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结构

合集下载

旗袍结构图

旗袍结构图

2 B/6+1.5 4 衣长
B/4+0.3 腰 节旗袍緔领
旗袍排料图
旗袍纸样绘制
普宁职业技术学校 吴晓静
旗袍,原指我国满族妇女穿着的一种长袍, 上下相连。现今的旗袍已经大有改进。
款式分析: 中式立领,前片收侧胸省 及腰胸省,后片收腰省, 偏襟,钉两副纽扣,侧缝 装拉链,开摆衩。袖型为 装袖短袖。 适用面料:
丝绸 棉 色丁 等
测量要点: 胸围:净胸围加放4~6cm 腰围:净腰围加放3~5cm 臀围:净臀围加放5~7cm 领围:净领围加放1~2cm 衣长:依据款式定。此款为颈肩点经胸高 点至踝骨以上25cm左右
单位:CM
号型
部位
160/84A 规格
衣长 108
胸围 94
腰围 74
领围 34
臀围 94
号型
部位
160/84A 规格
肩宽 37
腰节 38
袖长 20
胸高位 摆围 23
N/5-0.7 2.3
15:5
前小肩+0.5 B/6+2.2 B/4-0.3
S/2-0.7
15:6
N/5-1 N/5-0.3
B/6+2

中式针织旗袍的设计与开发

中式针织旗袍的设计与开发

文化与设计中式针织旗袍的设计与开发李前页(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浙江杭州3100181摘要:介绍了横向编织技术在针织旗袍服装开发中的创新应用,分析针织中式旗袍的风格特征和设计手法,阐述了针织中式旗袍的编织工艺设计和组织花型设计,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分析开发。

据此,根据服装制版中的女旗袍结构制版、针织学和b脑横机技术,开发了一款中式针织旗袍。

另外,对织物的横纵向密度、延伸性、悬垂感等进行了测试,为中式针织旗袍的花型制版W供参考依据,用以对针织旗袍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发W供W关键词:b脑横机;针织旗袍;服装结构中图分类号:TS9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602(202&)01-0075-02旗袍是我国的国粹,彰显了端庄典雅的东方美学特征,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具有显赫的地位,通常用于婚礼、宴会和文化庆典等庄重的场合。

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适体性与修身效果,能够修饰穿着者的身材曲线美。

结合针织物的性能特点、采用电脑横机成型编织技术,设计和制作针织旗袍服装是服装新产品开发领域的一个趋势。

1中式针织旗袍的界定1-1概念界定中式针织旗袍在外形上,它强调同普通旗袍的挺括造型与比例和谐,有普通旗袍的机织物面料的平滑舒适;通过针织面料极佳的适体性可使针织旗袍相比普通梭织旗袍具有更好的修身性,并能缓解由于身体化等成的旗袍服在穿着的状况%中式针织旗袍需要将传统旗袍的中式特点延续保留,整件旗袍前和在位会重有等装饰,充分体现穿着者的自然美。

1.2性能与特点适性在适性方面针织旗袍显的特点是适体、面比于普通织旗袍针织旗袍的适性穿着者的新台阶。

有效避免了梭织旗袍面料穿着太紧绷所带来的不适。

美性针织面身具有的性和好的弹性能够好的贴合人体、塑造女性身体曲线。

功能性:普通梭织旗袍一般为夏季服装,没有较好的保暖性。

针织旗袍由于针织面料中含有一定的空气层在穿着的同时可以储存人体所需的热量。

旗袍尺寸的测量方法

旗袍尺寸的测量方法

旗袍尺寸的测量方法量体方法(一)总体高(代表服装的“号”):由头部顶点垂直量至脚跟。

(二)衣长:由前身左侧脖根处(肩领点),通过胸部最高点量至所需长度。

(三)胸围:(代表上衣类服装的“型”):在衬衫外沿腋下,通过胸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

