24、H2SiO3(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2SiO3+2NaOH Na2SiO3+2H2O H2SiO3+2OH-SiO32-+2H2O(2)受热分解:H2SiO3SiO2+H2O5、Na2SiO3(1)与稀硫酸反应:Na 2SiO3+H2SO4Na2SO4+H2SiO3↓ SiO32-+2H+H2SiO3↓(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Na 2SiO3+CO2+H2O H2SiO3↓+Na2CO3SiO32-+CO2+H2O CO32-+H2SiO3↓三、氮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N2(1)与氢气反应: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2)与金属镁应:3Mg+N2Mg3N2(3)与氧气反应:N 2+O22NO(放电)2.NH3(1)与水反应:NH 3+H2O NH3·H2O NH4++OH-(2)与氧气反应:4NH3+5O2 4NO+6H2O(3)与少量氯气反应:8NH3+3Cl2N2+6NH4Cl(4)与过量氯气反应:2NH3+3Cl2N2+6HCl(4)与氧化铜反应:2NH3+3CuO N2+3Cu+3H2O(5)与HCl气体反应:NH3+HCl NH4Cl(6)与水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2NH3+2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7)与水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8)与过量硫酸反应:NH3+H2SO4NH4HSO4 NH3+H+NH4+(9)与少量硫酸反应:2NH3+H2SO4(NH4) 2SO4 NH3+H+NH4+(10)与硝酸反应:NH3+HNO3NH4NO3 NH3+H+NH4+(11)氯化镁溶液加入氨水:MgCl2+2NH3·H2O Mg(OH)2↓+2NH4Cl Mg2++2NH3·H2O Mg(OH)2↓+2NH4+(12)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氨水: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Al3++3NH3·H2O Al(OH)3↓+3NH4+3.NO(1)与氧气反应:2NO+O22NO2(2)与氧气和水应:4NO+3O2+2H2O4HNO3 4NO+3O2+2H2O4H++4NO3-(3)与氨气反应:4NH3+6NO5N2+6H2O4.NO2(1)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3NO2+H2O2H++NO3-+NO(2)与氨气反应:8NH3+6NO27N2+12H2O(3)与氧气和水反应:4NO2+O2+2H2O4HNO3 4NO2+O2+2H2O4H++4NO3-5.HNO3(1)与氧化铜反应:CuO+2HNO3Cu(NO3)2+H2O CuO+2H+Cu2++H2O(2)与氢氧化铜反应:Cu(OH)2+2HNO3Cu(NO3)2+2H2O Cu(OH)2+2H+Cu2++2H2O(3)稀硝酸与氧化亚铁反应:3FeO+10HNO33Fe(NO3)3+NO ↑+5H2O 3FeO+10H++NO3-3Fe3++NO ↑+5H2O(4) 稀硝酸与氢氧化亚铁反应:3Fe(OH)2+10HNO33Fe(NO3)3+NO ↑+8H2O 3Fe(OH)2+10H++NO3-3Fe3++NO ↑+8H2O (5)与氨气反应:NH3+HNO3NH4NO3 NH3+H+NH4+(6)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2NO3-Cu2++2NO2↑+2H2O (5)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 ↑+4H2O 3Cu+8H++2NO3-3Cu2++2NO ↑+4H2O (6)浓硝酸与银反应:Ag+2HNO3(浓)AgNO3+NO2↑+H2O Ag+2H++NO3-Ag++NO2↑+H2O(7)稀硝酸与银反应:3Ag+4HNO33AgNO3+NO ↑+2H2O 3Ag+4H++NO3-3Ag++NO↑+2H2O(8)少量的铁与浓硝酸共热:Fe+6HNO3(浓)Fe(NO3)3+3NO2↑+3H2O Fe+6H++3NO3-Fe3++3NO2↑+3H2O (8)稀硝酸与铁反应(硝酸过量):Fe+4HNO3Fe(NO3)3+NO↑+2H2O Fe+4H++NO3-Fe3++NO ↑+2H2O(9)稀硝酸与铁反应(铁过量):3Fe+8HNO33Fe(NO3)2+2NO ↑+4H2O 3Fe+8H++2NO3-3Fe2++2NO ↑+4H2O(10)浓硝酸与碳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6.铵盐(1)氢氧化钙固体与氯化铵固体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溶液反应(加热):(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2NH4++2OH-2NH3↑+2H2O(3)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NH4Cl NH3↑+HCl↑(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四、硫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1)与氢气反应:S+H22H2S(2)与金属汞反应:Hg + S HgS(3)与金属铁反应:Fe + S FeS(4)与金属铜反应:2Cu + S Cu2S(5)与氧气反应:S+O2SO2(6)加热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S + 6NaOH 2Na2S+Na2SO3+3H2O 3S + 6OH-2S2-+SO32-+3H2O 2.H2S(1)受热分解:H2S H2 + S(2)与氧气反应(完全):2H2S + 3O22H2O + 2SO2(3)与氧气反应(不完全):2H2S + O22H2O + 2S(4)与二氧化硫反应:2H2S + SO2 3S↓ + 2H2O(5)与氯化铁溶液反应:H2S+2FeCl3S↓+2HCl+2FeCl2H2S + 2Fe3+S↓+2H+ +2Fe2+ (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S + NaOH NaHS + H2O H2S + OH-HS-+ H2O(7)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S + 2NaOH Na2S + 2H2O H2S + 2OH-S2-+ 2H2O(8)与氯气反应:H2S + Cl2S↓+ 2HCl3.SO2(1)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2)与氧化钙固体反应:SO2+CaO CaSO3(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O2Na2SO3+H2O 2OH-+CO2SO32-+H2O(4)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OH+SO2NaHSO3OH-+CO2HSO3-(5)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SO2CaSO3↓+H2O Ca2++2OH-+SO2CaSO3↓+H2O(6)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SO2Ca(HSO3)2OH-+SO2HSO3-(7)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Na2SO3+SO2 +H2O 2NaHSO3SO32-+SO2 +H2O 2HSO3-(8)与氧气反应:2SO2 + O2 2 SO3(7)与氯、溴、碘反应:SO2 + X2 + 2H2O H2SO4+2HX SO2 + X2 + 2H2O SO42-+2X-+ 4H+(8)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5SO2 + 2KMnO4+2H2O K2SO4+2MnSO4+2H2SO4 5SO2 + 2MnO4-+2H2O5SO42-+2Mn2++4H+(9)与硫化氢气体反应:2H2S + SO2 3S↓ + 2H2O(10)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SO2 +2 FeCl3 +2H2O H2SO4+2FeCl2+2HCl SO2 +2 Fe3+ +2H2O H2SO4 + 2Fe2+ + 2H+4.SO3(1)与水反应:SO3+ H 2O H2SO4(2)与氧化钙反应:SO3+ CaO CaSO4(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3 + 2NaOH Na2SO4 + H2O5.H2SO4(1)与锌反应:Zn + H2SO4ZnSO4+H2↑Zn + 2H+Zn2++H2↑(2)与氧化铜反应:CuO + H2SO4CuSO4+ H2O CuO +2H+Cu2++ H2O(3)与氢氧化铜反应:Cu(OH)2 + H2SO4CuSO4+ 2H2O Cu(OH)2 + 2H+Cu2+ + 2H2O(4)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Ba(OH)2 + H2SO4BaSO4↓+ 2H2O Ba2+ + 2OH-+ 2H+ +SO42-BaSO4↓+ 2H2O(5)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Na2SO3 +H2SO4(浓)Na2SO4+SO2↑ +H2O Na2SO3 +H2SO4(浓)2Na+ + SO42-+SO2↑ +H2O(6)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2SO2↑+CuSO4+2H2O(7)浓硫酸与碳反应:C + 2H2SO4(浓) 2SO2↑+CO2↑+2H2O(8)与氯化钡溶液反应:BaCl2 + H2SO4BaSO4↓+ 2HCl Ba2+ +SO42-BaSO4↓6.Na2SO3(1)与氧气反应:2Na2SO3 +O22Na2SO4 2SO32-+O22SO42-(2)与氯水反应:Na2SO3 + Cl2 + H2O Na2SO4 + 2HCl SO32-+ Cl2 + H2O SO4 2-+ 2H+ + 2Cl-(3)与次氯酸钠反应:Na2SO3 + NaClO Na2SO4 + NaCl SO32-+ ClO-SO42-+ Cl-(4)与高锰酸钾和硫酸溶液反应:5Na2SO3 + 2KMnO4+3H2SO45Na2SO4+ K2SO4 + 2MnSO4+3H2O5SO32-+ 2MnO4-+6H+5SO42-+ 2Mn2++3H2O(5)与硫化钠和硫酸反应:Na2SO3 +2Na2S+3H2SO43Na2SO4+ 3H2O+ 3S↓SO32-+2S2-+6H+3H2O+ 3S↓(6)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3 +2BaCl2 BaSO3↓+2 NaCl SO32-+2Ba2+BaSO3↓(7)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Na2SO3 + SO2 +H2O2NaHSO3 SO32-+ SO2 +H2O2HSO3-7.其它(1)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4 + 2BaCl2 BaSO4↓+2 NaCl SO42-+2Ba2+BaSO4↓(2)亚硫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2NaHSO3Na2SO3 + SO2 ↑+H2O五、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l2(1)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2)与少量磷单质反应:2P + 5Cl22PCl5(3)与过量磷单质反应2P + 3Cl22PCl3(4)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2FeCl3(5)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CuCl2(6)与水反应:Cl 2 + H2O HCl + HClO(7)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Cl2 + 2OH-Cl-+ ClO-+ H2O(8)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2Cl2 + 2Ca(OH)2CaCl2 + Ca(ClO)2 + 2H2O Cl2 + 2OH-Cl-+ ClO-+ H2O(9)与硫化氢气体反应:Cl2 + H2S 2HCl+ S↓Cl2 + H2S2Cl-+ 2H+ + S↓(10)与氯化亚铁反应:Cl2 + 2FeCl22FeCl3Cl2 + 2Fe2+2Fe3+ + 2Cl-(11)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Cl2 + SO2 +2H2O 2HCl + H2SO4Cl2 + SO2 +2H2O 2Cl-+ SO42-+ 4H+ (12)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 + 2KI 2KCl + I2 Cl2 + 2I-2Cl-+ I2(13)与溴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Br 2NaCl + Br2 Cl2 + 2Br-2Cl-+Br2(14)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当n(FeBr2)/n(Cl2)= 3 :4时):24Cl2 + 18FeBr22FeBr3 + 16FeCl3 + 15Br28Cl2 + 6Fe2+ + 10Br-6Fe3+ + 5Br2 + 16Cl-(15)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Cl2 + Na2SO3 +H2O Na2SO4+ 2HCl Cl2 + SO32-+ H2O 2SO42-+ 2Cl-+ 2H+(16)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氯气:4HCl(浓) + MnO2 Mn Cl2 + Cl2↑+ 2H2O 4H+ + 4Cl-+ MnO2 Mn2++ Cl2↑+ 2H2O (17)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氯气:16HCl(浓)+2KMnO4 2MnCl2 +2KCl+5Cl2↑+8H2O 16H+ + 10Cl-+ MnO4- 2 Mn2++5Cl2↑+ 8H2O 2.HCl(1)与氨气反应:HCl + NH3 NH4Cl(3)与金属铁反应:2HCl + Fe FeCl2 +H2↑2H+ + Fe Fe2+ +H2↑(4)与氧化铁反应:6HCl + Fe2O3 2FeCl3 +3H2O 6H+ + Fe2O3 2Fe3+ +3H2O(5)与二氧化锰反应:4HCl(浓) + MnO2 Mn Cl2 + Cl2↑+ 2H2O 4H+ + 4Cl-+ MnO2 Mn2++ Cl2↑+ 2H2O(6)与过量碳酸钠反应:HCl+ Na2CO3 Na H CO3+Na Cl H++ CO32-H CO3-(7)与少量量碳酸钠反应2HCl+Na2CO32Na Cl+H2O+CO2↑2H++ CO32-H2O + CO2↑(8)与碳酸氢钠反应:HCl+NaHCO3Na Cl+H2O+CO2↑H++ HCO3-H2O + CO2↑(8)与碳酸钙反应:2HCl+CaCO3Ca Cl2+H2O+CO2↑2H++ CaCO3Ca2++ H2O + CO2↑3.HClO(1)见光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2)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a(ClO)2 + H2O + CO2 CaCO3↓ + 2HClO Ca2+ + 2ClO-+ H2O + CO2 CaCO3↓ + 2HClO 4.NaCl(1)与硝酸银溶液反应:NaCl + AgNO3 AgCl ↓+ NaNO3 Cl -+ Ag+AgCl↓(2)熔融电解:2NaCl(熔融) 2Na + Cl2↑ (电解)(3)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2H2O 2NaOH + Cl2↑ +H2↑(电解) 2Cl-+2H2O 2OH- + Cl2↑ +H2↑(电解) 5.其它氟气与水反应:2F2 + 2H2O 4HF + O2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九年级

