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商业美学
好莱坞经验:“商业美学”中的电影表演艺术创作
奥斯 卡
明星 制 类 型 演 员 方 法 派
因 为他 的 银 幕 形 象 满 足 了当 时 很 普 遍 的 某 些 愿 望— — 跟 他 所表 现 的 或暗 示 的 生 活 方 式有 联 系 的 某 些愿 望 。 ” 众 所 周知 , 国 电影在 移 师 西海 岸 之后 , 历 了第一 次世 界 大 战为 美 经
演员纷纷 投入 了好莱 坞的怀抱 ,进行着带 有浓重商
色彩 的表 演 艺 术 创 作 。 来 自英 国 的 劳伦 斯 ・ 利 弗 、 如 奥
雯丽 、大卫 ・ 尼文 ,来 自瑞典的葛丽泰 - 宝、芙格 嘉
身 过程 在 特 定 的 游 戏 规则 中得 以一 一 呈 现 。
景 下 的 中 国 电影 表 演 艺术 得 以 借 鉴 。
一
好 菜坞 电影 工 业 体 系下 的 “ 明星 制 ”
【 键词】 关
克拉 考 尔 指 出 : 解 释 明 星 “ 观 众 的 魔 力 ,就 必 须 承 认 那是 要 对
【 摘要】
明星制作 为好莱坞商业 电影 工业中最 为基本 和 重要 的组成部 分,造就 了全世界最 为众 多
的 电影 明 星 。那 些经 得 起 时 间考 验 的 明 星 们 绝 非徒 有 其 表 ,他 们 杰 出 的表 演 艺术 遣 诣 与
时的 那种 能产 性 。
— —
安德烈 ・ 巴赞
实只 是 变 形 能 力 范 围 有不 同 ) ,从 而 使 观 众 对 于 角
色 的 认 同 投 射 到 演 员 的 身 上 。 因 为 ,角 色 毕 竟 是 虚
幻 的 , 是 银 幕 上 假 定 的 影 像 ,而 演 员 才 是 走 下 银 幕
开 始 ,好 莱 坞 就 能 够 不 断 地 塑 造 出众 多 卓 越 的 明 演 员 需 要 通 过 大 量 的 银 幕 角 色 与 观 众 见 面 ,而 好
浅谈电影品牌形象及其美学塑造
浅谈电影品牌形象及其美学塑造作者简介:欧阳俊(1986.12-),男,福建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电影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品牌是一个用于识别一个销售主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且使它与其竞争者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的标志。
电影是一种融审美、娱乐、教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产品,其产品本身就是诉诸人们视觉与听觉的形象。
一部电影是否具有消费吸引力,关键就看电影里的电影类型、演员、导演或者制片人、制片企业等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
那么,让消费者产生这种强大吸引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就是电影品牌。
电影品牌形象就是以电影产品形象为基础,以名称、标志、产品等为基本要素组成的形象。
关键词:电影;品牌;美学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电影品牌形象具有多种的审美功能。
一是电影品牌形象能够通过美学文化刺激消费者对电影企业及其产品的注意力。
在现实中,电影产品能够让消费者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就必须靠电影品牌形象。
因为电影品牌形象表达依靠两大要素,即信息传播的物理特征和信息传播的形象诉求。
传播信息的物理特征是指电影产品的尺寸大小、包装色彩等物理特征,传播中所采用信息形象的传达和诉求,会影响到其品牌形象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与消费者的兴趣相符合。
二是电影品牌形象能通过美学文化影响消费者,使其对电影产品及服务形成有利的知觉和偏好。
每个人对信息的感知、组织和解释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人们对同样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感觉。
过去的学习经验,人们的需求、情绪、态度以及人格特质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方式。
电影品牌形象是要通过相关信息的发布,刻意地去影响消费者对经营的电影产品及服务的总体看法,影响或更正他们对产品及服务的形象知觉,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印象。
电影品牌形象还必须使消费者形成对其产品的特殊偏好。
从商业美学的角度谈中国西部电影的振兴
从商业美学的角度谈中国西部电影的振兴作者:姬雁楠李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中国西部电影曾经创造过中国电影的传奇,也面临着衰落的现状。
振兴中国西部电影是传播西部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振兴西部电影需要将商业美学融入西部电影的创作中。
关键词:西部电影;商业美学;振兴作者简介:姬雁楠(1989-),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2012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与应用传播学。
李瑞(1989-),女,安徽亳州人,兰州大学2012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1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西部电影多次捧回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创造过中国银幕的影像传奇。
然而,当中国的电影票房已经由十年前不足10亿元增长到如今170亿元的时候,中国西部电影却日渐式微。
在电影业全球化、市场化、高科技化的今天,中国西部电影是否能振兴?又要如何振兴?一.西部电影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百年电影史上,以西部为题材的电影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但这些影片并未形成自觉的西部电影的美学追求。
20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的美学追求成为电影人的自觉意识。
《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一批享誉国内外影坛的经典作品创造了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也奠定了西部电影较高的艺术水准。
反思、惆怅、挣扎、向往的主题基调始终融会贯通在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脉络中,这也正是西部电影最为可贵的文化品质与操守。
[2]进入21世纪,《美丽的大脚》一改以往西部片中居高临下俯视式的审美和反思,而变为平等的文化对话姿态,因而也被电影评论家们认为是“新西部电影”。
然而,近些年,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呈现疲态,电影佳作屈指可数。
西部电影的辉煌与衰落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与大众文化兴起伴随产生的就是娱乐片热,而西部电影一向以文化寻根为旗帜,讲述沉重的文化主题。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摘要】冯小刚作为国内知名导演,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冯小刚作品在国产商业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冯小刚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多以中国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在用色与画面风格方面,他重视视觉效果的表现,常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和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对话和语言表达上,冯小刚善于捕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对话幽默搞笑且具有时代感。
