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科研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科研精神

这里我要说,做科学研究,或者做一些科技工作,甚至做其他工作,要避免浮躁的心情,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急功近利、马马虎虎、信口开河,只顾往脸上贴金,甚至无中生有,铤而走险去抄袭剽窃,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假如我们做错了的话,要“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就好。我觉得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应该吸取一些教训,要讲究科研道德,不要犯刚才讲的这些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偶像崇拜的问题。这个情况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对于一些权威或神明般的人物盲目崇拜,轻易地、不假思索地对他们的言行深信不疑,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通病。事实上,谁都有错,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崇拜歌星,成为“追星一族”,这个我看大可不必,省掉那个钱和精力,好好念书不更好吗?我提出来反对偶像,并不等于不尊重领导;“吾尤爱真理”,并不等于不尊师重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是假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9月25日新华网报道,81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美国纽约领取了国际医学界著名的“拉斯克奖”。她获奖的原因是,与其他中国科学家一道,发现了对疟疾有神奇治疗功效的青蒿素。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同意的意见,马上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以屠呦呦的研究为例,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在她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她在30年前做出的成果,是在中国本土做出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堪称中国近代新药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当今的科研界,像屠呦呦这样的人不少,但也有一些人不甘寂寞,总想当“科研大树”、“科研明星”。还没有弄出什么大成就,就借助媒体轰轰烈烈造势;还没有得到国际大奖,就借助“圈子文化”,进军两院院士的参评。某些科学家功利性太重,耐不住寂寞,这是科研界的悲哀。著名科学家王选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真是一针见血。

科学研究需要长期、艰苦的付出,只有那些能坐稳冷板凳、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耐得住寂寞,也是科研的最高境界之一。

科研界应多一点“屠呦呦精神”,静下心来埋头苦干,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推动科技发展上。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才会不断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