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依文学“言”的方法探讨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
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
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
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
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
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
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引言高中生研究文言文是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高中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技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采用的技巧和策略:1. 理解常用词汇:文言文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短语,高中生应该熟悉并掌握这些常用词汇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理解常用词汇:文言文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短语,高中生应该熟悉并掌握这些常用词汇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 结合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高中生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结合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高中生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3. 了解常见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高中生应该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章。
了解常见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高中生应该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章。
4. 词语疏解:遇到生僻的词语或者不确定的词汇时,可以通过疏解词义来理解其含义,可以查阅字典或者相关的注释来帮助理解。
词语疏解:遇到生僻的词语或者不确定的词汇时,可以通过疏解词义来理解其含义,可以查阅字典或者相关的注释来帮助理解。
5. 注重细节:文言文中经常通过描写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意图,高中生应该仔细阅读,并注意作者对细节的描述,以便推测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注重细节:文言文中经常通过描写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意图,高中生应该仔细阅读,并注意作者对细节的描述,以便推测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6. 跨越时空:文言文往往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高中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跨越时空:文言文往往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高中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开题报告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探究文言文中高妙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审美价值。
2. 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美学价值,探讨如何将美育教学有效地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
3. 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比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中深入体验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
2. 观察法:观察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方法和效果。
3. 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美育渗透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教学策略的满意度,以了解美育渗透的效果。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 对于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 可以探讨到更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3. 分析不同教师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差异,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美育渗透方法。
4. 获得学生对于美育教学是否行之有效的反馈,进一步提升美育渗透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旨在探清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反馈,了解美育渗透方法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 加深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美育教育在高中文化素养的培养中的实施。
试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二、 提高我国高 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 确 ; “ 雅” 就 是译文简洁 、 生动 、 有文采 。其
1 .结合历史相 关背 景 ,扩充学生 见 译为 辅 ” 的特点 。最后 , 教给 学生 实用 的
高 中语文教材所选 的篇 目, 大 多为先 专有 名词 , 像地名 、 人 名、 职位 、 称 呼及 常
要 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当然 , 教 师不能一
一
方面, 由于 “ 五 四运 动 ” 历 史原 因
的影 响 ,使 用几 千年 的文言 文被 白话 文
后置句 等倒 装句进行 正确 的调整 ,使 它
总之 , 高中语文教师倘若按照 以上 的
还 要结合 史实 , 培养 们合乎现代 汉语语法规 范。 所取代 ,其沟通 的方式 和作 用逐渐被 人 味 地讲授课 文 内容 ,
3 2 趟
Y U W E N J I A O Y U
试析高中语文文言 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一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杨向明
摘要: 文言 文教 学一 直都 是高 中语 文 教学 的 重点 与难 点 , 它在 语 文教 学 中 教 师 要 逐 步 教 会 学 生 各 种 句 式 的
用法 , 切 忌盲 目求快 。 比如 , 让学生
的教学环境 中不断探 索, 一定会让高 中语 文文言文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使 尽管“ 新课改 ” 在我国大力开展 , 但 是 知识点反复强调 ,并 加以归纳和总结 , 例如 , 文言文的字词教学 , 文言文 教学依然 举步维艰 , 它仍遵 循 “ 介 其更有条理性。 字形 以外 , 还要 反复 强 绍作 者与 背景——示 范 朗读 ——纠正 字 除 了基本 的字音 、
言 文 教学 的现 状 , 我们 又该 如 何提 高 文
高中文言文依文学“言”的方法探讨
的文 言教学 中作 了一 些探究 。格式塔 心理
织 的反应 ,从整体上 理解可 以促进学 习者
二、 以述活“ 。 言” 激发学 生整体认 知 的 哉” 穷予生之光 阴以疗梅也哉 ” 和“ 两句。的
学认为 ,人 类 的学 习是对整个 情境作有 组 兴 趣 。 化 文 言 知 识 趣
确, 这两句正是作者龚 自珍 面对清朝人才制
教 师叙述 , 学生 听 , 初看这 是传统 文言 度一体 两面的情感 。借助这 两句话 的情感
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依文学 “ , 言” 学生 教学 的套路 。但 是用文本 故事 的生动 形象 力 量 , 生又 进一 步懂 得 “ ” “ ” 的 学 烈 和 穷 字 可 以在 发 现 、 质疑 、 体验 、 探究 等 阅读过 程 来 促进 学生 知识 的学 习 , 而 调动学 生 不 内 涵 。 从
自主探究 , 倡质 疑 , 提 由疑而人 , 这是语 文 就是老师很会讲故事 。于是 我在上《 古诗 为 阅读 教学行之有效 的策略 之一 。而 文言文 焦仲卿妻作 》 的时候 , 给学 生讲焦 仲卿和刘 还应尽 可能 品味到词 的内涵 ,明 白它不 同 知识 中充斥着 学生 已知 和未 知 的内容 , 教 兰芝 的爱情 悲剧 , 生沉 浸在 故事 内容 的 现代语 的美妙之处 。学生在 课堂 中可 以运 学
阅读过程 中享受获取知识 的快乐 , 受古代语 言文字的活力和 魅力, 感 最终 实现识 文读 文的 目的。
关键词 : 文言文教 学 整体 阅读
高 中语文 新课 标指 出 : 学生 要学 会 阅 思路 , 词义的理解 也更到位了 。 对
读 浅易文 言文 , 了解并 梳理 常见 的文 言实
出质疑。在这样 的任务背景下 , 学生的学习 能力, 整合文言知识
古文阅读中的文言文特色与鉴赏方法
古文阅读中的文言文特色与鉴赏方法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阅读并欣赏文言文作品,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对于大部分现代读者而言,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特色,并探讨一些有效的鉴赏方法。
一、文言文的特色1.1 古老庄重的语言风格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语言风格庄重古雅。
