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铜氨分析

合集下载

氧、氮、氩纯度分析

氧、氮、氩纯度分析

氧纯度分析一、碱性溶分析1.方法原理:此分析为吸收法,首先定量量出被测试样的体积,再使用保险粉碱性吸收液,吸收被测试样中的氧。

吸收后减少的体积即为氧的体积。

2Na2S2O4+4H2O+O2=4NaHSO32.仪器及试剂:(1)仪器:氧质量表(2)试剂:保险粉(分析纯)、氢氧化钾(分析纯)3.吸收液的配制:将12.5g的氢氧化钾溶于250ml蒸馏水中,溶解后再该溶液放入37.5g的保险粉,以玻璃棒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4.分析步骤:(1)将氧质量表的活塞1、2全部打开(2)将氧气表一端与分析活塞的排气口相接,通被测氧气。

(3)经过半分钟吹除将活塞1关闭,然后将活塞2关闭,取样完毕(4)将活塞1很快的开关1-2次,以排除质量表内部多余的气样(5)将保险粉碱性吸收液倒入质量表甲端。

(6)将活塞1缓慢打开,使吸收溶液自行流入质量表底端(7)将质量表挂于架上,当质量表内的吸收液最终升至最高液面,即为氧气的含量纯度。

二、铜氨溶液法1.方法和原理:采用铜氨溶液吸收法,取100ml样品在吸收瓶中与吸收液接触,氧经反应后被吸收,根据样品体积的减少测定氧含量。

2.仪器、试剂和材料:(1)仪器:氧气分析仪(2)试剂:氯化铵(分析纯)、氨水(分析纯)溶液的配制:将600g的氯化铵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加入1000ml的氨水,混合均匀。

(3)材料:铜丝圈:用φ1mm的2#纯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铜丝圈用1:1的水和盐酸清洗后在用清水洗干净后用蒸馏水洗净。

3.准备工作(1)将氧分析仪的各部件用乳胶管连接起来,给三通活塞抹上真空油脂。

(2)将洗净的铜丝装满吸收瓶,往水准瓶注入混合液,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吸收瓶相通用水准瓶的升降使量气管、毛细管、吸收瓶及所有的管道充满混合液。

(3)调节量气管中的液面至适当位置,关闭活塞,放低水准瓶,若量气管的液位不降低,说明仪器不漏气。

4.分析过程:(1)转动三通活塞,使之与吸收瓶相通,降低水准瓶将吸收瓶中的残留气体导入量气管中。

铜氨分析仪操作规程

铜氨分析仪操作规程

铜氨分析仪操作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工业氧气中氧含量的测定2、引用标准: GB/T 38633、工作原理:在有氨存在时,铜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它们与氢氧化氨、氯化氨作用,生成可溶性高铜盐和亚铜盐。

而亚铜盐易吸收氧生成高铜盐,高铜盐又被还原成亚铜盐。

如此反复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

4、试剂、溶液、材料-氯化铵(GB/T 658);分析纯-氨水(GB/T 631)-蒸馏水;-混合液;将500g氯化铵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加入1000ml 氨水混合均匀;-真空活塞脂;-铜丝网:直径约1mm的纯铜丝,绕制成直径大约5mm、长约10mm 的铜丝圈。

5、仪器氧分析器6、分析步骤6.1化验员上岗时要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用具,胶皮手套、口罩。

6.2检查仪器的气密性,防止漏气。

尤其是三通旋塞应经常涂抹润滑油,使之转动灵活又不漏气。

6.3放入吸收瓶中的铜丝约4/5左右,若吸收液出现黄色时,应及时补充或更换。

6.4取样时,分析管中不能有残气,取样前要吹洗管道。

取样动作要迅速,以免因边取样边吸收,影响准确性;取样数量100ml也要准确。

6.5气体送入吸收瓶后要充分摇晃,使氧被充分吸收;气体返回量气管时,速度不能过快,以免空气窜入分析器中;读数时,水准瓶中的液面应与量气管中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6.6为检验分析结果是否正确,可再次将剩余气体送入吸收瓶吸收,然后再回到量气管中读数,如果两次分析结果相差不大于0.05ml,则说明分析结果正确。

6.7每次化验结果后,准确记录到《氧气检验记录》上。

7、化验结果的判定:依据国家标准GB/T 3863对化验结果进行判定,氧(O2)含量(体积分数)*10-2≥99.5%,则在《外销液体记录》判定合格,并签字。

若化验结果不合格,则在《氧气检验记录》上判定为不合格,并签字,同进立即向空分班长反馈信息。

铜氨纤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铜氨纤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铜氨纤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industry is promising, with significant growth potential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Copper ammonia fiber, known for its antibacterial, deodorizing, and conductive properties, has foun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care, sports, and electronics. The global demand for copper ammonia fiber is driven by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hygiene and health, coupled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for functional textiles. In addition, the advancement 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rising disposable income of consumers in emerging economie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ket.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copper ammonia fiber has gained attention for its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which can provide added protection against bacteria and viruses. With the ongoing emphasis on inf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use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in medical textiles, including hospital gowns, bed linens, and masks,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Similarly, in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performance-enhancing andodor-reducing sportswear is propelling the growth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market.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s also a significant consumer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due to its conductive properties. The increasing use of smart textiles and wearable electronics is fueling the demand for conductive fibers, and copper ammonia fiber is well-positioned to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Moreover, the expanding applications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in fields such as aerospace, automotive, and home textile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market growth.Looking ahead, the copper ammonia fiber industry is anticipated to experience robust growth ove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The rising demand for 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 textiles, particularly in the healthcare sector, is expected to be a key driver for market expansion. Additionall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the production of copper ammonia fiber, including improv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pplications, will further stimulate market growth. Furthermore, the increasing adoption of smart textiles and the continued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in thetextile industry are likely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pper ammonia fiber.In conclusion, the copper ammonia fiber industry is poised for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coming years, driven by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unctional and high-performance textiles. With its unique properties and versatile applications, copper ammonia fiber is expect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textile industry.对于铜氨纤维行业来说,目前的市场状态十分乐观,未来三到五年内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铜氨液是一种常用于吸收一氧化碳的溶液,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了解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生产条件对提高吸收效率、确保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根据以下结构组织内容:引言部分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目的和结构;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铜氨液定义、特性以及一氧化碳来源和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将重点讨论生产条件对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第四部分将通过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验证之前所述内容;最后,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相关知识的全面介绍和解释。

