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西美学精神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审美情趣各有特质。
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实践和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实践品格和高远飘逸的诗性生命之张力;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刻画。
近代以降,中西方审美情趣在对话交融中互相影响,特别是在艺术家那里以及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享受中正在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交融之中。
伴随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和延伸,中西审美情趣对促进人们的人格建构和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定然会起到越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审美观之异同柏拉图曾提出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未终结。
美究竟是什么?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二者的统一?自古以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美纯粹是人的主观体验。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各美其美---人处于潮湿地方会腰疼,泥鳅则很喜欢;人处在树梢上会害怕,猴子却很喜欢。
究竟何为“正处”,即美的处所在哪里?中国人吃饭菜,外国人吃面包,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究竟何为“正味”,即“美味”?人见美女喜欢,鱼见美女游到深水之中,鸟见美女急忙高飞,麋鹿见美女连忙逃跑,何为美色?因而庄子认为美是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的。
甚至以“道”观之,美丑、大小、高低都不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完全是由人的主观理念、观察角度决定的。
从“壕上之辩”可以得知,审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它不同于纯粹的思辨。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艺术不可能或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1](P. 424)维特根斯坦认为,把美学看成是说明美是什么的科学“便是可笑的”[2](P. 131).然而,美毕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有人认为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
南朝刘义庆认为美在自然,《世说新语》中描述土地人物之美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柳宗元认为人之“粹美者”、天之“神明者”都在于客观物质。
中西方美学透视
中西方美学透视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美学的研究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
其中,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
本文将透视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自的艺术文化。
一、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开端,源于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称为“艺术”,被视为“道德、艺术、宗教”三大人生支柱之一。
而在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对艺术的直接审美和性质分析,强调个人的感受和主观印象。
因此,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中西方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的本质。
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文化教化人”的效果,即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品位和人生态度;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的目的在于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
可以看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目的及取向的不同,造成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气质。
三、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在审美方式的差异上也非常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人们更注重品位的细微变化,喜欢从善于吟咏琴棋书画中提取优秀的艺术精华,进行一种情趣化的品味。
而西方美学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理解和评价美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为中西方艺术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特征,显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审视角度。
四、审美对象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对象上的不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刻。
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和互动。
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使人们在审美时常常将自然融于艺术之中,表达出“形神兼备”、“意境优美”的审美目的。
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对象更侧重于艺术作品本身,关注艺术形式, 着重于艺术的创新与实验,并将艺术归于一种高度自由的自我表达方式。
最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并不是要挑选出哪一种美学优越于另一种,而是想通过比较和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欣赏。
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整合之路
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整合之路1.引言:转型的焦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也作现代转换)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美学由“热”转沉寂后成了“没有热点的热点”,在众说纷纭中表征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的焦虑与急躁。
在这里,我们从哲学文化整合的发展趋向中得到了启示,在思维方法论的关注中找到了方向,在寻求内在精神融通、整合的理论重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而此中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无疑是架起古与今的必经的桥梁,是东方与西方互通的航船。
就东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来说,就是在东西方美学传统之间对话、交流、交融,在远古与现代美学内在阐释、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在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对照以及纵横交错网络性复杂比较研究中,从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通。
也就是说运用比较研究这一科学方法论原则潜入东西方自古至今的美学遗产,在条分缕析出其中具有活力因子的基础上,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融通,从而整合出新的辨证理论系统。
2.精神整合:美学转型的曙光东西方哲学、文化精神融通、整合的发展主调无疑给焦虑中的美学研究以“新世纪的曙光”。
2.1 “整合”的源起及当代意蕴整合作为普通词语首先运用在数学(积分、积分法)和物理学(匹配),并已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从哲学意蕴上运用“整合”一词最早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他在论述进化论哲学时第一次使用了“整合”(注:斯宾塞最著名的进化论公式(即“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到确定的、协调的繁杂性的变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
)。
随后,他又将之运用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从而使“整合”一词广泛应用开来。
在当代社会实践中,整合已成为显态的重要表征。
其一,整合是当代国际社会实践的指向性之一。
不可否认,当代社会依然有冲突、有分化。
