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冯小刚的商业电影进行美学分析。电影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它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力量,因此电影被普遍誉为最具艺术生命力,文化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载体。中国电影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电影观众,每个电影人在坚守的同时,也竭力地进行转变探索。冯小刚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电影探索者,他能在前进中求突破,恰到好处的寻求转型,且依然受大众的喜爱,不得不得益于他对市场,对艺术的成功把握,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功转型,如何把商业电影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呢?

【关键词】冯小刚;商业电影;美学分析

一、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性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好莱坞早期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重娱乐而不重现实。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大概就是因为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

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以“俗人”自居的冯小刚其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商业性。一般认为,在1995年引进美国大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冯小刚是唯一一个能与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导演。

玉雪石在《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另类’》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谁是中国目前(指1997-2001年,作者注)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是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樟柯、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从《甲方乙方》票房三千万,到《不见不散》票房四千万,再到《没完没了》票房出五千万,这一国产影片的票房“奇迹”,不啻是中国影坛的一支兴奋剂,更使我们看到民族电影在抵抗外国进口大片的愈演愈烈的战况中,已经有了精锐的生力军。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资本的进入,冯小刚的抵抗者立场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尹鸿在《跨国制作、商业电影与消费文化:〈大腕〉的文化分析》中指出:《大腕》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

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

戴锦华在题为《冯小刚归来》的演讲中探讨了冯小刚电影的资本运用模式。她把《大腕》到《手机》这两部影片另列,把它另列的原因就是你会看到资金或者资本的力量,是怎么改变一个所谓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怎么改变一部影片的表达。《手机》事实上就是一个超级广告了,起到了一个超级广告的功用,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影片的资本,资金,其实是一种广告资金的投放方式。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怎样地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它对这个改变是多么的内在。

郑新安在《看〈天下无贼〉置入式广告的运用》在指出商品广告出现在电影中的广告传播方式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而像《天下无贼》如此大密度地出现广告,倒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这种以电影为媒体的广告,被称之为“置入式广告”。它是将商品或品牌讯息巧妙地安插在影片内容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

地影响商品目标消费群目的。

梁苗、智琛在《论‘冯氏’电影的商业美学观》中提到:拍电视剧起家的冯小刚随着其商业电影意识的形成和完善,逐渐开始遵循商业电影美学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美学价值观.他清晰和深入地洞察娱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从而找到一条推进娱乐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二、国内外对电影商业美学的文献研究

1、国内电影商业美学的文献研究

如果从电影商业成功的角度考虑问题,市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保持一致,或者对当时观众审美进行成功的超越和引导。电影的商业特质决定了影片必须面对市场,面向观众,而观众的认可无疑才是市场收益的最终保证,所以电影本体和观众审美之间的张力构成正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内容所在。市场可以理解为观众的集合,只有继续探索电影在引导或者和谐于观众的审美的题中之义,我们才能将对电影商业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张居凤在《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管理思想初探》中指出:电影是一种带有强烈商业化色彩的艺术,电影诞生之初,它的商业性殊性较文化属性更为明显,因而世界各国的电影在初创时期都存在着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表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要被普通大众喜欢,必然要做到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朱敏在《中西方电影商业美学的回归与差距》中指出:电影商业美学打破了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界限,消除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

性的对立,他们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对于刚刚起步的国产大片来说,艺术与商业的磨合还需要一段时间,电影商业美学的完全运用还需要电影的创作人员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尹鸿在《探索商业与美学的平衡——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备忘》中提到:中国电影创作在商业化方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觉。艺术美学服务于商业需求,商业需求依赖于艺术美学正在成为共识。国产电影在商业上的某些过度追求,一方面是转型期矫枉过正的”自然现象”,一方面也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忧虑。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李雪玲在《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美学透视》中阐述道:当代中国商业电影要想真正地突围,首先要从理论上打破电影纯艺术性的藩篱,正确对待电影的商业化倾向,加以理论和实践的正确导向和支持;其次,关注当前社会民众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加快政策、市场和院线等建设,为中小型电影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商业电影类型的多元创新与资源的多途汲取;再次,要凸显主体的重要性,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渴望、意志和希冀,将商业电影的内容与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走本土化道路,挖掘民族传统的题材和美学风格,实现商业电影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与凸显。

2、国外电影商业美学的研究

美国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在《好莱坞电影》(1995)中首次提出了”商业美学”的概念,作为对好莱坞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