这是紧胸围尺寸,还应按品种要求加放所需松度。

(四)总肩宽:由左肩外端经后脖根量至右肩外端。

注意根据款式要求增加或减少。

(五)袖长:由左肩骨外端量至手腕,注意根据不同要求增减长度。

(六)袖口:围量手腕一周,按需要加放松度。

(七)腰节:由前身左侧脖根处(肩领点)通过胸部最高处量至腰间最细处。

(八)腰围:在腰间最细处围量一周,并按款式要求放出松度。

(九)臀围:沿臀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并按要求放出松度。

量体示意图:裁剪注意事项裁剪是制作服装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也可以说,它是服装能不能做得好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裁剪时一定要把各部件的裁片裁得准确无误。

除了尺寸量得准确之外,裁剪方法还必须得当。

对此,应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这里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一)裁剪前要核对尺寸、式样,注意有无体型特征记录和其他要求。

(二)检查衣料有无油污、水渍、跳纱、色泽深浅不匀等,在裁剪时尽可能避让。

(三)一般衣料有正反面区别,应细心分辨。

裁剪时画粉要画在衣料的反面,并选用浅色画粉。

(四)有的衣料,如羊绒、灯芯绒等原料有顺毛、倒毛的特征,裁剪时上下的方向必须顺排,不能颠倒,否则会出现光色深浅不同的毛病。

有图案的衣料,要注意图案的倒顺区别。

格子面料,要注意格格相对,左右对称。

(五)裁剪时要先裁主件,后裁副件。

按顺序先裁前后片,后裁大袖、小袖和领面,最后裁零件。

但画裁时必须照顾到零件,以免衣料不够。

(六)裁剪时画线一定要保持横平竖直,要注意衣料经纱纬纱(纵横)的方向,不要纵、横、斜乱用,一般衣料都用经纱(纵纱)做长度,领面用纬纱。

裁剪制图说明(一)本书裁剪实例所画的轮廓线,都是净尺寸,在裁剪时,必须另放适当的缝份。

旗袍制作工艺

旗袍制作工艺
Page 23
5、前后片下摆及开衩处滚边 滚边方法如下: (1)滚边布按宽度方向对折,烫平。 (2)滚边布与开衩部位对齐,0.4cm缝份。圆角部位滚边布要
留一定的吃势量,里片剪口以上部分不缝。
Page 24
(3)修剪缝份,使之均匀一致。 (4)翻折滚边布,在面料滚边折痕处缉“明线”,或在里片
手针缲缝滚边布,见图。
Page 19
二、旗袍的制作工艺
1、粘领衬
Page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做领子 缝合领下口,修剪缝份成0.5cm,熨烫翻折,领 上口缉0.3cm明线固定 。
Page 21
3、前后衣片缉省(包括里片) 要求省尖要尖、要直,线头打 结,腰省缝份倒向中心线。
Page 22
4、手针固定前衣片及前里片、后衣片及后里片下摆开衩部 位 要求缝份0.7cm,距里子开衩点1cm处水平剪0.7cm 剪口,见图。
第十一章 旗袍缝制工艺
满族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 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 滚装饰。
Page 2
满族旗装的工 艺特点:是精 细的手工制作, 适用各种刺绣、 镶、嵌、滚等 工艺。
Page 3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 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 短、腰身也越为合体。刺绣精细。经过多年演变,旗袍前 后片分离,有肩缝,袖子采用装袖结构,适合各类体型的 人穿着。
在领口线上,其余盘扣要与偏襟止口垂直。
Page 36
11.3 旗袍质量标准
Page 37
Page 38
Page 39
11.4 旗袍常见弊病及修正 一、弊病现象之一

浅谈旗袍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浅谈旗袍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浅谈旗袍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摘要】旗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注重服装与人体结构的自然吻合,表现的是女性的体态美与身段美。

结构简单明快,造型优美自然,线条生动流畅,表现含蓄,最适合表现东方女性的神采与风韵。

旗袍将与新时代共同融入到时刻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关键词】服装;造型;结构;发展1 旗袍的文化内涵1.1 旗袍的由来古代北方民族善于骑射,古式袍服对它们来说并不方便,而两边开叉正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这是旗袍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时代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旗袍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断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款式的不同变化,足以让后人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及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犹如一种语言,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人们沟通和交流着。

无论在何时何地,当人们看到它时,犹如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听到它时,犹如听到自己的母语一样倍感亲切。

