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王褒《洞箫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褒《洞箫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褒《洞箫赋》原文|译文|赏析《洞箫赋》此赋先写做箫的竹,再写箫的制作及吹奏者,接着写箫声极尽其妙的变化,然后写箫声的道德感化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再写箫声的余音袅袅和不绝如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洞箫赋》原文两汉:王褒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

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

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诚可悲乎其不安也。

弥望傥莽,联延旷荡,又足乐乎其敞闲也。

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

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

翔风萧萧而径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

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

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

处幽隐而奥庰兮,密漠泊以猭。

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

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

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

于是般匠施巧,夔妃准法。

带以象牙,其会合。

锼镂里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

于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生不睹天地之体势,闇于白黑之貌形;愤伊郁而酷,愍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

故吻吮值夫宫商兮,和纷离其匹溢。

形旖旎以顺吹兮,瞋以纡郁。

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

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遝以诡谲。

或浑沌而潺湲兮,猎若枚折;或漫衍而络绎兮,沛焉竞溢。

惏栗密率,掩以绝灭,霵晔踕,跳然复出。

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

啾咇而将吟兮,行鍖銋以和啰。

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

翩绵连以牢落兮,漂乍弃而为他。

要复遮其蹊径兮,与讴谣乎相和。

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

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

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

或杂遝以聚敛兮,或拔摋以奋弃。

悲怆怳以恻惐兮,时恬淡以绥肆。

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与高司谏书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

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翻译)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翻译)

长倩,束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齐诗》。

当时大将军霍
长史王仲翁和萧望之召见。

必须接见的
,都除兵器,由两个官。

惟独萧望之不肯
自己从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

萧望
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化政
以天下的士人相。

现在要拜见您的到挟
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礼
吧。

”当时霍光惟独望之。

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
萧望之因为郎官。

王仲翁萧望之说:“你不
反而衹作了”萧望之说:“志。


地节三年夏天,京师下冰雹,萧望
意旨。

他认为“现在陛下思考政事寻求
大臣执政,一致。

衹有圣明的君,与他们谋划政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况。

像这样,奸邪之途被
是命令领执金吾骑兵飞驰的宅第。

萧望
:“我曾相之职,年纪也已超岁,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终于喝毒酒自杀了。

皇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为萧望之哭泣,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

文言文翻译萧引列传

文言文翻译萧引列传

萧引,字子安,东海兰陵人也。

父讳昭,为梁朝侍中,封兰陵郡公。

引少孤,母抚育之。

弱冠,博通经史,尤善属文。

起家为梁宣帝太子洗马,累迁侍中,太子詹事,进位光禄大夫,封乐安郡公。

历仕梁、陈、隋三朝,以文才称于世。

【译文】萧引,字子安,东海兰陵人氏。

其父名昭,曾任梁朝侍中,封为兰陵郡公。

萧引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成年后,广泛涉猎经史,尤其擅长文学创作。

起初在梁宣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历经多次升迁,官至侍中、太子詹事,进位光禄大夫,封为乐安郡公。

萧引历经梁、陈、隋三朝,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原文】引性沉静,不喜与俗人为伍。

每至文会,引必独坐一隅,群贤毕至,莫不倾倒。

引虽不交一言,而其文辞温润,辞藻华美,每有新作,莫不传颂。

时人谓引为“文林外史”,以其文才之高,非同凡响。

【译文】萧引性情沉稳,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每当文会之时,萧引必定独自坐在一角,群贤毕至,无人不为之倾倒。