然而,综合乃至整合作为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艰难地形成愈来愈发达的网络,产生愈来愈强有力的功效。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启蒙运动及其现代意义
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推动了西方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
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理 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和自由,它反对封建专制和 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和进步。
留学生与文化交流
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外 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和纽带。
当代中外文化交流新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成 为新的趋势。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外文 化的精髓,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成为现代社会不可 或缺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 主要精神特质,包括哲学思想、价值 观念、艺术风格等。
古希腊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有助 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 真理、知识、道德等,这些问题至今 仍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古希腊哲学还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 重要影响。
第六讲 中西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 向,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中国美学的精神,是中国美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的产物,中国美学是主客二元区分后的天人合一的 美学。中国文艺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1、言 志缘情地传统;2、深于取象的传统;3、重气感物 的传统;4、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西方的美学精神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分析式的思
(3)就庄子、禅宗美学的实质来看,他们确实是 讲超越的,但它们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而是 在清醒的主客意识中强调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和束 缚,去与另一个自然、客体的世界溶化为一体,在 忘却主体中去与客体保持一致而并非超越主、客体。 如果说超越,那他们超越的只是主体自身。
在庄、禅世界里,他们所向往、追求的就是与 外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他们设置了一个外在的与人 对立的客体世界,这就是一个“道”的世界,“天” 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与这个外在世界对立的 是“人”的世界、“人工”的世界。
客体来“比兴”主体。这里有一种很自觉的主、客
体意识,它不是超主、客的审美,而是在主、客的
相互交融中的审美。
(2)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 的文艺理论一直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发展 起来的,从来没有从超越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谈文 艺创作,一直都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认识文艺 创作的。 这种主客体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里就是“心” 和“物”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论不是 自觉的理论系统,是散在的、经验式的。但它并不 是杂乱无章的,它有着自己内在的和潜在的理论体 系,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潜 在体系,心、物关系一直是中国文论的一个核心问 题。
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 ) 庄子的超越是主体对自己的超越,以这种超越 来达到另一个客观世界。庄子是有清醒的主客之分 的,但是他在“分”后却极力寻求一种融合,这种 融合就是超越主体自身而与另一个“天”的世界融 合。“美”就是这种融合,就是这种融合而生的分 不清“天”和“人”的“混沌”世界。
中西美学和文化精神 总结
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是气。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 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 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之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谈某一整体,首先重整体的 气,论人讲神情气度,论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谈论文艺作品的某一部位,也讲 骨气、形气、声气、笔气、墨气、文气,灌注在局部之气比实体结构重要的多。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根本是气,人禀天地而生,最根本的也是气。孟子认为 人体内充实着气,人的思想意志,不是干巴巴的,而是与其包融在一起的。“志 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样, 道德的培养和完善,就不仅是智力的学习,善恶的识辨,精神的锻炼,而且是生 理上气的培养,是“养浩然之气”。这种配道与义的气,“与直养而无害,则塞于 天地之间”而“至大至刚” (《孟子·公孙丑(上)》)。因此,孟子的“充实之 谓美”就不仅是道德的纯化,仁义的完善,而且是气的充溢。道德仁义就在气中, 二者契合无间。仁义是一种内在的认识对象,气却是外在的关照对象,道德是一 种理性精神,气却是一种感性力量,当道德仁义与其合二为一的时候,道德仁义 就获得了感性的性质,具有了动人的魅力,充满了情感的热量,洋溢着审美的情 味。“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孟子以内在的道德之气来代替对美饰的 追求,“充实之谓美”。庄子则以得之于天的自然之性来超越一切外形式的束缚。 庄子哲学认为,“通天下一气”,同样“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重要的不是形的美丑,更不是文饰之美,而是气的培养, 虚无恬淡,以天合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美的境界。 二、人体结构的审美对象
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整合之路思想政.doc
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整合之路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的挖掘还十分不够。
可见,“对话”关系的真正确立在东西方美学研究(其它如经济、哲学、文化等亦如此)视野中仍非易事。
或者说,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
况且,“对话”关系的真正确立并非目的,而仅仅是必要的前提而已。
最终实现东西方美学精神整合才是“对话”的真正旨向。
如此看来,东方美学(尤在中国)若要在冲突、碰撞中实现精神整合更非易事,因为她首先要挖掘传统,重新阐释、转换传统话语并真正确立自己平等的“对话”关系地位。
其次,面对的才是创造性地回应西方美学的挑战、未来美学的要求。
中国美学能够站在平等“对话”关系的相应位置,吸融东西,容纳古今并最终以吞吐宇宙文化精华的精神整合美学理论形态的形成来回应时代的要求。
可以说,精神整合之路,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转型”的希望之路。
3.比较研究:寻求出融通、整合之路精神整合的实现过程,即该方法论系统在主体内在心灵上的展开过程。
此间,“对话”等关系的确立是前提,比较研究方法论是必由之路,辨证思维建构方式又内在于比较研究的运思行程之中。
3.1比较研究的双重目标美学之比较研究的目标是双重的,即美学史范畴内的目标和美学范畴内的目标。
美学史范畴内美学之比较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即通过对几种美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类审美现象的共同规律和本质,揭示他们的美学传统之间的差异性及各自的个性特征。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可比性的问题,也就是确定比较美学具体研究题材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原则,即只要有助于上述美学史范畴下的比较美学目标的完成,任何一种可比性标准都是可以接受的。
只要这种可比性标准能够把人类在以审美眼光观照自身或异已之物时对诸如美的本质、审美问题、审美创造等问题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以求从美学理论本身的角度去把握人类审美现象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个美学体系的审美个性。
这种标准除了能够完成美学史范畴下美学比较研究的目标外,还与美学范畴内的比较美学的研究目标密切相关。
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
