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材料

合集下载

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点总结一、药学概述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学科,主要包括药物的研发、生产、配制、保存、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理学、药事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药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的分类1.按照药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工程制药。

2.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受体激动剂、酶抑制剂、内分泌调节剂、抗氧化剂、解离药等。

3.按照用途可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抗肿瘤药、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镇痛药等。

三、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

药效学也是药学的核心科学之一,对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的使用形式,主要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丸剂、口服液、滴丸、滴剂、注射剂、外用制剂等。

药物的剂型选择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部位进行合理选择,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五、药物的配伍药物的配伍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相互之间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

正确的药物配伍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错配则可能导致药物的失效或者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和注意事项。

六、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范围内,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的生理、生化、免疫、药代等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变态反应、药物依赖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七、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明确病因、准确诊断、选用合适的药物、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八、药物管理药物管理是指对药物的生产、储存、分发、配制、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

药学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学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学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药学领域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药学职业知识点的总结大全:一、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药学的基础学科,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为新药的研发和药物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药物化学知识点主要包括:1. 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合成药物。

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药物的化学成分,并了解它们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酶的介导作用。

3.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需要学习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相关知识,以便设计和合成更有效的药物。

4. 药物的分析方法:药物的分析是药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药物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结构鉴定方法、质量分析等。

二、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毒理学的学科,它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药理学知识点主要包括:1. 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人体内通过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生治疗作用或有害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有效剂量、生物利用度、药理学作用等指标,帮助医师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和调节用药。

3. 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影响机制和应对措施,学生需要了解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预防措施。

三、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制剂、制药工艺和用药技术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将药物有效地传递到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目的。

药剂学知识点主要包括:1. 制剂学基础知识: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各种制剂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

2. 药用辅料的性质和用途: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药用辅料的性质和用途,包括各种药用溶剂、稳定剂、调味剂、保留剂等。

药学总结性知识点

药学总结性知识点

药学总结性知识点一、药学的基本概念药学(Pharmacy)是一门研究药物及其应用、起源、性质、配方、制备、与疾病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动物和人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药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理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二、药物的分类1.按照作用机理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机理分为激动剂、拮抗剂、激素类、抗生素等。

2.按照药用途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药用途分为抗菌药物、止痛药、抗病毒药、抗肿瘤药等。

3.按照化学结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分为药物类(如β-阻滞剂、ACEI抑制剂)、化学结构类(如各种醚类、酮类)、天然药物类等。

三、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是药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药物分子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并导致生物效应的科学。

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作用机理、作用部位、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方面的内容。

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代谢: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一系列酶系统的作用,药物的毒性可以大大降低。

2.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和肠道排泄,其中肾脏排泄为主要途径,尿液中的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药物的代谢情况。

五、药物的剂型和制剂药剂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将药物制备成适合病人使用的药剂。

根据其性状和用途,药剂可以分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气雾剂、晶体制剂等。

六、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控制是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对药物原材料、中间体、成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检测,确保药物符合规定的标准。

七、药学的临床应用药学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剂量、使用方法、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

八、药物的开发与监管药物的开发与监管是药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包括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审批、药物安全监测等方面,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九、药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药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经过多年的努力,药学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执业药师知识点归纳总结

执业药师知识点归纳总结

执业药师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学基础知识1.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药效学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知识,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和监测。

2.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方法的科学。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以及药物的合成原理,以便进行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3. 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配方、制备和生产工艺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药物的配方制备、药品的储存和保存以及药品的制剂质量控制等知识,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4. 药品毒理学药品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和毒理机制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的毒理学特性,以便进行药品的风险评估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5. 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质量分析和控制方法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药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以确保药物质量的合格性。

二、临床药学知识1. 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评价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药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用药原则和指导。

2. 药物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是研究药物在人群中使用情况及其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的学科。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的滥用和不良反应情况,以便进行监测和干预。

3. 药物治疗监测药物治疗监测是指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药物治疗监测的方法和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失效情况。

4. 临床药学指导临床药学指导是指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和教育的过程。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用法,以便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和教育。