萧引虽不言不语,但他的文辞温润,辞藻华美,每有新作问世,无不传颂一时。

当时的人称萧引为“文林外史”,因其文学才华超群,非同寻常。

【原文】及隋文帝开皇年间,引以年老致仕,归隐于兰陵。

引虽退隐,然仍关注时政,常以诗文讽谏,寓教于乐。

时人赞曰:“引之退隐,犹犬守夜,鸡司晨,不失其职也。

”【译文】到了隋文帝开皇年间,萧引因年事已高而辞官归隐于兰陵。

萧引虽然退隐,但仍然关注时事政治,常常通过诗文进行讽谏,寓教于乐。

当时的人赞叹道:“萧引退隐,犹犬守夜,鸡司晨,不失其职也。

”【原文】引晚年所著诗文,后人称之为《萧子安集》。

其文风清新脱俗,寓意深远,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引卒,年八十有五,谥曰“文宪”。

引之子孙,皆以文学传家,世世相继。

萧引晚年所著诗文,后人称之为《萧子安集》。

其文风清新脱俗,寓意深远,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

萧引去世时,享年八十五岁,谥号为“文宪”。

萧引的子孙,皆以文学传家,世世代代相继。

综上所述,萧引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博学多才,品德高尚,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汉书·萧望之传附精准译文

汉书·萧望之传附精准译文

萧望之传(公元前47年)《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冬,诏曰:“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

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导)以经书,厥功茂焉。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萧望之传》记为“六百户”),朝朔望。

”十二月,中书令弘恭、石显等谮望之,令自杀。

”(冬,下诏说:“国家将走向兴盛,就尊重师傅。

原前将军萧望之为朕师傅八年,教导经书,其功甚美,现赐爵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每月只在朔(初一)望(十五日)之日朝见。

”十二月,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为之,掌传宣诏命。

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弘恭、石显等人诬告望之,元帝令萧望之自杀(萧望之尝请罢中书宦官,故石显怀恨而谮害之)。

)《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

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

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

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

”吏牵持匈匈(恟恟)。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

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

”望之曰:“各从其志。

”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

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萧望之传 挖空检测参考答案

萧望之传 挖空检测参考答案

《汉书·萧望之传》挖空检测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
爱好研究)《齐诗》,京
称赞他)。

)把持))
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定语后置标志)露
体搜身兵器)听从)
(退出小门))光曰:
(凭和谐安定)因此
(伸长脖颈脚跟)亲身效力)
典故:典
故:招致白茅覆盖之屋,借代寒士)之意。

任用)望之。

)射策(汉代选士之法
郎官)。

仲翁谓望之曰:通“碌碌”,庸碌平常)
(守门官遵从”
地节三年夏,下)为此)天
灾异象)之意,以为:求贤若渴),祥瑞之兆)
),执政),专权))
国家大事)上
朝觐见奏报国事)奸邪之途被堵塞),私权废
矣。

()总是交给利弊情况)
报被批准)。

了解明晓经学)评议
留有余地)其
担任
床))任命担
任辅佐朝政)
)互
惯例)
认为治国关键)多次推
担任状告)望之等谋
罢免情况
奢侈淫靡)打算匡扶奸邪之事)也。


)望
)回报):
谗毁攻讦)者。


指使))”弘
屈节受辱),
包围)宅第)。

)将相,
)鄙陋
毒酒哭泣)感动左右侍从)。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原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

”吏牵持匈匈。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

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

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

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

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

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

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

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引出阁曰引:推荐B.延颈企踵延:伸长C.卒逐昭公逐:放逐D.如是则庶事理,庶:众多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光闻之,告吏勿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①将军以功德辅幼主②去以六月息者也C.①望之因是上疏②因人之力而蔽之D.①明陈其职,以考功能②其孰能讥之乎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除去兵器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22分)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尊卢沙愈怒,欲辞去。

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

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

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王曰:“然。

”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

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

尊卢沙瞠目视,不对。

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终身不言。

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尊卢沙,亦其一人也。

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尚得奠枕而.寝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作《师说》以.贻之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 ( 3分)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5.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汉书·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书·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书·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俱。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

B 广遂上疏乞骸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今日饮食费且尽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齐书·萧景先传》原文及翻译南齐书原文: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