音乐与配乐方面,他注重音乐在电影中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
商业元素的应用上,冯小刚擅长将商业元素和文艺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通过对冯小刚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冯小刚,国产商业电影,美学特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影响,总结1. 引言1.1 冯小刚及其作品简介冯小刚,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演员,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
他以其擅长刻画中国社会百态和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作品包括《甲方乙方》、《手机》、《让子弹飞》等,大多数作品皆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成功。
他常常在作品中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生活中的荒诞和矛盾。
他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把控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冯小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在国内外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更在审美和艺术层面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发展轨迹。
1.2 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冯小刚的商业电影进行美学分析。
电影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
它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力量,因此电影被普遍誉为最具艺术生命力,文化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载体。
中国电影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电影观众,每个电影人在坚守的同时,也竭力地进行转变探索。
冯小刚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电影探索者,他能在前进中求突破,恰到好处的寻求转型,且依然受大众的喜爱,不得不得益于他对市场,对艺术的成功把握,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功转型,如何把商业电影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呢?【关键词】冯小刚;商业电影;美学分析一、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性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好莱坞早期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重娱乐而不重现实。
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大概就是因为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
以“俗人”自居的冯小刚其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商业性。
一般认为,在1995年引进美国大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冯小刚是唯一一个能与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导演。
玉雪石在《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另类’》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谁是中国目前(指1997-2001年,作者注)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是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樟柯、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
浅谈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美学表现
浅谈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美学表现摘要: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花样年华》极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被誉为史上最为经典的怀旧爱情片,对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含蓄、悲情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此片的成功离不开色彩、服装和音乐等元素的完美融合,导演王家卫在电影中也融入了对历史、文化、艺术的高度认知,给观众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世界,使这部电影具有相当高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花样年华》;音乐;色彩;服装;美学影片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和她丈夫。
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
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
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
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得不共同来面对这个现实。
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
一、音乐的美学运用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发展的艺术,电影音乐对演员情绪表达有推波助澜的神奇作用,好的电影音乐可以带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剧情,同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花样年华》以大提琴为主旋律,渲染出一种主人公在低沉诉说的意境。
音乐第一次响起时,女主角拎着饭盒款款走在狭窄楼梯间,与男主角两次擦肩而过,表现出一种寂寞孤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预示着两人之间将有故事要发生。
