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文化 论文范文
中国鱼文化——精选推荐
论中国人的鱼文化情结摘要:渔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鱼文化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
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中国文化史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鱼文化民俗文化文化情结鱼本来只是一种水生动物,并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含义,但是鱼是中国农耕民族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美味形式出现于餐桌,并以其优雅的形状,富于动感的曲线和艳丽的颜色,又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动物,由此而具备了文化的含义。
一、丰富多彩的鱼文化1、鱼文化与餐桌文化鱼是中国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在餐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鱼由主食逐渐向佐餐食物转化,但这并不影响鱼在餐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的生产力极为落后,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鱼成为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有大量的鱼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即使进入了农耕时期,鱼仍是先民们的重要食物,如半坡氏族遗址出土的人面鱼形盆,画面就是一个人嘴里含着一条鱼,可能是先民们祈祷捕到更多的鱼,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到了商周时代,农业种植迅速的发展,鱼由主要食物转变成重要的佐餐佳肴和美食。
重视等级制度的商周统治阶级从天子到士依次用九、七、五、三鼎进食,但不论鼎指多少,却少不了鱼。
亚圣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把鱼与熊掌相提并论。
在此时,鱼还成为宗庙祭祀和赏赐馈赠的贵重礼品。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鱼师始鱼,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宗庙。
”《孔子家语》记载说,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为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2、鱼文化与休闲文化鱼以其动感的体态,丰富的色彩,赏心悦目的鳞片,潇洒多姿的鱼鳍成为一种观赏性极强的动物。
中国鱼文化艺术村鱼纹理待课程作文
中国鱼文化艺术村鱼纹理待课程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Title: 奇妙的鱼纹理之旅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一次特别有趣的旅行经历。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了中国鱼文化艺术村,那里有一个超级棒的鱼纹理体验课程,让我大开眼界!一走进村子,就被周围漂亮的鱼雕像和鱼池吸引住了。
村子里到处都是鱼鱼的身影,连路边的石块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鱼纹。
真是太酷啦!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学习鱼纹理了。
我们去上课的地方是一间古朴的小屋,屋里摆满了各种做鱼纹理的工具。
老师是一位和蔼的老奶奶,她亲自给我们上课。
首先,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石头上雕刻鱼的样子。
我拿起尖尖的小锤子,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敲打出鱼鳞的形状。
刚开始时总是敲歪了,可渐渐地我掌握了窍门,石头上美丽的鱼纹就显现出来啦!接下来,我们学习在木头上雕刻鱼纹。
这可难多了,因为木头比石头要硬多了。
不过老师给了我们小绣花锥,我们就可以慢慢把鱼鳞和鱼的形状刻在木头上。
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汗水,可是一看到自己亲手雕刻出来的漂亮鱼纹,我就觉得一切都太值得了!最后一个环节是制作印染鱼纹。
老师把一块布铺在桌子上,让我们在上面印上鱼纹的图案。
我挑选了一个红色的印染工具,小心翼翼地在布上印上去。
哇,竟然印出了好看的鱼鳞纹啦!我还可以自己设计图案呢,真是超级有创意。
体验课上,我不仅学会了雕刻和印染鱼纹,还了解了很多鱼文化的知识。
原来在中国,鱼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呢!我现在看到鱼雕像和鱼纹,都会觉得特别亲切有趣。
这次鱼纹理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收获了全新的体验,学到了宝贵的手艺,还近距离接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次再去中国鱼文化艺术村的时候,我一定要把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展现给大家看看!这个暑假我可收获颇丰呢!篇2好耶,我最喜欢写作文啦!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在中国鱼文化艺术村参加鱼纹理体验课程的经历。
大家知道吗?鱼在中国文化中可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哦。
鱼不但代表着吉祥、富足,还象征着生生不息、年年有余呢。
金鱼与中国传统文化
《观赏鱼鉴赏与饲养》公选课结课论文金鱼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姓名翟志军学号6051209310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法学13-3班2011-11-11金鱼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金鱼以及由它衍生出的金鱼文化,无疑是这条宽博深邃的大河之中一朵精致美丽的浪花。
金鱼源自中国,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个美丽的精灵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源是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一、金鱼与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金鱼以及由它衍生出的金鱼文化,无疑是这条宽博深邃的大河之中一朵精致美丽的浪花。