1.2 中华文化对旗袍的影响5000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服装在摆脱了御寒蔽体之后,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文化,所谓的服饰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是一个有节奏的的生命,传达出时代的脉搏,更象是一面镜子,准确、清晰而又客观的反映着历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女性对美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档次,优美身姿,高贵典雅的气质最为美此时旗袍的造型就显得格外适身合体。

因而旗袍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省道,领子的变化也逐渐开始突破自我,比如说立领的变化有高到低,又立领到翻领,甚至到无领,开叉的长短也有所变化,有不开叉到开叉,有开叉从小腿到大腿,一步步的突破自我。

面料也由纯色上升到五花八门的图案,整体上显得多姿多彩,充满了青春活力。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与国之间的接轨,务必对服装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女性的传统服饰——国粹,它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逐渐由保守型向开放型发展,比如露肩、露背等。

旗袍PPT课件(2024)

旗袍PPT课件(2024)
26
政府支持下的文化传承项目
01
政府对旗袍文化的 保护与传承政策
介绍政府在保护旗袍文化遗产、 支持旗袍文化传承方面的政策措 施。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中的旗袍
分析旗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在政府支持下的保护、传承 与发展情况。
03
政府与民间合作推 动旗袍文化发展
探讨政府如何与民间力量合作, 共同推动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2024/1/29
6
当代传承与创新
2024/1/29
传承现状
在当代社会,旗袍依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尤其在特定场合如婚礼、庆典等,旗 袍被视为传统与优雅的象征。
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旗袍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如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使用新型面料等。同时,旗袍也与其他服饰元素进行融 合,创造出更多元化的穿着风格。
社会的过程。
旗袍与女性形象塑造
02
旗袍通过其独特的剪裁和款式,凸显了女性的曲线美,成为女
性优雅、知性的象征。
旗袍与女性社会地位
03
旗袍的穿着者多为上层社会的女性,因此旗袍也成为了一种社
会地位的象征。
19
东方审美观念的展现
旗袍的东方韵味
旗袍的立领、盘扣、斜襟等设计元素,充满了东方韵味,展现了东 方女性的独特魅力。
2024/1/29
3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9
33
2024/1/29
起源传说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旗袍最 初是满族妇女所穿的长袍,后来 逐渐被汉族妇女采纳并改进。
文化背景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其 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 景紧密相连。它体现了古代中国 的礼仪、审美和等级观念。

旗袍礼仪知识

旗袍礼仪知识

旗袍礼仪知识旗袍的美是一种高雅而名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打算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消失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殊讲究。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高雅美。

旗袍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化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敞的花边。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月,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穿旗袍做礼仪应当留意:1)正确的站姿:1、头正、颈挺直、双肩绽开向下沉,人体有向上的感觉。

2、收腹、立腰、提臀3、两腿并拢、膝盖挺直、小腿往后发力,人体的重心在前脚掌4、穿旗袍时,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颔略收,双手交叉置于肚脐位置上5、站立时应保持面带微笑2)正确的坐姿坐姿的原则是"坐如钟"给人以端正、大方、自然、稳重之感1、入坐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轻稳地坐下2、女士的双膝应并拢,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3、坐在椅子上,一般坐满椅子的2/3,一般状况下,不要靠背,休息时可轻轻靠背3)正确的走姿:1、以站姿为基础,面带微笑,眼睛平视2、双肩平稳,双臂前后自然地,有节奏地摇摆,摆幅以300~350为宜,双肩、双臂不应过于僵硬3、重心稍前倾,行走时,两脚两侧行走的线迹为一条直线4、步幅要适当。

女士穿旗袍和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些5、走路时应有肯定的节奏感,走出步韵来中国服装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展演化,可以说没有一件衣服像旗袍这样拥有魅力,始终连续到今日。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风格时装。

旗袍指导书

旗袍指导书

项目(实训)六:旗袍结构制图
一、实训目的
1.旗袍的款式外形特征
2.掌握旗袍的测量及各部位放松量的控制
3.熟悉旗袍衣身的制图步骤与要点
4.能对袖子进行配制
5.会对旗袍领子进行配制
二、实训设备、工具、材料
多媒体投影仪、制图工作台、放码尺、三角尺、软尺、大弯尺、铅笔、橡皮、牛皮纸、胶带、剪刀等。