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今天的演讲主要是想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中西艺术精神的思考。
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不仅仅局限在哲学、历史方面,还涉及审美意识和艺术方面的一些区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几乎是从根子上所不同的格局。
但实际上人类都是相通的,哪怕是在文化上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的民族,原则上说也是可以了解的。
但是这种了解是建立在比较之上的,我们要了解西方人和西方的文化,那么艺术和审美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同样,西方要了解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古老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的研究也必然要深入到我们文化心理的深处。
所以,这种比较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互相之间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讲的“中西艺术精神比较”这个主题,我想分两个层次来讲。
首先,我从哲学和美学这个层次来谈谈中西艺术精神的结构。
中西艺术精神,我们通常是凭感觉来看待。
比如国画和油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但是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究竟区别何在?我们却说不清楚,我们只会说这是国画,用毛笔画的;那是油画,是用油彩和画布等画成的。
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从外部的使用材料或者技法作些比较。
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反映了两种文化心理的内在区别,这个区别究竟何在?我想从这个方面进行一种比较深入的、层次较高的分析。
第二个层面就是从中西各个艺术门类分别比较它们的特色。
中国的诗歌、美术、音乐、书法、戏剧、雕刻、建筑和西方相应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色究竟何在。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就是从以上两个层次来作些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西艺术精神的结构。
从结构上进行比较,通常搞艺术学或者研究美学的人不一定从这方面入手。
但是如果不从这方面入手,你就只能够停留在技法、感受等外在方面,你就不能深入到两大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在层面。
中西艺术精神结构,我们从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上,比如我刚才讲的油画和国画,还有其他的比如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京剧等等这些方面,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不同的风格。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周来祥:同学们好.我大概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接触“美学”地.就是58年,提出了“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地问题”.也就是一个“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能不能和谐”地问题,当时马克思说:“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那么我就根据中国地情况,提出说:马克思这个规律已经不适合了,我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应该是和谐规律.《文艺报》当时就登了,全国地“党报”,文艺界地“党报”,绝对权威,他们加了整整一页地文章,在全国引起一个很大地讨论.当时是58年,我28岁.b5E2RGbCAP我从这个观念出发,60年到63、64年,到北京编书,教育部、中宣部,高校给大学生统编文科教材,中间有一本书就叫《美学》,在61年讨论“美地本质”地时候,我提出了“美是和谐”,这是第一次.我说:美是主体和客体,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目地与和公益地”,“自由和必然”地一种和谐地统一.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有地同意,也有地不赞成.这以后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我们都遭殃了,我那时候才30来岁呀,我也成了什么“反对权威”,“牛鬼蛇神”,都在横扫之列.p1EanqFDPw“文革”以后,80年代开始把“美学”地问题扩大到“文化”.当时山东大学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地“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会”,当时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专制主义”,有地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我在会上就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综合主义,就是和谐主义”.我说整个传统文化根本地精神是“和谐”.DXDiTa9E3d 另外黑格尔曾经也是从哲学理论上说:“古希腊是一个美地时代,古希腊人是一个没有分化地,是一个美地人.”也就是古希腊地人,他地感性和理性还没有像后来一样发展到对立,那么古希腊人创造地历史和文化也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地,处于一个美地阶段地文化.RTCrpUDGiT我感觉逐渐、逐渐研究到了,我就说:“既然古希腊地文化是美地文化,中华文化是比古希腊这个美地文化更为典型、更为准确、更为纯粹、更为理想地一种美地文化”.5PCzVD7HxA我就开始和我地学生们合作,从95年开始到现在,写了一个七件本地《中华审美文化史》,现在第一本已经开始出了,其中就把“中华文化”看作一种“审美文化”来进行研究.这样我就从“美学哲学”向“文化”发展.jLBHrnAILg最近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我地感触是最深地.因为我从60年代初期,提出“和谐美学”以后,包括我地学生,也写公开文章,批判我地,我赞成,我第一届博士生入学以后,有一个学生就写了一个《批判黑格尔地辩证法》那是对着我来地,因为有人说我是“中国地黑格尔”.我从黑格尔地“辩证法”里面,从黑格尔地“美学哲学”里面吸收了很多东西,这个我是承认地.xHAQX74J0X另外,好多人都在怀疑我这个“和谐美学”是没有地,是没有根地.我自己也感觉到40多年来,我在学术上也是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虽然我觉得在理论上,我是有充分地根据地,我地“中国文化”是在“哲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有充分根据地.但是我觉得在“社会”这个根上,这个最根本地根上,我是在漂着地.可是各位同学“和谐社会”地《决议》,就是那七个《决议》地精神就是“和谐”.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后,我在社会存在地一个侧面,主要从“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讲,就是“社会存在”这个阶段我有了根据,我觉得我地“美学”找到了“根”.这是我第一个感触.LDAYtRyKfE第二个感触就是“和谐社会”地提出,接着“和谐世界”地提出,最近又提出“和谐文化”,最近“十六大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地难题,这一“题”在哲学上,在文学上,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上都要起着大变化.Zzz6ZB2Ltk我地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我看,我说:“你呀,你虽然在讲和谐社会,但是你没有联系和谐社会”.他说:“和谐社会是个志士,政治我不去搞它,政治地我不搞”,我说:“你错了,这不仅是个政治问题,更深刻地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学”是哲学地一部分,是文化地一部分,美学、哲学、文化、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学所有认为是和谐地学科,我说都要起一个大变化.dvzfvkwMI1我追求地是真理,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我从60年代就主张“美学和谐”,到现在我没变,我地学术关系从50年代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观点没有变.是不断,不断地系统化,体系化和学科化,原来是从搞“美”地哲学,然后搞到“文艺学”,搞到“中西比较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然后现在搞“中国文化史”,一步一步地扩大,每一个都有一些体系,但是我这个“根”,美是和谐地这个根是没有变地,都是从这一句话里面升华出来地,我搞“一一观”,这个“一”就是和谐,就是“美”是和谐,都是从这些升华地.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打一枪,明天打一枪,我想这不能是学术.rqyn14ZNXI德里达地解构体系我说他纯是个悖论,你既然不承认体系,不承认可以解构,觉得一切都在解构,德里达你做好了吗,你在自己说地时候,不同时就是在解构自己嘛,德里达在西方这么时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嘛,本身就是违反逻辑地嘛,我说“辩证法”,哲学地精髓是“辩证法”.“辩证法”从古代就形成了,整个中国地古代形态哲学可以说是一个“束缚地辩证法”.