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赏析
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感情
《王风·黍离》抒发了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
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
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
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出自:春秋·无名氏《诗经》扩展资料:整体赏析《王风·黍离》写远行者经过西周镐京,见宗庙宫室遗址,黍稷离离,抒发他内心的忧伤。
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只见那绿油油的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萋萋。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黍离赏析
一、简介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按内容分,可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是各地的土乐,共160篇。
多为民间口头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生活,婚姻恋爱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
雅乐就是正乐,是宫廷和京城一带演唱的乐歌,多是贵族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共40篇,是统治者祭祀祖先时乐歌,多为歌功颂德、祷告祈福之作。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按表现形式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种手法。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二、教读课文(一)、全诗,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1、集体全诗2、用现代汉语说说全诗的内容参考:译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诗经黍离写作背景
诗经黍离写作背景一、原文:《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衍生注释:“黍”和“稷”都是古代重要的农作物。
这里“黍离离”描绘出黍子繁茂的样子。
“行迈靡靡”中“行迈”就是行走的意思,“靡靡”形容脚步迟缓。
“中心摇摇”的“中心”指的是心中,“摇摇”表示心神不定。
“噎”则有堵塞之感。
三、赏析:主题方面,《黍离》的主题疑似是感慨朝代的兴亡更替。
从眼前的黍稷的生长变化,映照出世事的变迁。
情感上那是十分沉痛忧愁的。
诗中的主人公缓缓走过那长满黍稷的地方,心中充满无奈与哀伤,他的忧愁无人能懂,表明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对往昔繁华消逝的追思与悲痛。
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应当是重章叠句。
诗分三章,每章只在个别字词上做了变化,从“苗”到“穗”再到“实”,不仅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更加深了那种悲伤的情感,如同一声声叹息,不断在心头回荡。
这种重复也强化了节奏感,让读者更加能够体会主角那无尽的忧愁。
四、作者介绍:《诗经》大多是采集民间歌谣而来,具体《黍离》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位目睹或体验到社会巨大变革,心中有着浓厚的忧国伤时情怀的人。
也许是一位经历过王朝盛世而后又看到社会衰败的贵族,或者是一位洞悉世事变化的智者。
五、运用片段:1. 假如说你走进一个曾经繁荣一时的古城,可是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城墙脚下荒草丛生,看到这副衰败的景象,你就可以哀叹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就像那《黍离》中的这个画面一样,有一种旧迹难寻的失落感,而此时引用这句诗简直太合适了,那股子古代哀伤的情绪一下子就被拉到了眼前。
2. 再比如说,在一个家族企业里,早期那可是红红火火的,一场经济危机之后变得破败不堪。
诗经·黍离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说:“周既 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 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 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 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 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 己意,又伤所以至此者,果何人 哉?追怨之深也。”
【赏析】
《诗经· 王风》,是指周王畿地区的歌谣。周 平王由于王室力量的衰微和西部古代少数 民族的滋扰将都城由西周的镐京迁到洛邑, 自此东周开始。东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 为特殊的时代。一方面,王室对各诸侯国 的控制力量逐渐减弱,使得诸侯国的实力 有了空前的增强,各诸侯国擅征伐之事, 已不在周王室的直接控制之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⑦。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⑦噎,咽喉闭塞,不能喘息。这里指哽
噎。
【解题】
本篇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 《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谓西周首都 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过 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此诗也。”今 人或以为是流浪者抒写思乡之情的作 品。
此诗由眼前之景下笔,铺叙黍稷纷繁 之貌,这是《诗经》典型的表现手法, 即“赋”的表现手法。诗人以“离离” 来极言黍稷的繁盛,其实正是反衬故 都的荒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夷为平地的故都已经长满了禾稼,这 种沧桑巨变对这位以故国为念的大夫 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 这并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的真正目 的在于后面的诗句,是在“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这正是“兴”的 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周王朝固有的分封制使得周王朝 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实力已经落在 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后面,以至于不得不 靠诸侯国的帮助来维系王朝的统一。历史 上说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大致就是这个时代。王室日趋衰微,天子 位同诸侯,昔盛今衰的哀伤亡国之词于此 时就占据了诗歌的主体部分。因此,《诗 经· 王风》就缺少了地方歌谣的生活气息, 而多乱离之作。
黍离·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黍离·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黍离》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王风;黍离》译注题解: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原文译文注释彼黍离离1,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2,中心摇摇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梁已结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1.黍稷(shǔjì 蜀记):两种农作物。
黍,小米;稷,高粱。
离离:行列貌。
2.行迈:行走。
靡靡:行步迟缓貌。