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九年级碳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元素之一,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总质量的0.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与碳有关的物质,比如石墨、钻石、煤等等。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吧。
一、碳的基本性质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原子序数为6。
它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因此在室温下为固体形态。
碳的原子结构非常稳定,每个碳原子有四个电子,其中两个位于内层,另外两个位于外层,可以用来与其他原子形成键合。
这种稳定的结构使得碳能够形成多种化合物。
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含有碳和氢的化合物组成的。
在碳的四个电子中,两个电子与氢原子的电子形成共价键,而另外两个电子则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
这使得碳原子能够与许多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比如氧、氮、硫等等。
三、烷烃烷烃是一个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家族,它是由只含有碳和氢的化合物组成的。
烷烃中的碳原子通过单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直链或者支链。
烷烃有不同的命名法,其中一种是以其碳原子数为前缀,比如甲烷(一碳烷烃)、乙烷(二碳烷烃)等等。
四、烯烃和炔烃烯烃和炔烃是另外两个有机化合物家族。
烯烃是由碳原子通过双键连接而成的,如乙烯(乙烯烃)。
炔烃则是由碳原子通过三键连接而成的,如乙炔(乙炔烃)。
这两种化合物中的双键和三键使得它们相比于烷烃更加活泼和容易发生反应。
五、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其中反应速率的前后趋势相同。
这种平衡状态使得化学体系能够保持稳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碳的重要性作为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碳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石油、天然气、橡胶、塑料还是杀虫剂、药物等等,都有着碳的存在。
此外,碳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碳的氧化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七、生命中的碳生命是由无数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其中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碳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一、单质碳:自然界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1、C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与Fe2O3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焦炭与SiO2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C与浓硝酸加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C与浓硫酸加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碳的氧化物CO和CO2Ⅰ一氧化碳CO:无色有毒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主要是其还原性。
Ⅱ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饱和碳酸溶液恰好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比碳酸还弱的酸则不可以。
化学性质主要是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的酸性和弱氧化性。
1、向NaAlO2溶液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2、向NaAlO2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离子反应3、向NaOH溶液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4、向NaOH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离子反应5、向Na2SiO3溶液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6、向Na2Si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离子反应7、Na2SiO3溶液在空气中变浑浊的离子反应8、向NaClO溶液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9、向NaClO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离子反应10、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11、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过量的CO2的离子反应12、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少量的CO2的离子反应①CO2与焦炭高温下反应②Mg在CO2中燃烧三、碳酸(H2CO3)略四、碳酸盐CaCO3与Ca (HCO3)2CaCO3属于难溶性碳酸盐,难溶性碳酸盐不稳定高温下分解,而溶性碳酸盐受热不易分解。
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 碳在氧气中燃烧:方程式:(氧气足量)(氧气不足)2 碳和水蒸气反应制备水煤气3 CO2与水4 CO2通入到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把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制备碱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把盐酸滴到碳酸钠溶液中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把碳酸氢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中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把氢氧化钙溶液滴加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用氯化钡溶液区分碳酸氢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化学方程式:。
碳族元素化合物及有关矿石

