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情景创设好,学生“热”起来。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情绪“热”起来。教学中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现代多媒体,将枯燥、乏味的学生习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活动中。以“趣”诱情,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做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没有突兀的陌生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认识位置”时,我把教室作为情境,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认识“人民币”后,室内设以“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员、顾客进行“买卖”;学习“分一分”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学具和文具;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用生活中常见的“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上下公交车”等动态变化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增加学习数学的乐趣。
2.积极探索好,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
需要特别强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学习“10的加减法”时,探索如下:我请学生帮刺猬把10个苹果分小兔和小猪,要求如下:
2.1若你是小刺猬,会怎么分?比一比哪组方法最多。
2.2通过分苹果,能想到哪些算式?看哪组发现得最多。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与交流,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有的进行讨论,有的往筐里分苹果,有的忙着作记录,整个课堂热烈而有序。交流时,学生发现的算式不仅多,而且排列很有规律。展示成果时,孩子们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和自豪。从他们兴奋的脸蛋上,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3.评价方式好,学生“笑”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能只评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能力方面的评价,善于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方式要多样性。灵活选择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尊重性、激励性。
例如:学数的认识时,投影出示了一道看图写数的题:5根香蕉下面是()。同学们很快都说出了5。这时有一个同学的小手还
高高举着,我很奇怪,赶紧请他回答。他说填1也对,同学们一阵哄笑,他却大声说:“5根香蕉也是一串呀!”我激动地说:“我要奖励你一颗小金星。第一,你答对了,有与众不同的方法,你太聪明了。第二,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我真佩服你。”
也可通过自评,互评进行评价。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
总之,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策略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只有多角度的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善于发现事实,现象才是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路才会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