通过对铜氨液定义、特性及一氧化碳来源和影响因素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机制。

同时,生产条件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也将被详细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有益指导,并促进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技术的发展。

2.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2.1 铜氨液的定义和特性铜氨液是一种由铜盐和氨水混合而成的溶液,通常呈蓝色或青绿色。

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可溶解多种金属离子的能力。

铜氨液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一氧化碳吸收过程中。

2.2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常见于燃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

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危害。

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燃料类型、温度、压力等。

2.3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原理和机制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铜盐中的铜离子会与一氧化碳形成络合物,实现一氧化碳的物理吸附。

接下来,氨水中的氨分子与络合物反应生成次碳酸铜和氮气,实现一氧化碳的化学吸附和转化。

3-4 化学分析(配位平衡1)

3-4 化学分析(配位平衡1)
= i =1 n ∑ 1 + β i [L ]i
i =1
4、金属离子缓冲液
¡ 由配合物和配体组成的金属离子缓冲液可以控制溶液中金
属离子的用量。
pM
= (lg K MY
+ lg α ML ) ±1 αL
22
3.3.2.1 形成常数与分布系数
例2、计算[Cl-]= 10-3.20和10-4.20mol/L 时,汞(II)氯配位离子 n 值。
= 4.36%
i =1
20
3.3.2.1 形成常数与分布系数
¡ 各级配位化合物的分布系数δ 仅是游离配位剂浓度的函数。
¡ 当NH3浓度在相当大浓度范围内变化时,由于其各相邻的逐 级形成常数相近,都是几种配位化合物同时存在,故不能以
NH3为滴定剂滴定Cu2+。
21
3.3.2.1 形成常数与分布系数
3、平均配位数
¡ 平均配位数 n :金属离子和配位剂配位的平均数。
n = CL −[L] CM
其中,CM 为金属离子的总浓度,CL 为配位剂的总浓度,
[L] 为配位剂的平衡浓度。
n
n = ([L]+[ML]+ 2[ML2]+L+n[MLn])−[L] [M]+[ML]+[ML2]+L+[MLn]
∑ iβ i[L]i
简称 EDTA),是氨羧配位剂的代表,在分析科学中应
用非常广泛。 EDTA分子属于双偶极离子,其结构式
为: -OOCH2C
HOOCH2C
H+ N CH2
CH2
H+ N
CH2COOCH2COOH
¡ 在强酸介质中,EDTA的羧酸根可再接受两个质子。因

医用氧与富氧空气的指标与检验方法对比

医用氧与富氧空气的指标与检验方法对比
/
11
气味
/
嗅觉
/
12
其他气态氧化物
取新制的碘化钾淀粉溶液(取碘化钾0.5g.加淀粉指示液100ml溶解,即得) 100ml.置比色管中,加醋酸1滴,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溶液应无色。
同药典
同药典
13
酸碱度
取甲基红指示液与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各0.3ml.加水400ml.煮沸5分钟,放冷,分取各100ml.置甲、乙、丙3支比色管中,乙管中加盐酸滴定液(0.01moI/L)20ml,丙管中加盐酸滴定液(0.01moI/L)0.40ml;再在乙管中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乙管显出的颜色不得较丙管的红色或甲管的绿色更深。
方法:铜氨溶液吸收法
方法一:铜氨溶液吸收法
方法二:顺磁氧分析器
2
水分
/
GBT 5832.2 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 第2部分 露点法
水蒸气检测管
3
CO
取甲、乙2支比色管,分别加微温的氨制硝酸银试液25ml,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与乙管比较,应同样澄清无色。
GB/T8984-2008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一氧化碳检测管
4
CO2
取甲、乙2支比色管,分别加5%氢氧化钡溶液100ml.乙管中加0.04%碳酸氢钠溶液l.0m),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所显浑浊与乙管比较.不得更浓。
GB/T8984-2008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二氧化碳检测管
/
10
总烃含量
/
≤60×10^(-6)

碳氢分析仪的特点及原理 分析仪工作原理

碳氢分析仪的特点及原理 分析仪工作原理

碳氢分析仪的特点及原理分析仪工作原理碳氢分析仪以库仑法作为基本方法,利用单片微机技术,实现碳、氢分析的智能化、自动化。

该仪器用于测定煤炭及其它固体物料中有机和无机碳和氢的含量,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煤质分析仪器。

仪器采用多种方法可以分析特殊样品,实时保存数据、调入历史数据等。

适用于煤炭、煤炭渣、焦炭、矿物、岩石、石油化工产品等多种物料的碳、氢的含量测定。

可广泛应用于煤碳、动力燃料、电力、经贸、科研以及石化等部门碳氢分析仪(CH)的特点:1.一体化结构、操作简便2.百分含量自动显示测量结果准确3.对电解池采用先进的清洗技术,免除以前电解池繁琐的清洗。

