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压缩语段 课件35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压缩语段  课件35张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 西固、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 找不明飞行物。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 明飞行物的下落。
筛选主要信息点
1、时间:
分别有(1)、“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
(2)、“当日晚11时36分”
(3)、“12日下午3时” 分析:其中,第一、第二个时间都是最重要的时间信 息,这里可压缩为“12月11日晚”。
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神情自若地走出返回舱,沸腾的人 们用鲜花和掌声迎接杨利伟,将这位航天勇土高高抬起。
16日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发现完好无损的“神舟” 五号返回舱,实际降落地点距理论降落地点仅48公里。
“神舟”五号飞船是16日晨5时35分开始返回的,北 京航天指挥中心成功发送了返回指令,远在南大西洋上的 “远望”三号测量船及时跟踪捕获飞船。指挥控制中心的 大屏幕三维动画模拟显示,飞船甚为轻巧地转了个身。
2、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3、 人物(对象):
兰州警方、 张先生、 冯先生、 米先生、 分析: 其中,兰州警方是主要的。
4、事件(过程、结果): 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关键性动词。这里有“出 现”、“爆炸”、 “搜寻”等。
5、原因(目的): 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这一点不是 主要点,可以略去。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将按照所给出的文字等材料,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 选、提取,最后概括归纳。
“压缩语段”在近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有:下 定义、提取关键词、提取要点、填充式概括、 新闻概写等
具体要求:
1. 要点齐全。既然是压缩,必然会舍弃原语段中的 一些内容,但是,必须把若干“要点”保留下来。这里 的所谓“要点”,是根据题干的指令确定下来的语段中 的部分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无以及是否齐全,将成为评 分的重要依据。

[吴良镛作品]吴良镛院士

[吴良镛作品]吴良镛院士

[吴良镛作品]吴良镛院士第一篇吴良镛院士: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1没有追求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推动人类的进步,追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梦,实现了这个梦,就到达了你的追求。

任何一个成功的例子都表明,所获得的成功背后都会付出大量的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哪个不经过枯萎、风霜雨雪过后才有了那些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亦是经历过孤独,经历过世人们异样的眼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音乐生涯,反之,却创作了大多脍炙人口音乐作品,人们为他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所赞颂。

女作家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手指上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不经历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路都是自己走上来的,最终靠的是我们的双脚在雪地一样洁白的未来路上踏上自己的脚印,连成一条生命之线,而线的另一端就在我们脚下。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磨难,哪来的成功,又怎能为自己闯出一片天空,没有失败的成功,谈不上伟大。

树立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有梦想就要有行动,不要怕面对困难,因为成功,就在山的那边。

而困难就是那座山,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就会迈到成功的山峰。

小草能倔强的从石缝中钻出来,发出嫩绿的新芽,而正是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在不断的支持着他。

人生短暂,经历过才不枉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儿,不要怕面对困难,他只是想让你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流星固然短暂,但它毕竟灿烂过:人生定然无悔,只要我们拼搏过!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2理想和行动,是构成成功的公式的两大要素——题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盖一座房子。

他先在田野里圈下一块地,把根基挖好。

当别人听说他想盖房子时,都嘲笑他,认为他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人们的讥讽并没有使那个人退缩,他开始积攒砖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终于收集了足够多的砖块。

于是,他又一次来到原先圈下的土地,测量、计算、施工,不到一年,他盖起了整个山区唯一的一幢房子。

历史中考冲刺模拟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历史中考冲刺模拟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A. 孝文帝B. 司马懿C. 司马炎D. 诸葛亮
4.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5.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体现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庄园经济 ②租地农场 ③重农抑商 ④手工工场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③
15.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以下不属于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的是()
A. 人口迅速增长
B. 工业化导致人民教育水平下降
C. 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3.西晋灭亡后民族大融合成为我国北方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
A. 孝文帝B. 司马懿C. 司马炎D. 诸葛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改革内容很广泛,包括: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改革以后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社会风尚.因此成为促进民族大融合“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孝文帝.选项A符合题意;司马懿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属于三国时期人物;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被同归为“古代东方文明”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有其共同点,其中与自然地理密切相关的是
①都发源于土地肥沃的大河流域②都采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
③都有留存于世的伟大的建筑工程④都属于农业文明
A. ①④B. ③④C. ②③D. ②④
14.14、15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方式在欧洲出现,下列生产方式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是

清华大学孙教授演讲稿

清华大学孙教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创新与科技发展。

首先,请允许我以清华大学孙教授的身份,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创新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农业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工业社会的机器制造,再到信息社会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新活力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无处不在。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应当把创新视为生命线,努力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二、科技发展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发展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一帆风顺。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科技伦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短缺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勇攀科技创新高峰。