碳族元素碳 C 单质石墨,金刚石,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白云石MgCa (CO3)2 C60,C70碳酸钙CaCO3 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碳酸氨(NH4)2CO3碳酸氢钠NaHCO3 碳酸氢铵NH4HCO3 五一氧化碳合铁Fe(CO)5 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钠Na2CO3碳酸氢氧化镁Mg2(OH)2CO3碳酸镁MgCO3有机化合物动植物体,煤,石油,天然气草酸H2C2O4甲酸HCOOH碳酸H2CO3甲烷CH4乙烷C2H2硅Si 水晶、石英、SiO2二氧化硅四氟化硅SiF4六弗硅酸H2SiF6 四氯化硅SiCl4甲硅烷SiH4H2SiO3偏硅酸H4SiO4正硅酸H2Si2O5二偏硅酸H6Si2O7焦硅酸硅酸钠Na2SiO3水玻璃、泡花碱钪硅石Sc2Si2O7云母KMg3(OH)2Si3AlO10硅化镁Mg2Si硅酸钾K2SiO3四溴化硅SiBr4四碘化硅SiI4锗Ge锗石矿Cu2S·FeS·GeS2 GeO2·H2O硫化亚锗GeS硫化锗GeS2锡Sn锡石矿SnO2二氧化锡氢氧化锡Sn(OH)2灰锡α白锡β脆锡γ氯化锡SnCl2硝酸锡S n(NO3)2 氧化亚锡SnOSn(OH)Cl锡酸α-H2SnO3β -H2SnO3六氯合锡酸H2SnCl6一氯氢氧化亚锡四氯化锡SnCl4硫化亚锡SnS 硫化锡SnS2锡酸钠Na2SnO3铅Pb 方铅矿PbS 硫化铅硝酸铅Pb(NO3)2氯化铅PbCl2三氯铅酸HPbCl3氧化铅PbO又名密陀僧三氧化二铅Pb2O3可看作:PbO·PbO2四氯合铅酸H2[PbCl4]四氧化三铅Pb3O4又名铅丹,可看作:2PbO·PbO2二氧化铅PbO2 铬酸铅PbCrO4氢氧化铅Pb(OH)2碘化铅PbI2硫化铅PbS。
碳族元素

硅酸盐工业
三、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硅酸盐 硅酸盐的表示方法
三、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重要的硅酸盐—Na2SiO3 硅酸钠俗称泡花碱,其水溶液又叫水玻璃 因为水解而成碱性,是一种建筑粘合剂。
硅、磷、硫、氯气态氢化物的 稳定性比较
三、硅酸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
玻璃 纯碱、石灰石、 原料 石英 CaCO3+SiO2高温 反应 CaSiO3+CO2↑ 高温 原理 NaCO3+SiO2 Na2SiO3+CO2↑ 反应 高温 条件 强热 冷却 生产 原料→熔体→玻璃 过程 水泥 粘土、 石灰石 陶瓷 粘土
要领:两边原子个数守恒, 格式: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顺序:金属按活动顺序表
返回
碳 族 元 素 碳 及 其 化 合 物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锡、铅两种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分别是+2价、+4 价,其中+2价锡元素和+4价铅元素的化合物均 是不稳定的,+2价锡离子有强还原性,+4价铅 元素的化合物有强氧化性。例如:Sn2+ 还原性 比Fe2+还原性强;PbO2 的氧化性比Cl2 氧化性强。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氯气跟锡共热
2NaHCO3
== SiO3 2- +H2O
(4)不与酸反应
(4)与氢氟酸反应 SiO2+4HF==SiF4+2H2O (腐蚀玻璃)
(1)化工原料:制纯碱、 尿素;高温 (2)灭火
天然存在:石英 水晶 硅藻土 (1)水晶用于制造电子
用
(3)干冰用人工降雨;
途 (4)制碳酸饮料等
仪器的重要部件、光
学仪器、工艺品
化学仪器、光 学仪器、运动 用途 器材、通讯器 材、窗玻璃、 玻璃瓶、杯
碳及其化合物及其强化练习

三十二、碳及其化合物一、碳的单质1、组成:金刚石: C 石墨:C 足球烯:C60无定形碳:C2、结构:①金刚石:每个C原子与4个C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构型(键角:109°28’),向空间发展形成网状结构,构成原子晶体。
②石墨:每个C原子与3个C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六边形(键角:120°),向空间展形成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属于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过渡型晶体。
③足球烯:晶体类型:分子晶体作用力:范德华力3、物理性质:①金刚石:对光折射性能好,最硬、熔点高;②石墨:导电、柔软、熔点高③足球烯:超导性④无定形碳:具有吸附性,特别是活性炭,吸附能力强4、化学性质:非金属性、还原性、可燃性(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点燃2CO(2)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3)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O2+C 高温2CO(4)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备粗硅:2C+SiO2高温Si+2CO↑(5)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备金刚砂:3C+SiO2高温SiC+2CO↑(6)碳和氧化铜共热:2CuO+C △2Cu+CO2↑(7)碳和浓硫酸共热:C+2H2SO4△CO2↑+2SO2↑+2H2O(8)碳和浓硝酸共热:C+4HNO3△CO2↑+4NO2↑+2H2O(9)碳和水蒸气的高温下反应:C+H2O高温CO+H2 5、制法:焦炭的工业法制法:煤的干馏无定形碳:甲烷的受热分解:CH4高温C+2H26、用途:金刚石作钻石、钻头;石墨作电极、铅笔芯;足球烯作超导材料;无定形碳作吸附剂;焦炭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燃料。
二、一氧化碳1、组成:化学式:CO2、结构:电子式(与N2类似)::C::O:晶体类型:分子晶体作用力:范德华力3、物理性质: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略轻不溶于水的气体4、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毒性(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2)一氧化碳在高温下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高温2Fe+3CO2··(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 △Cu+CO2(4)毒性原理:与血红蛋白化合5、制法:(5)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O2+C高温2CO(6)碳和水蒸气的高温下反应:C+H2O高温CO+H26、用途:作燃料、作还原剂冶炼金属、与氢气构成“万能合成气”生产有机物。
碳及其含碳化合物

物质间联系图: C
CO CO2
CH4 H2CO3
体 现 知 识 的 系 统 性
CaCO3 C2H5OH
构建网络
CO CH4
C
CO2
H2CO3
CaCO3
C2H5OH
对比分析题:
A
B
C
D E F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 ,它能溶于水,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检验方法 密度大于空气, 可利用硫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在常温下 反应制得 则在实验室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 CO. 2 收集装置为 . O2 H
碳及其含碳化合物
思考一
•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碳单质及 其含碳的化合物有哪些?你 能用化学式表示哪些物质,写 一写。
含碳的物质
•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足球 稀(C60) • 碳的氧化物: 一氧化碳 ( CO ) • 二氧化碳( CO2 ) • 其它含碳化合物:碳酸(H2CO3) 碳酸钙(CaCO3)甲烷(CH4) 乙醇(C2H5OH)等等
则: 甲乙丙分别为什么气体
A. 浓硫酸 (干燥剂) B. 石灰水
说说收获
• 想一想、说一说,你在本节 课收获了哪些东西
设计题:
你能设计几种方法鉴别CO和CO2?