延长电解池的使用寿命。

4.碳氢分析仪(CH)自备了电解池自动冷却装置,使用方便。

5.碳氢分析仪(CH)自备电解池自动涂膜功能。

6.优化的系统设置,碳管称重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自动进行碳、氢的数据处理。

碳氢分析仪工作原理:碳氢分析仪是一种主要用于测定煤和其它有机物中碳和氢的含量的仪器。

碳氢分析仪采用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反应生成的水被载气(氧气)带进Pt-P2O5电解池,与P2O5反应生成偏磷酸,电解偏磷酸,当电解电流降至终点电流时,终止电解。

单片微计算机对电解过程所消耗的电量进行积分,并实时将该电量积分值换算为氢和碳的质量(毫克)显示出来,最后显示碳、氢的百分含量并将测定结果计算为空气干燥基和干基形式打印出来。

在没有空气干燥基水分数据时,打印总氢值和空气干燥基碳值。

微量氧分析仪的原理微量氧分析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采用完全密封的燃料池氧传感器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测氧方法之一,由高活性的氧电极和铅电极构成,浸没在KOH溶液中。

微量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化学电池法、黄磷发光法、浓差电池法和气相色谱法。

其中比色法是较早采用的分析方法,它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利用铜氨溶液进行比色分析,由于操作复杂,准确度难以保证,并且不能实现自动在线分析,现在已很少采用,不过它还是一种仲裁方法。

分析化学的发展

分析化学的发展

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这一名称创自玻意耳,但其实践运用与化学工艺的历史同样古老。

古代冶炼、酿造等工艺的高度发展,都是与鉴定、分析、制作过程的控制等手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东、西方兴起的炼丹术、炼金术等都可视为分析化学的前驱。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已经掌握了一些称量的技术。

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当属等臂天平,它在公元前1300年的《莎草纸卷》上已有记载。

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公元前2600)尚存于世。

不过等臂天平用于化学分析,当始于中世纪的烤钵试金法中。

古代认识的元素,非金属有碳和硫,金属中有铜、银、金、铁、铅、锡和汞。

公元前四世纪已使用试金石以鉴定金的成色,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在解决叙拉古王喜朗二世的金冕的纯度问题时,即利用了金、银密度之差,这是无伤损分析的先驱。

公元60年左右,老普林尼将五倍子浸液涂在莎草纸上,用以检出硫酸铜的掺杂物铁,这是最早使用的有机试剂,也是最早的试纸。

迟至1751年,埃勒尔·冯·布罗克豪森用同一方法检出血渣(经灰化)中的含铁量。

火试金法是一种古老的分析方法。

远在公元前13世纪,巴比伦王致书埃及法老阿门菲斯四世称:“陛下送来之金经入炉后,重量减轻……”这说明3000多年前人们已知道“真金不怕火炼”这一事实。

法国菲利普六世曾规定黄金检验的步骤,其中提出对所使用天平的构造要求和使用方法,如天平不应置于受风吹或寒冷之处,使用者的呼吸不得影响天平的称量等。

18世纪的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可称为无机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

他最先提出金属元素除金属态外,也可以其他形式离析和称量,特别是以水中难溶的形式,这是重量分析中湿法的起源。

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不仅改进了重量分析的步骤,还设计了多种非金属元素测定步骤。

他准确地测定了近200种矿物的成分及各种工业产品如玻璃、非铁合金等的组分。

18世纪分析化学的代表人物首推贝采利乌斯。

他引入了一些新试剂和一些新技巧,并使用无灰滤纸、低灰分滤纸和洗涤瓶。

GBT3863-2008工业氧

GBT3863-2008工业氧





必须经常注意加满铜丝圈,使气体充分与铜丝接触 吸收液在吸收数十个样品后失效,于初发黄时更换, 更换时要留旧溶液1/5左右。 结果处理:当同一样品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超 过0.05(mL)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 允许采用离子流法、燃料电池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测 定氧含量。氧分析仪的操作、校准按仪器说明书。 当对测定结果又异议时,以本标准规定的方法为仲 裁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氧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以及包 装、标志、储存与运输。给出了氧气安全警示。 本标准适用于由深冷法分离空气和电解水等方法制 取的气态或液态氧,主要用于冶金、化工、环境保 护、火焰加工等
要求

工业氧技术要求:氧气(O2)纯度(体积分数) /10-2大于等于99.5%。水(H2O)含量无游离水。



瓶装氧气应以批量的2%随机进行检验,抽样数量应 不少于2瓶,也不多于5瓶。 管道输送氧气的抽样频次由供需双方商定。当检验 结果有任何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抽样间 隔期内输送的工业氧气不合格。 集装格装、杜瓦罐装工业氧应逐一检查验收。当检 验结果有任何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产品 不合格。




氧气的包装、储存于运输符合《气瓶安全监察规 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危险货 物运输规则》的规定。包装标志应符合GB190规定 氧气充装站应符合GB50030、GB17624的规定 工业氧出厂时应附有质量合格证,其内容至少应包 括:a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称,危险化学品生产许 可证编号;b生产日期或批号,包装压力,产品技 术指标;c本标准的编号,检验员号等。 氧气生产企业应为顾客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其内 容应符合GB 16483的规定