5. 药物治疗方案评估药物治疗方案评估是指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的过程。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史和药物治疗方案,以便进行合理用药评估和调整。

药学常见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学常见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学常见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药理学1. 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毒性、代谢以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2. 药理学的分类:药理学按作用部位可分为中枢神经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等;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激动剂药理学、拮抗剂药理学等。

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通过口服、皮肤吸收、肠道分布、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4.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细胞内功能与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作用机制产生药理效应。

二、药剂学1. 药剂学的定义: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配方、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保存和使用的科学。

2. 药剂学的分类:按照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注射、局部用药剂学等;按照制剂类型可分为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剂等。

3. 药物的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性质、纯度、稳定性、活性含量等。

4. 药物的保存和使用:药物的保存要求、使用前的检查、药物的给药方法等。

三、药用化学1. 药用化学的定义:药用化学是研究药物的成分、结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的科学。

2. 药物的化学分类:按结构可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3. 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结构决定其生理效应,包括手性结构、药效团、药代动力学等。

4. 药物的制备方法:药物的化学合成、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与方法。

四、药物分析学1. 药物分析学的定义: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外的定性、定量和鉴定的科学。

2. 药物的定性分析:药物成分的鉴定,包括光谱学、色谱法、质谱法等。

3. 药物的定量分析:药物含量的测定、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4. 药物的鉴定:药物的真伪辨别,如假药的鉴定和鉴别。

五、药物学1. 药物学的定义: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起源、性质、剂型、作用机制、用法和用量、毒理学及性能评价等科学。

2. 药物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颗粒、注射剂、外用贴剂等。

3. 药物的用法和用量: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给药时间以及靶向给药等。

药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药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药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药理学1. 药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作用、药物代谢和排出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等内容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2. 药物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固醇、抗生素、维生素等。

按照药物的起始物质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作用部位可以是细胞膜、细胞器或染色体等细胞结构,也可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或是与受体的结合等。

(2)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刺激或抑制受体的活性等方式发挥作用。

4. 药代动力学(1)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包括经过胃肠道屏障的吸收、局部和外用药物的吸收等。

(2)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在体液中的分布和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等。

(3)代谢:药物在体内经历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

(4)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包括从体内排泄的过程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排泄。

5.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给予药物后引起不良的身体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6.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体内共同使用会导致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加/减效应、代谢酶的诱导/抑制等,形成相互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

7. 药物临床应用(1)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预防和诊断等用途。

(2)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考虑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因素。

8. 药物的临床监测(1)药物的临床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的监测、临床效果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等。

(2)药物的临床监测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监测生物标志物和进行体征观察等方式进行。

9. 药物的贮存和配送(1)药物的贮存需要考虑保持药物的干燥、避光和避热等。

(2)药物的配送需要考虑药物的运输温度、适宜环境和保障药品的质量等。

药学专业技术知识一学习总结摘抄

药学专业技术知识一学习总结摘抄

1、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阻滞剂:利用高分子化合物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有骨架型、包衣膜型缓释材料和增稠剂。

1、骨架型(1)亲水性骨架材料:遇水膨胀后形成凝胶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

如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维酮PVP、卡波姆、海藻酸盐、壳聚糖等。

(2)不溶性骨架材料:乙基纤维素EC、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

(3)溶蚀shi性骨架材料: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

包衣膜型缓释材料:不溶性高分子材料,EC等。

肠溶性高分子材料:丙烯酸树脂L和S型、醋酸纤维素酚酞酯CA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和羟丙甲纤维素酚酞酯HPMCP等。

3、增稠剂: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其溶液黏度随浓度而增大,可以减慢药物扩散速度。

主要用于液体制剂。

常用的有明胶、聚维酮PVP、羟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右旋糖酐等。

膜控型片的剂型特点包衣液由包衣材料、增塑剂和溶剂组成。

微孔膜包衣片: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作为包衣材料。

PEC类、PV、十二烷基硫酸钠、糖和盐等水溶性的物质为致孔剂。

膜控释小片:药物小片用缓释膜包衣后装入硬胶囊使用。

肠溶膜控释片渗透泵片有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

半透膜材料:纤维素类、聚乙烯醇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黄阿伯溶兑葡萄糖,非那西丁:解热镇痛药。

