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纯洁性隐喻的映射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
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陈玉明1,郭田友2,何立国2,燕良轼1 (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南长沙 410081;2.深圳大学医学部及心理学系,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近几年来,道德隐喻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和机制构成这些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
道德隐喻的种类主要有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视觉颜色隐喻、洁净隐喻、温度隐喻等。
道德隐喻研究表明:个体具体的身体感知觉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反之,道德认知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具体的感知觉;个体的身体经验和道德心理经验有一致的生理基础;情绪和道德自我感影响道德隐喻的形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道德隐喻的机制、道德隐喻的方向规则和大小规则、不同道德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关键词】道德;隐喻;具身认知;道德心理学【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23380288.html一、引言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人类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认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这种认知方式即为隐喻,道德在隐喻维度上表征,隐喻维度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1]。
近几年,随着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国内外学者从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道德的身体洁净隐喻、道德的视觉颜色隐喻、道德的温度隐喻等角度探讨了道德隐喻的规则、机制等[2]。
这些不同种类的道德隐喻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道德隐喻的存在。
以具身认知观和隐喻观为视角的道德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隐喻的规则分析,如隐喻的内隐与外显性争论,隐喻的方向性争论等。
而道德隐喻的机制分析则集中于探讨情绪或道德自我水平等中间变量的作用,较少涉及道德隐喻的神经生理机制。
浅析《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浅析《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作者:石训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1期【摘要】《道德经》是第一本由中国道家撰写的具有完整中国哲学体系的书籍,本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的文化思想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道德经》中的哲学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体系。
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方位隐喻,容器隐喻,结构隐喻等方法可知,《道德经》中的关于“道”许多概念都是通过隐喻表达来实现的,并且许多章节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给我们灌输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不通过隐喻的其他的方式会让我们感到较为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隐喻都被认为是只属于文学范畴,比如小说和诗歌中,然而,隐喻在本书中也出现很高的频率。
所以,本文将会探究《道德经》中不同类型的隐喻表达,以及这种隐喻表达是如何影响到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关键词】道德经隐喻认知语言学哲学一、引言《道德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其影响深远,不同的学科也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而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来研究的前例较少,但是这并不是说明隐喻方法的偏离,相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深究的角度。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隐喻一直都被归类于文学,也就是诗歌,小说等载体中的修辞手段,然而,隐喻却无时不刻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在道德经中,老子采用各种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把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哲学概念进行诉说的简单明了的过程,也就是隐喻的过程是被我们读者直接消化掉却并没有意识到隐喻的存在。
那么,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是如何组织并呈现的呢。
这里将会用到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会从隐喻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开始,通过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等基本概念来阐述本书中的语句,以这些概念为主线来检验其在本书篇章中的应用,然后进一步延伸至这些隐喻概念对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构建模式,以及我们是如何理解自我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的。
二、隐喻的基本概念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综述
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综述熊春海【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即抽象概念是以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道德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隐喻表征的研究主要涉及黑白隐喻、垂直空间隐喻和洁净隐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形式,并对具有单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较分析.【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8【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道德;概念隐喻理论;隐喻表征【作者】熊春海【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4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表达和思考道德时在大脑中是如何对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表征的?在影视剧中,服饰为白色的角色往往代表善良、正义,而服饰为黑色的角色往往代表邪恶、阴险、不道德的反面人物;在日常用语中,白色可引申出诚实、公正之意,而黑色会用来形容自私、邪恶的人,如“黑心”商人指欺骗顾客的自私商家;为官“清白”指廉洁奉公的官员。