3.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4.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5.噎(yē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F-065】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黍离
j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繁茂貌。
3.稷:谷子,一说高粱。
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4.行迈:行的复合词。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11.实:籽粒。
12.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黍离”、“彼黍离离”,应是一种典型的比兴修辞。
黍,是禾本科黍属的粮食作物,磨米加工后现称作黄米,比粟米(即小米)略大。
黍在先秦时期是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六谷”()说法之列。
《诗经·魏风》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
黍是谷物中最耐旱、生长期最短的作物,后被粟、麦取代了主产粮食的地位。
现在作为杂粮一种,在一些因为海拔、气候导致光热条件不足或者秋粮复种期短的地区种植。
黍在植物形态上与其它谷物(麦子、粟、高粱、水稻等)的最大区别是谷穗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不很恰当的可以联想一下吊兰的样子)。
因此在这里用于比兴人的离散。
先秦的《诗经王风黍离》原文及赏析
先秦的《诗经•王风•黍离》原文及赏析《诗经王风黍离》先秦佚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赏析】这首诗抒发了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感慨。
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看到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禾黍,既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由此,他联想到周室的倾覆,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一片绿意盎然的作物,在别人眼里或许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丰收。
可是在诗人的眼里,他代表着人事全非,沧海桑田,代表着那个繁华时代一去不复返。
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孤独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在忧愁,不了解我的人,却在问我是不是有所求。
周大夫路过旧都,看到这一景象,心中的怅惘他可以承受,可是他不能容忍这种忧思不被人所理解。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人拥有和屈原同样的悲哀。
诗人的这种苦闷无法排解,只能无奈地向苍天质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不会回答,诗人的忧愁郁闷和失望则更加无以复加。
后世的诗人陈子昂,所发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的感慨,正是这种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这几句可以用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等等。
扩展阅读:《诗经》的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彼黍离离,①地里黍禾长成列,彼稷之苗。
黍离赏析
我对《黍离》的赏析《诗经》里面善于用“兴”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手法也一直被后代的中国文人所使用,形成了中国文学很鲜明的特色。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黍稷本是自然生长的植物,作者看到茂密旺盛生长着的黍,离散的生长着,想到了原来此地的繁华的街道、壮丽的房屋,而如今已经变成农田,不由悲从中来。
这也很好的引出了后面的作者因悲伤而表现出来的行动缓慢,内心凄凉苦痛的忧伤,使诗歌韵味无穷。
《黍离》中将赋、比、兴三中手法运用的浑然天成。
作者看到一幅萧索的景象,内心非常的痛苦,但作者并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如何痛苦,而是采用“比”的手法,将自己内心的伤感通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表达出来,使诗歌更加含蓄、婉转,不至于在表达感情时候的苍白无力。
“赋”在《诗经》中是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作者直接抒发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感叹,简洁明快的表现出作者的感受。
赋、比、兴三者各有所长,将三者结合起来一起用,可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并且增强诗的感染力。
《黍离》中作者采用的是复沓的章法,将少数词语的变换,递进的发展情节、增强感情。
作者来到西周的旧都,看到了大片的黍,想到了迁都至中原地区的东周,那里稷正在发芽,再到第二段中稷已结穗,再到第三段中穗已经结实,表现出如今的东周地区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繁荣的面貌,而此地已不复当年的繁荣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内心的辛酸哀伤。
作者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也是采用的复沓的手法,“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句话层层递进。
焦琳说:“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
”作者也就是在这种复沓中一步步增强自己的情感,是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感受其中的悲凉。
涵咏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切的情感、深沉的忧伤。
司马迁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诗人呼天上告,可见他的内心有难言的凄怆和辛酸。
全诗三章,一唱三叹,既使诗歌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美,也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苦楚,增强了诗的抒情效果。
《诗经·黍离》赏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②。
(三章)①诗序曰:“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②毛传:“彼,彼宗庙宫室。
迈,行也。
靡靡,犹迟迟也。
摇摇,忧无所想。
”钱澄之曰:“毛云靡靡犹迟迟也,盖意懒而足不前之貌。
”李塨曰:“离离,散垂之貌。
稷即今之小米也。
黍秀,即散垂,稷则苗穗挺直,实乃垂而不散,故黍但见其离离,而稷则见其苗、其穗、其实也。
”焦琳曰:“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
”沈青崖曰:“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靡靡,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
”邓翔日:“章首二句咏物,后六句写情,惟三、四句自肖形神,觉此时此身茫无着落处,深心国事,尚有斯人。
”关于《黍离》,似乎不必再说太多的话,停留在诗人心弦上的哀伤早已作为一个象征而成为永恒的悲怆。
牛运震曰:“此诗纯以意胜,其沉痛处不当于文词求之。
后人诗如‘山川满目泪霑衣,六朝如梦鸟空啼’之类,徒伤代谢而已,固无此怀古深情也。
‘谓我何求’四字,说尽人世浅薄,一‘求’字误人,直到君国之义漠不相关,可惧哉。
谢叠山先生云:文武成康之宗庙尽为禾黍,而能为悯周之诗者一行役大夫外无人也。
吾读《书》至《文侯之命》,观所以训诫文侯者,惟自保其邦而已。
王室之盛衰,故都之兴废,悉置不言,吾于《黍离》之诗,重有感也夫。
按此数语委婉尽致,而出自叠山先生,尤足发此诗幽情。
”所引谢氏语,出自谢枋得所著《诗传注疏》。
论《黍离》一节原很长,引者乃撮述其要。
谢氏于宋亡之后,以死拒绝元朝的征聘,可算全了名节的忠烈之士,其读《黍离》,自当别有怀抱,不仅仅为诗而发也。
诗经黍离赏析
诗经黍离赏析1. 《诗经黍离》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你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简单的几个字,不就把那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了吗?就好像你站在那片田野上,亲眼看着黍子和稷苗随风摇曳。
