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饮食方面,哈尼族以特色汤出名。

其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就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

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人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

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

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

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此外,哈尼族每天只吃两顿饭,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美食梯田稻作的恩赐喜欢大字小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新浪旅游微博|2015年10月27日11:16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直连云天的梯田稻作息息相关,均以大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产中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风味。

生蒸饭生蒸饭是传统饮食习俗,逢年过节、嫁娶婚事、丧葬等活动时的主食。

其特点是饭粒稍硬,香味可口,不失其营养,食后耐饿。

其烹制方法是,将大米浸泡4个小时后,把水泡干,成入木甑里生蒸2个小时左右,至米饭7成熟后倒入大木盆里,将饭团搅开,洒上适当的凉开水反复搅拌,待水被米饭吸干后,再将米饭重新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

哈尼族人都喜欢吃啥?哈尼族有啥饮食习惯

哈尼族人都喜欢吃啥?哈尼族有啥饮食习惯

哈尼族人都喜欢吃啥?哈尼族有啥饮食习惯>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

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内发酵再晒制而成。

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尼族的蔬菜品种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间小空地和山地种植青菜、萝卜、瓜、豆、芋头等。

按照哈尼族的社会分工,种植蔬菜多由妇女承担,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时节储备的豇豆、老瓜外,则靠妇女采集的野生植物烹制而食。

她们采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树甜菜、树头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鱼腥草、细芽菜、水白菜、马蹄叶、金雀花、棠梨花、老鹄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鸡枞等。

哈尼族食肉数量较大,以猪、牛、羊、鸡、鸭肉和禽蛋为主,并兼食水产品鱼、鳅、鳝和田螺。

他们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腌制三种。

年节期间,肉食丰富,往往把食鲜剩余的猪、牛肉的净肉和骨头分别剔开,将净肉腌制成腊肉和干巴,储备以待客。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

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

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

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透视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不难发现,环境主导饮食、美味由物产派生,风味和民族相连,烹饪与历史承接。

立体的地形和气候、复杂的生态与生物、悠久的历史和进化、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坚韧的繁衍和发展,是滇味以其原生质朴、风味各异、味美可口、中外喜欢之美食特色而独步天下之最深厚基础和最根本之原因。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

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

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

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饮食文化 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

哈尼族饮食文化 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哈尼族饮食文化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导语: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味食品很多,有名的有竹筒煮肉、卵石烧汤、肉粥、暴腌芭蕉心、蜂蛹酱、豆粉肉丸汤、雀肉松、苤菜舂螃蟹等。

竹筒煮肉,是以新鲜竹子为锅具,煮猪蹄、排骨、鸡、鱼和其他汤菜。

烹饪时,砍下一段直径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新鲜竹节,用水冲洗干净,将拟煮的猪蹄、排骨、鸡、鱼收拾干净,砍成小块,分别装入竹筒,加水后排在火塘上慢慢煮熬至熟,加食盐、味精煮至扒烂,倒入碗内供食。

用竹筒煮制的猪蹄,排骨和鸡、汤色清纯,肉味鲜美,带有一股青竹清香,具有特殊的风味。

用竹筒煮的鸡纵南瓜尖汤,仅加点食盐,其味便鲜美异常。

石头汤你想也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滋味,但是哈尼人的食品里真正地用石头做着味美的汤呢,那就是卵石浇汤。

以卵石为热源,对已煮好的肉汤、菜进行再加工。

烹制卵石烧汤,要将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烧至发红。

肉汤、菜汤上桌之后,在汤碗内加入少许新鲜菜或佐料,投入一个烧得通红的卵石,使碗中之汤沸腾片刻,将鲜菜和佐料煮熟。

卵石烧汤不仅有肉汤、菜汤的鲜味,并有一种烧制食物的特殊香味。

肉炒芭蕉花,以一朵芭蕉花和100克新鲜狗肉为原料(若无新鲜狗肉,可用猪肉代替)。

烹饪时,取下芭蕉花的花,洗净切细,放少许食盐渍制片刻后,淘洗挤捏,去除涩味。

狗肉切成薄片或剁细(猪肉亦然),先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

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

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云南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风俗民情和美食文化而闻名。

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哈尼族人口分布广泛,其独特的特色饮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美食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让你更加了解这个民族的美食文化。

