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推论

匀变速直线运动追及(避免撞车)基本公式:①速度公式:v t=v0+at;②位移公式:s=v0t+at2;③速度位移公式:v t2-v02=2as。
推导公式:①平均速度公式:V=。
②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③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
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 n+l–S n=aT2=恒量。
⑤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比例关系(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推论1(持续时间-瞬时速度):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推论2(持续时间-位移):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4:9:……:n2;推论3(相等时间-位移):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 N=1:3:5:……:(2N-1);推论4(持续位移-所用时间)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推论5(相等位移-所用时间)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Ⅰ、tⅡ、tⅢ:……:t N=1:……:。
相关运用:追及相遇问题①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会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②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Ⅰ、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Ⅱ、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③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Ⅰ、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Ⅱ、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题: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在前,速度为v A=10m/s,B车在后,速度v B=30m/s。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公式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公式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公式是运动初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运动时间公式。
首先是运动初速度公式,公式为v = u + at。
其中,v表示物体的末速度,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 表示运动的时间。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末速度。
接下来是位移公式,公式为s = ut + 1/2at^2。
其中,s表示物体的位移,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运动的时间。
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最后是运动时间公式,公式为t = (v - u) / a。
其中,t表示运动的时间,v表示物体的末速度,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可用于计算已知末速度、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情况下,物体所需运动的时间。
这三个公式是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记住这些公式,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为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帮助。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速度公式

速度公式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s1)求速度:v= (单位要求:S 米 t秒 v 米/秒) t求路程:s=vt s求时间:t= v12)回声测距,激光测距:S=vt 2s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或g=10N/kg)4、密度的定义式 m求物质的密度:ρ= (m 千克,v 立方米ρ千克/立方米) v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F牛顿 S平方米)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gV排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V为速度)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10、斜面公式:FL=Gh 滑轮组:F=G ; S=nh ; W有用=Gh ; W总=SL n 拉力速度:v=nv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或 Q放=qV (q热值,单位:焦/千克或焦/立方米)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 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w20、电功率的定义式:P= t常用公式:P=UI 1)电功率的 u22wP== UI==IR Rt2)力的功率:P=Fv , 故W=Fvt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2+…… n23、频率=次数/时间 f= [ f:赫兹(Hz), n次, t秒(s)] t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及推导

匀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及推导1、 速度:物理学中将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定义为速度。
用公式表示为:V =ΔX Δt=x2−x1t2−t12、 瞬时速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3、加速度:物理学中,用速度的改变量∆V 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t 的比值,定量地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并将这个比值定义为加速度。
α=ΔV Δ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2α即为加速度;即为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加速度的方向与斜率的正负一致。
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对比:速 度: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加速度: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t 的比值4、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物理学中,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加速度恒定的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0+αt推导:α=ΔV Δt=Vt− V0t……..速度改变量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时间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 αt 2……….(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推导:x =V0+Vt2∙t (梯形面积公式) 如图:3)由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可以推导出的公式:⑴V t 2-V 02=2αx (由来:V T 2-V 02=(V 0+αt)2 -V 02=2αV 0t +α2t 2=2α(V 0t+ 12αt 2)=2αx) ⑵V t 2=V0+Vt 2=V −(由来:V t 2=V 0+α t 2=2V0+αt 2=V0+(V0+αt)2=V0+Vt 2=V −)⑶V x 2=√V2+V t 22(由来:因为:V t 2-V 02=2αx 所以V x 22-V 02=2αx2=αx =VT2−V022)(V x 22-V 02=V t 2−V 022;V x 22=V t 2−V 022+V 02=V t 2+V 022)⑷∆x=αT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定值。
物体的匀速运动

物体的匀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而匀速运动是其中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匀速运动,包括其定义、特征以及相关公式等。
一、定义物体的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相等的运动方式。
在匀速运动中,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即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二、特征1. 相等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相等。
无论是时间单位相等的任意时间段,物体所走过的距离都相等。
2. 速度不变。
在匀速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3. 加速度为零。
物体在匀速运动中,其加速度始终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不受外力的影响而变化。
三、公式1. 速度公式匀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为:速度(v)等于位移(s)与时间(t)的比值。
v = s / t2. 位移公式匀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可以通过速度公式衍生得出:s = v * t3. 时间公式通过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可以得出匀速运动的时间公式:t = s / v四、示例分析假设一个物体以匀速5米/秒的速度向东行驶,那么在10秒内,物体的行驶距离为多少?根据速度公式,代入已知数据,可得:v = 5米/秒t = 10秒s = ?s = v * ts = 5 * 10 = 50米因此,在10秒内,该物体向东行驶的距离为50米。
五、应用实例匀速运动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实例,例如:1. 公交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在道路上,形成匀速直线运动;2. 电子钟上的秒针,每秒钟完成的运动距离相等,符合匀速运动的特征;3. 水中的船只保持匀速直线行驶等。
六、总结物体的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相等的运动方式。
它具有距离相等、速度不变以及加速度为零的特征。
匀速运动的公式包括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时间公式,可以通过这些公式计算相关的物理量。
匀速运动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实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深入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以上是对物体的匀速运动的讨论和分析,通过了解匀速运动的定义、特征以及相关公式,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在匀速运动中的行为。
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