三、清华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科技创新方面,清华大学具有以下使命与担当:1. 人才培养: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 科学研究:清华大学拥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产学研合作:清华大学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 国际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四、新时代青年如何肩负科技创新使命新时代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吴良镛)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吴良镛)

附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

战国时候起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

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

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

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

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

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

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

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

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

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

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阅读附答案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阅读附答案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

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

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

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

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

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

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

”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

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写作积累: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

写作积累: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

写作积累: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之人物事件篇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

“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

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

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

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

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

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

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院士演讲学生睡倒(精选五篇)

院士演讲学生睡倒(精选五篇)

院士演讲学生睡倒(精选五篇)第一篇:院士演讲学生睡倒怀集中学2015届高三作文辅读材料(一)院士站着做讲座,学生睡倒一大片【新闻事件】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台。

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

此情此景让人不少与会的人动容。

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时评1、学生的角度大学时评2、讲座人的角度“睡倒一片”是互动的失败在现有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分层体系中,院士无疑占据金字塔塔尖;92岁的吴良镛院士坚持站着做报告,既源于一种敬业精神,也出自对他人的尊重。

让人意外的是,部分刚刚入学的研究生趴在桌上睡去。

事实上,“睡倒一片”在当今高校并不少见,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见怪不怪;这一次,尽管高龄院士的身份标签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却依然没有阻挡“睡倒一片”。

面对“睡倒一片”,我们不能光用道德话语对年轻人进行捆绑,指责他们不爱学习、对知识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尊重、缺乏文明礼仪,却忽视了对青年学子利益诉求的尊重与回应。

说到底,讲座是一个双向的符号互动过程,“睡倒一片”就是符号互动某种意义上的失效甚至是失败。

我们既不能对高龄院士苛全责备,也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年轻人身上。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教育从业者。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讲座人要努力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真正地“接地气”。

一旦讲座内容和形式与受众的文化消费需要脱节甚至断裂,即使头上有着院士等耀眼的光环,依然会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困境。

如果讲座在陈词滥调中打转,如果演讲者在改革创新中踌躇不前,如果讲座人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听众要么选择“用脚投票”转身离场,要么选择“弱者的武器”——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听众用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等方式来进行低姿态的回避和反抗。

吴良镛人物简介

吴良镛人物简介

吴良镛人物简介寄语:吴良镛教授说:"人类的建筑创造活动,不仅是建造房子,而是要创造居住与工作环境,包括了优美城乡环境的创造;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 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使他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推崇和广大群众的尊敬,2001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他的座右铭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

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至今以79岁的高龄仍活跃在祖国城乡建设和建筑教育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来了解一下那个你不知道的吴良镛吧!吴良镛,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日本建筑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院士。

学习工作经历: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硕士1946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

专业研究领域: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等。

长期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共53张PPT)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共53张PPT)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2分)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材料二:有媒体评论称,有形的上海世博会虽 然落幕,但无形的“后世博时代”却刚刚破题。 当中国庞大的观博者集体经历世界文明的洗礼 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将会发生渐次的 改变,国人同胞的精神境界与素养将得以进一 步的提高。 (3)“国人同胞的精神境界与素养的进一步提 高”将有利于现代化建设,请问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与实现现代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芯片制造技术
至少10年
3、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1)-(3)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 因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上看……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 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 快发展科学技术。

③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 革开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 我实国现生我产国力生快产速力发快展速和发社展会和全社面会进全步面的进必 然步要的求必。然要求是什么?
人类进入电气 动化、智能化。
化、原子能和 航空航天时代,
科技转化为生 产力的能力加 强。成百上千
现代化的大生 倍地提高了社
产普遍发展。 会生产力和劳
动生产率。
生产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创大机器工业时代
生产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_+__科_学__技__术____
❖ 请以“民族希望在教育”为标题,发表简
短的演讲。
❖ 2003年,广东4名打工女 深受没有文化谋生艰难, 回家乡小学重新读书, 成为学习尤为勤奋的 “大学生”。

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

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

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未经吴良镛院士审定)来源:贵州团省委APP 黔青小伙伴、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录音稿实录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

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

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

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

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

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

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

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

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

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

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塑造阳光心态清华大学教授演讲稿吴维库

塑造阳光心态清华大学教授演讲稿吴维库

塑造阳光心态--清华大学教授演讲稿吴维库现在大家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是满意感在下降;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

现在的人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第二,现在想玩什么就能玩到什么;第三,现在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不知道幸福,那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我思前想后发现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我要提醒朋友们,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好花要有好心赏。