文言文注重修辞和修饰,喜用典故、典型的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读者在阅读文言文时,应当注意把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1.2 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文言文中,通过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因此,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读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哲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
1.3 调音和节奏的变化文言文中的调音和节奏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它注重音韵的和谐与变化,并且每个字都有着特定的声调。
在阅读文言文时,读者需要逐字逐句地朗读,以体验其中的调音与节奏。
二、文言文的鉴赏方法2.1 了解背景和思想观点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当对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言文作品,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2.2 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
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包括词序、词性和句法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
特别是熟悉文言文中的虚词和文言助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整个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多读经典名著通过广泛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比如《红楼梦》、《史记》等,可以增强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经典作品融汇了古代文学的精华,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2.4 与他人讨论交流与他人分享和讨论阅读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并且咀嚼其中的思想内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方法小贴士:1.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哦~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
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明显地忽视了,理念的错位导致了学生语文自读、自学能力的低下,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高中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难度相当大,尤其从初中到高中,跨越性很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入手,文言文阅读教学难以进行。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瞄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展开教学研究,试图打破僵局,有所突破。
3、语文学科性质也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研究依据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象动词,即一种“探究的活动”。
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
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习者通过阅读研究的实践,从阅读对象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总结归纳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
3、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增加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的要求,主张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策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增强发展性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策略探究【摘要】现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策略,包括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探究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策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强化语境理解能力以及多维度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探究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重要的语言形式。
展望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以促进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提高策略、探究、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培养兴趣、强化语境理解能力、多维度提升、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学生们较为困难的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文言文古老难懂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苦恼。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提出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策略探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方法和建议,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中课程的改革,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中,文学艺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文学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从而实现对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深入剖析审美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现途径,进一步分析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审美教育的定义、目标、重点内容、各类审美形式、与文言文教育的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2.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
3. 古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介绍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分析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从而深化对文言文教育的认识,促进其有效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
三、预期成果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深化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制定更具实际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首先,在中学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育已经被列入必修课程之列,而审美教育也已被纳入其中,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 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言文教育体系和审美教育实施方案,促进中学文言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对于高中生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性。
首先,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文言文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语文修养、扩大词汇量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不容忽视。
方法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掌握基础知识。
高中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词汇量、特点和常见的句式结构等,从而扎实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素。
此外,还需要注重背诵古文经典,以加深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读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高中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名著、先秦诸子的著作等进行阅读,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优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方法三:参加专业辅导班或学习小组为了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高中生可以考虑参加专业辅导班或学习小组。