例如,雨天男女主在面摊上,早已知道伴侣出轨的事情,雨声伴随低沉的大提琴,似乎诉说着各自心中的痛苦,一种凄凉的情绪四处蔓延。
再如,黑暗中烟雾腾起,男主在写武侠小说,另一个场景中是女主角在桌子旁,两人一起讨论小说,这里没有对白也没有过渡镜头,只是用音乐来衔接碎片的场景,润物细无声地推进剧情进展,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电影的美学风格
11、辛德勒名单
主演:利亚姆· 尼森 本· 金斯
1993
拉尔夫· 法因斯
导演:史蒂文· 斯皮尔伯格
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 演、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六项大奖。
12、达· 芬奇密码 导演:朗· 霍华德
2006
主演:汤姆· 汉克斯、奥黛丽· 塔图 让· 雷诺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新好莱坞-后现代电影:反传统、反文化、滑稽模仿、叙 述游戏、颠覆和解构、开放的结尾、自相矛盾、“摇滚化” 1、美国:从对好莱坞的反叛开始 《邦妮与克莱德》《飞越疯人院》《不准掉头U形拐弯》 《天生杀人狂》《低俗小说》《楚门的世界》《骇客帝国》 2、英国:从绅士文化到嬉皮士文化 《相见恨晚》《红菱艳》《桂河大桥》==(库布里克) 《发条橘子》《闪灵》==《滑动门》《迷墙》《猜火车》 3、其他: 《误打盲撞》(《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罗拉快 跑》、《暴雨将至》、《碰撞》
撞击,它至少说明中国电影理论正在提出自己的
美学体系构想。不仅对中国电影理论,而且对世 界电影界在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规范性都提出了挑 战。遗憾的是探讨、争鸣之余,尚未来得及对 “电影美学”作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西方
当代电影已经开始大量涌进我们那被封闭得太久
的国门。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和批评方法也不 断被引进国内。这种积极参与文化批判,并迅速改 变传统“政治――道德”一体化的开放局面,对中 国影视业的反思、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但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电影界在对“电影美 学”理念尚未理清头绪之际,又一次受到了西方电 影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客观上在 影视研究视域中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更不规范。
然而,80年代中后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文 化队伍中的各路豪杰重又纷纷登场亮相,充分显 示出新一代知识精英的不甘寂寞,中国电影界第 五代导演的崛起,更使一位“从小心理和性格就 压抑、扭曲”,却又“由衷地欣赏和赞美那生命 的舒展和辉煌,并渴望将这一情感在艺术中加以 抒发”的电影奇才张艺谋,凭着自己的天赋、自 信和坚忍不拔的努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 一位杰出的文化英雄。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安迪·沃霍尔“结构电影”的美学分析
安迪·沃霍尔“结构电影”的美学分析作者:朱琳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24期20世纪60年代初,“结构电影”(Structural Film)的出现和发展,是当时先锋电影领域中最有价值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美学现象。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欧洲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影响到美国,加之战后很多欧洲先锋派电影人移民至美国,美国本土出现了早期的先锋派电影创作活动,直至50年代,以美国加州为中心形成了所谓“地下电影”的创作运动,为之后的美国先锋派电影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安迪·沃霍尔(Andy Wharhol)是美国先锋派电影思想与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结构电影”流派的先驱以及最为重要的代表导演。
但目前,国内对于安迪·沃霍尔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他的绘画領域,而对于其电影创作方面的研究非常稀少。
就相关著作以及论文而言,涉及到“结构电影”(Structural Film)或“极简主义电影”(Minimalist Film)内容的只有学者蔡卫、游飞的《美国电影艺术史》,以及华明教授的《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等两本著作。
前者仅用一页篇幅大体介绍了安迪·沃霍尔的电影创作和艺术成就,后者则主要对于西方先锋派电影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进行了概括,总结出了它的主要脉络与发展阶段,然后在介绍一系列的先锋派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时,包含了对于安迪·沃霍尔“结构电影”的相关论述。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安迪·沃霍尔的角度十分多样,但是大多集中在对他绘画艺术的研究,对他的电影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也不详细,本文希望增加这一方面研究的努力。
一、美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理念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兴盛于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逐渐转入美国。
至50年代末期,在美国出现了“地下电影”运动,并逐渐成为后期世界先锋派电影的中心。
玛雅·德伦(Maya Deren)被誉为“美国先锋电影之母”,其作品中所采用的诗意梦境化的创作手法备受推崇,主要特征是一种增加电影内容与形式复杂性的创作手法。
浅谈电影品牌美学的价值
浅谈电影品牌美学的价值作者:欧阳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期摘要:电影品牌美学,是电影品牌受众通过电影品牌符号与观众情感体验的审美沟通而实现电影品牌溢价价值的传播理论,是研究电影品牌审美沟通的专业学科。
电影品牌美学的应用,主要关注美学要素在电影品牌建构、发展、创新中的具体运用,实现其在电影品牌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影品牌美学研究领域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实现溢价价值的审美沟通。
关键词:电影品牌;品牌企业作者简介:欧阳俊,男,1986年1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电影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J901 [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2一、电影品牌美学能为电影企业带来功利价值。
电影品牌美学,能为电影企业及其品牌的识别作出贡献。
那么,电影品牌美学有何价值呢?一是电影品牌美学是消费者对电影品牌的主要的“满意器”。