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首剂效应、继发性反应、后遗作用。

副作用(阿托品:解痉、强心、抑制腺体分泌。

)毒性作用1、与剂量明显相关2、一般较严重3、多数可预期4、基因毒性:氮芥-机体损伤。

后遗作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举例:1、短暂的:苯二氮-宿醉现象。

2、持久性: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一、药学专业知识(一)1、药品与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1)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2)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2、药物化学基础(1)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基本任务。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3)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原理。

3、中药与天然药物(1)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2)中药的组方原则及方剂的组成。

(3)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药物制剂与剂型(1)药物制剂的概念及重要性。

(2)常用药物剂型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3)药物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二、药学专业知识(二)1、药理学基础(1)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方法。

(2)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3)药物体内动力学过程及影响因素。

2、药物治疗学基础(1)药物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范围。

(2)药物治疗的原则、方案及评价。

(3)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

3、药物不良反应与风险管理(1)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3)药物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措施。

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和高危人群的用药管理特点与常用药物介绍,如: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常见肿瘤的药物治疗等。

以及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高危人群的用药特点与管理原则。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一、药学专业知识(一)1、药品与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1)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2)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2、药物化学基础(1)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基本任务。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3)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原理。

3、中药与天然药物(1)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2)中药的组方原则及方剂的组成。

(3)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药物制剂与剂型(1)药物制剂的概念及重要性。

(2)常用药物剂型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3)药物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二、药学专业知识(二)1、药理学基础(1)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第1章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物与药物命名(一) 药物来源与分类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 药物的结构与命名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 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 名称(INN )。

二、 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1、 制剂与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 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 简称制剂。

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 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 胶丸等。

2、 剂型的分类3、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药用辅料的分类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1、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 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1、配伍变化的类型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药品包装的分类三、药学专业知识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第2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水溶解性一一水溶性;渗透性一一脂溶性;哪个因素低它就是限速的因素,体吸收就取决于该因素。

(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二、药物结构与药物活性(一)药物结构与官能团1、药物的主要结构骨架与药效团药物=母核+药效团(一类药物母核可能不同,但是均含有相同的药效团或者在体代后能生成药效团)例如他汀类药物。

2、药物的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二)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1、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许多组织的生物膜存在特殊的转运蛋白,系统介导药物跨膜转运,称为转运体<许多药物已被证明是转运体的底物或抑制剂。

可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转运体对药物的转运,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

例:阿昔洛韦+L-缬氨酸一一伐昔洛韦(小肠上皮细胞转运体PEPT1底物),增加其吸收一一进入体后水解为三磷酸阿昔洛韦发挥药效。

2、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1)对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是主要的药物代酶,有很多亚型,但CYP3A4最多,约占总量的50%(2)对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hERG的影响许多药理作用各异、化学结构多样的药物对hERGK!道具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引起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产生心脏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主要为心脏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和强心药。

3、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形式:三、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药物代分为两相:第I相生物转化,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

第U相生物结合,是将第I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的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

(二)药物结构与第相生物转化的规律极性增加,亲水性增加:1、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2、与硫酸的结合反应3、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4、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极性降低,亲水性降低:1、乙酰化结合反应2、甲基化结合反应第3章药物固体制剂(一)散剂1、散剂的分类2、散剂的特点优点:易分散,起效快;具有保护、收敛作用;制备简单,适于老人儿童;包装、运输、携带、贮存方便。

缺点:对制剂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挥发性影响大。

因此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3、散剂的质量要求粒度:口服为细粉,局部用和儿科用中药散为最细粉(通过七号筛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干燥失重:一般w 2%中药散剂水分w 9%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局部用散剂。

其他:贵、毒、小散剂用配研法;毒性口服散应单剂量包装;一般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湿药物密封贮存。

(二)颗粒剂1、分类:可溶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2、特点:①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弓I湿性等较小;②服用方便可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③通过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④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3、质量要求4、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可溶型和泡腾型颗粒应加温开水冲服,肠溶、缓控释颗粒应吞服,中药颗粒剂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

