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合集下载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8.31•【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20〕725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725号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持续巩固包虫病防治健康扶贫效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包虫病防治规划目标,根据《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9〕938号)要求,按照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9〕113号)中《重大传染病防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对包虫病患者救治的规范化管理和绩效评估,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对《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卫办疾控发〔2008〕44号)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包虫病患者救治工作。

本管理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3月17日印发的《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8月31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持续巩固包虫病防治健康扶贫效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包虫病防治规划目标。

根据《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9〕938号)要求,按照《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9〕113号)中《重大传染病防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对包虫病患者救治的规范化管理和绩效评估,特制定本办法。

包虫病疾病诊疗精要

包虫病疾病诊疗精要

包虫病疾病诊疗精要本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也称为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

一、流行病学包虫病的地理分布很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

我国包虫病的分布主要在畜牧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较为严重,甘肃、山西、河北、四川、黑龙江和辽宁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

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居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虫囊的机会,肠内寄生虫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感染。

(二)传播途径人因误食虫卵可成为其中间宿主,而发生包虫病。

(三)易感人群脑包虫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

骨包虫病的发病率占全部包虫病的1%~2%。

(四)潜伏期和传染期由于包虫在骨内生长缓慢,需10~20年后才产生症状。

所以,虽然很多患者在儿童期受感染,但儿童骨包虫病患者极少,发病年龄大多为30~50岁。

二、发病机制(一)西医发病机制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中最小者,长仅为3~6mm,雌雄同体,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内,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

虫卵随狗粪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

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

幼虫大部分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

六钩蚴脱壳逸出后,6~12h到达肝脏,其周围有大单核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如不被单核细胞所破坏,则第4d即长成为直径4μm的幼虫,第3周末幼虫直径为2mm,并转变为囊状体,即棘球蚴。

动物棘球蚴包虫病标准

动物棘球蚴包虫病标准

动物棘球蚴包虫病标准一、诊断标准1.病史询问: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饮食情况、健康状况等,以及是否接触过患病动物或生食等。

2.临床检查:观察动物的食欲、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以及是否有咳嗽、气喘、皮肤瘙痒等症状。

3.实验室检测:采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品进行包虫病抗原检测,或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波等。

二、防治标准1.定期筛查:对易感动物进行定期的包虫病筛查,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动物。

2.预防接种:对易感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其对包虫病的免疫力。

3.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定期消毒,避免动物接触患病动物或生食等。

4.动物治疗:一旦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三、检疫标准1.检疫对象:对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包虫病检疫,以防止疫情传播。

2.检疫程序:制定合理的检疫程序,包括样品采集、检测方法、检测频次等,以确保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疫苗标准1.疫苗类型:选择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的包虫病疫苗。

2.接种程序:制定合理的接种程序,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剂量、接种次数等,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疫苗储存:确保疫苗的储存和使用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效果。

五、监测标准1.监测范围:对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包虫病监测,以全面了解疫情情况。

2.监测方法: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以确保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六、人员防护标准1.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在进行诊断、治疗、检疫等工作时,必须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2.卫生习惯: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3.安全操作: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其组织等。

七、废弃物处理标准1.废弃物分类: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以避免交叉污染。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试行)一、包虫病的诊断(一)诊断标准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2.B超扫描、X线检查、运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觉包虫病的特点性影像;或发觉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原学检查发觉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

3.排除其它缘故所致肝、肺等器官的占位性疾病。

(二)分型1.囊型包虫病的B超影像学分型(1)囊型病灶(CL型):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平均内容物,一样呈圆型或椭圆型。

(2)单囊型(Ⅰ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

由于棘球蚴囊壁与肝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大,故出现界限分明的囊壁。

本病的特异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显现“双壁征”。

B超检测棘球蚴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点。

(3)多子囊型(Ⅱ型):在母囊暗区内可出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环,形成“囊中囊”特点性影像。

B超检测显示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

(4)内囊破裂型(Ⅲ型):内囊破裂后,囊液进入内、外囊壁间,显现“套囊征”;若部分囊壁由外囊壁脱落,则显示“天幕征”,继之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折,漂游于囊液中,显现“飘带征”。

(5)实变型(Ⅳ型):棘球蚴囊逐步退化衰亡,囊液吸取,囊壁折叠收缩,继之坏死溶解呈干酪样变,B超检查显示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征”。