景先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

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

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还为新安王国侍郎,桂阳国右常侍。

太祖镇淮阴,景先以本官领军主自随,防卫城内,委以心腹。

世祖为镇西长史,以景先为镇西长流参军,除宁朔将军,随府转抚军中兵参军,寻除谘议,领中兵如故。

建元元年,迂太子左卫率,封新吴县伯,邑五百户。

是冬,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戍兵。

义阳人谢天盖与虏相构扇,景先言于督府,骠骑豫章王遣辅国将军中兵参军萧惠朗二千人助景先。

惠朗依山筑城,断塞关隘,讨天盖党与。

景先严备待敌。

虏退,进号辅国将军。

景先启称上德化之美。

上答曰:“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

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

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世祖即位,征为侍中,领左军将军,寻兼领军将军。

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上以景先谙究司土,诏曰:“得雍州刺史张瑰启事,蛮虏相扇,容或侵轶,宜时剿荡。

可遣景先总率步骑,直指义阳。

”景先至镇屯军城北百姓乃安牛酒来迎军未还遇疾遗言曰此度疾病异于前后自省必无起理但夙荷深恩,今谬充戎寄,暗弱每事不称,上惭慈旨。

可为作启事,上谢至尊,粗申愚心。

”卒,时年五十。

景先丧还,诏曰:“故假节征虏将军丹阳尹新吴侯景先,器怀开亮,干局通敏。

诚著夷险,绩茂所司。

奄至丧逝,悲痛良深。

可赠侍中、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给鼓吹一部。

假节、侯如故。

谥曰忠侯。

”(选自《南齐书·萧景先传》,有删改)译文:萧景先是南兰陵的兰陵人,是太祖萧道成的侄子。

萧景先少年丧父,性情纯厚,太祖赞赏他。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汉书-萧望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汉书-萧望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汉书·萧望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

好学,治《齐诗..》。

京师诸儒称述焉。

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

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

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

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

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

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

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

”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

可其奏。

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

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

”上乃可其奏。

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

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

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

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

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

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

”吏牵持匈匈。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

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

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

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

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

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与翻译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与翻译

《汉书·萧望之传》原文与翻译原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

”吏牵持匈匈。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

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

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

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

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

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

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译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国都的儒生们都称赞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

这之前,左将军上官桀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以后出入自己防备。

《南齐书—萧景先传》“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齐书—萧景先传》“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齐书—萧景先传》“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

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

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

太祖镇淮阴,景先防卫城内,委以心腹。

与世祖款昵,世祖为广兴郡,启太祖求景先同行。

建元元年冬,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戍兵。

义阳人谢天盖与虏相构扇,景先言于督府,骠骑豫章..王遣辅国将军中兵参军萧惠朗二千人助景先。

虏寻遣伪南部尚书頞跋屯汝南,洛州刺史昌黎王冯莎屯清丘。

景先严备待敌。

豫章王又遣宁朔将军王僧炳等屯义阳关外,为声援。

虏退,进号辅国将军。

景先启称上德化之美。

上答曰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世祖即位,征.为侍中。

景先事上尽心,故恩宠特密。

车驾射雉,郊外行游,景先常甲仗从,廉察左右。

寻进爵为侯.。

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上以景先谙究司土,诏往。

景先至镇,屯军城北,百姓乃安,牛酒来迎。

军未还,遇疾,遗言曰:“此度疾病,异于前后,自省必无起理。

长违圣世,悲哽不知所言。

毅虽成长,素阙训范。

贞等幼稚,未有所识。

方以仰累圣明,非残息所能陈谢。

所赐宅旷大,恐非毅等所居,须丧服竟,可输还台。

三处田,勤作,自足供衣食。

周旋部曲还都,理应分张,其久旧劳勤者,应料理,随宜启闻乞恩。

”卒,时年五十。

上伤惜之,赠侍中、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谥曰“忠侯。

”(节选自《南齐书·萧景先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B.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C.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D.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褐是指粗布衣服,古时是平民的服装,所以脱去布衣担任官职,称为“解褐”。