(三)片剂1、特点(1)剂量准确、服用方便;稳定;成本低;种类多;运输、携带方便(2)幼儿和昏迷者不易吞服;工序多,难度高;挥发性成分片剂贮存期含量下降2、分类:普通片、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控释片、肠溶片4、常用辅料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破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5、制备过程的常见问题及原因6包衣(四)胶囊剂 1、 胶囊剂的特点 优点:1) 掩盖不良嗅味 2) 提高稳定性3) 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与片剂比较) 4) 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 5) 药物缓释、控释和定位释放 缺点:1) 囊壳受温湿度影响大 2) 生产成本较高(与片剂比较) 3) 特殊群体(老幼)口服困难 4) 局限性:部分药物不适宜制成胶囊 2、 不宜制备胶囊的药品1) 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囊壁溶化 2) 风化性药物,囊壁软化 3) 强吸湿性的药物,囊壁脆裂 4) 醛类药物,明胶变性5) 含有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囊材软化或溶解; 6) 0/W 型乳剂药物,囊壁变软记忆技巧:风湿醛发水(蜷发睡),胶囊不好用(五)液体制剂概述1、分类2、特点3、 一般质量要求 (1) 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相液体制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 (2) 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3) 液体制剂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4) 包装容器适宜,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4、 包装贮存医院液体制剂标签: 服-白底蓝字或黑字;外用-白底红字或黄字 (六)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2、附加剂(七)表面活性剂1、分类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前者又细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XX酸钠/钾/钙/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苯扎氯铵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卵磷脂、豆磷脂、氨基酸型、甜菜碱型2、毒性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顺序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和刺激性均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3、应用(八)低分子溶液剂(九)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1、高分子溶液剂(1)特点荷电性;高渗透压;黏度高;水化膜阻碍高分子聚集;胶凝性(2)性质热力学稳定体系:由于水化膜存在化现象: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自发聚集沉淀的现象,受光线、空气、盐类等因素的影响。

2、溶胶剂1)特点胶粒间相互聚结,热力学不稳定;聚结后布朗运动减弱,动力学不稳定;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2)影响热力学稳定性的因素双点层结构:电位差Z越大越稳定水化膜:越厚越稳定添加剂:电解质破坏稳定性;高分子化合物有助于稳定性;胶粒之间带相反电荷稳定性降低,相同电荷稳定性增强。

(十)混悬剂1、特点(1)提高药物稳定性(2)掩盖药物不良气味(3)发挥长效作用2、质量要求(1)沉降容积比:越大越稳定。

(2)重新分散性:振摇后重新分散(3)微粒大小(4)絮凝度:越大越稳定(5)流变学:触变流动性,稳定性好3、常用稳定剂(1)润湿剂:HLB7-11的表面活性剂(2)助悬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氯化物(十^一)乳剂1、组成:油相(0)、水相(W和乳化剂2、分类按分散系统:单乳和复乳按乳滴大小: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3、特点(1)液滴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快、药效发挥快及生物利用度高。

(2)0/W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3)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及毒副作用。

(4)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5)外用乳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

(6)静脉注射乳剂,可使药物具有靶向作用,提高疗效。

4、乳化剂(1)高分子化合物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果胶, 0/W型乳剂(2)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3)固体粉末乳化剂0/W硅皂土、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白土W/0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6质量要求(1)分散相液滴大小均匀,粒径符合规定;(2)外观乳白(普通乳、亚微乳)或半透明、透明(纳米乳),无分层现象; (3)无异嗅味,服口感适宜,外用与注射用无剌激性;(4)有良好的流动性;(5)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在贮存与使用中不易霉变。

第4章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与临床应用一、注射剂1、注射剂的分类2、注射剂的特点优点:(1)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2)可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和不宜口服的药物。

(3)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缺点:(1)注射给药不方便,注射时易引起疼痛。

(2)易发生交叉污染、安全性不及口服制剂。

(3)制造过程复杂,对生产的环境及设备要求高,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