金鱼源自中国,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个美丽的精灵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源是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三者对立而统一。
纵观金鱼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三家的思想都在潜移默化的左右着中国金鱼的发展方向。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历六朝而入隋唐。
佛经中戒杀、放生、普渡众生的信条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不仅大规模放生,而且还大量营造放生池,更以律令的形式使之明确起来。
大量史籍对此予以记载。
《事物原令》中有“唐肃宗乾天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于梁而置放生池始于唐也”的记载;在放生的动物中,生存于自然水域中罕见的彩色鲫鱼,因其色彩奇异,带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被作为上天赐予的灵异圣物加以保护和膜拜,是首先被放生的对象。
因此说,佛教的放生行为为原始金鱼从自然界中被区分出来而独立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而金鱼在接下来的有意识培育中,其各方面又都体现出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金鱼的形体较之其祖先的扁长变的方正而圆润,似乎蕴涵着天圆地方的意识。
金鱼的颜色由纯色到双色再到五花、三色,似乎对应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同时,红白,黑白象征阴阳变化,而五花的蓝、白、红、黑、黄正好吻合五行五方的颜色。
金鱼的个性似乎让我们又看到了庄周的安命无为、逍遥而游的处世态度。
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
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一、赫哲族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赫哲族鱼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渔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过高,一旦自然环境恶化,赫哲族鱼文化必然受到冲击。
近年来,三江平原流域水产资源日益减少,已经无法满足和承载日益增长的捕捞和生活需要,因而赫哲族已经不再以捕鱼业作为他们唯一的生活生产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赫哲族传统经济模式从以渔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
当赫哲族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时,鱼文化的逐渐衰落也是毋庸置疑的。
年轻一代的赫哲人接受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捕鱼技巧和鱼皮工艺的制作越来越生疏,目前,鱼皮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虽然还没有失传,但是随着老一代赫哲人的相继离世,鱼皮文化可能走向消失。
目前,精通制作鱼皮工艺品的只有少数几位赫哲族老人,有些老人还固步自封,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他人。
年青一代的赫哲人也很少有人会花费时间来关注学习这些。
淡薄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也是阻碍赫哲族鱼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因素。
此外,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对赫哲族鱼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电视机、网络等媒介把社会的主流文化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赫哲人关注社会主流文化而忽视了赫哲族特有的文化和技艺。
二、赫哲族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一)加大宣传力度,使大众深刻了解认识鱼文化大众对鱼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一般人也只是从朋友或者亲属口中听到过鱼文化、鱼皮工艺品,并没有亲眼见到过,对鱼文化的历史以及发展更是缺少了解。
各级政府应大力倡导赫哲族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根据实际情况下达保护发扬鱼文化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促进鱼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推出并举办各种鱼皮工艺品的展览会,让大众真实感受鱼文化。
利用现代媒介宣传鱼文化,如制作短片视频,将赫哲族富有美丽神秘新颖的鱼文化展示给大众,是赫哲族鱼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旅游业发展鱼文化在日渐繁忙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现代人更加向往舒适闲暇朴实的度假方式,民族文化旅游便是人们的选择之一。
鱼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鱼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鱼在神话传说和今天的文化象征意义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意象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发展,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鱼在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内涵鱼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比如,《山海经》中提到的四大水神中的一个是“复鱼”,它是象征水的神,被认为是掌管水的神灵,具有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患的功能,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鱼精”也与水有关,它住在深水里,被视为水的灵魂,能唤起灵气,拥有开启水灵宝箱的能力。
二、鱼在文化象征意义上的含义自古以来,鱼就是文化象征意义上的重要内容。
它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并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关。
比如,它代表着“繁荣”,大多数家庭认为,养鱼象征着兴旺发达,因此很多家庭多放几条鱼,收获着鱼的繁荣带来的福气。