除此之外,垂直空间的上下方位也与道德密切相关,“上”与道德对应,“下”与不道德对应,如在日常生活中会用“高风亮节”“高尚”形容一个有道德的人;用“下流”“低俗”形容道德败坏者。
目前,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种单一的感知觉隐喻表达方式,目的在于探索是否存在相应的道德隐喻表征。
本文在简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有关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垂直空间隐喻、洁净隐喻等已有的研究,随后提出了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2]。
隐喻是人们用直接、简单、具体的源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间接、复杂、抽象的目标概念,进而实现对抽象概念的表征[3]。
源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具体事物或感受到的直接经验,如温度、空间等;目标概念通常为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或抽象的事物或体验,如情感、道德等。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隐喻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沟通和表达中的作用。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直到近几个世纪,隐喻才开始引起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
然而,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修辞学的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康德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他将其视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中隐含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
弗雷格尔和邓纳姆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隐喻在日常沟通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
20世纪中期,隐喻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关注。
拉卡托斯基提出了“隐喻即真理”(metaphor is truth)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他还提出了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类比是一种将一个领域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隐喻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格洛斯和拉卡夫编写的《隐喻与思维》一书,系统总结了隐喻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们还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认为隐喻不仅表达了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概念转移,还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
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现在,人们正在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隐喻的映射机制范文
隐喻的映射机制范文
在词汇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通过词义的转移实现。
比如,把"心灵之窗"这一固定短语中的"窗"用来比喻眼睛,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窗"的词义从物理上的窗户转移到心灵上的眼睛来实现的。
在句法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的转移。
比如,"火箭升空"这个短语中的动词"升空"本来是用来描述火箭的动作,但隐喻
地用来表达一个人成功或迅速离开一些地方,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火箭"
的动作与人的动作进行类比来实现的。
在语义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涉及意义的类比和转换。
比如,"一座黄金城堡"这个隐喻中的"黄金"一词在源领域中具有珍贵、富有等含义,但在目标领域中则意指美丽、壮丽等含义,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黄金"的物质意义转化为非物质意义来实现的。
在语用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体现为言外之意的传递。
比如,"他是一颗闪亮的星"这个句子中的隐喻意味着对被描述对象的赞美和称赞,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星"的含义扩展为美好和突出的事物来实现的。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扮演着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角色。
而道德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某种价值观和伦理标准,其中净脏隐喻在道德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净脏隐喻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方式,将道德行为与净化和脏污等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
净脏隐喻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经验中产生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将清洁、光明、整洁等概念与纯洁、真实、善良等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而将脏污、黑暗、混乱等概念与肮脏、邪恶、不道德等负面品质联系起来。
这种净脏隐喻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古老的感官经验和文化积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净脏隐喻影响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评价。
从古代开始,人们普遍将洁净、明亮、整齐的事物与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得人们在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中,倾向于选择和认同与清洁、纯洁相联系的行为和品质。
例如,善良、正直、慷慨等与道德相关的词语都包含了净脏隐喻的成分,这些词语往往与无污渍、无瑕疵的物体相联系。
