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8年版第四章教(学)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板书)
1、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无偿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1)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及能力∕知识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候,统计出缺勤,组织课堂秩序。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前五条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各方面;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8版 毛概 第四章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 。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人民内部矛盾 (是非问题) (非对抗性质) 社会矛盾
(性质:对抗性与 非对抗性统一)
民主方法
转 化
敌我矛盾 (敌我问题) (对抗性质) 专政方法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主义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 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 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 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 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
毛泽东的思考
鉴于对苏共二十大的上述基本看法,毛泽东开始对正 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了积 极的作用。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 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 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 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大学毛概课件第4章
四马分肥(利润分配原则)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 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赎买政策实行“定息制度”。
1956年1月起,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核定全国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元,由国家 按固定息率——年息5%,逐年发给定息,这 就使资本家所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 减。定息从1956年1月起,7年不变,后又延长3 年多,到1966年9月国家停止付息。从1949年到 1966年资本家所得的红利、高薪和定息共32.5 亿多元,成功地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全民 所有制 Nhomakorabea
文化上: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 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 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 矛盾,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 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 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利用和限制民族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 已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 初步骤。(总路线提出又一重要因素) 当时国际环境也有利于社会主义过渡。 国际 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对提出总 路线产生重要影响。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沉 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 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环境。
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 申新九厂时,和荣毅仁交谈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82.2%分别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教课目的:知识目标:经过本章教课,率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的探究,让学生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究中我党获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究中我党的失误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在思想理论探究上存在的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此后党的思想和理论确定认识基础。
教课重难点:调换全部踊跃要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经验教训教课方法:讲解法、事例剖析法教课课时: 4 课时新课导入 :大家阅读与议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重要理论成就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表现:1、《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 年 9 月3、《对于正确办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达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质的“第二次联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以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第一要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开始。
因此,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履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日”,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乞降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一定向他们学习”“要恭恭顺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余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楷模。
”【事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 诞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善联盟互帮合约》【资料】《合约》规定,苏联赞同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 1952 年从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全部权益和财富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离,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 1945 年在此处的建设花费。
大连的行政送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富于 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8版毛概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版波匈事件
1956年的中国也出现了与波匈事件非常类似的举动——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十个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学生请愿 事件,共约一万人卷入。 农村连续发生闹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发生请愿、殴打、 哄闹等事件1100多起,广东省先后退社有十一二万户。 中共中央及所属机关共收到知识分子来信5200件,普遍 反映对知识分子政策不满。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性质:非对抗性 相适应
上层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相适应
相适应
生产力
特点:相适应又 相矛盾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相适应
经济基础
解决途径: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经济 基础
不相适应
生产力
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
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 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 基础。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 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 赴苏联学习。
标语:我们要面包
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秘密报告”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混乱 -波匈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照搬 苏联模式,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制 ,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近 20万名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第一书记格罗辞职 ,游行 者推倒了市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 安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复习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不过当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模式的,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它存在很多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
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
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概论》2018版第四章 图文
作业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
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
41
谢谢!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 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之间:专政(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治罪)
人民内部: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1、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2、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 4、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36
“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
1958年“大 跃进”,新闻报 道昏话满篇,对 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推波助澜。
37
“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
1966年5月16日, 毛泽东发动“文化 大革命”。
图为1966年夏,毛 泽东、林彪在天安 门城楼上。
38
39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 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 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 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完整版)2018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 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 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 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 独立自主能力,这当然不 是长久之计。”
——毛泽东
20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 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 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 “父亲”、“慈父” 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 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 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 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 法制,引起人民强烈不 满。1956年10月23日, 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 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第一书记格罗辞 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 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 安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 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互相承认并尊重彼此在欧洲和大东亚建立新秩 序的领导权,遭第三方攻击时,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相互援助。
•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都 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 个战役持续199天。双方伤亡超过200万。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 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工商业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 体经营
补充 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自由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自由市场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2018版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毛概2018版课件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针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 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此确 定了全党和全二十大 上作了题为《关于个 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报告,史称“秘密报 告” ,引发社会主 义阵营极大混乱。
“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 国家。”
——毛泽东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做报告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 之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 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 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目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 交政策的成熟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 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关系
4. 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7
年 我 国 第 一 颗
氢 弹 爆 炸
成 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结晶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后国际环境 的改善
1. 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和援助
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3. 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
3.关于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敌我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2018年版毛概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设计
2018 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容、教学方法)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和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容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3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P3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P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P6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P6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P1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5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16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毛概2018年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
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
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有根本性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即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1)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它们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取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主要有: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人们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非常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作了有益的探索。
特别是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此后,毛泽东还多次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而且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年)开始,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党的中心工作、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党的成分和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等就预见了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认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有:①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党内和党外的监督;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五)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八大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在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1962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上,我们党提出的方针政策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在管理体制上,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问题上,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制度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为发展科学与教育事业,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为此,特别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社会主义国防和外交方面的方针政策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和国家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基本方针。
在对外方面,为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境环境和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中国面临来自公开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同时,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