络合滴定法。分析化学第四版部分习题答案

络合滴定法。分析化学第四版部分习题答案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P1961、(1)乙二胺四乙酸,H 4Y ,结构式:P153,Na 2H 2Y·2H 2O ,4.4,pH=21(pKa 4+pKa 5),0.02mol·L -1 (2)H 6Y 2+、H 5Y +、H 4Y 、H 3Y -、H 2Y 2-、HY 3-、Y 4-,7,Y 4-,pH >10.26,1:1(3)条件形成常数(表观形成常数、简称条件常数),在副反应存在下,lgK`MY = lgK MY - lg αM - lg α (4)K`MY 和c M ,K`MY ,越大;c M ,越大。

(5)越高,αY αM , αY ,愈小,M ,αM ,lgK`MY ,c M 、△pM`,△pM`。

(6)6a 3a 2a 1a 6a 2a 1a 42a 1a 51a 6)H (Y K K K K K K K ]H [K K ]H [K ]H [⋅⋅⋅⋅⋅⋅+⋅⋅⋅+++=α+++6H 62H 2H 1]H []H []H [1+++β+⋅⋅⋅+β+β+=2、答:因为(1)这些离子与NH 3逐级配位且K i 之间相差不大,产物没有固定组成(即不按一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 ;(2)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差(即反应不完全)。

即反应不能定量完成。

故不能以氨水为滴定剂用络合滴定法来测定这些离子。

3、答:根据络合物分布分数的表达式可知:1、β1[L]、β2[L]2…βn [L]n的大小分别反映[M]、[ML]、[ML 2]…[ML n ]的相对大小,所以,可以通过这些值的大小来估计溶液中络合物的主要存在型体。

4、解法一:因为Al 3+与乙酰丙酮络合物的lg β 1 ~ lg β2分别为8.6,15.5,21.3 所以lgK 1=lg β1=8.6,lgK 2= lg β2-lg β1=15.5-8.6=6.9,lgK 3= lg β3-lg β2=21.3-15.5=5.8 即: 323AlL |AlL |AlL |Al +pL 8.6 6.9 5.8lgK 1 lgK 2 lgK 3 (见P 159的例题)故:AlL 3为主要型体时,pL<5.8。

Cu的测定

Cu的测定

Cu的测定—碘量法(Na2S2O3分离容量法)一、方法概述1、测定原理:在PH=2—3的酸性介质中,Cu离子与KI作用生成CuI2沉淀,并析出当量的碘,然后用Na2S2O3滴定:2Cu2++4I-==CuI2↓+I2I2+2Na2S2O3==2NaI+Na2S4O62、干扰及消除Fe能氧化KI而析出I2,用NH4HF2掩蔽,使之生成[FeF6]3-络离子,在酸性介质中,NO2-被KI还原为NO并析出I2。

2NO2-+I-+4H+==2NO+ I2+H2O生成的NO又被空气氧化为NO2,再与碘作用,使终点不稳定,用尿素破坏NO2-而消除干扰,过剩的尿素在煮沸时分解:2NO2-+CO(NH2)2+2H+==3H2O+CO2+2N2↑Pb 、Bi都能与碘离子生成黄色络合物,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故在滴定时适当提前加入淀粉指示剂。

本法可测定原矿、精矿中0.3%以上的Cu。

二、试剂的配制与标定1、HCl 分析纯比重1.192、硝硫混酸(7:3)3、醋酸分析纯36%—37%4、氨水(1:1)5、NH4HF2分析纯固体6、尿素分析纯固体7、KI 分析纯固体8、淀粉(0.5%):称取2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搅拌,均匀后加入400ml沸水煮沸至透明,冷却备用。

9、Na2S2O3标准溶液(约0.02N):称取Na2S2O3·5 H2O10g,溶于预先煮沸并冷却的的蒸馏水中,加Na2CO30.2g,稀释至2L,放置一周后标定。

10、Cu标准溶液:称取纯Cu(99.999%)1.0000g于250ml烧杯中,加1:1HNO320ml,加热溶解后加1:1H 2SO 410ml ,加热蒸发至尽SO 3浓烟,冷却后加H 2O 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每ml 含Cu1mg 。

