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赏析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实用5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实用5篇)1.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第1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全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后来人们常用此二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具体阐释。
野草秋枯春荣,是自然规律,这不能说明它的生命力顽强。
所以诗人直接说“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十分壮烈的意境。
本来,野火烈烈,瞬间便可把草烧成灰烬,然而,烈火再猛,也无法烧掉春草深埋地下的根茎,等到春风吹起,它便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
这一枯一荣间,便凸显了小草顽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为一种“韧劲”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的文学《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译文:原野上的青草繁茂。
一年一度枯萎了又会繁茂起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
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占据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天里,阳光照耀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经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述,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能够当作是一曲野草颂,从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重视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重视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利,对仗工整,写景抒怀不分彼此,境界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和清爽,朴素自然,常以告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难过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应社会疾苦的优异之作。
其余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制的诗题,按老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旷野。
离离:青草旺盛的样子。
枯:枯败。
荣:旺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葱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辈,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旺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旺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旺盛,每年枯败又每年重生。
熊熊野火不可以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从头获生命。
草香无边洋溢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结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旺盛仿佛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旺盛,每年一度枯败一度繁华。
听凭野火燃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长。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葱绿的草色连结着荒城。
在此又送异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向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望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联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恋恋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风景,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旺盛,正是一派春日情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密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芳香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射下碧绿连荒城。
今日我又来送别老伴侣,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最终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方充塞胸臆、充满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及赏析11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1 诗句赏析1111 首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离离”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开篇即展现出古原草的蓬勃生机。
“一岁一枯荣”,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野草秋枯春荣的自然规律。
111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名句。
烈火再猛,也无法烧尽那顽强的野草,一旦春风吹拂,它们又会重新生长。
此句不仅展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1113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继续描绘野草的蔓延之势,芬芳的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阳光下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凉的城池,进一步展现出野草的繁茂和无处不在。
1114 尾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由写景转为抒情。
在这茂盛的野草中送别友人,满怀的离愁别绪就像这无边无际的野草一样。
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112 艺术特色1121 全诗结构严谨,前四句着重写草的生命力,后四句由草及人,抒发离别之情,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112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野草的“枯荣”变化,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1123 语言质朴自然,却又生动形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
113 主题思想1131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14 影响及价值1141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42 此诗所体现的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其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之美和人间真情,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及简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枯:枯萎。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
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
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白居易文言文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被誉为“诗史”。
本文将选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春题湖上》三首诗,进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枯萎又茂盛。
野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芳草蔓延至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连接着荒城。
又送走远行的朋友,离愁别绪充满整个心间。
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两句,以草的生长周期比喻人生的起落,寓意深刻。
诗的结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二、《忆江南》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翻译:江南风光好,那里的风景我曾熟悉。
太阳升起时,江畔的鲜花红得胜过火焰;春天到来时,澄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草。
怎能不怀念江南?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以鲜明的色彩描绘出江南春景的美丽,意境优美。
诗人通过回忆江南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春题湖上》原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翻译: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一轮圆月倒映在湖中,犹如一颗明珠。
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未能舍弃杭州离去,一半原因是留恋这美丽的西湖。
赏析:此诗描绘了杭州西湖春天的美景。
诗中的“湖上春来似画图”一句,将西湖春景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意境深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2、诗词翻译3、诗词赏析的主要角度4、诗词的艺术特色5、诗词的文化内涵6、诗词的历史背景1、诗词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 诗词翻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11 诗句解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描绘了古原上野草繁茂,每年经历着枯萎与繁荣的循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无法烧尽野草,当春风吹拂时,它们又会重新生长。
展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凉的城池。
描绘了野草的繁茂和广阔。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再次送别友人远去,这繁茂的野草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112 翻译特点翻译力求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诗句的意境和美感。
通过准确的词汇选择和通顺的语句组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2、诗词赏析21 意境营造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辽阔、悠远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
原上草的枯荣变化,野火的焚烧与春风的催生,以及芳草与古道、荒城的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画面。
211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融入了送别之情。
以草的生命力象征友情的坚韧,以萋萋芳草表达无尽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真挚动人。
212 象征手法野草的“一岁一枯荣”和“春风吹又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友情的历久弥新和坚韧不拔。
22 艺术特色221 对仗工整全诗语言简练,对仗工整。
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对“晴翠”,“侵”对“接”,“古道”对“荒城”,不仅在形式上富有韵律美,也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诗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诗及赏析【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古老原野上的草繁盛茂密,一年之中,一度枯萎,又再次繁荣。
离离:野草繁盛的样子。
荣:茂盛。
【赏析】离离,新苗细软的样子。
高原上的纤纤野草,一年一度地枯萎和返青。
语出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比喻事物的生生不已。
◇张报先生,这一棵受过折磨而坚贞于祖国的野草啊! 会在那祖国奋进的大地和高岗上,永远一片青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我会用此心的滴水,去学习您,去灌溉您,愿您永生! (王禹时《离离野草送张报》,《光明日报》 1996年3月6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野草茂盛或枯荣交替。
[例]但那漫山遍野莹莹的野草,却使我心旷神怡,如痴如迷。
这不仅是因自小熟读过白居易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的诗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草的奋发,有所求又无所求的精神惹得我注意上了草,爱上了草。
(陈枫《洪山草》)二、用以形容生物的兴衰循环。
[例]花开花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动植物各自完成自身的生命循环圈,本无所谓忧伤,也无所谓悲哀。
(赵鑫珊《我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按科场考试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2.离离:草木繁茂。
3.芳:指青草。
4.萋萋(音qi):草盛貌。
此句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
王孙:贵族。
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
【全诗赏析】白居易是位早熟的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才16岁。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前冠有“赋得”二字,古代称作“赋得体”。
所谓“赋得”,是指限定某一诗题来作诗,作这种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间欢聚或送别时,指定一个题目,人各赋诗,以发抒情怀; 一种是应考之作,是由考官指定诗题,士子按题作诗,也例在题前加“赋得”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赏
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朝:白居易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Grass
on
the
Ancient
Plain---
Farewell
to
a
Friend>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离离原上草,Wild
grasses
o'er
ancient
plain;
yī
suì
yī
kū
róng
一岁一枯荣。
With spring
and
fall
they
come
and
go.
yě
huǒ
shāo
bú
jìn
野火烧不尽,Fire
to
burn
them
up
in
vai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春风吹又生。
They rise
again
when
spring
winds
blow.
yuǎn
fāng
qīn
gǔ
远芳侵古道,Their fragrance overruns
the
way;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晴翠接荒城。
Their green
invades
the
ruined
town.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又送王孙去,To
my
friend
going
away,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萋萋满别情。
My
sorrow
grows
like
grass
o'ergrown.
注释
1.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家评论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
《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
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
《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
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
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
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
然取喻本无
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
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
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
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白居易对联大全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