三、实训资源(实训原理)
(一)参考规格设置
(二)测量及松量:
1.胸围放松量:净胸围加放4~6cm。

2.腰围放松量;净腰围加放3~5cm。

3.臀围放松量:净臀围加放5~7cm。

4.领围放松量:净领围加放1~2cm。

5.衣长测量:由颈肩点经胸高点量至踝骨以上25cm左右。

(三)制图参考
四、实训内容及步骤
1.款式分析,规格确认
2.前后衣片框架与结构绘制
3.前片右衽配制
4.袖子框架与结构绘制
5.领子结构绘制
五、实训数据(实训现象或实训结论)
将实测模特尺寸与放松量填入下表
六、思考与练习
旗袍各部位放松量的设置?
七、评分标准
实训报告(实训任务工作单)。

旗袍缝制工艺

旗袍缝制工艺
7
三、旗袍缝制的工序特点与方法
1、总体工艺特点


常用于大襟、下摆、袖口、领子边位等

2、滚的制作工艺
滚边种类
窄滚、宽滚 单滚、双滚
制作方法
斜纹滚条 缉缝0.5CM子扣(注意转角位的控制) 暗线挑缝反面子口
8
滚的制作工艺
9
3、镶边制作方法
镶边种类
嵌镶 夹镶
制作方法
斜纹滚条 定镶边宽度,eg.2CM宽 对折嵌条缉缝(注意熨烫)
OP2.定位(打线钉或打粉印)
• 在衣片的省道、缝口和摺边等位置用画粉 • 画位功打线钉,作为缝制标记
OP3.缉前、后衣片省道并扣烫
• 缉前衣片的横胸省、腰胁省 • 后衣片的后肩省、后腰省 • 熨烫省道
18
OP4.归拨衣片
• 归拨的目的是要使前、后衣片的胸、 腰、臀、背等
• 各部位的曲线符合人体的体型,使衣 服穿起来更贴服美观
27
OP13.折烫里料门襟边的止口
• 在门襟边的转角处对角剪个刀口,刀 口深度距完成线位0.2~0.3cm
• 注意折烫时只宜压烫,不宜推拉
28
OP14.缝制底襟
• 缉面、里料、底襟、省道及折 烫
• 缝合及翻烫面、里底襟
29
OP15. 缝合底襟、衣片侧缝、肩缝 及折烫
• 缝合及劈烫面料底襟与后衣片侧缝、 肩缝
32
OP18. 固定面、里料的摆缝叉 位
• 将已折烫好的里料摆缝叉位覆在 面料摆缝叉位上,铺平衣片,各 位置对准确
• 用衍缝将面料、里料开叉位折边 暂时固牢,再用缲针把面料、里 料的开叉位固定
33
OP19. 做领子
• 将一片无缝份的实样树脂领衬放 在丝绸粘合领衬的面上(即没有粘 胶的一面)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旗袍的结构主要包括上衣、下摆和腰带。

在制作旗袍时,首先需要设计并裁剪出纸样,再根据纸样将布料裁剪成相应的形状。

然后通过缝纫机将各个部分缝合在一起。

旗袍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材、裁剪、缝制、装饰等环节。

在选材环节,需要选用适合的面料和图案,以保证旗袍的质感和美观度。

裁剪环节需要十分精确,以确保各个部分的面料大小和形状相符。

在缝制环节,需要使用高品质的缝纫机和线材,以保证旗袍的耐用性和服帖感。

最后的装饰环节则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钮扣、挂件和绣花等元素,为旗袍增添更多的魅力。

旗袍的工艺流程需要经过许多细致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

在传统的旗袍工艺中,手工缝制和绣花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些工艺需要工匠们将毛线或绸线穿过布料,用针迹镶嵌或绣出美丽的图案和花纹。

总的来说,旗袍的结构和工艺流程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艺,需要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机械制造相结合。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旗袍得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华丽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珍品。

旗袍简介

旗袍简介

概述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

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甘婷婷旗袍照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

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

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

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

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满族之袍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