一、酱炒豆腐酱炒豆腐是云南哈尼族私房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它以新鲜的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酱油、辣椒等调料制作而成。

豆腐鲜嫩可口,搭配上独特的酱油,口感酥脆,回味无穷。

这道菜肴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展示。

二、苹果醋汤苹果醋汤是哈尼族传统的酸汤之一,以苹果醋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这道汤味道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

哈尼族人民相信苹果醋汤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健胃的功效,经常将其作为饭后的开胃汤品。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节日狂欢,苹果醋汤都是哈尼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三、腊味炒饭腊味炒饭是云南哈尼族的传统主食之一。

它以哈尼族特色的腊味为主要调料,与米饭一同炒制而成。

腊味炒饭色香味俱佳,口感丰富,令人垂涎欲滴。

哈尼族人民喜欢用腊味炒饭来款待客人,以显示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尊重。

四、玉米粑粑玉米粑粑是哈尼族的传统小吃之一,以新鲜的玉米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

它外形饱满,口感糯软,香甜可口。

哈尼族人民常常将玉米粑粑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的食品,以提供能量和养分补充。

无论是农耕劳作还是乡村游玩,玉米粑粑都是不可或缺的伴侣。

五、蒸糍粑蒸糍粑是哈尼族的传统糕点之一,主要采用糯米粉及其他原料经过蒸制而成。

它外观饱满,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哈尼族人民喜欢在过年、婚礼等重要节日或场合制作蒸糍粑,并与亲友分享,以表达他们的喜庆和祝福之情。

总结: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酱炒豆腐、苹果醋汤、腊味炒饭、玉米粑粑和蒸糍粑等传统菜肴代表了哈尼族人民的味蕾和饮食文化,也是与云南哈尼族民族特色紧密相连的美食佳肴。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更加能够了解哈尼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体验独特的云南哈尼族美食文化,享受细致而丰富的味觉盛宴。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那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

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

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

哈尼族“人生三朵花”礼仪食俗.pptx

哈尼族“人生三朵花”礼仪食俗.pptx

二、婚嫁礼食俗
红河县甲寅乡哈尼族是一个鸡蛋一瓶酒提亲。现在置办婚席,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全席菜品应是双数,最好是扣八,扣十,如:四喜四全席,六六大顺席,八八大 发席,十全十美席之类; 2、菜品多用吉语,如“鸳鸯戏水”(双鲫鱼氽汤),“早生贵子”(茨菇花生)之 类,烘托喜庆气氛,寄寓良好祝愿。
一、诞生礼食俗
在哈尼山寨,胎教与食养并重,有“酸女甜儿”之说,并忌讳兔肉、麻雀 等食品。对产妇讲究大补,有“饭补”与“汤补”两种,要求产妇多吃小米稀 饭、糯米酒、肉丝面、红糖、鸡蛋、母鸡、蹄膀、鲫鱼、姜茶之类,一日多餐, 持续月余,俗称“坐月子”。还有请产婆吃红蛋,带米酒去娘家报喜,生父携 糖饼请长者为孩子起名的习俗。
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人生三朵花”礼仪食俗
哈尼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并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哈尼子 孙。在哈尼人的观念中,生、婚、死这三个人生阶段,每一个阶段人的生命 都像花一样,将完成一次绚丽的绽放,称为“哈尼人生三朵花”。
三、丧葬礼食俗
60 岁以上去世,安祥如故,民间称为“白喜事”。其食礼是:摆冥席、供清酒、 素点、果品、接待亲友,多为“七星席”(六菜一汤),突出数,少荤腥。葬礼之 上,哈尼的人生之花最后一次开放。
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
谢谢观看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日常食俗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注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

豆豉的吃法很多,可将其配上辣子、芫荽、姜、蒜苗烧熟作主菜;将豆豉切片炸香拌竦椒面当咸菜等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食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物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有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

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

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

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1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节庆、礼仪食俗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哈尼族美食之旅:跨文化教育与饮食文化传承

哈尼族美食之旅:跨文化教育与饮食文化传承

哈尼族美食之旅:跨文化教育与饮食文化传承一、引言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

哈尼族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美食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探寻。

在如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和体验哈尼族的美食文化不仅是一次美食之旅,更是一次跨文化教育和饮食文化传承的契机。

二、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在此部分,将介绍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包括饮食习惯、主要食材、烹饪方式以及饮食礼仪;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哈尼族饮食文化所含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1. 饮食习惯哈尼族人尊崇大自然,他们的饮食习惯深受自然和气候的影响。