消费者面对许许多多在质量、功能上没有多大差别电影产品时,怎样进行选择呢?换一句话说,要怎样体验、分辨电影产品这种无形价值呢?这就需要靠电影品牌的力量,电影品牌就成为关键的营销点。
观众之所以会走进这家影院而不去那家影院,电影品牌通过电影品牌美学的要素,就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
二是电影品牌美学能提高电影产品的定价。
电影企业或这部影片拥有强有力的、知名的、受人尊敬的电影品牌资产,进而能够使它们制定出高于竞争者品牌的价格。
电影产品能否高价,关键就是看她是否经营品牌要素,并让观众在电影观赏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
这就需要电影品牌美学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其价值,并为其价值定价。
三是电影品牌美学能让消费者在杂乱的娱乐信息中做出审美选择。
消费者能从那些众多杂乱的信息中选择出具有美学含量的娱乐信息,就是要依靠电影品牌美学发挥其潜力,让那与众不同的符号体系和重复的形式,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印象中增强这些视觉标记,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根据这些视觉标记来辨认并选择电影产品。
雷德利·斯科特影片的叙事方式、美学取向与艺术品质
RESEARCH ON DIRECTORS导演研究英国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成名之作并非那些在电影艺术上以深奥思想与艺术镜头著称的影片,而是许多在技术上与手法上较为的商业类型片。
在前两部作品《男孩和自行车的故事》(1965)、《争斗的人》(1977)获得良好评价之后,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以一部大获成功的《异形》(1979)被写入科幻电影史,令英国导演在国际上重振声威。
之后雷德利·斯科特沿着国际资金加国际制片的制作路数,从大卫·李恩的手中挂过了英国电影大旗,先后拍摄了《银翼杀手》(1982)、《末路狂花》(1991)、《角斗士》(2000)、《汉尼拔》(2001)和《黑鹰坠落》(2002)等经典影片。
如今,强调视觉观感的商业电影与短视频成为许多观众消遣娱乐的方式,但年过80依然奋斗在电影事业第一线的雷德利·斯科特仍在坚持影片可看性的基础上,坚持拍摄需要观众全神贯注且通过感受和思考方能获得答案的深度影片。
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美学取向与艺术品质上依旧保持着雷德利·斯科特的一贯高水平。
一、硬派风格中的沉浸叙事方式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影片往往在相对宏大的背景与主题下展开,通过对人类文明终极命题的探讨在故事中制造出动人心弦的话题性矛盾,其故事本身质量过硬、叙事架构精巧、叙事节奏也能有效带动观众的情绪。
这种功底扎实、极力写实的硬派叙事风格构成了雷德利·斯科特电影中鲜明的叙事特色。
雷德利·斯科特几部可称为经典级别的作品都构建或重建了一个相当完整又可信的世界背景,并以画面上的细节去佐证和丰富它们。
无论是古装史诗还是架空科幻,雷德利·斯科特都为故事的发生创造了极尽详细和写实的环境,庞大繁杂的背景设定宛如冰山一角下海底庞大的冰山,这样的详细设定为种种异域文明的刻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制造故事线索和人物冲突的方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与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细节。
商业美学灌注丰盈的人文情愫——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历史姿态
2 6
完成强烈 的心理 冲击 ,引发我们反思关于恶 的奇幻感
回答显然是否定 的。在转 型和变革 的新世纪 ,观
悟 ,产 生逼 近现实 的生命 认识 。这也 使李安 促使 3 D 众更深切地渴望 电影 的询 唤意义 、渴望人 文情怀 的复
电影完成 了一个 大跨越 :从昭然 的奇幻 ,到奇幻的现 归 ,渴望精神 而非感 官的酬答 和满足。近年 中国国产 实。这绝不仅 仅是对 3 D电影技术真正 的尊重和发展 , 而且是对人性 的一次 深入的拷 问。它反 映了亚洲新 电 影乃至华语 电影人文和商业 的奇妙媾合 。 在亚洲本土 电影崛起 中的 中国新生代 的创作也是
谋。
与此 同时 ,亚洲 电影 的转 型也值得关注 。在台北 桃 园机场有 一个 巨幅广 告 ,称 “ 这是一个 出产 世界级
这其实正是现今 中国 电影文化的历史姿态 。
电影大师 的地方 ” 。的确 ,作 为优 秀 的华裔 电影艺 术
家 ,李 安 以 自己精湛 的电影语 言 和超 凡脱 俗 的想 象
并确立 自己庞大的工业体系 的,好莱坞反 映西方 主流 痕迹转换 ,印度式东方 的神秘 浪漫与大西洋式 西方理
社会 的价值 观 ,其意识形态 自觉和商业美学不仅 主宰 性 的顺 畅延宕 ,交互作 用 ,特别是背后独异 的 “ 老虎
了美 国电影 的观念 、立场和基本模式 ,也成就 了其 亲 美学 ”—— 以遮蔽残酷真相 的方式 引导我们摆脱 理性
例 如 ,以西方 电影而言 ,美国依然是世界 电影最 幻漂流》就让人体 味到一部不 寻常的 电影 的味道 ,它
集 中的产地 、最鲜活 的空间 、最具引领性 和争议性 的 挑 战了电影人 “ 孩子 、动物 、水不能碰 ”的成规 ,吸
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回归
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回归摘要: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的电影商业美学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国产电影的发展。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冯小刚导演作品的商业美学蜕变历程,得出电影商业美学人性回归的重要性,以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电影美学人性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1-02电影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电影具有商业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三种属性。
电影的制作、发行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这客观上决定了电影首先应该被视为一种商品,在电影创作中,经济因素成为了电影人不可回避且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但是电影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在于,电影所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这种情感要打动人,就必须具有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
不具备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影片,是无法吸引观众观赏消费的,电影的商品价值自然也就无从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商品,电影的消费则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消费。