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1.三个基本公式速度公式:v t=v0+at;位移公式:s=v0t+12at2;位移速度关系式:v t2-v02=2as.2.三个推论(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s2-s1=s3-s2=…=s n-s(n-1)=aT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公式:v=v0+v t2=vt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s2=v02+v t2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2∶22∶32∶…∶n2.(3)在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 n=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2-1)∶(3-2)∶…∶(n-n-1).(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的三性(1)条件性: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适应条件必须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矢量性: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都是矢量式.(3)可逆性:由于物体运动条件的不同,解题时可进行逆向转换.限时训练1.(2009·江苏单科)图1-2-3如图1-2-3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就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②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③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④如果距停车线5 m处以最大加速度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0·课标全国,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 m和200 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和19.30 s.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2011·重庆卷,14)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 2 s听到石头落底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A.10 m B.20 mC.30 m D.40 m4.(2011·安徽卷,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2Δx(t1-t2)t1t2(t1+t2)B.Δx(t1-t2)t1t2(t1+t2)C.2Δx(t1+t2)t1t2(t1-t2)D.Δx(t1+t2)t1t2(t1-t2).5.(2011·天津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 s内的位移是5 m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1 mD.任意1 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答案 1 C 2.(1)1.29S 11.24M/S (2)8.71 3.B 4.A 5.D。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48m,前一半路程用4s钟,后一半路程用 6s钟,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m/s,通过后一半路程 的速度是_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5、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 m/s,中途的速度 是8 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 s,则他全程 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____km/h.。 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 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 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 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 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像(s-t图), 你从该图像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s/m (3)_____________ 6
s/m
6 4 2
o
2
4
6
8
t/s
例题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速度V1行 驶,后半段路程用速度V2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 的平均速度多大?
解:设全程为 S ,前半程所用时间为 1 t1 2 v1 s ; 1 t2 2 v2 s 1 2 2 v1 v2 s 1 s s t1,后半程所用时间为 t 2,则:
已知:S1=20m t1=8s t2=5s 求:v2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与速度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与速度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一种常见的运动类型是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这种运动具有许多特点和规律,其中速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物体在直线上运动,沿着同一方向连续行进。
2. 物体的速度保持恒定,不会发生变化。
3.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也是相等的。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用来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常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移动的距离,时间指物体在运动中所经过的时间。
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有很多,常见的单位有米每秒(m/s),公里每小时(km/h)等。
不同场合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表示。
四、速度的图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我们可以绘制速度与时间的图像,这个图像叫做速度-时间图。
在速度-时间图中,时间位于横轴,速度位于纵轴。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而言,速度-时间图上的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因为速度保持不变。
直线的斜率代表物体的速度大小,斜率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五、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匀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一个汽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车速表显示的速度即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 电梯上下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我们感到相对稳定。
3. 机场的跑道上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都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其中速度时非常重要的指标。
六、影响匀速直线运动的因素尽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对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产生影响。
以下是几个可能影响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因素:1. 外力的影响:如果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有额外的外力作用,可能会导致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
时间与速度的计算公式

时间与速度的计算公式时间和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计算公式来计算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这些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与时间和速度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时间与速度的计算公式。
一、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在物理学中,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平均速度用v表示,通过的路程用s表示,所用时间用t表示。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v = s/t其中,v代表平均速度,s代表通过的路程,t代表所用的时间。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在物理学中,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a = (v - u) / t其中,a代表加速度,v代表物体的末速度,u代表物体的初速度,t 代表通过的时间。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加速度。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速度计算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速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如下:v = (s - s0) / t其中,v代表速度,s代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0代表物体的初始位置,t代表通过的时间。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和速度计算公式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如下:v = gt其中,v代表速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t代表通过的时间。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约等于9.8m/s²。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速度。
综上所述,时间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速度以及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 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功的定义式:W=Fs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 (h为高度)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2、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t°) 比热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运动学中的匀速与变速运动

