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思】永远的拓跋鲜卑 文孛·额勒斯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先驱,中国版“彼得大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先驱,中国版“彼得大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先驱,中国版“彼得大帝”序言人们熟知的彼得大帝是俄国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位期间开启俄国近代化改革之路,带领俄国贵族从上到下学习西方文化语言,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离欧洲更近的圣彼得堡,通过北方战争击败瑞典夺取出海口,一手推动俄国走向强盛,是世界历史上公认的伟大君主。

不过,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位类似彼得的改革家,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

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文帝的改革比彼得足足早了一千多年。

由于其改革极大推动华夏文明发展,所以孝文帝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儒家文化洗礼下的鲜卑族皇子拓跋宏出生于公元467年,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并于469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作为北魏未来的天子,按理说拓跋宏应该在一个安逸且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成长,可事实却很残酷。

拓跋宏面临的第一个现实就是他的生母李夫人被处死,因为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政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确认为太子,那他的母亲就必须被杀掉。

因为当初北魏由鲜卑族建立,作为来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父系文化尚不完备,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制约,北魏初期经常出现太后临朝,小皇帝的母系、娘舅左右朝政。

后来为了保持政权稳定,北魏就发明了这种泯灭人性的制度,所以拓跋宏从小被其祖母冯太后抚养。

由于缺少母亲的陪伴,再加上冯太后的严厉教导,拓跋宏从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坚韧、冷酷的性格,为以后执政过程中的残酷斗争打下基础。

471年,献文帝拓跋弘禅位给拓跋宏,是为孝文帝,太上皇拓跋弘仍然总揽朝政,孝文帝不过是个象征。

然而,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官吏腐败,横征暴敛,处于统治地位的鲜卑贵族对底层汉人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将鲜卑的制度文化强加于中原汉人。

导致北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各地汉人民众起义此起彼伏,471年至480年的十年中,北魏规模较大的暴动反叛事件就达二十多起,政局严重动荡。

北朝篇·鲜卑拓跋氏!史上最强民族大融合!「中国通史笔记」1.59

北朝篇·鲜卑拓跋氏!史上最强民族大融合!「中国通史笔记」1.59

北朝篇·鲜卑拓跋氏!史上最强民族大融合!「中国通史笔记」
1.59
魏晋南北朝自西晋后就分成南北两部分,今天我们沿着北朝的部分往下讲~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386-534年)
494年,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鲜卑族终于来到了中原腹地。

此后孝文帝开始强制汉化改革,俗称孝文汉化。

参照汉人制度,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全用汉官官制。

带头与汉族通婚,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穿汉服。

还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从此拓跋宏改为元宏。

孝文帝的改革意义重大,使拓跋鲜卑彻底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

北方众民族也逐渐投入到民族大融合的浪潮之中。

398年,北魏将国都迁至平城,为了抵抗北部柔然部落的攻击,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镇最为重要(北方六镇),他们多由拓跋族贵戚贤臣充任。

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方六镇的地位一落千丈。

524年起,
六镇开始纷纷起义,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

534年,孝武帝元修忍受不了权臣高欢的控制,从洛阳出走至长安,投靠宇文泰。

高欢在洛阳另立元善见(孝静帝)。

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历史趣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孝文帝的历史功绩

历史趣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孝文帝的历史功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孝文帝的历史功

导语:魏孝文帝拓跋宏对北魏的功绩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
魏孝文帝拓跋宏对北魏的功绩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史称“魏国”,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期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片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
生活常识分享。

鲜卑历史简述

鲜卑历史简述

鲜卑历史简述鲜卑历史简述鲜卑族属于阿尔泰民族蒙古族群,东部鲜卑源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时称山戎、白夷(东夷北支);北部鲜卑源于今大兴安岭北段。

前119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东部鲜卑随之迁至乌桓故地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北部鲜卑迁至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

公元89—105年,北匈奴为汉朝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

东部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敕勒)、乌桓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东部鲜卑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南部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形成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东部鲜卑与敕勒在阴山以北融合为乞伏鲜卑;南匈奴之后宇文氏从阴山迁到西拉木伦河,统治了当地东部鲜卑,称为宇文鲜卑;东部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鲜卑。

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众融合,成为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氏;拓拔氏一部从漠北迁至河西,称秃发氏。

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称宇文氏为匈奴。

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鲜卑由东部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青海甘肃吐谷浑组成。

三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

①东部鲜卑160年,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内蒙古商都县,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

181年檀石槐死,漠南自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二是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此外,在云中郡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

轲比能集团汉化较深,逐渐兼并其它两个集团。

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的文化变革

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的文化变革

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的文化变革这些马蹄声的起点,是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

那儿有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

鲜卑族中的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

“拓”,是“开拓荒地”的“拓”;“跋”,是“长途跋涉”的“跋”。

很巧,他们果然要开拓荒地,长途跋涉。

他们曾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又曾与匈奴残部联合,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并建立王朝。