电影是一种商品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一、电影商业美学在我国发展的现状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审美现象的学科,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审美现象,而电影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电影审美现象,这是电影美学不同于电影艺术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所在。
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电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和规律。
总的来说,电影商业美学是通过研究商业电影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体系,通过研究观众观看商业电影的审美心理,揭示商业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互动规律。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有了大跨步的提高,国产电影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其中国产的商业电影的发展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此后还出现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还有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以中国武侠风为题材的商业大片。
虽然这些大片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在视觉和特技效果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西方电影商业美学的回归及差距研究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光 影 艺 术
中西 方 电影商业美学 的回归及 差距研 究
高 铁
( 成都 大学 美术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摘 要: 随着社会 的不断进 步 , 电影事业也 有 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 。电影从 早期的黑 白形式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彩 色 电影的过程 当中都给人们带来 了无尽 的视 觉大餐 。 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逐渐提 升 , 对于 电影也有 了新 的审视和评
虽然好莱坞的电影 票房一直居高不下 , 色彩 , 因此使得 电影在选材 、 风格 、 类型 、 场面上 的设计都要符 各个国家 的电影市场 。 合市场的发展 , 但是还要符合 电影作为一 门艺术 的独特魅 力。 但是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 ,好莱坞 电影一直拥有着 电影本身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 , 都要符合商业美学 的规律 , 都要符合观 艺术 特点 , 这点是 毋庸 置疑的。 因此很多 国家的电影也开始 了 对好 莱坞 电影 的追 随, 并且 取得 了很大的成果 , 这无疑是为 电 影的性质 下了一个 明确 的定义 ,那就是 电影既包含商业 的性
一
、
前 言
分割 的整体。 要想使电影事业 能够不断 的发展 , 那么就要同时 发展 电影 的商业性和艺术性 ,这就是电影商业美学所要体现
的重 要 理 念 。
从我 国电影事业 的产生到发展 的整个过程来说 ,经 历了 很大的转折 , 这就是电影事业 的一次重大转型 , 正是 这次重大
的转 型 , 将我国的电影 事业逐步变 为商业性质 的产业结构 。 由
众的 口味 , 只有获得观众 的肯定 , 获得很好 的票房成绩才能够
不同国家的电影美学概述
不同国家的电影美学概述不同国家的电影美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一些主要电影生产国电影美学的概述:1. 美国电影:美国电影以其商业化、工业化和创新性而闻名,强调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
美国的商业大片通常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独立电影和小众电影也展现了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包括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文化多样性的探索。
2. 法国电影:法国电影注重艺术性和人文关怀,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
法国电影往往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影像风格独特,画面优美且富有诗意。
3.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既有商业大片也有小众文艺片。
中国的电影美学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有时尚的视觉效果,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中国电影也在积极探索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
4. 日本电影:日本电影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制作水准著称。
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全球享有盛誉,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关注家庭、人际关系和人生困境。
5. 意大利电影:意大利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注重表现社会问题、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
其影像风格独特,色彩鲜艳且充满活力,配乐动听。
6. 韩国电影:韩国电影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之一。
韩国的犯罪片和爱情片常常探讨社会问题、人性和道德选择,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7. 印度电影:印度电影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多元的民族背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其音乐、舞蹈和视觉效果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电影美学。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旨在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电影的美学价值和特色。
首先,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之一是“人文情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电影始终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强调人的情感体验与内心世界的展现。
这体现在中国电影中常出现的主题如家庭、友情、爱情等,以及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电影美学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并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深度。