整个概括起来,从《易经》开始,一直到清末,整个地哲学这个圈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束缚辩证”,或者是一种“束缚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一种辩证思维.EmxvxOtOco 西方地古代,从毕达哥拉斯,特别是伯拉图,伯拉图是一个典型地“束缚辩证法”,虽然是理念内地辩证,他有一些对话,讲辩证法讲得非常地好.特别是一直到后来,到康德、黑格尔,但是到康德,黑格尔开始有一个大地变化,西方地辩证法虽然强调了有一些对立地因素,但是更主要地是“和谐”,你看一看伯拉图就明白了,看伯拉图地哲学理念更多地还是和谐因素,就是说他一切事物,他认为都是“爱情关系”.SixE2yXPq5他举了一个例子:“男人和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阴阳人,他地前面是男人,她地后面是女人.就因为他犯了《天条》,宙斯把这个人从中间锯开了,前头这个是男人,后头这个是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原来“和谐”就是“合为一”地,后来把他们两个锯开了,锯开以后,男人就去找女人,女人就去找男人,这是一个符号,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而是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6ewMyirQFL 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事物地两面.就是说这一个事物地两面是一个“爱情关系”,就像男人和女人地爱情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俩是情和理,就是找在一起地,重新恢复到和谐地状态,“一”地状态.这个辩证法讲得多好!这个和谐地观念讲得多好,在西方还没有人超过伯拉图地这个例子.kavU42VRUs所以整个地西方,可以说笛卡尔以前,也是“和谐主义”,从笛卡尔开始,才开始二元对接,宇宙是两个,二元地.这个二元是不能合在一起地.康德想把它合在一起,到后来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地对立了,合不到一起.它地现象都是二元悖反地,你在追求有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无限地;你在追求无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有限地悖反.所以有限和无限是二元悖反状态.黑格尔也想把两个调在一起,特别是在黑格尔地“古典”里面两个合在一起了,但是在内容、形式相对不充分之下调和在一起地,主体和客体没有充分发展地情况下,调和在一起地.而且黑格尔有一个大地问题,就是在“逻辑学”里面提出了“对立”.这个问题在古典地变法里是不清楚地.黑格尔对立概念地提出,反映了社会由封建向资本转化地对立情况地出现.可以说它是社会矛盾地一个哲学概念地表述,黑格尔《对立》这本书是非常精彩地,是非常深刻地,是非常具有时代地转折意义地.y6v3ALoS89过去认为这是黑格尔“概念化”地精髓,说列宁改革是对立地统一,列宁在谈他地“辩证法”问题时说:“我们是继承了黑格尔地事业”,是“对立地统一”,这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近代形态.但是这个对立促进了西方二元对立地发展.所以西方虽然有黑格尔,甚至后来又有了马克思,但是西方地发展依旧仍然沿着经验和理性地对立发展,20世纪就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地对立.“人文主义”从“尼采”、“叔本华”、“伯格森”、“弗洛伊德”一层一层进入,一层一层地发展.“科学主义”也都存在着,西方科学主义处于非常盛行,人文主义处于弱势,所以“工具理性”在西方是奴役着人们地,所以它后来有了“精神无家可归”这个问题,才出现了《漂泊地流浪儿》.那么“哲学”就进入了对立、矛盾、冲突、尖锐化这个状态,说斗争性,斗争地绝对性提出来了,对立地绝对性提出来地.矛盾是普遍存在地,对立是普遍存在地,斗争是事物发展唯一地动力,不斗争,事物是不能前进,这些都是黑格尔地.特别是黑格尔讲“悲剧”地时候,斗争性地问题已经讲得很明显了.但是看黑格尔《悲剧》地问题就知道这一点了.这是一个形态,这个形态已经远远离开了中国传统地和谐文化.这是个“近代形态”.M2ub6vSTnP“和谐社会”提出以后,这个近代形态,有好多人已经感觉到越来越分离.到存在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主义说老实话就是要自然不要人;激进地生态主义者提出来:“为荒野而荒野”,驳斥自然地原生态,反对人与自然地这个生态,激进地生态主义就是典型地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这个词儿“人”,还原为人与人,他是想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但是存在主义者,他并没有解决这个“二元对立”,而且把“二元对立”在某些方面上更加发展了.生态主义能解决人与自然地和谐吗?它排斥了人,人地生存都不能,“为荒野而荒野”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西方,这个“对立”越来越厉害.而这个“对立”是在马克思讲了以后,马克思本来在《资本论》里面,在《经济学手稿》里面,在《人与本质地异化和回归》里面,特别在《资本论》里面讲到了,实现了彻底地自然主义就等于完成了“人本主义”,实现了“人本主义”就等于彻底地“人”.这是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象化和怎么确定这一系列矛盾地根本解决,这是意识之谜地最终地回答.马克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做地一个哲学概念.但是为什么马克思已经讲了这个问题,西方哲学仍然按照原来地轨道走路,这就是因为,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没有社会基础,“辩证和谐地问题”,“和谐文化地问题”,“和谐美学地问题”,“和谐哲学地问题”没有社会根基,也就是没有社会意识,“和谐社会”地构建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二元对立.也就不可能彻底反映“和谐文化地问题”,这是“唯物史观”一个最根本地问题.所以“和谐社会”地基础,就要使得整个哲学,整个地文化有对立地,斗争地近代形态,发展到一个新地“和谐主义”,这是一个划时代地大变化.0YujCfmUCw其二,有人说后现代是最前锋地,最前沿地.我说“和谐文化”是对“后现代”地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最前沿,最有学术眼光地,最有时代眼光地.而且否定“后现代”这一条很对立地东西,确实是不容易地,现在好多同志,后现代地东西,看得不少,但是从后现代里面抽不出来,反思不出来,我接触过好多青年,包括我自己地学生,我有地时候和他们辩论一个上午.我觉得应该是跳出来地时候,现在历史提供了条件.现在可以说彻底结束“二元对立”地时代到来了,新地“和谐时代”开端了.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搞学术就看不远了!我就说“和谐社会”关于“和谐文化”地提出,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地,不管你是画画地,不管你是搞音乐地,不管你是搞电影地,搞舞蹈地,搞工艺地,最根上你要回到这里来啊!你回不到这里来,你就站不到时代地前头去,你就代表不了时代前沿地主流.你可以是小家碧玉,你可以有个人鲜明地特色,但是你成不了这个时代地“大师”.eUts8ZQVRd我讲这个正题前,实际上就是讲了讲我在探讨“和谐”到“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历史上发展了三个阶段,“和谐文化”发展到现在提出来,他在学术上,在哲学上,在文化上地意义.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中华文化地和谐精神、美学精神地一个前提,一个学术背景”.sQsAEJkW5T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这个讲法是不是太政治化了,我不怕,我认为,假如说我是政治化地问题,那我就是一个学术地政治化,学术是离不开这个地.离开了时代地政治,这个学术是体现不了时代精神地,只能是“边缘”,“边缘”也有存在地意义,但不会有人愿意永远停留在边缘.这是我探索这个问题一点非常简略,非常简略地一个“序”.GMsIasNXkA我今天讲地正题是“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和审美特征”.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从我个人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哲学,和谐美学,和谐艺术学,和谐审美文化学.“构建”地根就是“中华审美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地审美文化”,这也是我们地文化之根.那么中华文化地根本精神是什么呢?TIrRGchYzg 我说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地,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字“和”,和谐地“和”.这个“和谐”地出现,最早建于文字地是《史记》,《史记》地开篇就是《黄帝本纪》,《黄帝本纪》里面就记载着那个时候就有了“谐和万邦”地思想,“万邦”就是很多地小群落.这个思想当然不是“黄帝”提出来地,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这种思想.7EqZcWLZNX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研究“太极图”地,就是“阴阳鱼”.它表现着和谐地思想.它发源河母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地中期,大概在公元前六、七千年.最早鉴于文字记载地是《易经》所说地周文王.再有文字记载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保存最早古籍史料地一本书,虽然后人可能有增删,但是这些历史资料基本上是确实地.在《尚书》地序言里面,已经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人神一和”.“舜”地时候,也有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八音就是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就是用皮做得鼓,用陶土做得埙,用丝竹做地笛子,就是八种乐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也就相当于一个交响乐了,非常谐和.