这个王朝,根据一位汉族人士的提议,称为“魏”,历史上叫作北魏王朝。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战,它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成为强大的统治者。

这个鲜卑族,按照世界史学界的说法,叫“北方蛮族”;按照现代歌唱家的说法,是“一头北方的狼”。

然而,正是这个又有蛮性又有狼性的族群,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境界。

鲜卑族踏进文明门槛比较晚,当他们问鼎中原的时候,拥有文字的时间才一二百年。

由这样一个民族来统治已经辉煌了两千多年的黄河流域,来统治高尚精雅的汉文化,能行吗?他们会不会让汉文化遭遇空前浩劫而彻底崩溃?这种情况,在人类文化史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也就是说,已经走向老化的中国文化,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危机。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千古真理:更大的危机极有可能是转机。

暴风雨后,云霞满天。

按照常规,蛮强的马队在征服已开发地区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大量屠杀、大量抢掠、大量奴役、大量驱逐。

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力气对付匈奴?就是要防止这种情景的出现。

其实在鲜卑族统治集团中,也一直存在这样的“鹰派势力”,或曰“狼派势力”。

其中有一批人竭力主张在中原废弃耕地,变成草原’因为那才能使他们的游牧健儿纵横驰骋,保持统治地位。

这中间出现的是一个沉重的文化选择题:选择游牧文化,还是选择农耕文化?对鲜卑族来说,选择前者很容易,因为是轻车熟路,信马由缰;选择后者很困难,因为要改弦易辙,从头学习。

如果能够保留农耕文化,就会有大量稳定的赋税所得,即使不再征战也财源滚滚,这让游牧民族的首领们非常眼馋,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实行均田制、户籍制、州郡制、赋税制,每个“制”的实行又必须依仗熟于此道的汉族官吏。

中国古代北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二):鲜卑

中国古代北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二):鲜卑

中国古代北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二):鲜卑兴起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发展过程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守乌桓山和鲜卑山(今位于内蒙古境内),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

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

公元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鲜卑不仅取代了匈奴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民族,也开始与东汉的北方边郡为邻,开始了与汉朝更为密切的关系。

此后,鲜卑和中原的关系,有时臣服,有时战争。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诸燕、西秦、北魏等政权。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386年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一百四十多年。

随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周、北齐取而代之。

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最后一个鲜卑政权北周灭亡之后,鲜卑族一般认为已完全融入汉族,最终消失了。

去向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大力汉化,逐渐融入汉族。

小部分融入藏族。

关外的鲜卑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宗教早期鲜卑族信奉萨满教。

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蒙古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

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历史事件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建成于北魏时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并且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乌兰察布的历史变迁的作文

乌兰察布的历史变迁的作文

乌兰察布的历史变迁的作文乌兰察布市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史前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然而却鲜为人知。

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也从这里升起今天的乌兰察布市与呼和浩特市大窑文化遗址所在的保合少镇接壤,是大窑文化的辐射区域。

考古工作者曾在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以东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辉腾梁上,发现了两处旧石器时代石器打造场,还在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发掘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石器打造场。

这3处石器打造场打制的石器与加工石器的方法都与大窑旧石器制造场相似。

这3处旧石器制造场距今约1万年。

这说明1万年前,乌兰察布大地就有了人类的生息繁衍,这里的先民们已懂得制作粗糙的生活工具。

由此拉开了乌兰察布地区史前文明的帷幕。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岩石上有“马鹿之迹”,即岩画。

乌兰察布岩画是中国北方草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四子王旗查干哈夏图岩画、毕其格图沟岩文岩画、敖特奇沟岩画,察右后旗三井泉岩画,察右后旗八号地岩文岩画等。

这些岩画最早创作于1万年前,最近的也有数百年历史。

岩画被誉为形象的史诗、不朽的艺术,尤其在文字未出现以前,人们靠刻绘岩画来记录事件、传播意识、传递信息或表达某些情感,是一种以图像代替文字的文献宝库。

“中国岩画之父”盖山林先生对乌兰察布岩画进行过深入研究,著有《乌兰察布岩画》一书。

乌兰察布岩画是我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岩画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反映内蒙古草原文明历程的巨幅画廊。

考古研究发现,约5000年前,在乌兰察布地区,草原文化最初的开拓者就已经走出蛮荒,迎来了文明的晨光。

乌兰察布具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石虎山后冈一期文化、仰韶文化王墓山、园子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等古人类遗址。

凉城县环岱海遗址群和察右前旗庙子沟文化遗址,在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展开全文鲜卑——建立国家最多的北方民族鲜卑,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

附属于匈奴。

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强盛。

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行军事政联合体。

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

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地区建立政权。

内迁的鲜卑人多转向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从大鲜卑山走出来的强大民族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首《敕勒歌》,意境深远,旋律优美。

