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蔡绍洪1,3 徐和平2,3 (1.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0;2.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5;3.贵州财经学院,贵阳 550004)

【摘要】城市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欧美国家上世纪城市更新与重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城市重建与改造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从中探寻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对历史文脉保护、社会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发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欧美经验;旅游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其发展进程遵循着产生、发展、兴盛、衰退、更新的历史规律。城市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谢机能,它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结构和机能,以适应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更新主要包括重建、改造和修缮三种方式。随着城市发展的演进,旧城区的衰败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区房屋老化、结构失衡、功能衰退、经济迟滞等。城市的衰败及其蔓延会造成城市不动产的贬值。每个城市都将面临着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及保护文化经济遗产的双重任务,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重建和更新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二战后,欧洲与美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重建方法,对城市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尽相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美国城市更新及其影响

二战前,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城市的中心区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的富裕与辉煌。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这一辉煌逐渐逝去,美国城市出现了衰败现象。导致城市衰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富裕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而引起的房屋向下淘汰。房屋向下淘汰就是城市原住房是为中、上阶层高收入者修建的,经过若干年后,房屋质量下降,功能衰退,这些房屋就淘汰给下层低收入者。产业革命致使西方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加速,城市产业迅速集中,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促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日渐稠密。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病”,如:居住环境恶化,市区拥挤混乱,交通拥堵等等,给城市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产生区域就业不平衡状态,失业率明显上升,城市贫民窟问题开始出现。经济衰退降低了个人及家庭收入等,低收入者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罪恶滋长和社会混乱,导致社区邻里缺乏安全保障和生活稳定,城市社区缺乏安全感,那些希望更好社会和经济状况的有钱人(多数是中产阶级)纷纷离开城区迁移至郊区居住。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汽车的普及与高速公路的发展,美国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口大规模向城市外围的新住宅区迁移,城市中心区的旧住房就通过出售与出租淘汰给低收入者和城市穷人。新来者由于经济拮据,不能对所继承的住房进行更新,甚至连养护与维修也十分困难,旧住宅集中街区的房屋破旧不堪,致使城市衰败现象日益严重,且呈蔓延的趋势。

二战后,美国城市的衰败现象更加目惊心,纽约市的哈莱姆街区就是房屋向下淘汰后造成的典型衰败区。本世纪初,哈莱姆仍然是白人中产阶级居住的街区,20年代以后,贫穷的黑人涌入哈莱姆,白人中产阶级纷纷从哈莱姆迁出,黑人继承的房屋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老化。60年代调查,哈莱姆住宅90%是30年前建筑的,几乎一半以上的是1900年前修建的,所有住房中,11%的失修倒坍,33%的破烂不堪[1]。而且城市街区的外在化影响十分突出,单个

城市化【文章编号】1006-3862(2007)03-0026-06

房主常陷入互相牵制的困境,一旦街区某外房屋衰败,就会引发毗邻的房地产贬值,致使城市衰败地区不断蔓延。房地产贬值极大地打击了城市房地产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房主放弃其房屋不动产。在城市街区的衰败过程中,房主仍然需要向城市付出沉重的不动产税,由于衰败地区不动产的贬值,房主已无利可图,许多房主被迫放弃了城区住宅而移往郊区,致使成千上万幢大楼空空荡荡。70年代初,圣路易斯就有一万人放弃了城市住宅,约占该市房地产的4%,致使一些街区80%至90%的大楼无人居住[2]。70年代,纽约市一年放弃住宅竟达四万套。年代久远的住宅大量放弃使城市衰败地区不断扩大。

城市破败不仅使城市生活质量大为下降,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城市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城市的更新与重建在所难免。随着二战后社会的富裕,政府推动城市重建与“再发展”的欲望增强。1949年,美国政府在总结1937年的《住宅法案》实践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并颁布了称为《城市再发展计划》的住宅法案,1954年扩大的法案改称为《城市重建计划》,由此拉开了美国城市重建或更新的序幕。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拆除、清理破旧的贫民窟,改造城市中心区;二是振兴城市经济,吸引更多的居民重返城市,恢复城市活力;三是建设优美市区,美化居住环境;四是消除种族隔离,解决社会矛盾。60年代,民主党人林登・约翰逊入主白宫伊始,就号召全国向城市贫穷开战。美国举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城市重建,联邦拔出大量的专款用于改造和重建城市衰败地区,城市当局也拔出巨款用于城市重建,这就是美国的城市更新运动。民主党人政府企图通过城市更新来扩大影响,城市政府则试图通过城市更新来重振城市雄风,恢复城市中心功能作用,同时也恢复市民的信心。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重建,在美化城市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给城市带来一线生机。在更新期间,整片整片的衰败地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成群耸立的高层建筑,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绚丽多彩的街心花园。城市吸引力渐渐增加,重建后的街区房地产略有升值,大公司总部也开始搬回了城市中心,一些富裕的人口在郊区呆腻了又回到城区建起豪华大厦。最富裕的人口回到了市中心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城市人口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的长期减少之

后,70年代初开始回升,城市学家把这一流动称为“再城市化”。

这次城市更新运动虽然实现了振兴和繁荣城市经济的部分目标,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始料末及,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观注。这次城市更新的结果所造成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破坏了社区固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一些研究表明,内城区低收者十分重视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关系及街坊关系,相互间具有较深的感情,邻里与社区归属意识极强。成片成片的街区夷为平地,原来毗邻的居民各自搬迁到城市边缘公寓式的单元住宅里,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人地生疏,社区和邻里观念的“根”已经消失,因而失去了对精神的寄托。据美国一些学者调查发现,在邻里生活几十年的老人,城市更新迫使其离开后,大大加速了其衰老的进程,许多人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一迁移对老年的伤害难以言表。

第二,导致了贫民陷入更加贫困的状态。这次城市更新影响到城市贫民家庭获得的城市资源,降低了他们的福利,使其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更新前,这些居民利用接近城市中心的地利,出租与开设商店或从事其他职业活动。原来的居住区被夷为平地后,商贸设施、办公楼或豪华的高层公寓取代原来的旧房,原来的居民难以付得起更新后的巨额房租,只好另觅居所,绝大多数人不能从事原来的职业,很多人只好靠国家救济为生,结果使城市贫民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第三,增加了城市道路拥挤和交通成本。城市中心的居民多属于低收入者,他们的工作地点一般在城市中心附近。更新后,他们迁往城市边缘或郊区,他们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距离拉长了。运输线的拉长使大量的人口每天从居住地点向工作地点来回摆动、道路负载因此大大增加。城市更新把旧城区大量低矮的建筑物整片拆除,在原地上建起高层建筑群,容纳的人口倍增。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增加了基础设施的负载,尤其是增加道路上车辆的负载。上下班高峰期,汽车在城市街头常常堵塞,给居民和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交通成本,城市为此要承受巨大的经济代价,每年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第四,破坏了城市文明繁荣的历史文脉。不少城市的市长认为,城市高楼越多越现代化,因而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