(1)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 如气体能在瓶口点燃发出蓝色火焰,是CO; 小木条火焰熄灭的是CO2。 (2)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少量的澄清石 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没有 变化的是CO。
思考二
• 不看课本,你能尽可能多的 把你知道的有关含碳物质的 性质、用途或制取等写在学 案上吗?
交流共享
• 把你回忆的知识点在组内交流 交流: • 具体操作方法是,组长读一读 自己回忆的知识点,读完后小 组内交流,组员进行补充,相 互交流共享。
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

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碳的主要化合物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强烈的毒性。
它主要由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地球大气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温室气体之一。
3.碳酸盐:碳酸盐是一类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碳酸钙(CaCO3)、碳酸钠(Na2CO3)等。
碳酸盐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
4.碳单质:碳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
碳单质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导电性,广泛应用于珠宝、润滑剂、导电材料等领域。
二、碳的主要化合物的应用1.一氧化碳的应用:一氧化碳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冶炼金属、生产化学品等。
此外,一氧化碳还用于制作二氧化碳灭火器、碳素墨水等。
2.二氧化碳的应用:二氧化碳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碳酸饮料、制冰、制冷、灭火等。
此外,二氧化碳还广泛应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气体控制等领域。
3.碳酸盐的应用:碳酸盐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石)、玻璃制造、化工生产(如制碱、制酸)、农业(如肥料、杀虫剂)等领域。
4.碳单质的应用:碳单质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珠宝、润滑剂、导电材料等。
此外,碳纳米管还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
综上所述,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涵盖了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碳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别是什么?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2.习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毒性哪个更强?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更强,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答案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注:带*的不要求记住,但要求能理解)一、碳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 CS2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g)CO+H2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浓)CO2↑+2SO2↑+2H2O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浓)CO2↑+4NO2↑+2H2O10、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 Si+2CO↑*11、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 SiC+2CO↑*12、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 CaC2+CO↑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 Cu+CO2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g)CO2+H2三、二氧化碳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 H2CO3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2OH-+CO2CO32-+H2O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OH-+CO2HCO3-9、工业上生产碳酸氢铵:NH3+CO2+H2O NH4HCO3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Ca2++2OH-+CO2CaCO3↓+H2O1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HCO3)2OH-+CO2HCO3-12、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CO32-+CO2+H2O2HCO3-*13、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2Na++CO32-+CO2+H2O2NaHCO3↓14、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2Na[Al(OH)4]+CO22Al(OH)3↓+Na2CO3+H2O2[Al(OH)4]-+CO2+3H2O2Al(OH)3↓+CO32-+H2O15、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H)4]+CO2Al(OH)3↓+NaHCO3[Al(OH)4]-+CO2Al(OH)3↓+HCO3-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SiO32-+CO2+H2O CO32-+H2SiO3↓1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SiO32-+2CO2+2H2O2HCO3-+H2SiO3↓18、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19、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C6H5ONa+CO2+H2O C6H5OH+NaHCO3C6H5O-+CO2+H2O C6H5OH+HCO3-20、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NaClO+CO2+H2O HClO+NaHCO3ClO-+CO2+H2O HClO+HCO3-21、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ClO)2+CO2+H2O CaCO3↓+2HClOCa2++2ClO-+CO2+H2O CaCO3↓+2HClO 22、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ClO)2+2CO2+2H2O Ca(HCO3)2+2HClOClO-+CO2+H2O HCO3-+HClO四、碳酸钙1、碳酸钙溶于稀盐酸:CaCO3+2HCl CaCl2+CO2↑+H2OCaCO3+2H+Ca2++CO2↑+H2O2、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2H2OCaCO3+2CH3COOH2CH3COO-+Ca2++CO2↑+H2O*3、碳酸钙溶于氯化铁溶液:3CaCO3+2FeCl3+3H2O2Fe(OH)3+3CaCl2+3CO2↑3CaCO3+2Fe3++3H2O2Fe(OH)3+3CO2↑+3Ca2+4、碳酸钙高温条件下与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CaSiO3+CO2↑5、高温分解碳酸钙:CaCO3CaO+CO2↑6、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五、碳酸氢钙1、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Ca(HCO3)2+2HCl CaCl2+2CO2↑+2H2OHCO3-+H+CO2↑+H2O2、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NaOH CaCO3↓+NaHCO3+H2OCa2++HCO3-+OH-CaCO3↓+H2O3、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2NaOH CaCO3↓+Na2CO3+2H2O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4、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石灰水:Ca(HCO3)2+Ca(OH)22CaCO3↓+2H2OCa2++HCO3-+OH-CaCO3↓+H2O5、加热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6、碳酸氢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HCO3)2+Na2CO3CaCO3↓+2NaHCO3Ca2++CO32-CaCO3↓六、碳酸钠1、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Na2CO3+HCl NaCl+NaHCO3 NaHCO3+HCl NaCl+CO2↑+H2O总式:Na2CO3+2HCl2NaCl+CO2↑+H2O 离:CO32-+2H+CO2↑+H2O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Na2CO3+Ca(OH)22NaOH+CaCO3↓Ca2++CO32-CaCO3↓3、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CaCl22NaCl+CaCO3↓Ca2++CO32-CaCO3↓七、碳酸氢钠1、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NaHCO3+HCl NaCl+CO2↑+H2OHCO3-+H+CO2↑+H2O2、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3、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NaHCO3CaCO3↓+NaOH+H2OCa2++HCO3-+OH-CaCO3↓+H2O4、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HCO3+NaOH Na2CO3+H2OHCO3-+OH-CO32-+H2O5、加热碳酸氢钠:2NaHCO3Na2CO3+CO2↑+H2O。