此外,鱼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因此很多地方都会组织“鱼跃龙门”活动,以庆祝好运来临,吸引到大批的人们。
鱼也被视为“安宁祥和”的象征,有句古话“像鱼,静静地游行”,用来比喻谦虚谨慎,尊重他人,避免纷争,这也被诠释为一种安宁的状态。
三、鱼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除了在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之外,鱼在生活实践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人们的重要营养来源,特别是海洋里的鱼类,而沿海的人们就从中获得了丰富的食物和营养。
此外,鱼也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比如一些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鱼骨和鱼类制品等。
另外,鱼也是人们参加水上运动的重要工具,比如划船等。
综上所述,鱼在神话传说、文化象征意义和生活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丰富的内涵内容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令人惊叹。
因此,未来,将继续努力保护鱼类资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享受其多样的文化滋养。
鱼类论文
众所周知,鱼类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
鱼类是是水产的主体,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鱼的肉质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牛奶,鸡蛋,与鸡肉、牛肉、羊肉、猪肉等。
此外鱼肉内还含有人类必需的和容易吸收的脂肪,钙、铁、抗坏血酸和多种维生素。
我国的渔业发展迅速且大规模。
随着人类对鱼的需求量的增加,是不是我国的鱼就是取之不尽的呢?我国陆地面积辽阔气候,境内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江河纵横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陆各类水域面积,包括湖泊、池塘、水库和江河等,共有1747万公顷,是世界上水域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
另外,还可以进行养鱼的水稻田276多万公顷。
这些为丰富多样的淡水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而鱼类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当然,鱼是提供给人类日常食用的优质产品。
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经常上桌子的菜,美味营养。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能。
其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经常硒元素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虚劳、头痛、心血管病人。
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有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
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
为温中补气、暖胃、泽肌肤的养生食品。
鳙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还可润泽皮肤。
而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等功能。
腹水患者用鲜鲫鱼与赤小豆共煮汤服食有疗效。
用鲜活鲫鱼与猪蹄同煨,连汤食用,可治产妇少乳。
鲫鱼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还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文化
书 ,关键 之 一 ,就 是 提 高 编 辑 的 文 化 素养 。 的 “杂 ”家 。 这 样 不 仅 可 以 同 专 业 作 者 进 行 重 大 的思 辨 意 义 。我 们 从 提 高 素 质 开 始 ,又
具体 来说 ,应 该 从 以下 三 个 方面 入 手 。
深 层 次 的 对 话 ,也 能 够 站 在 一 定 的 高 度 , 以展 示 素 质 告 终 。”道 出 了编 辑 这 个 职 业 的
它 是 一 种 负 载 有 精 神 文 化 含 量 的 特 殊 商 再 大 ,也 要 坚 决 摒 弃 。
字 词 句 入 手 ,狠 抓 基 本 功 ,让 编辑 做 到用 词
品 ,担 当着 文化 传 播 的 功 能 。 出版 业 的 主
做 学 习型 编 辑 ,培 养 文 化 底 蕴 。 当 今 规 范 、行 文流 畅。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发 现 文稿
艺 术 中 ,有 众 多 人 面 双 鱼 纹 样 ,鱼 的 各 种 余 (鱼 )”、“连 (莲 )年 有 余 (鱼 )”,以 及 “金
变 异 图形 都 是 作 为 神 灵 出 现 的 ,传 递 到 后 玉 满 堂 ”等 吉 祥 祝 词 和 画 面 相 联 出 现 。 鱼
பைடு நூலகம்
来 ,尤 其在 老百 姓 中 ,鱼 更是 伴 随着 日常 的 含 义 不 断 扩 大 ,鱼 与 每 个 人 、与 华 夏 民
强化 编辑 的文化责任感。出版是一项 策 划 出有 文 化 含 量 的 选 题 。
意义及这个职业对编辑 的要求。 中国 出版
神 圣 的文 化 事 业 ,文 化 是 出版 之 根 。 作 为
加 强 基 本 功 训 练 。 维 护 汉 语 的 纯 洁 性 业面 临的主要 问题 ,已不再是规模和 数量 ,
民族学视域下论远道而来的“鱼”
民族学视域下论远道而来的“鱼”1. 引言1.1 引言从古至今,鱼在人类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许多文化中,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富饶、幸福和团圆。
在中国文化中,鲤鱼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如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等,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符号。
在西方文化中,鱼常常被用来象征基督教的救赎之力,代表着信仰和神圣。
通过对鱼这一文化符号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鱼这一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中的文化象征、传播与交流、在民俗传统中的角色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鱼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2. 正文2.1 民族学视角下的“鱼”民族学视角下的“鱼”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鱼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民族学的研究中,人们认为鱼象征着富足、祥和和幸福。