运动学中的匀速与变速运动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常常涉及到两种类型的运动,即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公式和应用。
1. 匀速运动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其位移相等的运动。
也就是说,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匀速运动的特点是稳定和持续。
常见的例子包括等速直线运动和恒速圆周运动。
为了描述匀速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速度(v)= 位移(s)/ 时间(t)由于速度是保持不变的,所以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也是常数。
这就是匀速运动的基本特征。
匀速运动的应用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匀速运动来测量物体的速度,例如使用计步器来测量步行的速度。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如果保持匀速运动,可以避免加速和减速对燃油的浪费。
此外,匀速运动也有助于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提供稳定的速度控制。
2. 变速运动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这种运动的特点是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存在。
常见的例子包括自由下落、汽车加速和行星绕太阳的运动。
为了描述变速运动,我们需要引入加速度(a)这个概念。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率。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将加速度、速度和时间联系起来:加速度(a)= (终速度(v)- 初速度(u))/ 时间(t)变速运动的应用广泛。
在工业领域,我们可以利用变速运动控制机械设备的速度和运动轨迹。
在交通运输中,变速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车辆的加速和减速。
此外,在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领域,变速运动是实现精确控制的基础。
3. 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的对比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是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与相互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匀速运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即当加速度等于零时的变速运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匀速运动迅速转变为变速运动的情况,例如汽车启动时的加速过程。
其次,变速运动可能被视为匀速运动的综合体。
通过将变速过程分解为许多非常小的时间段,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变速运动看作是一系列匀速运动的组合。
物理加速度公式

物理加速度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公式大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有用推论vt^2-vo^2=2as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3、末速度vt=vo+at4、位移s=v平t=vot+at^2/2=vt/2t6、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7、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关于vt^2-vo^2=2as的解释:一个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距离s。
则末速度的平方减初速度的平方等于距离乘以加速度的2倍。
关于s2-s1=at^2的解释: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两段连续且相等的时刻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两端距离的差等于at^2扩展资料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
它们的速度都从0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
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
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些。
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δ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a车的加速度。
显然,当速度变化量一样的时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
也就是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
因此,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加速度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news.kemaowang。
org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运动的变化——匀速和变速运动的图像和计算