标定:吸取Cu 标准溶液25ml ,用1:1氨水滴定至铜氨络离子兰色出现,加乙酸至兰色消失,并过加3—5ml 。

三、分析步骤称取0.5—10g 试样于250ml 烧杯中,加少量水润湿,加HCl10ml ,于电热板上加热溶解5—6分钟,加硝硫混酸15ml 加热溶解。

含铜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含铜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一、含铜废水的性质含铜废水中存在的铜离子按照价态有二价态铜离子和一价态铜离子,按存在形式有游离铜如Cu2+和络合铜如铜氰配离子、铜氨络合等;在染料、电镀等行业含铜废水中,铜离子往往以络合形态存在,如铜氰配离子;以酸性镀铜废水为例,废水中主要存在Cu2+、H+、Fe2+、Fe3+等阳离子和SO42-、Cl-等阴离子;氰化镀铜漂洗废水中含游离氰根离子300~450mg/L,含一价态铜离子400~550mg/L;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废水中的污染物,如硫酸铜、硫酸、焦磷酸铜等,其质量浓度在100mg/L及50mg/L以下;电路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废水有含铜蚀刻液与洗涤废水等,其质量浓度在130~150mg/L及20mg/L以下;染料生产含铜废水的质量浓度位1291mg/L;铜矿山含铜废水,其质量浓度在几十至几百毫克每升;二、含铜废水的处理1.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包括氢氧化物沉淀法和硫化沉淀法;氢氧化物沉淀法中石灰法使用较广,其机理主要是往废水中添加碱一般是氢氧化钙,提供废水的pH值,使铜等重金属离子生成难容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废水中铜离子含量而达到排放标准;其处理工艺为:重金属酸性废水→沉砂池石灰乳混合反应池→沉淀池→净化水→外排;该法处理后的净化水有较高的pH值及钙硬度,和严重的结垢趋势,需采用合适的水质稳定措施进行阻垢后才能实现回用,而且不适于处理印刷电路板生产过程中的含铜络合物废水;硫化沉淀法是利用添加Na2S等能与重金属形成比较稳定的硫化沉淀物的原理,其工艺为:含铜废水→硫化物沉淀处理→中和处理→外排;该法用于常规的中和沉淀法无法处理的铜络合物的废水,但加入了大量的化学药剂,因此存在二次污染;案例:氢氧化钠中和沉淀酸性含铜电镀废水,当溶液pH值达到左右时,水中Cu2+质量浓度为367mg/L,滤液中铜的质量浓度小于1mg/L;采用硫化沉淀法,对含Cu2+质量浓度为120mg/L的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废水中Cu2+<L;2.离子交换法该法能有效的去除矿山废水中的铜离子,而且具有处理容量大、出水水质好等特点,且占地少、不需对废水进行分类处理,费用相对较低,但存在投资大、对树脂要求高、不便于控制管理等缺点;工艺为:混合废水→阳离子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柱→回用及排放;如果原水pH值过低,应先进行pH调整,废水的Cu2+浓度过高时,应进行除铜预处理,否则树脂再生会过于频繁;用于去除废水中Cu2+的离子交换树脂有:Amberlite IRC-718整合树脂、Dowex50x8强酸性阳离子树脂、螯合树脂Dowex XFS-4195、螯合树脂Dowex XFS-41196及国内的“争光”、“强酸1号”和PK208树脂等;案例:移动车间进出水水质3.电解法Cu2+向阴极迁移并在电极表面析出;电解法处理含铜废水不仅在理论上较为成熟,而且平板电极电解槽、流态化电解槽等处理装置均在生产实际中广泛应用;案例:对氰化镀铜漂洗废水的亚铜离子进行电解处理,在阴极电流密度为dm2,电极面积比阴:阳为2:1,极距为3cm,温度为55℃,pH值为,电解质氯化钠加入量为L的条件下,电解废液2h可以使Cu+质量浓度从450mg/L 降至48mg/L;采用电解法对印刷电路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碱氨蚀度废水中的铜离子,并可以回收金属铜,在极距为28mm,电流密度100~300A/m2时,铜离子的去除率在99%以上4.重金属螯合剂采用重金属螯合剂EP110对印制电路板含铜废水进行处理,在pH值为3~13、EP110投加量大于水中Cu2+质量7倍质量比、反应时间约为15min 及投加少量PAC/PFS的条件下,可以使处理水中Cu2+含量低于L的国家允许排放标准;采用该方法处理印制电路板低铜含量的含铜废水优于采用传统的化学处理法;5.膜集成技术膜集成技术超滤、反渗透、离子交换等对含胶体、重金属Cu2+工业废水进行循环回用处理,经处理后水中的质量浓度有140mg/L下降到L,电导率达到cm,出水水质达到了生产工艺用水要求;所产生的浓缩水经铜回收浓缩系统RO浓缩后进行萃取系统,回收电解铜,实现了废水处理的闭路循环;该集成工艺可以使含铜工业废水循环回用,可回收电解铜100t/a以上;。

纤维定性,定量分析讲义

纤维定性,定量分析讲义

纤维定性定量分析1. 适用范围1.1 适用于纺织产品中出现的纺织纤维;2. 性能要求无3. 测试方法3.1 测试环境定量分析在通风厨下进行。

3.2测试仪器及材料●显微镜●过滤钳锅3.3 试剂:3.4 纤维含量检测的基本步骤1、样品---取样---预处理2、定性分析:1)如果样品是由一组份组成,直接出据检验结果。

2)如果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纤维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化学法;3)数据处理;4)出据检验结果。

这里介绍几个概念:1.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所含纤维的种类。

通常指纤维成分;2.定量公析:确定样品中所含纤维的量。

通常指纤维含量。

3.预处理:采用一定的方法去除样品中的非纤维物质,如涂层、浆料等3.5 取样一、纤维类:这类样品通常呈散纤维状态;不同的试验方法中有不同的取样方法。

1)将试样以小于1cm的厚度平铺于试验台上,用镊子在试样正反两面的不同部位(正反两面的取样点要交叉)各取20个点,镊取约200mg纤维混合并平分成三个试验样品。

2)A、填充物纤维含量取样方法按图1,在各取样处随机抽取约10g样品,将每份样品自己充分混合均匀,组成第一组混合样品。

B、按图2所示,将第一组混合样品中的第1 个样品与第2样品合并混合,再分成两半,丢弃一半,保留一半;第3 个样品与第4个样品合并混合,同样分面两半,丢弃一半,保留一半……第7个样品与第8个样品合并混合。