在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鱼被视为吉祥的动物,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被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人们常常用鱼来祈求好运和富贵。
而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中,鱼也被赋予了类似的象征意义。
鱼在很多民族的图腾信仰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些原始部落中,鱼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被用来象征部落的祖先或守护神。
部落的人们对鱼有着特殊的崇拜和仪式。
2.2 远道而来的鱼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象征远道而来的鱼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象征,是一个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东亚地区,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富裕、繁荣和好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因为“鱼”和“余”谐音,所以人们希望每年都有余。
在日本,鲤鱼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据说鲤鱼能够蜕去鳞甲变成龙,象征着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鲤鱼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幸运的动物。
在西方文化中,鱼的象征意义与东方有所不同。
在基督教文化中,鱼是耶稣的象征,因为根据《圣经》,耶稣曾用五个鱼和两个面包奇迹般地喂饱了五千人。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这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中,鱼文化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与生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鱼文化思维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涵盖了园林建筑艺术、园林植物种类、水质处理技术等方面。
古人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寓意深远的鱼文化思维。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鱼文化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鱼的形象: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富饶的象征意义。
在园林中,鱼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石雕、陶塑、砖刻等艺术作品中,寓意着年年有余、富贵吉祥。
鱼的活动空间:古人善于利用园林水体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鱼池、荷花池等水景设置,使游人在观赏景物的同时,能够感受鱼儿在水中畅游的生动景象。
鱼的生理特征:鱼作为水生动物,具有繁荣、清澈、灵动的特点。
园林中的水景设计往往借鉴了鱼的这些特性,以营造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仿效,而鱼作为水中的生灵,成为了沟通自然与人类的象征。
这种鱼文化思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鱼文化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园林设计: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现代设计师可以运用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元素,创造富有生态和谐与文化内涵的景观。
例如,在水景设计中融入鱼类形象或创造鱼类活动空间,以呈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生态建设: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强调了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
现代社会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创造有利于各种生物共生的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水体景观,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丰富。
文化传承: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对鲤鱼的意喻
中国文化对鲤鱼的意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鲤鱼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鲤鱼的寓意和象征,以及它们在我们的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长寿的象征。
鲤鱼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很强,性情温和,生命力旺盛,既耐寒耐缺氧,又较耐盐碱,寿命很长,有的个体能活几十年,这在鱼类中算是非常长寿的了。
因而鲤鱼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健康和长寿的象征意义。
二、寓意着富足。
因“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所以鲤鱼成为财运、富贵的代名词。
为讨得好彩头,人们在重要节日,特别是过年时的年夜饭一定要有鱼,而且大部分都是鲤鱼,以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很多地区还有过年把鲤鱼送人的习俗,以表达送“礼”、祝福的意思。
三、寓意着努力和成功。
这个寓意来源于“鲤鱼跃龙门”经典故事,说的是黄河中的鲤鱼,就沿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游到伊阙龙门时,努力向龙门之上跳跃,跳过者即化身为龙,达到全新的境界。
因而用“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飞黄腾达的意思。
四、寓意着家族人丁兴旺。