它是敕勒族的歌谣,确实经鲜卑人的传唱才在中原大地上流传至今。

匈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一支退居乌桓山,就是前面提到的乌桓;而另有一支退居鲜卑山附近,这就是鲜卑。

鲜卑族名的“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也常常被写作“师比”、“犀比”、“胥纰”。

“鲜卑”这个名称是由中原人对东胡人发明的革带上的金属构件称呼而来的,含义是“带钩”或“祥瑞、吉兆、美好”。

鲜卑各部基本是奴隶制社会,同乌桓一样,社会组织分为“部”和“邑落”。

部的首领同样叫作是“大人”,邑落的首领是也同样叫作“小帅”。

与乌桓一样,鲜卑没有文字,使用东胡语。

他们居无常处,随水草放牧,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畜牧和狩猎。

鲜卑部落集团,先秦时就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但由于鲜卑山还在乌桓山之北,所以,乌桓兴盛的时候,鲜卑和中原的接触还比较少。

直到东汉初年,,随着乌桓的衰落以及南迁,鲜卑人乘机占据了这块地方,才开始活跃起来。

当时,鲜卑人仍处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在匈奴强迫下不时骚扰汉朝边境。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鲜卑也向汉朝示好,与汉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击北匈奴。

在这次行动中,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

北匈奴逃离漠北,向西迁徙,鲜卑占据了广大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人也加入了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起来。

从石刻形象改变看鲜卑拓跋的汉化

从石刻形象改变看鲜卑拓跋的汉化

从石刻形象改变看鲜卑拓跋的汉化化学与化工学院靳朝辉 201200112013鲜卑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而拓跋鲜卑,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即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氏一族。

从游牧于大兴安岭到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再到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拓跋鲜卑从东北一路南迁进入中原并最终汉化,充分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形。

而拓跋鲜卑在各个时期的活动中心都留下了石刻艺术,通过这些石刻形象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依稀分辨出拓跋鲜卑汉化的进程。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

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1980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

但在石刻祝文中则保留了“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如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

证实了可汗、可敦出于鲜卑,柔然称可汗、可贺敦源于拓跋部,其后突厥、回纥、蒙古等的称呼略同。

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

鲜卑的地方在汉魏时期处于匈奴的势力范围,鲜卑人也一直依附于匈奴,随同匈奴南下侵扰中原,开始和中原地区有所关联,部族开始逐渐汉化。

同时随着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而南匈奴归附中原王朝,鲜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公元295年(晋元廉五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领部落时,将部族活动中心迁至盛乐。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正是建立魏国,并迁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493年(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

浅析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

浅析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

浅析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拓跋鲜卑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他们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北魏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者也正是拓跋鲜卑族。

本文将从拓跋鲜卑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北魏的兴起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探讨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和发展拓跋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根据史料记载,拓跋鲜卑原先是居住在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后来逐渐向东迁徙,最终定居在今天的蒙古国和东北地区。

在东北地区,拓跋鲜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势力之一。

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斗争中,拓跋鲜卑逐渐壮大,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二、北魏的兴起在拓跋鲜卑壮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拓跋武丁。

拓跋武丁是拓跋鲜卑贵族中的一员,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成为了拓跋鲜卑的领袖。

公元386年,拓跋武丁在东北地区正式建立了拓跋鲜卑的政权,称帝,建立了拓跋鲜卑的第一个统一政权——北魏。

北魏建立后,拓跋武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

他还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力。

在文化方面,北魏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了佛教,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在外交方面,北魏还与南边的中国汉文化相接触,逐渐融合了汉文化,使得北魏成为一个融合了游牧文化和汉文化的政权。

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下,北魏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了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北魏的统治不仅使得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得到了统一,也推动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还在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拓跋鲜卑在东北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其他游牧民族和汉文化的交往,使得他们不仅在军事实力上得到增强,还在文化和技术方面得到了提升。

北魏的建立则使得拓跋鲜卑的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吸纳了更多的汉文化成分,使得北魏成为一个融合了游牧和汉文化的政权。

永 远 的 鲜 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要云的博客精英博客

永 远 的 鲜 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要云的博客精英博客

永远的鲜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 要云的博客-精英博客永远的鲜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处有一条山脉,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的名字,打眼一看,应该是汉语名称。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先生到黑龙江,有人就向老舍先生请教。

请教者认为黑龙江是满洲故地,老舍先生是旗人,又是学富五车的文豪,一定能说的清楚。

结果老舍先生含含糊糊地应答,大概是求兴盛平安之意吧。

其实老舍先生真的说不清楚。

倒是黑龙江有一位锡伯族学者,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大兴安岭,在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语言里,都是白色山岭之意。

你去问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大兴安岭是什么意思,他一定回答,白山啊!达斡尔人是契丹后裔,契丹又是鲜卑一支,大兴安岭是他们的祖居地,他们的话可信。

