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言语第二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1、尝:曾经2、语:告诉,对……说。
3、若:如果。
4、令:让,使。
5、邪:通假字。
通“耶”。
在问句的末尾,这个位置要注意。
6、然:这样。
7、譬如:比如。
【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曾经在月光下嬉戏,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
比如像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拓展】:重瞳。
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著名的人物有项羽、李煜、晋文公、舜等。
【言语第二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ì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1、孔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的后代。
小时候很出名,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
后来被曹操杀害。
2、盛:大。
3、为:担任。
在这个意思的时候,后面都是官职。
4、诣:到,拜访。
5、亲戚:古代亲戚的范围比现在的小,指父母兄弟、妻子、侄子等。
现代指因为婚姻而有关系的人。
6、莫:没有不。
7、语之:告诉他。
【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过通报后,到前面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累世的交情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龚自珍《治狱》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龚自珍《治狱》原文及翻译龚自珍原文: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曰:“异哉!睹书狱者①。
"“狱如何?”曰:“古之书狱也以狱,今之书狱也不以狱。
微独南,邸抄②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
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
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
’曰:‘臣所聪之不同。
'曰:‘臣所思虑之不同。
’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
'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
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
'则唯唯。
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又唯唯。
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
'又唯唯。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又唯唯。
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
强之乎?曰:否.既甘之矣.吾睹四.“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
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
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
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
吾睹五.“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
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朋相攻,声音状貌同.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
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
狎贵久,亦自贵也。
农夫织女之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
吾睹七.“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箠,非符、非约③,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
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取材于《龚自珍全集》)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
一言绝狱文言文
一言绝狱文言文
《一言绝狱》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囚犯通过一句话让县令释放他的故事。
以下是该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眼,使盗来而示之。
视其一,则得其十焉。
由是观之,见盗则擒之,千人百物无不得。
于是,晋国之盗,公家不盗而野处。
国人甚苦之。
乃召郄雍而任之,为政于晋国。
上任一月,而盗奔走;上任一季,而盗远亡。
上任一岁,而国无盗。
孔子闻之曰:“一言可以丧邦,不亦宜乎!”
译文:
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人名叫郄雍,具有特异功能,他只要仔细察看小偷的眼光,就可以知道他们偷没偷东西。
一旦发现小偷,他就可以凭着一点线索而将小偷的罪证调查清楚。
而且他的判断丝毫不差。
这样一来,晋国的
盗贼几乎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因此,只要是郄雍经过的地方,就没有小偷敢停留。
不久,晋国的盗贼几乎绝迹了。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感叹地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岂不是很危险了吗?”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古文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宋濂原文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yáo)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者,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译文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