2. 哎呀呀,诗经黍离赏析起来可有意思啦!比如说“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不就是我们有时候心情低落、脚步沉重的样子吗?简直太形象啦!这可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情绪写照嘛!3. 诗经黍离啊,那真的是充满魅力!“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多么强烈的情感表达啊!就如同我们在遇到不公时,也会对着天空发问,不是吗?4. 你们知道吗,《诗经黍离》里的句子可太绝了!像“彼黍离离,彼稷穗穗”,多像我们看着庄稼一点点长大成熟,满满的都是期待呀,难道不是吗?5. 诗经黍离赏析真的会让人沉醉其中呢!“中心如醉”,哇,这种感觉我们也有过吧,有时候陶醉在某件事情里,不就像这样嘛!6. 嘿,《诗经黍离》那可是宝藏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多像我们被人误解时的无奈和感慨呀,你们说呢?7. 诗经黍离真的值得好好玩味!“彼黍离离,彼稷实实”,这不就是自然的变化,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也有不同的阶段,不是很奇妙吗?8. 哇哦,读《诗经黍离》的感觉太独特了!“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这一下子就把那种威严的场面展现出来了,是不是很厉害?9. 诗经黍离里蕴含的情感太丰富啦!“行迈靡靡,中心如噎”,这简直就是把心里的难受刻画得淋漓尽致,就跟我们有时候难过到说不出话来一样啊!10. 《诗经黍离》就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啊!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句都能让我们产生共鸣,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啊!我的观点结论:《诗经黍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给人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和探究。
《黍离》赏析
《黍离》赏析
《黍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杨虞卿所作的一篇诗歌,诗歌以清秋之景为背景,以一
种悲怀之情,表达了对故园及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刻画出清秋时节的特色。
诗中写道:“黍离麦秋,
蝉鸣霜重。
佳人城隅,罗绮未招幽怨几许?”。
这里的“黍”指的是黄粱米,是中国古代
五谷之一。
此处的“黍离麦秋”表明已经到了秋季,在秋季所见的景色中,小麦已经晒成
金黄色,而一旁的黄粱却仍然青翠。
诗人通过黍与麦的对比,刻画出了秋天所表现出的生
命力凋零的感觉。
同时,“蝉鸣霜重”这一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季干燥、凉爽的特点。
其次,这篇诗歌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描绘同样也很出色。
诗中所提到的“佳人城隅,罗绮未招幽怨几许?”这一句,描写了诗人因离乡远游而思念家乡的情感。
佳人隐居于城隅,可惜离他甚远,不能轻易相见。
诗人通过此处的抒情,表达了因思乡之情而产生的伤
感与恳求。
最后,诗歌的意义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人生百态中,离乡别亲、思归困苦,是很多人
都会经历的过程。
这篇诗歌,以悲怀的情感,对远行的游子大喊“回来吧”,让读者感受
到诗人对家乡及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
总之,《黍离》这篇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描绘了清秋之景、人物形象深刻、意义深远。
作者在五言绝句的形式下塑造出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怀念之情,使得读者能够深
刻体会到诗人心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土亲人的眷恋之情。
诗两首黍离ppt课件
THANKS
[ 感谢观看 ]
关注社会问题
诗中反映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促 使现代人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追求内心平静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平静的向往,引导现代人 关注心理健康,追求内心的平和。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启发文学创作
01
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现代文学提供了灵感。
推动文学创新
02
诗中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为现代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启
示。
丰富文学主题
03
诗中的主题和思想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创作灵感
。
对现代人精神的滋养
培养审美意识
诗中的美感和意境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激发情感共鸣
诗中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处理情感问题。
促进精神成长
诗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助于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 成长。
诸侯争霸
进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 之间频繁进行战争。
个人背景
作者身份
作者为一位饱经风霜、见证了西 周灭亡到东周建立的史官。
作者经历
作者曾亲眼目睹镐京被犬戎攻破 的惨状,后来又见证了东周的建 立。
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
西周末年到东周初年,社 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 苦。
思想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 始对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分 封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
情感层次
诗歌情感层次丰富,从对故国的哀叹 ,到对家园的思念,再到对个人命运 的感慨,情感逐渐深入。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诗人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黍离”象征着故国,“悲”象征着哀思,使诗 歌更加含蓄深沉。
黍离之悲[整理版]
黍离之悲[整理版]《黍离之悲》【解析】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
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以至于人们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为“黍离之悲”。
【主旨】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
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
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
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
现作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赏析】【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
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
黍离 课件
CHAPTER 03
黍离文化内涵探究
农业文明在诗歌中体现
耕种场景描绘
时令节气体现
诗歌中通过对耕种、播种等农业活动 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 生产生活方式。
诗歌中通过对时令节气的描述,表现 了农业生产与自然节律的紧密关系, 彰显了农业文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 顺应。