其次,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之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电影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色。
这包括对中国传统哲学、诗词歌赋、戏曲等的借鉴和引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演绎,表达对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学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中国电影也在文化融合中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和碰撞,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电影具有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内涵。
第三,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之三是“现实主义表达”。
中国电影常常以真实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对社会现象进行揭示和批判。
这种现实主义表达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和社会问题的直接呈现上。
中国电影通过真实的叙事方法和真实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人民的追求、挣扎和奋斗,以及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
中国电影的美学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国内外电影传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还需要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创作中追求个性与创新。
此外,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制片方式的变革也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总之,中国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实主义表达等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浅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和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和文化内涵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同时也是典型的文化产品。
它常常通过波澜壮阔的场景、优美精致的画面、至纯至深的情感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
导演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泰坦尼克号》在影院引起了观众一片唏嘘和哭泣,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影片中浪漫的爱情故事、浓烈的海难氛围、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人性光辉等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衍化为观众心中强烈的美感,也让人们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第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泰坦尼克号》一举获得了十四项提名中的十一个奖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2013年导演卡梅隆又将《泰坦尼克号》制作成3D影片,再次引发全球观众的热捧,这也说明了影片具有足以征服观众的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一、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1.影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之一,主要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现象。
社会美的实质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构成的美,如果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旦终止,那么,社会关系也将消失,社会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中,社会美的一个方面即形式美在影片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泰坦尼克号上的男士都是穿着优雅、干净的礼服,女士都穿着坠地长裙,紧身的蕾丝胸衣,黑色宽腰封等无不透露出电影人物的外表特点:身份高贵、气质高雅以及有着良好的教养。
帽子是欧洲贵族女人的标志性象征,影片中头等舱女性华丽的帽子是她们身份的标志,也是优雅的体现。
这些20世纪20年代欧洲古典服饰,给大众化休闲服饰流行的20世纪末的观众带来强烈的美感。
另外,影片的音乐也极其之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层次。
影片中的音乐以其独有的旋律和节奏随着电影的情节发展层层递进。
杰克和罗斯在三等舱参加聚会跳舞时选取了轻松、奔放和明快的管弦乐器,将无拘无束的自由之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电影的美学与审美
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在我们日常的娱乐休闲中,电影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无论是上班途中的片段,还是休息时的放松。
电影既可以通过情节展现浪漫爱情、奋斗历程等人生经验,也可以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影音语言、色彩和光影渲染,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因此,电影的美学和审美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将从电影的美学基础,电影的审美观,以及电影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影的美学基础电影的美学通过音乐、收音效果、语言和图像等元素,在精神领域中创造情绪、心灵等审美效果。
电影美学的基础,主要在于情节和人物刻画、镜头语言、影音语言、色彩和光影渲染等方面。
1.情节和人物刻画情节和人物刻画是电影构建美学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电影情节对于观众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将人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情节中产生感性的共鸣。
而对于电影人物的刻画,则需要更为精细和真实。
