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观刈麦》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把握《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诗意的解读和主题的分析。

4.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

6.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2. 文本解读(15分钟)分析诗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讲解关键词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理解诗的主题。

3. 意象分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刈麦”、“日暮”等。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的画面。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讨论诗中的情感,如对农民的同情、对生活的感慨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分析。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观刈麦》,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词,如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观刈麦》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情感。

2. 创作背景探讨(10分钟)进一步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

观刈麦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观刈麦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作者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二、作者简介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1.初读课文,完成:(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 陇字音_____ 注释_______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 但惜字音_______ 注释________ 穗字音________ 敝筐字音_____ 注释_________ 输税字音________ 注释__________ 岁晏字音___ 注释 ____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刈麦》。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民生。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深入理解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深入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3. 调查农民的生活现状,关注社会民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说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读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态度。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刈麦》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

运用背景研究法,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人情感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观刈麦》主题的好奇心。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观刈麦》。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4.3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刈麦”、“烈日”、“贫妇”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4.4 背景研究:介绍白居易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

分析诗中的农民生活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强调诗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中的收获。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的诗歌对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时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6.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本分析和背景研究中的思考深度。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句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观刈麦》与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如《悯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赞美。

2. 文化传承:教师介绍古代农民劳作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农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诗歌:学生独立翻译《观刈麦》,锻炼翻译能力。

2. 填空练习:教师出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理解。

2. 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三、教学难点:1. 《观刈麦》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刈麦》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绅及其《观刈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观刈麦》,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观刈麦》的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观刈麦》,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观刈麦》的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对照注释,阅读《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观刈麦》的情况。

2. 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2)培养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情感的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观刈麦》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白居易,简介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虚实结合等。

(3)讨论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4.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拓展延伸(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今天的农民,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说教学反思1.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拓展延伸部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刈麦》的诗句;(2)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解读《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2)体会诗中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民生情怀;(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与《观刈麦》相关的资料、图片等;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观刈麦》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朗读诗文(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观刈麦》;(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文(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刈麦”、“炎炎”、“日已高”等;(2)解读诗中的意境,如农民劳作的艰辛、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3)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对农民的尊重、关爱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揭示。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欣赏其他有关农民劳动的诗词;(2)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3)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诗词创作。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强调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观刈麦》;(3)选择一首与农民劳动相关的诗词进行鉴赏。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刈麦》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与理解;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诗文打印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麦收的景象,引发学生对《观刈麦》的兴趣。

2. 朗读诗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押韵和节奏。

3. 理解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修辞: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体会情感:让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通过朗读、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诗歌的阅读和欣赏。

7. 作业布置:背诵《观刈麦》;写一篇关于诗中修辞手法的短文;调查并报告农民劳动的现状。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合适。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短文的写作和对农民劳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树立同情弱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2)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3)讲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

(2)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培养同情弱者的意识。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背诵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发言情况。

3. 知识掌握:诗歌字词、意象的理解,以及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他们的体验感。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领会诗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的深层含义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采用对比教学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观刈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的大意。

(2)让学生圈点诗中的生僻词语,查找资料,理解词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观刈麦》,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提高记忆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中农民劳动的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爱社会。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2)强调诗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同情。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如何。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2. 分析作者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3.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读、讨论、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领会勤劳节俭、同情百姓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2.1.2 诗歌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2 教学重点2.2.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感情。

2.2.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2.3 教学难点2.3.1 诗句中隐含的含义。

2.3.2 诗歌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提问:你们对农民有什么样的认识?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3.2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感情。

3.4 小组讨论3.4.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模仿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

3.5.2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彼此的创作。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观刈麦》全文,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勤劳节俭”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5.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5.3 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6.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1.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6.2 作业评价6.2.1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书写质量、理解程度和创意表现。

《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观刈麦》--教学反思绥宁县瓦屋学校杨华波《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觉得满意的地方1、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