鲤鱼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因而在“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中,鲤鱼被赋予了家族人丁兴旺的寓意,一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大鲤鱼的年画受到大家普遍的欢迎,表达了人们对子孙满堂的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
总而言之,鲤鱼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长寿、健康、富足、努力、成功、子孙繁盛等多种寓意和象征,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广受欢迎的形象。
1。
中国鱼文化 论文范文
中国鱼文化的地域差异摘要: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关键词:鱼文化,地域正文:南与北,东与西,沿海与内陆,中国各地的民俗中,处处可见鱼的踪迹:传统年画里,光屁股娃娃抱鱼、骑鱼的图案屡见不鲜,鱼是表现吉祥主题的重要题材;在许多地方,祭祀时其它东西没有尚可,不用鱼则被视为对神灵的最大不敬;更不用说广大城乡,逢年过节时吃鱼的盛行习俗。
况且这吃鱼颇为讲究:每每不能吃完,或头年煮好的鱼次年来吃,或根本就不动筷。
在人们的观念里,年年餐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生活富足.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重要的美味佳肴,也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1:文化是鱼,地域是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水土。
南至江南江南水乡,到处都有取之不尽、食之未绝的各种鱼类。
鱼作为江南人最早的一种人工食物,作为江南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它不仅给予江南人肉体能量的恩惠,更对江南人生存繁衍、文化心理、民情风俗等的发展演变,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江南人对鱼是心怀感激的,甚至是膜拜的。
长期生活在江南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深受常州鱼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学想象。
在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他心目中的江南鱼文化,传达出他们的人生经验、习惯、信仰和禁忌。
与人性想通,是"人化的自然",又是人之生活再现,关联着人的命运,江南人们的个性气质与鱼相似,体现了江南鱼文化的生存智慧;江南的鱼文化给予江南人精神的熏陶与滋养,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自信和活力所在。
“鱼”文化论文
“鱼”文化浅议提要:鱼在中华民俗中的吉祥意义,可从上古历史文化背景着眼来进行考察,由水生殖信仰演化来的鱼生殖信仰及鱼本身繁殖力强的特性,使“鱼”在传统文化中染上生殖色彩,成为婚姻,爱情的象征物或性爱隐语。
关键词:民俗鱼鱼崇拜生殖信仰丰裕婚中华民俗中,处处可见鱼的踪迹:传统年画里,光屁股娃娃抱鱼、骑鱼的图案屡见不鲜,鱼是表现吉祥主题的重要题材;在许多地方,祭祀时其它东西没有尚可,不用鱼则被视为对神灵的最大不敬;更不用说广大城乡,逢年过节时吃鱼的盛行习俗。
况且这吃鱼颇为讲究:每每不能吃完,或头年煮好的鱼次年来吃,或根本就不动筷。
在人们的观念里,年年餐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鱼是怎样获得这种象征意义的呢?在上古,“鱼”和多余之“余”声韵近同,鱼属疑母鱼部,余属余母鱼部,这种读音的接近,并非偶然。
“鱼”和“余”是一对声近义同的同源字。
也就是说,它们读音的接近,是因为它们意义上的某种联系造成的。
在人丁稀疏的远古时代,初民选择生存环境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临水而居,捕鱼就必然成为先民重要的谋食方式。
《尸子》:“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而鱼的繁殖能力远非陆地上一般动物所能企及,作为先民的食物资源,鱼可谓取之不尽,食之不竭。
且与猎取陆地上的野兽相比,捕鱼的困难及危险都要小得多。
所以鱼在先民的饮食需求中,相对于其他食物,当有更充沛的供应。
范家相《诗渖》云“美万物盛多。
但言鱼者,在下动物之多莫如鱼也。
”可见,鱼相征富足的意义,有其实实在在的物质依据。
并且这种情况已得到考古发现有有力支持: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已经有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出土,作为一种饰物,它表明鱼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韵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人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等处,都有种种捕鱼工具,如带索鱼镖、骨质鱼钩、石质陶质网附等物出土,这又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渔业的繁荣。
鱼文化
大家好,接下来我将会给大家介绍鱼文化。
鱼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
我将从这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Hello, I'm going to introduce fish culture to you next. Fish culture means tha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human beings give fish a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form a unique cultural category. I will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se aspects鱼在中国象征着平稳、喜庆和繁荣,人们喜欢用鱼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之意。
鱼的造型、纹路,以及鱼鳞、鱼尾巴的造型和纹路,在中国传统首饰中应用的很多,不仅生动有趣,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寓意美好,是吉庆、富裕、夫妻恩爱、爱情幸福、前途美好和幸运的象征。
鱼直接对应了人们对富裕、吉庆、求福的心理,含义处处得利、生活幸福。
鱼儿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又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