一个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好的性格特征,细致的情绪刻画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从而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和共情。
2.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电影的基本手段,是默片时代的重要变革。
镜头语言通过不同的视角、镜头组合和移动手法,产生出独特的视听效果,在观众的意识里形成符号和记忆。
不同的镜头语言,会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受,如远景的宏大感,中景的近距离和逼真感,特写的细节感。
3.影音语言影音语言包括画面、音效、音乐和字幕等各类元素。
通过画面来表现情境和情感,通过音乐和音效来刻画氛围和情感,通过字幕的方式传递文字信息。
大量的资料和文献表明,电影的音效和音乐也是构建成功的电影视听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4.色彩和光影渲染色彩和光影渲染也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不同的调色技术,不仅可以表现出情感、氛围等要素,还可以塑造出独特的风格化效果和审美性。
光影渲染则是通过画面的明暗调节和重点的突出表达,产生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效果。
电影商业美学理论初探
A r l n r t d n Co P ei mi a y S u y o mm e c a s h t f F l r il Ae t e i o i c m
始 从 实践 角 度 思 考 电影 商 业 与 电影 艺 术 之 间 的 内
在关 联 以及 平衡 协调 的可能 。尽管 论 争仍 在 , 究 研
框架 亦 尚未 成形 , 打破 了学 院唯 艺术 为 尊 的单 一 但
研究 立场 及 审美模 式 . 中国 电影研 究 的视 野 拓 展 将
从理 论 归属 来看 。 电影 商业 美 学 的上 位 理论 是
XU e —s n W n og ( ma ie c o lJa g iU iest f ia c Hu nt sS h o, in x nv ri o n n e& E o o c , n h n 3 0 3, hn ) i y F c n mis Na c a g3 0 1 C ia
23 卷第 2月 1 0年 第0 l l6期
江 西教 育学 院 学 报 ( 合 ) 综 J un l f in x n tueo d c t n C mp e e s e o ra a g i s tt f u ai ( o rh n i ) oJ I i E o v
De . Ol e2 O
s se o o y t m ft c mme ca e t t ffl he r ila shei o m. c i
Ke o d : f mid sr ; o y W r s i n u ty c mme ca e t ei ; o l r ila sh t c mme ca e t ei f l c r ila sh t o m c f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持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
《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
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有、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有和发展的。
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
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
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这种体系首先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生产所遵循的经济规律,同时也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所服从的艺术规律。
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
其核心是在电影制作中尊重市场和观众的要求,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确立自己的美学惯例,并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变化持续推出新的惯例。
无论是明星制度,或者是大制片厂制度,无论是类型片策略或是大制作策略,其实都是这种电影商业美学的必然产物。
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产业或者是娱乐工业,正如美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美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只有三个关键词,即:制作、发行、放映。
而这三个词的核心都是“观众”①。
可以说,美国电影在这三方面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大的利益。
正是在这种工业运作的过程中,随着美国经济的成熟,好莱坞电影工业也逐渐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
好莱坞正是在这种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独特的好莱坞文化产业,创造了如今神话般的美国电影大厦。
②如果说,在欧洲,电影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种娱乐。
美国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
对于电影,“观众”就是一切。
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电影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画面、场面和强烈的声音、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型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
而在延续这些传统的同时,好莱坞又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机制,持续吸收新的电影人加入电影娱乐工业,持续将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吸引到好莱坞的娱乐工业体制中,为好莱坞电影提供新的艺术营养和新鲜风味,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
这也是好莱坞虽然很难产生革命性电影,但是却始终能够保持其时尚性和流行性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好莱坞的电影历史上,从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高成本制作等制作方式到早期特技以及后来的电脑高科技的使用等技术手段,从类型电影和电影类型的形成到正反打、短镜头、交叉蒙太奇和限制性视点画面等电影语言特点的形成,其实都与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定位息息相关。
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全世界的知识精英的反对,另一方面却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电影产品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商业美学经常因为市场策略的需要而让艺术原则屈从于商业目的,所以一直遭到媒体和学院派的严厉批评。