(6)钙化型(Ⅴ型):包虫病病程长,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

B超显示棘球蚴囊密度增高而不平均,囊壁呈絮状肥厚,并伴宽大声影及侧壁声影。

2.肝泡型包虫病分型分型内容病变程度原发病灶P0肝脏无可见病灶P1周围病灶,无血管和胆道累及P2 中央病灶,局限在半肝内,有血管和胆道累及有无黄疸P3中央病灶侵及左右肝脏,并有肝门部血管和胆道累及P4任何肝脏病灶伴有肝血管和胆道扩张邻近器官累及情形N0 无邻近器官、组织累及N1 有邻近器官、组织累及转移病灶M0无远处转移M1单个病灶远处转移(三)鉴别诊断1.肝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鉴别病种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疫学检查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肝囊型包虫病双层壁、多子囊、内囊塌陷、囊壁钙化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或破裂症状,可有过敏反应肝囊肿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点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细菌性肝脓肿无棘球蚴囊特点性影像阴性白细胞数明显升高;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右侧肾盂积水和胆囊积液无棘球蚴囊特点影像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2.肝泡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鉴别病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疫学检查血液检查肝泡型包虫病肝区不适,病程较长,晚期可显现梗阻性黄疸、门静脉高压症病灶周边为“贫血供区”,形状不规则,病灶的实变区和液化区并存,室腔壁高回声或“地图征”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肝癌多有肝炎病史,病变进展速度快,病程相对短病灶周边多为“富血供区”阴性甲胎蛋白升高,肿瘤相关标记物阳性肝囊肿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点阴性-二、药物治疗(一)治疗对象适用于无禁忌症的肝囊型包虫病Ⅰ-Ⅲ型、多器官包虫病、肝外包虫病患者和不宜采取外科手术根治的泡型包虫病人。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wu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wu

我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历来高度重 视,在卫生领域最早立法的是传染病防治的 法规。建国初期,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 于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1955年卫生部制 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1978年国务院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 例》;
1986年通过《国境卫生检疫法》;1989年2 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 起施行;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我国 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与分布、控制 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 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㈠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五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GB17012-199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GB17014-1997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GB17015-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GB17016-199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GB17010-1997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11730-89《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要求》
• CJ94-1999《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 CJ/T3025-1993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 CJ/T3028.1-1994臭氧发生器
• CJ/T3028.2-1994臭氧发生器臭氧氧浓度、产量、电耗的测量

包 虫 病 防 治 知 识

包 虫 病 防 治 知 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包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包虫病:包虫病是指人偶然摄入由感染了包虫病的狗的粪便中所排出的虫卵而在体内发育成的囊型幼虫。

2.包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狗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会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狗的皮毛、及狗活动的场所,人若玩狗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

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被狗吃入,又会排出大量的虫卵。

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流行和扩大蔓延。

3.狗肠内的包虫来源是什么:人用带有包虫囊肿的牛、羊脏器喂狗,包虫囊肿吸附在狗的小肠上端, 45天左右发育成熟,并随狗的粪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虫卵,污染环境。

4.包虫病的危害有哪些:(1、人得包虫病后,呈现慢性消耗表现,身体瘦弱、劳动力下降。

年幼者影响生长发育。

我国每年因患包虫病而需要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而包虫的复发和死亡率都很高。

手术住院的患者花费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元。

沉重的负担使不少患者倾家荡产。

而延误诊治的患者失去治疗的机会,就会有生命危险。

(2、包虫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而且发病的高峰为20-50岁的青壮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牲畜患包虫病后,会形体瘦小,难以繁殖,从而导致畜牧业减产,不能抵抗冬季的严寒,最终死亡。

其中羊的患病率达60.2%。

由此造成每年经济损失上亿,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发展。

5.包虫病怎样预防:提倡家犬拴养,控制用生脏器喂狗,同时要定期做好狗的驱虫工作。

6、国家对包虫病的防治有哪些优惠政策:(1、家犬的药物驱虫免费(2、患包虫病的病人药物治疗免费(3、患包虫病的部分严重病人的手术治疗国家有相应的经费补助。

7、每月20-23日为我县家犬免费驱虫日,就近的村卫生室人员会入户发放驱虫药。

包虫病防治知识包虫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祖国医学对该病就有记载:“因种种原因,长成了包块,初起时象鸡蛋一样大,渐渐长大,形似怀孕,几年以后,按压腹部,包块很硬,但又有移动性”。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牦牛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牦牛的生产和健康,并可能传播给人类。