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传统旗袍量体及绘图

传统旗袍量体及绘图

1衣长:从NP起点通过BP顺着往下量2胸高:从NP点量到BP点下1cm3胸距:量BP点外1cm的距离4胸围:透过BP点,放一手指的宽份,水平测量,再加1.5~2cm的松量5小腰围:再腰最细的地方贴身量一圈,放一手指的宽份,再加松量(依个人喜好而定,紧身加1~1.5cm;稍宽加1.5~2cm;)6前腰长:从NP点通过BP点量到小腰线,并于乳下轻压皮尺,才能量的准确7后腰长:从NP点量后身,垂直到小腰线的长度8后左右肩腰:从SP在后身垂直到小腰线的长度,左右都要测量9前左右肩腰:从SP起避过乳部,量到小腰线的距离,左右都要量10中腰长:从NP点通过BP点,量到小腰线下11cm处,既腹部凸出11中腰围:中腰线位置水平量一圈再加1~2cm的松份12下腰长:从NP通过BP量到下腰的长度,下腰位置由侧面观察后面臀部最翘的地方,水平移到前面来决定其距离,大腿粗的人,下腰线下移5cm左右13下腰围(臀围):下腰长的位置水平绕一圈,加1~2cm的宽份,腹部突出的人可加至3~5cm(视腹部大小加减),大腿粗的宽份2~2.5cm14叉高:从NP量到膝上10~15cm15肩宽:在背部上方量两肩SP的距离16后平:在肩至腋下三分之二处水平量背部宽度,接袖时+1cm17前平:肩至腋下三分之二处量前面两手臂根部的间隔18领长:脖子根部量一圈,再加1cm松份,可加减1.5~219领高:通常4~6cm,视个人喜好袖子长袖:从肩点SP到手腕的长度,同时量肘长(SP到弯曲时的肘点距离),和肘围(肘部弯曲90°量肘围一圈的尺码加2~3cm的宽份)。

※袖口在手腕量袖长的位置,绕一圈加加3~4cm的松度,袖口开叉。

中袖:从SP量到所要的长度。

※在袖口的位置量一圈加2~3cm的松度。

无袖:肩宽作为基准,决定袖长位置。

※从袖长位置量手臂根部一圈加2cm的松度即为无袖的袖口尺寸乳高;如图A在前平位置作水平记号线,通过BP到小腰的长度,如图B从前平与袖笼交叉点量到小腰的长度。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

旗袍结构和工艺流程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它独具特色的结构和工艺流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优雅女性的代表。

旗袍的结构和工艺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匠心独运。

旗袍的结构主要呈现出一个合身的曲线,能够展示女性的曲线美和纤细身材。

旗袍由上衣和裙子两部分组成,上衣的上身部分是紧身的,能够贴合胸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线,凸显女性的身材美;下身部分则是宽松而向下拖至地面的裙子,以便于行走的同时展现出女性的飘逸。

从工艺流程来看,旗袍的制作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剪裁、裁剪、缝制和配饰等步骤。

首先是剪裁,通过对布料的裁剪来制作出上衣和裙子的模板;接着是裁剪,将剪裁好的模板分别裁剪成上衣和裙子的各个部分,确保每个部分的尺寸和比例都符合要求;然后是缝制,将上衣和裙子的各个部分进行缝合,确保每个部分都规整、牢固;最后是配饰,通过添加各类装饰品、腰带和纽扣等进行点缀,使得旗袍更加漂亮。

旗袍的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是缝制。

旗袍的缝制要求非常高,需要细致的手工,以保持各个部分的对称和合理的比例。

在缝制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类缝纫工具,如缝纫机、剪刀、细针和线等。

在缝制过程中,需要将各个部件缝合好,然后通过细致的处理来使得每个部分都平整,体现出优雅和飘逸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用线的颜色与面料相协调,从而使得旗袍更加美观。

另外,旗袍的配饰也是工艺流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旗袍上常常可以看到华丽的花纹、刺绣和金丝绣等装饰品,这些装饰品能够使得旗袍更加富丽堂皇。

配饰的制作需要工匠耐心细致的操作,他们用小巧的针线和精巧的绣花技术将各类装饰品缀在旗袍上。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配饰能够为旗袍增添活力和美感。