南史萧坦之文言文翻译

南史萧坦之文言文翻译

萧坦之,字公穆,南兰陵人也。

祖萧赞,晋侍中;父萧懿,齐侍中。

坦之幼聪慧,好学不倦,以文才知名于世。

齐武帝见而奇之,以为才子。

坦之初仕齐,为秘书郎。

武帝崩,坦之随侍东宫。

东宫既立,坦之迁太子舍人。

时东宫多疾,坦之病亦颇重,遂致废疾。

东宫以坦之才学,欲留以为学士,然坦之固辞,愿还故职。

东宫不得已,许之。

坦之在东宫,尽心辅导太子。

太子好文学,坦之乃广为采集,撰成《齐书》一百卷,又撰《东宫杂记》二十卷。

太子览之,叹曰:“此吾学之良助也。

”由是,坦之声誉益著。

永明年间,坦之迁中书侍郎。

时武帝诸子多不肖,武帝欲立坦之弟萧颖胄为太子。

颖胄辞让,不肯受命。

坦之固请,武帝乃许之。

颖胄即位,是为明帝。

明帝即位后,以坦之有德有才,拜为侍中,封东昌县侯。

坦之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时明帝好畋猎,不理朝政,坦之屡进谏,言辞恳切。

明帝虽怒,然终不能罪之。

一日,明帝问坦之曰:“朕何如武帝?”坦之对曰:“陛下英明神武,圣德昭著,远胜武帝。

”明帝大悦,益加信任。

坦之好学不倦,博览群书。

时明帝好黄老之言,坦之亦潜心研究。

一日,明帝问坦之曰:“卿读黄老,有何心得?”坦之对曰:“黄老之道,以清静为本,无为而治,此乃帝王之术也。

”明帝深以为然。

坦之性好节义,与人交往,必以诚信为本。

时有人诬陷坦之,言其贪污受贿。

明帝召坦之问之,坦之对曰:“臣以清白自守,何罪之有?”明帝察其言,知其无伪,遂释其罪。

坦之在位,尽心为国。

时南齐内乱,明帝以坦之有德有才,拜为征东将军,出镇淮阴。

坦之领兵,安抚百姓,治理地方,颇有政绩。

百姓感其恩德,称之为“萧公”。

坦之在淮阴,病重。

临终前,遗命明帝曰:“臣死之后,愿陛下以国事为重,勿以私情害公。

”明帝泣曰:“公言是也,朕当牢记。

”坦之遂卒,时年五十二。

萧坦之,一代名臣,以才学、品德、忠诚著称于世。

其一生,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堪称楷模。

后世之人,皆以萧坦之为楷模,传颂其德。

萧望传文言文翻译

萧望传文言文翻译

望传,性刚毅,才识过人。

少时,家虽贫,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之学。

及长,广交贤达,议论风生,时人莫不钦佩。

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召为黄门侍郎,望固辞不就。

晋武帝司马炎继位,亦召为侍中,望以疾辞,不克从命。

望传为官,清廉自守,不贪污枉法。

在朝为官,常以直言敢谏,不避权贵。

每遇国事,必竭诚尽忠,虽遭诽谤,不改其志。

时人号为“直臣”,虽身陷囹圄,亦无悔意。

一日,望传因直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蜀郡太守。

望传到蜀,安抚百姓,兴修水利,政绩卓著。

蜀地百姓感其恩德,立生祠以祀之。

后因政敌构陷,又被召回京师,然望传不屈不挠,依旧坚守节操。

晋室南迁,宋武帝刘裕起兵,灭晋建宋。

望传以年老,不愿仕新朝,遂隐居山林,著书立说,传播儒学。

宋武帝闻其名,遣使征召,望传坚辞不受。

武帝敬其志,赐予金帛,愿其颐养天年。

望传在世,以道德文章传世,学者争相拜师。

其弟子中,有著名者如谢灵运、颜延之等。

望传晚年,著有《春秋左氏传解》等书,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望传临终,遗言子孙:“吾生平无他,但以忠孝为本,以清正为行,以节操为荣。