及早诊断和有效防治牦牛包虫病是非常重要的。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确定。

一、临床症状牦牛包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消瘦、厌食、乏力、腹痛和腹泻等。

患牦牛的眼部感染可导致眼球增大,甚至失明。

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导致肝、肺等内脏损害。

二、血液检测牦牛血液检测是诊断牦牛包虫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牦牛血液中的包虫病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细粒棘球绦虫。

目前常采用ELISA方法进行包虫病抗体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和X线检查是常用的牦牛包虫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内脏器官是否受到细粒棘球绦虫的影响,并提供病变的详细信息。

X线检查一般用于检测肝脏和肺部病变,如囊肿、钙化等。

针对牦牛包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对畜群进行定期检查和排查,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对牦牛群体进行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患牛,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给其他牦牛。

二、合理用药,选用有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目前,阿尔白菌素是牦牛包虫病常用的药物之一,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前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说明书进行合理剂量的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传染源。

牦牛包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因此需要加强牦牛圈舍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

定期清理牦牛粪便和排除虫卵,避免虫卵的传播和扩散。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生食或未经充分烹饪的牦牛肉。

四、加强畜牧管理,提高养殖水平。

合理的养殖管理对于预防牦牛包虫病也非常重要。

要保证牦牛的营养供给,提高其免疫力,比如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饲料,常规接种疫苗,避免因其他疾病而导致牦牛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包虫病。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并结合合理用药、环境卫生管理和畜牧管理等综合措施来实施。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牦牛包虫病,又称牦牛囊虫病,是由囊尾蚴绦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感染在牦牛和野生牛科动物身上,也可感染人类。

该病具有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给牦牛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对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症状观察:牦牛感染包虫病后,可表现出消化道疾病、肝脏病和全身性症状等。

如厌食、消瘦、肝肿大、腹水、黄疸等。

养殖户可通过观察牦牛的临床症状,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包虫病。

2. 血清学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是目前诊断包虫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或抗原等物质的含量,可以间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了包虫病。

3. 影像学检查法:牦牛感染包虫病后,肝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囊肿、增生等。

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肝脏内的病变情况,从而对包虫病进行初步诊断。

4. 组织学检查法:在牺牲牦牛后,可以对其器官进行组织学检查。

通过观察组织片中的包囊、绦虫头节等结构,可以直接确定是否感染了包虫病。

二、牦牛包虫病的防治技术1. 免疫预防:目前,已经研制出了一种包虫病疫苗,可以用于牦牛的免疫预防。

在养殖高发地区的牦牛群体中,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提高牦牛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包虫病的风险。

2. 畜牧管理: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对牦牛的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牛舍,清理粪便,加强牛群的消毒和驱虫工作,有效减少牦牛接触包虫的机会。

3. 户外环境控制:包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牧场中的鼠类传播的。

牧场的环境卫生控制至关重要,及时清除牧场中的杂草和垃圾,减少害兽的滋生地,可有效降低包虫的传播。

4. 饲养管理:合理饲喂,保证牦牛的充足饮水和饲料,提高牦牛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牦牛感染包虫病的可能性。

5. 传染源控制:及时处理感染包虫的牦牛,严格做好牦牛包囊的处理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以减少包虫病的传染源。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对于维护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包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包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包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关键词: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囊型包虫病丙类传染病
【概述】包虫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疾病,全球寄生人体的棘球绦虫幼虫共有4种,我国流行的有两种: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狼等动物肠腔,虫卵污染草原,羊等食草动物吞食虫卵后,虫卵孵化出六钩蚴入侵动物内脏,形成包囊,食草动物内脏被犬、狼吞食后在肠道发育为成虫,完成生活史;人体食入棘球蚴虫卵后,六钩蚴通过门静脉进入人体脏器,成为包虫病。

包虫病呈世界性流行,分布广泛,主要以牧区为主;我国牧区是包虫病流行区。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在疫区与狗有密切接触者。

2.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各种占位性病变表现,不同部位包虫临床表现各异。

3.实验室检查血象大多正常。

免疫学检查(包括皮试)对包虫病诊断有价值。

4.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各种占位性病变,囊型包虫病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泡型包虫病边界不清楚,内部结构紊乱。

【药物治疗】阿苯达唑每日20mg/kg,分两次服用,疗程1年以上,一般需要长期用药。

【注意事项】
1.包虫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2.包虫病需要与其他占位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相鉴别。