朋友们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释放出强劲的影响力。

你内心如果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要造福一方,首先要造福自己。

你自己内心充满热量,才能释放热量。

要想让自己充满热量,你的家庭首先要充满温馨,这样你才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良好的心态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后影响社会。

好的心态让你成功,坏的心态毁灭你自己。

心态具有多大力量呢?有一个教授找了九个人作实验。

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

九个人听明白了,哗啦哗啦都走过去了。

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

九个人吓了一跳,庆幸刚才没掉下去。

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没人敢走了。

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站起来,愿意尝试一下。

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

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

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

孔子仁义礼智信含义

孔子仁义礼智信含义

孔子仁义礼智信含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吴良镛院士新著《中国人居史》在京首发 人居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日举行

吴良镛院士新著《中国人居史》在京首发 人居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日举行

吴良镛院士新著《中国人居史》在京首发人居历史与文化学
术研讨会同日举行
朱音
【期刊名称】《中国出版》
【年(卷),期】2014(0)23
【摘要】本刊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历时10年数易其稿的新著《中国人居史》,日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1月5日该书首发式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人居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吴良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文化;历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朱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对建筑设计学科的影响初探——吴良镛先生新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J], 邹永华
2.第四届人居科学国际研讨会暨“匠人营国: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开幕式 [J],
3.构建中国建筑文化规划和谐人居环境——记杰出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 [J], 杨辑
4.丰富的人居内涵,鲜明的文明特色——读吴良镛先生新著《中国人居史》 [J], 唐晓峰;毛怡
5.吴良镛院士新著《中国人居史》首发式暨人居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康一个杰出数学家的故事

冯康一个杰出数学家的故事

冯康一个优异数学家的故事冯康(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 年 12 月 15 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发布了发言,此中特别提到了有限元方法,在众多科学成就中将其放在第一位。

他是这么说的:新中国成立此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俱兴的场面,党和国家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高度重视、突出抓好科技事业。

早在 1950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就明确要求在此次会议上成立的全国科联踊跃睁开科技工作者状况检查,弄清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状况,充足发挥他们的聪慧才华,努力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1956 年拟订的科学技术发展12 年远景规划大纲,充足表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激情壮志。

党和国家拟订和实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我国科技事业繁华发展创建了有益的政治社会条件。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勤于思虑、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不懈探究,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在短短十几年间,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观。

我们获得了有限元方法、层子模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就,自主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等独具特点的科学理论,建设了大庆油田等影响到现在的大型工程项目,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

这些重要科技成就,极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胡锦涛主席所述的科技成就中排在第一位的有限元方法,是今世计算数学的一项重要成就,是由有名数学家冯康等独立于西方创办的。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冯康雕像。

[13]冯康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命名为“鉴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于1965 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计算技术经验沟通会上初次叙述了该方法,并于同年将此方法总结性地发布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 [9] 。

文革以后,这一成就才遇到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获取公认和高度议论。

1976 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麦克莱恩带领数学代表团访华后,发布了由美国科学院第一版的“访华报告书"。

在报告书的第二章“`文革'前的中国数学"[1] 中特别提到:1965 年冯康独立发现有限元方法,这一项工作在西方被忽略了,大体是因为它发布在一种素来没有被译成英文的比较新的杂志上的缘由。

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寄语: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为读者收录了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欢迎阅读。

1.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

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2. “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1年第48期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地栖居》,经由海德格尔哲学的阐发,凝练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充满浪漫色彩,令人神往。

多年后,有人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就是院士吴良镛,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2011年度最高奖首次表彰了身为建筑师的吴良镛。

就连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也曾说过:“不管到哪个国家,提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1922年,吴良镛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自幼喜爱文学、美术,兴趣广泛,读书刻苦勤奋。

1937年南京沦陷前,吴良镛随兄长匆匆离开南京,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

”吴良镛回忆起1940年7月在重庆合川参加高考时的情景说,“当时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重新修整惨遭蹂躏的城乡”的心愿,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扩建规划,从参与新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到北京图书馆新馆营造,从“人居环境科学”创始到“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吴良镛以七十余载韶华,践行着他的承诺。

他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首都乃至祖国飞速前进的缩影。

吴良镛在80多岁时依然坚持每天全天上班。

他习惯凌晨4点起床,工作兩个多小时,再眯一会儿,然后带上夫人备好的午餐出发去上班。

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做了一个小拉杆箱,把书放在里面。

在清华园中,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道风景:一位满头银丝、白白胖胖的老者,拉着个小书箱,款款行走在马路上。