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
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
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
”“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
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
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解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⑤平:公平。
⑥驭:统帅。
7善:擅长8顾:回头9已:确信2、《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南史原文: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
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
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
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
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始魏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邹阳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狱中上梁王书两汉:邹阳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何则?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②盐酪:盐和乳酪。
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乳酪。
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②周之粟________③谢不受________④或遗之衣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写出3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世说新语(大全5篇)
世说新语(大全5篇)第一篇: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①。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②。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③。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
”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⑤。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①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
士:读书人。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
这里指走马上任。
揽,拿住;辔,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
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④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是属官之首。
白:陈述;禀报。
府君:对太守的称呼。
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大守为府君。
廨(xiè):官署;衙门。
⑤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式,等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闾,指里巷。
【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
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
”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
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①【注释】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时人,不畏强暴,陈仲举曾赞他为“治国之器”。
时月:时日。
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得到时人赞誉。
【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言语第二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
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注释】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参考译文】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
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
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
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
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1.解释:(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答:C31.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文言文翻译(当代学生文言文专刊54-80)
54、晋国苦盗译文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叫郗雍的人,能看出小偷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是小偷。
晋侯叫他去查看小偷,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
晋侯大为高兴。
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小偷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小偷,小偷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会死于非命。
”不久一群小偷商量说:“我们走投无路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
”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郗雍死了。
但收拾小偷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
‟况且您要想没有小偷,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小偷呢?”于是(晋王)任用随会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小偷都跑到秦国去了。
55、智伯索地译文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
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邦肯定恐慌。
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晋国其他的家族必定恐惧害怕。
主公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邦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势力,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
《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
‟主公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
而且主公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邦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
”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
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56、人仅有衣食不乐译文人所以能生存,是依赖于衣和食。
现在将一个人囚禁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即使用美味佳肴来供养他,用绣丽的衣服给他穿,他也不会欢乐,因为他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耳朵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寂寞无聊。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70篇 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课外文言文70篇1.酒以成礼2.常羊学射3.次非杀蛟4.大脖子病人5.高阳应造屋6.竭泽而渔7.功名8.目贵明9.自知之明10.对牛弹琴11.稼穑艰难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13.孙泰逸事14.蔡磷坚还亡友财15.王恭从会稽还16.钱太守断鹅17.博学之,审问之18.杀身成仁19.弃书捐剑20.陆游家训21.病痞22.司马光勤学23.昔有长者子24.岳飞二三事25.和尚敬茶26.造酒忘米27.尊师28.刘备纳贤29.求不死之药30.僧寺夜读31.炳烛而学32.赵广拒画33.治国如栽树34.郭进治第35.一言具狱36.赵奢论税37.家富性啬38.夏侯贪鄙【夏侯彪之】39.社鼠40.晏子之御者【晏子仆御】41.陆游书巢【陆游筑书巢】42.魏文侯问李克43.楚恭王立太子44.牛首马肉45.楚人学齐语46.公季成不识贤47.宠辱若惊48.君子行于道路49.王罴性俭率50.王猛执法51.孟子见粱襄王52.孟子答梁惠王53.王羲之学书54.叔敖受教55.子路见孔子56.巨蛇偷蛋57.在衡遇鬼58.楚子发母59.南垣善谕60.柳子厚风范61.五十步笑百步62.武王克殷63.欹器满覆64.大器晚成65.孔子马逸66.郭氏之墟67.楚人献鱼68.臣僚见太祖69.不责僮婢70.年羹尧镇西安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一言具狱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
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
”复回甲家,乙不至。
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
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
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
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其人遂无语。
一言之间,狱遂具。
【注释】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5、寻:寻找6、狱:案子7、舍:丢下8、具:了解9、恸:极其悲痛10、吏(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参考译文】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
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
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
随身有的物品,都不见了。
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
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
【阅读训练】1.解释(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5)寻:寻找(6)狱:案件(7)舍:丢下(8)具了结2.翻译(1)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已经约定在五更见面,现在鸡鸣时分还没到,为什么呢?(2)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入狱翻译成文言文
《入狱赋》夫狱者,法之所设,以惩恶扬善者也。
人犯法度,必受其罚,故曰:“法者,国之权衡也。
”吾辈不幸,触犯王法,遂致入狱。
狱,古称囹圄,字从囗,象围垣之形,盖言囚禁之所也。
囹圄之内,黑暗无光,四壁高耸,铁锁相系,人皆畏之。
入狱之人,如堕深渊,心忧如焚,命悬一线。
昔孔子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然吾辈虽非大夫,亦非庶人,但不幸触法,仍不免入狱之苦。
盖世之法则严,犯者必受其惩,此乃天理昭彰,不可违也。
狱中生活,艰苦备尝。
寒暑易节,饮食不周,衣衫褴褛,居无定所。
每日晨钟暮鼓,警示吾辈反省悔过。
狱吏如狼似虎,严加看管,稍有不慎,即受鞭笞之苦。
入狱之后,亲朋离散,音信全无。
世人皆知吾辈之罪,羞于与我为伍。
昔日好友,今日已如陌路。
心灰意冷,独坐空房,回首往事,悔不当初。
狱中之人,各有来历。
有因贪欲而入狱者,有因仇恨而入狱者,有因无知而入狱者。
然皆因一时之过,致身陷囹圄。
吾辈悔过自新,愿得重归故里,以赎前愆。