但是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和近年来欧洲电影、香港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的效仿却也显示了该审美机制存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因为社会制度、文化、市场环境的差异,各国都在借鉴好莱坞电影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商业美学。
《快跑,罗拉》、《天使爱美丽》、《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等新锐影片虽然与好莱坞经典差异很大,但从故事到叙述,从镜头到结构,从画面到声音,都在追求艺术探索与商业诉求的融合,都体现了商业与美学的一种结合。
在中国,因为长期的政治电影、作者电影和计划经济等观念和制度的影响,很多人往往将电影的商业与美学对立起来,即便一些人试图消除这种对立,但也无法找到政治、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融合规律,出现了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客观上的相互分离局面。
而商业电影往往在这种三足鼎立的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甚至来自那些喜欢这些影片的观众的习惯性轻视。
所以,中国缺乏主流的商业电影传统,实际上这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陷入低谷、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
商业与美学的对立,严重防碍了国产电影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
而冯小刚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在舆论压力和商业风险中,以自己特殊的平民气质、灵活的市场判断力和良好的艺术感觉,以贺岁片为突破口,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冯式主流商业电影,为今天终于大张旗鼓地走向产业化的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这也许正是冯小刚电影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应该说,冯小刚是内地较早意识到市场和观众力量的导演。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前一再强调“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你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③“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
④所以,从《甲方乙方》系列起,冯小刚就一直随着电影政策、市场环境、观众审美情趣、社会风尚、预算成本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运作方式,主动调整所拍摄电影的类型、叙事和视听风格,以艺术的变化来适应市场、扩大市场,形成了贺岁系列、以《天下无贼》为代表的商业类型片和以《夜宴》为代表的国际化大制作电影三个不同阶段的商业电影美学。
贺岁片:中国式都市喜剧在今天这种全球化背景中,喜剧是各国电影对抗好莱坞的重要法宝。
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国产电影中最能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影片,除了少数历史题材的大制作影片以外,基本上都是喜剧类型的影片,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天使爱美丽》、《的士速递》、《快跑,罗拉》等等。
而冯小刚也选择了喜剧形态作为国产电影进入和扩大市场的突破口。
从1997年起,冯小刚陆续导演了都市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这些影片当年度几乎都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主角,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当年引进的好莱坞重磅影片。
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大多属于中小制作影片,通常是针对中国农历年而定位为贺岁片,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小品似的故事、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小人物狡猾的胜利和命运的无奈构成了这些电影的基本特点。
如果说拍《甲方乙方》的时候,冯小刚第一次注意到电影档期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的话,那么他之后的贺岁系列片则是有意为之,并把特殊档期观众的观影要求与电影的题材选择、风格特色以至影片的整体策划结合起来,以贺岁的面目见诸观众、营销电影,成为了一个具有“必然性”的产品系列,从而在观众的消费心理中获得了一种定位、一种消费期待、一种可以预计的消费效果,也为冯小刚带来了品牌效应。
⑤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在电影商业美学上形成了几个显著特点:1、用小人物的悲喜剧来唤起大众认同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喜剧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两者泾渭分明。
但是在现代喜剧中,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对立已经消失,界限完全打破,代替它的是充分地融会了悲剧因素的喜剧。
冯小刚都市喜剧就属于这种悲喜混杂的情况。
其核心故事是小人物在转型时代中的夸张而滑稽的挣扎、错位以及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以笑来表现悲凉,以戏谑宣泄欲望,既提供娱乐消费快感,又有一定现实指向,不同于好莱坞喜剧类型片,也区别于国内黄建新等人的荒诞喜剧。
这种悲喜剧的实质是小悲大喜。
影片活动着的往往都是观众所熟悉的平凡、普通的都市小人物。
他们虽然对境遇不满,有时也会嘲讽现实,但自有一套克服社会矛盾的逻辑模式,经常以游戏化的方式化解悲伤,而且最终个人的愿望或多或少得以实现,结局圆满。
在挖掘人物欲望和本能,娱乐观众的同时,冯小刚有时也暴露社会的种种失衡和病态,但绝不触动现存社会秩序,都在主流框架中用嬉笑的方式宣泄被压抑的情绪。
这种喜剧观念,一定水准上说,是在电影环境、观众需求和导演艺术个性之间平衡和妥协的结果。
2、用社会互文本引起广泛共鸣传统的电影喜剧性的建构,通常是依靠形体动作、喜剧情景、语言艺术来完成,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却很少采用夸张的形体表演,主要通过喜剧情景的营造和特色语言来完成喜剧性的建构。
其中,折射社会现实的互文本方式是冯小刚建构喜剧情景的新途径。
影片通过与国内现实、流行文化的交互指涉,夸张展现当前消费社会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制造令人捧腹的效果。
这一方式使得冯小刚的都市喜剧融入了大量吸引观众入戏的时尚信息。
《大腕》的互文本方式最有代表性。
影片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⑥把这样一个从前现代社会窜进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转型状态的荒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