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版第四章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毛概讲义第四章

(完整word版)毛概讲义第四章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此时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占主导.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阶级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文化上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继续影响着广大群众。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的改造。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1)总路线地提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教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板书)
1、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无偿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1)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及能力∕知识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候,统计出缺勤,组织课堂秩序。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前五条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各方面;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毛概第4章

毛概第4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八至十五章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2015修订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概(2015修订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概教案4

毛概教案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理论[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道路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目的要求]一、懂得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懂得我国在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一、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

1、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9年10月—50年10月)A、到1950年10月,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之外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B、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然后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C、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50年7月—52年12月)A、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还相当大,他们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

B、中共中央从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镇反任务,规定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但由于出现“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差,使反革命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

(尤其是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C、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偏向,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春形成高潮,1952年12月结束。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 步探索中所走的弯路和出现的失误? 2.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 时期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 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 党与非党的关系 8.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 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实现国家的工业 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 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 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 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农业和轻工 业。
毛泽东在论述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 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时指出: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性质不 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 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人民民主 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 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 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 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宝库。

毛概第四章教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课件第四章

毛概课件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前页
后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 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形式和历史经验;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深 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 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 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 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前页
前页 后页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提出 了现在开始过渡的设想: 在过渡的时间上,提出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 年的时间基本完成过渡,而不是等建设新民主主 义社会10年后再开始过渡。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提出工业化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而不是一举过渡
前页
后页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前页
后页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有 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 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前页
后页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前页
后页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1953年我党形成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完整表述是: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时分配:4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3、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原因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和偏差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授课时数:2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难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义大纲(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义大纲(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的理论内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基本经验,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新民主主义社会从何时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经济上的特点: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

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1)国营经济。

(2)合作社经济。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

五种经济成份中,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在政治上的特点: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分两段来看1949—1952年,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教课设计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___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___讲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第 4 次课讲课概略讲课章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经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教课目的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 点难 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究中获得的正反双方面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中所形成得理论成就对稳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意义。

讲课●多媒体教室○公司●讲解课○实训课 学时2地址课 型○机房○实训室○现场○习题课教学过程(教课步骤) 时间分派教课方法教课目的培育学生总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启迪式 结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认识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课件视频内 我国的社会容主义道路探索。

第三步:讲解理论内容一、初步探究的重要理论成就。

65min 讲解、议论二、初步探究的意义和经验总结。

第四步:小结议论、剖析归社会主义初步探究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0min纳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理论成就培育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作 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究阶段的理论成就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课反省:教课设计(教课内容)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系统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论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 世纪 50 年月至 70 年月,环绕着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究;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联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拟订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目标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究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本质相联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质相联合,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进度。

2015版 毛概教案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5版 毛概教案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逻辑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有关思想内容,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矛盾及其应对的不同方针,了解党的早期领导人强调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党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帮助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处理方式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既肯定了积极因素的存在,为调动积极因素奠定基础,又为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明确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并将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看作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以后,面对着国内处的一些复杂局面与种种困难、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

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

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有根本性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即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1)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它们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取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主要有: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人们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非常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作了有益的探索。

特别是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此后,毛泽东还多次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而且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年)开始,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党的中心工作、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党的成分和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等就预见了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认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有:①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党内和党外的监督;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五)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八大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在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1962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上,我们党提出的方针政策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在管理体制上,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问题上,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制度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为发展科学与教育事业,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为此,特别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社会主义国防和外交方面的方针政策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和国家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基本方针。

在对外方面,为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境环境和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中国面临来自公开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同时,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