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

俄国的历史、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学概况

东欧平原的地理和气候,民族和部族。从波罗的海到君士坦丁堡的商路。斯拉夫人的三个分支与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活:多部族杂居与多神教信仰。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东正教。俄语的若干特点。

一、历史分期问题

俄国历史上的几个时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大动乱时期(1598-1613);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苏维埃时期(1917-1991);新俄罗斯(1991年以后)。按照统治中心的变迁划分:

基辅罗斯时期(862-1240)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862年,留里克统治诺夫格罗德。882年,留里克的亲属、诺夫格罗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取得基辅大公称号。伊戈尔(912-945);奥丽加(伊戈尔之妻945-962);斯维亚托斯拉夫(965-972);弗拉基米尔(978-1015在位)。从专制统治(862-1132)到采邑统治贵族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衰落,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

蒙古人(鞑靼人)统治时期(1240——1480)

1237年,金帐汗国入侵罗斯,攻占梁赞,1240年攻占基辅。诸侯割据与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达(1325-1340)取得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称号,史称“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在位)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被尊称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亦即“顿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还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瓦西里二世(1425-1462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

莫斯科时期(1480-1703):沙皇俄国

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的历史作用:1472年,娶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巴列奥略格为妻,以双头鹰为国徽,开始自称沙皇。开始恢复君主制。于1478年吞并诺夫戈罗德共和国。1480年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独立的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建立农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绰号“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确立农奴制度。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84-1598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鲍里斯·戈都诺夫(1598-1605在位)

伪季米特里(1604-1613在位)“大动乱时期”,波兰、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1613-1645在位)。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阿历克塞(1645-1676在位),费多尔(1676-1682在位)。费多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伊凡和彼得同时登基为帝。伊凡(1682-1696在位)体弱多病,彼得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长公主安娜手里。彼得成年后,放逐了安娜,夺取了政权,并把首都迁到彼得堡,由此开始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

彼得堡时期(1703-1917):沙皇俄国晋升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在位)的改革与战争:通向西欧之路。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1721年获得皇帝称号。

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

女皇安娜(1730-1740)

女皇叶莉莎维塔(1741-1761)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被杀)

皇帝伊凡(1762-1764被杀)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的开明专制。她在杀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竞争者伊凡之后,为争取贵族的支持,解放贵族,免除贵族的兵役,但强化农奴制度。引起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6)。

保罗一世(1796-1801被杀)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的自由主义的细微改革。与拿破仑的战争(1812)。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向何处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在位),“黑暗王国”;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斯拉夫派与西欧派的形成,思想论战。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在位),农奴制的废除(1861年俄历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义的诞生和民粹派运动。

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5在位)的暴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在位)民粹派与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论战。

苏维埃时期(1917-199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衰落和联盟的解体。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1917-1924);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924-195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1964);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198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1984);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1985);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1991)。联盟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改革: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厅·叶利钦(1990-1999)弗拉基米尔·普京(2000以后)

二、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Eastern Orthodoxy)

东正教信仰的确立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978-1015在位)娶拜占廷(东罗马)皇族公主安娜为妃,988年接受东正教,史称“罗斯受洗”。

1037年设立罗斯(基辅)都主教,1037-1448年,基辅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任命;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举梁赞主教、俄罗斯人约纳担任都主教。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俄罗斯教会的权力逐步加强,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1589年俄罗斯成为宗主教区(牧首区),取得了与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平等的地位。

教权依附于皇权,教权和沙皇的世俗权力二位一体,形成“权力交响曲”,但合奏到彼得大帝为止。1650年建立修道院衙门,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控制。

莫斯科宗主教(牧首)尼康(1652——1667在职)的宗教改革,企图加强教会权力,使它高于皇权。遭到传统派和沙皇权力的反对,导致教会分裂:正统派(尼康)和旧礼教派(分裂派)。1667年,宗教会议罢黜了尼康,确立了“沙皇权力高于牧首和一切主教”,但作为妥协,撤消了修道院衙门,承认教会有自主的经济行政、司法权。

1701年,恢复设立修道院衙门,教会财产国有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