在这些辅导班或小组中,高中生可以与其他学习文言文的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帮助和督促。
同时,在专业辅导班或学习小组中,学生还可以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方法四:运用多媒体辅助学习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高中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文言文学习。
比如,可以通过观看文言文电影、听古文歌曲、使用文言文学习软件等方式,增加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同时,高中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辅助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方法五:灵活运用文言文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和日常生活的需要,高中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文言文。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从而提升文章的档次和口语的文雅程度。
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与解决方法文言文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古汉语词汇的理解难题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困难是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常常对古汉语词汇的意思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古汉语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词汇:学生可以每天背诵一些古汉语词汇,将其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3.查阅古代词典:学生可以使用古代词典,如《康熙字典》,了解古汉语词汇的详细释义和用法。
二、语法结构的掌握困难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一个主要障碍。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1.学习语法规则: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理解并记住常见的句式结构和词序。
2.阅读范例: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的范例,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用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3.多做习题:练习是提高文言文语法掌握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多做文言文的语法习题,逐渐熟悉和掌握各种语法结构。
三、古文阅读理解难题古文的阅读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一大难点。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1.理清篇章结构:学生在阅读古文时需要先理清整篇文章的结构,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2.注重词句辨析:古文中常常会出现多义词和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需要注重词句的辨析,弄清上下文的意思。
3.扩大阅读量:阅读是提高古文阅读理解的最好方法。
学生应该多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缺乏写作实践的问题文言文学习不仅包括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包括写作能力的培养。
然而,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写作中遇到了困难。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能不需要实验器材,但如果有实验环节,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器材,并进行安全检查。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座位重新安排,形成小组讨论的区域,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4. 设计一个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小游戏,可以是与同学之间互动的游戏,也可以是个人挑战的游戏。游戏需体现文言文阅读的元素,如词汇猜谜、句子翻译等。
5. 制作一个关于《诗经》的简易海报,内容包括《诗经》的简介、主要篇目的介绍以及你对《诗经》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标题: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诗经》其他篇目的阅读:《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除了《关雎》和《卫风·淇奥》,还有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篇目,如《伐檀》、《硕鼠》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篇目,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3)修辞手法的理解:文言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手法的理解感到困难。例如,《卫风·淇奥》中的“维鸟之萃,于彼淇奥。”中的“维鸟之萃”就是一种比喻手法,学生需要理解其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理解方法。
(4)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对于《关雎》和《卫风·淇奥》两篇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脉络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可能会成为学生的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分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分析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本人的本人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文言文阅读学习方法:翻译题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文学风格与表达特点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文学风格与表达特点高中文言文学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达特点,下面将从语言、结构和修辞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言文的语言特点1. 规范严谨:文言文语言对词汇和语法有很高的要求。
在用词上,追求准确、确切,少用随意扩展的词汇,注重准确表达;在语法上,遵循严谨的句法结构和固定的成语搭配,语言精练,逻辑清晰。
例句:夫人子不教,父之过也;夫人不言子,言之难也。
——《论语·为政》2. 文字繁复:文言文中常使用形容详细的修饰语,描写一个事物或一个情节时,常常会用很多的字来具体描述。
例句:麻姑伏案研方儿,鬓如霜,酒几盏,人千古。
——元稹《闺怨》3. 具有典故意味:文言文中常使用典故,通过引用古代典籍、人物或故事,使语言更具丰富性和深刻意味。
例句:予陈夫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冠之客。
——《论语·公冶长》二、文言文的结构特点1. 起承转合:文言文常采用习惯性的起承转合结构,即文章在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进行衔接和过渡,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主语后置的语序。
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优美而生动。
例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孟子·告子上》三、文言文的修辞特点1. 比喻:文言文中使用比喻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以增强表达力和艺术效果。
例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韩非子·显学》2. 夸张手法:文言文中运用夸张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过分渲染或夸大描写,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庄子·天下篇》3. 对偶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对偶句的修辞技巧,通过对比或对称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节奏和韵律感。
例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述而》以上所述仅是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文学风格与表达特点的简要论述,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融会贯通。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作者:刘晓红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长期以来,如何搞好高中文言文教学都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文言文虽然在用词上和文字上与现行的白话文有所区别,但是就其语言意义还是比较相同的。