3.巨大包虫病,症状明显者需要手术治疗;但泡型包虫病手术复发率高,手术后需要坚持药物治疗。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梁虹2014.9.26)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梁虹2014.9.26)
14
包虫病人的免费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原则
为了挽救包虫病患者的生命,延长存活周期,提高生活
质量,对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包虫病患者提供免费医疗 救助。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认真落实国家包虫病病人的免费 救治政策,本着公平、公正、合理以及厉行节约、杜绝 不合理费用发生的原则,减轻流行区患者医疗负担,努 力做好项目地区包虫病病人的药物治疗和管理工作。
10
5.2 处理:①轻度反应的患者一般不需 处理,可继续服药观察;②中度反应者 应暂停服药,并建议到县级以上医院确 认,做血、尿常规、肝和肾功能检查后, 确定治疗方案;③重度反应者应立即停 药并送县级以上医院处理。
11
三、督导服药和复查
1. 督导服药:药物治疗开始后半个月必 须进行一次调查,登记用药后的反应情况 对有不良反应者按照轻、中、重分级进 行相应处理。对初次治疗曾出现中度以 上不良反应者建议到县级以上医院确认, 做血、尿常规、肝和肾功能检查。 2. 复查:对继续治疗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 影像学复查,评价疗效,并确定下一步的 治疗方案。
17
包虫病人的免费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若干问题的处理 应以患者本人自愿原则给予药物治疗。要求病人遵医嘱 服药,定期复查,告知所需费用。同时讲明可能的治疗 结果,不能做不实宣传。 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须由有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 对住院病人的各种并发症、夹杂症,如包囊破裂或感染 造成过敏性或感染性休克、出血、胆道阻塞等,应有足 够的重视。准备好抢救和及时转院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于包囊较大的肺包虫病应估计到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破 裂的可能。对治疗出现的严重反应或偶合事件参照《阿 苯达唑治疗包虫病严重反应或偶合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见附件)处理。
24
第四条 调查与处理 (一)调查步骤和内容: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2006-04-07发布 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257-2006前言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2.2 包虫病流行区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3—1997^~`前言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

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囊型包虫病人。

泡型包虫病在宁夏、新疆、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黑龙江有病例报告。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危害人畜的重要寄生虫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君杰、谭家忠、薛海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和处理。

2 定义2.1 囊型包虫病cystic hydatid disease(CHD),cystic echinococcosis(CE)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2.2 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由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

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3.2 临床表现3.2.1 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

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

肝大,上腹部包块。

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ppt课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ppt课件


病报告卡,并进行核查。 4. 报告网络的运转与核查
传染病防治法规
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左素梅
传染病是什么?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 性的疾病。
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传染病的产生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为导致(这在生物技术上是可能
的)”
人口/行为改变
技术与工业 改变
国际旅游与 贸易
宿主易感性
传染病
疾病传播
新疾病
环境改变土 地使用
公共卫生措 施破坏
门 2. 公布乙、丙类传染病病种
的 职
3. 疫情的通报和公布 4. 增加或减少菌(毒)种 5. 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医疗卫生人员调集

铁路、交通、民航部门
受国务院卫生行 交通卫生检疫
农业、水利、林业部门
同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家畜家禽的传染 病防治管理
公安部门
国 GB15998-1995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家 GB15999-1995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6000-1995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标 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6002-1995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
GB19104-2003过氧乙酸求 GB19105-2003过氧乙酸包装要求 GB19106-2003次氯酸钠溶液 GB19106-2003次氯酸钠溶液包装要求 GB19107-2003过氧乙酸含量测定 GB19108-2003次氯酸钙包装要求 GB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
这是实施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法律之一。
使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轨道。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2006-04-07 发布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257-2006前言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 B、C、D 是规范性附录,附录 A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1.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是棘球蚴病( echinococcosis )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2.2包虫病流行区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等,这些构成了我国传染病监督法律体系。

1.传染病监督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传染病卫生监督和监测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卫生监督执法和监测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为行政决策机构及时制定、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5)《艾滋病防治条例》。

(6)《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0)《消毒管理办法》。

(1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12)《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13)《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14)《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5)《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16)《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17)《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8)《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9)《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

2.传染病诊断标准(1)GB15973-1995麻风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2)GB15974-1995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GB15975-1995淋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4)GB15976-1995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5)GB15977-1995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6)GB15978-1995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7)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地方标准动物包虫病检测技术标准