大兴安岭,是后来的称呼,再早,叫大鲜卑山。

鲜卑,在满语与蒙语中,都是祥瑞的意思。

大鲜卑山聚居着一个民族,鲜卑族。

这个鲜卑族不简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鲜卑史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汉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鲜卑的血液。

从周开始,鲜卑的名字就伴随着鲜卑的物产进入中原,到秦汉,鲜卑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

汉末,鲜卑南下中原。

五胡十六国,鲜卑占其九,魏晋对峙,北魏就是鲜卑政权。

隋唐一统,大量鲜卑融入汉族,也把北方草原民族的强悍基因注入汉族的血液中。

五代前后,散布在西北、东北的鲜卑又建立了多个国家,在与中原王朝的争斗、和合中,与汉族再融合,北方汉族的血统中,再次融入大量鲜卑血脉。

未融入汉族的,在其后各代,有西走伊朗高原,建立王朝的,有南下尼泊尔,成为高山民族的,有奔往云贵高原,散居怒江河谷,融进西南各民族的。

鲜卑,这个走下大兴安岭的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悲喜剧,留下一个个美好、宏大、哀婉、壮丽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黄金犀比中原人认识鲜卑,是从一个小器物开始的。

这个器物,就是带钩。

时间是在周代。

古代中原人穿衣服,系结衣襟用的是带子,麻烦,得一根一根系。

高中历史魏晋时期总结与感想

高中历史魏晋时期总结与感想

高中历史魏晋时期总结与感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选修1】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大兴安岭北段。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嘎仙洞一带是鲜卑拓跋部的发源地。

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避渐南迁。

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硅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

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

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改革的背景【选修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卓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3)前期的改革措施【选修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住时年仅5岁。

一切军国大政皆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

冯太后是汉人。

北魏早期的改革,虽以孝文帝名义进行。

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

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自十六国以来。

由于连年战乱。

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选修1】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使克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三长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

割据一方。

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

成吉思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成吉思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成吉思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成吉思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整理的成吉思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吉思汗读后感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戎马一生,搏击一世,他曾经有过“四杰”的帮助,他们是: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

和“四狗”(即四先锋)的帮助他们是:忽必来、哲别、折里麦、速不台。

他出生在蒙古,他的真名叫铁木真。

铁木真的父亲是也速该,母亲叫诃额仑。

他1162年4月16日午时在斡难河畔出生了。

1227年8月25日铁木真病故于六盘山,享年六十六岁。

等我看完《成吉思汗》这本书后,心里想:“他的一生真是丰富多彩,他曾说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杀死仇敌,征服世界,称霸天下!”我看过以后觉得那也太俗了点吧!天天就是称霸天下,称霸天下也不厌吗?我都听的厌了!后来才知道蒙古族那时还不读书呢!但他们很重义气,最可气的是扎木合,他曾经可是铁木真的安答呀!同甘共苦的兄弟呀!却出卖了他,去联合“十三翼”来攻打铁木真,更可气的是他把俘虏都放进油锅中油炸。

如人间地狱一般。

还把俘虏头领的头,拴在马尾上当球踢。

好像一个人间魔鬼。

我看过以后,身上都发冷,心里想这也太可怕了吧!最后扎木合也自杀而亡了。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占领了金国、西夏、燕京等地区。

他的名字“成吉思汗”的意思是:成者大也,吉思就是最大,也就指的是“天下最大的可汗”,号称“成吉思汗”我读了其中的一段觉得他很会用兵,因为他用500个步兵和两名大将和桑昆的十万兵马和四名大将打成了平手。

可见他是多么的会使用兵马呀!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觉的这本书对我有极大的启发,希望你也多看一些成吉思汗及其他名人的人生故事,比如:拿破仑、牛顿、居里夫人等,他们一定会给你带来许多欢乐和知识哦!成吉思汗读后感2今年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如《射雕英雄传》、《上下五千年》、《朝花夕拾》、《爱的教育》等书籍。

北魏王朝的崛起——几代人征战四方,鲜卑人拓跋氏的铁血辉煌

北魏王朝的崛起——几代人征战四方,鲜卑人拓跋氏的铁血辉煌

鲜卑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名字似乎很陌生,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它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拓跋氏从最初的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跃而成为在南北朝乱世之中统一中国北方的强大政权,在这个过程中,鲜卑拓跋部究竟经历了多少挫折与磨难才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北方持续了150年的战乱,完成了一统北方的伟业,成就了北魏王朝的崛起?北魏王朝的崛起——几代人征战四方,鲜卑人拓跋氏的铁血辉煌起于草莽,伺机而动鲜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它由许多部落联盟组成,拓跋部就是联盟部落中的一支。