要想让文言文教学体现出它的古代文学的价值,我们就要拓宽高中生的古代文化视野,培养高中生的古代文学素养,与处理“文”与“言”这一对关系有直接联系。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古文言文研究,由易到难,由点到面,自我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真正实现“文”“言”并举。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高中生;点面结合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8-0253-01受习惯思维影响,很多高中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语文教师教学也倍感煎熬,文言文一度成为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难题”。
在大教育及新课改形式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言文不再是学生惧怕的对象,文言文拉近了高中生与古人的心灵,让高中生深刻的体会到先人们千百年来的本真。
新课标强调:高中生学习我国古代优秀文学成果,通过自我感悟增加文化底蕴,用当代人思维追忆文言文,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点面结合,一方面保证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使高中生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正确把握“文”和“言”的度。
本文通过具体的文言文教学案例,提出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做到“文”“言”的并举,从而确保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1;学“文”中思考“言”“文”和“言”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应该做到因文悟言和因言释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水平。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千古名篇,其中文言文作品更是脍炙人口,高中生应提高重视,在教师的带领下扎牢基础,提高能力。
比如讲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文章讲述的是秦兵威逼郑国城下的危急时刻,出现了烛之武这位关键人物,他的谋略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最终使秦国反过来帮助郑国抗晋。
“言”之凿凿,行而能远
“言”之凿凿,行而能远作者:杨云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6期摘要:关于文言文教学重“文”还是重“言”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也一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
但对高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有高考指挥棒的指引,重“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重“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积累迁移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语文教材的座上宾,能够入选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让学生走进经典,重温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参观北师大时提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要让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文言文教学中是重“言”还是重“文”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
其实“文”与“言”的争论,其本质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
虽然各路大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或摆事实,或讲道理,但一直没有得出一个能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可的结论,更多的人都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达到某种程度的制衡。
反观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一些语文教师在“炮轰”传统重“言”的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的精神采取了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无标点式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重“文”的教学方式横空出世,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探寻古人结构文章的技巧,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拓宽了文言文教学的途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肺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
文字里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与作者共感共鸣。
”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素养一般的学生,面对一篇与当今时代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隔阂的古文,由于缺乏对这种语言的基本感知和对古代人在语言表达上特定的思维方式的了解,要想凭空领略经典名篇优美的文采、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巧的构思无异于痴人说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中依文学“言”的方法探讨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但对文言知识的教学,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做法仍是将文本扔在一旁,对文中出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进行直译、讲解、归纳和整理。
这种丢文教“言”的方法看似简洁方便,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缺乏能动性、学习兴趣低、效能也较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文言知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如何处理好文言文中“文”和“言”的关系?我在近几年的文言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究。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从整体上理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
而高中教材选用的古文均是经过历史淘漉后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果将文言知识学习渗透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与文章情理趣的理解和品赏相结合,相信文言知识的面目将不再那么可憎,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有效提升。
依文学“言”,学生可以在发现、质疑、体验、探究等阅读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活力和魅力,最终实现识文读文的目的。
一、以疑辨“言”,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内驱力,活化文言知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质疑,由疑而入,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而文言文知识中充斥着学生的知和未知的内容,教师把质疑、批注、点评的机会和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由不知到知的言语揣摩和习得的过程。
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我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请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各自研究部分课文。
研究任务为①讲述段落大意。
②说明两三处翻译重点。
③对字意或文意理解不清处质疑,或对另外组的研究提出质疑。
在这样的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大家很快翻译了全文。
而学生的质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争论。
比如一位同学提出自己曾见过“始得平地”中“始”的两种翻译,不知如何取舍。
我提示大家可以在句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
通过对后文“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的分析,大家认为这部分写了长江流变的三个阶段,而“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只不过是为江流其后的“其势益张”蓄势,释为“起初”更符合文章的逻辑。
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对词义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无论上《促织》还是《诸子喻山水》、《秋水》,我都习惯在课始询问学生的疑问之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和解疑,其内容和表达都是基于自己心理成长的,不仅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自我的投入,同时也能让教师抓住学生困惑和易混淆的关键处,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找准突破口,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以述活“言”,激发学生整体认知的兴趣,趣化文言知识教师叙述,学生听,初看这是传统文言教学的套路。