Fish in China symbolize stability, joy and prosperity, and people like to use fish to express their good wishes.The fish shape, texture, and fish, fish tail shape and texture, many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jewelry, not only interesting, with a love of life, and moral good, is happiness, prosperity, happiness, love, love the future and lucky symbol。
浅谈鱼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一) 与中国文明史同行的中国鱼 文化 源远流长的鱼文化诞生在中国的 沃土。这块土地哺育了的世世代代的 捕鱼文化、养鱼文化和吃鱼文化,造 就了鱼的文化底蕴,也开创了鱼文化 发展的先河。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 鱼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产生和发展。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鱼 图、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鱼形玉璜、玉 珏等物证,都已充分证实了鱼在当时 不仅仅单纯地被食用,而是成了早期 的鱼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 了文字,“鱼”字是最早诞生的文字 之一。 人类的进步又不断赋予鱼文化更 丰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不仅 把鱼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历代诗 人、画家更把金鱼之美妙、金鱼之神 韵在吟诗作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传 统民间艺人在年画、剪纸、风筝、灯
竹篓捕鱼木雕
式起源和发展,主要养殖品种。各个 历史时代对水产养殖业做出贡献的历 史人物和科学家,科技发展对各个历 史时代对水产养殖、育种、人工驯化 等关键技术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水产 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的地位。 3.中国吃鱼习俗与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 年年有鱼——中国吃鱼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纵观中国观赏鱼文化的起 源和发展,回顾与中华文明齐步并驾
人情;渔民生产生活的典故、传说、 故事、渔谚、书画、戏剧、渔歌等。 6.休闲垂钓文化传承与发展 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休闲垂钓一 直是中国人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 娱乐身心的主要活动之一。休闲垂钓 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注入了新的内 容和形式,拉动了旅游经济。不同时 代的垂钓模式,如池塘钓鱼、岛屿钓 鱼、船上钓鱼,钓具的发展。各个历 史时代对垂钓文化作出贡献的历史人 物和科学家。我国垂钓发展与现代生 活的关系和国际垂钓发展的比较。 7.涉渔的文学艺术 历代文人墨客、书生雅士、达官 贵人、诗人学者描写渔村、渔区、渔 民的文章、书画、诗词等等。以观赏 鱼为例,有: 诗歌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纷纷 把对金鱼的喜爱寄情于诗歌之中,从 唐朝起历朝历代关于鱼的诗歌层出不 穷,批咏金鱼的佳作至今不绝于缕。 专著 最早的金鱼专著《金鱼品》。作 者屠隆,明万历五年进士,戏曲家, 文学家,全文四百余字,考察记录了 当时众多的金鱼品种和养鱼风尚的变 化。 最早的古代金鱼图书《金鱼图 谱》。作者句曲山农所撰,尚兆山 绘,是清代研究中国古代金鱼的重要 文献。 最早的金鱼分类图谱《朱砂鱼 谱》。作者张丑,晚明最有成就的书 画鉴藏家之一。《朱砂鱼谱》分“叙 容质”和“叙爱养”上下两篇。书的 上篇叙容质,就是讲金鱼的形态和品 种;书的下篇叙爱养,就是讲金鱼的 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
中国鱼文化11
8、鱼的风俗文化。千百年来,鱼成为激流勇进、聪明灵活、人丁兴旺、吉庆有余等美好内涵的象征,还孕育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和奥运福娃贝贝。浙东一带和鱼有关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随手把些铜钱撒在地上。铜钱俗称铜子,新媳妇撒它唤作“鲤鱼撒子”,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强,“子孙满堂”。 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还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就如鱼水关系吗
3、鱼的养营文化。鱼类的营养价值体现在各种鱼上,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 鲤鱼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能。其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 ,黑鱼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祛风、补肝肾等功能等等。 我国对鱼鲜品的营养功效已经充分认识,并开发出鱼奶、鱼皮胶、深海鱼油、鱼精蛋白胰岛素等上千种补品和药品。
9、鱼的游乐文化。中国有许多鱼歌、鱼舞、鱼戏、鱼乐,还衍生出游泳、 中浪、玩龙灯、赛龙舟等运动,都有很好的欢娱健身功能。
10、鱼的诗画文化。我国鱼诗、鱼画、鱼曲、鱼文数以千万计,张志和《渔歌子》、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齐白石《虾》和“鲤鱼送子”年画等,均系佳作。
1 1、鱼的语言文化。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皆有鱼的象形文字;计算机《国标码全字库》中,收录鱼偏旁文字1075个,文化。吃鱼可以抗忧郁,据科学家调查,美国5%有人群有较为严重的忧郁症,而日本人患有忧郁症的仅为0.1%,研究发现与提没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他与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水平往往有关,它具有缓解紧张情绪,平衡情绪等作用。更有调查说吃鱼还可以防哮喘,吃鱼还可以减少痴呆。清人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有“鳞介”一章,对数十种鱼鲜品的性味、疗效、单方与食法有系统阐述。
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