根据可考文献记载,拓跋部最早生活的地区并非中原而是在今天我国的黑龙江和嫩江流域,过着游牧生活。

拓跋部发迹于北魏成帝拓跋毛,史书记载他曾是鲜卑族36个部落的联盟首领。

P eak 巅峰·记忆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东汉末年,在一系列强大的军事攻势下,匈奴族逐渐衰落,分为南北两支。

其中,北匈奴向西迁徙,而南匈奴则内附于汉廷,这就使得原先被匈奴占据的塞外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

拓跋部的首领看到了机会,率领自己的族人来到了这一片地区,成为了塞外草原的新主人。

到三国时代曹魏政权后期,拓跋部迅速发展,其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

鲜卑族、乌桓族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头顶把头发剃去一部分以示区别,而拓跋部则将剩余的头发扎成辫子,因此也别人称为“索头鲜卑”。

在这一时期,拓跋部虽已拥兵20余万,但始终只是以部落的形态存在着,而非正式的国家。

初称代王,建立国家随着拓跋部的不断扩张,他们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带领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

公元338年,拓跋部的机会来了。

曾经在石勒所建立的赵国做过十几年人质的拓跋什翼犍回到了拓跋部,并在繁峙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浑源县建立代国,自称代王。

由于拓跋什翼犍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仿照中原朝廷设置百官,制定了法律,推动拓跋部由原本的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转变。

公元341年,拓跋什翼犍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建盛乐新城,定位国都。

揭密鲜卑北魏拓跋王朝的勃然兴起

揭密鲜卑北魏拓跋王朝的勃然兴起

揭密鲜卑北魏拓跋王朝的勃然兴起中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三: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

其中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均始建于北魏王朝。

仰视这两个石窟在北方湛蓝天空映衬下的壮丽精美,可以依稀想见北魏帝国的强盛荣光。

历史课本对北魏王朝的描述非常简略,寥寥数笔带过,着墨稍多的则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

其实,属于鲜卑族一支的拓跋部最早远居漠北,是个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的小部落。

《资治通鉴》中,首先出现拓跋部记载的是曹魏元帝景元二年(四卷七十七):“是岁,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始谴其子沙漠汗入贡,因留为质。

力微之先,世居北荒,罕交南夏。

至可汉毛,始强大,据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公元338年,什翼犍自称代王,建都于盛乐(现内蒙托克托),才开始加速了拓跋部立国的步伐。

而真正使北魏成为一个稳固的、雄踞中国北方的王朝,则陆续由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和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完成。

孤注一掷的雄主——拓跋珪(1)回溯源头——代国的建立与灭亡最早,拓跋部的什翼犍自称代王。

此人生而奇伟,宽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准龙颜,长发委地,相貌英伟,经过三十多年苦心经营,兼并邻近诸部,击高车,破没歌部落,攻伐刘卫辰部,节节胜利。

他至此自称代王,并与同属鲜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广结姻亲,大具开国气象。

可惜什翼犍生不逢时,恰值比他更英武豪雄的前秦苻坚弑杀苻生自立。

苻坚先是灭前燕慕容氏,而后就把目光投向什翼犍的代国。

被什翼犍打败的刘卫辰往南跑到苻坚处求救,正给了苻坚大帝攻伐代国的最佳借口。

公元376年,前秦大司马苻洛率朱彤、张蚝、邓羌等一帮虎将,统众二十万劲卒进攻代国,独孤部、白部纷纷败退,什翼犍属下的南部大人刘库仁也在云中仓皇败逃。

急得什翼犍忙拨十万兵马给刘库仁回击前秦军,可惜当时天道煌煌,苻家军队势不可挡,石子岭一战代国军队大败。

关键时刻,什翼犍又身患重病,自己不能统兵打仗,就带着一帮人马窜逃到阴山之北。

其时诸部离散,高车等部落全都反叛,四面侵逼,搅得拓跋部落惶惶不可终日。

永远的鲜卑!

永远的鲜卑!

永远的鲜卑!● 谭吉坷德一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使人们牢牢地记住了那场战争中的人性救赎。

在人们津津乐道这一拯救的同时,却忘记了曾经有一个将汉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拯救出来,并推动其走入农本时代辉煌顶端的伟大民族。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这个民族最经典的写照。

在短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在强盛的顶峰又谜一样的消失。

这使今日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灵魂和血液的深处才能够找到他的痕迹。

这就是鲜卑!➀➀➀➀➀➀➀“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分裂时期,是一个被汉人称为“炼狱”的时代。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前后建立了16个国家。

其实当时不仅仅只有这五个胡族,建立的国家也不止16个。

只有当文化衰败到极致时,文明才能够被野蛮打败。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视天下为私财,权贵一体、政治浑浊、文化凋敝、民心离散。