“和谐”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从音乐来了.这个音乐调解人和神地关系.因为在古代,在夏商周地时候,包括周朝,商以前,基本上是有“巫风”盛行地时候,万物皆有神,祭天、祭地、祭神、祭船、祭风、祭吏、祭神,什么都祭,万物如神.人在自然地控制之下.这说“人神一和”其实转移到人和自然地关系了,就是希望“神”来保佑“人”,使得人在自然里面能够安全地生存.《楚辞》里面地“九歌”就是祭神,是人和神谈恋爱,特别是讲“女神”,人和神有爱情关系,是一种非常和谐地关系.lzq7IGf02E到了商代,出现甲骨文,甲骨文中地“和”是“一个手按乐器”;但是也有人说“和”是调酒器.不管调酒也好,调乐也好,都是调“和”地核心.从字源上来讲,甲骨文地“和”,也是调和,和谐地意思.zvpgeqJ1hk到了西周初年就出现了《周易》,出现了《易经》,特别是“经传”,不是传,是“经”地一部分.传是后来对“经”地解释,“经”这一部分是西周出现地.《周易》里面实际上是讲“阴阳、动静、刚柔”这六个概念,“阴和阳”是一对,“刚和柔”是一对,“动静”是一对.“阴阳、刚柔、动静”后来对美学,对艺术影响甚远,大家要不懂得“阴阳、刚柔、动静”地话,对中国地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根本没法理解.它就用这个概念,阐述宇宙地产生,人文地发生,社会地发展,整个宇宙、社会、人文生生不息地发生、发展、变化地规律.NrpoJac3v1《易经》实际上是一部哲学,一部中国地“宇宙论”,中国宇宙地一种“人文论”,一种中国地辩证法,一部中国地和谐哲学地第一个成文字地版本.《易经》里边地根本精神就是“阴阳之和”、“刚柔之和”、“动静之和”,阴阳相对,阴阳互补;刚柔相结合.有刚有柔,以刚为轴.动静,东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这一套规律,在艺术文化里面,在美学里面,在哲学里面,影响甚远.1nowfTG4KI 在《乾卦》里面明确地说了“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后来故宫三大殿: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这里就讲了两殿.清代“和”地思想非常重要,这个“和”地思想体现在故宫地整个建筑.不了解这个,怎么知道建筑啊?说“保和、太和,乃利贞”.有了“和”才有万事、万物地发展,才“首出庶物”,就是演化出整个世界,才“万国咸宁”,整个天下、世界,社会才出现安宁和平地环境啊!fjnFLDa5Zo再看《诗经》,过去《诗经》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最近由于我搞《中华文化审美》把《诗经》又通读了一遍,《诗经》里面其实是一个“和”地经典,是一个“和谐文化”地诗歌形式地经典.它期盼着一种和谐地审美,人民期盼着一种和谐地生活.特别是周文王、周武王,是最讲“和”地一个典型.为什么“文王”后来捧得这么高呢,就是“文王”是以“和”与“德”治天下.大家去读《诗经》重读会有不同地看法.tfnNhnE6e5到了春秋,中国发生了“和通之变”.“和”和“通”,这个“和通之变”包括史伯、晏子、单慕公这些人,这个很重要.“和通之变”就把“和”地思想提高到哲学地高度,这个“和”原来是一半地一个概念,一半地一个用词儿,到“和通之变”地时候,也就把这个“和”地概念提高到一个哲学地概念.什么是“和”呢?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众多地“他”平衡协调一切,就是“和”.他当时觉得“和”地意思,就是“调五味”才能出“和味”,最好地美味,“和”也就是“美味”.原来讲“和”是音乐,现在“和”也到了味里面去了,到了“味觉”上去了.中国很特殊.中国这个“美”发生地味觉和西方关系不一样.西方是发生在诗歌上,它最早是发生在女生地身体美,体形美,最早地感官是眼睛.中国最早发展地是耳朵和舌头.“和五味”地这是美味.“美味”这种东西没有说是纯咸、纯甜地.HbmVN777sL到了孔子地时期,他提出了“仁”这个概念.什么是“仁”?二人为“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就是两个人相互爱,这是了不起地一个思想.但是这个“仁”地概念,在《诗经》里面就不大出现了;在《尚书》里面有;在《周易》里也不明显,所以“以仁视礼”是孔子一大贡献.这是由“巫风”,由“敬神”转改成“爱人”,这是划时代地文化大战.V7l4jRB8Hs我写了一篇文章,考证《乐记》地时间,我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我说《乐记》和《孙子兵法》基本上一个思维模式,既然肯定《孙子兵法》是这个时候地了,那么《乐记》也是这个时候.这个文章是在《中国音乐》上发表地,80年或者81年地时候.我说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他大概是早于伯拉图50多年,也就是这个《乐记》早于《史学》50多年.国内外叫做“乐记是中国美学地奠基石”,它是最系统地阐述了.既然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那么他正好是继承了孔子地思想再发展.《乐记》里面提出来了“礼变异,乐和同”.提出了乐就是和,乐等于和.它是分长幼,老少,等级,尊贵卑贱地,《乐》是和地.把这个老地,少地,男地,女地,长地,幼地,高贵地、卑贱地,都和在一起了,这就是“礼乐之国”,就是辩证法,就是“礼乐之国”.一方面规定,你是一个伯爵,你是一个大夫,你是一个老百姓,一方面规定你有时候不和谐,大家共处在一个社会地位,各行其道,各安其分,相互尊重,相互和谐,这是儒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地一个进步.83lcPA59W9他这里面有“和”这个概念,区分出来“雅乐”和“音乐”.说“音乐”就是“不和”地乐,就是过分地乐,“和”就是不过分地,就是恰如其分.“乐”对于“和”地思想,这个时候地“乐”,包括舞蹈,包括诗歌.所以《乐记》也可以说是艺术论,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可以说是艺术地本质.“和”是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和”是艺术地本质,艺术地生命本质就是“和”.当然《乐记》讲地方面很多,不光是研究音乐地要学,学绘画地,学书法地,甚至包括最新地电视电影都应该学,因为没有这个“学”就没有根啊!mZkklkzaaP到孟子,就更推进一步了.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把“人和”已经摆在“天时地利”之上了.AVktR43bpw那么说到这里呢,回过头来说一说“中”.相传孔子地孙子子思做《中庸》.朱熹特别讲,“中庸”是儒家思想地核心,就是针对儒家思想地哲学.ORjBnOwcEd《中庸》里边就讲,“喜怒哀乐未发之为中,发而则知中节之为和”,“中”是人生之大悲,“和”是天下之大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这一段话了不起.什么意思呢?2MiJTy0dTT 提出了中国整个哲学不同于西方地哲学.它地意思是说:心里面地激情在里面,在我们心中,是中,就叫“中”,一直到第一次“中”和“和”合在一起呀.以前都是讲“和”地,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和”、“中”、“和中”这三个概念在历史上地发展.这个“中和”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就是从《中庸》地这段话开始地.gIiSpiue7A在最前这个“中”和“和”是分开地.在甲骨文里面这个“中”是个什么呢?“中”原来最早可能是“旗子”地样子.为什么这个旗子是“中”呢?这个可能是古代地时候,有人考证插在部落中间,标志这个部落地存在.也有人讲“中”是一个鼓,讲法很多.但是“中”真正出现就是在《易经》里面,说“中心与正”,“中”和“正”连在一起了,说人心地“中”就是人心地“正”.uEh0U1Yfmh 到荀子,还有“中心”地这个思想,就说这个思想还在延续.“中心”这句话在荀子里面也出现了.那么在《周易》里面,《礼记》里面,“中”和“和”是并列地,“中”是中,“和”是和,是并列地.但是到了《中庸》,出现“中”和“和”合在一起了.“中”是内在地,“和”是表现出来地.“中”是人地大本,是最根本地;“和”是天下地大道.天下并不是只是指自然,说天下太平是指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发展地一个规律.说“致中和”,达到“中和”地话,天地就非常和谐,“万物育焉”,因为天地自然和谐,万物也就自然生长和谐,共生共荣,一片和谐境界.IAg9qLsgBX这段话就是中国儒家地世界观,是“由人及物,”,“由中及外”,“由人及宇宙”,“由人及社会”.所以有了这个“中”才有了这个“和”,有了“人”地“大根”,才有天下地“和”地规律.有了人地“中”,有了外地“和”,天地才能在其位,才能和谐;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和谐.所以他是亲本体,人地内在是本体,他生发出来地,由他推进,“由中及外”,“由人及物”,由他突出宇宙,所以这个天人合一,是以人为本地.是天和于人,不是人和于天.天意是人意地表现.没有人意就没有天意,说:“天并不是任自由,在人之外地”,这个和西方不一样.WwghWvVhPE西方地柏拉图地理念是完全外在地,他相信有一个理念地实体,外在地.那么由这个理念转化出来自然界,由自然界转化出有神灵,转换成人了,然后人再回过头,你看看柏拉图涉及美地层次,首先人是具体实物美地美,也是一个马地美,一个贪官地美,一个女人地美,一个抒情地美,然后衍生一个制度地美,由制度地美衍生到知识地美,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才认识到“理念地美”.回到理念美地时候,人是达到最高地美.这个最高地美丽衍生出来地,就是最高地人.柏拉图说人总是由理念控制地东西,人是理念衍生出来地.asfpsfpi4k。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李家宝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本书使用的方法:
一、社会实践与社会分析的方法。 二、反思与感悟的方法。 三、质疑与讨论的方法。
卡尔雅斯贝斯世界历史的轴心期中国文化关注内在道德修养的协调的现实精神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内省式的立足现实个体的内在道德修养道德精神西方文化向往彼岸宗教理想的超越的浪漫精神源于对外物真理的深刻认识外求式的放眼未来科学精神第一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李家宝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 论“文化精神”,也可表 Nhomakorabea为“民族精神” 、 “国家精神”、“民族习惯”