但是叙述文言故事,用文本故事的生动形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这种叙述和聆听调动了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生动情境,是撞击学生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感知、启发学生联想记忆的有效方式。
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个经历:高中时他特别喜欢上古文课,原因就是老师很会讲故事。
上《促织》时老师把整个故事绘声绘色讲了一遍,学生后来都很自发地去看课文。
于是我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不仅给学生讲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还顺带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欢离合,学生一面沉浸在故事内容的悲欢离合之中,一面对秦罗敷的“可怜”、刘兰芝的“精妙”有了无意识的印象,对“为仲卿母所遣”、“渐见愁煎迫”等关键句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加以阐述的,学生无意中接收知识的效果有时比刻意强调更佳。
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内容产生兴趣,受到情境的熏染,所以课后学生自己乐意去钻研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不仅是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本身含有叙述情节,其实在史传类作品中也有很强的叙述性,如高中所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鸿门宴》等。
这一个个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相信学生会被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吸引。
另外某些古代散文背后也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项脊轩志》、《石钟山记》等等。
文章本身没有叙述性的时候,我们可以挖掘到它的整体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感受力,使其投入到答疑解惑的知识学习中。
三、以问串“言”,激发学生智慧勾连的能力,整合文言知识好的问题能串联起一篇文言文的重要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理和志趣,同时自然地理解文中的知识重点。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脚手架,将知识点有机融入到文章整体文意和内容的理解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知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
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先问了学生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马上引出了“病”字在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比较,学生轻松掌握了“病”的形容词含义和使动的活用现象;通过“病”这个关键字,我又让同学思考:梅病态的情形是如何的?怎么变成病态的?是谁把梅变成病态的?一系列问题又让学生抓住并理解多个关键词,如“曲”“欹”“疏”“斫”“删”“锄”“鬻”等的词义,同时理清了文章的内容。
最后我问学生,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学生找到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和“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两句。
的确,这两句正是作者龚自珍面对清朝人才制度一体两面的情感。
借助这两句话的情感力量,学生又进一步懂得“烈”和“穷”字的内涵。
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我在分析人物过程中落实一些重要词义。
如在第一段中,我适机问学生:最能表现婆婆形象的字是哪个?学生有的说“难为”,还有说“不堪”,有的认为是“故”。
我趁机引到“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句,同时介绍古代的计量单位“匹”。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下,他们直观地认识到刘兰芝的勤劳能干,而“故”就鲜明投射出婆婆无故挑刺、蛮横无礼的侧面。
正是这一个个巧妙的“问”,给学生理解字词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自觉地将文言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四、以品悟“言”,激发学生互动体验的情感,渗透文言知识所谓掌握,不应是只知道解释为什么,还应尽可能品味到词的内涵,明白它不同现代语的美妙之处。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吟咏、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自己和他人的内在情感,咀嚼体验、互动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把握。
《项脊轩志》是一篇清新平淡中蕴真情的古文佳作。
正因其淡,学生难赏其意。
这时,我请学生品味某些文言字词,感受其内蕴,从而品赏到文章的韵味。
赏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的过程。
在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偃仰”“冥然”两个词,并尝试模仿和想象。
偃亦仰,偃仰乃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动作;冥乃暗也,此处指静默无声的神情。
同学们在这一动一静、一有声一无声的体验中,感受到了悠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第二段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品味文言虚词“矣”。
粗看,此“矣”应释为“了”,表示到目前为止家庭已经有两次变化。
而联系上下文,我们从细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中,读到了家庭的混乱破败;从“先是”和“迨”的今昔对比中,读到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情景;还从“始为篱、已为墙”这短短六个字,读到了家庭变迁的无奈。
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我们越加发现“矣”字中暗藏着作者无尽的辛酸和哀叹之意。
这样一来,学生对“矣”这个虚词的理解也就更饱满了。
最怕教师为了知识教学而做出煮鹤焚琴的俗事,有时,我们不妨涵咏咀嚼,在品味中获得对文言字词更多的感知和更真切的体察,获得一种可贵的古典雅趣,积淀古典文化素养。
五、以拓探“言”,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延伸文言知识将文言知识放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背景之中加以探究,才能更显出古代汉语深厚的蕴味,才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时空来自主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学习陶渊明《饮酒》为例,我们必然要掌握诗中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如“悠然”等。
所谓“悠然”,是因为“心远”。
心境远离喧嚣和人事,不以世俗和名利为羁绊,所以才能悠然于田园山水之间。
显然单纯讲解是苍白的,但当我们把《饮酒》放在魏晋时代大背景下观照,找到具体事例来加以拓展,引入活水,那么学生的理解容易了,探究的欲望也被勾起了。
上课时,我介绍同学阅读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相关故事。
比如魏晋名流刘伶“以天地为栋宇”的典故,就颇能验证当时名士不受正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洒脱不羁的特点。
可以说,陶渊明的“悠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悠然自得,更有一种“心远”的时代精神的投射。
不仅如此,“悠然”二字中还渗透当时的一种审美情趣。
一切自然是审美化的,非功利化的,由此才能在清贫的生活中有“悠然”一说。
《世说新语》中“阮籍醉卧”的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拓展阅读的刺激下,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魏晋同时期的诗人、魏晋风度和相关作品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探求的可能。
心理研究表明,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呈现,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心理特点。
改变文言知识学习无趣低效的状态,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一个个枯燥的语法知识置于文本之中,在情境中生成、在互动中收获、在自我建构中上升,这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味,有助于文言文教学的长期目标。
学生在玩味问题、体验品赏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认知,建立自己的文言语感,成为文言知识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保证、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建立起根植文本的流动、灵活的而非死板、生硬的文言知识网络。
当然置于阅读环境下,文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削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一步思考。
交流于2009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