再分成两半,丢弃一半,保留一半。

组成第二组的4个混合样品。

C、将第二组混合样品中的第1 个样品与第2 个样品合并混合,再分成两半,丢弃一半,保个混合样品。

D、将第三组的混合样品按第二组方法分样,最后得到一个约10g的试验室试验样品,供纤维含量测试用。

图1图2二、纱线类纱线类的产品通常大多呈管纱、筒纱、绞纱、团绒(绒线类)等形式。

做为样品本身的均匀性比较好,在确定批样品后从单一样品取样时可以根据其形式随机取。

如样品总数为10个管纱(筒纱、绞纱、团绒)分别从10个管纱(筒纱、绞纱、团绒)取长度基本相同的样品并将其混合均匀。

煤化工合成氨工艺分析及节能改造措施

煤化工合成氨工艺分析及节能改造措施

煤化工合成氨工艺分析及节能改造措施摘要:近些年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其中煤化工合成氨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如今合成氨被广泛应用在多个行业当中,需求量持续不断增加,有效推动合成工艺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相比较而言,煤化工合成氨工艺技术的优化和发展很好地保证了氨的纯度,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煤炭资源不可再生,因此不断优化氨合成工艺,提高节能效果以尽可能减少对煤能源的消耗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深化能源改革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空前重视环保和节能的时代背景下,煤化工合成氨过程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成为关注热点和技术难点。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合成氨生产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详细论述了煤化工合成氨生产工艺和节能改造措施。

关键词:煤化工;合成氨;工艺分析;节能改造中图分类号:TQ113 文献标识码:A1合成氨生产特征1.1系统性和连续性煤化工合成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一系列处理,然后进入煤气化工序、脱硫工序和净化工序,并在合成系统高温高压催化作用下合成氨,系统合成反应后剩余的原料气送入循环系统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反复不断地连续重复上述工艺流程实现合成氨生产目标。

生产过程中,某个生产工序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降低合成氨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合成氨生产工艺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保证这一前提,才能有效的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1.2复杂性和规范性合成氨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整个生产过程会涉及较多工序,而且对生产原材料质量也要求比较高。

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结合生产需求和特征,严格管控原材料的温度、压强、数量和催化剂。

比如,在制备氢氮混合气的时候,主要是以天然气、煤和水蒸气等能源为主,如果制备工艺不够完善就会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所以我们应该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尽量将合成氨生产能耗控制在60%以内,而且实践证明这一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其也是合成氨企业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的一项关键性内容。

煤气分析和灰渣含碳量检测方法

煤气分析和灰渣含碳量检测方法

煤气站分析仪器、药品目录一、仪器:1、奥氏气体分析仪2套2、输血胶管1圈3、滴定管架2个4、25ml、50ml碱式滴定管各5支5、100ml透明滴瓶5个6、100ml棕色滴瓶5个7、1000ml透明试剂瓶5个8、5000ml透明下口瓶2个9、10ml、100ml、1000ml量筒各1个10、250ml 500ml玻璃烧杯各5个11、25ml 100ml移液管各2支二、药品:(分析纯或优级莼)1、氢氧化钾(KOH)20瓶2、焦性没子酸20瓶3、25%氨水20瓶4、细钢丝5KG5、硫酸(H2SO4)5瓶盐酸(HCL)1瓶6、甲基红指示剂1瓶(约50g)酚酞指示剂1瓶(约50g)铬黑T指示剂1瓶(约50g)7、氯化钠(NaCl)2瓶氯化铵(NH4Cl)5瓶硫酸钾(K2CO3)1瓶氧化锌(基准试剂,ZnO)1瓶8、凡士林1瓶9、水银1瓶(约100ml)10、三乙醇胺5瓶奥氏气体分析仪一、概述1、煤气的成份:CO2(二氧化碳)O2(氧气)CO(一氧化碳)H2(氢气)CH3(甲烷)N2(氮气)等。

2、CO2(二氧化碳)的吸收用30%KOH溶液(氢氧化钾):2KOH+CO2=K2CO3+H2O30%KOH配制:用1000ml量筒量取800ml蒸馏水于1000ml透明试剂瓶中,再称取240.0gKOH加入,溶解后,摇均匀。

KOH与CO2反应较快,一般把煤气混合气体通入装KOH溶液鼓泡式吸收瓶的次数为4次即可。

3、O2(氧气)的吸收用C6H3(OK)3(焦性没食子酸钾):4C6H3(OK)3+O2=2(OK)3C6H2-C6H2(OK)3+2H2O焦性没食子酸钾配制:用1000ml量筒量取800ml蒸馏水于1000ml透明试剂瓶中,再称取80.0g焦性没食子酸加入,溶解后,摇均匀,再称取77.0gK0H加入,溶解后,摇均匀。

在使用时将焦性没食子酸钾溶液倒入吸收瓶后,再倒入5ml液体石蜡作密封剂,让焦性没食子酸钾不与空气接触,避免空气中的氧气与焦性没食子酸钾发生化学反应。

一种金属铜的回收方式(氨铵浸出萃取电解湿法冶铜)

一种金属铜的回收方式(氨铵浸出萃取电解湿法冶铜)

高碱性低品位氧化铜矿氨浸-萃取-电积工业试验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开始从含硫酸铜的矿坑水中用铁置换法回收铜,至宋代,浸出法产铜即已占全国铜产量的15%~20%。

196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然伽施(Ranches)开创了溶剂萃取铜的先河,掀开了铜工业新的一页,产生了现代铜湿法冶金工业。

迄今为止,现代湿法炼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远高于整体铜工业的发展速度,主要是从低品位矿,如氧化矿、剥离的表外矿、浮选尾矿中回收铜,而这些物料正是火法冶炼难以利用的原料。

随着铜资源的逐渐贫化和铜湿法冶金技术水平的提高,铜湿法冶金的原料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

硫酸是湿法炼铜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有效浸出剂,能浸出酸性和低碱性铜矿石中的铜,对于碱性脉石含量高的铜矿石则不适用。

一方面因高酸耗导致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反应生成的硫酸钙会粘附在矿石表面降低反应速率,延长铜浸出周期,甚至阻碍铜的浸出。