在高山地区,他们的饮食以主食为主,对米饭的要求很高;而在山脚地带,以玉米、青稞为主食。

哈尼族还喜欢食用各种野菜、野果和野生动物。

2. 主要食材哈尼族餐桌上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玉米、青稞、土豆、鲜鱼、野生菌、野生蔬菜等。

他们以健康、天然的食材为主,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3. 烹饪方式哈尼族的烹饪方式有蒸、煮、炒、炖等多种,且讲究火候和烹饪时间,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4. 饮食礼仪哈尼族在餐桌上有着严谨的饮食礼仪,例如用左手接受食物、禁忌将筷子直立插在米饭中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尊重和对客人的热情。

三、哈尼族饮食文化对跨文化教育的启示哈尼族的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对当今跨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尊崇和对传统的忠实,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今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下,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重拾对自然、对传统的尊重与热爱的范本。

2. 接纳多元、包容并蓄哈尼族的饮食文化多元包容,他们尊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也接纳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这一点对我们跨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即应当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并蓄,而非排斥异己。

四、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前文介绍了哈尼族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内涵,那么,参与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笔者认为,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

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

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你知道哈尼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

哈尼族的婚礼风俗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

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

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

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

如赴宴女子大口进食,将成为世人的笑柄。

哀牢山部分地区的哈尼族与汉族同度春节。

节日或“阿玛拖”(祭护寨神)期间,全村各户纷纷置办丰美的食品,端于街心(村中),在古朴雄浑的铓鼓声和欢乐的歌声中开怀畅饮,同食共乐。

满街心一字成行的丰美宴席实为奇观,世人将其称为“街心宴”,哈尼语谓之“多角角”或“资乌都”,意即轮流互饮(酒)。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

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

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

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

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

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

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 2 而“家庭”、“私有”、“等级”逐渐明朗,特别是家庭,在社会 上地位和作用突出,家庭是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发展的细胞;
•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和发展,需要有一种形式能 够反映。父子联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父子联名就是反映哈尼族社会 经济基础的最适合上层建筑形式。所以它在哈尼族社会历史上具有强 胜的生命力。
哈 尼 族
目录
一、哈尼族的概况 二、哈尼族族源 三、哈尼族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婚俗、饮食与歌舞 五、文学艺术
一、哈尼族的概况
• 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 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 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解决水利问题
•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 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 水稻。 • 挖筑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 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沟 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 解决了梯田稻作水利问题。
举个栗子。。。
• 送咪窝· 窝腿雷· 腿雷总· 总嫫院· 嫫院驾· 驾提锡· 提锡利· 利 跑奔· 跑奔吾· 吾牛然· 牛然错· 错嫫威· 嫫威尊· 尊唐盘· 唐盘 漫· 漫合贪· 合贪姐· 姐利乌· 乌起腊· 腊贪奔· 奔孙连· 连龙播· 播嫫波· 嫫波梯· 梯桑彪· 彪妈脏· 脏者· 者威· 威奸· 奸耶、耶 诸、诸乐、乐萨、萨昌、威包、包姐、姐柯、柯斜、斜 票、票嘠、嘠支、支克、克娜、娜搓、搓枣、枣威“踩路”定姻缘 偷婚 一朵鲜花说成草 跨火断线入夫门 公公领着媳妇回门 一人出嫁百人送

哈尼族的饮酒习俗已发

哈尼族的饮酒习俗已发

哈尼族的饮酒习俗
哈尼族人喜欢饮酒,而且是土法自酿的白酒。

哈尼族多数人家都会酿制,原料油稻谷、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

云南红河县有一种特产“长毛谷”,用其作原料所酿制的甜酒甜于蜜糖。

哈尼族人哉生活中注重情爱、友谊,酒是他们连接友谊的桥梁,也是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象征。

哈尼人非常团结和睦,这点在饮酒上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如“资乌都’意即大家聚集在一起喝欢乐幸福之酒,也称为“长龙宴”,因设在街心,又被称为“街心酒”,一般在重大节庆期间进行。

到了约定的日子,人们早早就将寨子打扫干净,在太阳偏西时就会听到鼓声响起,各家听到鼓声,纷纷抬着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和自酿的高粱酒,端到街心指定位置,按顺序摆好,哪家的酒菜好,就显得哪家特别体面。

