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觉得满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
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学生说:“有同情之心吧,因为百姓劳动很辛苦。”
一个学生说:“不是可怜,是可悲!“
一个学生说:“朝廷也太黑了,为什么交那么多的赋税?”
一个学生说:“可以不交啊。你不种田,就不要交税。”
一个学生说:“不种田,那干什么去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到外面做生意,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啊。我们的父母不是很多在外面打工吗?”
一个学生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当然可以啦!以前是旧社会,不同的。”
一个学生说:“就是啊,没饭吃,也不想想出路,是可悲。”
。。。。。。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老百姓没活路了,却不想办法,他们是可悲的。还是社会主义好!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是不同的,相差也太远了。
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进行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赚钱的途径更多、更广了。可以在家干活,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再也不要交赋税了,反过来,国家还奖励种田的老百姓。现在,学生读书不要学费了,不要交课本费了,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3、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积累环节,首先是对作者白居易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积累。一堂语文课如果纯粹是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为此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视学生积累情况伺机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有兴致的,并且,由于学生的融入,准备充分,教师准备的材料已经不需展示。其次,注重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初一学生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积累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课上,学生能自由地交流积累的常用词语,可见他们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觉得不足的地方
1、朗读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次公开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赶、赶。课文的“读诗句”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者的辛苦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去朗读。老师的描述过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去,致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当学生没有读好时,我也为了赶时间只是一笔带过。下次再教这篇文章的话,一定会在朗读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在节奏、停顿、语感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吏禄三百石”中的“石”很容易读错,应该读“da ”,很多的同学读成了“shí”。我在教学中,这一处没有重点的强调,是一个疏忽。
2、教学机智与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感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品读已经较到位,可我仍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硬是要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引出来,多此一举,反而贻误时间,也错过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火花。
3、时间的合理设置及内容的有效选择上存在不足
在《观刈麦》的课件中,我觉得知识点还是比较完整具体的。在上课之前就曾担心可能因时间来不及不能详尽理解内容,担心一个课时不能讲完设计的知识点。尽管之后又有调整和处理,但总感觉内容都很重要,难以割舍,致使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牢牢把握重点,致使感悟环节上得较为疏漏,成为课上最大的缺憾。这引发我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堂上抓大放小的思考。如留给学生疏通字词的时间其实可以放在早读时完成,这样下来也节省不少时间,如此完全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再如内容的选择上,文学常识的积累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应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对学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识适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