地方标准动物包虫病检测技术标准

地方标准动物包虫病检测技术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地方标准动物包虫病检测技术标准解析在动物疾病防控领域,地方标准动物包虫病检测技术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3—1997^~`前言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

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囊型包虫病人。

泡型包虫病在宁夏、新疆、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黑龙江有病例报告。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危害人畜的重要寄生虫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君杰、谭家忠、薛海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和处理。

2 定义2.1 囊型包虫病cystic hydatid disease(CHD),cystic echinococcosis(CE)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2.2 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由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

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3.2 临床表现3.2.1 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

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

肝大,上腹部包块。

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

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3.2.2 泡型包虫病:肝大、肝区隐痛。

晚期肝功能损害,脾肿大、肝脏可触及硬结节、黄疸,消瘦、衰竭。

发生转移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产生的症状。

3.3 影象检查影象学特征在包虫病的诊断上有重大价值。

肝包虫病以B超扫描为主要手段,肺包虫病以X线检查为主,各有特征性影象。

为了鉴别诊断或有特殊需要时,可做CT检查(详见附录B)。

3.4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3.4.1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IHA、ELISA、EITB等方法)。

3.4.2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4.3 痰液和咳出物的寄生虫学检查。

3.4.4 临床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3.5 临床诊断具备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影象学特征或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者。

3.6 确定诊断除具备临床诊断的依据外,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3.6.1 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6.2 咳出囊膜、子囊或痰中检出头钩。

3.6.3 临床活检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3.6.4 手术探查证实为包虫囊。

4 处理原则4.1 手术治疗4.1.1 囊型包虫病手术方式4.1.1.1 内囊穿刺摘除。

4.1.1.2 内囊完整摘除。

4.1.1.3 包虫完全切除(肝叶切除)。

4.1.1.4 肝、肺外囊残腔的合理处理。

4.1·2 泡型包虫病手术方式4.1.2.1 根治性切除。

4.1.2.2 姑息性切除。

4.1.2.3 姑息性清除引流。

4.2 药物治疗4.2.1 药物和疗程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以采用小剂量(10mg/kg)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的方法较好。

泡型包虫病人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对于晚期病人疗程可达3~5年,甚至终生维持治疗。

4.2.2 适应证4.2.2.1 囊型包虫病。

4.2.2.1.1 继发性腹腔、胸腔包虫病。

4.2.2.1.2 多脏器、多发囊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包虫病人。

4.2.2.1.3 早期发现的包虫病人。

4.2.2.1.4 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4.2.2.2 泡型包虫病: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晚期病人,肺、脑转移者。

4.2.2.3 手术前后病人进行2~3个疗程有控制术中原头节移植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4.2.3 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禁用。

5 预防5.1 实行家犬管理和吡喹酮驱虫。

5.2 开展预防包虫病的健康教育。

5.3 严格实行屠宰管理,妥善处理感染牲畜的脏器。

5.4 在泡型包虫病高发区开展控制狐狸传播本病的措施。

5.5 在高流行区人群中进行普查、早期发现病人给予治疗。

附录A(标准的附录)免疫学诊断方法A1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1.1 抗原制备用2.5%戊二醛醛化的绵羊红细胞,经终浓度1∶20000鞣酸处理后,以最适浓度的囊液粗抗原或纯化的抗原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 配成5%悬液分装安瓿(1mL/支),置4℃冰箱保存或冻干封存(0.2mL/支)。

使用浓度为1%。

A1.2 操作方法A1.2.1 准备抗原:如为冻干产品,则加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A1.2.2 用微量滴管滴加1%兔血清-磷酸缓冲盐水于V型微量反应板上第一孔加3滴,其余各孔均为1滴(25μL);至少做六孔。

第一孔加待检血清1滴(25μL)即血清稀释度为1∶4;混匀后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混匀,依次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混匀后吸弃1滴。

并平行做阴性、阳性对照。

A1.2.3 从第二孔起,每孔加入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25μL);立即振摇1min;加盖板,室温下静置1h,观察结果。

A1.3 结果判断A1.3.1 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呈点状,边缘光滑。

A1.3.2 阳性反应:以血清1∶128稀释出现阳性反应者(++或+++)判为包虫血清抗体阳性。

+++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或边缘有皱褶。

++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松散。

+ 红细胞大部分沉于孔底,形成一圆点或圆圈,周边模糊或中心有白色小点。

A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2.1 抗原包虫囊液纯化抗原(磷钨酸、氯化镁沉淀法制备)。