氨-铵盐浸出体系是湿法冶金中一个重要的浸出介质体系。

国外如美国安纳康达(Anaconda)铜业公司和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矿山针对硫化铜精矿利用氨-铵盐浸出介质进行了半工业和工业试验。

云南东川矿务局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对汤丹铜矿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工业试验。

针对高碱性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的难题,介绍了氨-铵盐体系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工业试验研究结果,并进行了工艺及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氨浸-萃取-电积工艺是可行的,阴极铜质量可达99.99%。

一、矿石性质矿石为土状氧化铜矿石,粉矿占90%以上,块矿风化严重、易碎。

矿石呈棕黄色,用水洗涤后有清晰可见的蓝色孔雀石颗粒。

矿石多元素分析和铜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矿石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注:Au,Ag含量单位为g/t。

表2 矿石的铜物相分析结果%从表1可见,该矿石含氧化钙高达33.78%,氧化钙与氧化镁总量达34.94%,属高碱性矿石。

该矿石含银较高可以回收利用。

气体的化学分析方法

气体的化学分析方法

缓慢燃烧法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且浓度控制在爆炸极限 以下,使之经过炽热的铂丝而引起缓慢燃烧 此法需时太长,适合于可燃性组分浓度较低的 混合气体或空气中可燃物的测定
氧化铜燃烧法
利用氧化铜在高温下的氧化活性,使可燃性气体缓
慢燃烧,O2和H2在2800C以上开始氧化,CH4在 6000C以上才开始氧化
(1)准备工作:连接好仪器,依照拟好的分析顺 序,将各吸收剂分别自吸收瓶的承受部分注入吸收 瓶中,检测是否漏气 (2)取样 ①洗涤量器管
②吸入样品 ③测量样品体积
(3)测定 ①吸收 ②燃烧法测定 A、留取部分试样吸收足量氧气 B、点火燃烧
结果计算
(1)吸收部分
(CO2
)

V1 V0
100%
梳形管 连接量气管、吸收瓶及燃烧管的部件
旋塞
控制气体流动的部件
燃烧瓶
内有两根铂丝,铂丝的外端接电源,使可燃气体燃 烧
奥氏气体分析仪测定半水煤气含量
仪器:改良奥氏气体分析仪 试剂 (1)氢氧化钾溶液(33%) (2)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 (3)氯化亚铜氨性溶液 (4)封闭液
测定步骤
H2 + CuO CO + CuO CH4 +4CuO
2800 C
H2O
+
Cu
2C800CO2 + Cu
>6000 C
CO2
+
H2O(液)
+4Cu
当混合气体通过2800C高温的CuO时,使其缓慢 燃烧,这时CO生成了等体积的CO2,缩减的体积 等于H2的体积,然后升高温度使CH4燃烧,根据 CH4生成的CO2体积,可求出CH4的含量
气体的化学分析方法

精制棉特性粘度、聚合度、粘度对应范围、铜氨溶液的制备方法、聚合度的测定、粘度的测定

精制棉特性粘度、聚合度、粘度对应范围、铜氨溶液的制备方法、聚合度的测定、粘度的测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精制棉各规格产品的特性粘度、聚合度、粘度对应范围A.1精制棉各规格产品的特性粘度、聚合度、粘度对应范围见表A.1。

表A.1精制棉各规格产品的特性粘度与聚合度、粘度对应范围规格特性粘度mL/g 平均聚合度粘度mPa·s5<400<600<10 15400~550600~80010~20 30551~700801~100021~40 60701~9001001~130041~70 100901~11501301~160071~120 2001151~13501601~1900121~300 4001351~15501901~2200301~500 6501551~17502201~2400501~800 10001751~19002401~2600801~1700 20001901~20502601~28001701~2700 3000>2050>2800>2700注:特性粘度采用铜乙二胺溶液测定,聚合度、粘度采用铜氨溶液测定。

附录B(资料性附录)铜氨溶液的制备方法B.1试剂和材料铜氨溶液制备所需试剂、材料要求为:a)氢氧化钠;b)氨水;c)硫酸;d)硝酸:配制成体积分数为30%的溶液;e)硫代硫酸钠:配制成0.1mol/L的标准溶液;f)蔗糖;g)碘化钾: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h)碱式碳酸铜;i)可溶性淀粉: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的溶液;j)工业用氢氧化钠: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0%的溶液;k)甲基橙: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1%的溶液;l)紫铜:直经1mm~2mm的铜丝或厚度应小于1.5mm的铜片;m)甲基红: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04%的溶液;n)铜氨溶液:溶液中铜含量13.0±.2g/L,氨含量150±2g/L。