其次,净脏隐喻影响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感知和认知。
由于净脏隐喻的存在,人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道德行为相联系的净化元素,而忽略那些与道德行为相联系的脏污元素。
这种感知和认知的偏向使得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存在一定的侧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众场合拾起垃圾并扔进垃圾箱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赞美的道德行为。
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丢弃垃圾在街头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评价和判断的偏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净脏隐喻的影响。
第三,净脏隐喻也对人们对待他人的道德评价产生了影响。
基于净脏隐喻,人们往往将道德品质与个体身上的净化程度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具有纯洁、善良的品质,我们就往往认为这个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如果一个人具有肮脏、邪恶的品质,我们就往往认为这个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政治隐喻的说服机制与知觉过程
政治隐喻的说服机制与知觉过程作者:吴建伟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政治隐喻通过激活人们在非政治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而形成人们对政治的理解。
把理解继而转变为人们的态度,是政治隐喻的真正诉求,因此,政治隐喻始终是动机的渗透,而构建和说服则是它的本质。
政治隐喻的说服机制主要在于它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并且还具有正名的重要意义。
在隐喻式的推理中,政治隐喻启动人们的知觉过程,主要利用知觉过程具有的选择性、恒常性、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常见不疑”、“结构复制”、“闭合完形”的功能实践,在为理解政治除蔽的同时又遮蔽了一些视角,在使一些观点合法化的同时迫使另一些观点被视为不合法,从而实现政治隐喻的诉求。
[关键词]政治隐喻说服知觉[作者简介]吴建伟,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隐喻、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6-0122-07一、引言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meta和pherein,前者意为“同”(with)或“随”(after),后者意为“承”(bear)或“携”(carry)。
因此,从词源上理解,隐喻是意义的迁移。
迁移意味着语言在使用上的改变,意味着一种偏离词语惯常使用的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动机的表达,因此隐喻必然不是中立或中性的,它一定关乎人们的某种期望,这类期望体现着人的情感、判断以及价值观,并试图进一步影响另一些人的情感、判断以及价值观。
隐喻的研究是对人的思想的探幽。
二、政治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在于语言,还在于思维和行动。
而且,当代的研究仍然认为隐喻的作用是“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的一个核心认知过程”。
隐喻式的推理是概念系统的核心成分,如何理解、定义范畴,以及如何在范畴之间建立联系,都需要通过隐喻式的推理进行。
隐喻式的推理具有方向性。
通常情况下,源域(source domain)为物理实体和自然现象的图式或者框架,也就是说源域是具体的、已知的、结构丰满的。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而道德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很难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器官进行直接的表征和体验,常常需要借助于隐喻。
并且更为主要的是,道德隐喻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使用物理性的净脏来表达抽象道德的好坏,那么这种语言上的联结的背后一定具有相应的心理现实性及生理机制,而且这种已形成的稳定的净好脏坏的隐喻联结也会对我们更高级的道德活动——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本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隐喻的具身性和概念隐喻的理论,并重点介绍了道德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干净和道德”相联,“肮脏和不道德”相提并论这一现象,提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1采用Stroop图一词干扰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来相互印证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和实验3进一步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2基于环境净脏启动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然而自身净脏隐喻比环境净脏隐喻会引发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实验3基于身体净脏启动探究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基于环境净脏启动与基于自身身体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性。
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实验研究,以扩展道德隐喻理论,提高净脏隐喻影响道德判断的现实契合性,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提供参考价值。
综合以上3个实验,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及生理基础。
净脏的线索会影响人们对道德概念的加工和判断,在洁净背景上,个体识别道德词更快,在肮脏背景上个体识别不道德词更快。
而且当目标词呈现的背景与其隐喻表征的方向不一致时(道德词出现在肮脏背景,不道德出现在洁净背景)会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N400波幅。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工作机制
词或词组就是 “ 点” 而 焦 , 作字面理解的 其他部分就是 “ 框
架” 布莱克认为,隐喻是一种以句子 ( 话语) 为框架 。 (6妞 ,以词为焦点 (f u ) 的话语现象。隐喻的判别必 me) c o s 须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语境中。传统修辞学以词为本, 因此对隐喻的话语特征也就无从发现了。他认为,隐喻出 现在句子中,一个句子中只有部分词用做隐喻, 其他部分 用做字面理解才能 构成隐喻, 如果整个句子都是隐喻性的, 那就成了谚语。作隐喻性理解的词或词组就是 “ 焦点” ,而
2008 年 1 月 第 2 卷 第 1期 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 a O T a shui Nor a Univer it nl f i n ml s y
l a 二0 8 n 0
V o .2 8 No. 1 l