总之,旗袍的结构和工艺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优雅女性的特质和文化内涵。

通过精妙的剪裁和缝制工艺以及精美的配饰,旗袍成为一种独特的服装,展示了中国优雅女性的风采和魅力。

旗袍史三个时期的结构研究

旗袍史三个时期的结构研究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 索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马克吐温,这位美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讽刺风格和幽默笔触闻名 于世。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马克吐温创作的三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 点和代表作品。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时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幽默讽刺为主。这个时期,他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镀金时代》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镀金 时代》中,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描绘了美国内战后充满虚伪和浮华的时代。 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则是一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顽皮少年 汤姆索亚的冒险故事。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马克吐温在幽默讽刺方面的才华。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在晚期创作阶段,马克吐温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以严肃 的思考和深切的关怀为主。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铁道生涯》。在这部作品中, 马克吐温通过对主人公雷德克里夫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 刻思考。他通过雷德克里夫的经历,反思了美国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表 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
第三时期:现代社会
这一时期的旗袍审美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既尊重传统美感的传承,又注重符 合现代审美的表达。旗袍的穿着场景也变得更为广泛,无论是重大节庆、社交场 合还是日常穿着,旗袍都是中国女性展现气质、自信的优选。同时,影视剧、时 尚杂志等媒体也对旗袍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结论
通过对旗袍史三个时期的结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 服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美感体现,到 近现代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到现代社会中的多样化和创新,旗袍的历史 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恰好映射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超级详细的旗袍的纸样制版和缝制工艺流程!(图解)

超级详细的旗袍的纸样制版和缝制工艺流程!(图解)

超级详细的旗袍的纸样制版和缝制⼯艺流程!(图解)旗袍在中国⼈⼼⾥,是最能够代表东⽅⼥性的服饰,它贴合⼥性⾝材的剪裁,优雅的⽓韵,含蓄内敛的性感,都完美体现了东⽅⼥性的⼤⽅美丽。

对中国⼥⼦来说,如果⼀⽣没有穿过⼀次旗袍,绝对是⼀件遗憾的事。

▲作家张爱玲旗袍让⼈想到张爱玲笔下的那些⼥⼦,不同性格,不同出⾝,她都会为她们“挑选”不⼀样的旗袍。

△电影《⾊戒》中汤唯饰演的王佳芝,⼀共穿了27件旗袍“中国⼈不太赞成太触⽬的⼥⼦”,张爱玲这样说。

不触⽬的“美”则是:削肩、细腰、平胸。

古代男⼦喜爱那种丁⾹⼩乳,纤巧⽽不丰腴,似有⼀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寓意。

直到民国,中国⼥性终于在波及全国的“放乳运动”中得以昂⾸挺胸。

⼴东省开风⽓之先,颁布禁⽌⼥⼦束胸案。

△《花样年华》电影中,张曼⽟⼀共穿了24件旗袍⾐领旗袍的⾐领,有很多种,⽬前⽤得⽐较多的,是上海领和低领。

这些不同形状的旗袍领,各有优势,往往是要根据你⾃⾝情况来选择,好扬长避短的。

【上海领】最为常见的领形,基本上适合各种脸型。

【凤仙领】这种领形常常出现在电视剧⾥,⽽且多⽤在由旗装演变来的褂裙上,前⾯的领尖是翻折的。

事实上旗袍⽤得⽐较少,⽽且不是⼤家闺秀该穿的,所以慎选。

△宋轶在《伪装者》中穿的旗袍,多是这种领形,⾝为间谍她需要伪装成风尘⼥⼦,选择这种领形即带有某种暗⽰。

【元宝领】元宝领的旗袍,宝姐印象最深的,是袁泉在《⼤上海》中的那件⽩⾊旗袍,严肃端庄之中,隐含着被克制的情愫,清冷中反⽽流露出⽆限的悲怜。

△袁泉这⾥穿的这件纯⽩旗袍,⽤的就是标准元宝领,领⼦⾼,只适合长脖⼦仙⼥哦~【⽔滴领】⽔滴领本来都露着⼀丝⼩⼩的性感,却因为被迎宾礼服滥⽤,导致越来越有迎宾感,也要慎选。