狱中岁月,漫长而艰辛。
每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
然吾辈虽身处囹圄,仍不失人之本心。
夜深人静之时,心中常怀感恩之情,感谢狱吏之宽宏大量,感激同狱之人相互扶持。
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入狱虽为不幸,然亦可磨砺意志,锻炼身心。
吾辈当以此为鉴,悔过自新,以期重获自由。
《入狱赋》至此,吾辈已将“入狱”二字译为文言文。
望世人以此为戒,遵纪守法,免得身陷囹圄,后悔莫及。
愿吾辈早日脱离苦海,重见光明。
一岁断狱文言文翻译
夫狱者,国之大柄,法之所系。
一岁之狱,非轻于泰山,非重于鸿毛。
盖狱者,人命之所系,国家之根本,故君子必慎之。
昔者,有狱官一岁断狱,其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狱无冤狱,案无错案。
其事传于后世,以为法鉴。
盖其人者,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人皆仰之。
【原文】一岁断狱,如日中天,照破幽暗,拨乱反正。
狱官公正,无私无欲,如砥柱中流,砥柱不拔。
察言观色,如鹰击长空,兔走狐疑。
狱无冤狱,案无错案,如水之清,如镜之明。
【译文】在一年的时间里审理案件,如同日正当中,照亮了幽暗之处,拨乱反正。
狱官公正无私,没有私欲,如同砥柱在河中,坚定不移。
观察言辞脸色,如同雄鹰在空中飞翔,兔子在草丛中奔跑时的警惕。
案件中没有冤假错案,如同清水一般清澈,如明镜一般明亮。
【原文】法严而狱清,刑慎而狱正。
狱官之德,如秋毫无犯,如泰山北斗。
一岁之中,断狱无数,而狱无冤滞,案无冤滞。
狱官之能,盖世无双,人皆称颂。
【译文】法律严明,案件得以清正,刑罚谨慎,狱中之事得以端正。
狱官的品德,如同秋毫无犯,如同泰山北斗。
在一年的时间里,审理了无数案件,而狱中无冤屈拖延,案件无冤屈拖延。
狱官的能力,世间罕见,人们都称赞不已。
【原文】狱官之才,不独在断狱,亦在教化。
狱官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使囚徒改过自新,重归社会,不致再犯。
狱官之德,如泰山北斗,光照四邻。
【译文】狱官的才能,不仅在于断案,还在于教化。
狱官的教化,如同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
使囚犯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不再犯罪。
狱官的品德,如同泰山北斗,光照四周。
【原文】一岁断狱,狱官之力,国之大幸。
狱官之德,民之希望。
狱官之能,法之象征。
狱官之名,载于史册,永垂不朽。
【译文】一年的时间里审理案件,狱官的力量,是国家的大幸。
狱官的品德,是民众的希望。
狱官的能力,是法律的象征。
狱官的名字,载入史册,永远流传不朽。
盖一岁断狱,非狱官之力,乃狱官之心,狱官之德。
是以,一岁断狱,狱官之名,后世称颂,永为楷模。
狱主的文言文翻译
狱主者,国之司寇之属,掌囚徒之政,行法度之令。
其人忠诚正直,严守律法,不阿谀奉承,不徇私舞弊。
是以囚徒畏之,外臣敬之,朝廷赖之。
狱主之居,曰狱城。
城高墙厚,深沟高垒,非有令者不得出入。
狱城之内,囚徒杂居,各有区分,男女不杂,贵贱有别。
狱主居其中,昼夜巡视,不敢稍有懈怠。
狱主之任,首在安囚。
囚徒既入狱,必心怀怨愤,故狱主需以仁心待之,使之安居乐业,免生他念。
是以狱主常与囚徒谈心,询其家事,解其忧愁,使之感恩戴德。
次在执法。
狱主执掌法度,必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囚徒有罪,虽亲故亦必依法惩处,不得徇私。
若囚徒无辜,虽权贵亦必予以昭雪,不得冤屈。
狱主执法,如日中天,使天下皆知法度之严,不敢犯科。
又次在教化。
狱主知囚徒之所以犯罪,多因无知或愚昧,故需以教化之道,使之觉悟。
狱主常设学堂,使囚徒学习诗书,明理识义,知廉耻,识善恶。
囚徒受教,渐知自新,改过自新。
狱主之德,尚在慈爱。
囚徒虽犯法,亦有家室,有老少,有妻儿。
狱主须以慈爱之心,待之如子,使之在狱中亦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狱主常施恩惠,如赐酒肉,如赠衣物,使囚徒感激涕零,知狱主之恩。
狱主之能,尚在变通。
囚徒之情,各不相同,狱主须因人而异,施以不同之策。
或宽以待之,或严以律之,或教化之,或感化之。
狱主之才,如海之深,如山之高,使囚徒皆有所得,各归其正。
狱主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
其职虽重,其德更厚。
文言文中,狱主之事迹,多被传颂。
然狱主之德,非一日之功,须持之以恒,方显其真。
狱主之译,虽非原文,然亦能略窥其意。
狱主之形象,虽非完美,然亦足以彰显其德。
愿吾辈后人,能以此为鉴,以仁爱之心,行正义之事,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后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狱决狱文言文
临狱决狱文言文
以下是《临狱决狱》的文言文:
辛幼安在绍兴中尝为大理正。
时浙民作过,继被诏旨,令狱司监系盗犯,日具盗贼姓名、轻重以闻。
幼安素以法家自许,至是大以为难,日夜思欲解去。
会台臣论列,以谓朝廷法禁,而四方守臣弗能奉行,请逮治。
上是其议,遂委幼安主之。
幼安乃与大理评事吴革往复论难,因言:“天下郡县,所不能行者二事:一曰盗贼,二曰奸恶。
今制盗贼奏报之外,别用严法以窘之,则是重加其罪,而欲其生矣,甚不然也。
又奸恶之刑,最为惨毒,务刻深以为能,将使天下之人无所措其手足。
革故吏也,愿得与有司议定刑律,一切以法意轻重之,苟利其事,不必法也可。
”上从之。
如需获取全文或解释,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专业人士。
看到你想吐文言文翻译
观其所欲,见其吐也。
吾观斯人,行止失仪,言谈无味,举世皆厌,吾欲避之,恐其恶臭,遂作此文,以泄吾愤。
嗟乎!世之纷纭,莫可名状。
有若此人之辈,竟敢自诩风雅,实则俗不可耐。
每观其面,如见臭秽,每闻其声,如闻犬吠。
吾欲吐,然又恐伤其自尊,故忍辱负重,默默忍受。
彼之所作所为,皆为人所不齿。
衣衫褴褛,举止猥琐,言语粗俗,心机深沉。
观其所作,令人作呕,闻其言谈,令人欲掩鼻。
吾欲避之,然又恐遭人非议,谓吾胆小如鼠,不敢与之争锋。
是以,吾虽欲吐,亦不敢公然行之。
每见其人,心中暗自咒骂,口中却不敢出一言。
然吾心中之恶,如烈火焚身,如火中取栗,难以忍受。
是以,吾作此文,以抒吾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彼之为人,与君子之道相去甚远。
其行不正,其言不纯,其心不仁。
吾观其人,如见毒蛇,如见猛兽,令人不寒而栗。
嗟乎!吾辈生于斯世,当以道德自持,以仁义为重。
彼之为人,实为吾辈之鉴。
吾辈当以此为戒,勿蹈其覆辙。
若见其人,当思其过,勿效其非。
吾辈当洁身自好,以正道自守。
呜呼!世之恶人,犹如腐肉,令人作呕。
吾辈当远之,勿与之同流合污。
虽欲吐,亦当忍辱负重,以正道自持。
如此,方能洗净心灵之污浊,重拾道德之光。
吾观斯人,行止失仪,言谈无味,举世皆厌。
吾欲避之,恐其恶臭,遂作此文,以泄吾愤。
愿吾辈皆能以此为鉴,自省其身,勿堕入恶人之陷阱。
翻译:观察他所欲望的,便能看到他想要呕吐的东西。
我看这个人,举止失态,言谈无味,全世界都对他感到厌恶,我想要避开他,但又担心他的恶臭,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抒发我的愤懑。
唉!世间的纷繁复杂,难以用言语形容。
有像这样的人,竟然敢自诩为风雅之士,实则俗不可耐。