很多张桌子连成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长龙,上席就坐者称为“阿窝”,由大家自由选举产生,但必须是儿孙满堂和德高望重的长者。

通过简单的仪式之后,大家纷纷离席起舞。

随着舞蹈的快乐进行,众人酒兴大增,情绪越发高涨,边舞边将地上的酒碗叼起,慢慢抬头仰面,最后一饮而尽。

——摘自《中国酒典》。

哈尼族课件

哈尼族课件

服饰
•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于 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 上衣和长衣和长裤,用青 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 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 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 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 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 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 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穿 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 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 无论纽扣、耳环、项圈、 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 衣襟、环肩、袖口、裤脚、 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 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 图案。
饮食
• 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 腌酸菜。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 蔬菜中做调味品。
•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而每个 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 菜用一个火塘支蒸锅;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 混用。
• 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 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 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 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 娘不得食。
云南原生态哈尼族文化
• 祭祀 龙神 树仪 式
• 数百 哈尼 同胞 跪拜 龙树 神
• 龙日
按照哈尼族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数 起,第一个属龙的日期便被称为“龙日”,今 年阳历的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正好是哈 尼族的“龙日”。举行了“阿玛昭”(即“龙树神”) 的迁居仪式。
概述• 哈尼族ຫໍສະໝຸດ 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
• 哈尼族的服饰多为黑色、蓝色镶彩色花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 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喜戴帽。女青年爱用银链、银币、 银泡为胸饰。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哈尼米糕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米食艺术

哈尼米糕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米食艺术

哈尼米糕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米食艺术哈尼米糕: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米食艺术云南,素有“魔幻的地方”之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这个地方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更是引人注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米食艺术之一——哈尼米糕。

一、哈尼米糕的历史渊源哈尼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山区。

哈尼米糕是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哈尼族历史。

二、哈尼米糕的制作方法1. 原材料选择哈尼米糕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而且是选用新鲜的糯米。

糯米是一种富含淀粉的谷物,它具有粘性,能让米糕更加黏稠。

2. 发酵过程制作米糕的第一步是糯米的发酵。

哈尼族的传统方法是将糯米用清水浸泡一夜,然后用布包裹,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通过这一过程,糯米中的淀粉会转化为糖,增加米糕的香甜味道。

3. 蒸煮过程糯米发酵好后,需要进行蒸煮。

哈尼族传统的蒸煮方式是将发酵好的糯米放入竹制的蒸锅中,用旺火蒸煮几个小时,直至米糕变得松软而有弹性。

4. 搅拌与摊平当糯米蒸煮好后,需要进行搅拌与摊平的工序。

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特制的木槌,将糯米搅拌均匀,然后用力摊平在竹帘或竹托盘上,以整齐的形状和厚度。

5. 蒸制摊平的糯米需要再次蒸制,这一次的蒸制会更快一些。

然后,米糕会成为一种白色、有弹性且不粘手的食物。

6. 享用哈尼米糕的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一口尝到米糕的香甜与口感,定会让人忘记这一切。

可以将米糕切成小块,搭配糖水或者其他配料一同享用。

三、哈尼米糕的意义与文化价值哈尼米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哈尼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1. 家乡的味道对于远离家乡的哈尼族人来说,一口哈尼米糕就能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无论身处何地,米糕能唤起他们的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2. 亲情的温暖哈尼族人民常会在家中团聚时制作哈尼米糕,亲手捣制和品尝米糕的过程成为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方式。

哈尼族风俗介绍

哈尼族风俗介绍

蘑菇房
• • •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 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 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 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 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 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 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 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 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 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 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 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 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 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 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 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 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 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文化

哈尼族文化

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

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

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民族简介哈尼族属于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5万人。

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思茅市的江城、普洱、澜沧、景东、镇沅、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及昆明市的禄劝县。

国外哈尼族约42万人,其中缅甸20万,泰国8万、老挝10万、越南4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哈尼族人口1952年约为24万,到2003年末为6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17.1%。

红河哈尼族人口约占全世界哈尼族人口的37%、全国哈尼族人口的48%;不仅人口多,而且支系称谓也较为繁杂。

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因而考证难度较大。

但凭借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碑古籍以及散见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仍可窥见哈尼族的历史概貌。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没有文字。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部”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普洱墨江哈尼族的特色美食,吃货们你吃过几种