1、锁边将旗袍⼩肩线、侧缝线、底襟⽌⼝线、袖底缝⽤同类⾊线锁边。

注意:此⼯艺⽤于没有⾥⼦的旗袍或容易散⼝的⾯料。

2、打线钉打线钉的部位有前、后⽚省位,臀围线,腰节,开襟⽌点,腋下省,绱领点,后领中缝,袖⼭顶点,袖肘省等。

传统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研究

传统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研究

传统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研究传统旗袍主要是两边开叉,整体线条平直,衣身宽松,胸围和下摆的宽度相差不大,平面呈直筒化造型,主要的造型通过衣襟来进行区别,可以分为斜大襟、琵琶襟和如意襟,整体的结构设计特点是抽象的,平面的,和中国画一样,在进行整体造型的时候并不注重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现,而是在依附的表面象征意义和视觉效果上。

标签:传统旗袍结构设计;工艺一、传统旗袍结构设计特点在进行传统旗袍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的是直线条和宽松的造型,在领口部位呈现相应的立体状态,其他部位例如腰部肩部,胸部和臀部均为平面构成形式,不存在立体结构感,所以很难从整个旗袍造型中体现出人体曲线的各部位变化以及人体前后的差距。

这种重视细节刻画,忽视整体塑造的形式是传统旗袍造型的主要特点,在进行传统旗袍结构设计的时候,主要是进行平面设计。

(一)传统旗袍的款式设计1.传统旗袍大身设计特点传统旗袍的一身宽松,两边开叉,线条平直,胸围和下摆的宽度相差不大,整体平面呈直筒化造型。

根据衣襟来进行区分类型,主要分为斜大襟、琵琶襟和如意襟,而且传统旗袍与人体之间的縫隙比较小,所以呈现着封闭、严密、挺拔的状态。

2.传统旗袍袖子设计特点一般来说,传统旗袍的大身和袖子是连在一起的,属于一种连袖结构,在清代初期旗袍袖子的款式仍然呈现为马蹄袖,此时的传统旗袍袖口比较窄小,而且袖子长度与手腕平齐。

在清代中期旗袍袖子进行了适当的加宽,呈现为30~35厘米左右,也被称之为喇叭袖[1]。

到了清代后,旗旗袍的袖子就变得更加宽,并且出现了套花袖和大挽袖等款式,根据以上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传统旗袍的袖子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宽的。

3.传统旗袍领子设计特点传统旗袍的领子在初期大部分为圆领口,也就是衣身上并不安装立体化的领子,随后才出现了较低的立领,并且高度逐渐提高。

在清代末期,传统旗袍领子形状的主要款式为元宝领,高度大概为四五寸左右。

(二)传统旗袍的结构设计在进行传统旗袍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遵循相关结构的特点,也就是抽象性、平面性和写意性,在进行整体造型设计的时候,并不注重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现,而是重点关注衣服的表面象征意义和视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袍的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旗袍的起源及特点
2.掌握旗袍的结构制图
技能目标:把衣领、衣身、衣袖的结构设计,灵活运用到整件服
装之中。

教学重点: 1.分析旗袍的款式特点
2.省的定位及省量的设计
图片欣赏:(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出旗袍的特点)
总结旗袍的特点1.衣裳连体,随体收腰,下摆开衩,凸显曲线轮廓。

2.有收领、收襟、半袖、短袖、齐肩等多种样式。

3.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面料多以锦缎为主,给人富贵艳丽,柔中含挺的感觉。

有人把旗袍比喻成会跳舞的官窑瓷器,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穿上它,便会显出高贵典雅来。

旗袍,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

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

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
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

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

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

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

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是经历了多少的漫长演变。

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

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

清统一中国,也统一全国服饰,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

以后,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不仅被汉族妇女吸收,并不断进行革新。

特别随着辛亥革命的风云,旗袍迅速在全国普及。

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

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权开得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以至贴体,更显出女性的曲线。

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轻便适体,变成流线型。

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一)款式图及其款式特征
立领、装袖、偏襟,前身收侧胸省和胸腰省,后身收腰省,领口、偏襟钉葡萄钮两副,领口、偏襟、袖口、摆衩、底边均嵌滚边,装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