论 隐喻的本质及其工作机制
王 蕾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 叨70) 3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王曹 ( 9 2一) , 甘常天 l 8 女, 水人, 西北师范 大学外国 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14 O
作字面理解的其他部分就是 “ 框架” 。
3. 隐喻体现了两个语义范畴的互动
隐喻的英文 “et pho ”一词来自 ma r 希腊, “ a 一 met ”是 “ 通过” (a ,5) 之义, “ c ,hor” “ 是 承载” (c娜 ) 之 义, 所以,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转换的过程。这就意味着 隐喻必须包含两种事物, 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理查兹 (凡 a 心 将前者称为 b c J 5) 载体 (v h cl , e i e 后者称为话 ) 题 ( nor 闷 而汉语中 e t ) , 称为喻体和 本体。因此,隐喻涉及 两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图式结构,或者说不 同的主义结构特征, 所以,隐喻中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关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
道德 角 度 人 手 的拒 绝 伤害 和 公 平 性 研究 尤 其 受 到 心理 学 家 的 青 睐 , 特 别 是 近 几 十 年来 认 知神 经 科 学兴 起 后 , 以拒 绝 伤 害 为 主题 的道 德 判 断神 经 机 制 的研究 更 是 获 得 了突 飞猛 进 的发 展 , 取 得 了一 系 列 高 水 平 的研 究成 果 。 道 德 判 断是 心 理 学 和 认 知神 经 科 学 领 域 研究 道 德 问题 常 用 的一 种 方 法 。研 究 人 员 呈 现 给 被 试
注 的 焦 点 主要 在 于拒 绝 伤 害 和公 平 性 , 同 时 也 包 括 道 德 的其 他 方 面 ] 。早 在 前 苏 格 拉 底 时代 的 哲
学 家们 就 开始 探 讨 是 否 存 在 比描 述 性 道 德 规 范 更 通 用 的道 德 规 范形 式 , 它们 不 会 因为 社 会 群 体 、 宗
摘 要 : 稳定的人类社会离不开健康成熟的道德体系的支持和维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认知神经科
学 的兴 起 , 人 们 对 道 德 有 了更 深 刻 的理 解 。 已有 研 究 发 现 道 德 判 断 不 是 由某 个 特 定 脑 区负 责 , 而 是 分 散 在 大
脑各 处 的 众 多 区 域 相 互作 用 的 结 果 , 涉 及 到情 绪 功 能 系 统 、 认 知 功 能 系 统 及 心 理 理 论 系 统 。 针 对 这 些 不 同 系
教、 甚 至 法 律 体 系 的 不 同而 有 所 变 化 _ 3 ] 。 从 心 理学 的角 度 来 说 , 作 为 具 有 文化 特 异 性 的 描 述 性 道 德 研 究 因 影 响 其 内部 效 度 以及 外 部 效 度 的 各 种 问题 而遭 遇冷 落 , 发 展 缓 慢 。另一 方 面 , 规范性道德 因其普遍存 在 , 研 究 方 法 客 观 成 熟 而 受 到 人 们 广 泛 的关 注 , 针 对 它 们 的 心 理 学 研 究 也 相 应 的 比较 全 面 和 深 入 。2 0 0 7年 , Ha i d t 在 S c i — e n c e 上发表论文 , 结合认知神经科学 、 进化心理学 、 神 经 生物 学 等领 域 的研 究 成 果 , 指 出道 德 领域 的 研究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 拒绝伤害 、 公平性 、 忠诚 、 服从权威 、 精 神 纯 洁 ] 。在 这 些 领 域 中 , 从 规 范 性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2017年3月第44卷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17Vol.44 No.2DOI:10. 16366/ki.1000-2359. 2017. 02. 010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我们在思考和表达道德何以信仰时,会发现概念隐喻被广泛地使用,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 引发了道德隐喻。
道德信仰与人们关于利益、幸福和责任的基本经验有关,由义利关系、德福关系和群己关系的隐 喻而触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信仰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 构而成的。
道德隐喻的建构与解读,主要是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的,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关键词:道德隐喻;概念隐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作者简介:魏雷东(1972—),男,河南宜阳人,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主要 从事道德哲学、道德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96)中图分类号:B82-05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7)02-0060-06收稿日期=2016-09-11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作为人类的共生 性尺度和亲社会偏好,其目的就是通过善恶评价来 调整利益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
理解、建构和表达道德这个抽象概念,需要借助道德隐喻 将已知的、熟知的具体概念领域(始源域),并将其映 射到道德这个不易理解和感知的抽象概念领域(目标域)。
道德隐喻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知原 因(道德思维贫困)、语言原因(道德语言匮乏)和社 会原因(道德语境复杂),但不论缘于何种原因,道德 隐喻都是施喻者出于表达自己诸如认知、情感和意 志的内在需要而触发的,借此唤起受喻者思想上的 共鸣、心理上的同情,并达成特定社会行为的语境化 共识和协同性目的。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关于比喻的探讨。
然而,直到20世纪后期,隐喻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20世纪的隐喻理论主要受到两个重要学派的影响,即新康德派和结构主义派。
新康德派认为隐喻是一种想象的转喻,通过将一个概念应用于另一个概念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结构主义派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结构,通过将一个语义领域引用到另一个语义领域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然而,这两个学派对于隐喻的解释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限制。
因此,隐喻理论的发展逐渐转向了认知科学领域,尤其是启发式和类比研究。
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基于类比和类比方程的思维模式。
它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