普洱墨江哈尼族的特色美食,吃货们你吃过几种

普洱墨江哈尼族的特色美食,吃货们你吃过几种80%的普洱人,都在关注普洱微生活美食,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诱惑;是考验民族特色的标准,味道往往也会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加深,“普洱”是一个让人吃好、喝好、尽兴的地方,14个少数民族,一定能寻找到满足你味蕾的美味佳肴。

给大家分享墨江“哈尼族”的特色菜肴,当“哈尼姑娘”跳起竹竿夹脚舞,人民齐声欢唱,陷入嘎汤帕节的狂欢,自家烹调的食物香味四溢,蠢蠢欲动的食客开始群魔乱舞,在人潮中乱窜,与“哈尼族”的特色菜谱结缘。

这个热爱着火的民族,拥有火一般的豪迈、热情的个性,只要给他们一堆篝火,一缕炊烟,纯正的哈尼味道始终留住了来自远方的客人的脚步。

“哈尼族”的美食攻略特色一:糯米粑粑哈尼糯米粑粑既是哈尼人祭神敬祖的神圣贡物,是走亲访友的珍贵礼品,是哈尼人一切大小节日里不能缺少的佳品,是用产于哈尼山乡洁白如雪的优质糯米或紫米,用原始的木器或石器加工而成。

特色二:竹筒鸡把鸡砍成小块,直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竹筒里,再加上适量的水,放入盐、香菜和香茅草,放在火炭上煮;在煮的过程中,用竹条不断的搅拌,这样一来,鸡肉吸收了竹筒的清香,口感特别香滑、肉质细腻、入口即化、香甜可口。

特色三:石蹦炖蛋石蹦,又名抱手,属于棘蛙群;体肥大,肉质鲜甜,有滋补小儿疳瘦及治疗疳结之食效。

美味升级:石蹦炖蛋,是哈尼族的名菜,鲜美滋嫩可口,营养价值极高,也是民间治疗肝炎的良药。

特色四:竹筒煮茶美味升级:煮竹筒茶顾名思义是用竹筒煮出来的茶。

在山上劳作的哈尼人民,会采几片粗大的古树茶叶,塞入新砍的甜竹筒中,装上山泉水,用芭蕉叶塞口,放在火上烧,煮沸后取出,直接倒入用竹筒制作的小杯子饮用。

竹筒茶不仅仅有茶的甘甜和醇香,还有一股淡淡的竹筒清香,可搭配上糯米粑粑一起饮用味道更佳。

哈尼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哈尼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哈尼饮食文化调研报告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山区地带。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是他们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哈尼族饮食文化的调研,我发现哈尼族的饮食文化独特而有趣。

首先,哈尼族的饮食以农作物为主。

由于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土地资源有限。

因此,他们主要种植一些适应山地环境的作物,如水稻、红薯、玉米等。

这些作物是哈尼族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调研中,我发现哈尼族人非常擅长用自己种植的作物制作各种美食,如哈尼酸汤、蒸菜、糕点等。

其次,哈尼族的饮食习惯注重荤素搭配。

哈尼族人认为饮食应该平衡,荤素搭配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在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中,蔬菜、鱼肉、禽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调研中,我发现哈尼族人烹饪的菜肴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在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中,他们倾向于选择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

他们相信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更为健康和营养丰富。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哈尼族人的饮食多以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食品为主,并且他们非常注重食物的新鲜程度。

最后,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与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丰盛的饭菜是必不可少的。

哈尼族人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共同分享快乐。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哈尼族人在社交活动中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彼此的感情。

总的来说,哈尼族的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文化形式。

他们注重农作物种植,饮食习惯注重荤素搭配,食材选用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同时饮食文化也与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通过对哈尼族饮食文化的调研,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六月节、波突、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

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

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

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
不得食。

到第三天时,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乌都”活动,即全寨人同饮团结、幸福的酒。

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作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蔑笆上。

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百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争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莱,按规矩边饮边舞。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表示爱慕,体现智慧、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

多在农闲举行,由一村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人数对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人夜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男女相约配对入席,菜肴丰盛,必有一只煮公鸡。

彼此敬酒对歌,相依相伴,直到天明。

临别小伙要给相好者送糯米饭和肉,并约定下次聚会的日期。

哈尼族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
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

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

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

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