农作物象征
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诗歌中 被赋予了丰收、富饶的象征意义,体 现了农业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
历史意义
《黍离》作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表 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时,《黍离》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
原文呈现
《黍离》是一首古代汉族诗歌,选自《诗经·王风》。全诗三章,每章十句。
跨文化视角下同类作品欣赏
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此作品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的十年漂泊生涯。虽然与《黍离》在 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都表现了主人公在经历磨难后对家园和亲人的深
深眷恋。
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
此作品是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之一,讲述了婆罗多族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其中也有许 多描绘战争带来破坏和人们渴望和平的篇章,与《黍离》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贞不渝精神品质
践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黍离所倡导的忠贞不渝精神品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 求和人生信仰。通过学习和践行黍离精神,我们能够培 养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保持对事业、家庭和社会的忠诚 和责任感,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27《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诗经》每日一篇
《诗经》每日一篇
27.黍离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田间黍苗绿油油,行行高粱露出头。
慢慢走啊慢慢走,心中烦闷心中愁。
知我心者知我意,说我心中无限忧;不知我心不理解,以为我在把啥求。
老天爷啊老天爷,是谁葬送我宗周?
田间黍苗绿油油,高粱吐穗垂下头。
慢慢走啊慢慢走,心中烦闷似醉酒。
知我心者知我意,说我心中无限忧;不知我心不理解,以为我在把啥求。
老天爷啊老天爷,是谁葬送我宗周?
田间黍苗绿油油,颗粒坚实盼丰收。
慢慢走啊慢慢走,心头哽噎真难受。
知我心者知我意,说我心中无限忧;不知我心不理解,以为我在把啥求。
老天爷啊老天爷,是谁葬送我宗周?
【艺术特色】
本诗选自《诗经·王风》,这是篇抒发怀古之幽思的作品。
西周灭亡后,其旧臣行役到故都,看到昔日繁华的镐京已被夷为平地,长出茂盛的庄稼,因而发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感慨。
诗篇以充满痛苦忧愤的旋律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黍离之悲”作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成为古代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和注释【导语】: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
《诗经》黍离-张
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 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 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 伤的诗。
哀痛亡国战乱、表达故国之思.王 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题解】
《黍离》选自《诗经· 王风》,采于民间,是 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 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 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 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 亡国之痛。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呜咽难言。了解我的人啊, 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 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 此伤怀?
主旨: 表达了对国家昔
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 情。
全诗共三章,每 章十句。三章间结构 相同,取同一物象不 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 成时间流逝、情景转 换、心绪压抑三个方 面的发展,在迂回往 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 不胜忧郁之状,“三 章只换六字,而一往 情深,低回无限”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 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 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 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 “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 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 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 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
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谷物名。
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
②稷,谷物名。
③行迈:前行。
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赏析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
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
何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
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
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
但诱因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
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黍离
《诗经·王风》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黍、稷:都是谷类作物,脱皮成米,煮熟后黍粘稷不粘。
离离:繁盛的样子。
靡靡:步行缓慢。
中心:心中。
摇摇:心神不安,忧伤难止。
知我者:理解我心情的人。
何求:寻找什么东西。
此何人哉:这是怎样的人生呢朱熹《诗集传》:“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
此何人哉!追怨之深也。
”
醉:形容哀痛之深。
噎:堵塞咽喉。
【赏析】
《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
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全诗三章,二十四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字,却把诗人长年累月的内心忧伤、无限哀怨而不能明言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
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
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