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

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

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

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教学反思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向碧蓉《观刈麦》是白居易任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指责了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当堂检测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例如,学完《观刈麦》我想让学生结合古今农民的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我就把当今国家对老百姓的惠农政策引入课堂,作为一道拓展运用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书本走向生活,感受我们国家的政策好。

关键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初二刚学的有关写议论文的知识,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体现了“利用教材教语文,跳出教材学语文,走出课堂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再说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我想无论是插入的朗读,还是幻灯片的运用,都成了我这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朗读的插入,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渲染了诵读古诗的气氛。

如按照现在的教材“曾”和“石”的读音已明确规定要读“zeng”、“dan”,而以前的朗读中都不是这样。

幻灯片的运用,直接推动了各教学环节的进行,巩固了所学知识,检测了当堂训练的成果。

最后《观刈麦》的吟唱更是掀起了高潮。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如时间有些紧,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

在拓展时,很多同学对农民的生活并不了解,对我们国家的好政策也不太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是总觉得差强人意。

鲁教五四学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刈麦》课后反思

鲁教五四学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刈麦》课后反思

鲁教五四学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刈麦》课后反思(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幼儿资料、教案大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笔记、说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children’s materials, lesson plans, case analysis, teaching reflection, education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essay!鲁教五四学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刈麦》课后反思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课题是《观刈麦》。

《观刈麦》课文教案

《观刈麦》课文教案

《观刈麦》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观刈麦》的背景和作者;2. 熟悉课文的内容,理解主题及情节发展;3. 学习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观刈麦》的主题和情节发展;2. 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2. 课文内容梳理;3. 重点词汇讲解;4. 阅读理解练习;5. 语言运用练习。

四、教学步骤:介绍《观刈麦》是近现代作家郑振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讲述了一个农民工头子在麦田旁观察和思考的故事。

通过课文,我们可以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步骤二:课文内容梳理(约600字)《观刈麦》通过农民工头子的视角,描绘了夏天麦田里的一幕。

夏天正是麦子收割的季节,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麦子。

农民工头子对于麦田的生机和丰收感到震撼,他对麦子的生长过程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在炎热的夏天,农民工头子站在麦田旁,观察着麦子的生长,思绪万千。

他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也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步骤三:重点词汇讲解(约600字)在课文中,有一些重要的词汇需要解释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生机勃勃”、“丰收”、“清香扑鼻”等词汇。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步骤四:阅读理解练习(约500字)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答题。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涵盖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夏天或者展开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于课文背景的理解和把握程度;2. 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答题准确性和分析能力;4. 学生在语言运用练习中的表达准确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观刈麦》

《观刈麦》

体会情感鉴赏描写——《观刈麦》教学设计及反思三门峡市实验中学段爱红【设计意图】课标要求:阅读古诗文,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感情。

因此,课堂采用自主学习诗文大意,合作交流诗歌内容和情感,探究积累劳动人民悲惨的根源的流程,力争当堂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重点)2、学习各种描写方法的妙处。

(难点)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熟读成诵法品析赏读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走近文本同学们,参与过割麦子或者看过别人割麦子的请举手。

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那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站在田埂上,和我们的感受一样吗?二、字音检测,动情朗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古诗。

1、检测同学们掌握字音的情况。

2、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感情应该怎么把握?三、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诗歌的意思。

画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5分钟后,让学生质疑,先请学生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集体讲解。

预设:体会“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灼”的妙处。

四、合作探究,情感动心由学习组长带领学习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描写了那些场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

2、哪些语句写作者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配上图片展播和动情讲解,使学生体会劳动人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痛苦;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场景,紧扣中招考点。

在体会贫妇拾麦的原因时,补充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和柳宗元的“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体会赋税沉重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美好的情操。

五、美点寻踪,描写动人作为叙事诗,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同桌两人一组,找出使用描写方法的句子,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预设:在学生说到语言描写时,拓展资料:农业税条例被废止,皇粮国税2006年退出历史。