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陈义水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采,最早的就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中,就出现鱼图彩陶,体现出人们对鱼的喜爱与珍惜。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就有《鱼丽》一章,表达人们对鱼这种美味佳肴的向往。
可以说,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鱼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画鱼艺术。
如历代器皿的大量鱼纹、鱼图、岩画上的各种鱼形,秦砖汉瓦上的鱼纹、鱼网、泥塑、瓷雕、木刻以及建筑物、日用品上的各种鱼形图案,都以吉祥的内涵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民俗上。
如利用“鱼”与“余”的谐音,表达“连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的祥瑞之兆,年画中亦有“童戏双鱼”等。
而传统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鲤鱼了。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鲤鱼是黄河中最多的鱼类。
它生长快,生命力强,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
传说鲤鱼一旦越过龙门,就化为真龙。
因此,人们把经过刻苦学习、科举出仕的有志青年比喻为登龙门,鲤鱼奋发有为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喜添贵子,鲁襄公[1]送一只大鲤鱼以示庆贺。
孔子认为此喻意吉祥,就给儿子取名为鲤。
后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育他要学诗、学礼。
孔鲤谨记父训,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后人就把“鲤庭”作为父训的代名词。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
”古代人们把赠送鲤鱼作为一种吉祥的风俗,更赋予鲤鱼传奇色彩。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人们也把鲤鱼作为书信的代称,寓意传达美好的信息。
人们把鲤鱼画贴挂在家中,预祝来年喜报不断,收入有余。
鱼生活在水中,人们常用鱼水情深来表达鱼对水的依恋。
因此,历史上大部分画家画鱼时都十分注重表达鱼水交融的景象。
唐代文学家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有“处涸辙以犹欢”的句子,表达在枯竭了的车辙里的鱼渴望得到水但又不为因境而悲伤的乐观精神。
中国的鱼文化
钓鱼是观光休闲渔业的一部分,从中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日本、西欧和美国,休闲渔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以美国为例,根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该国每年有约3520万成年人(16岁以上)钓客,在休闲渔业(英文名Leisure Fishing)上花费达378亿美元,若把休闲渔业当成一个企业来说,其创造的收入足以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排名第十三位(王有基等2006)。我国的江苏太湖、杭州西湖、哈尔滨长岭湖渔坊、北京怀柔等著名钓鱼区,以及各地随着双休日、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推出旅游观光型渔业这一新事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经济效益看好,已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本文从下列六方面介绍。
六、吉祥鱼类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叫鱼契),是用雕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三国、南宋时的“鱼灯”,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等,还有用鱼类种种异常寓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三、丰富的食鱼文化
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别是鱼中之珍品。古籍中赞扬鱼味美的实例很多,如隋炀帝称松江鲈“金齑玉脍,东南佳味”;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屡世宅,不去鯯(斑鱭)鱼额;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鰵鱼脑;鲥鱼味美在鳞;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河豚水族之奇味等。近代人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如飞禽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康,吃鱼的孩子更聪明等等。这些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鱼生活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营养价值较高等方面看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气,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年年有余——中国饮食鱼文化
年年有余——中国饮食鱼文化古诗《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另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
长期以来,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内涵的解释有以下三种:一是都把鱼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的观念非常普遍;二是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三是“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
依据这种文化,活动中可以把我国沿海地区“祭鱼”的风俗活动移植过来,组织“祭鱼”仪式。
同时在媒体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鱼”为主题,进行文化炒作,吸引游人参与。
最为经典的传承,就是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然有鱼,但那一餐,沿袭千年的习惯是不吃或不吃完,人们只为图个“年年有余”,这是采用了“余”与“鱼”的谐音。
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