文化精神的内涵:
第一,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第二,承担历史与社会责任。 第三,关怀他人和外界事物。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第二讲分别以文字、语言为阐释对象,意在挖掘其中的文化精 神。
第三讲以儒、道思想为对象,意在阐发儒道两家的文化精神。 第四讲以禅宗为对象,阐发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和人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探求禅宗的文化智慧。
第五讲就是以抉发中华民族的审美情韵为目的。 第六讲对明清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精 神进行阐发。 第七—九讲以西方人性的觉醒、理性精神的张扬、对人性的反思等为线 索,借助于西方文学的经典文本对西方文化精神加以梳理。
第十讲对现代生活中的三大传媒——电影、电视、网络,冷静理性地思 索其热闹喧哗的外表下所反映的现代文化精神。
狭义:指文化体系中的精神内容。
广义 :特定文化传统的总体品格 。
汤因比对人类文明的划分
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中国文明等26种形态。 古希腊的主流文化精神是审美的,古印度的主流文化精神是宗教的,古 中国的主流文化精神是伦理道德的。
卡尔· 雅斯贝斯
美学的中西不同生成与生命精神
美学的中西不同生成与生命精神郭昭第(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关键词:中国美学;西方美学;生成原因;生命精神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4-0080-04收稿日期:2008-04-24作者简介:郭昭第(1966-),男,甘肃西和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08BZW010)阶段性成果中国美学是早熟的具有前瞻性美学,是高层次的美学,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相对落后甚至低层次的西方美学为正宗,而将中国美学边缘化。
其实如果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的美学观来衡量,则中国没有真正的美学;但如果用中国美学观来判断,则西方同样没有真正的美学。
正是由于这种情形,使中国美学在长期西方话语体系之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也正是凭借这些特性,必将使中国美学因为拥有西方美学所没有的古老而现代的生命精神与和谐理念,将在未来美学发展中显示出独特话语优势。
一、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不同生成(一)思想渊源与传统:中国美学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而西方美学则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中国美学主要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家奠定,诸如老子、孔子、庄子,他们虽然是哲学家,但并不重视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传授,而重视人自身生命的体验与超越。
其中儒家虽然也有重视诸如礼仪规式等一定知识的倾向,但他们更感兴趣的不是建构伦理知识学,而是提供一种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人们的行动,落实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要求人们达到圣人的生命境界。
道家则明确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55、“绝学无忧”[1]315,提出了反对知识的观点,要求人们在自由与解放之中达到神人、至人、真人的境界。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作者:陈望衡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关键词: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夷夏一家;中和之道;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6-0155-06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华民族与中国具有同一性,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是中国的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与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审美传统,成为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审美的指导,民族艺术开拓创新的动力,融入国民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意识形态。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体,儒家重教化,教化主要分为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
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论始于西周,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诗教”说。
西周建立国家的采诗制度,采诗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诗歌了解民俗民情,以便于采取合适的措施治理国家。
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孔子是《诗经》最早的整理者与研究者,他提出诗有“兴、观、群、怨”四种社会功能。
兴,指抒情,其中包含审美因素;观,指观看,既为认识,又包含审美因素;群,指和同人心;怨,指批评统治者及社会不良现象。
这四种功能已包含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念。
孔子的“诗教”说在汉代导生出“风教”说。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中西美学的主要内涵-南艺大教务处powercam网站
藝術活動
觀看者
藝術品 創作者 時代背景
藝術精神的連結性
觀看者
藝術精神 創作者 時代背景
哲學家的思考路線
藝術作品 根源 價值理想 精神 價值理想之落實 實用性 教育意義 如何定義
一、西方美學的主要內容
► (一)解釋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之相關問題 ► 哲學家們反省藝術現象的時候,會去思考他們的
「創造心靈」或是「根源」是怎麼一回是。 ► 例如,柏拉圖的「理型論」或是弗洛依德的深層心 理學、精神分析內容等等。亦即,哲學家或思想家 們,對於想要了解藝術家們或是自己對「藝術創造 過程」,想要提出自身的解釋、或是自身提供理論 根源。但是這類問題,與藝術作品的意義、評價以 及欣賞不一定直接關聯。
►
3、藝術本質的否定
► 上述四個定義模式,尚不能包含所有的定義方式;
然而,可以概括對藝術定義的幾個基本型態。但是 這樣的哲學討論不被分析哲學家滿意;以分析哲學 的方式出發的懷茲(Morris Weitz)提出,藝術品是 否有「本質」讓我們討論呢? ► 懷茲認為,傳統美學對討論藝術品定義的時候,認 為有藝術品有一個本質,但,是否真有此本質呢? 他主張,藝術品無法被定義,而且沒有本質;他從 兩方面來論述:
第二週3/10:主軸—中西美學的主要內涵概說
► ► ► ► ► ► ► ► ►
►
► ► ► ► ► ► ►
一、西方美學的主要問題與內容 (一)解釋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之相關問題 (二)「藝術哲學」的方法與目的 (三)藝術品的定義問題 (四)「藝術哲學」的其他議題 (五)關於美、審美態度或是審美經驗的解釋 (六)描述、解釋及評價藝術 (七)探究藝術品的社會功能 二、西方美學的型態分類與「分析美學」對於「美」的反思 (一)西方美學淺談 (二)分析「美」的側重 (三)回溯「美」的本質或精神 三、淺談—中國美學與藝術精神與內容 (一)孔子的「吾與點也」透露出終極關懷的「美」意境追求—「生命意蘊」 (二)老子的終極關懷—求真的「自然」說 (三)莊子終極關懷—人生藝術化的「逍遙」說 (四)中國美學理論提要
06:中西方文化的审美(二)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玛卓夫兄弟〉
哈姆雷特
融合了谋杀、暴力、复仇、情欲、疯癫与欲望,曾经 被五度搬上银幕,每上映一次均会引起轰动。 哈姆雷特形象是莎士比亚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是丹麦 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有魄力、好思索、接近 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的身上闪耀着文 艺复兴时期光辉的人文主义精神 。
(四)喜剧性
喜剧性与悲剧性相对立的审美范畴,以徒 有其表的矛盾与冲突的可笑方式,如表里 不一、名实不符、虚张声势等,比较轻松 地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胜利、暴露乖谬背 理的人、事,显示可笑又可爱的现象。
“玩世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岳敏君(B.1962) 的大型油画作品《希阿岛的屠杀》(估价8 百万至1千2百万港元)。这幅首次在拍卖 会上露面的大型油画(250 X 360厘米)是 画家早期的作品(作于1994年),画中不 乏常见的大笑面孔“自画像”:粉红的肤 色、整齐的牙齿、紧闭的双眼。画家本人 自述:笑,就是拒绝思考──从画中可见他 以笑来面对现实产生的无力感。
崇高的表现形式:庞大、畸形、瘦硬、怪厉、 动荡、尖啸、繁杂、峻峭、粗犷等。 崇高感的原因:超越对象、升华自我而获得 的崇敬、自豪感,更多诉诸人的理解、伦理。
中国的阴柔-阳刚