尔等宜继吾志,勿为名利所惑,勿为权势所屈。

”言毕,遂逝。

享年八十有二,谥曰“文贞”。

萧望传,一代名臣,道德文章,光照千秋。

其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虽历经风雨,不改其志。

后世子孙,当以此为楷模,传承其精神,弘扬其文化,使萧氏之名,永垂不朽。

《陈书—萧摩诃传》“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陈书—萧摩诃传》“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陈书—萧摩诃传》“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

祖靓,梁右将军,父谅,梁始兴郡丞。

摩诃随父之郡,年数岁而父卒,其姑夫蔡路养时在南康,乃收养之。

稍长,果毅有勇力。

侯景之乱,高祖赴援京师,路养起兵拒高祖,摩诃时年十三,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

及路养败,摩诃归于侯安都,安都遇之甚厚,自此常隶安都征讨。

及任约、徐嗣徽引齐兵为寇,高祖遣安都北拒齐军于钟山龙尾及北郊坛。

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摩诃对曰:“今日令公见矣。

”及战,安都坠马被围,摩诃独骑大呼,直冲齐军,齐军披靡,因稍解去,安都乃免。

天嘉..初,除本县令,以平留异、欧阳纥之功,累迁巴山太守。

太建五年,众军北伐,摩诃随都督吴明彻济江攻秦郡。

时齐遣大将尉破胡等率众十万来援,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

及将战,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

”摩诃曰:“愿示其形状,当为公取之。

”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摩诃。

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齐军前队十余人出战,摩诃又斩之,于是齐军退走。

以功封廉平县伯....,邑五百户。

及周武帝灭齐,遣其将宇文忻率众争吕梁,战于龙晦。

时忻有精骑数千,摩诃领十二骑深入周军,纵横奋击,斩馘甚众。

及周遣大将军王轨来赴,结长围连锁于吕梁下流,断大军还路。

摩诃谓明彻曰:“闻王轨始锁下流其两头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见遣击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断贼势不坚彼城若立则吾属且为虏矣。

”明彻乃奋髯曰:“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一旬之间,周兵益至,摩诃又请于明彻曰:“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

愿公率步卒,乘马舆徐行,摩诃领铁骑..数千,驱驰前后,必当使公安达京邑。

”摩诃因率马军夜发。

【汉朝历史】萧望之

【汉朝历史】萧望之

【汉朝历史】萧望之萧望之(约前114~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萧望之是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

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

自此,兰陵萧氏是山东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萧望之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祖上可不是务农的)的家庭,到萧望之时,始勤于学问。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善治《齐诗》,为当时京师诸儒所称道。

这时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萧望之因长史邴吉的推荐受到霍光召见,但望之看不惯霍光不能善待忠心效力之士、以势凌人的做法,忤逆了霍光,因此在霍光专权时萧望之没有得到任用。