“武力兵事不能自卫,文化礼教不能化夷”,是“五胡十六国”社会大动乱最根本的原因。

这一最黑暗的第一肇事者中原政权、世家大族及其依附他们的中原士子在这一动乱面前手足无措,仓惶的逃往蛮荒之地的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和汉民族正在走向死亡的门槛。

尼采讲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或许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定数和宿命。

结束这场动乱的拯救者正是创建中国历史上北魏王朝的鲜卑。

这个来自西伯利亚和大兴安岭深处的鲜卑族群在汉武帝后期迁徙到中国北方,在曹魏和西晋时期突然崛起。

他们一系列的英雄形象使历史不再乏味。

这一氏族联盟中的檀石槐、轲比能、拓跋力微、拓跋什翼键、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焘、拓跋宏成为200年间最为耀眼的明星。

鲜卑中的黄金家族拓跋氏建国盛乐、迁都平城、占据中原,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人间惨剧,开启了中国的南北朝时代。

几乎同一时代的欧洲大陆,也同样面临着“蛮族入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打击下轰然坍塌,罗马文明出现巨大的历史断裂直至最后消失。

这一年北魏的孝文帝只有九岁,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会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古老、最伟大文明的拯救者和守护者。

论拓跋鲜卑的“神元”崇拜

论拓跋鲜卑的“神元”崇拜

论拓跋鲜卑的“神元”崇拜
刘军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英明神武的拓跋力微是鲜卑历史上的杰出领袖,他结束了始自圣武帝晚
期的内乱,团结部盟成员,巩固王权,开创了具有转折意义的盛乐时代,积极推进本部族的文明进程,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他的丰功伟绩,北魏开国后追尊始祖神元帝的称号,使其稳坐太庙之首,接受臣民的朝拜。

神化力微是拓跋祖先崇拜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宗教信仰、族群建构、身份归属和政治认同诸方面,深刻地影响北魏政坛与社会。