在20世纪90年代,乔治·莱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隐喻之喻》一书将隐喻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他们提出了基于概念隐喻和形式隐喻的理论,强调了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的理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框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隐喻理论逐渐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研究者开始使用脑成像技术来探索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隐喻的认知基础和神经机制的理解。
总的来说,隐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认知科学的转变,从概念隐喻到形式隐喻的延伸,以及与神经科学的融合。
这一发展历程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价值重要的视角。
道德概念大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映射关系
2 0 1 7年 第 2期
No . 2 , 2 0 1 7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S OCI AL S CI E NCE E DI T I ON)
J OUR NAL OF S OUT H C HI NA NORMAL UN I VE RS I T Y
情 感 的 大 小 隐 喻 ; S c h u b e  ̄、 Wa l d z u s和 e s s n e r
采用 S t r o o p范 式 发 现 , 被 试 对 于 大 字 体 的 高 权 利 词、 小 字体 的低 权 利 词 反 应 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证 明 了 权 力 的大
小 隐 喻存在 心 理现 实性 ; 许晓 迪 采用 S t r o o p范 式
究
、 道 德 的 洁 净 隐 喻 研 究
、 道 德 的 垂 直 空
间隐喻 研 究 ' ” 。这 些 研 究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证 明 了亮度 、 洁 净 和 垂 直 空 间 等 与 道 德 概 念 的 隐 喻
联结。
从 始源 域 ( 大小) 的角度 看 , 也 有 大量 研究 证 明 了 大小 隐 喻 的 存 在 。如 吴 念 阳通 过 对 一 系 列语 料
了全 新 的看 法 , 认 为隐喻不仅 是一种修辞手 法 , 更
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 的主要心理机 制, 是人们在 日
常 生 活 中离 不开 的思 维 方 式 。通 过 隐 喻 , 人 们 以 具
体 事物 作 为 “ 始源 域 ” 向抽 象事 物 所在 的 “目标 域 ” 进 行 映射 , 来帮助人们 更好地理解抽 象的 、 陌 生 的
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
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引言:道德情绪是指与道德行为相关联的情绪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道德冲突和道德取舍,这些情境会引发出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而在对道德情绪的理解和描述中,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的内涵,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一、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的含义净脏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它是指将抽象概念与人们对于物理世界中净与脏的感知经验相联系。
在道德情绪中,净脏隐喻用来便捷地表达和传达情绪体验的本质和价值。
具体而言,净喻代表积极、纯洁、道德良好的情绪体验,如道德责任感、善良、正义感等;脏喻则代表负面、有害、道德错误的情绪体验,如愧疚、羞耻、罪恶感等。
这种净脏隐喻的存在为人们理解和描述道德情绪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式,同时也为道德情绪的形成和调节提供了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二、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的情境依赖性尽管净脏隐喻在道德情绪中存在普遍性,但其具体的情境依赖性也不容忽视。
道德情绪的形成和表现是受到具体情境影响的,因此净脏隐喻也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1.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情绪对净脏隐喻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道德情绪中的净喻可能更加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利他主义,而脏喻可能更加强调个体对社会秩序和规范的违背。
2.社会角色的影响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对道德情绪的净脏隐喻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比如,作为一个父母,道德情绪中的净喻可能更加强调对子女的关心和引导,而脏喻则可能更加强调责任和纪律。
3.人格特质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对道德情绪的净脏隐喻的理解和感知。
比如,相同的道德情境下,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道德情绪中的脏喻,而外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道德情绪中的净喻。
结论:道德情绪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情境依赖性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道德情绪的本质特征。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是我们认识和判断事物、行为的重要准则之一。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了其品行、行为和社会角色的认可度。
然而,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文化和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在干预中的应用。
一、道德概念的洁净隐喻理论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在思考道德问题时会产生洁净隐喻,即将道德与清洁、纯洁相联系。
这种隐喻源于我们对身体清洁与道德清白的直观感受的类比。
人们容易将不道德的行为(如撒谎、偷窃)与肮脏、恶心的形象联系起来,而将道德的行为(如诚实、慷慨)与清洁、纯洁的形象联系起来。
二、道德概念洁净隐喻与判断道德概念的洁净隐喻影响着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清洁环境中时,他们更容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而当人们处于肮脏、污染的环境中时,他们更容易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
这说明人们的道德判断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在干预中的应用基于以上认识,道德概念洁净隐喻被引入到干预措施中,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
1. 列清单清单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行为,界定道德边界。