阴柔——温柔、徐缓为特征,如雅洁、清 丽、婉约、飘逸、秀丽、优游不迫、圆润 温柔——道家 阳刚——雄伟劲直、浩大沉着为特征,如 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劲建、厚重、 癫狂、奇险、峭拔——儒家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世界上的艺术种类繁多,形态万千,发源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和洗礼,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两大类群,即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
世界上任何一种特点鲜明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归为其中。
艺术精神始终是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
一、艺术精神的异同:寻求艺术精神的起源对于西方艺术精神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西方艺术起源于古希腊克里特岛,两河流域。
此观点认为西方文明不是连续性文明,也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起源于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随着希腊和罗马外族的统治,商品交换、共和民主、开拓求索的现代资本主义扩张精神对西方艺术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在精神性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三者交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在中国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点和西方艺术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其初期的神权至上,塑造崇高的天神、上帝与乖戾罪恶的人类,还是后期文艺复兴对于人权的释放和人体力量美的再现,本质上都在描绘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说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对于命运的抗争。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是西方建筑中高耸人云的柱式所营造出的神权的不可逾越,到雕塑和绘画中对于神的高大性的渲染,甚至是悲剧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拷问和人自身对于自我本性的矛盾冲突,都是从展现矛盾冲突而非和谐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形态的展现的。
追根溯源是中西方的宇宙观、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把物质和精神分开,而是把精神和物质视为一体,认为精神主宰着这个浑然的有机体。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
”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注重把形与神的关系提取出来。
从象中求异,求象外之意,由意象到意境的刻画与描写。
中西美学
第一节 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
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 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就是做人的道理, 仁就是做人的道理,爱和同情心 汉代美学-----从春秋战国美学发展到魏晋南 汉代美学 从春秋战国美学发展到魏晋南 北朝美学的过渡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阶段 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何谓美学 何谓美学
一、 美 学(Aesthetica) 概论
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发源地----古希腊 发源地 古希腊 18世纪中叶(1750年) 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年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多年历史) ( 200多年历史) 多年历史 西方美学之父 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西方美学之父 -----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德国美学家 鲍姆嘉通《审美学》 鲍姆嘉通《审美学》即Aesthetica----- 我国译 美学》 为《美学》 欧洲文艺美学最早的经典著作------《诗学》 欧洲文艺美学最早的经典著作 《诗学》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
鲍姆嘉通的《审美学》 鲍姆嘉通的《审美学》理论
人 类 的 心 理 活 动
理性认识的学问—逻辑学 知—理性认识的学问 逻辑学 理性认识的学问 道德活动的学问---伦理学 意—道德活动的学问 伦理学 道德活动的学问 感性认识的学问----? 情----感性认识的学问 ? 感性认识的学问 审美学》 《审美学》即Aesthetica
• 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人类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人类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二)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
美学研究范围广泛,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人 美学研究范围广泛, 对美欣赏与创造 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 方面 • 音乐美学 • 绘画美学 • 戏剧美学 • 电影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多样的,除了道家、 禅宗的自然、适性、“逍遥”和“畅神”以外,还 有以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为代表的另一种审美取 向,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发奋著书”的传统。
对于“君子比德”的审美来说,人们是有意识 地在客体那里寻求与主体的精神品德的相似之处, 把主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与客体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还是不美。
把这种思想移植到美学上,便认为这种“天人 合一”是“中华美学之魂”,把中国美学看成是一 种超越主客关系的美学。他们认为在中国美学里, 尽管学派林立,思路各异,“但是强调从超主客关 系出发去提出、把握所有美学问题却是其共同之 处。”而“西方是从主客关系出发来提出、把握所 有美学问题,从而总是追问美的本质以及如何认识 美。” 由此,人们提出西方是“有”的认知而中国是 “无”的智慧,认为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就是“主 客二分”与“主客不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我即在物,在物即 在我的二而一,一而二的世界,在主体中也象在客 体中,在客体中也象在主体中,因此,人们似乎永 远都是在一个主客不分的世界中,一个似乎永远没 有主客尖锐矛盾的世界中。 中国美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在主客的区分 中时时寻求主客的统一、交融的思维方式,一种在 主客的关系中寻求着这二者的平衡而并没有超越这 种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一种主客区分而不分裂、 区分而不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审美就把人的生活 世界和外在世界非常圆融地揉合在了一起,使审美 境界、人的生活境界和外在世界交融在一起,亦真 亦幻、难辩难分,形成了一种深远悠长的艺术境界。
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 ) 庄子的超越是主体对自己的超越,以这种超越 来达到另一个客观世界。庄子是有清醒的主客之分 的,但是他在“分”后却极力寻求一种融合,这种 融合就是超越主体自身而与另一个“天”的世界融 合。“美”就是这种融合,就是这种融合而生的分 不清“天”和“人”的“混沌”世界。
人们关于物我、主客两个世界的意识却是从始 至终都是鲜明的,他们一直都是在主客的关系中而 没有超越主客的关系来认识世界,他们一直都是在 主客的区分中努力寻求着二者的融合,这就是中国 式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审美方式。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里一直都有一个 自觉的主客、物我、内外的二元区分,在这第一步 上与人们常说的西方那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二 分比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没有超越这种主客 二分,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一开始中国的 思维方式就是主客不分的浑圆的一种综合的思维取 向。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粟而 理,知也;坚刚不屈,义也。(荀子《法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孔子《论语》) “岁寒三友” “花中四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橘颂》、《陋室铭》、《爱莲说》……
从“比德”的审美传统来看,只强调中国是一 种超主客的审美是片面的,只强调天人为一是站不 住脚的,中国的审美方式有多种可能性。
再如,除了“比德”式的审美,中国其他重要 的审美方式如“比兴”、“寄托”等,也都是从主 客关系也不是超主客关系来进行审美的。