《观刈麦》优秀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刈麦”、“农村”、“辛勤”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农村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观刈麦》。

(2)学生个人背诵课文,并互相检查。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学生通过造句来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其他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观刈麦》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分享对农村劳动的认知和感受。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2)学生个人背诵课文,并互相检查。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学生通过造句来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3. 生词和短语掌握:通过造句练习,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刈麦》为灵感,写一篇关于农村劳动的短文。

2. 参观农村:组织学生参观农村,亲身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

3. 农村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农村的收割活动,体验农民的辛勤付出。

六、教学资源1. 课文《观刈麦》文本。

2. 生词和短语列表。

3. 修辞手法讲解资料。

4. 农村劳动图片或视频。

5.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集体朗读和个人背诵,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农村劳动的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觉得满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

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

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

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

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学生说:“有同情之心吧,因为百姓劳动很辛苦。


一个学生说:“不是可怜,是可悲!“
一个学生说:“朝廷也太黑了,为什么交那么多的赋税?”
一个学生说:“可以不交啊。

你不种田,就不要交税。


一个学生说:“不种田,那干什么去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到外面做生意,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啊。

我们的父母不是很多在外面打工吗?”
一个学生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当然可以啦!以前是旧社会,不同的。


一个学生说:“就是啊,没饭吃,也不想想出路,是可悲。

”。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老百姓没活路了,却不想办法,他们是可悲的。

还是社会主义好!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是不同的,相差也太远了。

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

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

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进行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赚钱的途径更多、更广了。

可以在家干活,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

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再也不要交赋税了,反过来,国家还奖励种田的老百姓。

现在,学生读书不要学费了,不要交课本费了,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

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3、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积累环节,首先是对作者白居易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积累。

一堂语文课如果纯粹是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为此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视学生积累情况伺机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课上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有兴致的,并且,由于学生的融入,准备充分,教师准备的材料已经不需展示。

其次,注重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

初一学生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我积累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课上,学生能自由地交流积累的常用词语,可见他们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觉得不足的地方
1、朗读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次公开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赶、赶。

课文的“读诗句”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者的辛苦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去朗读。

老师的描述过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去,致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而当学生没有读好时,我也为了赶时间只是一笔带过。

下次再教这篇文章的话,一定会在朗读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在节奏、停顿、语感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

“吏禄三百石”中的“石”很容易读错,应该读“da ”,很多的同学读成了“shí”。

我在教学中,这一处没有重点的强调,是一个疏忽。

2、教学机智与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感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品读已经较到位,可我仍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硬是要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引出来,多此一举,反而贻误时间,也错过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火花。

3、时间的合理设置及内容的有效选择上存在不足
在《观刈麦》的课件中,我觉得知识点还是比较完整具体的。

在上课之前就曾担心可能因时间来不及不能详尽理解内容,担心一个课时不能讲完设计的知识点。

尽管之后又有调整和处理,但总感觉内容都很重要,难以割舍,致使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牢牢把握重点,致使感悟环节上得较为疏漏,成为课上最大的缺憾。

这引发我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堂上抓大放小的思考。

如留给学生疏通字词的时间其实可以放在早读时完成,这样下来也节省不少时间,如此完全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

再如内容的选择上,文学常识的积累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应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对学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识适时补充。

4、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

但是,有少数学生却起没能跟随着我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去。

虽然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

比如:课前《观刈麦》的课件动画、专家的语音朗读示范、课中古典背景歌曲的播放……学生们并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声情并茂、津津有味地表达,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看着大屏幕,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课后,我在想:是课前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他们看到那么多的老师害怕了呢?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以上两个客观原因,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他们包管得比较多,课堂上为了维持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只给了少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往往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没有得到锻炼。

从而使一些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欲望,致使课堂不够活跃。

下次的话,我会给更多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的活跃课堂,调动全部学生的情绪。

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由此我想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以后还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