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
速度计算公式:v = s/t,其中v 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 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0 + at,其中v表示速度,v0表 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 时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速度计算公式:a = (v2 v1)/t,其中a表示加速度,v1和 v2分别表示初速度和末速度,t表 示时间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抛体运动的规律和变化,例如篮球投篮、标枪比赛等。
结论:抛体运动的变化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运动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曲线运动的变化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物 体绕固定点做匀速 圆周运动,速度大 小不变,方向时刻 改变
简谐运动:物体在 垂直方向上做往复 的、类似于弹簧振 子的运动,速度和 加速度不断变化
公式: h=1/2gt^2
变化分析:随 着时间的推移, 速度不断增大, 位移不断增大,
加速度不变
实例:苹果从 树上掉下来、 跳伞运动员下
落等
抛体运动的变化分析
定义:抛体运动是指物体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包括平抛、上抛、下抛等类型。
运动规律:抛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其运动规律受到重力、初速度、初始角度等因素 的影响。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 = v0t + 1/2at^2,其中s表示位 移,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 t表示时间
03
匀变速运动的图像 和计算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定义:物体在恒定加速度下所做的直线运动 图像特点:一条直线,斜率为加速度 计算公式:v = v0 + at (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实例: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
高中物理速度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速度公式大全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速度计算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速度公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平均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平均速率,它的计算公式为:\[v_{avg} = \frac{\Delta s}{\Delta t}\]其中,\(v_{avg}\)表示平均速度,\(\Delta s\)表示物体在时间段内所运动的距离,\(\Delta t\)表示时间间隔。
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其速度公式为:\[v = \frac{s}{t}\]其中,\(v\)表示物体的速度,\(s\)表示物体在时间段内所运动的距离,\(t\)表示时间间隔。
3. 加速度公式。
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加速度时,其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v_0 + at\]其中,\(v\)表示物体的末速度,\(v_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间隔。
4. 自由落体速度公式。
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状态,其速度计算公式为:\[v = gt\]其中,\(v\)表示物体的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2),\(t\)表示时间间隔。
5. 抛体运动速度公式。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角度下进行的运动,其速度计算公式为:\[v_x = v_0 \cdot \cos\theta\]\[v_y = v_0 \cdot \sin\theta gt\]其中,\(v_x\)表示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v_y\)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v_0\)表示初速度,\(\theta\)表示抛体的发射角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间隔。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概念解释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相等位移的运动状态。
在这种运动状态下,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即物体每个时间单位所走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v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可以用公式v=Δs/Δt来表示,其中Δs 表示位移的改变量,Δt表示时间的改变量。
2. 位移的概念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量,通常用Δs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 时间、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一种简单而又紧密的关系。
当时间t增加Δt时,物体的位移Δs也随之增加,而速度v始终保持不变。
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Δs=v·Δt来描述,其中v为物体的速度。
2. 速度时间图像通过画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明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3. 速度和位移的正比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呈正比关系。
即随着时间的增加,位移的增量与速度成正比。
这也是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地探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理解其他物理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解释和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从概念解释到个人观点与理解,我们对这一重要的物理学概念有了全面、深刻而又灵活的理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公式为:v(t)=v(0)+at;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公式为:s=v(0)t+1/2at^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公式为:v(t)^2-v(0)^2=2as。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1、受恒外力作用;
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加速度公式推论: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坯变速箱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 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vo为初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为同号),则就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恰好相反(即为异号),则就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公式和位移公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典例3 一个滑雪的人,从85米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
下,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他通过这 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思路点拨 分析本题要按以下的思路: (1)此人的运动可当成哪一种匀变速运动? (2)你认为所给的已知条件可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哪些物理量? (3)要求得时间t,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四、用v-t图象分析问题
典例4 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
图4所示,通过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在OA、AB、BC阶段各做什么 运动,加速度为多大? (2)物体在2 s末和7 s末的即时速度为多大? 图 4 (3)物体的最大位移是多少?全过程的位移为多少? 第7 s内的位移是多少? 思路点拨 (1)速度图象中直线的斜率即为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加速度;(2)速度图象和t轴所围成的面积的数 值等于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图象和t轴所围成的面 积的绝对值的和等于物体的路程.
解析 加速度可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求得;速度可直
接从图中读出;位移可通过计算“面积”而求得. (1)OA段,a1=k1=44- -00 m/s2=1 m/s2,做初速度为零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AB段,a2=k2=06- -44 m/s2=-2 m/s2,做匀减速直线 运动至停止. BC段,a3=a2=-2 m/s2,沿反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 匀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有 (v0×2+12a×22)-(v0×1+12a×12)=6 (v0×5+12a×52)-(v0×4+12a×42)=0 由以上两式,解得物体的初速度v0=9 m/s,加速度a =-2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 反). 答案 9 m/s 2 m/s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
疑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功的区分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样,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始终一样。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一样,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这个过程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不同。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每时每刻都一样,所以用公式 v=s/t 直接计算,s是总路程,t 是总时间,v是速度。
变速运动中,速度时刻在变化,所以不好求,故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公式:v=s/t,在求平均速度时要注意,时间t和路程s要对应。
结论:求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使用公式v=s/t,但要注意相关物理量的对应性。
索罗学院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备注:“/”表示分号(或除号)“——”的后面是符号的表示以及单位)1、加速度公式:a= v/t =(v t-v o)/ta——加速度——m/s2v——速度变化量——m/st——时间变化量——s概念: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段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公式:v t=v o+atv t——末速度——m/sv o——初速度——m/sa——加速度——m/s2t——时间——s3、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公式:x=v o t+(1/2)at2x——位移——mv o——初速度——m/st——时间——sa——加速度——m/s2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2-v o2=2axv——末速度——m/sv o——初速度——m/sa——加速度——m/s2x——位移——m5、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用g表示,也叫重力加速度。
(g=9.8m/s或g=10m/s2;如果题目没有特别的说明,都按g=9.8ms2进行计算。
)基本公式:v t=atv t——末速度——m/sa——加速度——m/s2t——时间——sh=(1/2)at2h——高度——ma——加速度——m/s2t——时间——sv t2=2ahv t——末速度——m/sa——加速度——m/s2h——高度——m6、重力公式G——重力——Nm——质量——kgg——重力加速度——m/s27、弹力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
弹性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
性质:相互作用力胡克定律:F=k x ; x=|x t-x o|(x t——末长度;x o——原长)。
F——弹力——Nk——劲度系数——N/mx——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m8、摩擦力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