碳族元素碳及其化合物

碳族元素碳及其化合物碳族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元素,包括碳(C),硅(Si),锗(Ge),锡(Sn)和铅(Pb)。
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意义。
碳是最为重要的碳族元素,因为它是生命的基础,能形成无数种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1.碳的性质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原子序数6和相对原子质量12.01、它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22p2,因此能形成四个共价键。
碳具有非常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很高的硬度。
它可以形成纯净的晶体结构,比如钻石和石墨。
2.碳的化合物碳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大量的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它们在自然界和生命体系中广泛存在。
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炔烃、醇、酮、酸、酯等等。
无机化合物则是碳与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比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和碳酸盐。
3.碳的地球化学意义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在地壳中的储量很大。
地球上大部分的有机物质也含有碳,包括化石燃料、生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碳的循环在地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碳的释放和吸收过程。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加速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4.碳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碳是生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它构成了所有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碳水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生物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碳还参与能量代谢过程中的碳循环,包括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5.碳的应用由于碳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碳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被用于制造塑料、橡胶、纤维和药物等。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碳材料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可用于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等。
此外,碳的同位素碳-14也被广泛应用于射击物体的定年和环境探测。
总结:碳族元素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碳的化合物形式多样,有机化合物是生命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完整版)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碳是化学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构成了许多重要的化合物。
以下是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碳的基本性质
- 碳的原子符号为C,原子序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 碳是非金属元素,具有四个价电子,可形成共价键。
- 碳的同素异形体有两种常见形式:钻石和石墨。
2. 碳的化合物
- 碳与氧形成的化合物被称为碳氧化合物,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
- 碳与氢形成的化合物被称为碳氢化合物或烃,包括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 碳与氧、氮、硫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也非常重要,如醇、酮、醛、羧酸等。
3. 碳的同系物
- 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同系物系列,即脂肪烃系列。
脂肪烃由
一串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分为饱和脂肪烃和不饱和脂肪烃两类。
4. 碳的重要性
- 碳是生命体的基础,生物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都是由碳构成的。
- 碳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参与者,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反
应涉及碳的化学键的切断和重组。
- 碳的存在和循环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对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深入了解碳的性质
和化学反应机理,能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知识。
(完整版)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一、碳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1)与氧气反应(不足):2C+O22CO(2)与氧气反应(充足): C+O2CO2(3)与氧化铜反应: 2CuO+C2Cu+CO2↑(4)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C Si+2CO↑(5)与水蒸气反应(高温): C+H2O CO+H2(6)与浓硝酸反应: C+4HNO3CO2↑+4NO2↑+2H2O C+4H++4NO3-CO2↑+4NO2↑+2H2O(7)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8)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2、CO(1)与氧气反应: 2CO+O22CO2(2)与氧化铜反应:CuO+CO Cu+CO2(3)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2Fe+3CO2(4)与水蒸气反应: CO+H2O CO2+H23、CO2(1)与水反应:CO2+H2O H2CO3(2)与碳单质反应:C+CO22CO(3)与镁单质反应:2Mg+CO22MgO+C(4)与氧化钙反应: CaO+CO2CaCO3(5)与过氧化钠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OH+CO2NaHCO3OH-+CO2HCO3-(7)与过量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8)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9)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10)与次氯酸钙反应: Ca(ClO)2+CO2+H2O CaCO3↓+2HClO Ca2++2ClO-+CO2+H2O CaCO3↓+2HClO(11)与碳酸钙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1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CO2+H2O2HCO3-(13)与过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2AlO2-+CO2+3H2O2Al(OH)3↓+CO32-(14)与少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AlO2-+CO2+2H2O Al(OH)3↓+HCO3-(15)与过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16)与少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SiO32-+2CO2+2H2O2HCO3-+H2SiO3↓(17)与苯酚钠溶液反应:C6H5ONa+CO2+H2O C6H5OH+NaHCO3C6H5O-+CO2+H2O C6H5OH+HCO3-(18)与过量氨水反应: CO2+2NH3·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19)与少量氨水反应: 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4.CaCO3(1)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CaCO3+SiO2CaSiO3+CO2(2)溶于盐酸反应:CaCO 3+2HCl CaCl2+CO2↑+H2O CaCO3+2H+Ca2++CO2↑+H2O(3)碳酸钙高温下与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CaSiO3+CO2↑(4)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 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5.Ca(HCO3)2(1)与盐酸反应:Ca(HCO 3)2+2HCl