因不趋附大将军霍光,仅官至小苑东门侯。

后为御史大夫魏相属吏,荐为大行治礼丞。

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又任大司马,霍氏家族继续掌握朝廷大权,任谒者。

这时京城长安下了一场冰雹,望之乘机上疏宣帝,借春秋鲁昭公时季民专权,鲁国降雹,之后昭公被逐的事件,暗示现在阴阳不合,是因“一姓擅势之所致也”。

这正中了宣帝当时的心意,因此萧望之很快得到宣帝的重用。

当时宣帝刚刚即位,有许多人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宣帝则往往向望之征求意见。

望之就根据上书的内容,判断上书人政治水平的高低,进而提出予以重用、留用考察或遣归田里的建议。

所提建议无不得到宣帝的赞同和支持,望之也很快升任谏大夫、丞相司直等职。

前60年,劝止宣帝欲与乌孙国联姻。

次年,代丙吉为御史大夫。

不久霍氏因谋反而被灭族,望之更加受到重用,先后任左冯翊以展治政才能,3年后左冯翊迁大鸿胪、御史大夫。

前57-前54年,匈奴内乱,帝及众臣欲诛伐,又以和议谏止。

后因故左迁太子太傅。

五风年间,匈奴发生大乱,许多人建议乘乱举兵平灭匈奴,宣帝派人征求萧望之的意见,望之援引春秋时晋士?帅师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的旧例,认为应以仁义抚四夷,建议派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汉书》本传,下引同),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后又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

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

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

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恨赋》,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作。

《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原文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根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

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

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情往上郡,心留雁门。

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摇风忽起,白日西匿。

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

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左对儒人,顾弄稚子。

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

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秋日萧萦,浮云无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晹。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迁客海上,流戌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沽衿。

亦复合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

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萦(yíng):缠绕。

鼋(yuán):鳖。

鼍(tuó):一种鳄。

溘(kè):忽然。

跌宕(dàng):沉湎。

(jī):怀抱,带。

醪(láo):酒。

(yáng):光明。

衿(jīn):衣襟。

翻译秋色连天,平原万里。

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

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

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

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原文及
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

”吏牵持匈匈。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

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

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

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

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
公室危。

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

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注释:
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

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

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

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引出阁曰引:推荐
B.延颈企踵延:伸长
C.卒逐昭公逐:放逐
D.如是则庶事理,庶:众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光闻之,告吏勿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将军以功德辅幼主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C.①望之因是上疏②因人之力而蔽之
D.①明陈其职,以考功能②其孰能讥之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
(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除去兵器
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C.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
D.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然而过分靠近大树就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萧望之反对霍光接见士民搜身去除兵器的作法,赞赏周公吐哺握发之礼。

B.萧望之因为不服从霍光不被任用,而顺从的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

C.大将军霍光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霍禹、兄弟子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D.萧望之举用贤才、利国利民的谏言得到宣帝的认同,因此官位一年三升。

答案:
6. A(引:退)
7.B.介词,凭借(A.代词,代这个情况/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因为/动词,依靠;D.代词,代公卿大臣/ 表反诘,难道)
8.D.(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
9.C.(他的儿子霍禹、侄子霍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译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国都的儒生们都称赞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

这之前,左将军上官桀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自那)以后出入自己(加强了)防备。

(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出去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见大将军霍光)。

(但)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说:“不愿谒见。

”官吏吵嚷着拉(他)。

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

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借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因此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

(可是)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被挟持,(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当时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

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射策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代理小苑东门侯。

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得宠,(仲翁)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碌碌无为,反而(只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时大将军霍光去世,他的儿子霍禹又担任大司马,他的侄子霍山任尚书,亲属都在皇宫里当警卫侍从。

地节三年夏天,国都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

宣帝在民间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说:“这是东海的萧生吗?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

”萧望之回答了询问,他认为:“《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大降冰雹,当时季氏专权,最终流放了鲁昭公。

假如过去鲁昭公察觉了天灾的征兆,应该没有这场灾祸。

现在陛下凭借圣明之德居于皇帝的位置,思考政事寻求贤能,(这)是尧舜(治理天下)的用心。

然而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

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举用贤才,把他们当做心腹之人,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明白地陈述自己的职责,来考察他们的功劳才能。

像这样各种事情才能得到处理,公正之道(得以)树立,奸邪之途被堵塞,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

”这番对答上报(给皇帝),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

当时宣帝刚刚登上皇位,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总是(把这些奏折)交给萧望之(并)询问利弊,高明的策略就请丞相、御史选用,次等的策略交给九卿试用。

(萧望之)连续升迁到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内三次升官,作到二千石级的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