每次看到他的面容,就像看到污秽之物,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像听到狗吠。
我想要呕吐,但又担心伤害他的自尊,所以忍受着耻辱,默默承受。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人们所不齿的。
衣衫褴褛,举止粗俗,言语粗鲁,心机深沉。
看他所做的事情,令人作呕,听他说话,令人想掩鼻。
危险的境地文言文翻译
夫人生于世间,莫不经历风波险阻,或遇困境险境,此乃世间常态也。
今日,吾欲以文言文描绘一人陷入危险境地之情景,以供后人品味。
【原文】吾友张生,性好游历,一日,独往深山探幽。
行至山巅,忽闻异声,乃一巨蟒盘踞于岩穴之中。
张生胆大心细,欲绕道而行,不料误入一幽谷,谷中荆棘丛生,道路崎岖。
张生步履维艰,气喘吁吁,忽见一古洞,洞口石门紧闭,似有异象。
【译文】我的一位朋友张生,生性喜欢游历,有一天,他独自前往深山探奇。
走到山顶,忽然听到异样的声音,原来是一条巨大的蟒蛇盘踞在岩洞之中。
张生胆子虽大,心思却细腻,本想绕道而行,却不幸误入一条幽深的山谷,谷中荆棘丛生,道路坎坷。
张生行走艰难,气喘吁吁,突然发现一个古老的洞穴,洞口石门紧闭,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
【原文】张生心知此地非善地,欲退出洞穴,然洞口石门紧闭,无法打开。
无奈,张生只得在洞内稍作歇息,忽闻洞内钟鸣之声,声音悠扬,如诉如泣。
张生好奇,遂循声而行,至一石台,台上有一石桌,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一卷书卷。
【译文】张生知道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想退出洞穴,但洞口的石门紧闭,无法打开。
无奈之下,张生只得在洞内稍作休息,忽然听到洞内传来钟鸣之声,声音悠扬,如同诉说又如同哭泣。
张生好奇心起,便顺着声音走去,来到一个石台,台上放着一杯清茶,一卷书卷。
【原文】张生欲取茶饮,却见书卷上写着:“此洞乃鬼谷,非人所能入。
若入此洞,必遭不幸。
”张生心中一惊,遂放下茶杯,欲离开洞穴。
然洞口石门再次紧闭,似有神秘力量阻挡。
张生无奈,只得在洞内继续寻找出路。
【译文】张生想拿起茶杯喝上一口,却见书卷上写着:“此洞为鬼谷,非人能入。
若入此洞,必遭不幸。
”张生心中一惊,放下茶杯,想要离开洞穴。
然而,洞口的石门再次紧闭,仿佛有某种神秘力量在阻挡。
张生无奈,只得在洞内继续寻找出路。
【原文】夜幕降临,洞内阴森恐怖,张生心生恐惧,但仍坚定信念,寻找出路。
忽闻洞内传来一阵凄厉的尖叫声,张生心胆俱裂,欲逃离洞穴,却发现洞口已被封死,无法逃脱。
狱具文言文翻译
《狱具》原文:狱具者,古之刑具也。
刑者,法之所施,具者,刑之所用。
法者,天下之准绳,刑者,法之刀剑。
具者,刀剑之器,无具则刀剑无所施。
故狱具者,刑之根本,法之枢纽也。
狱具之制,古有五刑,曰:笞、杖、徒、流、死。
五刑者,刑之正也。
笞者,轻刑也,杖者,重刑也。
徒者,流刑之轻者也,流者,徒之重者也。
死者,极刑也。
笞杖之制,古有法度,其法曰:“笞者,五十;杖者,一百;徒者,一年;流者,三年;死者,无赦。
”然此法度,后世有所变更,非古之旧也。
狱具之用,非但止于刑罚,亦用以教化。
古之狱官,必先教化,而后刑罚。
教化者,使人知廉耻,知善恶,知法度。
刑罚者,使人畏法,不敢为非。
故教化刑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狱具之形,古有图绘,今不可考。
然据《周礼》所述,笞杖之形,长丈二尺,宽一尺,以竹为之。
徒流之刑,则无具可图。
死者,无具可陈。
狱具之制,虽古,然其义犹在。
今之人,虽不用古之刑具,然其法度、教化之意,犹在人心。
故译其文言,以明其义。
《狱具》译文:狱具,古代的刑罚工具。
刑罚,是法律所实施的,工具,是刑罚所使用的。
法律,是天下的准则,刑罚,是法律的刀剑。
工具,是刀剑的器具,没有工具,刀剑就无法施展。
因此,狱具,是刑罚的根本,法律的枢纽。
狱具的制作,古代有五种刑罚,称为:笞、杖、徒、流、死。
五种刑罚,是刑罚的正道。
笞,是轻刑,杖,是重刑。
徒,是流刑的轻者,流,是徒的重者。
死,是极刑。
笞杖的制作,古代有法律的规定,法律规定:“笞,五十;杖,一百;徒,一年;流,三年;死,无赦。
”然而这个法律,后世有所变更,不再是古代的旧制。
狱具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刑罚,也用于教化。
古代的狱官,必须先进行教化,然后才进行刑罚。
教化,是使人知道廉耻,知道善恶,知道法律。
刑罚,是使人敬畏法律,不敢做坏事。
所以教化和刑罚,相互辅助,不可偏废。
狱具的形状,古代有图画,现在无法考证。
然而根据《周礼》的描述,笞杖的形状,长十二尺,宽一尺,用竹子制成。
徒流之刑,没有工具可以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一言具狱
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
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
”复回甲家,乙不至。
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
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
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
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其人遂无语。
一言之间,狱遂具。
【注释】
1、期:约定时间
2、期:约定
3、何:为什么
4、去:离开
5、寻:寻找
6、狱:案子
7、舍:丢下
8、具:了解
9、恸:极其悲痛
10、吏(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
卒。
【参考译文】
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
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
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
随身有的物品,都不见了。
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
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
(5)寻:寻找(6)狱:案件(7)舍:丢下(8)具了结
2.翻译
(1)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
已经约定在五更见面,现在鸡鸣时分还没到,为什么呢?
(2)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3.文中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两个人的依据有什么不同?
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真正的证据。
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是有严密的推理的,因为按照常规,与某人约定见面,而这个人没到,去找的时候,应该叫某人的名字,而只有知道某人不可能在,才有可能脱口叫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