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依文学“言”的方法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中依文学“言”的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但对文言知识的教学,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做法仍是将文本扔在一旁,对文中出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进行直译、讲解、归纳和整理。这种丢文教“言”的方法看似简洁方便,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缺乏能动性、学习兴趣低、效能也较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文言知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如何处理好文言文中“文”和“言”的关系?我在近几年的文言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从整体上理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而高中教材选用的古文均是经过历史淘漉后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果将文言知识学习渗透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与文章情理趣的理解和品赏相结合,相信文言知识的面目将不再那么可憎,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有效提升。依文学“言”,学生可以在发现、质疑、体验、探究等阅读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活力和魅力,最终实现识文读文的目的。

一、以疑辨“言”,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内驱力,活化文言知识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质疑,由疑而入,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而文言文知识中充斥着学生的知和未知的内容,教师把质疑、批注、点评的机会和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由不知到知的言语揣摩和习得的过程。

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我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请学生以大组为

单位各自研究部分课文。研究任务为①讲述段落大意。②说明两三处翻译重点。③对字意或文意理解不清处质疑,或对另外组的研究提出质疑。在这样的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大家很快翻译了全文。而学生的质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争论。比如一位同学提出自己曾见过“始得平地”中“始”的两种翻译,不知如何取舍。我提示大家可以在句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通过对后文“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的分析,大家认为这部分写了长江流变的三个阶段,而“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只不过是为江流其后的“其势益张”蓄势,释为“起初”更符合文章的逻辑。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对词义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无论上《促织》还是《诸子喻山水》、《秋水》,我都习惯在课始询问学生的疑问之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和解疑,其内容和表达都是基于自己心理成长的,不仅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自我的投入,同时也能让教师抓住学生困惑和易混淆的关键处,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找准突破口,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以述活“言”,激发学生整体认知的兴趣,趣化文言知识

教师叙述,学生听,初看这是传统文言教学的套路。但是叙述文言故事,用文本故事的生动形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这种叙述和聆听调动了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生动情境,是撞击学生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感知、启发学生联想记忆的有效方式。

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个经历:高中时他特别喜欢上古文课,原因就是老师很会讲故事。上《促织》时老师把整个故事绘声绘色讲了一遍,学生后来都很自发地去看课文。于是我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不仅给学生讲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还顺带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欢离合,学生一面沉浸在故事内容的悲欢离合之中,一面对秦罗敷的“可怜”、刘兰芝的“精妙”有了无意识的印象,对“为仲卿母所遣”、“渐见愁煎迫”等关键句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加以阐述的,学生无意中接收知识的效果有时比刻意强调更佳。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内容产生兴趣,受到情境的熏染,所以课后学生自己乐意去钻研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不仅是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本身含有叙述情节,其实在史传类作品中也有很强的叙述性,如高中所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鸿门宴》等。这一个个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相信学生会被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吸引。另外某些古代散文背后也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项脊轩志》、《石钟山记》等等。文章本身没有叙述性的时候,我们可以挖掘到它的整体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感受力,使其投入到答疑解惑的知识学习中。

三、以问串“言”,激发学生智慧勾连的能力,整合文言知识

好的问题能串联起一篇文言文的重要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理和志趣,同时自然地理解文中的知识重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脚手架,将知识点有机融入到文章整体文意和内容的理解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知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

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先问了学生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马上引出了“病”字在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比较,学生轻松掌握了“病”的形容词含义和使动的活用现象;通过“病”这个关键字,我又让同学思考:梅病态的情形是如何的?怎么变成病态的?是谁把梅变成病态的?一系列问题又让学生抓住并理解多个关键词,如“曲”“欹”“疏”“斫”“删”“锄”“鬻”等的词义,同时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最后我问学生,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学生找到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和“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两句。的确,这两句正是作者龚自珍面对清朝人才制度一体两面的情感。借助这两句话的情感力量,学生又进一步懂得“烈”和“穷”字的内涵。

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我在分析人物过程中落实一些重要词义。如在第一段中,我适机问学生:最能表现婆婆形象的字是哪个?学生有的说“难为”,还有说“不堪”,有的认为是“故”。我趁机引到“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句,同时介绍古代的计量单位“匹”。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下,他们直观地认识到刘兰芝的勤劳能干,而“故”就鲜明投射出婆婆无故挑刺、蛮横无礼的侧面。正是这一个个巧妙的“问”,给学生理解字词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自觉地将文言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四、以品悟“言”,激发学生互动体验的情感,渗透文言知识

所谓掌握,不应是只知道解释为什么,还应尽可能品味到词的内涵,明白它不同现代语的美妙之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吟咏、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自己和他人的内在情感,咀嚼体验、互动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