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讨口彩”习俗也非常盛行。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鲤鱼很早就被赋予了更加特殊、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
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就会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并送给来人一个红“封包”,对方就送上一条活鲤鱼。
这种习俗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里多有体现,民间艺术家们用象征手法描绘的《年年有余》年画,也多是绘出大鲤鱼的形象。
此外,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
在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就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图案都是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吉庆有余”的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鱼文化的地域差异
摘要: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关键词:鱼文化,地域
正文:
南与北,东与西,沿海与内陆,中国各地的民俗中,处处可见鱼的踪迹:传统年画里,光屁股娃娃抱鱼、骑鱼的图案屡见不鲜,鱼是表现吉祥主题的重要题材;在许多地方,祭祀时其它东西没有尚可,不用鱼则被视为对神灵的最大不敬;更不用说广大城乡,逢年过节时吃鱼的盛行习俗。
况且这吃鱼颇为讲究:每每不能吃完,或头年煮好的鱼次年来吃,或根本就不动筷。
在人们的观念里,年年餐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生活富足.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重要的美味佳肴,也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1:文化是鱼,地域是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水土。
南至江南
江南水乡,到处都有取之不尽、食之未绝的各种鱼类。
鱼作为江南人最早的一种人工食物,作为江南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它不仅给予江南人肉体能量的恩惠,更对江南人生存繁衍、文化心理、民情风俗等的发展演变,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江南人对鱼是心怀感激的,甚至是膜拜的。
长期生活在江南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深受常州鱼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学想象。
在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他心目中的江南鱼文化,传达出他们的人生经验、习惯、信仰和禁忌。
与人性想通,是"人化的自然",又是人之生活再现,关联着人的命运,江南人们的个性气质与鱼相似,体现了江南鱼文化的生存智慧;江南的鱼文化给予江南人精神的熏陶与滋养,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自信和活力所在。
北至佳木斯
赫哲族“鱼皮艺术”系由鱼皮服饰发展而来,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艺术形式。
特点是:精美的鳞纹,神奇的造型,苍朴的韵味,诡异的内涵。
赫哲族鱼皮工艺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用料、工艺独特等性质,无法摹仿,无法复制,无法挪移
等优势。
造型别致、色彩协调,工艺精细,其风格古朴深厚,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有极强的观赏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可展览、可美饰,可馈赠,可收藏,审美价值非常高。
赫哲族“鱼皮艺术”形成的“鱼皮文化”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具有历史、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等价值,是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鱼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沿海的人们因为他们的生存依靠的是大海,出海的风险和内陆的工作比起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人力很难左右,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神身上,漫长的岁月传承下来以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而内陆人对“鱼”的需求则不同。
鱼在内陆曾被作为崇拜对象和身份象征。
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反映的是一种古老地鱼崇拜现象。
唐代的皇帝姓“李”,谐音“鲤”,于是赐给臣子“鱼”符,君王将相佩饰中多有“鲤”佩,从而表达对鲤鱼的敬畏之意。
借鱼来表达思念,《西厢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其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就使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珍惜爱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同样的生活,不同的命运,有的人追求的却不是自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所以姜子牙渭水用直钩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
君也。
而唐代诗人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他的无奈和失望,自己不能出仕,而只有羡慕的份,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青史留名也可能成为虚谈,孟老夫子自然悲从中来,感慨无限。
同样是钓鱼,有的是为了鱼,有的是为了钓,有的是为了结果,有的是为了过程。
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
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中国文化史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中国鱼文化>,殷伟任玫
中国的鱼文化,焦雯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