CaCl2+2CO2↑+2H2O HCO3-+H+CO2↑+H2O(2)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NaOH CaCO3↓+NaHCO3+H2O Ca2++HCO3-+OH-CaCO3↓+H2O(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 3)2+2NaOH CaCO3↓+Na2CO3+2H2O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4)与石灰水:Ca(HCO 3)2+Ca(OH)22CaCO3↓+2H2O Ca2++HCO3-CaCO3↓+H2O(5)加热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6)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HCO 3)2+Na2CO3CaCO3↓+2NaHCO3Ca2++CO32-CaCO3↓二、硅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i(1)与氧气反应:Si+O2SiO2(2)与氯气反应:Si+2Cl2SiCl4(3)与氟气反应:Si+2F 2SiF4(4)与氢氟酸反应:Si+4HF SiF4+2H2↑(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 2O Na2SiO3+2H2↑ Si+2OH-+H2O SiO32-+2H2↑2、SiO2(1)与氧化钙反应:CaO+SiO2CaSiO3(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iO 2Na2SiO3+H2O 2OH-+SiO2SiO32-+H2O(3)与氢氟酸反应:SiO 2+4HF SiF4+2H2O(4)与碳酸钠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5)与碳酸钙反应:CaCO3+SiO2CaSiO3+CO2(6)与碳单质反应:SiO2+3C SiC+2CO↑3、SiCl4(1)与氢气反应:SiCl4+2H2Si+4HCl(2)与氧气反应:SiCl4+O2Si O2+2Cl24、H2SiO3(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2SiO3+2NaOH Na2SiO3+2H2O H2SiO3+2OH-SiO32-+2H2O(2)受热分解:H2SiO3SiO2+H2O5、Na2SiO3(1)与稀硫酸反应:Na 2SiO3+H2SO4Na2SO4+H2SiO3↓ SiO32-+2H+H2SiO3↓(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Na 2SiO3+CO2+H2O H2SiO3↓+Na2CO3SiO32-+CO2+H2O CO32-+H2SiO3↓三、氮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N2(1)与氢气反应:N2+3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从表中有关数据可知,碳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碳 和硅是非金属元素,锗、锡和铅是金属元素。它们单质的化学 性质都不太活泼,从碳至铅活泼性略有增强。
碳处于第二周期,半径小,电负性较大,与同族其他元素 相比表现出许多特殊性。碳和硅的同种原子间可形成键,并能 与氢形成一系列碳氢化合物和硅氢化合物,这是它们的重要特 征。硅和锗是重要的半导体元素。碳、硅、锗、锡、铅及其化 合物在材料领域有广泛应用。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二、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 1. 碳的同素异形体
碳可形成立方系金刚石结构的 原子晶体、六方系的石墨和富勒烯 C60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结 构模型如图8-3所示。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图8-3 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的结构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刚石是具有立方对称结构的原子晶体,而石墨是六方层状结构。 在石墨晶体中,同层C—C键键长为142 pm,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 结合,C原子之间相距335 pm。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3. 碳酸及其盐
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得到碳酸,但在水溶液中大部分CO2与 H2O分子形成不太紧密的水合物,只有一小部分生成H2CO3,经 测定在饱和CO2的水溶液中[CO2]/[H2CO3]=600/1。
碳酸为二元弱酸,碳酸盐有正盐(碳酸盐)和酸式盐(碳酸 氢盐)两种类型。碱金属(Li除外)和铵的碳酸盐易溶于水,其 他金属的碳酸盐难溶于水。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碳酸盐矿物, 如大理石CaCO3、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白铅矿 PbCO3、孔雀石CuCO3·Cu(OH)2等。对于难溶的碳酸盐来说,相 应的酸式碳酸盐溶解度大。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CO2是无色无嗅的气体,加压易液化。在低温下CO2凝为 白色雪花状固体,压紧可成块状,故称干冰,可作致冷剂。 CO2的临界温度为304 K,加压可液化(258 K,1.545 MPa),一般储存在钢瓶中,便于运输和计量。在临界温度 下,CO2可作为优良溶剂进行超临界萃取,选择性地分离各种 有机物,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它也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 其排放量受到《京都议定书》的限制。
碳及其化合物课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烷烃的合成与转化
烷烃的合成
主要通过石油分馏和裂化反应获得,也可通过生物质发酵法生产 。
烷烃的转化
烷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裂化、重整和异构化等反应,生成更 小的烷烃或更复杂的烃类。
烯烃的合成与转化
烯烃的合成
主要通过石油裂解和醇脱水反应获得 ,也可通过生物质发酵法生产。
烯烃的转化
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聚合、加 氢、氧化等反应,生成高分子材料、 醇类和酮类等。
渣。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化肥 等物质,会通过土壤、水源等 途径进入环境,造成有机污染 。
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厨 余垃圾、废塑料等,如果不进 行妥善处理,也会成为有机污 染物的来源。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 具有很大的危害,如破坏生态 平衡、影响农作物生长、危害
醛类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醛基取代后的化合物,如甲 醛、乙醛等。
醚类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如 乙醚、甲醚等。
酮类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酮基取代后的化碳
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具有还原性和麻醉性。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窒息性和溶血性。
碳酸盐
由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无机盐类化合物, 如碳酸钠、碳酸钙等。
3
炔烃的聚合反应
炔烃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芳香烃的性质
芳香烃的稳定性
芳香烃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不易发生氧化、还原等反应。
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芳香烃容易发生取代反应,如烷基化、卤化等 。
芳香烃的加成反应
芳香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如与氢气、氯气等发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时碳及其化合物
【考试说明详解】
【要求】(1)碳单质:①了解常见的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等)
②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含碳化合物: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的主要性质
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与鉴别
【自学达标】请画出碳元素的元素线和各物质的转化线,并填写下列空格。
一、碳单质的多样性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____ _、、。
2.碳的化学性质(加热条件下可以作为还原剂)
(1)与氧化物反应
分别与CuO、H2O(制取水煤气)、SiO2(制取粗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与强氧化剂反应
如与浓HNO3、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溶解性,有毒。
(2)化学性质,还原性,CO分别与Fe2O3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溶解性,密度比空气,固态时俗称。
(2)化学性质,是一种常见的酸性氧化物
①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CaO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碱反应,往澄清石灰水Ca(OH)2中通入CO2至过量的现象
少量CO2;CO2过量
③与某些盐溶液(得到酸性比碳酸更弱的酸)反应,如CO2与NaClO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法原理:。
3、Na2CO3与NaHCO3的比较
【引导探究】
1、同为碳的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石墨、金刚石的熔沸点要比C60高得多?