通过列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清单,并与清洁、纯洁的形象相联系,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
比如在学校、工作场所可以制定道德行为规范,明确什么是“干净”的道德行为,从而引导人们遵守。
2. 推广清洁环境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我们可以通过推广清洁的生活环境来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
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公共场所可以加强卫生管理,提供洁净的环境,以激发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寻求和尊重。
3. 增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洁净隐喻,将道德与纯洁形象相联系,通过讲述相关故事、引用寓言、传授道德规范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判断的神经生理机制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Moral Judgment 作者: 王辉[1] 郭本禹[2]
作者机构: [1]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
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7-7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道德判断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神经元
摘要:随着品德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论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道德判断的神经生理研
究成为新的动向。
该文对近年来有关道德判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
和总结。
其中,大脑相关区域是道德判断过程的神经生理基础;进化论取向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亮点;正常人群和特殊被试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方法(脑成像技术如fMRI)及道
德模块的争议值得重视。
文章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丁凤琴;王冬霞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9(27)9
【摘要】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有65篇文献153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8659)。
元分析结果显示,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r=0.34);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影响,但不受隐喻映射方向、研究范式和感觉通道的影响。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并且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调节,具体而言,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概念具身隐喻更强,道德概念与空间维度和大小维度的隐喻联结程度更高。
【总页数】16页(P1540-1555)
【作者】丁凤琴;王冬霞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C91
【相关文献】
1.具身视角下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
2.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
3.具身道德概念隐喻及其对班级德育的启示
4.道德的心理高度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具身认知研究5.具身道德概念隐喻的意蕴及其教学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纯洁性隐喻的映射过程及其神经机制“清洁-道德,肮脏-不道德”的隐喻联结在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道德纯洁性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验证。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道德隐喻的映射具有具身性的特点,形成感知觉经验的始源域与建构抽象道德概念的目标域相互作用,并影响随后形成的道德认知与判断。
研究采用实际的身体清洁行为探讨不同类型的清洁启动任务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研究道德纯洁性隐喻映射的神经机制。
行为学研究部分,在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事件情境中,被试分别做出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并完成不同类型的清洁启动任务,包括自我清洁、想象清洁,随后进行道德两难困境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行为的道德价值与清洁启动任务类型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道德行为组的被试,完成清洁任务之后的道德判断标准趋于严苛;无论被试做出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还是不道德行为,完成自我清洁任务之后道德判断标准均比完成想象清洁任务后的道德判断标准更加严苛。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采用近红外技术检测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组被试分别进行自我清洁任务和想象清洁任务时,测量通道上氧合血红蛋白(HbO)的浓度变化,并推测激活通道对应关注脑区的神经活动。
结果显示,在自我清洁任务条件下,道德行为组被试大脑前运动和辅助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额极区出现了显著的激活,不道德行为组被试的前运动和辅助运动皮层、左侧额极区出现了显著的激活;在想象清洁任务条件下,不道德行为组被试进行清洁启动时大脑前运动和辅助运动皮层、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出现了显著的激活。
此外,在自我清洁任务条件下,道德行为组被试和不道德行为组
被试的大脑左侧额极区域具有显著差异;不道德行为组被试在自我清洁与想象清洁两种清洁启动任务条件下,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
综合上述结果,得出研究结论:不同类型的清洁启动任务虽共享同一脑基础,但受到清洁行为经验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和被试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影响,道德判断的结果存在差异。
大脑感觉-运动系统参与了道德纯洁性隐喻映射过程,负责社会认知加工的脑区不仅参与了道德纯洁性隐喻映射的目标域阶段,在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即形成清洁有关的感知觉经验时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纯洁性隐喻的映射是大脑感觉-运动系统和负责道德等社会认知功能的脑区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