拓跋鲜卑的神元崇拜具有本民族鲜明的特色,有别于其他东北亚种群,是研究拓跋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9.21
【相关文献】
1.论拓跋鲜卑的动物崇拜遗存 [J], 杨永俊
2.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以拓跋鲜卑族为主要对象[J], 刘长旭
3.论佤族神林崇拜与生态保护——以耿马勐简大寨"黄佤"神林崇拜为例 [J], 周家瑜
4.尊崇与羁绊:西陲“盐婆婆”神崇拜的二元对立 [J], 鲁建平
5.社神崇拜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之规律探析——以广西客家社神崇拜为例 [J], 刘道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代枭雄,拓跋推寅当然不会放过这一走出森林的良机。
今天看,他率众告别嘎仙洞,应是沿着根河河谷一路向西——在大兴安岭北段,根河河谷是一条狩猎文化与游牧文明交流的孔道,另一条文化之路在海拉尔河河谷。不是说除此二路狩猎人与牧人没有其它交通之道,而是说根河河谷与海拉尔河谷地位更重要。拉布大林拓跋鲜卑墓葬中,殉葬动物以牛为主,很少有羊,这表明他们刚刚步入草原,原始畜牧业中养羊很少,更多地依赖野生动物。
1987年,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发掘24座鲜卑墓群,发现许多拓跋鲜卑遗物;出土文物主要特点是桦树皮器物和骨器占有绝对数量。骨器中以镞和弓弭、弓把等为主。此墓群无论从埋葬制度还是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上,与扎赉诺尔古墓群均有很大的一致性。
这些拓跋鲜卑遗迹终于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大兴安岭北段的森林深处——1980年,人们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阿里河附近的嘎仙洞发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刻祝文。经与《魏书·礼志》比较,石刻祝文与文献记载略有出入,基本一致,印证了拓跋鲜卑的祖先早年生活在以嘎仙洞为核心的大兴安岭北段崇山峻岭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拓跋鲜卑人向西迁入呼伦贝尔草原,继而南下蒙古高原南部呢?为什么他们不沿大兴安岭一路西南迁徙,或越大兴安岭东进,东南方向进入松嫩平原呢?
先看一下拓跋鲜卑人有没有可能沿大兴安岭一路西南方向迁徙。公元前50年或公元前5年,大兴安岭南段,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通辽、赤峰和吉辽两省西部,生活着拓跋鲜卑人的同族乌恒和东部鲜卑人,他们已是游牧人民的一员了,生产力、政治组织、部队战斗力都是拓跋鲜卑人难望其项背的——这个方向行不通。
二、今世
在游牧民族的历史上,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所有游牧民族都有一个狩猎时代的童年,而游牧时代是一个狩猎民族的青壮年期。也就是说,由狩猎民族转变为游牧民族,在北亚细亚的大地上,是历史的必然。只要狩猎民族追求发展、追求更好的生存,那么,走出森林,就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甚至可以推想,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原阿尔泰人就生活在贝加尔湖东西、斯塔诺夫山脉内外、大兴安岭南北的原始森林中,经过不断走出森林的抉择,逐渐演化为原蒙古人、原突厥人、原通古斯人。拓跋鲜卑走出森林的经历,正好为北亚细亚狩猎民族转变成游牧民族提供了一个史学范本。通过研究拓跋鲜卑人的文化演化之路,我们可以还原自己祖先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开拓新天地的艰苦历程与大无畏精神。
这样,我们就为拓跋鲜卑寻找到了它在游牧人民人文图谱中的位置。
一、前生
在鲜卑人当中,或者说在匈奴东胡——胡人的后裔当中,拓跋鲜卑人应该是较晚走出森林的部族。要么,他们是匈奴东胡公元前206年那场著名战争幸存者中东走最远的东胡人,要么他们仅是那场战争幸存者的同族同宗,从没有离开过大兴安岭北段的原始森林。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考古学证据,可以在上述两种可能中选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答案。好在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考古学发现以及历史学的发展。
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又清理了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古墓群中的31座古墓,发现均以大量牛、马、羊殉葬。
1978年,呼伦贝尔市文物工作站在鄂温克旗伊敏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并于1979年和1980年夏季对伊敏车站和孟根楚鲁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共清理11座墓葬。
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清理了土坑竖穴墓48座,学界认定是拓跋鲜卑的遗迹。该墓地文化因素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四神规矩镜、如意纹织锦等汉文明输入品,又有匈奴风格动物纹饰牌和铜釜等器物,而主体遗存则是鲜卑风格,并且是拓跋鲜卑风格。体质人类学者将该墓群的人骨分为扎赉诺尔汉代A组和扎赉诺尔汉代B组。A组与外贝加尔匈奴组最为接近,代表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类型;B组分别与完工组和外贝加尔匈奴组比较接近,代表着西伯利亚蒙古人种和北极蒙古人种的混血类型。
拓跋毛死后,传了五代,部落首领是拓跋推寅——学界认为他在公元前50年或公元前5年左右,开始率众离开大兴安岭北段的高山密林(也就是史书上所记的大鲜卑山)。当时,蒙古高原上,匈奴帝国进入“五单于争立”的时代,汉帝国汉宣帝展开外交活动,拉拢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王昭君未来的丈夫)打压郅支单于。
大凡游牧民族迁徙,外面的世界一定又是发生热闹事了。拓跋推寅的迁徙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结合上文所说的拓跋鲜卑墓葬考古发现,找一找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的路线。
现在分析,拓跋邻听一位神人说:“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才萌生第二次南迁的想法。这位神秘的神人,现在有学者研究,判定大约是个自中亚东来传教的佛教高僧——是否如此,难下结论,但可备一说。他因年老,把南迁重任交给儿子拓跋诘汾。
拓跋诘汾领导南迁,因为山谷高深,经历九难八阻,“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这个“神兽”,已有专家指出:应为后代史官神化南迁经历,神兽真有,也不过是拓跋鲜卑人图腾的写照。扎赉诺尔鲜卑古墓出土有铜鎏金飞马纹饰牌,见有飞奔之马,鼻上一角,角端向后,昂首,嘴向前突,双目向天;身部作腾起式,前身肩部生有两翅,呈鸟羽急飞状。其实,这神马已经与后世蒙古人的“禄马风旗”或“天马旗”上的飞马形态很相似了。
公元160年或170年,拓跋邻主政时期,拓跋鲜卑人得知,东部鲜卑人中出现了一位神勇的领袖檀石槐。他在位的公元156—181年间是鲜卑人的全盛期。史书上说,他十四五岁时,就“勇健而有智略”。敌对部落曾抄掠他外祖父家的牛羊,他竟单骑前往追击,所向无敌,把被掠的牛羊全部追回,威震四方,“由是部落畏服”。长大成人,他在部落中实施法禁,平理曲直,部众无敢犯禁,遂被推举为大人。他在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市尚义县南)建立庭帐,兵马甚盛,东西各部畏服。他“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全盛时控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他效法匈奴,国分三部,地接乌孙为西部;地接扶余为东部;东西间为中部;各部各置大人统领,由檀石槐总领。这时鲜卑人不断沿长城一线攻击东汉帝国,一时烽火连天。
于是,拓跋鲜卑人的出路只能在呼伦贝尔草原,更何况,那里因为蒙古高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正成为权力真空的所在。
公元前60年,匈奴帝国虚闾权渠单于死,执政大臣郝宿王刑未央派人驰告各地权贵,邀请大家来单于庭开会决议新单于,皇后颛渠阏氏和她弟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谋,乘全国各地权贵未至,擅立她的情人右贤王屠耆堂为新单于。屠耆堂立即杀死执政大臣刑未央,在单于庭黜免异己,安插亲信。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珊逃亡匈奴左地的岳父乌禅幕处。乌禅幕与左地贵族拥立稽侯珊即单于位,号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年,呼韩邪单于率左地兵将征讨屠耆堂。屠耆堂兵败自杀。但右贤王与都隆奇又拥戴屠耆堂从兄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导致内战扩大,右地又冒出呼揭单于,左地又自立了车犁单于和乌藉单于,连同呼韩邪单于以及屠耆单于,混战不止,史称“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7年,呼韩邪单于将那四单于或败降、或迫其自杀,刚回到单于庭。正要重整旧河山,公元前56年,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在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呼韩邪单于的哥哥左贤王呼屠吾斯又在左地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不久,郅支杀闫振,并进攻呼韩邪,战争变为亲兄弟间的争位决斗。战败的呼韩邪单于南下入关投奔汉帝国,郅支单于控制北蒙古高原。这正中汉宣帝刘询的下怀,他开始插手匈奴帝国内部事务,支持呼韩邪单于的复国企图,打丄压郅支单于,导致蒙古高原多年内战烽火不息,匈奴帝国元气大伤。尤其是历代左贤王辖地呼伦贝尔草原,屡经战乱,民不聊生,群龙无首。在欧洲,公元前48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击败庞培,侵入埃及,立克娄巴特拉女王与其弟托勒密十三世共治托勒密埃及王朝。同时,恺撒与克娄巴特拉女王陷入爱河。
这不仅使人联想:拓跋鲜卑人是何时迁出大兴安北段的密林的?其迁徙路线呢?《魏书·序纪》中提到的始祖拓跋毛存在么?宣皇帝推寅的“南迁大泽”真的发生过么?