2、如何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3、不需要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出Na2CO3溶液与稀盐酸两种无色溶液,是如何鉴别的?
4、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该晶体是什么,生成的原理是什么?
【典例分析】
例1 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
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一定含有CO2、H2O,至少含有H2、CO中的一种
B.一定含有H2O、CO,至少含有CO2、H2中的一种
C.一定含有CO、CO2,至少含有H2O、H2中的一种
D.一定含有CO、H2,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体CO、H2的检验方法,二者都是先通过红热的氧化铜,分别生成CO2和H2O,再通过进一步检测,判断是何种气体。
题意中,通过碱石灰后,体积变小,说明气体中至少含有CO2、H2O中的一种;再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成红色,说明含有H2或CO;再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说明产物中有H2O,原气体中一定含有H2;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
液变浑浊,说明产物中有CO2,原气体中一定含有CO。
答案:D
例2、(2009·全国Ⅱ,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
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D.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与相互比较,A选项中CaCO3+CO2+H2O
==Ca(HCO3)2,前半句正确,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后,没有沉淀产生,A错误;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发生反应为Na2CO3+HCl=== NaCl+NaHCO3,没有CO2生成,B错误;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2体积不同,NaHCO3生成的CO2更多些,C错误;溶解度:Na2CO3>NaHCO3,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后溶液中有NaHCO3晶体析出,D正确。
答案:D
【达标自测】
1、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固体碳,这种新的碳结构称作“纳米泡沫”,它外形类似海绵,密度极小,并具有磁性。
“纳米泡沫碳”与金刚石的关系是() A.同系物B.同分异构体C.同位素D.同素异形体
2、(2010深圳调研)碳的多样性体现在:①碳单质的多样性;②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③碳转化的多样性;④碳及其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等方面。
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所体现的是上述()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0蚌埠一模)将106 g的Na2CO3和84 g NaHCO3都经充分强热,再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消耗盐酸一样多
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
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
4、(2010临沂高三期中)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在外观上与食盐相似,可以作家用洗涤剂,如清洗厨房用具的油污等。
下列不能将加碘食盐和碳酸钠区别开的试剂()
A.食醋
B.淀粉
C.pH试纸
D.酚酞试液
【综合提高】
5、(2010威海质检)向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
稀硫酸,并不断搅拌。
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
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
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A. a. Na +;b.CO 32-;c. HCO 3-;d. SO 42-
B. a.Na +;b.CO 32-;c. SO 42-;d. HCO 3-
C. a. SO 42-;b. Na +;c. CO 32-;d. HCO 3-
D. a. Na +;b. HCO 3-;c. CO 32-;d. SO 42-
6、(2009厦门质检)纯碱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质。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工业纯碱(假设仅含碳酸氢钠杂质)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方案一:纯碱样品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1)分别称取干燥坩埚和纯碱样品的质量,将纯碱样品放入坩埚中充分
加热(如右图)。
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
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一冷却一
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方案二:纯碱样品溶液测定沉淀质量
(3)称取m 1g 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水溶解。
向小烧杯中滴加足量氯化
钙溶液(如右图)。
将混和物过滤后的下一步操作是_______
(4)沉淀经干燥后称量为m 2g,则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 _
(5)如果用石灰水代替氯化钙溶液,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测得样品中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比实际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方案三:纯碱样品测定生成CO 2的质量
(6)本实验采用右图装置,C 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
(7)反应前后都要通入N 2,反应后通入N 2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9淄博模拟)中学中关于Na 2CO 3、NaHCO 3的鉴别时,常在二者的溶液中加入CaCl 2 溶液看是否出现白色沉淀加以区别。
甲同学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发现从同一份NaHCO 3的溶液中取适量加入CaCl 2溶液,有时无白色沉淀,有时有白色沉淀。
(1)乙同学认为:甲所用的NaHCO 3不纯,含有Na 2CO 3,所以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其观点
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经过积极思考,反复实验和查阅有关资料,作了如下实验:[已知25℃时,Ksp (CaCO 3)=5.0×10-9;H 2CO 3的Ka l =4.0×10-7,Ka 2=5.0×10-11]把0.2 mol·L-1 NaHCO 3溶液与不同浓度的CaCl 2溶液等体积混合,有关数据和部分现象如下表,完成该表格。
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能否用CaCl 2溶液来鉴别Na 2CO 3和NaHCO 3的溶液______(填“能”或“否”)。
(4)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鉴别0.1 mol·L-1 Na 2CO 3溶液和0.1 mol·L-1 NaHCO 3的溶液,其他试剂任选,写出简单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