B.2仪器、设备铜氨溶液制备所需仪器、设备要求为:a)带塞锥形瓶250mL;b)移液管:3mL~5mL;c)水流唧筒或真空泵;d)铜氨溶液的制备装置:见图B.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3铜丝的消耗会影响吸收效率,必须经常 补充,铜丝用量应保持吸收瓶4/5左右。 • 7.4实验统计:进行氧气浓度测定时,在090ml段,测量值<实际值,90-99ml段,测 量值=实际值,99-100ml段,测量值>实 际值。
• 7.2新的吸收液由于缺少高价铜盐,吸收比 较缓慢,导致前几次分析结果可能偏低。 • 当吸收液使用至初发黄时应及时更换,留 1/5左右的旧溶液,添加适量的新吸收液。 留旧液的目的:增加新换溶液中的低价铜, 使高低价铜盐能尽快达到平衡。
• 一价铜盐偏高,导致测量值偏低,使高低 价铜盐的循环过程不能有序进行。添加硫 酸铜的目的,就是补充一部分二价铜盐, 使吸收更均衡,一旦二价铜盐因吸收氧达 到饱和,就会产生黄绿色沉淀,因此,需 及时更换或补充新的吸收液。
4.2 测定
4.2.1转动三通活塞,使吸收瓶与量气管相通,降低水准瓶,将吸收瓶中 的残留气体全部导入量气管中。 4.2.2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大气相通,提高水准瓶,令混合液全部 充满量气管和三通活塞支管后关闭三通活塞。 4.2.3将取好氧的球胆的橡皮管连接于三通活塞支管上,迅速打开三通活 塞使样品气进入量气管,当稍微超过100mL时,压紧连接水准瓶与量 气管的橡皮管,迅速拆除取样用橡皮管。升高水准瓶使其液面略高于 量气管中液面,微松橡皮管,使量气管中之液面至零点刻度时再压紧。 4.2.4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吸收瓶相通,慢慢举起水准瓶,使气样 全部进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 4.2.5小心而充分振荡仪器。经3min后,转动三通活塞,并令吸收瓶中的 剩余气体缓慢返回量气管,当吸收液刚流入量气管时,关闭活塞。举 起水准瓶,使其中的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对齐,读取量气管里液面相应 的刻度,即为试样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 4.2.6使量气管中未被吸收的气体再次进入吸收瓶,重复吸收操作,直到 相邻两次分析结果之差不超过0.05ml时,本次分析结束。
氧含量测定
方法一:铜氨分析方法
方法依据:GB3863-2008(仲裁法)替代 GB3863-1996
一、方法原理
用铜氨溶液吸收法进行测定。取一定量样 品气和吸收液接触,在吸收瓶中氧经反应 后被吸收,根据样品气体积的减少测定氧 含量。
二、试剂、材料
本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蒸 馏水。 2.1氯化铵 ; 2.2氨水 ; 2.3混合液:将500g氯化铵溶解于1000mL蒸馏水 中,加入1000mL氨水,混合均匀; 2.4真空活塞脂 ; 2.5铜丝圈:用直径为1mm的二号铜(纯铜)(符 合GB466《铜分类》或YB145《纯铜加工产品化 学成分》要求)铜丝(纯度大于99.9% ),绕于直 径5mm的棒上,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反应机理
• 2Cu+O2 —2 CuO 3 Cu+O2—CuO+ Cu2O • CuO+2NH4OH+2NH4Cl— Cu(NH3)4Cl2 +3H2O Cu2O+2NH4OH+2NH4Cl __2Cu(NH3)2 Cl+3H2O Cu(NH3)2Cl+4NH4OH+4NH4Cl+O2 ___4Cu(NH3)4Cl2 +6H2O Cu(NH3)4Cl2+Cu_一样品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超 过0.05ml时,取其算数平均值作为分析结 果。 5.2 O2含量%=(V-V1)/V *100 • 式中:V-取样体积;100mL • V1-残余体积;mL
六、量气管的维护
• 在日常分析完毕后: 6.1首先应该将活塞打至通大气位置,保持管内空气畅通,避免溶液挥发 使得量气管内局部压力过大引起爆炸。 6.2其次,及时清理在做样过程中溢流或喷溅出来的铜氨溶液,特别是活 塞处,由于溶液是碱性溶液,对涂抹在活塞处保持润滑作用的凡士林 具有腐蚀作用,同时在天气较热的情况下,溶液自身挥发速度加快, 析出淡兰色固体物质凝结在活塞附近,直接影响到活塞旋转。当遇到 活塞被卡住现象时,将量气管的活塞部分浸泡在水中;若由于固体物 质引起活塞堵塞,可滴加少许氨水,待活塞松动后,及时清理干净, 晾干,涂抹好凡士林备用。 6.3对于量气管两端连接的乳胶管应及时更换。在碱性溶中以及温度较高 的环境下,乳胶管老化速度加快,如果不及时清理,老化的乳胶管粘 附在量气管壁,极容易堵塞量气管口,一旦进入管内更不容易清理出 来。
七、补充
7.1 铜氨法工作原理:一定量的被测气体与铜氨溶 液接触,在有氨水存在的情况下,O2与Cu反应生 成氧化铜CuO和氧化亚铜Cu2O,这两种铜氧化物 分别与氨水、氯化铵作用,生成相应的的可溶性 高价+2价铜盐Cu(NH3)2Cl2和低价+1价铜盐 Cu(NH3)2Cl,低价铜盐吸收O2转化为高价铜盐, 高价铜盐被Cu还原成低价铜盐,如此反复循环反 应,直至混合气中的O2耗完为止,然后根据气体 体积的减少得出O2的体积的百分比含量,即混合 气体中O2的体积的百分比浓度。
三、仪器
3.1仪器名称:奥氏吸收测氧仪 3.2奥氏吸收测氧仪的组成: • 奥氏吸收测氧仪由水准瓶,量气管,反应瓶三 部分用乳胶管连接而成。
连接管 毛细管 吸收瓶 液封瓶 水准瓶 三通活塞
量气管
量气管技术条件说明
四、 测定步骤
• 4.1 准备工作 用铜丝圈装满吸收瓶。用小橡皮管把分析器的 各部件连接起来,三通活塞涂擦少量真空活塞脂。 往水准瓶子里注入混合液,转动三通活塞,使 量气管与吸收瓶相通,用水准瓶的升降使量气管、 毛细管、吸收瓶及所有管道充满混合液,共需混 合液约550mL。 调节液封瓶中的液面至适当位置。关闭活塞, 放低水准瓶,若量气管里液位不降低说明仪器不 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