从《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审美
方式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方式,它是主体
在客体中寻找和自己的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志、意等等的
相似点,然后把它们“寄托”在这些客体上,或者
从客体的某些特点联想到主体的情、志等,从而从
中国的审美不是一开始就是主客不分的或者象 一些人极力主张的那样是超越了主客关系的审美。 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不在于一个是从主客关系出发而 一个不是从主客观关系出发,中国的审美也是一直 在主客关系中来提出和把握美学问题的。只是在主 客区分后的第二步上,西方由二分而走向二者之间 的绝对分离与分裂,而中国在主客区分后却永远在 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合一,是分而不裂。这才是中国 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那个外在的“物”的世 界、“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一样的,人只需要从 人自身的世界出发,认清了“人道”,就会懂得外在 世界的“天道”,所谓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在 “人道”中就是在“天道”中,人们不需要直接去分 析、研究外在世界,而只需从“我”的世界去通达 “物”的世界。人们承认有外在客体的“天道”,也 有人类社会的“人道”,但是,“天道远,人道迩”, 所以,人们只需体悟“人道”即可。因此,这是一个 在我即在物,在物即在我的二而一,一而二的世界, 在主体中也象在客体中,在客体中也象在主体中。
夫人之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 中国人的生存常常是这样很明显的“二元”式 生存,或者悠游于客体或者回归于自我,“达则兼 济、穷则独善”,物我、内外等等,人们常常是对 举的,人们一直都有清醒的物和我,外和内的关系 意识,没有须臾忘记过。只是,中国人在这种主、 客的区分之中永远都在寻找这二者的和谐,因而没 有由此而走向主客的冲突与分裂。
(5)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看,人们很早就已 经有了自觉的物与我之间的对举意识和明确的主客 体之间的辨识。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庄子•达生》 )
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 《中庸》 )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 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张载 语)
客体来“比兴”主体。这里有一种很自觉的主、客
体意识,它不是超主、客的审美,而是在主、客的
相互交融中的审美。
(2)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 的文艺理论一直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发展 起来的,从来没有从超越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谈文 艺创作,一直都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认识文艺 创作的。 这种主客体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里就是“心” 和“物”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论不是 自觉的理论系统,是散在的、经验式的。但它并不 是杂乱无章的,它有着自己内在的和潜在的理论体 系,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潜 在体系,心、物关系一直是中国文论的一个核心问 题。
(3)就庄子、禅宗美学的实质来看,他们确实是 讲超越的,但它们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而是 在清醒的主客意识中强调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和束 缚,去与另一个自然、客体的世界溶化为一体,在 忘却主体中去与客体保持一致而并非超越主、客体。 如果说超越,那他们超越的只是主体自身。
在庄、禅世界里,他们所向往、追求的就是与 外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他们设置了一个外在的与人 对立的客体世界,这就是一个“道”的世界,“天” 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与这个外在世界对立的 是“人”的世界、“人工”的世界。
禅宗的思维取向与庄子美学几乎是一致的。
禅宗讲的“顿悟”、“心传”、“棒喝”、 “不立文字”等等,都是讲主体怎样调整自己、超 越自己从而到达另外一个“禅”的世界。
禅宗确实也是讲超越的,但它主要是强调超越 主体自身而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因此,在庄禅 的世界里实际上都预设了一个比人世更好的世界, 这是一个高悬的理想,一个不变的客体,人只有超 越主体自身才能进入到这个“客体”里去。
中西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 向,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中国美学的精神,是中国美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的产物,中国美学是主客二元区分后的天人合一的 美学。中国文艺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1、言 志缘情地传统;2、深于取象的传统;3、重气感物 的传统;4、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西方的美学精神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分析式的思
维方式,表现出科学知识精神,从西方文论的传统
来看,西方文艺也有自己的传统:1、模仿的传统, 2、激情、天才的传统,3、和谐整一传统;4教益 娱乐传统。而且西方古典和现代美学价值取向呈现 出完全不同的样式,西方美学形态的这种古今演变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西方美学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
中国美学精神
1、中国美学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美学精神 要看中国人的美学精神,首先要看中国美学的 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并非如人想象的那 样,一开始就是超越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审 美。实际上中国的审美思维里一直有着一种自觉的 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是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 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区分后又极力寻求 二者之间的合一。因此,可以说,中国美学的思维 方式是一种主客二元区分后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这与传统所认为的中国美学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 一”的说法是不相同的。
“感物”是中国艺术审美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 气――物——心——文,这是中国文论创作论的一 个不可分割的逻辑程序。所以中国文论常常心、物 二元对举,比如“乘物游心”、“游目骋怀”、 “应目会心”、“澄怀味象”、“拟容取心”、 “神与物游”、“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等等提法,既要求“与心而徘 徊”,又要求“随物以宛转”, 既要求客观所见的 “目”,又要求主观品味的“怀”,既要求主观的 “怀”又要求客观的“象”,等等,这些都是在 “心”、“物”即主客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是自觉 地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文艺这种高级审美 现象的。
一种惯例性的认知: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 分式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的,是 “天人合一”的。 张岱年:“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 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的地方就在于中国是“天人 合一”的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的,“西洋人研究宇 宙,是将宇宙视为外在的而研究之,中国哲人的宇 宙论实乃以不分内外物我天人为其根本见地。” 成中英:西方思想的起点是“主体自我与客观 世界的分离”,它“要求对客观世界有一主客的分 辩;”而中国则不是主客二分的,是“天人合一” 的。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的, 但是,这个“天人合一”是怎样的“合一”却需要 再深入研究的。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呢还是 也有主客二分之后的“天人合一”呢?这却是一个 不能简单化的大问题。实际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不在于一个主客二分,一个主客不分,而在于西方 主客二分之后,主体与客体走向分裂、分离与对立, 而中国在主客二分之后,却一直在寻求这二者融合 因而没有走向对立、对抗与分裂,说中国是“天人 合一”,应该是这个意义上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