A2.2 操作方法A2.2.1 抗原包被聚苯乙烯板:用0.05mo1/LpH9.6碳酸缓冲液稀释抗原至最适浓度,每凹孔加入100μL,置温盒。

4℃过夜(或12~24h),次日,倾去抗原,用含0.05%吐温20磷酸缓冲盐水(0.01mol/L,pH7.4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A2.2.2 加待检血清:血清用PBST作1∶200稀释,每凹孔加入100μL,每板应设参考阳性一孔,参考阴性三孔及PBS对照一孔。

置温盒,37℃1h,然后取出,倾去血清,洗涤同前。

A2.2.3 加结合物:加入用PBS-T作工作稀释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倾去结合物,洗涤同前。

A2.2.4 加底物:通常加邻苯二胺(OPD)底物溶液(10mg OPD+25mL pH5.0柠檬酸缓冲液+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10μL)100μL,37℃,30min。

A2.2.5 加中止液: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50μL。

A2.3 结果判断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 OD值,以待测样本(S)对阴性对照血清(N)的S /N值≥2.1为阳性临界值。

A3 PVC薄膜快速ELISAA3.1 抗原包虫囊液纯化抗原。

A3.2 操作方法A3.2.1 取已包被好抗原的PVC薄膜软板,编号,用PBS-T洗一次,然后每孔加PBS -T200μL;A3.2.2 加待检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板作阴性对照一孔、阳性对照一孔)每凹孔10μL,混匀,置湿盒37℃5min(或25℃室温10min)。

倾去血清,用PBS-T连续洗8次,甩干。

A3.2.3 加酶结合物:按工作浓度稀释,每孔200μL,37℃5min,倾去结合物,同上洗涤8次,再加蒸馏水洗一次,甩干。

A3.2.4 加入底物溶液:含3%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的TMB底物,每凹孔200μL,反应5~10min(TMB底物溶液的制备:TMB50mg溶于10mL二甲基亚砜中作为母液,4℃保存。

用前取母液1mL+pH5.0柠檬酸缓冲液50mL+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8μL)。

A3.3 结果判断按每批的阴性及阳性对照目视判断结果。

阴性基本无色,阳性为鲜蓝色。

A4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ITB)A4.1 抗原膜条制备采用5%~20%厚0.75mm梯度胶,包虫囊液抗原按1μg/mm加入,上槽缓冲液为0.1mol/L硼酸缓冲液,下槽液为0.424mol/LpH9.18Tris/HCl,抗原经SDS-PAGE 电泳分离后,再经转移电泳。

转移电泳液为0.212mol/L pH9.18Tris/HCL,含20%甲醇电泳30min,即将分离的抗原蛋白带由凝胶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此膜用PBS-T洗3次,PBS洗1次,每次5min,然后将膜切成3mm宽的长条,此为抗原膜条,夹于PBS湿滤纸中封于塑料袋,保存于冰箱中备用,若存于低温冰箱,可长期保存。

A4.2 操作方法A4.2.1 试验时,将膜取出或解冻。

先于反应槽中加入495μL含5%脱脂奶粉及3%吐温PBS,再加入5μL待检血清,最后加入抗原膜条,每批试验应设参考阳性、阴性和PBS 对照。

室温振摇1h(4℃可过夜)。

次日,用0.3%吐温-PBS洗4次,每次5min吸干。

A4.2.2 加入工作浓度稀释的结合物,室温1h,洗涤同前。

A4.2.3 加入DAB-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系统(25mg3,3′-二氨基联苯胺+50mL无吐温PBS+5μL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显色10min,自来水冲洗中止反应,晾干。

A4.2.4 判读结果:目测特异性条带,以60KD、36KD、32KD、24KD、20KD、17KD 和12KD为阳性条带。

其中只要出现12KD、17KD、24KD条带即可判为阳性。

A5 循环抗原检测A5.1 将抗包虫单克隆抗体用0.0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工作浓度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4℃过夜后用PBS-T洗板3次。

A5.2 每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PBS-T 100μL,于37℃下封板1h,洗板3次。

A5.3 待检血清用上液稀释为1∶2,每孔加100μL,每份标本加两孔,37C温育1h,洗板3次。

A5.4 加入工作浓度的HRP标记单抗100μL 37℃1h后,洗板3次。

A5.5 加入OPD底物溶液100μL,37℃3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