国旗下演讲稿:民族脊梁_英雄的故事

国旗下演讲稿:民族脊梁_英雄的故事

国旗下演讲稿:民族脊梁_英雄的故事国旗下演讲稿:民族脊梁_英雄的故事教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__班的__。

非常荣幸能在国旗下与大家交流分享,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民族脊梁--英雄的故事。

说起民族脊梁,我首先想到的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捐躯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想,在这里鲁迅先生已经用并列的四字短语列举出了“民族脊梁〞的含义,我们不妨从中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爱国与奉献。

他们有热诚的家国情怀,因此苦干、硬干;他们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因此捐躯、拼命。

此时此刻,站在主楼前,望向头顶一面面飘扬的红旗,我又想起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以来,百年变迁,山海苍茫,一代代清华人为生民,继往圣,以实际行动支撑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的大业。

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学子,我们将永远铭刻院系的创办者、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重大奉献的梁思成先生--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关键时刻,许多知识分子面临“是走还是留〞的选择。

已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安家立业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坚决地选择留在祖国。

当他受解放军嘱托,标注出北平城区及周边的重要文物建筑以避开炮火时,他被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保护重视深深触动,期待共产党可以带着人民将这片创痕累累的广袤土地建立成欣欣向荣的沃土。

这片沃土延续着千百年来华夏的传统,生生不息地通往将来的亮堂前方。

梁先生一直怀抱着这样的期待,也一直以实际行动为这一伟大的事业奉献力量。

他将宏大的理想详细到“居者有其屋〞,将略显空泛的“爱国〞一词详细到爱祖国的人民、历史、传统建筑等等一切具象可感的事物。

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遗存,为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奠定根底。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立新北京,不在旧城之上新建高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

战国时候起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

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

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

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

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

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

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

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

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

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

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

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

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

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

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第四,榜样。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幸得良师的指点,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1940年我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师从我国建筑领域的先驱鲍鼎、杨廷宝、刘敦桢、徐中等诸位先生;1946年自云南抗日战场回到重庆,又幸得梁思成先生赏识,获邀参加协同创办建筑系,其间多得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言传身教;1948年梁先生推荐我赴美求学,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伊里尔?沙里宁,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获益良多。

除了诸位“良师”还有诸多“益友”作为榜样。

数学家冯康因独立于西方系统创始了有限元法而享誉,20世纪40年代初,他与我同在重庆中央大学求学,1946年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原本在电机系,后转学物理,又发现对数学感兴趣而转到数学系。

数学的事情我说不了,但是可以谈一谈从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对他的认识。

冯康一度喜爱音乐,将图书馆有关古典音乐的著作借出来逐一阅读,这体现了他即使在业余爱好上也拥有钻研而广博的科学精神,在各方面日渐渊博,最终成为“有限元”方法的创始人之一,获得国际瞩目。

植物学家吴征镒是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我在上世纪40年代即在清华园中与他结识,当时我们同居住在工字厅,隔院窗口相对。

他当时公开身份是民盟成员,在1946年清华大学纪念闻一多被害一周年的纪念会上,他鞭挞时局,我后来参加“教联会”的工作,与他多有往来,才初步辨明时局。

吴征镒当时事实上是清华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后来去了解放区,解放前夕代表党组织接收清华大学,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筹备等,如果他将这些工作做下去,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但是他选择回到昆明,继续从事植物学研究,主编了《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他的一生,参加了革命运动,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学术抱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们在为学、为人、为事中给予我心灵上的感染,至今我敬佩不已。

建筑与规划专业内的“益友”更多,在此不再多举。

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亲身体会。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

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上的战友、同道。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师学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是: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北京宣言》,这个文件获得咨询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的宪章。

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

这名曾协助我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长。

第五,顿悟。

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

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

我在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

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

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

这一时期因制度变革、政治经济等局面的变化,有诸多困惑。

文革结束后,我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

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通过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涉猎、对古代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察,等等,我认识到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会构成。

因此,提出了“广义建筑学”。

这本著作今年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英文。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

“广义建筑学”之后,我仍在从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领悟,基于对传统建筑学因时代而拓展进行种种探索及对国外种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研究,需要追求一种不囿于过去的新学科体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探讨如何科学地利用空间,实现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即有序空间。

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

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

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科学——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

今年9月初,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展览,将我的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进行展览,我进一步体悟到我们过去所居处的人居环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我从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在某一门类中有独到之心得,都可以相应地在人居建设中有所创造和展拓,这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由于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作为建筑学人,以上所说的是我结合自己学术人生经历的一些体悟,我也很难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今天的大会主题解说清楚。

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从而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融贯综合,植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又专注学术研究。

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