学界多认为,拓跋鲜卑的始祖拓跋毛还是存在过的——至于后世追忆的准确度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拓跋毛生活的时代,大致被推算为公元前200年(匈奴帝国冒顿单于和汉帝国刘邦争霸的年代)或公元前130年(匈奴帝国军臣单于反击汉武帝刘彻入侵的年代),他大约是个相当能干的部落首领,能打猎,驾驭众人得心应手,经常得到部落民主大会的肯定,初步建立了拓跋氏家族在全学界多认为,拓跋鲜卑的始祖拓跋毛还是存在过的——至于后世追忆的准确度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族人中的威信。愈到后来,他愈成了神化人物。
拓跋毛死后,拓跋贷、拓跋观、拓跋楼、拓跋越相继领导森林中的鲜卑人。史书未载他们有什么伟大的业绩,而且汉人史官魏收在北齐时代,从已汉化的拓跋鲜卑人那里辑录了北魏皇室先祖的名字,多少有了汉语音节的模样。但这不妨碍我们认定,正是在这四位部落首领的率领下,拓跋鲜卑人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增加的人口让茂密的森林变得狭窄了。拓跋鲜卑人的目光投向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草原(广义地看,那个年代的呼伦贝尔草原包括今天蒙古国东方省、俄罗斯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大部)。那里草原辽阔无垠、水草丰美,正是一个可以安放家园的好去处。我们可以判断,生产力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是拓跋鲜卑人走出森林的内因,而蒙古高原上匈奴帝国的内讧则为他们提供了可以闯荡天下的外因。
那么,越大兴安岭东进,东南方向进入松嫩平原呢?大约在今天的黑龙江西部、吉林中部,那时生活着扶余人,这是一个蒙古语族部落与通古斯语族部落相混血,统治种族为蒙古语族的强大集团,那时已是半渔半农的社会了,人口众多,国力雄厚,日后成为构成高句丽王国人民的主体。这条路还是充满险阻,不利于一个刚刚走出森林的部落发展。
萧条亭障远,凄怆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南北朝】庾信《拟咏怀》
公元前一千年时,以蒙古高原中部、东部、南部为核心,大体为今蒙古国中部、东部和内蒙古中部东部、陕晋冀北部、黑、吉、辽西部,生活着被汉籍记载为胡人的部族。以进入汉文明视野的先后,这一辽阔地域西部的人们,在汉籍上记载为匈奴;这一地域东部的人们,汉籍书写为东胡。无论匈奴,亦或东胡,其主体部分均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在人种学上为蒙古人种。
鲜卑人是东胡的一支。东胡的后裔,还有乌桓、柔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鲜卑人不断壮大,分化出众多部落,见于史籍的就有慕容部(由慕容又分出吐谷浑)、段部、宇文部(由宇文又分出契丹、库莫奚)、乞伏部、拓跋鲜卑部(由拓跋鲜卑又分出秃发鲜卑)。鲜卑人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迁徙,千百年来,从未中断;未迁徙的鲜卑人,成为后来的室韦人;室韦人中的蒙兀室韦,更成为蒙古本部的先世;有理由相信,柔然帝国皇室郁久闾氏的一支,为避突厥帝国之打击,东走依附于室韦人当中。由匈奴东胡,存在着一个直达蒙古的人种学、民族学、语言学链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