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改革之我见

“本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陈宝生一句话道破新高考制度改革之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优化。而在业内看来,这一次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高考改革大幕。根据《意见》,上海市、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

对于上海市、浙江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业界普遍以“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来形容。具体来说这两地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改革后,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

每年涉及全国几百万名考生的高考,被称为我国的“第一大考”,将这项制度进行全面“更新升级”绝非易事。之所以先从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也正是需要从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早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政策。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自主选科产生了“理科萎缩”的现象,重要标志就是今年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学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以物理为例,浙江全省29.13万名考生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而在上海这一占比也只有总人数的30%,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预期。

然而,我国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明确要求,在“理科萎缩”的条件下,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会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此前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的调研中,不少理工科高校或学科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

此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还表示,学业水平考试要“选考”,学校就要提供“选课”,不同课程的复杂排列组合使得原本固定的教学班级无法维持,走班制将成为授课的基本形式。但学校无法预估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多、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承担教学任务,而这样的条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是难以达到的。

与过去相比,上海浙江两地的新录取方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考生填报的志愿数量大大增加了,以往一个本科批次可以报六到十个学校志愿,而今年浙江的普通本科批次可以报80个专业志愿,虽然不一定都要报满,但是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信息量就要增加不小。

相比之下,在上海的普通本科批次最多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虽然每组之内还可以报4个具体专业,但已经不是投档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有一定共通性的院校专业组合,本身也有合并同类项的指导作用。

浙江的志愿填报,一步到位直接报考到某一个专业,要么考得上,要么考不上,不会再有调剂专业现象发生。但对上海考生来说,如果达到了某一个院校专业组的投档线,又进不到所报的前四个具体专业,仍然会面临是否服从调剂到其他专业的问题。如果服从,专业可能不太喜欢,如果不服从,又有落档的风险。所以对考生来说,学校和专业怎么权衡,愿不愿意服从专业调剂,依然要慎重考虑。

无论浙江还是上海,考生和家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新问题,那就是由于录取模式的改变,原来一所大学只有文科或理科的单一分数线,而现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组合,会有不同的分数线甚相差很大,这样一来,作为新高考第一年,往年各个高校报考和录取的分数线、人数、排名等数据,参考价值肯定有所偏差,这对考生家长的选择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高考综合改革的前提是新课程改革。那么,要如何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有机衔接,实现平稳过渡,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关键是要制订和实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实施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

建立新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方案,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

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对学校来讲,首要的问题是做好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以深圳地区的学校为例,学校建设的目标就是依托“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新课程体系应当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与特色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建构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学校应科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在课程之间、年级之间应达到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的现象,从而造成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都是不科学的,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为课程实施搭建“大部制”平台

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横向集群”课程与“纵向螺旋”课程,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大部制的整合,为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平台。学校将课程内容统整为三大领域:一是基础学术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语数外和学业考试的选择性学科。二是综合创新力领域的课程,包括创新实验室、信息和劳技、综合实践和社团、校园内学术类讲座及研究性学习等。三是领导发展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并进行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领域的课程,学校都设计了必修内容、限定选修内容、自主选择内容。

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